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乙酸铵浸提原子吸收光谱法同时测定土壤交换性盐基离子组成 被引量:14
1
作者 张玉革 肖敏 +1 位作者 董怡华 姜勇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2242-2245,共4页
采用乙酸铵浸提,研究了利用原子吸收光谱法(AAS)同时测定土壤交换性Ca,Mg,K,Na的方法。结果表明,AAS法测定交换性盐基离子组成的准确度符合参比标准的要求;66个供试土样交换性Ca和Mg平行样品相对误差分别为0.02%~3.14%和0.06%~4.06%,... 采用乙酸铵浸提,研究了利用原子吸收光谱法(AAS)同时测定土壤交换性Ca,Mg,K,Na的方法。结果表明,AAS法测定交换性盐基离子组成的准确度符合参比标准的要求;66个供试土样交换性Ca和Mg平行样品相对误差分别为0.02%~3.14%和0.06%~4.06%,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1.22%和1.25%。AAS法和火焰光度法(FP)测定交换性K和Na相对误差值分别为0.06%~8.93%和0.06%~1.54%,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3.72%和0.56%。实例研究结果表明AAS同时测定土壤交换性盐基离子组成方法可靠,可真实反映农田土壤交换性能的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吸收光谱 土壤 交换性盐基离子 火焰光度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红壤坡地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及交换性盐基离子的影响 被引量:38
2
作者 黄尚书 叶川 +7 位作者 钟义军 成艳红 武琳 黄欠如 郑伟 孙永明 张昆 章新亮 《土壤与作物》 2016年第2期72-77,共6页
文章以第四纪红粘土母质发育的红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红壤荒坡地(WL)、红壤旱地(UL)、红壤坡地茶园(TG)和红壤坡地果园(OR)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红壤坡地土壤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和交换性盐基离子的分布规律,并初步探讨了土壤CEC和盐基... 文章以第四纪红粘土母质发育的红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红壤荒坡地(WL)、红壤旱地(UL)、红壤坡地茶园(TG)和红壤坡地果园(OR)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红壤坡地土壤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和交换性盐基离子的分布规律,并初步探讨了土壤CEC和盐基离子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壤CEC介于13.48 cmol·kg^(-1)~16.31 cmol·kg^(-1),保肥能力中等;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CEC差异不显著(p>0.05);土壤粘粒对土壤CEC贡献较大。(2)该区土壤交换性盐基总量(TEB)介于1.73 cmol·kg^(-1)~5.01 cmol·kg^(-1),交换性盐基离子的含量呈现出Ca^(2+)>Mg^(2+)>K+>Na+的规律;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交换性盐基离子的含量差异显著(p<0.05),以红壤旱地和红壤坡地果园整体较高,红壤坡地茶园最低;除红壤坡地果园外,土壤交换性Ca^(2+)、Mg^(2+)含量均表现为0~10 cm低于10 cm^40 cm土层,而土壤交换性K+、Na+具有一定的表聚性;土壤粘粒对土壤交换性Ca^(2+)、Mg^(2+)含量的贡献较大,而对土壤交换性K+、Na+的影响较小。(3)该区土壤盐基饱和度(BSP)介于4.3%~19.9%,土壤肥力水平较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BSP差异显著(p<0.05);土壤BSP对p H影响不显著(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红壤坡地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 土壤交换性盐基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场废水灌溉对潮土交换性盐基离子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白丽静 王风 +1 位作者 张克强 黄治平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10-514,共5页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猪场废水处理工艺中3个阶段出水(原水、厌氧水和仿生态塘水)与地下水1∶5混水和厌氧水不同灌溉量灌溉对土壤中交换性盐基离子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厌氧水不同灌溉量对土壤中交换性钾含量影响显著,与对照相比,...