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椎旁肌退变与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4
1
作者 袁磊 陈萧霖 +7 位作者 曾岩 陈仲强 齐强 郭昭庆 李危石 孙垂国 张心灵 买硕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25-433,共9页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患者术前腰椎椎旁肌肉的退变程度与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发生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共纳入52例DLS患者,根据末次随访是...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患者术前腰椎椎旁肌肉的退变程度与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发生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共纳入52例DLS患者,根据末次随访是否发生PJK分为PJK组(10例)及无PJK(non-PJK)组(42例)。影像学评估包括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腰椎椎旁肌肌量(肌肉与椎体/椎间盘横截面积比值)以及肌肉-脂肪指数(肌肉与皮下脂肪的平均信号强度之比)。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PJK发生的危险因素。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术前及随访时腰痛VAS及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SRS-22)。结果:本组患者PJK发生率为19.23%。患者手术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患病时长、糖尿病、截骨及椎间融合、固定节段数、减压节段数、骨密度T值在PJK组及无PJK组均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术前骨矿盐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较低、术前胸腰段后凸角(TLK)较大、术中胸椎后凸角(TK)矫正过大、最上端固定椎(UIV)位于T12-L1、术后即刻交界性后凸角(PJA)过大、术前骶骨倾斜角(SS)较小、术后PJA变化值较大、腰背伸肌群脂肪退变明显可能与腰椎退变性侧凸长节段固定术后发生PJK相关。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术前SS<25°(OR=12.902,P=0.046)、术后即刻PJA增大≥3.6°(OR=21.940,P=0.015)、腰背伸肌肌肉-脂肪指数≥27.65(OR=11.749,P=0.019)为发生PJK的独立危险因素。PJK患者的随访腰痛VAS及SRS-22功能状态评分较non-PJK组差。结论:DLS术后发生PJK患者,术前腰椎椎旁肌肌量较低、脂肪退变明显。术前SS<25°、术后即刻PJA增大≥3.6°、腰背伸肌肌肉-脂肪指数≥27.65为发生PJK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腰椎侧 椎旁肌退变 近端交界性后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端固定椎-矢状面稳定椎位置关系对特发性胸椎侧凸矫形术后远端交界性后凸发生率的影响 被引量:10
2
作者 徐亮 孙旭 +7 位作者 史本龙 陈忠辉 陈曦 李松 秦晓东 朱泽章 邱勇 钱邦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24-531,共8页
目的:探讨远端固定椎(lowest instrumented vertebra,LIV)和矢状面稳定椎(sagittal stable vertebra,SSV)位置关系对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后路矫形选择性胸弯融合术后远端交界性后凸(distal junctional kyphosis,DJK)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目的:探讨远端固定椎(lowest instrumented vertebra,LIV)和矢状面稳定椎(sagittal stable vertebra,SSV)位置关系对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后路矫形选择性胸弯融合术后远端交界性后凸(distal junctional kyphosis,DJK)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53例行后路主胸弯选择性融合术的Leneke 1A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的临床资料。SSV定义为骶骨后上角垂线接触的最远端下终板所在的椎体。根据术后远端固定椎(lowest instrumented vertebra,LIV)与SSV的关系分为两组:LIV位于SSV近端椎体为LIV<SSV组,LIV位于SSV或其远端椎体为LIV≥SSV组。测量患者术前、术后和随访时的冠状面主弯Cobb角和脊柱-骨盆矢状面相关参数,比较两组患者术后DJK的发生率以及发生DJK与未发生DJK患者的影像学参数和SRS-22评分。结果:LIV<SSV组31例,LIV≥SSV组12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Risser征、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融合节段数、随访时间、术前影像学参数及SRS-22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随访24~69个月,共有13例患者发生DJK,发生率为8.4%,LIV<SSV组患者DJK发生率(25.8%)高于LIV≥SSV组(4.1%)(χ~2=12.320,P<0.001)。