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层次分析法在地铁运营交路方案比选中的应用 被引量:18
1
作者 周刚 卢静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2-54,共3页
运用多目标决策分析原理,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运营交路优选模型,将定性分析转化为定量计算,进行运营交路方案的比选,克服了传统一一列表评价方法的缺点。并通过重庆市轨道交通6号线工程可行性研究运营交路方案比选的实证,得到和传统评... 运用多目标决策分析原理,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运营交路优选模型,将定性分析转化为定量计算,进行运营交路方案的比选,克服了传统一一列表评价方法的缺点。并通过重庆市轨道交通6号线工程可行性研究运营交路方案比选的实证,得到和传统评价方法一致的结果,表明该方法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 运营交路方案 多目标决策 层次分析法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碳视角下城市轨道交通列车交路运行方案优化研究
2
作者 杨安玉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0-118,160,共10页
从低碳视角出发,针对城市轨道交通列车交路运行方案进行优化研究。考虑到城市轨道交通客流分布不均衡性,提出采用大小交路运营模式,以缓解中心城区运力紧张、提高服务质量,并减少碳排放,促进城市低碳发展。以全线乘客总候车时间、列车... 从低碳视角出发,针对城市轨道交通列车交路运行方案进行优化研究。考虑到城市轨道交通客流分布不均衡性,提出采用大小交路运营模式,以缓解中心城区运力紧张、提高服务质量,并减少碳排放,促进城市低碳发展。以全线乘客总候车时间、列车的行车公里以及碳排放量最小化为目标,建立多目标优化模型;通过假设和约束条件的设定,综合考虑了乘客出行体验、列车运营成本、碳排放量和列车满载率等因素,采用麻雀优化算法求解模型;通过案例分析,对比了大小交路方案与单一交路方案的运营效果。结果表明,优化发车频率和起始站点得出的运营方案,最多减少总候车时间45197.5 s,最多减少碳排放量601192 kg,运输效率略有下降,最大断面满载率最多下降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 列车运行交路方案 大小 麻雀优化算法 低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线条件下城市轨道交通列车交路计划优化方法 被引量:2
3
作者 陈垚 柏赟 +1 位作者 毛保华 温芳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1-29,共9页
跨线运营是城市轨道交通重点发展方向。针对跨线条件下列车交路计划编制问题,通过构造乘客出行时空网络图准确刻画复杂交路下的客流行为,建立以最小化列车走行公里与乘客出行时间成本为目标的混合整数规划模型。模型以列车交路方案、开... 跨线运营是城市轨道交通重点发展方向。针对跨线条件下列车交路计划编制问题,通过构造乘客出行时空网络图准确刻画复杂交路下的客流行为,建立以最小化列车走行公里与乘客出行时间成本为目标的混合整数规划模型。模型以列车交路方案、开行比例与频率为决策变量,并针对跨线交路与本线交路的行车冲突,考虑非等间隔发车,确定列车发车时刻。设计基于交路及开行频率搜索与运行间隔协调的定制分解算法。案例结果表明,列车跨线方向与乘客换乘主方向一致时,跨线交路可同时提升企业运营与乘客出行效益。换乘出行导致的断面客流量差异是跨线交路开行方案设置的主要依据。研究结论可为运营企业制定列车交路计划提供依据,有助于提高网络运输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 互联互通 跨线运行 交路方案 服务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轨道交通列车交路优化模型 被引量:15
4
作者 程婕 彭其渊 赵军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116-1121,共6页
为了确定城市轨道交通交路方案的列车运行区段和折返车站,结合运输组织实践经验,以列车交路决定的输送能力与客流需求量空间分布的最佳匹配为原则,以快速车底周转和换乘客流最少为目标,综合考虑站线运输能力的条件限制、运输组织需求以... 为了确定城市轨道交通交路方案的列车运行区段和折返车站,结合运输组织实践经验,以列车交路决定的输送能力与客流需求量空间分布的最佳匹配为原则,以快速车底周转和换乘客流最少为目标,综合考虑站线运输能力的条件限制、运输组织需求以及乘客便利性,建立了城市轨道交通列车交路的多目标0-1混合整数规划模型.该模型分别对决策变量、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进行了简化处理,可以通过优化软件编程求解.以重庆市轨道交通一号线远期运营方案为例,对不同交路上限数目,在2 s内计算出4种可选交路方案,为运营部门选择最终方案提供了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 列车交路方案 多目标0-1混合整数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铁路列车运行图一体化自动编制方法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安迪 武晋飞 张宇墨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21,共10页
高速铁路列车运行图编制不仅要在图面上生成列车运行线,还要考虑客运需求、车底交路运用、车站股道运用等问题,影响因素众多,且各影响因素相关性较强,因而我国高速铁路列车运行图一直以来都采用人工铺画方式,缺少计算机一体化自动编制... 高速铁路列车运行图编制不仅要在图面上生成列车运行线,还要考虑客运需求、车底交路运用、车站股道运用等问题,影响因素众多,且各影响因素相关性较强,因而我国高速铁路列车运行图一直以来都采用人工铺画方式,缺少计算机一体化自动编制方法。为进一步提高高速铁路运行图编制效率,在借鉴人工编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基于车底交路方案、列车结构方案及调整策略的高速铁路列车运行图一体化自动编制流程,同时生成列车时刻表、车底交路方案、车站股道运用方案。针对不易处理的列车运行图结构优化问题,设计微观站场进路占用策略与运行图优化编制模型,并以京沪高速铁路为例进行验证,用时48 h重新铺画运行图,各项指标与真实运行图相近,大幅减少了现有运行图编制模式对人力物力的消耗,为高速铁路列车运行图编制提供一种自动化的理论与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底交路方案 列车结构方案 一体化 优化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