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猪场废水处理工艺中3个阶段出水(原水、厌氧水和仿生态塘水)与地下水1∶5混水和厌氧水不同灌溉量灌溉对土壤中交换性盐基离子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厌氧水不同灌溉量对土壤中交换性钾含量影响显著,与对照相比,厌氧水高量灌溉、中量灌溉、低量灌溉分别使0~20cm和20~40cm土层中交换性钾含量提高了291.76%、152.70%、83.11%和116.10%、74.29%、49.85%;对交换性钠、钙、镁含量有一定影响,但处理间未达到显著水平。不同阶段出水混水灌溉对交换性钾、钠、钙、镁的含量处理间未达到显著水平,但土壤中交换性钾和钠含量在0~20cm和20~40cm和处理间呈现了相反的变化趋势,验证了竞争吸附点位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场废水 灌溉 潮土 交换性盐基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被类型对土壤非水稳性团聚体交换性盐基离子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伍炫蓓 何淑勤 +2 位作者 王家沐 石畅 赵弘益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85-192,共8页
【目的】揭示植被类型对土壤非水稳性团聚体交换性盐基离子分布的影响。【方法】选取岷江上游山地森林干旱河谷区为研究区域,从土壤团聚体角度,就天然次生林、灌草、乔灌、混交林(幼林)、岷江柏(幼林)、退耕岷江柏林6种典型植被条件下... 【目的】揭示植被类型对土壤非水稳性团聚体交换性盐基离子分布的影响。【方法】选取岷江上游山地森林干旱河谷区为研究区域,从土壤团聚体角度,就天然次生林、灌草、乔灌、混交林(幼林)、岷江柏(幼林)、退耕岷江柏林6种典型植被条件下土壤非水稳性团聚体及其交换性盐基离子分布特征开展研究。【结果】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非水稳性团聚体均以>2 mm粒径团聚体为主,随着团聚体粒径的减小,其含量呈总体先降低后增加的变化趋势;不同植被条件下各粒径团聚体中交换性盐基离子平均含量表现为Ca^(2+)>K^+>Mg^(2+);植被类型不仅影响着各粒径团聚体的分布,同时也影响着不同粒径团聚体中Ca^(2+)、K^+、Mg^(2+)等盐基离子的分布。【结论】研究结果可为山地森林干旱河谷区植被恢复和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一定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水稳团聚体 交换性盐基离子 植被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哈溪林区典型植被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和交换性盐基离子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11
5
作者 赵维俊 敬文茂 +3 位作者 马剑 季元祖 成彩霞 张治胜 《中国水土保持》 2019年第11期17-20,共4页
选择祁连山东段哈溪林区的高山灌丛林、祁连圆柏林和青海云杉林3种典型植被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其0~100 cm土层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和交换性盐基离子(K^+、Na^+、Ca^2+、Mg^2+)的垂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随土层深度增加,高山灌丛林... 选择祁连山东段哈溪林区的高山灌丛林、祁连圆柏林和青海云杉林3种典型植被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其0~100 cm土层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和交换性盐基离子(K^+、Na^+、Ca^2+、Mg^2+)的垂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随土层深度增加,高山灌丛林、祁连圆柏林和青海云杉林的土壤CEC值均不断减小,不同植被按其土壤CEC值大小排序为祁连圆柏林>青海云杉林>高山灌丛林;土壤交换性K^+、Na^+、Ca^2+、Mg^2+含量随土层深度变化规律各不相同,交换性K+含量不断减小,交换性Na^+、Ca^2+、Mg^2+含量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不同森林土壤交换性盐基总量(TEB)变化规律各不相同,按其值大小排序为青海云杉林>祁连圆柏林>高山灌丛林;土壤中交换性K+、Na^+、Ca^2+和Mg^2+含量占TEB比例大小为Ca^2+>Mg^2+>Na^+>K^+;不同森林土壤盐基饱和度(BSP)变化规律亦不相同,按其大小排序为青海云杉林>祁连圆柏林>高山灌丛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植被 土壤剖面 离子交换 交换性盐基离子 祁连山哈溪林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性紫色土的阳离子交换特征及其对酸缓冲容量的影响 被引量:34
6
作者 刘莉 谢德体 +1 位作者 李忠意 刘芳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87-897,共11页
