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折叠双模谐振器结构的微带带通滤波器 被引量:4
1
作者 张友俊 林君 《压电与声光》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57-1060,共4页
设计了一种采用折叠双模谐振器结构的新型双模微带带通滤波器。通过在折叠双模谐振器两侧加载交叉耦合结构,使通带两端产生一对传输零点。实验结果表明,该滤波器具有结构紧凑,体积小,损耗低,带外抑制性能好等优点,且其中心频率为3.65GHz... 设计了一种采用折叠双模谐振器结构的新型双模微带带通滤波器。通过在折叠双模谐振器两侧加载交叉耦合结构,使通带两端产生一对传输零点。实验结果表明,该滤波器具有结构紧凑,体积小,损耗低,带外抑制性能好等优点,且其中心频率为3.65GHz,通带为2.5~4.8GHz,最大回波损耗优于-33.5dB,最小插入损耗为-0.18dB,实测结果和仿真结果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带带通滤波器 折叠双模谐振器 传输零点 插入损耗 交叉耦合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一体式S波段陶瓷介质滤波器的研究
2
作者 韦俊杰 蒋廷利 马睿 《压电与声光》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70-674,684,共6页
引用CST三维电磁仿真软件提出了一种三阶介质滤波器的设计方法。通过源与第二谐振器或负载与第三谐振器构成级联三节(CT)交叉耦合结构产生传输零点的方式,满足更高频率端的高抑制要求。第二谐振器与第三谐振器开路端电极相连,形成三阶... 引用CST三维电磁仿真软件提出了一种三阶介质滤波器的设计方法。通过源与第二谐振器或负载与第三谐振器构成级联三节(CT)交叉耦合结构产生传输零点的方式,满足更高频率端的高抑制要求。第二谐振器与第三谐振器开路端电极相连,形成三阶滤波器结构实现了低损耗性能。4个谐振器短路端被缩短,从而扩大了电极可调试区域以简化滤波器的调试复杂度。一体式介质滤波器采用介电常数为45.9的陶瓷材料制作样品并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所设计的介质滤波器1 dB带宽为117 MHz,通带频率范围2084~2104 MHz的插入损耗(IL)小于1.2 dB,通带驻波比小于1.28,高端频率2.2 GHz处的衰减为34.35 dB,低端频率1.6 GHz处的抑制为31.04 dB,滤波器外形尺寸为10.41 mm×3.7 mm×4.57 mm。测试结果与仿真结果吻合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耦合矩阵 电磁仿真软件CST 陶瓷介质滤波器 谐振器 交叉耦合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量子元胞自动机的真随机数发生器设计 被引量:1
3
作者 秦亚辰 解光军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08-212,281,共6页
量子元胞自动机(quantum-dot cellular automata,QCA)是一种典型的纳米器件,有望成为VLSI设计中CMOS晶体管的替代者。文章基于QCA的内禀属性,以QCA交叉耦合结构为理论依据,设计一种真随机数发生器(true random number generator,TRNG),... 量子元胞自动机(quantum-dot cellular automata,QCA)是一种典型的纳米器件,有望成为VLSI设计中CMOS晶体管的替代者。文章基于QCA的内禀属性,以QCA交叉耦合结构为理论依据,设计一种真随机数发生器(true random number generator,TRNG),从基础单元的设计和仿真到最终实现位拓展的功能,全程都基于QCA-Designer软件平台加以实现。与之前类似的研究成果相比,该文所设计的电路结构大大降低了延迟、功耗和元胞面积,具有一定的优势。最终收集的仿真结果要经过行业标准测试,由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NIST)提供评估标准,证明了产生的随机序列具有优良的随机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子元胞自动机(QCA) 内禀属性 交叉耦合结构 真随机数发生器(TRNG) 评估标准 随机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SO的轧机单辊传动系统负荷平衡控制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张瑞成 赵铭 《机电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15-320,共6页
针对在钢铁轧制时,轧机单辊传动系统中上、下轧辊拖动电机速度响应慢、同步性能较差的问题,以直流电机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轧机单辊传动系统上、下电机速度响应时间和同步误差性能,设计了扩张状态观测器与负荷平衡控制器相结合的控制策... 针对在钢铁轧制时,轧机单辊传动系统中上、下轧辊拖动电机速度响应慢、同步性能较差的问题,以直流电机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轧机单辊传动系统上、下电机速度响应时间和同步误差性能,设计了扩张状态观测器与负荷平衡控制器相结合的控制策略。将扩张状态观测器观测的上、下轧辊角速度估计值作为负荷平衡控制器的输入量,同时在扩张状态观测器中加入了扰动补偿,较好地抑制了轧制负荷外扰引起的动态速降;将单神经元自适应PID作为负荷平衡控制器的算法,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准确性与快速性。研究结果表明:扩张状态观测器的加入可以改善电机速度的响应时间、同步误差效果以及电机的同步性能,同时提高了复杂的轧机主传动系统的控制效果和抗扰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轧机单辊传动 同步控制 扩张状态观测器 交叉耦合结构 负荷平衡控制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糊PID轧机单辊传动系统负荷平衡控制的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张瑞成 赵铭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7-41,共5页
为了解决轧机单辊传动系统负荷不平衡问题,首先采用交叉耦合结构实现对双电机的控制,然后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新的负荷平衡控制器,该控制器采用模糊PID控制方法,并将传动轴扭矩差与工作辊转速差作为负荷平衡控制器的输入量,同时为了提高... 为了解决轧机单辊传动系统负荷不平衡问题,首先采用交叉耦合结构实现对双电机的控制,然后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新的负荷平衡控制器,该控制器采用模糊PID控制方法,并将传动轴扭矩差与工作辊转速差作为负荷平衡控制器的输入量,同时为了提高电机的同步性能,设计了模糊PID跟踪控制器。最后通过Simulink仿真工具来验证负荷平衡控制器对双电机同步控制效果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与将电机电枢电流差作为负荷平衡控制器的输入量,模糊PID或传统PID作为控制器算法的控制策略相比,将传动轴扭矩差与工作辊转速差两个量作为负荷平衡控制器的输入量,模糊PID作为控制器算法的控制策略可以减小超调量,加快响应速度,保证了上下辊出力均衡,同时也能使电机在安全范围内保持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轧机单辊传动 同步控制 交叉耦合结构 负荷平衡控制器 模糊PI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荷观测器的轧机单辊传动系统负荷平衡控制 被引量:1
6
作者 张瑞成 赵铭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1-24,30,共5页
在钢铁轧制时,针对轧机单辊传动系统上下轧辊拖动电机速度响应慢、同步性能较差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单神经元自适应PID神经网络的负荷平衡控制器与负荷观测器相结合的控制策略。在该控制策略中,负荷观测器观测出来的上下轧辊实际负载... 在钢铁轧制时,针对轧机单辊传动系统上下轧辊拖动电机速度响应慢、同步性能较差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单神经元自适应PID神经网络的负荷平衡控制器与负荷观测器相结合的控制策略。在该控制策略中,负荷观测器观测出来的上下轧辊实际负载量作为负荷平衡控制器的输入,同时前馈补偿的加入能够抑制电机的速度波动。仿真结果表明,负荷观测器的加入对电机速度响应时间和同步误差改善效果明显,轧制前电机到达稳态的响应时间缩短了近26.5%。轧制时电机回到稳态的响应时间缩短了近16.5%,同步误差绝对值最大值减小了78%,同步性能得到了有效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轧机单辊传动 同步控制 负荷观测器 交叉耦合结构 负荷平衡控制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