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交往共同体到法律共同体——哈贝马斯对现代西方国家的演进式重构 被引量:7
1
作者 严宏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6-62,共7页
作为西方社会批判理论的代表人物,哈贝马斯对现代西方国家的重构,是建立在其对西方现存国家批判基础之上的。这种批判也经历了从晚期资本主义的危机到生活世界的殖民化的嬗变。哈贝马斯认为法律是挽救现代资本主义的现代性、将生活世界... 作为西方社会批判理论的代表人物,哈贝马斯对现代西方国家的重构,是建立在其对西方现存国家批判基础之上的。这种批判也经历了从晚期资本主义的危机到生活世界的殖民化的嬗变。哈贝马斯认为法律是挽救现代资本主义的现代性、将生活世界从系统的殖民中解放出来的媒介。这种法律不是现存国家的实证法,而是建立在哈贝马斯重构的法律共同体基础上的法律。虽然法律共同体是现代西方国家的最佳的重构方案,但哈贝马斯的探索也经历了一个从交往共同体到法律共同体的过程。这种法律,是以交往为形式,以商谈为原则,通过对现代西方国家中实用、伦理、道德问题的论辩而产生的。在这一系列商谈过程中,现代西方国家也成为自由而平等公民联合起来的法律共同体。虽然哈贝马斯是基于现代西方国家来构建其法律共同体的,但对当下中国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贝马斯 生活世界殖民化 交往共同体 商谈 法律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商谈民主与现实政治——析哈贝马斯“理想交往共同体”的批判潜能 被引量:3
2
作者 陈伟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9-21,共3页
哈贝马斯的民主理论可以称为"商谈民主"或"程序主义民主"。商谈民主理论与社会现实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商谈民主的规范性是如何又是在何种意义下与社会现实发生联系的?商谈民主的批判性潜能体现在什么地方?对于这... 哈贝马斯的民主理论可以称为"商谈民主"或"程序主义民主"。商谈民主理论与社会现实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商谈民主的规范性是如何又是在何种意义下与社会现实发生联系的?商谈民主的批判性潜能体现在什么地方?对于这些直接牵涉到商谈政治实践层面的问题,哈贝马斯当然要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才能让人消除这样一种误解:商谈民主完全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理论而毫无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谈民主 理想交往共同体 哈贝马斯 程序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往共同体与先验诠释学——论阿佩尔的诠释思想 被引量:1
3
作者 潘德荣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0-50,266-268,共11页
阿佩尔建构理论的基本方式就是反思与重建,他的学说的形成经历了与现代的理论主题之三次转折相关,即:(1)哲学的语言学转向,(2)内在于先验符号学的意义理论之实用主义转向,以及(3)实用主义转向之翻转。阿佩尔尝试整合处于对立的自然科学... 阿佩尔建构理论的基本方式就是反思与重建,他的学说的形成经历了与现代的理论主题之三次转折相关,即:(1)哲学的语言学转向,(2)内在于先验符号学的意义理论之实用主义转向,以及(3)实用主义转向之翻转。阿佩尔尝试整合处于对立的自然科学的"说明"和精神科学的"理解"两种方法,以建构先验的诠释学。建构先验诠释学的基础及其可能性,就是将先于人类一切认识过程的交往共同体确立为认知的主体。惟有如此,才能克服方法论的唯我论,超越知识论上的"相对主义"与"客观主义"之对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佩尔 意义 先验诠释学 理解 交往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全球化时代的政治学范式:交往实践共同体
4
作者 任平 王建明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50-55,共6页
21世纪是人类的新全球化时代。交往实践是这一时代的本质所在。交往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把握全球化时代特质的主范式。新旧全球化时代的转换 ,必将导致植根于其中的政治范式的重大变革 ,即由现代政治学经由后现代政治学向交往实践共同体... 21世纪是人类的新全球化时代。交往实践是这一时代的本质所在。交往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把握全球化时代特质的主范式。新旧全球化时代的转换 ,必将导致植根于其中的政治范式的重大变革 ,即由现代政治学经由后现代政治学向交往实践共同体政治学的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全球化时代 政治学范式 交往实践观 交往实践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同体的重构:社区建设的目标模式 被引量:8