明确酸性紫色土的交换性阳离子组成特征及其对土壤后续酸化进程的影响有助于评估紫色土的潜在酸化风险。为此,在重庆市合川区采集了38个酸性紫色土,进行了理化性质分析与酸缓冲容量测定,探讨了阳离子交换特征对土壤酸缓冲容量的影响。... 明确酸性紫色土的交换性阳离子组成特征及其对土壤后续酸化进程的影响有助于评估紫色土的潜在酸化风险。为此,在重庆市合川区采集了38个酸性紫色土,进行了理化性质分析与酸缓冲容量测定,探讨了阳离子交换特征对土壤酸缓冲容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部分紫色土的酸化程度较为严重,但酸性紫色土仍具有较高的交换性盐基阳离子含量和阳离子交换量(CEC)。紫色土的交换性Ca^(2+)和交换性Mg^(2+)含量分别为红壤的5.9倍和3.9倍。紫色土CEC也显著高于红壤和砖红壤。丰富的黏土矿物组成,尤其是较高的蒙脱石含量,是紫色土具有较高盐基阳离子含量和高CEC的主要原因。酸性紫色土的酸缓冲容量大小为3.18~25.6mmol·kg^(–1)·pH^(–1)。酸缓冲容量与交换性盐基总量和CEC间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性。较高的盐基阳离子含量和CEC有助于增加紫色土的酸缓冲容量,减缓土壤的酸化速度。因此,尽管部分紫色土酸化较为严重,但受成土母质和发育程度的影响,丰富的盐基阳离子含量能对进入土壤中的酸进行缓冲,减缓紫色土酸化速度。这是紫色土相对于其他地带性酸性土壤所具有的独特酸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土 酸缓冲容量 交换性盐基离子 表面负电荷 黏土矿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用生物炭对土壤养分有效性和离子交换性能影响的整合分析 被引量:14
7
作者 冉继伟 齐昕 +4 位作者 武栋 黄敏 蔡泽江 黄亚萍 张文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449-1459,共11页
为准确评估施用生物炭对土壤养分有效性及交换性盐基离子的影响,通过收集2000—2020年发表的文献,获得不施生物炭(空白无添加)和单施生物炭648组匹配数据、不施生物炭和生物炭配施化肥430组匹配数据。采用数据整合分析(Meta-analysis)方... 为准确评估施用生物炭对土壤养分有效性及交换性盐基离子的影响,通过收集2000—2020年发表的文献,获得不施生物炭(空白无添加)和单施生物炭648组匹配数据、不施生物炭和生物炭配施化肥430组匹配数据。采用数据整合分析(Meta-analysis)方法,分析了不同方式施用生物炭对土壤氮磷含量(总氮、NH_(4)^(+)-N、NO_(3)^(-)-N、Olsen-P)、交换性盐基离子(K^(+)、Ca^(2+)、Na^(+)和Mg^(2+))及阳离子交换量(CEC)的影响。结果显示:施用生物炭(单施或与化肥配施)土壤氮磷含量增加14.0%~128.1%、盐基离子含量增加22.5%~270.2%。对不同方式施用生物炭的效果比较可知,生物炭与化肥配施对土壤养分的提升效果更加显著,单施生物炭对土壤盐基离子提升效果更高。进一步分析显示,当生物炭原料pH≥8时,单施生物炭显著增加土壤Olsen-P含量达10.3%~58.5%;制备温度>500℃时,单施生物炭对土壤盐基离子含量的增加幅度为33.9%~384.7%;生物炭施用量<10t∙hm^(-2)时,生物炭与化肥配施对土壤Olsen-P含量增加幅度(374.1%)高于单施生物炭(2.1%);在pH<6.5土壤施用生物炭提高土壤氮磷及交换性钙含量,其中单施生物炭土壤Olsen-P含量和CEC的增幅分别达45.0%和17.9%。因此,施用生物炭能有效改善土壤养分有效性和离子交换性能,降低环境风险。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不同目的选择生物炭单施或配施化肥,同时综合生物炭特性、施用量和土壤属性条件,有效利用生物炭提升土壤肥力是未来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土壤养分有效 交换性盐基离子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酸雨下生物炭添加对土壤盐基离子淋失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郑梅迎 彭玉龙 +7 位作者 刘明宏 李彩斌 胡贲 耿伟 张久权 杨继鑫 郭先锋 张继光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63-173,共11页
通过室内土柱试验,研究模拟酸雨淋洗下添加生物炭对土壤交换性盐基离子(Ca^2+、Mg^2+、K^+、Na^+)的影响。采用双因素全面试验法,在pH值3.5、5.6和7.0的3种模拟酸雨条件下,设置0、0.5%、1%和2%的4个生物炭添加量,测定淋出液及淋洗后土壤... 通过室内土柱试验,研究模拟酸雨淋洗下添加生物炭对土壤交换性盐基离子(Ca^2+、Mg^2+、K^+、Na^+)的影响。采用双因素全面试验法,在pH值3.5、5.6和7.0的3种模拟酸雨条件下,设置0、0.5%、1%和2%的4个生物炭添加量,测定淋出液及淋洗后土壤中4种盐基离子含量。结果表明:酸雨淋洗条件下,与无生物炭处理相比,较高生物炭添加量(2%和1%)会增加盐基离子的淋失总量。同一处理淋出液中,Ca^2+的淋失总量最大,Mg2+最易淋失。相同生物炭添加量下,4种盐基离子淋出总量均随淋洗液pH值升高而降低,淋洗液pH值为3.5时各盐基离子的淋出总量均最高;相同pH值淋洗液下,Ca^2+、Mg^2+、K^+的淋出总量为2%生物炭>1%生物炭>无生物炭处理>0.5%生物炭,而Na^+的淋出总量为2%生物炭>无生物炭处理>1%生物炭>0.5%生物炭。在酸雨淋洗条件下,与无生物炭处理相比,添加生物炭的处理可提高土壤pH值及交换性盐基离子的含量,生物炭添加量为2%时对土壤交换性盐基离子的提升效果最佳。淋洗后各处理土壤中4种盐基离子含量表现为Ca^2+>K^+>Mg^2+>Na^+。研究表明,在生物炭添加下,酸沉降同样会加剧土壤盐基离子的淋洗损失。与无生物炭处理相比,模拟酸雨条件下,生物炭添加量增加提高了pH值及盐基离子含量,其中以添加2%生物炭的处理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酸雨 淋溶作用 交换性盐基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化黄腐酸对盐碱土水盐运移特征及盐基离子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14
