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钢结构疲劳的“模-数”融合驱动理论模型与性能确定方法——以腐蚀疲劳问题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张清华 唐琨 +3 位作者 崔闯 马燕 袁晓鹏 李亚鹏 《土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3,27,共14页
数据源和表征指标单一导致的信息维度不足,是制约钢结构疲劳性能研究的关键问题。文章结合钢结构数智化工程发展的迫切需求和数字技术的最新进展,提出钢结构疲劳的“模-数”(“模型试验-数字仿真”)融合驱动的理论模型与性能确定方法,... 数据源和表征指标单一导致的信息维度不足,是制约钢结构疲劳性能研究的关键问题。文章结合钢结构数智化工程发展的迫切需求和数字技术的最新进展,提出钢结构疲劳的“模-数”(“模型试验-数字仿真”)融合驱动的理论模型与性能确定方法,以严重威胁钢结构安全的腐蚀疲劳问题作为示例,研究并讨论理论模型和方法应用的具体问题。确定腐蚀疲劳表征指标,提出信息提取方法;基于腐蚀焊接接头点云形貌以及断裂力学裂纹扩展理论,构建了数据驱动与物理驱动融合模型,通过调整数据与物理驱动损失函数的权重配比,建立适用的物理信息神经网络(PINN)模型。设计并完成中性盐雾腐蚀试验和疲劳试验,以腐蚀形貌点云数据及裂纹扩展信息作为模型的训练和验证数据,通过腐蚀疲劳寿命PINN预测模型,实现模型试验与数值仿真多维、多源信息的有效融合。研究结果表明:所建立的理论模型能够融合试验数据与物理先验知识,显著提高疲劳寿命预测精度;多源疲劳信息融合能够显著增强模型在应对复杂腐蚀疲劳行为时的鲁棒性和泛化能力;所提出的“模型试验-数字仿真”融合驱动方法为解决钢结构疲劳问题提供了新途径和新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 疲劳 “模-数”融合驱动理论模型 信息融合 模型试验 数字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相似性原则的橡胶颗粒-砂混合物热导率理论模型 被引量:2
2
作者 张涛 杨玉玲 +2 位作者 张家铭 周逸文 刘松玉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36-444,共9页
为准确定量评价人工隔热材料橡胶颗粒-砂混合物的导热性能,突破现有经验关系模型适用性较差的局限性,以Wiener土体热导率模型为框架,基于相似性原则,通过对混合物中各介质的导热性能进行分析,建立用于计算混合物热导率的理论模型,分析... 为准确定量评价人工隔热材料橡胶颗粒-砂混合物的导热性能,突破现有经验关系模型适用性较差的局限性,以Wiener土体热导率模型为框架,基于相似性原则,通过对混合物中各介质的导热性能进行分析,建立用于计算混合物热导率的理论模型,分析模型中计算参数的意义和确定方法,根据文献报道热导率测试数据,对比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并探讨模型进一步完善和拓展的研究方向。研究结果表明:橡胶颗粒和孔隙液的导热能力相似,可将两者归属为相似类传热介质应用于Wiener串、并联模型中;模型综合考虑了橡胶掺量、粒径比、饱和度和孔隙率等对橡胶颗粒-砂混合物结构和导热性能的影响,准确描述了混合物热导率和橡胶掺量、粒径比的相关关系,与实测数据的对比结果显示了较高的精确度。探明复杂应力状态和极端气候条件对刚-柔性颗粒混合物导热性能的作用规律,是进一步完善和拓展本文模型的重要研究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颗粒-砂混合物 热传导 颗粒接触 土体结构 理论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Ce的电子结构与γ-α相变机制:理论模型的发展及借助角分辨光电子能谱的实验研究进展
3
作者 段煜 罗学兵 +9 位作者 张云 张文 冯卫 郝群庆 罗丽珠 刘琴 陈秋云 谭世勇 朱燮刚 赖新春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9期3313-3321,共9页
含f电子的镧系和锕系元素是元素周期表中最复杂的成员,他们常常表现出奇异的物理特性。其中最简单而具代表性的就是金属Ce的γ-α相变,该相变不仅晶体结构保持面心立方(fcc)不变,而且伴随有约15%的体积塌缩和磁性变化(γ-Ce为遵循Curie-... 含f电子的镧系和锕系元素是元素周期表中最复杂的成员,他们常常表现出奇异的物理特性。其中最简单而具代表性的就是金属Ce的γ-α相变,该相变不仅晶体结构保持面心立方(fcc)不变,而且伴随有约15%的体积塌缩和磁性变化(γ-Ce为遵循Curie-Weiss定理的顺磁体,而α-Ce具有Pauli顺磁性)。多年来,大量理论和实验研究都致力于理解这一奇特相变的微观机制,理论上曾提出了三种解释该相变的模型,包括跃迁模型(Promotional model)、类Mott转变模型和Kondo模型。