发生DJK患者与未发生DJK患者术前影像学参数及SRS-22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末次随访时,发生DJK患者的胸椎后凸角、胸腰段后凸角、矢状面轴向距离、远端交界角均高于未发生DJK患者,且SRS-22疼痛评分低于未发生DJK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远端固定椎-矢状面稳定椎位置关系显著影响Lenke 1A型AIS患者术后DJK的发生率,远端融合至SSV或其远端椎体可以显著降低术后DJK的发生率,更好地维持矢状面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特发脊柱侧 矢状面稳定椎 远端交界性后凸 远端固定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变性腰椎侧凸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陈萧霖 曾岩 +6 位作者 陈仲强 于淼 袁磊 齐强 郭昭庆 李危石 孙垂国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612-621,共10页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术后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2014年5月于我院行长节段(≥5个椎体)固定融合手术...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术后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2014年5月于我院行长节段(≥5个椎体)固定融合手术、年龄≥45岁、随访时间≥2年的DLS患者共60例。将随访时出现PJK的患者纳入PJK组,其余患者纳入对照组。用单变量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个体资料、手术资料和影像学参数间的差异,找出潜在的危险因素,然后用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独立危险因素。个体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骨密度(BMD)和T-值。手术资料包括固定融合椎体数、最上端固定椎(UIV)位置、最下端固定椎(UIV)位置、截骨操作和椎间融合。影像学参数包括侧凸Cobb角、胸椎后凸角(TK)、胸腰段后凸角(TLK)、腰椎前凸角(LL)、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总矢状位序列(GSA)、矢状位平衡(SVA)和交界区后凸角(PJA1为UIV+1上终板与UIV下终板的夹角;PJA_2为UIV+2上终板与UIV下终板的夹角)等。结果:研究共纳入DLS患者60例,年龄63.2±6.4岁(45~74岁),术前Cobb角28.51°±10.94°(10.7°~55.1°),手术平均固定融合节段6.7±1.3个(5~9个)。随访40.3±11.1个月(24~59个月),末次随访时11例患者发生PJK(PJK组),49例患者未发生PJK(对照组),PJK发生率为18.3%。与对照组相比,PJK组有更多的BMD<0.850g/cm2例数(100.0%vs 36.1%,P=0.005);更多的UIV位于T11-L1例数(100.0%vs 69.4%,P=0.030);更多的术前PJA1>9°例数(45.5%vs 10.2%,P=0.013)、术前TLK≥15°例数(63.6%vs 22.4%,P=0.012)、术前SS<25°例数(90.9%vs 46.9%,P=0.016)、术后即刻PJA_2≥5°例数(100.0%vs 46.9%,P=0.001)和术后即刻PJA_2增长≥3°例数(90.9%vs 46.9%,P=0.016)。Logistic回归分析示术前PJA_1>9°(OR=19.432,P=0.017)、术前SS<25°(OR=23.131,P=0.022)和术后即刻PJA_2增长≥3°(OR=22.382,P=0.025)为发生PJK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PJA_1>9°、术前SS<25°和术后即刻PJA2增大≥3°是发生PJK的独立危险因素,BMD<0.850g/cm^2、UIV位于T11-L1、术前TLK≥15°和术后即刻PJA_2≥5°是发生PJK的潜在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端交界性后凸 危险因素 发生率 退变腰椎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后路长节段腰椎体间融合术后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6
4
作者 张希诺 海涌 +5 位作者 关立 孙祥耀 刘玉增 刘铁 王云生 韩超凡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14-523,共10页
目的:分析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ADS)经长节段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PLIF)后近端交界性后凸(PJK)的发生率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6年1月在我院行长节段PLIF治疗的144例ADS患者,术后43例发生PJK(PJK组),无PJK组101例... 目的:分析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ADS)经长节段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PLIF)后近端交界性后凸(PJK)的发生率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6年1月在我院行长节段PLIF治疗的144例ADS患者,术后43例发生PJK(PJK组),无PJK组101例。