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5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供需适应性分析的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发展研究
1
作者 李茜 卢春房 +2 位作者 陆化普 张永波 桂嘉伟 《中国工程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6-225,共10页
综合交通基础设施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资本,是交通强国建设的硬件基础。本文立足交通强国战略背景,梳理了我国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的现状、问题,运用利用率指标,系统量化分析了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的供... 综合交通基础设施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资本,是交通强国建设的硬件基础。本文立足交通强国战略背景,梳理了我国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的现状、问题,运用利用率指标,系统量化分析了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的供需适应性,提出了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发展的目标方向、建设重点和对策建议。研究认为,我国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已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但是距离《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提出的“交通运输全面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还存在差距;在不同运输方式中,适应性不足的有民航、城际铁路、普通国道。结合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的适应性分析,明晰了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思路、建设重点,提出了优化综合交通基础设施需求评估机制、项目立项决策机制、强化一体规划建设统筹机制等对策建议,为综合交通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交通基础设施 适应性分析 铁路 公路 水运 民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端气候下交通基础设施脆弱性研究综述
2
作者 贾宏宇 肖楚照 +2 位作者 康炜 王传琦 郑史雄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84-502,共19页
全球气候变化日益剧烈,极端强降水、高温、低温以及干旱等极端气候事件对现有交通基础设施的运行性能造成影响,甚至导致严重损坏.与此同时,随着交通强国战略的深入实施,大量新的交通基础设施在恶劣环境中被建设,新建设施的功能性、耐久... 全球气候变化日益剧烈,极端强降水、高温、低温以及干旱等极端气候事件对现有交通基础设施的运行性能造成影响,甚至导致严重损坏.与此同时,随着交通强国战略的深入实施,大量新的交通基础设施在恶劣环境中被建设,新建设施的功能性、耐久性和维护管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极端气候荷载变化迅速且难以预测,常常伴随多种灾害的耦合效应,使得交通基础设施在其作用下的破坏机理极为复杂.为确保极端气候条件下交通基础设施的安全和效能,在国内外极端气候及多灾害耦合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极端气候的时空演变、多灾害耦合作用的研究历程以及多重灾害对工程结构的影响机理.在此基础上,明确了极端气候影响的特性,并提出交通基础设施在设计、施工和维护阶段的防灾减灾设计原则.同时,综合总结了在极端气候条件下交通基础设施的多灾害风险评估方法,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指出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进行极端气候灾害的快速预测和评估,以及在全寿命周期内分析交通基础设施系统性能的变化将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为桥梁、道路和隧道等交通基础设施在极端气候条件下的抗灾设计、性能评估和韧性提升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气候 交通基础设施 多灾害 全寿命周期 抗震韧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广联达GDMP图形引擎的陆路交通基础设施勘察设计平台公共能力研发与应用
3
作者 魏璇 钱洪亮 +3 位作者 秦超 罗伟 曹盛和 李萌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15,共8页
随着国产化工业软件的发展,陆路交通基础设施勘察设计平台正朝着一体化、数字化、可视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国内针对陆路交通领域需求均在成熟工业软件产品上进行二次开发,关于公共基础平台研发还处于技术空白。在此背景下,设计基于... 随着国产化工业软件的发展,陆路交通基础设施勘察设计平台正朝着一体化、数字化、可视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国内针对陆路交通领域需求均在成熟工业软件产品上进行二次开发,关于公共基础平台研发还处于技术空白。在此背景下,设计基于广联达GDMP的陆路交通基础设施专业设计平台公共基础能力,解决了陆路交通领域国产化无公共能力的问题。深入研究基础平台框架,采用插件式开发框架研发,以统一界面风格及封装接口方式提供各专业基本二、三维设计及地理地质数据服务加载、数据交换等通用功能,经测试验证满足桥梁、隧道、路基专业个性化设计及数字化交付应用场景需求。针对在GIS环境下各专业模型集成时空间坐标难以统一及渲染流畅性低的问题,提出基于“工程全局直角坐标→GIS球面坐标→局部投影坐标”的动态转换思路,实现GIS场景不同专业BIM模型一键集成展示,并结合模型简化功能实现大场景构筑物模型不同层级的自适应呈现,提高大场景下模型渲染的流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路交通基础设施 勘察设计平台 公共能力 GDMP 插件式开发 模型集成 模型简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交通基础设施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提升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李化建 马成贤 +2 位作者 杨志强 董昊良 易忠来 《中国工程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6-235,共10页
