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原军人情绪调节方式对焦虑情绪影响的交叉滞后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张晶轩 王佳 +3 位作者 薛奕童 许珂 张晓琳 冯正直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6期1592-1599,共8页
目的研究高原军人情绪调节方式对焦虑情绪影响的时间变化特点和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军人情绪调节方式问卷对青藏线某部不同驻地军人在2016年8月和2017年8月进行2次团体测评,第一次纳入军人600人,第二次剩余有效样本584... 目的研究高原军人情绪调节方式对焦虑情绪影响的时间变化特点和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军人情绪调节方式问卷对青藏线某部不同驻地军人在2016年8月和2017年8月进行2次团体测评,第一次纳入军人600人,第二次剩余有效样本584例,同时收集人口学信息和环境因素,采用交叉滞后回归模型对情绪调节方式及4个因子(认知重视、情感求助、自我安慰、行为抑制)影响焦虑情绪的时间变化特点进行分析,并将人口学信息和环境因素纳入模型进行控制,同时考察其在焦虑情绪变化过程中的作用。模型可接受的指数标准为CFI>0.9、TLI>0.9、RMSEA<0.08。结果①纳入协变量后情绪调节方式和4个因子与状态、特质焦虑的模型拟合均分别可以接受(CFI=0.942、0.959、0.961、0.929、0.956,TLI=0.933、0.952、0.955、0.918、0.949,RMSEA=0.059、0.051、0.050、0.064、0.055)。②情绪调节方式对次年状态、特质焦虑有显著负向预测效应(P<0.05),而反之无显著预测效应(P>0.05)。③认知重视对次年状态、特质焦虑有显著正向预测效应(P<0.01),情感求助和自我安慰对次年状态、特质焦虑有显著负向预测效应(P<0.01),行为抑制对次年状态、特质焦虑无显著预测效应(P>0.05),状态、特质焦虑对次年4种情绪调节方式无预测效应(P>0.05)。④状态焦虑随时间呈显著的负向变化(P<0.01),特质焦虑和情绪调节方式随时间变化不显著(P>0.05)。⑤文化程度在情绪调节方式、认知重视、情感求助、行为抑制和自我安慰模型中对状态焦虑均存在显著负向影响(P<0.05,P<0.01),环境适应在五个模型中对状态焦虑(P<0.01)和特质焦虑(P<0.01,P<0.05)均存在显著负向影响。结论文化程度、环境适应与焦虑水平有关,情绪调节方式对焦虑的变化有显著影响。在心理干预中应鼓励军人更多地使用情感求助、自我安慰的情绪调节方式,而少采用认知重视、行为抑制等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 军人 焦虑 情绪调节方式 交叉滞后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班主任协商管理行为、师生关系与小学4~6年级学生外化问题行为的相互作用关系:交叉滞后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谢其利 郑惠珍 +4 位作者 江光荣 任志洪 樊燕飞 刘加怀 张文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120-1132,共13页
为探讨班主任协商管理行为、师生关系和学生外化问题行为三者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在1个学年中,采用问卷法对1407名小学4~6年级学生进行3次追踪测量。交叉滞后分析结果表明:(1)班主任协商管理行为启动积极的相互作用过程,T1时的班主任协商... 为探讨班主任协商管理行为、师生关系和学生外化问题行为三者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在1个学年中,采用问卷法对1407名小学4~6年级学生进行3次追踪测量。交叉滞后分析结果表明:(1)班主任协商管理行为启动积极的相互作用过程,T1时的班主任协商管理行为能显著减少T2时的学生的外化问题行为、提升T2时的师生关系亲密和降低T2时的师生关系冲突,进而显著影响T3时的班主任协商管理行为、师生关系和学生外化问题行为;(2)学生外化问题行为驱动消极的相互作用过程,T1时的学生外化问题行为能显著减少T2时的班主任协商管理行为、降低T2时的师生关系亲密和增加T2时的师生关系冲突,进而显著影响T3时的学生外化问题行为、师生关系和班主任协商管理行为。研究结果支持动态相互作用模型,提示班主任在警醒学生外化问题行为的负面驱动作用的同时,可有意识地利用协商管理行为的积极驱动作用干预学生的外化问题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主任协商管理行为 学生外化问题行为 师生关系 相互作用关系 交叉滞后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感知父母支持与身体活动的关系:交叉滞后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徐陆璐 董宝林 《中国体育科技》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60-66,共7页