收集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和临床功能评分,包括年龄、性别、随访时间、体重指数(BMI),术前合并贫血、糖尿病、高血压病和心脏病情况,吸烟情况,既往手术史,住院时间,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JOA评分、VAS评分和末次随访时的腰椎僵硬性残疾指数(lumbar stiffness disability index,LSDI)评分;与手术相关的参数,包括术中出血量、手术用时、融合节段、减压节段、骶骨融合、后方韧带复合体(PLC)损伤、截骨术、螺钉松动、断棒、脑脊液漏、假关节形成、再手术、术前与末次随访Cobb角、术前骨盆入射角(PI)-腰椎前凸角(LL)、末次随访时的PI-LL、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的矢状面垂直轴(SVA)。对比两组术后即刻影像学参数,包括骨盆倾斜角(PT)、PI、骶骨倾斜角(SS)、LL、PI-LL、胸椎后凸角(TK)、LL-TK、实际腰椎前凸角(RLL)、实际胸椎后凸角(RTK)、实际腰椎前凸角与实际胸椎后凸角匹配值(RLL-RTK)、上端椎坡度(UIVs)、上端椎倾斜角(UIVi)、SVA、UIV与C7垂线距离(UIVa)与UIV上终板前缘与椎体后缘垂线距离(UIVb)的比值(UIVa/b)。组间连续变量比较采用One-Way ANOVA检验,然后再用SNK法进行多重检验;分类变量采用χ2检验,而非连续数据的统计学显著性通过Pearson卡方检验进行比较。以可疑危险因素为自变量,以是否出现PJK作为因变量对其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将有统计学意义的自变量代入Logistics模型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最终确定PJK相关危险因素。Pearson相关检验(r)用于评估骨盆与脊柱参数的相关性。结果:患者一般资料中,性别、BMI、糖尿病、吸烟、末次随访ODI和LSDI评分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相关参数中,术中出血量、融合节段数、减压节段数、骶骨融合、PLC损伤、再手术率、术前PI-LL、末次随访PI-LL和末次随访SVA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即刻影像学参数中,PT、SS、LL、PI-LL、LL-TK、RLL、RLL-RTK、UIVs、UIVi和UIVa/b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将组间比较结果有统计学差异的参数进行单因素分析后有意义的参数包括性别、BMI、糖尿病、吸烟、LL-TK、UIVs、UIVa/b、PI-LL、骶骨融合和PLC损伤。再经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DS术后发生PJK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BMI(OR 1.6,P=0.000)、吸烟(OR 3.1,P=0.016)、UIVs(OR 2.0,P=0.015)和PI-LL(OR 1.2,P=0.015)。在脊柱骨盆参数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中发现,SVA与UIVa/b、UIVs和UIVi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r=-0.93,P<0.001)、(r=-0.66,P<0.001)和(r=-0.68,P<0.001);UIVa/b与UIVs及UIVi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r=-0.63,P<0.001)和(r=0.-68,P<0.001)。结论:接受长节段PLIF的ADS患者术后发生PJK的独立危险因素为BMI、吸烟、UIVs和PI-LL。UIVa/b可以反映SVA情况和UIV倾斜情况,可作为发生PJK的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退行脊柱侧 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 近端交界性后凸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发性脊柱侧凸后路选择性腰弯矫形术后出现近端交界性后凸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李志钢 宋建东 +3 位作者 李海东 李长文 李停 吴恒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5期2531-2534,共4页
目的:探讨特发性脊柱侧凸后路选择性腰弯矫形内固定术后产生近端交界性脊柱后凸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4月至2008年9月间21例采用后路选择性腰弯矫形术后患者,测量患者手术前后站立位矢状位腰椎前凸、骶骨倾斜角、骨盆投射角、... 目的:探讨特发性脊柱侧凸后路选择性腰弯矫形内固定术后产生近端交界性脊柱后凸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4月至2008年9月间21例采用后路选择性腰弯矫形术后患者,测量患者手术前后站立位矢状位腰椎前凸、骶骨倾斜角、骨盆投射角、融合节段近端交界区后凸角,同时对全部患者术后采用SRS-22问卷进行调查。其中PUMCⅠc型4例,PUMCⅡc1型7例,PUMCⅡd1型10例。全部病例随访18个月。结果:所有21例患者中,6例(28.6%)出现融合节段近端交界性后凸畸形(PJK)作为PJK组,而未发生者归为非PJK组。组间及组内比较采用t检验。发生PJK的6例患者手术前后腰椎前凸角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而非PJK组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JK组和非PJK组手术前后骶骨倾斜角和骨盆投射角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JK组与非PJK组手术前融合节段近端交界区后凸角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JK组平均(9.42±3.53)°,其中3例术前交界区后凸角大于10°,非PJK组平均(3.27±1.66)°;两组患者术后SRS-22评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腰椎生理前凸改变及融合节段近端交界区后凸角较大可能是导致后路选择性腰弯矫形术后出现近端交界性后凸的原因,而骶骨倾斜角和骨盆倾斜角大小不是产生近端交界性后凸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 后路矫形 近端 交界性后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端交界性后凸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郑波 王飞 +3 位作者 张志成 赵晓峰 黄道余 李放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07-611,共5页