铁路、公路、水运、民航是我国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混凝土结构是交通基础设施的主要结构类型,提升交通基础设施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能是保障交通安全、提升运输效能、延长结构服役寿命的重要途径。本文全面调研分析了我国交通基础设施混凝... 铁路、公路、水运、民航是我国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混凝土结构是交通基础设施的主要结构类型,提升交通基础设施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能是保障交通安全、提升运输效能、延长结构服役寿命的重要途径。本文全面调研分析了我国交通基础设施混凝土结构的服役现状,结合国情和实情从设计理论、建造技术、运维制度等角度探讨了我国混凝土结构耐久性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梳理了先进交通基础设施混凝土结构表面裂纹、渗透性能、内部损伤与钢筋锈蚀监测技术,概述了交通基础设施混凝土结构精准维修技术。研究提出了我国综合交通基础设施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提升的对策建议:做好顶层设计、强化科技创新、完善标准体系,全面保障综合交通基础设施混凝土结构长寿命安全服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基础设施 混凝土结构 耐久性 健康监测 预防性维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通基础设施对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基于单区制及两区制空间杜宾模型的检验 被引量:1
5
作者 杨玉玲 贾锐宁 马原 《统计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7-130,共14页
本文在“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克鲁格曼”模型的基础上,构建理论模型阐释交通基础设施影响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理论机制,并基于2001—2021年249个城市数据,结合单区制空间杜宾模型(SDM)和中介效应模型检验交通基础设施对服务业... 本文在“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克鲁格曼”模型的基础上,构建理论模型阐释交通基础设施影响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理论机制,并基于2001—2021年249个城市数据,结合单区制空间杜宾模型(SDM)和中介效应模型检验交通基础设施对服务业TFP的影响和传导机制,运用两区制SDM探索不同区制内交通基础设施对服务业TFP的异质性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交通基础设施会同时影响本地和邻近地区的服务业TFP,服务业集聚和服务业TFP自身的空间关联效应在其中发挥中介作用;交通基础设施对服务业TFP的空间溢出效应具有显著的非对称性,城市间距离远、非综合交通枢纽会限制交通基础设施对服务业TFP的空间溢出效应强度。本研究旨在为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和城市交通资源布局优化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基础设施 服务业TFP 空间溢出效应 单区制SDM 两区制SD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耦合视角下交通基础设施碳锁定系统协调效应与交互响应——基于山东省市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6
作者 邵志国 李可心 李梦笛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9-37,共9页
研究交通基础设施碳锁定系统对中国打破“碳锁定”格局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在构建交通基础设施技术、制度、经济和社会行为碳锁定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2012—2021年山东省16个地市的碳锁定子系统的锁定水平进行测算,并对碳锁定系... 研究交通基础设施碳锁定系统对中国打破“碳锁定”格局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在构建交通基础设施技术、制度、经济和社会行为碳锁定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2012—2021年山东省16个地市的碳锁定子系统的锁定水平进行测算,并对碳锁定系统耦合协调效应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然后利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子系统之间的交互响应关系。研究表明:(1)技术碳锁定程度最高,经济碳锁定程度最低,制度碳锁定水平总体呈上升态势,社会行为碳锁定水平总体呈下降态势。(2)碳锁定系统整体耦合协调水平随时间波动呈先降低后升高的态势,东部城市的耦合协调水平大都高于西部城市。(3)公共交通服务水平的提升对碳解锁的推动作用最显著,而技术能力对碳解锁的阻碍作用最大。(4)交通基础设施碳锁定子系统间的动态交互响应关系均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减弱且不具有持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锁定 交通基础设施 耦合协调 时空演变 交互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要素市场一体化:数字与交通基础设施的协同赋能效应
7
作者 宋美喆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69-76,共8页
数字基础设施与交通基础设施协同发展,对打破要素市场分割,畅通国内大循环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和“高铁开通”构造准自然实验,选取2006—2022年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构建交叠双重差分模型和空间杜... 数字基础设施与交通基础设施协同发展,对打破要素市场分割,畅通国内大循环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和“高铁开通”构造准自然实验,选取2006—2022年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构建交叠双重差分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评估数字基础设施和交通基础设施协同发展对要素市场一体化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数字基础设施与交通基础设施的协同显著降低了要素市场分割程度。进一步分析显示,数字和交通基础设施的协同对要素市场分割的影响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在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地区,“竞争效应”占主导,表现为正向空间溢出;在地理距离相近的地区,“示范效应”占主导,表现为负向空间溢出。据此,从构建新旧基础设施“多层次协同”发展格局、完善跨区域协调机制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基础设施 交通基础设施 要素市场一体化 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 区域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群交通基础设施对产业协同集聚的影响研究——单中心—多中心结构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3
