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6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交往交流交融助力共同富裕的实证研究——基于恩和俄罗斯族民族乡的个案考察
1
作者 祁进玉 王春艳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4-120,共7页
各民族共同富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交往交流交融何以助力共同富裕是当前民族学领域的研究议题之一。恩和俄罗斯族民族乡作为多民族共居地,从民族文化、经济、社会等层面的交往互动,探索出一条交往交流交融助力共同富裕... 各民族共同富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交往交流交融何以助力共同富裕是当前民族学领域的研究议题之一。恩和俄罗斯族民族乡作为多民族共居地,从民族文化、经济、社会等层面的交往互动,探索出一条交往交流交融助力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即以文旅融合作为切入点,经济协作驱动文化交融,社会信任凝聚发展共识,形成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共同富裕的良性互动格局。这能为边疆多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实现现代化提供可资借鉴的区域案例与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恩和俄罗斯族民族乡 多民族共居 交往交流交融 共同富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国家动力机制研究——以宁波市ZX社区为例
2
作者 青觉 白云腾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5,共11页
国家在场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比较普遍的实践方式,缺乏国家支持和引导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具有稳定性和可控性,这是由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本身的特质所决定的。城市社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的国家在场通常体现在四个方面,即以... 国家在场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比较普遍的实践方式,缺乏国家支持和引导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具有稳定性和可控性,这是由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本身的特质所决定的。城市社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的国家在场通常体现在四个方面,即以资金投入为形式,以组织和制度为保障,以国家象征符号为载体,以基层社区干部为代表。以资金投入为形式的国家在场能够有效分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践中产生的集体行动成本;以组织和制度为保障的国家在场既能够监督党和政府民族工作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执行情况,又为社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方向指引;以国家象征符号为载体的国家在场能够塑造兼具庄严性、权威性的视觉氛围和心理震撼,起到激发各民族群众国家认同的积极作用;以基层社区干部为代表的国家在场能够利用社区干群间良好的情感联系,拓宽政府与群众之间的沟通渠道,调动各民族群众交往互动的积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在场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城市社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脱域视角下网络空间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青觉 白云腾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2,共8页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需要一定的空间基础,网络空间中“多点对多点”的信息传递方式能够增强各民族信息互动传递的准确性。随着人口流动性的增强和互联网的普及,各民族群众生产生活实践处在一种“双重脱域”状态,“双重脱域”既是社会发...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需要一定的空间基础,网络空间中“多点对多点”的信息传递方式能够增强各民族信息互动传递的准确性。随着人口流动性的增强和互联网的普及,各民族群众生产生活实践处在一种“双重脱域”状态,“双重脱域”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各民族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必然要求。在文化层面,网络空间有利于凸显各民族文化交流的活力;在经济层面,网络空间具有赋权增能的作用;在社会交往层面,网络空间能够拓展民族群众社交网络,进一步强化群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空间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脱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生产、旅游发展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基于云南省基诺山的田野调查 被引量:1
4
作者 龙玥璇 朱映占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8-55,共8页
空间生产,本质上是空间所关联群体社会关系的生成与重塑。随着生计方式的转型、旅游业的兴起与发展,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基诺山的基诺族社会中各类空间的结构与功能都发生了显著变迁。历时性的视角可以看出,基诺山的旅游空间生产... 空间生产,本质上是空间所关联群体社会关系的生成与重塑。随着生计方式的转型、旅游业的兴起与发展,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基诺山的基诺族社会中各类空间的结构与功能都发生了显著变迁。历时性的视角可以看出,基诺山的旅游空间生产经历了从自然区隔、舞台展演到弥散融合的发展阶段。随着基诺山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各民族在基诺山感知的、构想的和亲历的空间中展开了更为广泛、深入的交往交流交融。基诺山旅游促“三交”的实践经验得益于基诺山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还得益于深度旅游体验使各民族情感纽带不断加强,更得益于国家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政策的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往交流交融 旅游 空间生产 基诺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三重逻辑关系研究
5
作者 孙敏敏 袁祖社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6-61,共6页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国共产党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实践经验,集中表现为共同性与差异性、主体性与主体间性、融合性与互嵌性三重逻辑关系。这些关系范畴构成了解读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内在逻辑、基本准则与行动导向的重要理据。基于共...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国共产党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实践经验,集中表现为共同性与差异性、主体性与主体间性、融合性与互嵌性三重逻辑关系。这些关系范畴构成了解读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内在逻辑、基本准则与行动导向的重要理据。基于共同体文化本位,审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三重逻辑关系,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发展方向,提供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中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共同性与差异性 主体性与主体间性 融合性与互嵌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在场的互嵌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基于新疆南疆阿合奇县良种场的田野调查