9
作者 孙燕 王春宏 +3 位作者 王全九 曲植 王建 张曦元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28-235,共8页
生化黄腐酸(biochemical fulvic acid,BFA)在改善土壤结构、促进作物生长与提高肥效方面均表现出较好的应用价值。为探讨添加BFA对盐碱土水盐运移规律的影响,揭示BFA淋盐增效机理,基于一维垂直土柱入渗试验,对不同BFA添加量(0,1,2,4,8 g... 生化黄腐酸(biochemical fulvic acid,BFA)在改善土壤结构、促进作物生长与提高肥效方面均表现出较好的应用价值。为探讨添加BFA对盐碱土水盐运移规律的影响,揭示BFA淋盐增效机理,基于一维垂直土柱入渗试验,对不同BFA添加量(0,1,2,4,8 g/kg)条件下盐碱土的水盐运移特征、入渗模型参数及土壤交换性盐基离子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入渗条件下增加BFA能够降低土壤水分入渗速率,延长入渗时间,提高土壤保水性能。Kostiakov模型、Philip模型和代数模型均能较好地描述入渗过程,模型参数中经验系数(K)、吸渗率(S)和综合形状系数(α)均随BFA添加量的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加的变化趋势。与对照相比,添加BFA均能提高土壤持水效率和相对脱盐率,在2 g/kg BFA添加量条件下,0—20 cm土层内土壤平均体积含水率提高3.38%,平均持水效率提高10.65%,相对脱盐率提高36.32%。此外,相比对照,添加BFA后土壤交换性盐基总量(total exchangeable base,TEB)均有所增加,TEB组成中Ca^(2+)浓度增加,Na^(+)浓度降低。因此,在盐碱土中添加BFA能够显著影响土壤水分入渗和水盐运移特征,改善土壤水盐分布状况,对盐碱土具有较好的保水和脱盐效果,且添加BFA后土壤TEB显著增加,能够显著改善土壤交换性盐基离子组成,提升土壤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化黄腐酸 湿润锋 累积入渗量 入渗模型 交换性盐基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调理剂对酸性土壤的改良及夏玉米增产效果
10
作者 李丹 曹云 +6 位作者 汪吉东 张晶 孙倩 龙玉娇 黄红英 徐跃定 靳红梅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0-177,共8页
为探究不同调理剂对江苏丘陵地区酸性土壤的改良效果及其对夏玉米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将腐熟堆肥、秸秆灰渣、风化煤分别以8∶1∶1(T1)、9∶0.5∶0.5(T2)、7∶2∶1(T3)、10∶0∶0(T4)的干质量比例配置成4种不同土壤调理... 为探究不同调理剂对江苏丘陵地区酸性土壤的改良效果及其对夏玉米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将腐熟堆肥、秸秆灰渣、风化煤分别以8∶1∶1(T1)、9∶0.5∶0.5(T2)、7∶2∶1(T3)、10∶0∶0(T4)的干质量比例配置成4种不同土壤调理剂,以不添加调理剂的全无机肥处理为对照(CK),研究在等氮条件下,调理剂与无机肥配施对酸性土壤性质、玉米产量及养分吸收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土壤调理剂配施无机肥的所有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pH值和交换性盐基离子总量,同时也显著降低了土壤中交换性铝的含量。T4处理pH值提高了0.33,土壤交换性氢和交换性铝含量分别比CK降低了48.73%、29.17%,交换性盐基离子总量提升了20.00%。所有调理剂处理的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均有所提升,其中以T3效果最好,与CK相比有机质和有效磷含量分别高出23.78%和42.71%。所有调理剂处理均提高了玉米根、茎叶和籽粒磷吸收量,并促进氮素从根系向地上部的转移。所有调理剂处理玉米籽粒产量均显著高于CK,平均增产率为23.2%。熵值法对土壤改良效果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本试验条件下以堆肥∶风化煤∶秸秆灰渣以7∶2∶1的比例混合或全部以堆肥为原料的调理剂对酸性土壤的改良以及玉米增产效果最好,可作为江苏丘陵地区酸性土壤改良的调理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调理剂 玉米 养分 有机质 土壤交换性盐基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2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盐基离子及碳氮含量对氮添加的响应 被引量:4
11
作者 郑志杰 刘仁燕 +6 位作者 陈宁 熊兴军 余辉亮 鄢紫薇 徐晗 胡荣桂 林杉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97-203,共7页