目的研究腰椎退行性疾病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PJK)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4年7月因腰椎退行性疾病行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术患者118例,至少随访1.5年,在X线片上观察PJK的发生情况。结果共随访有完整... 目的研究腰椎退行性疾病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PJK)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4年7月因腰椎退行性疾病行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术患者118例,至少随访1.5年,在X线片上观察PJK的发生情况。结果共随访有完整资料的患者66例,平均随访3.2年,其中12例发生PJK(PJK组),其余为非PJK组。两组患者体质量指数、骨密度、末次随访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有显著性差异(t>2.194,P<0.05)。两组患者上端固定椎位于胸腰段(T11~L1)的比率有显著性差异(χ2=4.63,P<0.05)。PJK组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PJK角显著大于非PJK组(t>3.862,P<0.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骨质疏松(OR=5.328,95%CI:1.110~25.581)、上端固定椎位于胸腰段(OR=6.239,95%CI:1.157~33.648)、术前PJK角>10°(OR=5.789,95%CI:1.075~31.183)是发生PJK的危险因素。结论术前PJK角大于10°,上端固定椎位于胸腰段(T11~L1)及骨质疏松是腰椎长节段固定术后发生PJK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行疾病 近端交界性后凸 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术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脊柱侧凸矫形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胡文 李博 +5 位作者 周潇逸 杨明园 翟骁 赵颖川 陈自强 李明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67-371,共5页
目的测量成人脊柱侧凸患者脊柱矢状位参数和骨盆参数,探讨矫形术后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PJK)的主要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9月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45例成人脊柱侧凸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近端交界角(PJA)是否>20°... 目的测量成人脊柱侧凸患者脊柱矢状位参数和骨盆参数,探讨矫形术后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PJK)的主要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9月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45例成人脊柱侧凸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近端交界角(PJA)是否>20°将患者分为PJK组和非PJK组。在脊柱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的胸椎后凸角(TK)、胸腰椎后凸角(TLK)、腰椎前凸角(LL)、矢状面躯干偏移(SVA)、骨盆投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和骶骨倾斜角(SS)。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探讨成人脊柱侧凸矫形术后发生PJK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 PJK组19例、非PJK组26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随访时间、上端固定椎位置、下端固定椎位置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PJK组患者末次随访时LL、末次随访时SVA、术前PT、末次随访时PT均大于非PJK组,术前SS、末次随访时SS均小于非PJK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他参数在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术前TK、末次随访时TK、末次随访时LL、末次随访时PT、术前SS是成人脊柱侧凸矫形术后发生PJK的主要影响因素(P均<0.05)。