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lumensaat线与胫骨平台之间的几何三角关系在诊断和评估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潜在意义
1
作者 范筱 徐文龙 +1 位作者 薛子超 于腾波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18-823,共6页
目的研究Blumensaat线与胫骨平台之间的几何三角形关系是否可作为诊断和评估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的辅助指标以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采用回顾性自身对照研究,招募2023年1—8月在青岛市市立医院经关节镜诊断... 目的研究Blumensaat线与胫骨平台之间的几何三角形关系是否可作为诊断和评估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的辅助指标以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采用回顾性自身对照研究,招募2023年1—8月在青岛市市立医院经关节镜诊断并接受ACL重建的单侧ACL损伤患者64例,最终纳入40例;收集患膝的术前MRI图像以及健康膝关节的MRI图像,分别作为ACL损伤组和对照组。MRI图像中将Blumensaat线的最前端点、最后端点和中点分别定义为C点、D点和E点;将胫骨平台前缘和后缘的转折点分别定义为A点和B点;将DC延长线与AB线的交点定义为C'点;基于这些点,建立了∠DAB、∠CEB、∠DC'B和∠CDB。分析组内相关系数以评估测量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比较上述角度之间的差异并计算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以评估诊断效能。结果对于∠CDB、∠DC'B、∠CEB和∠DAB,组内和组间的相关系数值均超过0.80,表明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与对照组相比,ACL损伤组的∠CDB、∠CEB和∠DAB显著降低(P<0.001);∠DAB可能是诊断和评估ACL损伤的最佳指标,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29,截断值为42.2°,敏感度为0.825,特异度为0.800。结论MRI图像中Blumensaat线与胫骨平台之间的几何三角形关系,尤其是∠DAB,可作为诊断和评估ACL损伤的一个辅助指标,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叉韧带损伤 Blumensaat线 胫骨前移 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韧带在军队前交叉韧带损伤中应用的专家共识
2
作者 《人工韧带在军队前交叉韧带损伤中应用的专家共识》制订小组 徐卫东 +1 位作者 黄轩 彭阳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6,共9页
人工韧带作为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中移植物的选择,始终是ACL损伤研究领域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军队人员ACL损伤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人工韧带理论上能够弥补生物型移植物来源有限、存在供区并发症等不足,更符合军队伤病员术后快速... 人工韧带作为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中移植物的选择,始终是ACL损伤研究领域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军队人员ACL损伤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人工韧带理论上能够弥补生物型移植物来源有限、存在供区并发症等不足,更符合军队伤病员术后快速康复和重返训练的需求,已在军队ACL重建术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人工韧带的理化特性决定了其手术适应证选择和骨隧道定位等操作具有更高的要求,同时已发表的相关临床研究在其疗效方面也存在分歧和争议,因而经过近20年的发展和推广,至今仍未能完全替代生物型移植物。为了进一步规范和推进人工韧带在军队ACL重建术中的应用,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骨科专业委员会运动医学关节镜分会牵头,组织相关专家进行临床证据梳理和科学研讨,在手术适应证、操作技术和术后处置等方面达成了本共识(共11个条目),指出人工韧带可单独或联合自体肌腱用于军队人员ACL的初次手术和翻修手术,对超重和需要加速康复的病例具有潜在优势,在手术技术上应注意遵循保留残束、等长定位和皮质骨螺钉固定等要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军事人员 交叉韧带损伤 交叉韧带重建 人工韧带 韧带先进增强系统 专家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接触性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急性期健侧下肢等速肌力和单腿跳跃动作肌肉活动特征分析