6
作者 马治龙 罗意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26,共11页
文章基于新疆南疆阿合奇县良种场的田野调查,从国家在场角度呈现了一个国营良种繁育场的建设过程及各族群众迁移汇聚中互嵌格局的形成与发展。研究发现,良种场各族群众在互嵌格局中形成了经济上互利互惠、社会上交融共生、文化上交流共... 文章基于新疆南疆阿合奇县良种场的田野调查,从国家在场角度呈现了一个国营良种繁育场的建设过程及各族群众迁移汇聚中互嵌格局的形成与发展。研究发现,良种场各族群众在互嵌格局中形成了经济上互利互惠、社会上交融共生、文化上交流共享的交往交流交融形态,团场体制塑造的集体记忆进一步延续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达成了个体之间、个体对国家的高度认同。国家在场是良种场这类国营农牧场互嵌格局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核心推动力,良种场的个案为南疆构建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路径提供了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互嵌式格局 国家在场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清代旧志所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
7
作者 郭婉莹 田富军 《宁夏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0-185,共6页
清政府实行了一系列坚实、有效的民族政策,促进各地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维护其大一统政治。清代宁夏旧志的编纂,不仅是地方对国家认同的一种体现,亦是宁夏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生动史料之载体。通过挖掘宁夏旧志中的史料,探析清朝... 清政府实行了一系列坚实、有效的民族政策,促进各地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维护其大一统政治。清代宁夏旧志的编纂,不仅是地方对国家认同的一种体现,亦是宁夏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生动史料之载体。通过挖掘宁夏旧志中的史料,探析清朝宁夏地区各民族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交往交流交融之实践路径,可窥得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国家一统为蹊径、经贸一体为动力、多民族杂居为桥梁、文化认同为依归。纵观清朝宁夏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之概况,借古鉴今,以期为现今宁夏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提供历史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宁夏旧志 交往交流交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遗产业化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研究
8
作者 张海燕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8-98,155,共12页
湟水河流域各民族共创共享共传的传统刺绣文化的传承和演化体现了多民族文化同源同根,丰富了青海刺绣文化的内涵和形态,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依托青绣发展计划,青绣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与当地特色产业相融合,有效推动了... 湟水河流域各民族共创共享共传的传统刺绣文化的传承和演化体现了多民族文化同源同根,丰富了青海刺绣文化的内涵和形态,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依托青绣发展计划,青绣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与当地特色产业相融合,有效推动了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以青绣为代表的非遗产业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实践,加强了多种非遗的有序传承和资源共享,构筑起共有精神家园,助推青海各民族互嵌式发展,增强了社会凝聚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产业化 青海刺绣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叶贸易之路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探究——以万里茶道内蒙古段为例
9
作者 宋凯晴 《福建茶叶》 2025年第7期193-195,共3页
万里茶道是以茶叶贸易为主连接欧亚大陆的国际商贸古道,沟通了南北经济,对各民族“三交”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内蒙古地区,社会习俗与文化艺术形式在万里茶道经济交往的同时发生着改变;旅蒙商从南方茶源地不远万里将茶叶运送到北方游牧民... 万里茶道是以茶叶贸易为主连接欧亚大陆的国际商贸古道,沟通了南北经济,对各民族“三交”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内蒙古地区,社会习俗与文化艺术形式在万里茶道经济交往的同时发生着改变;旅蒙商从南方茶源地不远万里将茶叶运送到北方游牧民族地区,在将自身文化与草原文化相结合的同时也将自身文化在当地广泛传播;内蒙古地区多元文化相融合的城镇也在不断兴起。万里茶道内蒙古段上的民族商贸活动、文化交流以及形成的紧密的民族关系对该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重大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万里茶道 内蒙古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育非遗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海琳 曹鹏 +1 位作者 李赫男 张海彬 《体育文化导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56-63,共8页
运用文献资料、归纳分析等方法,探究体育非遗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价值、逻辑基础,并提出策略。价值:族际共享凸显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立场和时代呼应,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立各民族情感纽带和联系,融入经济开发形成驱动力,... 运用文献资料、归纳分析等方法,探究体育非遗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价值、逻辑基础,并提出策略。价值:族际共享凸显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立场和时代呼应,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立各民族情感纽带和联系,融入经济开发形成驱动力,搭建社会互动桥梁和拓展人民群众的社交空间。逻辑基础:凝聚各民族团结进步共同奋斗的磅礴力量,时空演化营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情境,人民至上坚持体育非遗发展的文化主体性。策略:政策创新提供机制保障,产业融合构建经济环境,数智技术赋能拓展科创空间,加强教育传承培养新生力量,增强传播和叙事能力讲好故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众体育 体育非遗 民族 交流交往交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竞生走向共生:六堡茶传承中的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互嵌式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广西实践系列之四 被引量:9
11
作者 郝国强 李星莹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3-55,共13页