结论术前TK、末次随访时TK、末次随访时LL、末次随访时PT、术前SS是成人脊柱侧凸患者矫形术后发生PJK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端交界性后凸 成人脊柱侧 脊柱矢状位参数 骨盆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段后凸畸形矫形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发生的临床因素分析及其预防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天昊 赵永飞 +1 位作者 王征 王岩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178-1182,共5页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胸腰段后凸畸形矫形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和预防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13年在解放军总医院行胸腰段截骨矫形手术的强直性脊...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胸腰段后凸畸形矫形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和预防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13年在解放军总医院行胸腰段截骨矫形手术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观察其矢状面参数及近端交界区后凸角度的变化,观察时间点包括术前、术后2周、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结果所有54例患者平均随访2年,其中4例(7.4%)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其余大部分病例在随访期间,近端交界区后凸角度均有增大趋势。在末次随访中,PJK组近端交界区后凸角度为(23.7°±4.3°),非PJK组为(10.4°±5.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胸椎后凸角度、术前近端交界区后凸角度及截骨角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段后凸畸形矫形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的发生率为7.4%,其相关危险因素包括术前TK较大,术前PJA大于10°以及矫形手术需较大的截骨角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炎 强直 脊柱后凸 矫形外科手术 近端交界性后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侧后凸/后凸畸形SRS-Schwab四级截骨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刘盾 史本龙 +4 位作者 朱泽章 李洋 刘臻 孙旭 邱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579-585,共7页
目的:探讨脊柱侧后凸/后凸畸形患者SRS-Schwab四级截骨术后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2015年12月于我院行SRS-Schwab四级截骨手术且具有完整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的4... 目的:探讨脊柱侧后凸/后凸畸形患者SRS-Schwab四级截骨术后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2015年12月于我院行SRS-Schwab四级截骨手术且具有完整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的46例脊柱侧后凸/后凸畸形患者,其中男性24例,女性22例,手术时年龄23.1±19.7岁。记录患者体重指数、融合节段、最上端固定椎(upper instrumented vertebra,UIV)位置及置钉密度等。测量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局部后凸角(segmental kyphosis,SK)、主弯Cobb角(main curve,MC)、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及近端交界角(proximal junctional angle,PJA)。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PJK分为非PJK组和PJK组,采用t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对比两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参数,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PJK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46例患者术后随访24~63个月(36.9±13.4个月),其中11例(23.9%)发生PJK,以Ⅰ型PJK(8/11)最为常见,8例发生于术后6个月内。PJK组和非PJK组患者性别、年龄、随访时间、体重指数、融合节段、骨密度、置钉密度、UIV位置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PJK组患者术前TK>40°(6/11)和SK矫正>30°(7/11)的比例均高于非PJK组(P<0.05)。两组患者间术前PJA、LL、MC、PI、SVA和术后及末次随访时TK、LL、MC、SK、PI、SVA改变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SK矫正>30°(OR=7.000,95%CI=1.591-30.800,P=0.010)是PJK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JK组术前PJA为7.5°±3.0°,术后3个月为20.8°±4.1°,末次随访时为22.0°±4.5°,交界性后凸未见明显加重。结论:脊柱侧后凸/后凸畸形患者SRS-Schwab四级截骨术后PJK发生率为23.9%,其主要发生于术后6个月内,脊柱后凸畸形过度矫正是其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后凸/后凸 SRS-Schwab四级截骨术 近端交界性后凸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截骨矫形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的危险因素与临床意义 被引量:9