其中跃迁模型已因与实验结果不符而被摈弃,而类Mott转变模型主要强调f-f电子的相互作用在相变过程中的变化,Kondo模型则强调相变过程中4f电子与传导电子间相互作用的变化,此二者都在不断发展,至今仍无定论。目前学界基本认同Ce的γ-α相变的奇特性与其特殊电子结构有关。Ce的外层电子结构为4f 15d 16s 2,其中4f电子在实空间是局域,但其能级与价带的5d和6s电子能级的能量接近,造就了4f电子的局域-巡游双重特性,故外界环境的微小变化可能会大大改变Ce的电子结构,进而影响其宏观物理性质。如今,分子束外延技术(MBE)的应用实现了高质量Ce单晶薄膜的制备,结合先进的角分辨光电子能谱(ARPES)可以对Ce的电子结构进行直接观察,便于探究Ce的γ-α相变过程中4f电子的行为,并以此进一步探讨其相变微观机制。此外,Kondo模型具有光电子能谱(PES)可见的特征,且在单杂质安德森模型(SIAM)框架下采用相关计算方法(GS、LDA+U、DMFT等)对Ce的PES特征的理论解释也已较成功地实现,因此Kondo模型逐渐成为目前较为流行的Ce的γ-α相变机制。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Ce的γ-α同构相变的三个主要理论模型,即跃迁模型(Promotional model)、类Mott转变模型和Kondo模型的物理图像及部分实验证据;然后介绍了高质量Ce单晶薄膜的制备方法,并重点分析总结近年来对Ce单晶薄膜在ARPES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主要包括:(1)Ce薄膜的室温能带结构及可能的表面态;(2)与波矢k关联的4f电子与传导电子的杂化;(3)4f电子与传导电子的杂化随温度的演化。大部分ARPES结果都为描述Ce的γ-α相变的Kondo模型提供了实验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Ce 单晶薄膜 电子结构 γ-α相变 理论模型 Kondo模型 f电子 角分辨光电子能谱(ARP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构-过程-结果理论下的医患关系紧张应对对策 被引量:5
4
作者 杨坚 张翔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4年第3期388-390,共3页
分析了结构、过程、结果三者的相互关系及其与改善医患关系的对策关系,进一步从结构角度、过程角度、结果角度出发提出了改善医患关系的对策。包括:加强医生的经济和法律的独立性;运用现代化方式普及健康教育;实现多样化的沟通模式;提... 分析了结构、过程、结果三者的相互关系及其与改善医患关系的对策关系,进一步从结构角度、过程角度、结果角度出发提出了改善医患关系的对策。包括:加强医生的经济和法律的独立性;运用现代化方式普及健康教育;实现多样化的沟通模式;提倡医患之间人文关怀的双向性;优化卫生结构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过程-结果理论 医患关系 分析模型 结构因素 信任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解构—建构方法的情景强化理论的多维结构模型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张智光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5-51,135,共7页
将情境领导理论的思想引入斯金纳强化理论,提出一种新的理论构想——情境强化理论。首先通过解构激励过程,建立改进的激励结构模型(IMSM)。再对IMSM中的反馈型激励过程——强化过程进一步解构,从而建立强化理论的反馈激励结构模型(FMSM... 将情境领导理论的思想引入斯金纳强化理论,提出一种新的理论构想——情境强化理论。首先通过解构激励过程,建立改进的激励结构模型(IMSM)。再对IMSM中的反馈型激励过程——强化过程进一步解构,从而建立强化理论的反馈激励结构模型(FMSM)。根据FMSM所揭示的强化理论的本质属性和作用机理,对斯金纳等人提出的强化类型进行解构,进而建立强化理论的二维结构模型(2DSM)。通过研究隐含在2DSM中的第三个维度——应用情境维及其特征,将2DSM拓展为情境强化理论的三维结构模型(3DSM)。通过应用案例分析和理论推导,分别构建3DSM中每一种情境下的具体强化结构模型,同时表明情境强化理论的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境强化理论 解构-建构方法 结构模型 反馈激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冻土材料宏-微观结构性模型研究
6
作者 刘恩龙 卫振海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05-114,共10页