8
作者 余谦 周玲玲 覃一冬 《经济与管理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18,共14页
基于2009-2018年的城市面板数据,在城市群范围实证检验了城市内交通基础设施和城市间交通基础设施对本城市产业协同集聚及城市间差异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内交通基础设施对产业协同集聚有正向影响并通过空间溢出效应缩小产业协同集聚差... 基于2009-2018年的城市面板数据,在城市群范围实证检验了城市内交通基础设施和城市间交通基础设施对本城市产业协同集聚及城市间差异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内交通基础设施对产业协同集聚有正向影响并通过空间溢出效应缩小产业协同集聚差异;城市间交通基础设施会降低非中心城市产业协同集聚水平,也会缩小城市间产业协同集聚差异;多中心城市群的多中心性会负向调节城市内交通的作用,正向调节城市间交通的作用。因此,要不断加强城市内部交通基础设施和城市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在合理的地理距离范围内对城市群进行规划和布局,并注重分层级和分阶段进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交通基础设施 多中心性 产业协同集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地下交通基础设施系统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模型 被引量:2
9
作者 路德春 季港澳 +1 位作者 王国盛 杜修力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31-1244,1256,共15页
气候变化是当前世界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其中人类生产活动制造的温室气体是导致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准确评估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是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环节。城市地下交通基础设施系统具有防治交通阻塞、增加城市绿化面积等优势,能够... 气候变化是当前世界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其中人类生产活动制造的温室气体是导致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准确评估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是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环节。城市地下交通基础设施系统具有防治交通阻塞、增加城市绿化面积等优势,能够实现节能减排。然而,目前还缺乏城市地下交通基础设施系统的碳足迹计算方法。在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评估框架内,研究了城市地下交通基础设施系统的碳足迹计算边界和尺度,提出了地下交通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计算模型,基于计算模型,建立了城市地下交通基础设施系统碳排放计算方法。结合某工程案例,揭示了城市地下交通基础设施系统总体及各阶段的碳排放规律,针对不同阶段的碳排放特点,给出了相应的节能减排放建议和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交通基础设施 碳足迹 全生命周期 计算方法 节能减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贸易、交通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长期增长--基于近现代中国的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陈雯 庄嘉霖 《经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8-231,共24页
本文基于中国近代出口与近现代铁路建设的历史经验,探讨国际贸易与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长期增长的综合影响。理论与实证研究发现:近代出口贸易与铁路建设均能够显著促进区域人口长期增长,两者的影响具有替代性,该替代性在邻近历史口... 本文基于中国近代出口与近现代铁路建设的历史经验,探讨国际贸易与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长期增长的综合影响。理论与实证研究发现:近代出口贸易与铁路建设均能够显著促进区域人口长期增长,两者的影响具有替代性,该替代性在邻近历史口岸或较早开通铁路的地区相对较强。进一步分析表明,铁路一方面能够提升贸易区位劣势地区的企业出口参与度,另一方面能够促使出口福利空间溢出,增强贸易区位劣势地区对劳动力迁移的吸引力,从而对出口贸易的影响起到替代性作用。本文的研究结论揭示了交通基础设施在国际贸易的资源空间配置效应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为当今中国统筹对外开放布局优化与国内市场一体化、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贸易 交通基础设施 区域经济增长 近现代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几”字弯都市圈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伟 王聪琳 +1 位作者 巩亮 胡倩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6-177,共12页
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流动规模等对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效率的影响日益凸显,而这种影响的空间效应强度、范围以及时空过程的规律性亟待深入研究。以黄河“几”字弯都市圈15个城市为研究单元,运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2011—2021年基础设施投资效... 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流动规模等对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效率的影响日益凸显,而这种影响的空间效应强度、范围以及时空过程的规律性亟待深入研究。以黄河“几”字弯都市圈15个城市为研究单元,运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2011—2021年基础设施投资效率,同时采用空间杜宾模型(SDM)揭示其空间溢出效应及其衰减边界,并对导致非线性影响关系的中间机制进行探讨。研究发现:黄河“几”字弯都市圈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效率大体上呈现“U”字型变化,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效率也会随之提高,但经济发展水平对投资效率呈现出负的空间溢出效应,会降低邻近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基础设施 投资效率 超效率SBM模型 空间杜宾模型 空间溢出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部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协同发展的挑战与推进路径 被引量:2
