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交往价值论:带货主播的数字劳动分析
被引量:3
- 1
-
-
作者
彭步云
杜骏飞
-
机构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传媒学院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
出处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3-82,共10页
-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声誉资本视域下带货主播的数字劳动研究”阶段性成果,编号:23YJC860018
2024年江苏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数字交往时代传播学基础理论研究”阶段性成果,编号:24ZD007。
-
文摘
数字时代的带货主播既是数字劳动者,又是交往意义上的交流-行动者,其职业本质是一种将传播力转化为行动力、进而创造交往价值的数字实践。本文从数字交往的视角出发,采用深度访谈和田野调查法考察了带货主播的职业生态,以探索交往价值的成因。研究表明,作为交往主体的主播人设是一种数字具身经由“交往化”的过程,与数字技术和数字环境深度融合。主播通过跨场域联结来提升其交往力,进而分别与粉丝受众、MCN机构和媒介平台形成了流动、共生和依附的交往关系。对此,本文基于梅特卡夫定律提出了一种关于“交往价值”的理论说明:在数字劳动的语境中,交往力决定交往关系,交往关系也决定交往力,二者共同集聚特定主体的交往资本;带货主播的交往力越强、交往的深度与广度越显著,其商业性的交往价值也就越丰富。在此基础上,本文尝试给出交往价值的数学表达,以作为一般意义上的理论假说。
-
关键词
带货主播
交往价值
数字交往
数字劳动
梅特卡夫定律
-
分类号
G206
[文化科学—传播学]
-
-
题名论交往价值
- 2
-
-
作者
祝大征
赵中健
-
机构
陕西师范大学
-
出处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9-23,共5页
-
文摘
论交往价值祝大征,赵中健陕西师范大学交往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广泛使用的概念,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和《资本论》中继续加以使用。随着本世纪新技术革命带来的交往手段的现代化,以及地域性交往向世界普遍交往的迅速转变,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
-
关键词
精神交往
人的本质力量
精神生产
物质生产
物质交往
对象化
人的价值
交互作用
交往价值
人化自然
-
分类号
C912.1
[经济管理]
-
-
题名教育漫笔(二十四) 教学中交往的价值何在?
被引量:2
- 3
-
-
作者
肖川
-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
-
出处
《中小学管理》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10-11,共2页
-
-
关键词
教学交往
交往价值
自我
主体性
人际关系
-
分类号
G420
[文化科学—课程与教学论]
-
-
题名论价值是人类存在规律的实现
被引量:5
- 4
-
-
作者
王南湜
-
机构
南开大学哲学系
-
出处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14-21,共8页
-
文摘
论价值是人类存在规律的实现王南湜南开大学哲学系国内哲学界从八十年代初展开关于价值问题的讨论以来,所遵循的方法论模式,如人们所指出的,基本上是一种主客体价值关系模式,即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特定关系中规定价值的本质。有的论者虽然提出了一种超越主客体关系的“...
-
关键词
人类存在
人的需要
人类活动
认识论
人的价值
关系模式
交往价值
人的本质
物的价值
价值论
-
分类号
B018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
-
题名倾听着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
被引量:140
- 5
-
-
作者
李政涛
-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
-
出处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1-4,共4页
-
文摘
在教育过程中 ,教师常常不能或难以倾听学生的声音 ,造成失聪现象 ,它的表现及其根源多种多样。倾听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体现在本体论、道德、交往和疗治等方面。为了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 ,实现倾听的价值 ,教师应懂得倾听什么和如何倾听。
-
关键词
教师
学生
倾听
教育价值
教育失聪
本体论价值
道德价值
交往价值
-
Keywords
teachers
students
hearing
value
-
分类号
G45
[文化科学—教育技术学]
-
-
题名浅谈基础音乐欣赏教学
被引量:2
- 6
-
-
作者
杨蓉
唐松涛
-
机构
吉首大学师范学院艺术系
-
出处
《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
2005年第10X期124-125,共2页
-
-
关键词
音乐欣赏教学
《音乐课程标准》
文化传承价值
音乐审美
教育价值观
课程改革
体验价值
发展价值
交往价值
-
分类号
J605-4
[艺术—音乐]
-
-
题名论道德知觉
- 7
-
-
作者
曾钊新
涂争鸣
吕耀怀
-
机构
中南工业大学
-
出处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8期29-34,共6页
-
文摘
道德知觉是人际交往中的道德印象和留影。它虽然是交往双方各自对对方的初步成像,但良好的道德印象为交往疏通渠道,增殖交往价值,留下思念和回忆,产生人际关系的亲和力,从而提高交往频率,成为社会凝聚力、向心力的重要成分。因此自觉整饰自身的道德面目,于己于人于社会都是必不可少又极有意义的“修身”课题。道德知觉概念在人际交往中,个体由于受交往情境影响而产生的关于对方的道德印象,就是道德知觉。人在交往中总会对他人产生某种印象。关于高矮、胖瘦、面孔等可以产生自然特征方面的印象,关于言语、动作等可以产生行为特征方面的印象。道德知觉关注的是他人行为的道德意义方面。行为状况只有在能说明其人的道德属性时,才成为道德知觉的对象。
-
关键词
人际交往
知觉者
客体
行为特征
知觉概念
印象整饰
道德属性
首因效应
近因效应
交往价值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祝大征教授
- 8
-
-
作者
袁祖社
-
出处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5年第1期178-178,共1页
-
文摘
祝大征教授祝大征教授,1933年出生于西安,195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研究生班。先后任陕西师范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哲学研究室主任。1984年起,历届被选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哲学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会...
-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
价值哲学
优秀成果
中国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史观
交往价值
价值实现
哲学思想
-
分类号
K825.46
[历史地理—历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