5
作者 雷霆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43-151,共9页
社区建设成为我国转型时期基层治理的基础,社区建设的目标是建立管理有序、服务完善、人际关系和谐、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会发展需要以社区物质建设和精神培育作为共同目标,同时也要将传统模式稍作变革,而作为行政治理单元的... 社区建设成为我国转型时期基层治理的基础,社区建设的目标是建立管理有序、服务完善、人际关系和谐、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会发展需要以社区物质建设和精神培育作为共同目标,同时也要将传统模式稍作变革,而作为行政治理单元的社区在现代和后现代的背景下,缺乏居民的积极参与和认同。文章认为为实现社区建设的目标,强化社区居民个体之间的联系纽带,培育一种有效的居民共同享有、共同遵守的机制需要重构培育共同体的模式,实现从交往共同体的培育到认同共同体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建设 交往共同体 认同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往本蕴与方式 被引量:2
6
作者 王玉平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16-118,共3页
教育者主体之间以思想政治教育文本为媒介,通过平等对话、相互理解而达成共识的精神交往。当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这种交往方式的缺失,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蕴是交往式教育,交往式教育的特质是精神交流。... 教育者主体之间以思想政治教育文本为媒介,通过平等对话、相互理解而达成共识的精神交往。当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这种交往方式的缺失,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蕴是交往式教育,交往式教育的特质是精神交流。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提倡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同作为主体在平等的互动交往之中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在主体间的共同性和差异性中进行思想、情感和德性的精神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交往 思想政治教育 交往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往合理性与政治哲学之重建 被引量:1
7
作者 洪涛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20-23,共4页
政治哲学,作为西方传统之重要部分,在18世纪的辉煌过后,19世纪下半叶起陷入低谷,然而,近30年来,政治哲学再次成为西方哲学和社会科学界关注的焦点。本文所探讨的是在近来的这一场被称为“政治哲学和实践哲学的复兴运动”中,哈贝马斯所... 政治哲学,作为西方传统之重要部分,在18世纪的辉煌过后,19世纪下半叶起陷入低谷,然而,近30年来,政治哲学再次成为西方哲学和社会科学界关注的焦点。本文所探讨的是在近来的这一场被称为“政治哲学和实践哲学的复兴运动”中,哈贝马斯所起的作用:在传统本体论瓦解的前提下,如何重建政治哲学的规范基础,以及这种重建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贝马斯 政治哲学 交往合理性 近代政治 古典政治学 交往共同体 法兰克福学派 交往行为 批判理论 怀疑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游戏政治观——后现代政治哲学分析 被引量:9
8
作者 任平 王建明 王俊华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86-89,共4页
