期刊文献+
共找到8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种适用于光伏发电系统的新型两相交错并联Boost变换器 被引量:7
1
作者 程千 张代润 +1 位作者 程满 黄钰 《可再生能源》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614-1618,共5页
针对传统两相交错并联Boost变换器输出电压增益较低,开关器件的电压应力较高的缺陷,文章在传统两相交错并联Boost变换器的基础上增加了2个二极管和3个电容,并进行了结构上的改进。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占空比D>0.5时的工作原理,结果表明... 针对传统两相交错并联Boost变换器输出电压增益较低,开关器件的电压应力较高的缺陷,文章在传统两相交错并联Boost变换器的基础上增加了2个二极管和3个电容,并进行了结构上的改进。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占空比D>0.5时的工作原理,结果表明,新拓扑具有传统拓扑输入电流纹波小的优点,并且在相同的占空比下,其输出电压增益为传统拓扑的4倍,同时开关管和二极管的电压应力也得到了明显减小。最后,通过Matlab/Simulink仿真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错并联boost变换器 电流纹波 电压增益 电压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三相交错并联Boost变换器内模控制策略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林巨广 杨洋 陈松波 《汽车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7-22,共6页
针对前置于永磁同步电机控制器直流侧的三相交错并联Boost变换器系统,在忽略电感和开关管内阻的情况下,建立了三相交错并联Boost变换器的小信号模型,并基于该模型设计了电流环和电压环内模控制器,仿真和试验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的PI控制... 针对前置于永磁同步电机控制器直流侧的三相交错并联Boost变换器系统,在忽略电感和开关管内阻的情况下,建立了三相交错并联Boost变换器的小信号模型,并基于该模型设计了电流环和电压环内模控制器,仿真和试验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的PI控制,内模控制能够更好地抑制母线电压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ost变换器 交错并联 内模控制 永磁同步电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级联式三相交错并联Boost变换器控制策略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林巨广 陈松波 《汽车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6,共6页
研究了永磁同步电机控制器直流侧前置三相交错并联Boost变换器的级联系统。在忽略输出电容和输入电感内阻的前提下,通过状态变量重构,建立了级联式三相交错并联Boost变换器的小信号数学模型,分析了负载电流波动对母线电压稳定性的影响,... 研究了永磁同步电机控制器直流侧前置三相交错并联Boost变换器的级联系统。在忽略输出电容和输入电感内阻的前提下,通过状态变量重构,建立了级联式三相交错并联Boost变换器的小信号数学模型,分析了负载电流波动对母线电压稳定性的影响,并提出了基于负载电流和母线电压偏差前馈的双闭环控制策略。仿真和试验结果表明,该控制策略可有效抑制母线电压的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磁同步电机 级联系统 交错并联 boost变换器 负载电流前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交错并联准Z源高增益变换器
4
作者 张涛 李云飞 +3 位作者 张丽 韩庆林 张亚飞 白文龙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72-279,共8页
针对传统交错并联高增益变换器往往需要较大的占空比才可以达到较高输出电压的问题,提出一种新型交错并联准Z源高增益变换器(IPSCN-QZS)结构,通过将传统的交错并联高增益变换器的电感元件更改为准Z源网络同时加入开关电容单元共同构成... 针对传统交错并联高增益变换器往往需要较大的占空比才可以达到较高输出电压的问题,提出一种新型交错并联准Z源高增益变换器(IPSCN-QZS)结构,通过将传统的交错并联高增益变换器的电感元件更改为准Z源网络同时加入开关电容单元共同构成升压结构,实现高电压增益。首先,详细分析IPSCN-QZS变换器的工作原理,推导出电压增益,二极管以及开关管电压应力。然后,搭建一个947 W的试验样机进行验证,实验结果与Matlab/Simulink仿真软件以及理论分析的结果一致,验证了IPSCN-QZS变换器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增益 开关电容 准Z源 变换器 交错并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新型CD单元的两相交错并联高增益Boost变换器
5