3
作者 冉静 罗小兵 +1 位作者 许杰 游亮亮 《医用生物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8-283,共6页
目的 将非接触性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损伤患者急性期健侧下肢的等速肌力指标和表面肌电(surface electromyography, sEMG)信号与健康人群进行对比,为ACL损伤患者健侧下肢继发性ACL断裂的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目的 将非接触性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损伤患者急性期健侧下肢的等速肌力指标和表面肌电(surface electromyography, sEMG)信号与健康人群进行对比,为ACL损伤患者健侧下肢继发性ACL断裂的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21名ACL急性期患者(ACL损伤组)和21名健康人(对照组)作为实验对象,进行髋屈、伸、内收、外展和膝屈、伸等速肌力测试,采集单腿跳跃动作时股内侧肌、股外侧肌、半腱肌、股二头肌、臀大肌sEMG信号,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两组之间相对峰力矩、拮抗肌比率、均方根振幅、共收缩指数等指标之间的差异。结果 ACL损伤患者健侧下肢的伸膝(P=0.040)和伸髋肌力(P=0.041)降低。在单腿跳跃落地动作中,在预激活阶段表现出较低的股内侧肌激活(P=0.014),在反应阶段表现出较低的股内侧肌(P=0.030)和臀大肌(P=0.022)激活。此外,股二头肌-半腱肌的共激活水平也降低(P=0.020)。结论 ACL损伤患者健侧下肢功能在损伤早期就出现变化,这可能提示了ACL损伤患者面临较大对侧下肢损伤风险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叉韧带损伤 等速肌力 表面肌电 单腿跳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5年至2024年本体感觉训练对前交叉韧带损伤康复效果的文献计量分析
4
作者 冯娟 李新通 +2 位作者 蔡娇艳 赵胜国 潘玮敏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87-295,共9页
目的探讨本体感觉训练对前交叉韧带(ACL)损伤康复效果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方法检索2015年至2024年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本体感觉训练对ACL损伤康复效果相关文献,采用CiteSpace 6.2.R4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结果共纳入108篇文... 目的探讨本体感觉训练对前交叉韧带(ACL)损伤康复效果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方法检索2015年至2024年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本体感觉训练对ACL损伤康复效果相关文献,采用CiteSpace 6.2.R4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结果共纳入108篇文献。发文量呈波动趋势,在2021年达到峰值。美国和中国发表文献数量最多。姿势平衡、神经肌肉控制、关节位置感、肌肉力量和步态分析是高频关键词。中心性最高的关键词是姿势稳定性。研究聚焦于提升ACL损伤患者术后的康复效果和效率,特别关注重返运动、姿势稳定性、力量训练和膝关节功能。结论本体感觉训练能提升ACL损伤患者的本体感觉和运动控制,还能通过增强康复技术和优化治疗手段来改善康复效果。未来仍需进一步关注本体感觉训练的多样化、康复计划的个性化以及新技术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叉韧带损伤 本体感觉训练 文献计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接触性前交叉韧带损伤与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相关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沈磊 徐炜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11-315,共5页
非接触性前交叉韧带损伤是较为常见的膝关节损伤之一,近些年来关于前交叉韧带损伤危险因素的研究越来越多,但较多局限于膝关节周围。髋关节及膝关节作为下肢运动的主要关节,两者密不可分,前交叉韧带损伤与髋关节也有着一定的联系。股骨... 非接触性前交叉韧带损伤是较为常见的膝关节损伤之一,近些年来关于前交叉韧带损伤危险因素的研究越来越多,但较多局限于膝关节周围。髋关节及膝关节作为下肢运动的主要关节,两者密不可分,前交叉韧带损伤与髋关节也有着一定的联系。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作为常见的髋关节解剖异常疾病,其与下肢运动力学异常存在紧密联系。本文就前交叉韧带损伤与髋关节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之间的相关联系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叉韧带损伤 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 解剖学 危险性 预防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排球运动员前交叉韧带损伤生物力学研究现状