12
作者 向鹏成 杨斯迈 袁永奇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6-40,共15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这为新时期西部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驱动力和根本遵循。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个典型的复杂系统,...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这为新时期西部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驱动力和根本遵循。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个典型的复杂系统,在政府和市场的共同驱动下,协同发展可以促使区域比较优势、区域交通互联互通分工和区域交通联系相互作用,并叠加协同效应推动系统不断动态演化至高级协同。西部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协同发展作为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在发展成效显著的同时面临着区域比较优势较弱、区域交通互联互通分工效率较低、区域交通联系程度不高三大挑战。研究认为西部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协同发展的推进路径主要包括:一是完善西部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投融资体系以提升区域比较优势,要完善西部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投融资机制、创新投融资模式、提升交通类投融资平台的治理能力;二是深化西部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主体协同以优化区域交通互联互通分工,要建立西部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协同发展组织,建立西部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协作制度,建立西部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主体利益共享机制;三是加快西部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硬件建设以强化区域交通联系,要加大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硬件统筹建设力度,协同打造“通道化、枢纽化、体系化”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持续推动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连片欠发达地区的综合交通发展,助推新基建赋能传统交通基础设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地区 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 互联互通 协同发展机理 推进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通基础设施碳锁定破解障碍度分析
13
作者 陈赟 陈先俊 +1 位作者 石晓雅 孙欣妍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277-4287,共11页
交通基础设施碳锁定破解是推动交通领域低碳发展的基础,是“碳中和、碳达峰”目标实现的必要途径。以长三角地区为研究实例,基于2012―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通过分析交通基础设施碳锁定的影响因素,构建交通基础设施碳锁定水平测度指标体... 交通基础设施碳锁定破解是推动交通领域低碳发展的基础,是“碳中和、碳达峰”目标实现的必要途径。以长三角地区为研究实例,基于2012―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通过分析交通基础设施碳锁定的影响因素,构建交通基础设施碳锁定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并运用熵权法、核密度估计法对长三角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碳锁定水平进行测度及时空演进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障碍度模型探讨长三角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碳锁定破解的维度层和指标层障碍度及其障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1)长三角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碳锁定水平整体偏高,但表现出下降的态势,且呈现出安徽>江苏>浙江>上海的区域特征;2)长三角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碳锁定水平区域差距呈扩大趋势,且近年来存在两极分化现象;3)制度锁定是制约长三角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碳锁定破解最主要因素,而指标层主要障碍因子较为一致但排序存在差异,其中交通基础设施路网密度、外商直接投资水平对交通基础设施碳锁定水平影响最大。建议从区域碳锁定协同破解、强化区域辐射效应及制度体制构建入手,推动交通基础设施碳锁定的破解。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和优化交通基础设施绿色运营维护体系提供参考。对各行业实现低碳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锁定 碳锁定破解 交通基础设施 区域差异 障碍度模型 长三角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区域市场化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赵云鹏 胡晴晴 +1 位作者 吉小东 宋金波 《中国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8-109,共12页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了商品和要素的流通,是影响区域市场化进程的重要因素之一。基于我国2010—2019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莫兰指数测算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区域市场化的空间相关性,进而构建空间计量模型进行空间效应分析,在区分地...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了商品和要素的流通,是影响区域市场化进程的重要因素之一。