冻土是高原交通工程不可回避的问题,冻土研究不仅涉及土体结构,还涉及温度和含水量对土体的影响,目前,冻土问题理论研究进展比较缓慢,是岩土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根据材料集合状态理论的思想和方法,建立了冻土材料的宏-微观模型.在宏... 冻土是高原交通工程不可回避的问题,冻土研究不仅涉及土体结构,还涉及温度和含水量对土体的影响,目前,冻土问题理论研究进展比较缓慢,是岩土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根据材料集合状态理论的思想和方法,建立了冻土材料的宏-微观模型.在宏观上建立了以冻土材料结构强度、刚度、塑性应变及孔隙比、饱和度、温度为参量的冻土材料结构状态集合函数的控制方程;在微观上建立了以土颗粒、冰、水为结构要素而形成的微结构元集合.通过以冻土材料的强度、刚度和结构应变为宏观约束条件,找到所有可能的微结构状态及其分布,以此为基础,建立冻土材料宏观参量与材料微观特征参数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的简化条件下,得到了冻土材料的状态集合函数的解析表达式,并由此形成冻土材料的强度准则、流动法则和应力-应变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土工程 冻土 状态集合理论 结构性材料 -微观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reisach理论形状记忆合金电阻-应变滞回模型 被引量:4
7
作者 张雨烨 阎石 +1 位作者 Song Gangbing 马宁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46-148,共3页
随着对形状记忆合金(SMA)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几种特殊性质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其中关于SMA电阻-应变滞回模型的研究,已经受到国内外学者高度重视。由于SMA的电阻与应变之间存在有规律性的关系,可以利用这种关系,把SMA作为传感器应... 随着对形状记忆合金(SMA)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几种特殊性质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其中关于SMA电阻-应变滞回模型的研究,已经受到国内外学者高度重视。由于SMA的电阻与应变之间存在有规律性的关系,可以利用这种关系,把SMA作为传感器应用到结构的健康监测中去。但实验表明SMA的电阻-应变关系具有较强的非线性性质,表现出明显的滞回特性。利用Preisach理论建立SMA的电阻-应变模型。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训练得到SMA的电阻-应变表达式,并利用另一组实验数据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为进一步开展利用SMA电阻特性的结构健康诊断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状记忆合金(SMA) 结构健康监测 电阻-应变关系 滞回模型:Preisach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FRP筋-再生混凝土重复加卸载下黏结性能理论研究
8
作者 黄健 阎亮 +3 位作者 李丽娟 刘锋 简嘉宇 邹睿 《混凝土》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00-107,共8页
复合材料(FRP)筋混凝土结构在土木工程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是目前仍缺乏关于其疲劳性能的研究。对玄武岩纤维复合材料(BFRP)筋与再生混凝土在重复加卸载下的黏结性能进行了理论研究,并提出了黏结应力-滑移本构模型。基于静力和重复... 复合材料(FRP)筋混凝土结构在土木工程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是目前仍缺乏关于其疲劳性能的研究。对玄武岩纤维复合材料(BFRP)筋与再生混凝土在重复加卸载下的黏结性能进行了理论研究,并提出了黏结应力-滑移本构模型。基于静力和重复加卸载拉拔试件的试验结果,分析了BFRP筋直径、疲劳应力水平、加卸载次数对黏结性能的影响规律。BFRP筋-混凝土黏结滑移模型由重复加卸载阶段模型和此后的静力拔出阶段模型组成。在重复加卸载阶段,疲劳黏结应力-滑移曲线主要由疲劳黏结刚度和卸载点的滑移控制。研究发现,疲劳黏结刚度除与初始刚度相关外,还主要受到疲劳应力水平和疲劳次数的影响。疲劳黏结刚度的变化规律可以通过指数函数近似模拟。重复加卸载阶段的滑移主要与疲劳应力水平相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重复加卸载阶段的黏结应力-滑移本构模型,该模型可以考虑疲劳荷载对黏结性能的影响。在重复加卸载完成后的静力拔出阶段,研究发现历史疲劳荷载对该阶段的黏结性能无明显影响,传统的静力黏结模型仍然适用。最后,通过试验结果验证了所提出疲劳黏结应力-滑移本构模型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筋混凝土结构 本构模型 黏结理论 重复加卸载 黏结应力-滑移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1-3型压电复合材料理论模型与仿真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嘉程 张金英 +1 位作者 仲超 秦雷 《压电与声光》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78-885,891,共9页