6
作者 牛宇 古松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488-488,共1页
目的排球扣球动作所带来的高损伤风险值得引起关注。通过搜集整理国内外近年来相关研究文献,厘清当下排球扣球动作损伤生物力学研究现状,为后续损伤机制、预防措施等相关研究的更好开展提供帮助。方法运用中国知网、Web of Science等数... 目的排球扣球动作所带来的高损伤风险值得引起关注。通过搜集整理国内外近年来相关研究文献,厘清当下排球扣球动作损伤生物力学研究现状,为后续损伤机制、预防措施等相关研究的更好开展提供帮助。方法运用中国知网、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通过排球运动员、前交叉韧带、生物力学、volleyball player、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Biomechanics等关键词进行文献的搜集整理,时间范围为2010~2024年。结果(1)排球运动员不正确的落地动作是导致前交叉韧带出现损伤的主要原因,且大多数的损伤发生在非接触情况下,因此运动员下肢关节的角度变化影响前交叉韧带受力大小的主要因素;(2)女子运动员出现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概率是男子运动员的3倍甚至更高,这可能与女性运动员落地时膝关节更大的外翻力矩以及更小的屈曲角度有关;(3)新手动作模式的不稳定是导致其损伤几率高于高水平运动员的主要原因。结论前交叉韧带损伤是排球运动员常见的膝关节损伤,损伤的主要机制在于不正确的落地动作且表现出明显的性别以及水平差异;损伤风险因素的确定、正确动作模型的构建以及不同群体损伤预防措施的选择是后续研究的关注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叉韧带损伤 排球运动员 损伤生物力学 膝关节损伤 男子运动员 中国知网 高水平运动员 女子运动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着陆动作对男性篮球运动员前交叉韧带损伤风险的影响
7
作者 赵建超 贾文砚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470-470,共1页
目的着陆动作是运动中使用频繁的动作,也是造成ACL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男性篮球运动员在下降落地(DL)、下降垂直跳跃(DVJ)和向前垂直跳跃(FVJ)3种不同的着陆动作对ACL造成的影响。方法招募了20名男性篮球运动,使用... 目的着陆动作是运动中使用频繁的动作,也是造成ACL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男性篮球运动员在下降落地(DL)、下降垂直跳跃(DVJ)和向前垂直跳跃(FVJ)3种不同的着陆动作对ACL造成的影响。方法招募了20名男性篮球运动,使用三维动作捕捉系统同步采集受试者在3种不同的着陆动作时下肢生物力学数据,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在初始触地时刻,FVJ和DL、DVJ膝关节屈曲角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FVJ膝关节屈曲角度显著大于DL和DVJ(P<0.05);(2)在垂直地面反作用力峰值时刻,FVJ和DL、DVJ膝关节屈曲角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FVJ膝关节屈曲角度显著大于DL和DVJ,且DL和DVJ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3)着陆动作对股四头肌力的影响:FVJ显著大于DL和DVJ,且DL和DVJ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着陆动作对其他变量(膝关节伸展力矩等)均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DL动作的膝关节屈曲角度明显较小,这可能会增加ACL损伤的风险,FVJ动作具有更大的膝关节屈曲角和更高的股四头肌力,这更符合日常训练和比赛的需要。因此,它是建议在未来对男运动员前交叉韧带损伤的风险评估和损伤预防的研究中使用FVJ。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屈曲 交叉韧带损伤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地面反作用力 篮球运动员 股四头肌 损伤预防 男运动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交叉韧带损伤后形成骨性关节炎机制研究进展—基于生物学方向
8
作者 周塏 杜秀藩 王广积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15-320,共6页