作者 杨向真 刘灿 +3 位作者 杜燕 张涛 陶燕 王锦秀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08-418,共11页
为减少基于电容-二极管(CD)升压单元的两相交错并联高增益Boost变换器的CD单元数量,提升变换器电压增益,提出一种最后两级CD单元电容并联充电、串联供电的新型两相交错Boost变换器拓扑结构,进一步发挥CD单元的升压能力。分析新型3CD、4C... 为减少基于电容-二极管(CD)升压单元的两相交错并联高增益Boost变换器的CD单元数量,提升变换器电压增益,提出一种最后两级CD单元电容并联充电、串联供电的新型两相交错Boost变换器拓扑结构,进一步发挥CD单元的升压能力。分析新型3CD、4CD两相交错并联Boost变换器的拓扑演化过程,提出新型NCD两相交错并联Boost变换器的拓扑演化规律。以新型4CD两相交错并联Boost变换器为例,分析变换器工作原理,以及电感、电容寄生电阻对变换器电压增益的影响。最后在StarSim硬件在环实验平台搭建1 kW的新型4CD单元交错并联Boost变换器,验证该文所提拓扑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ost变换器 电容 电感 交错并联 高增益 寄生电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神经网络的微电网交错并联变换器的改进自抗扰控制 被引量:1
6
作者 熊志杰 张大伟 +2 位作者 席骊瑭 王彦沣 周哲民 《可再生能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6-284,共9页
针对混合储能微电网在负载突变、扰动加入等多种复杂工况下引起的用电端降压接口的电压质量降低的问题,文章设计了一种以改进线性自抗扰为主要控制器,以BP神经网络为辅助参数优化算法的闭环控制策略。首先,根据六路交错并联变换器的电... 针对混合储能微电网在负载突变、扰动加入等多种复杂工况下引起的用电端降压接口的电压质量降低的问题,文章设计了一种以改进线性自抗扰为主要控制器,以BP神经网络为辅助参数优化算法的闭环控制策略。首先,根据六路交错并联变换器的电路拓扑建立时域下的数学模型,并对系统总扰动进行重构,将总扰动分解为模型未知扰动和外界扰动,分别利用观测器进行估计,形成了改进线性自抗扰控制,提高系统的扰动观测能力和观测精度;其次,为使系统获得控制参数的实时优化能力,引入BP神经网络,对控制器参数进行实时整定;最后,搭建了混合微电网六路交错并联变换器的数字仿真模型和半实物仿真模型进行验证,并与PI,LADRC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所提控制策略不仅具备优异的输出电压质量,而且使系统获得了更好的稳定性与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储能微电网 电压质量下降 改进线性自抗扰控制 模糊控制 六路交错并联变换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相交错Boost变换器的解耦均流控制方法
7
作者 马瑞雪 马帅旗 +1 位作者 刘子菡 邰亮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1期20-29,共10页
交错并联Boost变换器通常采用双闭环控制输出电压,均流环平衡电感电流。但是,在变换器的控制过程中,双闭环与均流环往往存在耦合问题。为此,提出了一种主从均流解耦的控制方法,削弱双闭环与均流环控制时的耦合关系。首先,介绍了四相交... 交错并联Boost变换器通常采用双闭环控制输出电压,均流环平衡电感电流。但是,在变换器的控制过程中,双闭环与均流环往往存在耦合问题。为此,提出了一种主从均流解耦的控制方法,削弱双闭环与均流环控制时的耦合关系。首先,介绍了四相交错并联Boost变换器的拓扑结构及工作原理,建立小信号数学模型,并推导出传递函数;其次,阐述了双闭环与均流环的解耦的条件,提出了一种双闭环与均流环的解耦的控制策略,实现双闭环与均流环之间的解耦;最后,在PSIM中搭建了四相交错并联Boost变换器仿真平台,进行四相交错并联控制。仿真结果表明,采用主从均流解耦的控制方法后,输出电压波动明显降低,证明了所提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错并联boost变换器 解耦 均流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相交错LLC谐振变换器均流控制策略
8
作者 沙亮 朱以帅 +1 位作者 刘元岗 韩建辉 《舰船电子对抗》 2025年第1期107-113,共7页
LLC谐振变换器多路交错并联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然而谐振元件的物理参数偏差会导致各路LLC谐振电流不均衡的问题。针对这一情况,采用了一种原副边星形连接的三相交错LLC电路拓扑,同时对不同谐振参数进行分析,计算对谐振电路均流的影响... LLC谐振变换器多路交错并联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然而谐振元件的物理参数偏差会导致各路LLC谐振电流不均衡的问题。针对这一情况,采用了一种原副边星形连接的三相交错LLC电路拓扑,同时对不同谐振参数进行分析,计算对谐振电路均流的影响程度。提出了一种在三相交错LLC谐振电路原边公共连接点和原边固定电位点之间引入高频成分输出通道,对谐振电流进行回流,减少干扰;同时结合比例积分控制对输入脉冲进行调相改变占空比,有效对谐振电流进行均流控制。最后利用仿真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错并联 LLC谐振变换器 谐振参数 高频成分输出通道 比例积分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隔离交错并联双管正激Boost变换器 被引量:6