基于我国2010—2019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莫兰指数测算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区域市场化的空间相关性,进而构建空间计量模型进行空间效应分析,在区分地区与交通基础设施类别的基础上进行异质性分析,并采用变换权重矩阵的方式对所得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发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区域市场化进程的促进作用显著存在,但呈现逐年减弱的趋势;分时期来看空间估计结果,2010—2015年期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区域市场化的空间溢出效应为正且显著,但在2016—2019年期间,空间溢出效应并未发挥作用;当区分东中西三大区域以及公路、铁路、内河航道等不同类别的交通基础设施时,其空间溢出效应也并不一致。研究结论为进一步探索我国区域市场化的影响因素及发展方向提供了经验判断,对各区域制定交通基础设施发展策略并高效推进市场化进程提供理论支持与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基础设施 区域市场化 空间溢出效应 空间杜宾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通基础设施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了吗?——基于京津冀城市群面板数据的考量 被引量:7
15
作者 杨雪锋 殷宇飞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6-23,共8页
现有文献大多证明交通基础设施对本地经济发展的正向促进作用,但是学界对交通基础设施跨区域效应问题并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基于京津冀城市群2010—2021年的相关数据,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可以更直观地考量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现有文献大多证明交通基础设施对本地经济发展的正向促进作用,但是学界对交通基础设施跨区域效应问题并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基于京津冀城市群2010—2021年的相关数据,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可以更直观地考量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京津冀城市群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对地区经济协同发展总体上呈正向促进作用,本地和邻地的交通基础设施提升都对本地的人均GDP产生较为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交通基础设施对京津以外的城市会产生一定的抑制影响,相邻城市间的这种抑制作用更强;京津冀城市群中,交通基础设施对本地区经济的直接效应显著大于邻近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对本地区经济的抑制作用;而城市群总体的极化效应大于涓流效应,加剧了地区间经济的差异分化,未能充分实现协同发展。因此,要加大河北省落后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力度,进一步推进以石家庄为区域交通枢纽的投资建设,加强京津与环京津地区次级城市的城际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挥雄安新区作为冀中地区增长极的产业梯度效应和冀中南交通纽带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基础设施 协同发展 区域经济 京津冀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通基础设施投资能够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吗?——来自中国土地市场的证据 被引量:4
16
作者 郭益蓓 张坤鹏 《产经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6-50,共15页
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是推动经济增长和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具有减贫效应和促进农业发展的作用,其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影响亟待探讨。通过整理2010—2019年中国土地市场网公布的交通运输用地供地信息,衡量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并... 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是推动经济增长和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具有减贫效应和促进农业发展的作用,其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影响亟待探讨。通过整理2010—2019年中国土地市场网公布的交通运输用地供地信息,衡量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并利用同期中国县级层面的经济数据测算农村产业融合水平,实证检验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对农村产业融合水平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结果显示:各县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的提高会显著提升当地农村产业融合水平。这一影响因经济地理区位、农业功能定位和交通能力定位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对中西部地区、粮食主产区和交通强国试点区域的农村产业融合具有显著推动作用。进一步的机制分析发现,交通基础设施投资能够打破城乡壁垒,通过提高地区间交通运输能力、促进产业集聚和激发创新活力等途径提升农村产业融合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基础设施投资 农村产业融合 城乡融合 土地市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收敛 被引量:4
17
作者 柳鲲鹏 《经济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7-34,共8页
城市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及其收敛性,是衡量高质量发展和走向共同富裕的重要指标。基于索洛余值法计算TFP,使用β-收敛模型和面板空间计量方法,对2003—2019年以路网密度为代表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如何影响城市TFP增长以及TFP的收敛性... 城市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及其收敛性,是衡量高质量发展和走向共同富裕的重要指标。基于索洛余值法计算TFP,使用β-收敛模型和面板空间计量方法,对2003—2019年以路网密度为代表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如何影响城市TFP增长以及TFP的收敛性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TFP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由2003年的4%上升到2019年的8%;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既能够促进城市TFP增长,也能够促进城市TFP收敛,且路网密度对城市TFP平均增速的边际贡献率为8.3%。路网建设主要通过同行业内的市场竞争实现本地TFP的增长,对邻近城市的TFP增长则具有抑制作用。研究表明,完善城市间功能分区规划,促进城市间产业的多样性,通过市场扩张助推产业集聚,是实现城市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和均衡发展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要素生产率 交通基础设施 区域经济收敛 高质量发展 共同富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通基础设施裂缝病害图像增广方法