前交叉韧带(ACL)主要是通过限制胫骨关节处胫骨力和旋转力的前平移从而起到稳定膝关节的作用,若此韧带损伤,则会引起关节的疼痛、活动受限、膝关节不稳定等。据相关研究表示,前交叉韧带损伤后引起创伤性骨性关节炎(PTOA)的发病率高达87%... 前交叉韧带(ACL)主要是通过限制胫骨关节处胫骨力和旋转力的前平移从而起到稳定膝关节的作用,若此韧带损伤,则会引起关节的疼痛、活动受限、膝关节不稳定等。据相关研究表示,前交叉韧带损伤后引起创伤性骨性关节炎(PTOA)的发病率高达87%,尽管有许多研究表明ACL损伤患者易患PTOA,但目前确切的机制尚不清楚。这可能与该韧带损伤后引起的生物学因素、结构因素、机械因素等有关。先前的研究表明,ACL损伤后关节腔内炎症介质升高,可致使软骨细胞坏死以及软骨基质的降解。这些潜在的生化介质有助于PTOA形成,进行早期干预可以减少未来PTOA的发生。近年来,许多学者致力于研究ACL损伤后形成骨性关节炎与潜在的重要因子和信号通路有关,并探讨其分子机制,使该领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本文主要从生物学方向去研究及探讨前交叉韧带损伤后形成骨性关节炎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叉韧带损伤 生物学 骨性关节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交叉韧带损伤的MRI诊断与临床诊断比较研究 被引量:29
9
作者 高凯 王立德 +1 位作者 齐志明 张羽飞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21-525,共5页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MRI)和临床检查对急性前交叉韧带(anteriorcruciateligament,ACL)损伤诊断的价值。方法:自2000年9月~2003年12月,对76例急性创伤性膝关节血肿病例进行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两项临床检查和MRI检查,后进行关节镜手...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MRI)和临床检查对急性前交叉韧带(anteriorcruciateligament,ACL)损伤诊断的价值。方法:自2000年9月~2003年12月,对76例急性创伤性膝关节血肿病例进行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两项临床检查和MRI检查,后进行关节镜手术检查。所有病例平均年龄28.0±7.9岁,关节镜手术距受伤时间平均为5.0±1.4天,其中男性58例,女性18例;左膝损伤25例,右膝损伤51例,运动损伤32例,交通伤25例,滑倒扭伤、摔伤19例。所有病例伤后8小时内均出现膝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以关节镜检查结果为标准,对临床检查和MRI检查诊断ACL损伤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关节镜检查发现ACL损伤52例,正常24例。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两项临床检查共诊断出ACL损伤31例,正常45例;MRI检查共诊断出ACL损伤51例,正常25例。以关节镜检查为标准,临床检查诊断结果:真阳性数28例,真阴性数24例,假阳性数3例,假阴性数21例,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68.4%、57.1%、88.9%;MRI诊断结果:真阳性数49例,真阴性数22例,假阳性数2例,假阴性数3例,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3.4%、94.2%、91.7%。MRI诊断急性ACL损伤的准确度显著高于临床检查(P<0.01)。结论:临床检查诊断急性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假阴性率较高,MRI是早期诊断急性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 临床诊断 关节镜检查 交叉韧带损伤 膝关节损伤 急性前交叉韧带损伤 MRI诊断 临床检查 诊断比较 ACL损伤 关节镜手术 假阴性率 MRI检查 膝关节肿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女运动员前交叉韧带损伤调查分析 被引量:36
10
作者 敖英芳 于长隆 +4 位作者 田得祥 胡跃林 崔国庆 史和福 任玉衡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87-388,共2页
在对 47个运动队共 6 810名现役集训运动员运动创伤流行病学研究的基础上 ,对女姓运动员膝关节前交叉韧带 (ACL)的损伤进行了研究 ,并与男性相比较。结果表明女运动员ACL损伤发生率 (0 71% )是男运动员ACL损伤发生率 (0 30 % )的 2 3... 在对 47个运动队共 6 810名现役集训运动员运动创伤流行病学研究的基础上 ,对女姓运动员膝关节前交叉韧带 (ACL)的损伤进行了研究 ,并与男性相比较。结果表明女运动员ACL损伤发生率 (0 71% )是男运动员ACL损伤发生率 (0 30 % )的 2 37倍。女运动员ACL损伤多见于柔道、篮球、足球、排球等项目。对女运动员ACL损伤的病因、发生机制和预防等进行了分析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叉韧带损伤 运动损伤 女运动员 调查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方向单腿跳跃落地及运动疲劳对非接触性前交叉韧带损伤风险的影响 被引量:22
