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碳排放与交通运输碳排放重心演变及对比分析 被引量:14
1
作者 高洁 张晓明 +1 位作者 王建伟 李琳娜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36-40,共5页
引入"重心"概念和分析模型,采用1996~2010年中国各省级区域的终端能源消耗和交通运输能源消耗数据,计算出全国碳排放重心和交通运输碳排放重心的地理坐标,并通过15年间的重心演变轨迹分析全国碳排放和交通运输碳排放的区域... 引入"重心"概念和分析模型,采用1996~2010年中国各省级区域的终端能源消耗和交通运输能源消耗数据,计算出全国碳排放重心和交通运输碳排放重心的地理坐标,并通过15年间的重心演变轨迹分析全国碳排放和交通运输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近15年来,全国碳排放重心和交通运输碳排放重心移动轨迹均位于我国南北地理分界线和中西部衔接区域,东、西部区域差异均大于南、北方区域差异;两组重心移动轨迹都有较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但在经、纬度方向上的相关性不显著;碳排放重心总体上往西南移动,与地理几何中心相比,东、西部区域差异在缩小,南、北方区域差异在扩大,交通运输碳排放重心无明显的方向性发展趋势,但年际间的变化幅度较大,各区域交通运输碳排放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放 交通运输碳排放 重心演变 区域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交通运输碳排放效率测度及收敛性研究 被引量:21
2
作者 袁长伟 赵潇 孙璐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22-229,共8页
基于2005-2016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非期望产出的三阶段SBM-DEA模型,剔除环境因素和随机扰动的影响后,对各省交通运输碳排放效率进行测算,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空间计量模型对其进行空间收敛问题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环境因素和随机扰... 基于2005-2016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非期望产出的三阶段SBM-DEA模型,剔除环境因素和随机扰动的影响后,对各省交通运输碳排放效率进行测算,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空间计量模型对其进行空间收敛问题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环境因素和随机扰动剔除前后,交通运输碳排放效率具有显著差异;(2)交通运输碳排放效率在波动中逐渐上升,整体呈现东部、中部、西部依次递减的格局,且省际之间差异较大,大部分省份仍处于较低水平;(3)中国交通运输碳排放效率同时存在空间绝对β收敛和空间条件β收敛,且条件收敛速度更快;(4)交通发展强度和能源消耗强度对收敛速度存在正向促进作用,人口规模对收敛速度存在一定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运输碳排放效率 三阶段DEA 空间相关性 空间收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交通运输碳排放效率的时空异质性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5
3
作者 吕雁琴 范天正 张晋宁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3-22,共10页
基于2010—2019年中国30个省域的面板数据,运用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测算出各省域交通运输碳排放效率,并通过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考察各驱动因素对交通运输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及时空异质性。结果表明:(1)中国各省域交通运输... 基于2010—2019年中国30个省域的面板数据,运用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测算出各省域交通运输碳排放效率,并通过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考察各驱动因素对交通运输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及时空异质性。结果表明:(1)中国各省域交通运输碳排放效率的时空差异明显,河北省位于生产前沿面,云南省年均增长率最高。(2)政府干预对交通运输碳排放效率的影响最大,其次是能源结构、人均GDP和能源利用效率,相比而言,人口规模和科技水平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小。(3)各影响因素呈现较强的时空异质性,不同时间、地区各驱动因素的波动方向和强度并不相同。故需要综合考虑不同指标对交通运输碳排放效率影响程度的时空差异性,以促进中国交通运输业高质量发展,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相关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运输碳排放效率 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 GTWR 时空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交通运输碳排放时空特征及差异性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冬梅 黄清文 +2 位作者 梁晓辉 李丹岚 万大千 《绿色科技》 2023年第22期1-6,11,共7页
基于《中国碳核算数据库(CEADs)》中的交通运输碳排放量数据,对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西藏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除外)2010-2019年交通运输碳排放时空特征及区域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交通运输碳排放量除2013年出现负增长外,总... 基于《中国碳核算数据库(CEADs)》中的交通运输碳排放量数据,对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西藏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除外)2010-2019年交通运输碳排放时空特征及区域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交通运输碳排放量除2013年出现负增长外,总体上呈现逐年缓慢上升的趋势,年均增长率达到3.61%;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逐年持续下降,下降了39.95%。全国交通运输碳排放量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呈现出“东高,中西低”的特征,而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呈现出“中西高,东低”的特征。交通运输碳排放量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除中部区域增速较快,而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总体上都呈现出减小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运输碳排放 时空特征 区域差异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中国交通运输碳排放达峰预测 被引量:9
5
作者 孙彦明 刘士显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3-40,共8页