针对高机电耦合系数和曲面换能器的应用需求,该文提出一种由压电陶瓷、环氧树脂和硅橡胶三相复合的改进1-3型压电复合材料,基于Newnhams串、并联分析对复合材料的理论模型进行了推导,并利用Matlab进行了数值计算,分析了改性1-3型复合材... 针对高机电耦合系数和曲面换能器的应用需求,该文提出一种由压电陶瓷、环氧树脂和硅橡胶三相复合的改进1-3型压电复合材料,基于Newnhams串、并联分析对复合材料的理论模型进行了推导,并利用Matlab进行了数值计算,分析了改性1-3型复合材料的结构参数对厚度机电耦合系数、等效密度和厚度频率常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陶瓷-环氧复合相的体积分数为0.2~0.5,陶瓷-环氧复合相中的压电陶瓷体积分数为0.6~0.7时,改性1-3型压电复合材料的性能参数较好;利用ANSYS软件对复合材料进行了有限元仿真,将仿真结果与理论计算进行了对比,二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验证了理论模型评估材料性能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1-3型压电复合材料 理论模型 有限元仿真 结构参数 性能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铝-甲基丙二酸静态结构和NMR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10
作者 董绍楠 刘丽 +2 位作者 张婧 章福平 毕树平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S1期307-308,共2页
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低分子量有机酸对环境中铝离子的生物化学和地球化学均有重要影响:一方面,有机酸小分子与土壤溶液中的Al^(3+)络合会降低游离态Al^(3+)毒性;另一方面,溶液中有机酸与Al^(3+)的配位会改变铝形态的溶解、转化和迁移过... 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低分子量有机酸对环境中铝离子的生物化学和地球化学均有重要影响:一方面,有机酸小分子与土壤溶液中的Al^(3+)络合会降低游离态Al^(3+)毒性;另一方面,溶液中有机酸与Al^(3+)的配位会改变铝形态的溶解、转化和迁移过程。在Gaussian 03程序包中,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和超分子-极化连续模型(GP-SM-PCM)模拟了溶液中铝-甲基丙二酸(Al-mMal)的静态结构,并计算了NMR化学位移。在B3LYP/6-311+G(d,p)水平下优化构型的NMR化学位移值与实验值基本一致,表明采用的方法适用于被研究体系。研究结果表明:(1)对于Al(mMal)(H_2O)_4^+配合物,螯合环对邻位水分子有活化作用,但却惰化对位水分子;(2)对于Al(mMal)_2(H_2O)_2^-配合物,trans异构体由于溶剂分子更对称而能量更低,但无法从NMR数据判断哪种异构体为实验测定的主要构型;(3)对于Al(mMal)_3^(2-)配合物,左右旋的静态结构和NMR数据基本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丙二酸 静态结构 NMR 超分子-极化连续模型 密度泛函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OE理论框架下我国水利工程区块链技术实施障碍影响因素研究
11
作者 王爱领 左一鸣 孙少楠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28-239,共12页