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载体和结晶。六堡茶是岭南地区的特色茶,体现了瑶族与汉族饮食文化的共生之美。在六堡茶文化的变迁过程中,通过“舜帝南巡”“茶箩娘”等民间叙事,岭南先民对中华文化的... 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载体和结晶。六堡茶是岭南地区的特色茶,体现了瑶族与汉族饮食文化的共生之美。在六堡茶文化的变迁过程中,通过“舜帝南巡”“茶箩娘”等民间叙事,岭南先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得到延承;通过制茶技艺从瑶族内部家族传承到各民族间师徒传承方式的转变,区域社会中的族际关系从竞生最终走向共生。同时,当前六堡茶从“侨销茶”向“畅销茶”的发展转向有助于多民族互嵌式的产业共同体建设。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背景下,六堡茶已成为一种富有情感共鸣和精神认同的文化符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堡茶 竞生 共生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互嵌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西江千户苗寨看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空间生产的视角 被引量:18
12
作者 严庆 张建兰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5-44,共10页
旅游是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行为,旅游业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旅游也是促进文化交流,增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旅游产业的发展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场域和空间。旅游的发展往往给旅游目的地带来空间改变... 旅游是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行为,旅游业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旅游也是促进文化交流,增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旅游产业的发展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场域和空间。旅游的发展往往给旅游目的地带来空间改变,引发空间生产主体的变化,促成空间实践、空间表象与表征性空间的三位一体。从空间生产的三个维度出发看西江千户苗寨景区的旅游促“三交”,可以看到景区通过描述改造景区物质空间、打造主客共享的旅游文化空间、彰显中华文化认同三方面的实践,呈现了各民族在西江千户苗寨旅游场域内发生的交往交流交融事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 空间生产 交往交流交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记忆、仪式实践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滇西地区邓子龙信仰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黄彩文 李爽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9-48,共10页
历史记忆与仪式实践是联结区域社会共同体的重要载体。明朝中后期,中缅边境地区的各民族共同参与了抵抗缅甸入侵的战争,而奉命出征的邓子龙及其“平定边乱,保卫边民”的靖边史也成为滇西各民族代代相传的历史记忆。当地傣族、布朗族和... 历史记忆与仪式实践是联结区域社会共同体的重要载体。明朝中后期,中缅边境地区的各民族共同参与了抵抗缅甸入侵的战争,而奉命出征的邓子龙及其“平定边乱,保卫边民”的靖边史也成为滇西各民族代代相传的历史记忆。当地傣族、布朗族和汉族分别将邓子龙传说嫁接到各自的文化图式中,集体围绕邓子龙信仰举行“拜大关”“祭神刀”等仪式活动。从历时性的视角看,明代以来形成的邓子龙信仰为滇西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成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精神纽带;从共时性的视角看,滇西地区各族人民通过邓子龙信仰以及共建文化景观、共祀靖边英雄、共享庙会节庆,促进了边疆地区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了边疆各民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邓子龙信仰 历史记忆 仪式实践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洲丝路民俗交融的实践内涵、显著特征及其对当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启示 被引量:2
14
作者 徐黎丽 黄嫚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2-101,共10页
在以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今天,从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中华民族史等纵向维度展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和意义,对于具有一定学科背景、知识储备的群体较为适用,但其内容过于遥远、叙事过于宏大,不易被广大民众理解... 在以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今天,从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中华民族史等纵向维度展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和意义,对于具有一定学科背景、知识储备的群体较为适用,但其内容过于遥远、叙事过于宏大,不易被广大民众理解和接受,需要简单通俗的语言和日常生活的参与来引导他们理解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的意义和价值。在聚焦绿洲丝路沿线各民族民俗融合的现实情景,以服饰民俗的共适与互动、饮食民俗的多元与共享、居住民俗的采借与创新、交通民俗的演变与互通等与民众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物质民俗为切口,横向维度透视各民族从生产、生活层面到情感、精神层面深度交融的基础上,总结衣食住行融合的鲜活性、日常性、直观性、民间性等特点,可说明交往交流交融必须落到衣食住行层面,才能因交往而得以生活,因交流得以互鉴,因交融得以共生。最后在交融加深的基础上,才能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进而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回归生活本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丝路 衣食住行民俗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有形有感有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坝结构与族际共生:历史时期西南边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生态学考察 被引量:1
15
作者 尹建东 孙越琦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1,共11页
历史上西南边疆地区不同的经济文化类型和民族分布格局,反映了山坝结构形态下多元民族互嵌共生的社会结构特点。在山坝结构的空间单位中,各民族既发展出适应各自生境的经济文化类型,又通过不同群体的交流互动形成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历史上西南边疆地区不同的经济文化类型和民族分布格局,反映了山坝结构形态下多元民族互嵌共生的社会结构特点。在山坝结构的空间单位中,各民族既发展出适应各自生境的经济文化类型,又通过不同群体的交流互动形成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社会文化系统。以山坝结构为研究对象,不仅能够较为清晰地呈现“人地关系”下西南边疆各民族交往互动的空间特征,而且还可以从民族共生的整体逻辑来认识西南边疆民族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以及边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演进的区域特性。在认识论层面,相关研究或许能够在传统认知基础上,为当下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路径等议题提供一种新的观察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边疆 山坝结构 族际共生 交往交流交融 文化生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央与地方关系视域下民国时期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赵维玺 张正泉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4-132,共9页