为探究三峡库区2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交换性盐基离子及土壤碳氮含量对氮添加的响应,以湖北省秭归县的林地和果园土壤为研究对象,进行室内土柱淋溶模拟试验,研究4种不同氮添加量(0,50,120,200 kg/(hm^(2)·a))下,土壤中交换性Ca^(2+... 为探究三峡库区2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交换性盐基离子及土壤碳氮含量对氮添加的响应,以湖北省秭归县的林地和果园土壤为研究对象,进行室内土柱淋溶模拟试验,研究4种不同氮添加量(0,50,120,200 kg/(hm^(2)·a))下,土壤中交换性Ca^(2+)、Mg^(2+)、Na^(+)、K^(+)以及NO_(3)^(-)-N、DOC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氮添加量的增加,林地土壤中的交换性盐基离子淋失量显著增加(p<0.05),而果园土壤中的交换性盐基离子淋失量无显著变化,且林地土壤中交换性盐基离子淋失总量与各盐基离子淋失量均高于果园土壤;经N1、N2、N3处理后,与对照组(N0)相比,林地土壤中的交换性盐基离子淋失总量分别增加1.78%,4.45%,8.49%,且NO_(3)^(-)-N淋失量分别增加89.21%,77.73%,157.25%,说明氮添加通过加剧土壤中NO_(3)^(-)-N的淋失带走土壤中交换性阳离子;林地土壤DOC累计淋失量经N2、N3处理分别降低1.15%,9.53%,果园土壤DOC累计淋失量经N1、N2、N3处理分别降低15.55%,5.88%,17.16%;氮添加下,与人为干扰的果园土壤相比,相对自然状态下的林地土壤中交换性盐基离子淋失量对氮添加的响应更敏感。研究表明氮添加量的增加提高林地土壤交换性盐基离子与NO_(3)^(-)-N的淋失量,减少林地与果园土壤DOC的淋失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换性盐基离子 氮添加 三峡库区 淋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国家公园祁丰林场四种典型植被类型土壤盐基离子含量变化特征 被引量:1
12
作者 石澎雨 田晓萍 +2 位作者 石晓萍 侯玉梅 车宗伟 《农业与技术》 2023年第20期77-81,共5页
以祁连山国家公园祁丰林场分布的青海云杉林、祁连圆柏林、青海云杉-祁连圆柏混交林和灌木林等4种植被类型为研究对象,通过土钻取样法和室内测定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研究了其土壤交换性盐基离子(K+、Na+、Ca^(2+)、Mg^(2+))的剖面变化规... 以祁连山国家公园祁丰林场分布的青海云杉林、祁连圆柏林、青海云杉-祁连圆柏混交林和灌木林等4种植被类型为研究对象,通过土钻取样法和室内测定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研究了其土壤交换性盐基离子(K+、Na+、Ca^(2+)、Mg^(2+))的剖面变化规律及其与有机碳和速效养分的关系。结果表明,4种植被类型土壤剖面K+、Na+、Ca^(2+)、Mg^(2+)离子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0.33~0.67cmol·kg^(-1)、1.81~2.10cmol·kg^(-1)、115.31~130.01cmol·kg^(-1)、5.40~20.17cmol·kg^(-1)。土壤交换性K+含量呈现明显的表聚性特点,Na+、Ca^(2+)、Mg^(2+)含量呈现明显的浅土层低于深土层,盐基离子含量大小表现为Ca^(2+)>Mg^(2+)>Na+>K+。土壤交换性盐基总量从大到小依次为PC-SPMF>SPF>SF>PCF,其总量亦呈现明显的浅土层低于深土层。交换性钾与交换性钙之间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交换性镁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交换性钠与交换性钙呈显著正相关(P<0.05);交换性钙与交换性镁呈显著正相关(P<0.05)。交换性钾与速效磷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速效钾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交换性钙与速效氮和速效磷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速效钾呈显著负相关(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丰林场 交换性盐基离子 土壤剖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辣椒秸秆生物炭对酸化土壤交换性能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3
13
作者 李贞霞 任秀娟 +2 位作者 祁雪娇 余小燕 王广印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7-124,共8页