9
作者 梁永春 严仰光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00-605,共6页
隔离 boost变换器在应用于有隔离要求的单级功率因数校正和双向 DC/DC变换器方面得到广泛关注。针对隔离推挽 boost变换器和隔离全桥 boost变换器各自固有的缺陷 ,本文提出一种新颖的隔离 boost变换器 ,它具有开关管电压应力低 ,没有变... 隔离 boost变换器在应用于有隔离要求的单级功率因数校正和双向 DC/DC变换器方面得到广泛关注。针对隔离推挽 boost变换器和隔离全桥 boost变换器各自固有的缺陷 ,本文提出一种新颖的隔离 boost变换器 ,它具有开关管电压应力低 ,没有变压器单向磁饱和问题。该变换器可以实现交错并联双管正激电路所有开关管零电压开关 ,明显提高了功率密度。文中详细地介绍了其原理和工作过程 ,并进行了仿真研究。作者设计的 5 0 0 W原理样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换器/boost变换器 双管正激变换器 交错并联 零电压开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错并联CCM Boost PFC变换器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刘欣睿 林竞力 +3 位作者 郭筱瑛 张煜枫 万敏 曹太强 《电子技术应用》 2018年第8期143-146,共4页
针对功率因数校正变换器电感电流连续导电模式(Continue Conduction Mode,CCM)时,两相交错并联Boost PFC变换器各支路不均流造成某一支路中开关管电流应力加大的问题,采用占空比补偿电流控制策略。该控制策略在平均电流控制的基础上,在... 针对功率因数校正变换器电感电流连续导电模式(Continue Conduction Mode,CCM)时,两相交错并联Boost PFC变换器各支路不均流造成某一支路中开关管电流应力加大的问题,采用占空比补偿电流控制策略。该控制策略在平均电流控制的基础上,在并联支路内部加入补偿环,根据每相电流与1/2给定输入电流的偏差程度对占空比进行补偿,实现了并联两支路的均流,最终达到减小开关管电流应力的目的。最后,建立了仿真电路,通过仿真分析可知,未采用该控制策略时,两支路电流分别为5 A与2.2 A,其中5 A支路MOS管的电流峰值为9.2 A;在采用占空比补偿电流控制策略后,两支路电流均为3.6 A,两个MOS管的电流峰值均为6.8 A,均流效果明显,开关管的电流应力减小,验证了占空比补偿电流控制交错并联CCM Boost PFC变换器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错并联 boost PFC变换器 平均电流控制 占空比补偿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交错并联Boost PFC变换器的控制方法 被引量:4
11
作者 林安娜 谢运祥 《电子技术应用》 2019年第9期106-109,共4页
针对交错并联Boost PFC变换器工作在电流临界模式(Critical Conduction Mode,CRM)时,过零检测方法复杂和输入电流波形畸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颖的控制方法。该方法基于新型开关管电压检测电路,通过检测MOS管漏源电压,并经由比较器得到... 针对交错并联Boost PFC变换器工作在电流临界模式(Critical Conduction Mode,CRM)时,过零检测方法复杂和输入电流波形畸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颖的控制方法。该方法基于新型开关管电压检测电路,通过检测MOS管漏源电压,并经由比较器得到过零信号,实现了开关管的零电压开通或谷底开通,极大地降低了开关损耗。采用开关管导通时间补偿策略,提高电感电流平均值,改善了由电感和MOS管寄生电容谐振导致的输入电流波形畸变现象。最后,搭建了一台800W的样机,实验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错并联 boost PFC 电流临界模式 过零信号 零电压开通 谷底开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四相交错并联BoostDC/DC变换器的设计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江达 何颖 +2 位作者 杨兵 谢文群 杨芳 《电子与封装》 2013年第11期13-16,共4页