11
作者 周志鹏 曲峰 +2 位作者 刘鹏 杨杰 赖寒 《中国体育科技》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1-117,共7页
目的:探讨3种不同方向(前跳、斜跳与侧跳)单腿跳跃落地动作对造成非接触性ACL损伤风险的差异,同时考察神经肌肉疲劳对动作可能造成的影响。方法:采用红外光点运动捕捉系统与三维测力台,同步采集12名健康男性受试者在疲劳前、后完成的三... 目的:探讨3种不同方向(前跳、斜跳与侧跳)单腿跳跃落地动作对造成非接触性ACL损伤风险的差异,同时考察神经肌肉疲劳对动作可能造成的影响。方法:采用红外光点运动捕捉系统与三维测力台,同步采集12名健康男性受试者在疲劳前、后完成的三种不同方向单腿跳跃落地动作,并对下肢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参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ACL损伤相关的部分下肢生物力学指标在不同动作及疲劳前、后存在一定的差异,触地时刻支撑腿髋关节屈角前跳>斜跳>侧跳;地面反作用力首次峰值时刻膝伸展力矩侧跳大于前跳,且疲劳后3种方向均有所增大;膝外展力矩侧跳与斜跳大于前跳;疲劳后地面反作用力首次峰值均有所增大。结论:侧跳与斜跳较前跳可能有更大的ACL损伤风险,尤其是侧跳落地动作的损伤风险相对较大;神经肌肉疲劳可增大单腿跳跃落地时的ACL损伤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疲劳 单腿落地 不同方向 交叉韧带损伤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身振动训练对前交叉韧带损伤重建术后患者下肢运动控制的影响 被引量:34
12
作者 吴博 张雷 +1 位作者 庞文君 张鸣生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21-425,共5页
目的:研究全身振动训练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ACL)重建术后患者下肢肌力和运动控制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40例前交叉韧带损伤重建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后12周进行常规康复训练。第13周开始将患者用数字法随机分为... 目的:研究全身振动训练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ACL)重建术后患者下肢肌力和运动控制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40例前交叉韧带损伤重建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后12周进行常规康复训练。第13周开始将患者用数字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0例。对照组继续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入每天1次,每次10min,每周5次,持续4周的全身振动训练。两组患者第12周和第16周,均进行等速肌力测试训练系统膝关节屈伸肌群的峰力矩、拮抗肌比值检测和动态平衡仪中本体感觉评估。结果:1两组患者膝关节屈伸峰力矩,治疗前后和治疗后组间对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2两组患者动态平衡测试的平均轨迹误差值,治疗前后和治疗后组间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全身振动训练能够促进ACL重建术后患者的下肢肌力和运动控制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叉韧带损伤 全身振动训练 运动控制 等速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外侧韧带重建术治疗合并高度轴移的前交叉韧带损伤——手术技术及早期随访结果 被引量:15
13
作者 吴关 洪雷 +2 位作者 沈杰威 宋关阳 冯华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4-18,共5页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前交叉韧带重建及前外侧韧带重建术治疗合并膝关节高度轴移的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有效性。方法:2015年5月至2016年4月,共156例患者诊断为前交叉韧带损伤,于我科接受同一医生手术治疗,其中22例高度轴移患者入选本研究。采...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前交叉韧带重建及前外侧韧带重建术治疗合并膝关节高度轴移的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有效性。方法:2015年5月至2016年4月,共156例患者诊断为前交叉韧带损伤,于我科接受同一医生手术治疗,其中22例高度轴移患者入选本研究。采用KT-1000检查膝关节前向稳定性,采用轴移试验评估膝关节旋转稳定性,使用Lysholm主观功能评分评估膝关节功能。结果:22例患者中男性14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29.3岁(15~43岁),平均随访时间8.6个月(3~15个月)。