将辣椒秸秆通过高温热解的方法制备成辣椒秸秆生物炭,与酸化土壤共培养,探讨辣椒秸秆生物炭对酸化土壤交换性能及土壤酶活性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辣椒秸秆生物炭能显著提高酸化土壤pH,提高幅度与辣椒秸秆生物炭的添加量呈正比;土壤... 将辣椒秸秆通过高温热解的方法制备成辣椒秸秆生物炭,与酸化土壤共培养,探讨辣椒秸秆生物炭对酸化土壤交换性能及土壤酶活性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辣椒秸秆生物炭能显著提高酸化土壤pH,提高幅度与辣椒秸秆生物炭的添加量呈正比;土壤交换性Al^(3+)含量与辣椒秸秆生物炭添加量呈显著负相关;添加辣椒秸秆生物炭能显著影响土壤NO_3^--N和NH_4^+-N。土壤交换性Na^+和交换性K^+与辣椒秸秆生物炭添加量呈显著正相关;交换性K^+的变化与辣椒秸秆生物炭中K元素呈极显著正相关;交换性Ca^(2+)、交换性Mg^(2+)与辣椒秸秆生物炭添加量之间相关性不显著;总盐基离子、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与辣椒秸秆生物炭添加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土壤脲酶、蔗糖酶与辣椒秸秆生物炭添加量呈正相关;土壤酸性磷酸酶、蛋白酶、过氧化氢酶与辣椒秸秆生物炭添加量之间相关性不显著;土壤酶的几何平均数(GMea)表明添加辣椒秸秆生物炭可以显著改善酸化土壤质量。试验为开拓辣椒秸秆利用途径、改善酸化土壤及提高土壤肥力等方面提供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化土壤 辣椒秸秆生物炭 土壤PH 交换性盐基离子 土壤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坡耕地等高反坡阶整地措施对滇中典型流域土壤酸碱性和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佳乐 赵洋毅 +3 位作者 王克勤 段旭 赵露杨 刘晓微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05-413,共9页
【目的】探讨等高反坡阶整地措施对坡耕地酸化土壤改良效果及酶活性的影响。【方法】以滇中迤者流域试验区已实施等高反坡阶的坡耕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原状坡耕地为对照),采用野外调查采样、室内实验及经典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试验样地土... 【目的】探讨等高反坡阶整地措施对坡耕地酸化土壤改良效果及酶活性的影响。【方法】以滇中迤者流域试验区已实施等高反坡阶的坡耕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原状坡耕地为对照),采用野外调查采样、室内实验及经典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试验样地土壤pH、交换性阳离子(Ca^(2+)、Mg^(2+)、K^(+)、Na^(+)、H^(+)、Al^(3+)、Fe^(3+))、阳离子交换量(CEC)及蔗糖酶、脲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蛋白酶、多酚氧化酶、淀粉酶指标的变化规律,以探究土壤酸化及酶活性变化特征。【结果】坡耕地等高反坡阶措施可显著降低致酸阳离子(H^(+)、Al^(3+)、Fe^(3+))含量(P<0.05),使得交换性H+降低20.00%,交换性Al^(3+)和交换性Fe^(3+)含量分别减少25.64%和69.29%。提升土壤pH 9.46%~13.25%、增加交换性盐基离子(Ca^(2+)、Mg^(2+)、K^(+)、Na^(+))11.14%~39.31%、3.59%~8.96%、7.89%~17.14%、3.35%~7.99%及CEC含量(P<0.05)14.74%~21.33%。实施措施后土壤脲酶、蔗糖酶、蛋白酶、过氧化氢酶和微生物量碳、氮的活性显著提高(P<0.05)6.43%~15.28%、7.00%~31.70%、38.56%~73.71%、8.01%~21.20%、7.08%~11.14%和17.57%~31.48%,磷酸酶活性较原状坡耕地显著(P<0.05)下降38.00%~95.85%,且pH、交换性盐基离子和CEC含量均与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致酸阳离子与酶活性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整地措施、酸化影响指标(pH、交换性离子)及其二者交互作用显著影响着酶活性(P<0.05),酸化影响指标对酶活性的贡献最大。【结论】布设等高反坡阶措施能改善土壤酸化环境,增强酶活性,这对于解决坡耕地土壤酸化问题,提高山区坡耕地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高反坡阶 红壤坡耕地 土壤酸化 土壤酶 交换性盐基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调理剂阻控土壤酸化提高磷素养分有效性的田间对比试验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梦妮 吴鲁洁 +2 位作者 赵觅漾 陈翰 卢升高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12期2899-2905,共7页
土壤酸化治理是消除土壤障碍、提高耕地地力和促进农作物生长的重要内容。本研究以6种商品土壤调理剂为材料,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不同土壤调理剂消除土壤酸度和铝毒障碍、提高土壤中交换性盐基离子和有效磷含量、促进马铃薯作物产量... 土壤酸化治理是消除土壤障碍、提高耕地地力和促进农作物生长的重要内容。本研究以6种商品土壤调理剂为材料,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不同土壤调理剂消除土壤酸度和铝毒障碍、提高土壤中交换性盐基离子和有效磷含量、促进马铃薯作物产量和品质的效果与机理。结果表明:6种土壤调理剂施用能显著提高土壤pH值、降低交换性酸含量、有效缓解土壤酸化的危害;土壤调理剂通过降低交换性铝含量,促进Al^(3+)水解为羟基态铝,有效降低铝毒;土壤调理剂增加土壤交换性K^(+)和Ca^(2+)含量,增加土壤磷的有效性;土壤调理剂显著提高马铃薯产量和总淀粉、粗蛋白和还原糖等含量,不同土壤调理剂提高马铃薯产量12.9%~30.4%。