通信电源及分布式电源主要由前级高频整流器、中间级电池组和后级DC/DC变换器组成。DC/DC变换器的输入部分通常采用大功率Boost变换器,以将前级与中间级的直流电压提升至一定的幅度,从而更方便地形成所需提供给负载的各种电压。Intel CP... 通信电源及分布式电源主要由前级高频整流器、中间级电池组和后级DC/DC变换器组成。DC/DC变换器的输入部分通常采用大功率Boost变换器,以将前级与中间级的直流电压提升至一定的幅度,从而更方便地形成所需提供给负载的各种电压。Intel CPU广泛用于IT工业,其对电源的要求越来越严格,需要提供更低的电压、更大的电流及更快的动态响应。为了改进Buck类型电压调整模块(Voltage Regulator Module,简称VRM)的动态响应要求,广泛使用多相交错并联技术,以实现快速的动态响应且极大地降低输出电流纹波。文章以一个大功率的四相交错并联Boost变换器作为设计实例,详细说明了其工作原理及主要器件的设计与选用;论证了该项技术用于Boost DC/DC变换器的多种优点,从而证明了多相交错并联技术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RM 变换器 并联 交错 boos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软开关的交错并联Buck/Boost双向DC/DC变换器 被引量:3
13
作者 朱润卿 刘军 徐波 《通信电源技术》 2016年第5期1-4,9,共5页
针对传统硬开关双向直流变换器在高频工作时开关损耗较高的缺点,提出一种采用有源箝位软开关的多相交错并联Buck/Boost双向DC/DC变换器。这种变换器的开关管都能在零电压条件下开通,解决了开关管在开通时功率损耗较大的问题。借助SIMet... 针对传统硬开关双向直流变换器在高频工作时开关损耗较高的缺点,提出一种采用有源箝位软开关的多相交错并联Buck/Boost双向DC/DC变换器。这种变换器的开关管都能在零电压条件下开通,解决了开关管在开通时功率损耗较大的问题。借助SIMetrix软件工具,得出电路仿真结果,结果表明,变换器所有开关在Buck工作模式和Boost工作模式中均能实现软开关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开关 交错并联 双向变换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款48V八相交错并联Buck/Boost变换器的设计与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甘崇剑 《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0年第3期74-77,共4页
为了有效缓解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压力,48V轻度混合动力系统逐渐成为汽车行业研究热点之一。48V双向DC/DC变换器负责在48V轻度混合动力系统内转移能量,随着其输出功率的增加,传统双向Buck/Boost变换器的主要元器件实际可选范围小。根... 为了有效缓解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压力,48V轻度混合动力系统逐渐成为汽车行业研究热点之一。48V双向DC/DC变换器负责在48V轻度混合动力系统内转移能量,随着其输出功率的增加,传统双向Buck/Boost变换器的主要元器件实际可选范围小。根据多相交错并联双向Buck/Boost变换器工作原理及主要元器件实际市场情况,设计开发了一款48V八相交错并联双向DC/DC变换器。实际样机的工作效率测试结果与理论数据十分接近,充分验证了48V八相交错并联双向Buck/Boost变换器的设计及分析的正确性,研究成果能够满足整车企业对48V双向DC/DC变换器提出的功能需求及设计指标,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8V轻度混合动力 DC/DC变换器 Buck/boost 多相交错并联 热仿真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交错并联型buck变换器 被引量:4
15
作者 陈显东 曹太强 黎凡森 《电子技术应用》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53-156,共4页
通过传统buck变换器的三端口网络模型中引入一个开关电容,得到了一种新型带开关电容交错并联buck变换器。通过对新型变换器进行理论分析可知,与传统buck变换器相比,当占空比D<0.5时,新型变换器不仅输出电流纹波减小,且在相同占空比... 通过传统buck变换器的三端口网络模型中引入一个开关电容,得到了一种新型带开关电容交错并联buck变换器。通过对新型变换器进行理论分析可知,与传统buck变换器相比,当占空比D<0.5时,新型变换器不仅输出电流纹波减小,且在相同占空比下实现了更高的电压增益;同时开关管的电压应力减小,其电流应力均为输出电流的一半,有利于器件的选择和散热。因此新型变换器非常适合于低输出电压、大电流的场合及输入、输出电压相差较大的系统。最后通过仿真验证了理论分析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UCK变换器 交错并联 三端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于矿用电机车的并联交错DC/DC变换器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祝龙记 吴忠岚 郑昌陆 《工矿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3-68,共6页