术前KT-1000测量,患侧-健侧差值平均为8.9±3.1 mm(4~16 mm),术后随访时侧-侧差值平均为2.1±0.6 mm(0~3mm),较术前显著改善(P<0.01)。术前轴移检查,20例患者轴移试验2+,2例患者3+。术后即刻检查轴移试验均为阴性。术后随访时,21例患者轴移试验阴性,1例患者1+,与术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患者术前Lysholm评分平均为60.5±12.3(35~90),术后为79.2±7.8(66~90),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前交叉韧带损伤合并高度轴移的患者,联合应用前交叉韧带重建及前外侧韧带重建术可有效恢复膝关节旋转稳定性,术后早期随访结果显示患者膝关节稳定性及功能评分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叉韧带损伤 前外侧韧带重建 轴移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交叉韧带损伤后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重塑 被引量:13
14
作者 师东良 李靖龙 +5 位作者 孟涵 朱文辉 卢亮宇 王惠芳 翟华 王予彬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9-62,共4页
目的:观察前交叉韧带损伤后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变化。方法:在Pubmed、EMBASE、CINAHL、CochraneLibrary、中国知网(CNKI)进行文献检索,然后筛选文献,进行系统评价。结果:6篇文献入选本研究。这些文献主要使用了体感诱发电位、脑电图和... 目的:观察前交叉韧带损伤后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变化。方法:在Pubmed、EMBASE、CINAHL、CochraneLibrary、中国知网(CNKI)进行文献检索,然后筛选文献,进行系统评价。结果:6篇文献入选本研究。这些文献主要使用了体感诱发电位、脑电图和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观察了前交叉韧带损伤和重建术后的脑功能。发现: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P27电位缺失,重建手术并未恢复P27电位。P27电位缺失者功能较好。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大脑额部θ功率区活动增加。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对侧的丘脑、顶后部皮质、初级感觉运动区、基底核—外侧苍白球、次级躯体感觉区、扣带回运动区、运动前区和同侧的小脑和初级感觉运动区的激活消失,但是对侧辅助运动前区、对侧次级躯体感觉区后部和同侧颞下回后部的激活增强。结论:前交叉韧带损伤会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重塑。前交叉韧带损伤后的康复治疗有必要考虑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重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叉韧带损伤 中枢神经系统 重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衡促进训练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重建术后患膝本体感觉的影响 被引量:44
15
作者 蒋拥军 李克军 王雪冰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51-253,267,共4页
目的:研究平衡促进训练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损伤重建术后患膝本体感觉的影响。方法:选取124例ACL损伤重建术后患者,全部进行常规康复训练12周,术后第12周采用随机数字法分成两组(对照组62例,训练组62例),训练组在第12周开始进行平... 目的:研究平衡促进训练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损伤重建术后患膝本体感觉的影响。方法:选取124例ACL损伤重建术后患者,全部进行常规康复训练12周,术后第12周采用随机数字法分成两组(对照组62例,训练组62例),训练组在第12周开始进行平衡促进训练,持续至第16周;对照组继续进行患肢肌力和步态训练,持续至第16周。采用专业平衡功能评定系统,分别在术后第12周和第16周对两组进行平衡功能测定。结果:术后第16周测定结果:①睁眼状态下,训练组与对照组在指标LFS指数和覆盖90%椭圆区域面积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②闭眼状态下,训练组与对照组在指标LFS指数和覆盖90%椭圆区域面积指数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平衡促进训练对ACL损伤重建术后患者膝关节本体感觉能力恢复具有显著提高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 重建术 平衡促进训练 膝关节本体感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交叉韧带损伤与膝关节骨密度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6