田间对比试验表明,土壤调理剂阻控土壤酸化、消除铝毒、提高交换性盐基离子和有效磷含量,以石灰、硅钙钾镁肥和钾长石、白云石、石灰石等为主要成分的土壤调理剂效果较好,其机理与这些调理剂具有强碱性特性和提供钙镁等矿质元素有关。而提高马铃薯总淀粉、粗蛋白和还原糖等含量,以石灰、石灰氮和富含腐殖酸的调理剂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调理剂 土壤酸化 铝毒 交换性盐基离子 有效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降雨条件下赤泥对土壤盐碱化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继东 杜平 +4 位作者 任杰 陈娟 刘小莲 徐刚 吴明红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836-1843,共8页
为了解不同厚度赤泥在酸雨和雨水淋溶条件下对土壤盐碱化的影响,以山西某堆场赤泥为研究对象,采用土柱淋溶实验研究在模拟酸雨和雨水条件下,覆盖不同厚度赤泥对土壤pH、碱化度(ESP)以及电导率(EC)的影响。所用土壤为堆场附近背景土壤,... 为了解不同厚度赤泥在酸雨和雨水淋溶条件下对土壤盐碱化的影响,以山西某堆场赤泥为研究对象,采用土柱淋溶实验研究在模拟酸雨和雨水条件下,覆盖不同厚度赤泥对土壤pH、碱化度(ESP)以及电导率(EC)的影响。所用土壤为堆场附近背景土壤,其pH为8.68,有机质含量为25.66 g·kg-1,容重为1.20 g·cm-3,含水率为12.01%。结果表明:经淋溶后,土壤pH在表层0~10 cm深度显著升高,最大值达到10.18;在10~30 cm增加到8.67~9.12,与原始土壤相比升高较为明显;在30~60 cm深度没有明显变化。除覆盖5 cm厚赤泥经雨水淋溶组之外,其他实验组表层(0~10 cm)土壤ESP值均超过15.00%,土壤呈碱化状态;在10~40 cm深度土壤ESP增加到5.38%~14.70%范围,有碱化趋势,对40 cm以下深度土壤碱化影响较小。所有实验组中土壤EC值仅略有增加,对土壤盐化影响不明显。赤泥中钠、钾、镁、钙具有较强的迁移性,淋出液中最大浓度分别为125.86、2.23、57.13、209.07 mg·L-1,可能会对地下水造成潜在影响。在实验条件下,赤泥对土壤碱化影响较为明显,且碱化影响随覆盖赤泥厚度增加而增大,酸雨淋溶比雨水淋溶影响更为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泥 土柱 酸雨淋溶 碱化 交换性盐基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控释肥硫膜对棕壤酸碱平衡体系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张庆富 张民 +1 位作者 宗晓庆 颜晓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84-187,191,共5页
研究了控释肥硫膜对棕壤酸碱平衡体系的影响,探讨硫包膜控释肥的农用安全性,从而为控释肥的改进和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也为硫包膜肥料长期大量施用可能给土壤带来的问题提出预警。结果表明:在玉米生长期,控释肥硫膜并没有显著影响土壤... 研究了控释肥硫膜对棕壤酸碱平衡体系的影响,探讨硫包膜控释肥的农用安全性,从而为控释肥的改进和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也为硫包膜肥料长期大量施用可能给土壤带来的问题提出预警。结果表明:在玉米生长期,控释肥硫膜并没有显著影响土壤的pH值。玉米生长的第68天时,施加0.5倍、1倍、2倍量的硫膜分别使土壤交换性酸增加了0.038,0.057,0.040cmol/kg,使土壤交换性Al3+分别增加了14.29%,15.15%,11.11%,且差异都达显著性水平,但在玉米的其它生长时期,硫膜并未显著影响土壤中交换性酸、交换性Al3+、交换性H+的含量。在玉米生长后期控释肥硫膜能够增加土壤交换性钙离子和交换性镁离子含量,增加交换性钾离子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释肥硫膜 棕壤 酸碱平衡 交换性盐基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子爱胜蚓对赤红壤铝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孟豪 吴家龙 +2 位作者 张池 崔莹莹 戴军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8-54,共7页
【目的】研究蚯蚓添加对华南地区赤红壤酸化特征和铝(Al)形态的影响,为华南赤红壤的酸化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室内盆栽试验,用赤红壤培养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 40 d后测定蚓粪和土壤pH、有机质、全氮和阳离子交换量(CEC)... 【目的】研究蚯蚓添加对华南地区赤红壤酸化特征和铝(Al)形态的影响,为华南赤红壤的酸化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室内盆栽试验,用赤红壤培养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 40 d后测定蚓粪和土壤pH、有机质、全氮和阳离子交换量(CEC);通过连续浸提法测定土壤各铝形态含量,包括交换态铝(AlEx)、弱有机结合态铝(AlOrw)、有机结合态铝(AlOr)、无定形态铝(AlAmo)、氧化铁结合态铝(AlOxi)、非晶态铝硅酸盐和三水铝石(AlAag);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不同处理土壤中铝的形态分布。