针对目前应用于矿用电机车的非隔离型变换器转换效率低、易损坏开关器件、不适用于超级电容等问题,介绍了一种应用于矿用电机车的并联交错DC/DC变换器。在低压侧采用并联交错结构对电容充电,并减小电流纹波;在高压侧通过增加一个开关管... 针对目前应用于矿用电机车的非隔离型变换器转换效率低、易损坏开关器件、不适用于超级电容等问题,介绍了一种应用于矿用电机车的并联交错DC/DC变换器。在低压侧采用并联交错结构对电容充电,并减小电流纹波;在高压侧通过增加一个开关管使2个电容串联放电,以提高升降压增益。介绍了该变换器在升压驱动模式和降压充电模式下的工作过程,并设计了电压/电流双闭环升压和恒流限压充电控制器。实验结果表明,并联交错DC/DC变换器能够有效提高电机车在直流变换环节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用电机车 并联交错DC/DC变换器 超级电容 升压驱动模式 降压充电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aN全桥LLC谐振变换器交错并联系统的损耗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高圣伟 贺琛 +1 位作者 刘赫 董晨名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2-63,共12页
为提高全桥LLC谐振变换器交错并联(FBLLC-SP)系统的效率,且使其理论损耗与实际运行损耗更贴近,对比Cascode型GaN HEMT向系统引入单体增强型GaN HEMT,并将其寄生参数引入到损耗模型中,建立了一种适用于单移相(SPS)开环控制和三移相(TPS)... 为提高全桥LLC谐振变换器交错并联(FBLLC-SP)系统的效率,且使其理论损耗与实际运行损耗更贴近,对比Cascode型GaN HEMT向系统引入单体增强型GaN HEMT,并将其寄生参数引入到损耗模型中,建立了一种适用于单移相(SPS)开环控制和三移相(TPS)双闭环控制的FBLLC-SP系统精准损耗模型;给出最佳死区时间计算方法,并分析了FBLLC-SP系统在单移相(SPS)开环控制下的理论损耗,提出了不同模态GaN HEMT的暂态损耗和各种通态损耗的精准计算方法;搭建了FBLLC-SP系统损耗模型仿真系统。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损耗模型的损耗值比系统实际运行损耗最多高约0.6%,说明本文建立的精细化损耗模型可用于分析系统的实际运行损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体增强型GaN HEMT 交错并联全桥LLC谐振变换器 寄生参数 单移相控制 三移相控制 损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相交错并联变换器中耦合电感的对称化
18
作者 王建元 张旭 李海光 《电子技术应用》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9-62,共4页
为了提高交错并联变换器的性能,对四相交错并联双向DC/DC变换器中不对称耦合电感进行分析,推导出等效稳态电感和等效暂态电感的数学表达式。结合提出的耦合电感结构进行不对称耦合电感对称化研究。通过Saber和3D Maxwell软件进行仿真验... 为了提高交错并联变换器的性能,对四相交错并联双向DC/DC变换器中不对称耦合电感进行分析,推导出等效稳态电感和等效暂态电感的数学表达式。结合提出的耦合电感结构进行不对称耦合电感对称化研究。通过Saber和3D Maxwell软件进行仿真验证和样机实验,验证了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错并联变换器 不对称耦合电感 等效电感 磁路模型 对称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并联Boost变换器的延迟反馈控制技术
19
作者 金爱娟 徐大壮 +2 位作者 陈溢 马忠雪 赵攀攀 《电子科技》 2015年第11期78-81,85,共5页
在电流模式下,峰值电流控制的并联Boost变换器具有分叉混沌等非线性的特性,为消除电路中的混沌现象,提出了一种延迟电流反馈的控制策略。基于闭环系统精确的离散时间模型,推导出了在电流控制模式下的并联Boost变换器主要电路参数变化时... 在电流模式下,峰值电流控制的并联Boost变换器具有分叉混沌等非线性的特性,为消除电路中的混沌现象,提出了一种延迟电流反馈的控制策略。基于闭环系统精确的离散时间模型,推导出了在电流控制模式下的并联Boost变换器主要电路参数变化时的迭代公式。利用Matlab软件进行仿真,并在不同情况下通过对比,验证了延迟电流反馈控制策略具有较好的抑制混沌的能力及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叉混沌 并联boost变换器 峰值电流控制 延迟电流反馈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并联Boost变换器的非线性及其控制技术研究
20
作者 李少龙 陈溢 +1 位作者 文强 夏震 《信息技术》 2015年第12期143-146,149,共5页
文中在理论和实验上研究了并联峰值电流控制Boost变换器的非线性现象[1],变换器没有电压控制回路,只关注其在电流控制模式下的分岔与混沌现象。研究并联Boost变换器在参考电流和输入电压一定时,且电感电流工作在连续模式下可能产生的分... 文中在理论和实验上研究了并联峰值电流控制Boost变换器的非线性现象[1],变换器没有电压控制回路,只关注其在电流控制模式下的分岔与混沌现象。研究并联Boost变换器在参考电流和输入电压一定时,且电感电流工作在连续模式下可能产生的分岔与混沌现象。为了消除并联Boost变换器出现的混沌现象,文中提出了一种斜坡补偿控制策略,通过验证新策略具有较好的抑制混沌效果和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ost变换器 峰值电流控制 并联boost变换器 分岔与混沌 斜坡补偿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