理性底板的消解,规范的消失,使政治失缺了“真”,成为在多元 主体间不断变换规则的游戏,而对规则的不同理解则导致了后现代交往政治论与现代政治学 契约论的根本区别:首先,游戏政治论是无先天底板和基础的政治交往论;其次,它是... 理性底板的消解,规范的消失,使政治失缺了“真”,成为在多元 主体间不断变换规则的游戏,而对规则的不同理解则导致了后现代交往政治论与现代政治学 契约论的根本区别:首先,游戏政治论是无先天底板和基础的政治交往论;其次,它是在差 异论情景中信奉方法论上的唯我论;其三,它是反权威性话语的政治。游戏政治观使政治学 在向后现代转型中进一步突出了交往共同体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 语言游戏 游戏政治 契约论 交往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公共性到主体间性——哈贝马斯的普遍语用学转向 被引量:14
9
作者 盛晓明 《浙江学刊》 CSSCI 1999年第5期58-63,共6页
哈贝马斯前期的公共领域理论 ,无论就理论还是实践来说都是成问题的。70年代以后 ,哈氏意识到了这些问题 ,主动地抛弃了法兰克福学派的主一客体分析的理论模式 ,转到“语言游戏”理论 (维特根斯坦 )和言语行为论 (奥斯汀和塞尔 )的主体... 哈贝马斯前期的公共领域理论 ,无论就理论还是实践来说都是成问题的。70年代以后 ,哈氏意识到了这些问题 ,主动地抛弃了法兰克福学派的主一客体分析的理论模式 ,转到“语言游戏”理论 (维特根斯坦 )和言语行为论 (奥斯汀和塞尔 )的主体间的分析界面上来。在他看来 ,资本主义政治的合法性危机 ,只有通过对主体间交往能力的合理重构才有望得到解决。本文分析了上述转向的契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领域 重构 主体间性 理想交往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自然游戏群体:传统的失落与当代的重建 被引量:8
10
作者 苗雪红 《学前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9-11,共3页
儿童自然游戏群体中的游戏交往实践无论是对于个体还是社会而言,都具有生产性,它生成儿童的交往理性和主体意识,以及儿童之间的社会交往关系。笔者通过人种志考察和控制比较后发现有二:一是造成儿童传统自然游戏群体失落的根本原因是基... 儿童自然游戏群体中的游戏交往实践无论是对于个体还是社会而言,都具有生产性,它生成儿童的交往理性和主体意识,以及儿童之间的社会交往关系。笔者通过人种志考察和控制比较后发现有二:一是造成儿童传统自然游戏群体失落的根本原因是基于人类生存实践的交往实践的变化;二是我们需从历史生态的视角审视传统自然游戏群体的时代局限性,教育中致力于培育丰富而和谐的交往生活,创设自然与人造环境相宜的儿童游戏场所,合理利用新旧游戏资源,给儿童适度的自主和支持,重建儿童的交往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游戏群体 儿童教育 游戏资源 游戏场所 交往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验语用学何以可能?——阿佩尔论终极奠基 被引量:6
11
作者 罗亚玲 《哲学分析》 CSSCI 2017年第1期39-52,共14页
阿佩尔哲学思想的核心问题是人类理性和道德义务的最终根基何在。这一问题意识体现了阿佩尔对当代哲学发展和时代弊病的深刻把握,也表明了其维护统一理性的意图和努力。其先验语用学即试图基于语用学的思想洞见完成这一先验哲学的终极... 阿佩尔哲学思想的核心问题是人类理性和道德义务的最终根基何在。这一问题意识体现了阿佩尔对当代哲学发展和时代弊病的深刻把握,也表明了其维护统一理性的意图和努力。其先验语用学即试图基于语用学的思想洞见完成这一先验哲学的终极奠基任务。以"交往共同体之先天性"和"先验语用学的自我反思"两个重要概念为纲,辅以对阿佩尔和阿尔伯特、哈贝马斯之间相关争论的介绍,可呈现阿佩尔先验语用学终极奠基思想的基本思路、架构以及困难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终极奠基 交往共同体之先天性 先验语用学的自我反思 意义批判 为的自相矛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生课堂沉默及其教学应对 被引量:11
12
作者 周卫娟 《教学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6期95-98,共4页