10
作者 赵师州 钱邦平 邱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675-681,共7页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胸腰椎后凸畸形矫形术后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的危险因素及表现形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15年12月接受矫形手术且随访大于2年的133例AS...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胸腰椎后凸畸形矫形术后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的危险因素及表现形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15年12月接受矫形手术且随访大于2年的133例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男性118例,女性15例,年龄35.1±9.8岁(18~63岁)。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截骨方式和椎体融合节段。术前、术后及每次随访拍摄全脊柱正侧位片,并测量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骨盆倾斜度(pelvic tilt,PT)、骨盆投射角(pelvic incidence,PI)和近端交界角(proximal junctional angle,PJA)。根据PJA将患者分为PJK组和非PJK组,利用卡方检验及t检验对比两组间临床资料及影像学参数。结果:133例患者平均随访3.6±2.2年(2.0~15.0年),11例发生PJK,平均在术后随访3.7年(0.3~15.0年)发生,PJA从术前5.5°±9.7°进展至21.2°±9.5°。PJK组手术年龄低于非PJK组(P<0.01),PJK组行SPO人数比例高于非PJK组(P<0.01)。PJK组术前PJA和SVA均低于非PJK组(P<0.05)。两组间TK、LL、SS、PT和PI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11例PJK患者中,有3种PJK表现形式,包括假关节(2例)、压缩性骨折(3例)和AS胸椎后凸畸形的自然进展(6例)。末次随访时,1例假关节PJK患者自发性愈合,1例AS胸椎后凸畸形自然进展的PJK患者行翻修手术,其余患者均予以随访观察。结论:AS术后PJK表现形式包括假关节、压缩性骨折和AS胸椎后凸畸形的自然进展。初次手术年龄、手术方式、术前PJA及SVA影响PJK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脊柱炎 胸腰椎后凸畸形 近端交界性后凸 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 Smith-Petersen截骨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生长棒术后颈椎矢状力线参数的分析与比较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宇翔 海涌 蔡宗远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222-222,共1页
目的通过对早发性脊柱侧凸(EOS)生长棒术后颈椎矢状力线的分析,研究生长棒对颈椎矢状力线的影响,探讨失状力线与并发症的相关性,指导预防和治疗.方法纳入2009~2018年某中心接受生长棒治疗的24例EOS,测量颈椎前凸角CL、T1倾斜角T1s、颈... 目的通过对早发性脊柱侧凸(EOS)生长棒术后颈椎矢状力线的分析,研究生长棒对颈椎矢状力线的影响,探讨失状力线与并发症的相关性,指导预防和治疗.方法纳入2009~2018年某中心接受生长棒治疗的24例EOS,测量颈椎前凸角CL、T1倾斜角T1s、颈椎矢状平衡cSVA、胸椎后凸角TK、脊柱矢状平衡SVA,记录近端交界性后凸PJK等并发症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棒 早发脊柱侧 力线 颈椎 胸椎后凸 近端交界性后凸 矢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休门氏病矫形术后近端交界区后凸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勇 陈漩 +3 位作者 张艺博 张瀚雷 刘景臣 高忠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619-630,共12页
目的 :通过Meta分析探讨休门氏病(Scheuermann′s disease)矫形术后近端交界区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以及万方数据库(从建库到2021年11... 目的 :通过Meta分析探讨休门氏病(Scheuermann′s disease)矫形术后近端交界区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以及万方数据库(从建库到2021年11月),对休门氏病患者矫形术后发生PJK的相关研究进行检索。采用纽卡斯-渥太华量表(Newcastle-Ottawa Scale,NOS)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价,提取纳入研究的结局指标,包括PJK的发生率、年龄、性别、手术术式、近端固定椎(proximal instrumented vertebra,PIV)相较于近端转向椎(proximal end vertebra,PEV)的位置、PIV的位置、脊柱后凸矫正量、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术前与术后腰椎前凸(lumbar lordosis,LL)、术前与术后骨盆倾斜度(pelvic tilt,PT)、术前与术后骶骨斜坡(sacral slope,SS)、术前与术后胸椎后凸(thoracic kyphosis,TK)、PI-LL、矫正的丢失度、TK矫正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使用固定或随机效应模型,单个率采用优势比(odds ratios,OR),连续性变量采用加权平均差异(weighted mean difference,WMD),并给出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为95%。