【目的】区块链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具体实现面临着诸多困难,潜在的障碍继续扩大实施方面的差距。评估影响区块链技术在水利工程中实施的障碍因素对于缩小这种差距尤为重要。【方法】首先,基于文献研究、专家访谈法和技术-组织-环境理论... 【目的】区块链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具体实现面临着诸多困难,潜在的障碍继续扩大实施方面的差距。评估影响区块链技术在水利工程中实施的障碍因素对于缩小这种差距尤为重要。【方法】首先,基于文献研究、专家访谈法和技术-组织-环境理论框架识别了区块链技术在水利工程中实施的障碍因素。其次,采用模糊解释结构模型建模方法,分析区块链技术实施障碍因素的层次结构。最后,利用区间2型模糊AHP方法对各障碍因素进行权重排序。【结果】结果显示:障碍因素EB7和OB2位于结构模型的最底层;权重最大的障碍因素分别为EB1、TB2、TB1和EB2。【结论】结果表明:缺乏专项政策支持和缺乏采用新技术的意愿是最根本的障碍因素;利益相关者的信任、协作和博弈、水利数据扩展挑战、水利数据安全风险和水利工程的独特性是构成障碍的重要因素。所采用的定量分析方法为障碍因素分析提供了一个新的见解。研究成果可为水利工程区块链技术实施障碍提供一个可靠的基于技术-组织-环境理论框架的解决方案,以促进区块链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发展和应用,为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利工程 障碍因素 区块链技术 技术-组织-环境理论框架 模糊解释结构模型 区间2型模糊AHP 水利信息化 智慧水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膨胀岩土地层盾构隧道管片结构荷载及内力特征 被引量:15
12
作者 方勇 符亚鹏 +1 位作者 齐春 何川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6-63,共8页
选取成都地铁2号线ZCK40+805.8隧道断面为目标断面,在管片上布设土压力盒、水压力计和混凝土应变计,对具有弱膨胀性的强—中风化泥岩地层盾构隧道施工过程中管片结构的荷载及内力特征进行跟踪测试。分析测试数据可知:脱环初期管片结构... 选取成都地铁2号线ZCK40+805.8隧道断面为目标断面,在管片上布设土压力盒、水压力计和混凝土应变计,对具有弱膨胀性的强—中风化泥岩地层盾构隧道施工过程中管片结构的荷载及内力特征进行跟踪测试。分析测试数据可知:脱环初期管片结构水压力变化较大,在管片拼装60环后,水压力开始缓慢增加,隧道贯通后的最终水压力低于理论静水压力;管片结构土压力的实测值小于理论值,它反映了注浆层、地层水土压力等因素对结构主体的共同作用;管片结构内力的稳定需要时间较长,最大内力值出现在隧道贯通后。管片结构内力的实测值与理论计算值的对比分析表明,在该地层中应用荷载—结构模型进行管片结构内力分析时,若采用水土合算方法计算荷载,无须考虑地层膨胀力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胀岩土 盾构隧道 荷载-结构模型 荷载 内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BL剪力连接件群传力机理研究(Ⅰ)——理论模型 被引量:30
13
作者 张清华 李乔 卜一之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1-77,共7页
在混合桥塔、混合梁以及混合拱等新型组合结构中,需通过剪力连接件群在有限长度的钢-混凝土连接段内实现较大的荷载传递。该类结构对于设计理念、分析理论与计算方法提出新挑战,同时也对剪力连接件本身提出更高要求。根据PBL剪力连接件... 在混合桥塔、混合梁以及混合拱等新型组合结构中,需通过剪力连接件群在有限长度的钢-混凝土连接段内实现较大的荷载传递。该类结构对于设计理念、分析理论与计算方法提出新挑战,同时也对剪力连接件本身提出更高要求。根据PBL剪力连接件的受力特性,基于钢构件与混凝土构件的层间相对滑移和各层剪力连接件所承担荷载之间的关系,建立PBL剪力连接件群的荷载-滑移变形协调理论模型。以该理论模型为基础,提出PBL剪力连接件群的荷载-滑移变形协调计算方法。理论及试验研究表明,所建立的理论模型能够反映PBL剪力连接件群的力学行为本质;所提出的计算方法具有物理意义明确、求解简便、计算效率高、便于应用等特点。该理论和方法为PBL剪力连接件群传力机理及其极限承载力研究奠定了理论及方法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组合结构 剪力连接件群 PBL剪力连接件 传力机理 理论模型 计算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桩-梁协调作用的桩基托梁计算理论分析 被引量:9
14
作者 封志军 赖紫辉 薛元 《铁道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33-36,共4页