18
作者 蒋盛川 钟山 +1 位作者 吴荻非 刘成龙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46-158,共13页
基于深度学习的交通基础设施裂缝检测模型依赖于大规模的数据进行训练。针对特定交通设施场景下多种形态的裂缝样本图像难以获取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Pix2PixHD模型的交通基础设施裂缝病害图像增广方法。首先,基于收集的少量裂缝... 基于深度学习的交通基础设施裂缝检测模型依赖于大规模的数据进行训练。针对特定交通设施场景下多种形态的裂缝样本图像难以获取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Pix2PixHD模型的交通基础设施裂缝病害图像增广方法。首先,基于收集的少量裂缝图像数据,利用Pix2PixHD模型建立裂缝病害的真实图像和标注标签之间的空间映射关系;然后,编辑标签域中的对象,通过迁移其他数据集标签、人工编辑、图像形态学膨胀操作、随机叠加操作等生成表征多种形态的裂缝轮廓;最后,将编辑后的标签域通过Pix2PixHD模型转换回图像域,以实现交通基础设施裂缝数据集的自适应增广。文中考虑了主要的交通基础设施材料和结构(沥青路面、隧道衬砌和混凝土材料结构),选取GAPS384、Tunnel200和DeepCrack数据集进行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扩增数据集训练的U-Net模型,检测精度更高,更易于跳出局部最优解;相比于DCGAN模型,文中方法能够控制裂缝的形态且保证骨架的连续性,可以有针对地提高原有裂缝数据集的形态多样性,使检测模型在特定交通基础设施场景下具有更好的泛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基础设施 图像生成 裂缝检测 生成对抗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市的创新韧性及提升:基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视角 被引量:1
19
作者 高航 李恩极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55-164,共10页
本文基于中国地级市面板数据,使用共同因子模型测度中国城市创新韧性,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视角阐释其对城市创新韧性的影响机理,并以城市高铁开通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①中国城市创新韧性呈现出区域非均衡性,东部... 本文基于中国地级市面板数据,使用共同因子模型测度中国城市创新韧性,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视角阐释其对城市创新韧性的影响机理,并以城市高铁开通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①中国城市创新韧性呈现出区域非均衡性,东部地区最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②高铁显著提升了城市创新韧性,高铁开通使城市创新韧性提升约1.355个单位,但该作用存在“最优半径”;③城市在高铁网络中的功能分异使高铁通车产生异质性处理效应,城市在高铁网络中的联系广度和中心度越高,高铁通车对城市创新韧性的提升作用越大;④通过吸引人口流入、新企业进入以及提升产业多样化集聚水平,高铁通车提升了城市创新韧性;⑤高铁通车促进了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同时也扩大了城市创新韧性的空间差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创新韧性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创新要素流动 共同因子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与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基于全国统一大市场视角
20
作者 丁国宁 赵家章 《经济经纬》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29,共14页
利用2000—2014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中国海关进出口数据,基于全国统一大市场视角,以市场可达性作为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的新度量方法,探究了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效应及机制。研究发现: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显著提升... 利用2000—2014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中国海关进出口数据,基于全国统一大市场视角,以市场可达性作为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的新度量方法,探究了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效应及机制。研究发现: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显著提升了企业出口产品质量,一系列稳健性检验表明结论依然成立。机制检验揭示,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建设通过需求驱动效应、人才流动效应和技术创新效应推动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异质性分析显示,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更能促进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异质性产品、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企业以及出口至OECD国家的出口产品质量升级。拓展性分析表明,全国统一大市场进一步强化了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效应。研究为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如何通过国内循环带动国际循环进而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了理论研究框架和经验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基础设施网络 全国统一大市场 市场可达性 出口产品质量 贸易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