结果:共纳入17篇文献,均为高质量队列研究。总计784例患者,其中213例休门氏病患者在矫形手术后发生了PJK(PJK组213例),非PJK组571例,随访时间为35.72±14.16个月。Meta分析结果显示,PJK的总发生率为23%(RD 0.23,95%CI 0.13~0.33,P<0.00001);PIV的位置(OR 0.37,95%CI 0.16~0.85,P=0.02)、脊柱后凸的矫正量(OR 4.52,95%CI 1.72~11.90,P=0.002)两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当PIV的固定位置在T5~T8之间PJK的发生率显著上升,当脊柱后凸的矫正量>50%时PJK的发生率也显著上升;而PI(WMD-1.51,95%CI-4.75~1.73,P=0.36)、年龄(WMD 0.15,95%CI-1.80~2.09,P=0.88),性别(OR 1.08,95%CI 0.39~2.97,P=0.88)、手术术式(OR 1.2,95%CI 0.65~2.22,P=0.55)、PIV相较于PEV的位置(OR 0.6,95%CI 0.32~1.14,P=0.12)、术前LL (WMD-1.22,95%CI-5.86~3.41,P=0.60)、术后LL (WMD-1.43,95%CI-6.02~3.16,P=0.54)、术前PT (WMD 0.63,95%CI-1.82~3.08,P=0.62)、术后PT(WMD 4.03,95%CI-1.71~9.78,P=0.17)、术前SS(WMD-0.10,95%CI-3.40~3.19,P=0.95)、术后SS(WMD-1.15,95%CI-3.95~1.67,P=0.42)、术前TK(WMD 1.38,95%CI-1.21~3.98,P=0.30)、术后TK(WMD 3.13,95%CI-0.56~6.817,P=0.10)、PI-LL (WMD-2.40,95%CI-6.92~2.12,P=0.30)、矫正的丢失度(WMD-0.49,95%CI-2.92~1.93,P=0.69)及TK的矫正率(WMD-4.22,95%CI-12.63~4.18,P=0.32)两组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休门氏病患者矫形术后PJK的发生率为23%,当PIV的固定位置在T5~T8之间时,PJK的发生率显著上升;当脊柱后凸的矫正量>50%时,PJK的发生率也显著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门氏病 近端交界性后凸 危险因素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修正矢状位年龄校正评分对国人成人脊柱畸形术后发生PJK/PJF预测能力的研究
13
作者 李博 王兆瀚 +3 位作者 吴兵 薛原 张楚阅 王征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769-775,共7页
目的:评价矢状位年龄校正评分(sagittal age-adjusted score,SAAS)和以国人年龄匹配脊柱为基线修正的SAAS评分(M-SAAS)预测国人成人脊柱畸形(adult spinal deformity,ASD)术后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失败(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fai... 目的:评价矢状位年龄校正评分(sagittal age-adjusted score,SAAS)和以国人年龄匹配脊柱为基线修正的SAAS评分(M-SAAS)预测国人成人脊柱畸形(adult spinal deformity,ASD)术后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失败(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failure,PJK/PJF)的能力.方法:收集来自我院影像学系统66例年龄匹配脊柱-骨盆序列的受试者资料,其中男性28例,女性38例,年龄54.7±6.2岁,测量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以及T1骨盆角(Tl-pelvic-angle,TPA)并统计分析年龄与PI-LL、PT以及TPA的线性回归方程,将公式记为M-SAAS.回顾性分析68例于2017~2021年在我院行脊柱矫形术的ASD患者病历资料,其中男性10例,女性58例,年龄64.0±8.1岁,术后PJK/PJF发生12例.测量PI、LL、PT以及TPA,计算SAAS评分并观察PJK/PJF发生率与评分的匹配程度.将68例ASD患者术后影像学参数代入M-SAAS,计算M-SAAS评分并观察PJK/PJF发生率与评分的匹配程度.结果:SAAS评分为1.9±2.6分(-4~6分),术后即刻评估为"矫正不足""匹配"及"过度矫正"的患者分别为5例(7.4%)、25例(36.7%)和38例(55.9%),PJK/PJF发生率分别为40.0%(2/5)、20.0%(5/25)和13.2%(5/38),匹配组PJK/PJF发生率与另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依据正常脊柱-骨盆序列得M-SAAS线性回归方程为:理想Pl-LL=0.47x(年龄-55)+0.3、理想PT=0.44×(年龄-55)+14和理想TPA=0.37x(年龄-55)+9.ASD患者最终M-SAAS分数为0.2±2.8分(-5~5分),术后即刻被评估为"矫正不足""匹配"及"过度矫正"的患者分别为17例(25.0%)、31例(45.6%)和20例(29.4%),术后PJK/PJF发生率分别为11.8%(2/17)、6.5%(2/31)和40.0%(8/20),"过度矫正"组PJK/PJF发生率高,与"匹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结论:SAAS不适用于对国人ASD患者术后发生PJK/PJF的预测评价,根据国人中老年年龄匹配脊柱-骨盆序列参数关系修正的M-SAAS可预测ASD患者术后发生PJK/PJF的概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脊柱畸形 SAAS评分 近端交界性后凸 术后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