在核算中国30个省份交通运输碳排放量的基础上,分析中国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空间分布和变化趋势,基于综合自回归移动平均(ARIMA)模型,设计基准情景和“双碳”目标情景,预测交通运输碳排放量发展趋势。研究显示,近15年来全国交通运输碳排... 在核算中国30个省份交通运输碳排放量的基础上,分析中国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空间分布和变化趋势,基于综合自回归移动平均(ARIMA)模型,设计基准情景和“双碳”目标情景,预测交通运输碳排放量发展趋势。研究显示,近15年来全国交通运输碳排放量整体呈现快速上升趋势,从2005年的387.429百万吨增长到2019年的916.999百万吨,平均增长率为5.9%;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在空间上呈现“南北高中间低”的分布格局,具有空间集聚特点。在基准情景下,交通运输碳排放量在预测期内以约2%的速度持续增加,而“双碳”目标情景下碳排放量变化趋于稳定,但2030年前仍没有出现拐点。这表明在交通领域,中国降碳减排干预政策策略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低碳转型发展仍面临较大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峰、中和 交通运输碳排放 ARIMA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段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效率分析——基于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法 被引量:6
6
作者 张强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8-84,共7页
为测算"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段交通运输碳排放效率,基于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法,构建加权Russell方向性距离函数指数包络分析等模型,并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指数进行分解。结果显示:2004-2017年西北地区交通运输碳排放非效率值... 为测算"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段交通运输碳排放效率,基于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法,构建加权Russell方向性距离函数指数包络分析等模型,并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指数进行分解。结果显示:2004-2017年西北地区交通运输碳排放非效率值逐年增加,交通运输低碳发展效率较低;交通运输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指数大多为正值,地区差异较大;2010年以来,各地交通运输碳排放的技术效率与技术进步因素共同促进了交通运输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但是技术进步增长较慢,贡献率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绸之路经济带” 交通运输碳排放 全要素生产率 技术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镇化对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空间效应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田泽 肖玲颖 +2 位作者 刘超 王雨璇 任阳军 《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41-153,共13页
基于2010—2019年中国30个省份(因数据缺失,不包括西藏和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利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了人口、土地、经济多维度城镇化对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水平长期和短期的影响机制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交通运输... 基于2010—2019年中国30个省份(因数据缺失,不包括西藏和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利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了人口、土地、经济多维度城镇化对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水平长期和短期的影响机制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和“时间惯性”:①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都对本地区交通运输业碳排放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且长期影响要大于短期影响,其中,人口城镇化是推动本地区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动力,人口城镇化对相邻地区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②分区域来看,人口城镇化会显著抑制东部地区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增长,但能够促进中西部地区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增长,而东、中、西地区土地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对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均产生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东、中部地区人口城镇化对交通运输业碳排放产生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东部地区经济城镇化具有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③分阶段来看,两个阶段城镇化(人口、土地和经济)对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长期影响均普遍高于短期影响,城镇化对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影响程度在不断加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交通运输排放 空间溢出效应 动态空间杜宾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碳交通运输的综合评价指标及其应用 被引量:9
8
作者 欧阳斌 张跃军 郭杰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3期7-13,共7页
从综合交通运输视角,提出交通运输业单位换算周转量、单位增加值及人均的交通运输能源消费量与碳排放量3个指标考察低碳交通运输发展状况,从国家和区域层面对中国低碳交通运输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996—2010年中国单位交通运... 从综合交通运输视角,提出交通运输业单位换算周转量、单位增加值及人均的交通运输能源消费量与碳排放量3个指标考察低碳交通运输发展状况,从国家和区域层面对中国低碳交通运输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996—2010年中国单位交通运输增加值、单位换算周转量的能源消费量与碳排放量,总体上都呈现下降态势;但人均交通运输的能源消费与碳排放量持续走高,反映出中国机动化需求不断提升,机动化进程不断加速。另外,无论是单位换算周转量、单位交通运输增加值,还是人均交通的能源消费与碳排放量,中国交通运输业的低碳发展在区域层面都存在明显的不平衡状况;中西部地区的交通运输业低碳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未来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运输 综合评价指标 人均交通运输碳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