目的:运用交叉滞后研究设计,探讨青少年感知父母支持与身体活动的因果关系。方法:采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的家庭支持分量表和《国际身体活动量表(短卷)》,对上海市1048名青少年(53.63%男生;年龄14.710±3.794岁)进行为期14周、两... 目的:运用交叉滞后研究设计,探讨青少年感知父母支持与身体活动的因果关系。方法:采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的家庭支持分量表和《国际身体活动量表(短卷)》,对上海市1048名青少年(53.63%男生;年龄14.710±3.794岁)进行为期14周、两个阶段的追踪问卷调查。结果:对于青少年感知父母支持的性别差异不显著,但身体活动的性别差异显著(男性优于女性);感知父母支持和身体活动的学段差异皆显著(高中阶段青少年优于初中阶段青少年);感知父母支持与身体活动具有跨时间稳定正相关;交叉滞后分析显示:前测(T1)感知父母支持对后测(T2)身体活动正向影响显著,前测(T1)身体活动对后测(T2)感知父母支持正向影响显著,且前者影响效应大于后者;感知父母支持与身体活动交叉滞后效应的学段差异显著。结论:青少年感知父母支持具有性别一致性特征,但可能存在学段差异;身体活动存在性别、学段差异;青少年感知父母支持与身体活动存在因果关系,其中,前者可能是原因变量,后者可能是结果变量,且该交叉滞后效应存在学段差异。交叉滞后模型的建构,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家庭因素与青少年身体活动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感知父母支持 身体活动 交叉滞后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角色认同、内部动机、主观锻炼体验与青少年锻炼行为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董宝林 李鹤 刘如强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7-224,共8页
目的:运用交叉滞后研究设计,探讨青少年角色认同、内部动机、主观锻炼体验与锻炼行为的因果关系。方法:采用《锻炼认同量表》中的角色认同分量表,《因果控制点知觉量表》的内部动机分量表,《主观锻炼体验量表》的积极幸福感和心理困扰... 目的:运用交叉滞后研究设计,探讨青少年角色认同、内部动机、主观锻炼体验与锻炼行为的因果关系。方法:采用《锻炼认同量表》中的角色认同分量表,《因果控制点知觉量表》的内部动机分量表,《主观锻炼体验量表》的积极幸福感和心理困扰分量表,以及《体育活动等级量表》等,对1091名青少年(45.28%男生)进行为期12周、两阶段的纵向问卷调查。结果:对于青少年,角色认同、内部动机、主观锻炼体验和锻炼行为的性别、学段差异显著(各指标男性皆高于女性,初中生皆高于高中生);角色认同、内部动机、主观锻炼体验与锻炼行为皆具有跨时间的稳定正相关;交叉滞后分析显示,角色认同与内部动机、角色认同与锻炼行为分别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且内部动机能够单向预测12周后的锻炼行为和主观锻炼体验,锻炼行为能够单向预测12周后的主观锻炼体验,主观锻炼体验能够单向预测12周后的角色认同。结论:在青少年体育锻炼情境中,角色认同、内部动机、主观锻炼体验和锻炼行为具有性别、学段的非一致性特征;角色认同与内部动机、角色认同与锻炼行为分别存在互促、互抑关系,且内部动机是锻炼行为、主观锻炼体验的原因变量,锻炼行为是主观锻炼体验的原因变量,主观锻炼体验是角色认同的原因变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角色认同 内部动机 主观锻炼体验 锻炼行为 交叉滞后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全基地型领导、员工工作投入与主动创新行为的关系
5
作者 朱春红 崔娅琪 +1 位作者 李佳敏 毛孟雨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6-144,共9页
根据社会交换理论,基于445份有效样本为期3个月的纵向调查数据,深入探究了安全基地型领导、员工工作投入与员工主动创新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安全基地型领导能够积极推动员工的主动创新行为,他们能够在一定时期内,预见到员工的... 根据社会交换理论,基于445份有效样本为期3个月的纵向调查数据,深入探究了安全基地型领导、员工工作投入与员工主动创新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安全基地型领导能够积极推动员工的主动创新行为,他们能够在一定时期内,预见到员工的工作投入,并且这种工作投入也会在未来某个特定阶段推动员工产生主动创新行为.同样,员工的主动创新行为也会影响到安全基地型领导,员工工作投入也会在未来的某个特定阶段推动安全基地型领导方式的转变.这些结论既是对安全基地型领导研究领域的拓展,同时也为组织促进员工主动创新行为提供了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基地型领导 工作投入 主动创新行为 交叉滞后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