研究目的:桩基托梁结构目前在铁路中广泛被使用,其内力设计计算忽略桩与托梁的协调作用,将托梁所受荷载考虑成均匀分布不准确,也比较保守。本文建立同时考虑桩与托梁共同受力的力学模型,推导出方便设计的计算公式和具体求解过程,以使托... 研究目的:桩基托梁结构目前在铁路中广泛被使用,其内力设计计算忽略桩与托梁的协调作用,将托梁所受荷载考虑成均匀分布不准确,也比较保守。本文建立同时考虑桩与托梁共同受力的力学模型,推导出方便设计的计算公式和具体求解过程,以使托梁结构得内力计算更准确。研究结论:(1)托梁荷载分布应由均匀分布改为马鞍形或梯形分布模式,托梁应考虑桩基础协同作用来计算内力;(2)托梁跨中弯矩值有所降低,以文中计算为例,减小近40%,剪力则变化很小;(3)基于传统计算模型设计的托梁尺寸、配筋应进一步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桩基托梁 结构力学 -梁协调作用 理论分析 计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扰动状态概念的结构性软土蠕变模型 被引量:9
15
作者 张先伟 王常明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1-87,共7页
结构性和蠕变性对软土工程性质具有双重影响,有必要建立一种模型能够准确描述扰动带来结构性逐步破损的过程并同时反映软土蠕变特性对地基变形的影响。引入扰动状态概念,选取三元件广义Kelvin模型描述相对完整状态,3DEVP模型描述完全调... 结构性和蠕变性对软土工程性质具有双重影响,有必要建立一种模型能够准确描述扰动带来结构性逐步破损的过程并同时反映软土蠕变特性对地基变形的影响。引入扰动状态概念,选取三元件广义Kelvin模型描述相对完整状态,3DEVP模型描述完全调整状态,扰动函数采用经验表达式,建立了一个基于扰动状态概念的结构性软土蠕变模型。从宏观试验结果和微观结构变化分析,说明扰动模型可以很好地描述在应力作用下软土结构性在蠕变过程中逐渐衰减的过程。模型中的参数都可通过等向压缩蠕变试验与三轴蠕变试验获取。通过黄石地区的结构性软土的三轴固结不排水蠕变试验数据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能较好描述结构性软土的蠕变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性软土 扰动状态理论 蠕变模型 --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饱和膨胀土的弹塑性本构模型研究 被引量:24
16
作者 曹雪山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832-836,共5页
Alonso(1999)提出的膨胀土模型存在着微观结构参数难以确定的缺点。本文在阐述膨胀土干湿循环试验后,对膨胀土的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膨胀土的微观变形机理。认为膨胀土宏观上的胀缩塑性变形是由两部分塑性变形组成,一部分是微... Alonso(1999)提出的膨胀土模型存在着微观结构参数难以确定的缺点。本文在阐述膨胀土干湿循环试验后,对膨胀土的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膨胀土的微观变形机理。认为膨胀土宏观上的胀缩塑性变形是由两部分塑性变形组成,一部分是微观结构层次中集聚体胀缩变形耦合后形成的微—宏观结构耦合变形,另一部分是宏观结构塑性变形。由此,本文改进了膨胀土模型,利用宏观结构层次的参数和微-宏观结构变形耦合参数t计算前部分变形,而后部分变形仍按低塑性非饱和土的弹塑性变形计算。最后通过计算实例表明:模型的结论与试验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饱和膨胀 -宏观结构耦合变形 改进膨胀模型 弹塑性本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应力吸收-防水层的铁路基床结构动力特性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果林 邱明明 +1 位作者 申权 林宇亮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753-1760,共8页
依托云桂高速铁路膨胀土路基工程,开展新型应力吸收-防水层基床结构研发工作,借助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方法,对膨胀土路堑新型基床动力特性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应力吸收-防水层材料力学性能可满足长期浸水和振动荷载共同作用下的要求;... 依托云桂高速铁路膨胀土路基工程,开展新型应力吸收-防水层基床结构研发工作,借助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方法,对膨胀土路堑新型基床动力特性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应力吸收-防水层材料力学性能可满足长期浸水和振动荷载共同作用下的要求;基床动应力随深度近似呈指数型衰减;基床动力响应受服役环境影响显著,降雨和地下水位上升均会加剧动响应变化程度;干燥和降雨条件下,路基竖向变形随激振次数增加先增大后逐渐趋于稳定,地下水位上升会加剧地基膨胀土产生膨胀变形,路基竖向变形表现为"上抬";铺设应力吸收-防水层能够减少高速列车荷载作用下引起路基结构的振动,加快基床结构内振动响应的衰减,增强路基结构系统的整体稳定性.