16
作者 于长隆 敖英芳 +1 位作者 张美荣 刘燕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70-271,269,共3页
对在我所进行手术的膝关节内损伤37例进行局部骨密度检测,其中单纯前交叉韧带断裂10例,前交叉韧带断裂合并内外侧半月板损伤19例,膝关节内其他损伤但无前交叉韧带损伤的8例。结果显示,全部患者均呈现伤侧骨密度下降,有前交... 对在我所进行手术的膝关节内损伤37例进行局部骨密度检测,其中单纯前交叉韧带断裂10例,前交叉韧带断裂合并内外侧半月板损伤19例,膝关节内其他损伤但无前交叉韧带损伤的8例。结果显示,全部患者均呈现伤侧骨密度下降,有前交叉韧带断裂的患膝骨密度显著低于膝关节内其他损伤但无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前交叉韧带断裂合并半月板损伤的与单纯前交叉韧带断裂相比,骨密度的差异无显著性;前交叉韧带断裂病史在2个月内患膝骨密度显著高于病史长于2个月者。由此建议对前交叉韧带断裂应在伤后2个月内进行修补;此外,当患膝的骨密度低于健侧的70%时,应在重建前交叉韧带时注意打孔和界面螺丝钉的技术操作,同时适当加强外固定,延长固定时间,以免术后移植骨脱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骨密度 交叉韧带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外侧肌腱固定术在治疗合并高度轴移不稳定的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17
作者 刘心 张辉 +1 位作者 冯华 洪雷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01-105,共5页
目的:对合并高度轴移不稳定的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在前交叉韧带重建的手术过程中,施行前外侧肌腱固定,分析该方法对恢复膝关节稳定性的作用与临床效果。方法:2015年6月至2015年12月,共140例患者诊断为前交叉韧带损伤,于我科接受手术治... 目的:对合并高度轴移不稳定的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在前交叉韧带重建的手术过程中,施行前外侧肌腱固定,分析该方法对恢复膝关节稳定性的作用与临床效果。方法:2015年6月至2015年12月,共140例患者诊断为前交叉韧带损伤,于我科接受手术治疗。其中,18例患者在麻醉下检查轴移试验表现为2+至3+,入选本研究。在手术过程中,在重建前交叉韧带的基础上,取髂胫束后方纤维做前外侧肌腱固定。患者在术后即刻、6个月和12个月时接受临床随访,采用KT-1000检查膝关节前后向稳定性,采用轴移试验评估膝关节旋转稳定性。使用Lysholm主观功能评分评估膝关节功能。结果:18例患者平均获得12.7±2.4个月随访,男性14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28.3±7.1岁。至最终随访时,全部患者无膝关节不稳定主诉。前后向稳定性KT-1000检查患侧-健侧差值平均为2.3±0.7 mm,与术前(9.2±2.6mm)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术前麻醉下检查,13例患者轴移试验2+,5例患者3+。术后即刻检查轴移试验均为阴性。最终随访时,17例患者轴移试验阴性,1例患者1+,术后与术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患者Lysholm评分术前平均为67.7±5.9(55至78),术后为89.0±4.6(75至95),术后相比术前有显著改善(P<0.001)。结论:对前交叉韧带损伤合并高度轴移试验阳性的患者,在重建前交叉韧带的同时,采用前外侧肌腱固定的方法,可有效改善轴移试验的结果,恢复关节稳定性,术后早期随访结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叉韧带损伤 轴移试验 前外侧韧带 肌腱固定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运动损伤预防方案在前交叉韧带损伤预防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18
作者 鲁智勇 普江艳 +2 位作者 解强 李伟 李国平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88-397,共10页
目的:分析优秀女橄榄球运动员(女橄)侧切跑中,下肢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使用改良的运动损伤预防方案对女橄运动员ACL损伤进行预防性干预并评价其效果。方法:优秀女运动员14例,随机分为实验组(REF)与对照组(CON),每组7例,实验组进行12周... 目的:分析优秀女橄榄球运动员(女橄)侧切跑中,下肢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使用改良的运动损伤预防方案对女橄运动员ACL损伤进行预防性干预并评价其效果。方法:优秀女运动员14例,随机分为实验组(REF)与对照组(CON),每组7例,实验组进行12周的康复训练,对照组不干预。采集侧切跑生物力学数据和SEMG数据。结果:①着地时刻、峰值时刻指标:REF组髋关节屈曲峰角度、力矩大于CON组(P<0.05),膝关节外翻角度小于CON组(P<0.05)。②REF组峰F以及矢状面峰F均小于CON组,两者存在显著差异(P<0.05)。③F以及矢状面F的峰值出现在侧切跑动作的支撑阶段早期(<30%)。结论:①侧切跑动作的支撑阶段,落地时刻与峰值时刻的髋关节屈曲角度、力矩,膝关节外翻角度、力矩是导致ACL损伤重要风险因素。②侧切跑动作的支撑阶段早期(<30%)是女橄运动员ACL损伤的高发阶段。③运动损伤预防方案结合平衡能力训练可有效改善女橄运动员下肢生物力学指标,降低ACL受力,减少损伤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子橄榄球运动员 交叉韧带损伤 运动学 动力学 康复 运动损伤预防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交叉韧带损伤后胫骨前移征的发生率及临床特点 被引量:11
