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通过CTA行腋动脉体外定位及其分支起源分型的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郭勇 张画羽 +3 位作者 刘衡 邓洋 张伟国 张连阳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6期1507-1512,共6页
目的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为临床提供腋动脉解剖学的影像数据,确定腋动脉体外定位的方式。方法收集2020年7~11月在我院行头颈部CTA患者影像数据,共纳入456侧(228例),通过三维重建观测25... 目的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为临床提供腋动脉解剖学的影像数据,确定腋动脉体外定位的方式。方法收集2020年7~11月在我院行头颈部CTA患者影像数据,共纳入456侧(228例),通过三维重建观测259侧腋动脉与锁骨、喙突及体表的距离及位置关系;149侧腋动脉及其分支的起源及分型。结果腋动脉起点至锁骨后缘的垂线及锁骨中线的距离分别为(16.9±5.3)mm和(11.9±6.1)mm。喙突下缘的垂线交腋动脉时的长度为(29.4±9.4)mm。喙突下为腋动脉第三段近端。胸上动脉(superior thoracic artery,ST)第一段发出最高49.0%,胸肩峰动脉(thoracoacromial artery,TA)与胸外侧动脉(lateral thoracic artery,LT)于第二段发出最高分别为49.7%与47.7%,肩胛下动脉(subscapularis artery,SS)、旋肱前动脉(anterior humeral circumflex artery,CHA)与旋肱后动脉(posterior humeral circumflex artery,CHP)于第三段发出最高分别为71.1%、11.4%与64.4%。TA、SS、CHP出现率100%,LT出现率96.6%,但其分型最多(4型)。CHA出现率12.1%,肱深动脉(deep brachial artery,DB)单干起源于第三段37.6%。结论平卧、上肢内收,锁骨中线内侧及锁骨后一指、喙突下两指分别可定位腋动脉起点及第三段近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腋动脉 交界出血 交界部止血带 CTA 解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