试验以未添加蚯蚓的土壤为对照。【结果】与对照相比,蚓粪的pH提高了1.27,全氮、CEC、AlOr以及交换性K、Na、Ca含量分别提高了62.16%、38.22%、355.70%、151.38%、65.38%和51.90%;蚓粪和土壤AlEx含量分别降低了50.95%和53.14%。蚓粪的pH、CEC、AlOr含量和交换性K、Na、Ca含量显著高于未吞食土壤。【结论】蚯蚓可提升土壤pH和土壤AlOr的含量,促进交换性Ca、Mg的释放,降低土壤AlEx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蚯蚓 土壤铝形态 PH 交换性盐基离子 赤红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雨对三峡库区4种植物幼苗光合生理及根际土壤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杨凤 刘安芳 +3 位作者 王云琦 王玉杰 裴承敏 李信莉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80-292,共13页
近年来酸雨的酸性和频率越来越高,酸雨类型逐渐由硫酸型向硫酸-硝酸混合型及硝酸型转变。该研究以两年生马尾松、杉木、青冈和毛竹幼苗为试验材料,通过4个月的盆栽实验对幼苗进行硫酸型(SAR)、硝酸型(NAR)和混合型(MAR)酸雨及其各自3个... 近年来酸雨的酸性和频率越来越高,酸雨类型逐渐由硫酸型向硫酸-硝酸混合型及硝酸型转变。该研究以两年生马尾松、杉木、青冈和毛竹幼苗为试验材料,通过4个月的盆栽实验对幼苗进行硫酸型(SAR)、硝酸型(NAR)和混合型(MAR)酸雨及其各自3个酸雨浓度(pH 2.5、pH 3.5、pH 4.5)的处理,并以pH 5.7的蒸馏水为对照组,对植物的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树种株高变化量以及植物根际土壤pH值和交换性盐基离子含量进行测定,以探究植物幼苗对模拟酸雨的敏感性及抗性特征,为酸雨受灾区的植被建设和抗酸树种的培育提供参考数据。结果表明:(1)不同浓度及类型酸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抑制植物的净光合速率、阻碍叶绿素的合成,即酸雨浓度越高,植物净光合速率越低,叶绿素含量越少。(2)低浓度酸雨能够促进植物株高的增长,但随着酸雨浓度的增大,植物株高增长量受到严重抑制,且马尾松和青冈的表现最为明显。(3)植物根际土壤在低浓度酸雨胁迫下能够有效释放出盐基离子中和酸根离子从而降低酸雨的毒害,但随着酸雨浓度的增大,盐基离子含量不断衰减,土壤pH值逐渐减小。(4)杉木、马尾松、毛竹、青冈的平均隶属度值在不同酸雨类型作用下的表现不尽相同,总体上杉木对硫酸型和混合型酸雨的抗性最强,而毛竹能耐受硝酸型及混合型酸雨,青冈相比其他3种树种对酸雨的抗性最弱。研究发现,马尾松对硝酸型酸雨最敏感,且受胁迫的pH阈值为2.5~3.5,但对硫酸型酸雨表现出明显的抗性;杉木对3种类型酸雨的抗性较其他3种树种要强,毛竹抵抗硝酸型酸雨能力强于其他2种酸雨,而青冈对硝酸型酸雨的抵抗力强于其他2种酸雨且是抗酸能力最弱的树种,毛竹、杉木及青冈受酸雨胁迫的pH阈值为3.5~4.5;4种植物对酸雨的综合抵抗能力表现为杉木>毛竹>马尾松>青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雨 净光合速率 交换性盐基离子 敏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园地和玉米轮作地土壤pH变化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凌宏文 樊宇红 朴河春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78-784,共7页
随着桑园植桑年龄的增加,桑地土壤质量降低,桑树生物量减少,严重制约着养蚕业的可持续发展。这可能与土壤p H降低、营养元素的流失和有害元素的积累有关。选取广西宜州和贵州荔波的桑树(Morus alba)种植园和临近种玉米(Zea mays)轮作地... 随着桑园植桑年龄的增加,桑地土壤质量降低,桑树生物量减少,严重制约着养蚕业的可持续发展。这可能与土壤p H降低、营养元素的流失和有害元素的积累有关。选取广西宜州和贵州荔波的桑树(Morus alba)种植园和临近种玉米(Zea mays)轮作地的土壤,分析土壤可交换性盐基阳离子(Ca,Mg,K和Na),可交换性铝(Al)、土壤p H等土壤参数,研究土壤p H在桑树地和玉米轮作地之间的差异,讨论影响土壤p H变化的因素。实验结果表明,相对于玉米轮作地,桑园地土壤p H 5年下降了0.38个p H单位。相应地,桑园地土壤可交换性盐基阳离子(Ca,Mg和K)的含量略低于玉米轮作地,桑地土壤交换性Al的含量(2.35±2.68)mmol·kg-1却显著高于玉米轮作地(1.44±2.13)mmol·kg-1(P=0.002)。因此,桑园地和玉米轮作地土壤可交换性Ca和Al之间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桑园地土壤可交换性NH4+-N含量略高于玉米轮作地。得出结论:随着桑园经营年代的增加,土壤酸化的同时,营养元素(Ca,Mg和K)的流失和有害元素(Al)的积累,土壤质量下降。玉米轮作缓解土壤酸化。显然,不同的经营模式要影响土壤p H变化。导致土壤p H变化的主导因素是碳和氮的循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我们应该提倡不同作物轮作,以适当的方式将秸秆还田,以保持良好的土地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PH 交换离子 交换Al离子 桑园 玉米 轮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