19
作者 宋关阳 冯华 +2 位作者 张辉 刘心 薛喆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033-1037,共5页
目的:探究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后胫骨前移征的发生率及临床特点。方法:对153例连续的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行膝关节伸直位核磁共振扫描。根据矢状位下外侧胫骨平台后缘与股骨外侧髁后缘的相对位置,将患者分为胫骨前移征阳性组与胫骨前移... 目的:探究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后胫骨前移征的发生率及临床特点。方法:对153例连续的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行膝关节伸直位核磁共振扫描。根据矢状位下外侧胫骨平台后缘与股骨外侧髁后缘的相对位置,将患者分为胫骨前移征阳性组与胫骨前移征阴性组。此外,分别对比两组患者的胫骨平台后倾角、前外侧韧带连续性以及外侧半月板后角的完整性,以期找到造成胫骨前移征阳性的危险因素。结果:入选的153例患者中,共有46例存在胫骨前移。其中,胫骨前移征阳性组胫骨平台后倾角显著大于阴性组患者(15.4°>8.8°,P<0.01),而前外侧韧带连续性以及外侧半月板后角完整性在两组患者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中,前交叉韧带损伤后静态胫骨前移征的发生率为30.1%,该现象可能与胫骨平台后倾角异常增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叉韧带损伤 胫骨前移 发生率 临床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前交叉韧带损伤后高度轴移现象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8
20
作者 张晋 宋关阳 +2 位作者 李岳 王雪松 冯华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15-120,共6页
目的:探索急性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后造成高度轴移现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1月到2015年1月在我院因急性ACL损伤行ACL重建术的患者资料,并以患者术前麻醉下轴移试验分度结果为分组依据... 目的:探索急性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后造成高度轴移现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1月到2015年1月在我院因急性ACL损伤行ACL重建术的患者资料,并以患者术前麻醉下轴移试验分度结果为分组依据。其中,病例组共入选60例高度轴移阳性(II度或III度)患者,对照组共入选60例低度轴移阳性(0度或I度)患者。首先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比较两组间患者年龄、性别、受伤到手术时间、外侧/内侧胫骨平台后倾角度、前外侧韧带异常状况以及内侧/外侧半月板损伤情况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然后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一步计算上述变量的比值比(Odds Ratios,OR)及其95%的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并最终确定导致高度轴移现象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两组间外侧胫骨平台后倾角(P=0.002)、前外侧韧带异常状况(P=0.011)以及外侧半月板损伤情况(P=0.008)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一步确认上述三个因素(OR1=6.41;95%CI1:1.48~47.70;OR2=4.96;95%CI2:1.07~28.75;OR3=5.83;95%CI3:1.21~38.56)均为导致急性ACL损伤后高度轴移现象的危险因素。结论:外侧胫骨平台后倾角偏大、前外侧韧带损伤以及外侧半月板损伤为导致急性ACL损伤后高度轴移现象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前交叉韧带损伤 高度轴移现象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