研究成果可为膨胀土地区高速铁路建设及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模型试验 应力吸收-防水层 基床结构 振动响应 数值分析 膨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简单立方体随机网络模型模拟多孔介质的进-退汞过程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桂荣 辛峰 +1 位作者 王富民 廖晖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2-48,共7页
采用对数正态分布作为孔尺寸分布函数 ,构造了简单立方体随机网络模型模拟多孔介质的进 退汞过程。在退汞过程中 ,大孔对小孔的屏蔽造成汞的临时残留 ,而小孔对大孔的屏蔽造成汞的永久残留。分析了多孔介质网络配位数、孔尺寸分布范围... 采用对数正态分布作为孔尺寸分布函数 ,构造了简单立方体随机网络模型模拟多孔介质的进 退汞过程。在退汞过程中 ,大孔对小孔的屏蔽造成汞的临时残留 ,而小孔对大孔的屏蔽造成汞的永久残留。分析了多孔介质网络配位数、孔尺寸分布范围、孔喉、孔腔大小等对进 退汞曲线的影响。结果表明 ,网络配位数及孔尺寸分布范围大小是影响进 退汞曲线形状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介质 网络模型 -退汞曲线 渗流理论 微孔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MI泡沫夹层结构雷达天线罩间接热-结构耦合分析与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钧 周远明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84-190,共7页
机载PMI泡沫夹层结构雷达天线罩在环境温度变化时将产生表面变形现象并影响其使用性能,但对天线罩热变形结果进行实时检测分析具有一定难度。通过ANSYS间接热-结构耦合法建立了分析模型,对天线罩进行了计算分析,采用热膨胀片状模型进行... 机载PMI泡沫夹层结构雷达天线罩在环境温度变化时将产生表面变形现象并影响其使用性能,但对天线罩热变形结果进行实时检测分析具有一定难度。通过ANSYS间接热-结构耦合法建立了分析模型,对天线罩进行了计算分析,采用热膨胀片状模型进行了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设计并开展了温度冲击实验研究。结果表明, PMI夹层结构天线罩的热-结构耦合变形综合应变趋势是棱边处膨胀程度最大,由边缘至天线罩透波面中心处,膨胀程度逐渐减小;间接热-结构耦合计算应变值与实测应变值之间平均相差35.08%,间接热-结构耦合分析方法与模型具有一定的可信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I夹层结构 雷达天线罩 间接热-结构耦合 膨胀片状模型 温度冲击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改进的Xue-Wierzbicki延性断裂模型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文超 景媛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27-137,共11页
提出了一种改进的Xue-Wierzbicki延性断裂模型以预测高强度结构钢材在多轴应力状态下的延性极限。采用改进的Lee-Mear椭球形孔洞缺陷膨胀理论建立了轴对称拉伸与平面应变拉伸条件下应力三轴度与断裂应变间的函数关系。随后,将上述改进的... 提出了一种改进的Xue-Wierzbicki延性断裂模型以预测高强度结构钢材在多轴应力状态下的延性极限。采用改进的Lee-Mear椭球形孔洞缺陷膨胀理论建立了轴对称拉伸与平面应变拉伸条件下应力三轴度与断裂应变间的函数关系。随后,将上述改进的Lee-Mear断裂应变函数与Xue-Wierzbicki椭圆型Lode角函数结合,以考虑剪切荷载对材料延性极限的影响。提出的断裂模型具有如下两个优点:新模型可准确预测不同应力三轴度与Lode角下高强钢的延性极限;新模型中各参数均有明确的物理含义,可反映材料的力学性能与微观缺陷几何特征。为验证新断裂模型的正确性与精度,利用Q460和Q690高强钢切口试件的断裂试验结果对新模型的参数进行了校准,并计算了各试验试件断裂应变数据点与新模型预测的断裂应变曲面间的平均误差。结果表明,提出的断裂模型可准确预测不同应力状态下Q460和Q690高强钢的延性极限,模型预测结果与两种材料试验结果间的误差平方和分别为4.2%与0.28%,表明新断裂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性断裂 改进的Xue-Wierzbicki断裂模型 高强度结构钢材 孔洞膨胀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