按照不同的分类依据,课堂沉默可以划分为积极沉默与消极沉默,行为沉默、思维沉默与情感沉默,整体沉默与个体沉默等不同类型。当前出现课堂沉默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交往主体间地位失衡,不能进行平等对话;教师课堂提问视角单调,学生学习兴... 按照不同的分类依据,课堂沉默可以划分为积极沉默与消极沉默,行为沉默、思维沉默与情感沉默,整体沉默与个体沉默等不同类型。当前出现课堂沉默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交往主体间地位失衡,不能进行平等对话;教师课堂提问视角单调,学生学习兴趣不足;教师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效果不佳;学生个体因素影响课堂沉默状况;等等。为了更好地改善课堂沉默现象,须进行课堂教学变革,具体包括:构建交往共同体,主体间进行公平对话;转换课堂提问视角,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整课堂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因素,构建课堂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堂沉默 教学变革 对话缺失 地位失衡 交往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庭、学校与社会公众的德育责任--赫尔巴特德育思想的当代意义 被引量:4
13
作者 林凌 《外国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20,共18页
赫尔巴特在社会现实和人的理想存在状态之间建构的德育理念与措施,向我们清晰展示了道德教育的一个基本问题:学校的德育过程如何与青少年儿童的家庭生活以及与公共生活或公共活动建立关联,从而既拓展儿童的家庭生活和日常经验,也拓展他... 赫尔巴特在社会现实和人的理想存在状态之间建构的德育理念与措施,向我们清晰展示了道德教育的一个基本问题:学校的德育过程如何与青少年儿童的家庭生活以及与公共生活或公共活动建立关联,从而既拓展儿童的家庭生活和日常经验,也拓展他们对社会公共生活的参与经验和行动能力。这个过程在赫尔巴特的语境中也即训育。训育的真正任务是要在教育的整个进程中观察和纠正这样两个过程之间的关系,一是公共生活所需要的基本道德品格的训练过程,一是儿童最初的道德观念的训练过程。赫尔巴特的德育理念向我们表明,德育任务的推进与落实并不是学校一己之责,它需要家庭生活、学校交往共同体和社会公众三方的相互协作。同时由于形成道德品格的关键始终是在行动与交往,因而三方德育责任的交汇点是要共同为青少年儿童创设道德行动的空间与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交往 学校交往共同体 家庭生活 道德教化 赫尔巴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宗周”思潮之探微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再林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03-208,共6页
晚清维新派的“宗周”思潮无疑是近现代中国极其重要的社会思潮之一,该思潮是以回归“周礼”为其真正的旨趣。一种历史的全新语境决定了,晚清维新派旨在回归的“周礼”,与其说是后儒所鼓倡的作为等级秩序的周礼,不如说是原儒所仰慕的作... 晚清维新派的“宗周”思潮无疑是近现代中国极其重要的社会思潮之一,该思潮是以回归“周礼”为其真正的旨趣。一种历史的全新语境决定了,晚清维新派旨在回归的“周礼”,与其说是后儒所鼓倡的作为等级秩序的周礼,不如说是原儒所仰慕的作为双向对等交往的周礼。对于维新主义者来说,不是前者而是后者才是礼之所以为礼的最终皈依。无疑,这种别有新意的复礼思想,不仅为终结既有的清朝的政治统治提供了自己“内源性”的理论依据,也从中使一种冲决一切网罗的人类“无限交往共同体”的社会理想得以坚实地确立,并最终为今天中国积极走向全球化、互联网化时代奠定了自身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宗周思潮 周礼 人类无限交往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时间银行”生发原理、藩篱与纾困之道 被引量:2
15
作者 赵爽爽 李静 《湖北农业科学》 2023年第2期216-220,共5页
相较于城市养老供给“9073”或“9064”模式,农村养老主要以家庭为主,子女代际赡养是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然而伴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式微,养老问题成为一项重要民生问题。如何积极改善农村老年人生活,让农... 相较于城市养老供给“9073”或“9064”模式,农村养老主要以家庭为主,子女代际赡养是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然而伴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式微,养老问题成为一项重要民生问题。如何积极改善农村老年人生活,让农村老年人安享晚年,亟待创新社会养老路径,弥补家庭养老供给不足。本研究基于哈贝马斯交往共同体理论分析农村“时间银行”生发原理、优势、困境与优化路径,有利于缓解农村养老压力,助推乡村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哈贝马斯 交往共同体 时间银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