民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觉醒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在国家转型、边疆危机迭起的背景下,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深化,并呈现出中央与地方关系视域下新的历史面相,具体表现为逐渐觉醒的中华民族意识成为新疆各民族反对外来侵略、反... 民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觉醒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在国家转型、边疆危机迭起的背景下,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深化,并呈现出中央与地方关系视域下新的历史面相,具体表现为逐渐觉醒的中华民族意识成为新疆各民族反对外来侵略、反对民族分裂、维护国家统一的强大精神力量,并形成了不断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心理认同。民国时期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强了国家观念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现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向,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客观上提升了民众的归属感,促进了转型期新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 新疆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陇西走廊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康逸 马成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2-52,共11页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新时代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的现实需要。而陇西走廊在历史上形成的多民族交融杂居、多元文化融合情景,就是典型的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缩影。其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新时代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的现实需要。而陇西走廊在历史上形成的多民族交融杂居、多元文化融合情景,就是典型的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缩影。其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融合、互利互惠的经济共生、多元并蓄的文化共享、胜似兄弟的情感相亲共同构成了陇西走廊多民族关系的四重维度;尤以经济上的互惠为主线,在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之间搭建起有效的连接、沟通桥梁,最终促成了陇西走廊内外各民族间文化上的融合与情感上的相亲,直接推动了各民族间的友好往来并延续至今。陇西走廊的这种“三交”现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研究视角,也为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从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陇西走廊 交往交流交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与祖国内地之间的体育文化交往交流交融
18
作者 张济琛 史兵 王兴怀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5-163,共9页
体育是促进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以汉藏文献资料为基础,运用田野考查法、二重证据法、逻辑分析法等对西藏与祖国内地体育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西藏与祖国... 体育是促进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以汉藏文献资料为基础,运用田野考查法、二重证据法、逻辑分析法等对西藏与祖国内地体育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西藏与祖国内地之间体育交往交流历史悠久,唐蕃体育交流是双向交往交流交融的典范,历代中央政府把汉藏体育交流纳入治藏策略;西藏与祖国内地体育交往交流交融一直是各民族交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互鉴融通是其交流的魅力所在;西藏和平解放以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体育援藏政策有力促进了各民族体育交往交流交融。深入研究西藏与祖国内地之间的体育交往交流交融史,对引导各族群众坚定文化自信自强,积极投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内地 体育 交往交流交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灵渠流域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及启示 被引量:1
19
作者 董素云 张江华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4-32,153,共10页
汇聚了汉、壮、瑶、苗等多个民族的灵渠流域,一直是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区域和共有的公共活动空间。灵渠运河文化正是灵渠流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历史见证和文化缩影,是灵渠流域各民族共享的历史记忆和共有的精神家园,持续... 汇聚了汉、壮、瑶、苗等多个民族的灵渠流域,一直是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区域和共有的公共活动空间。灵渠运河文化正是灵渠流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历史见证和文化缩影,是灵渠流域各民族共享的历史记忆和共有的精神家园,持续推动着灵渠流域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也为新时代背景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了重要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渠工程 灵渠流域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灵渠运河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元汉文典籍中的契丹语言资料与辽代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被引量:1
20
作者 徐世康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7-63,共7页
成书于元代的《辽史·国语解》,一方面受到其时多元化语言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遵循中国古代“号从中国,名从主人”的翻译原则。汉文典籍中以音译与意译两种形式存在的契丹语词、句和短语,不仅是契、汉两种语言间交流与融合的表现,... 成书于元代的《辽史·国语解》,一方面受到其时多元化语言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遵循中国古代“号从中国,名从主人”的翻译原则。汉文典籍中以音译与意译两种形式存在的契丹语词、句和短语,不仅是契、汉两种语言间交流与融合的表现,也为从契丹语文献中挖掘《辽史》史源提供了新线索。汉文契丹语言资料中保留的契丹“小字”以及契丹语“赐名”,是各民族人民对契丹文化接纳的见证。辽代汉官笔下有关契丹节日风俗记录中夹杂的丰富契丹语词汇,反映了辽代民族间在节日文化交流中的借鉴与融合,也是多民族文化在辽代社会中多元共存、交相辉映的真实写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文典籍 《辽史·国语解》 契丹语词汇 皮钦语 交往交流交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