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短期夜间增温对亚高山针叶林云杉幼苗根系分泌物速率和化学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15
1
作者 蒋铮 肖娟 +4 位作者 张子良 乔明锋 何为 刘庆 尹华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3086-3096,共11页
以连续7a红外辐射增温处理下的云杉幼苗为对象,定量分析了增温对植物根系碳(C)、氮(N)分泌速率以及主要挥发性化学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增温显著增加了云杉幼苗根系C分泌速率,而对N分泌速率无显著影响,并伴随着根系分泌物C∶N化学... 以连续7a红外辐射增温处理下的云杉幼苗为对象,定量分析了增温对植物根系碳(C)、氮(N)分泌速率以及主要挥发性化学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增温显著增加了云杉幼苗根系C分泌速率,而对N分泌速率无显著影响,并伴随着根系分泌物C∶N化学计量比显著增加;(2)不同化学组分输入含量变化对增温的响应具有明显差异,其响应幅度和方向与化学组分种类有关。其中糖类、氨基酸和酚类化合物的含量在增温处理下均显著增加,而酯类、醚类相对含量显著降低;(3)进一步分析表明,同组分中不同化合物成分含量对增温的响应也有所差异。例如,增温仅导致酚类化合物中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和4-叔丁基杯[4]芳烃含量显著增加(分别比对照增加了88.9%和375.7%),而对其余酚类化合物成分含量无显著影响。结果表明增温可导致植物根系分泌物各组分相对含量发生深刻地变化,这对于进一步认识不同环境变化下根系分泌物输入及其所诱导的特异性土壤微生物养分过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增温 云杉 根系分泌物 化学成分 亚高山针叶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亚高山针叶林植物群落演替对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9
2
作者 庞学勇 刘庆 +3 位作者 刘世全 吴彦 林波 何海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5-48,共4页
通过对川西亚高山针叶林人工重建过程中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及其与土壤养分性状的关系研究表明,云杉人工成熟林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明显低于云杉人工幼林地,也低于同龄的次生阔叶林地,人工云杉林随着林龄的增加土壤肥力严重退化... 通过对川西亚高山针叶林人工重建过程中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及其与土壤养分性状的关系研究表明,云杉人工成熟林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明显低于云杉人工幼林地,也低于同龄的次生阔叶林地,人工云杉林随着林龄的增加土壤肥力严重退化。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全N、全P和碱解N等养分指标呈显著相关关系,土壤生物学指标能较好地反映土壤肥力状况。解决当前人工成熟云杉林土壤退化的主要措施应因地制宜地进行抚育间伐,改善林地的微生态条件,尽量避免营造针叶纯林,建议营造针阔混交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地区 亚高山针叶林 植物群落演替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高山针叶林土壤有机层有效氮动态及其对外源C、N增加的响应 被引量:10
3
作者 邓仁菊 杨万勤 +1 位作者 胡建利 冯瑞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716-2724,共9页
为了解川西亚高山针叶林土壤有机层有效N的动态及其对外源C、N增加的响应,2005年4~10月采用人为施加C、N的控制实验方法,研究了川西亚高山紫果云杉(Picea purpureaMasters)林和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Rehder&E.H.Wilson)林下土... 为了解川西亚高山针叶林土壤有机层有效N的动态及其对外源C、N增加的响应,2005年4~10月采用人为施加C、N的控制实验方法,研究了川西亚高山紫果云杉(Picea purpureaMasters)林和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Rehder&E.H.Wilson)林下土壤有机层(OL)的半分解层(FL)和完全分解层(HL)及矿质土壤层(MS)有效氮(NH4+-N+NO3--N)动态及其对外源C、N的响应。云杉和冷杉林FL和HL的有效氮含量均显著高于MS。云杉林FL、HL和MS的NH4+-N分别为总有效氮含量的77.4%、72.4%和76.6%,而冷杉林分别为65.2%、57.6%和67.2%。有效氮和NH4+-N含量均以10月份最高,而NO3--N含量以8月份最高。外源C输入使云杉林土壤FL、HL和MS有效氮含量提高了14.6%、21.2%和28.0%,使冷杉林提高了16.7%、25.3%和5.2%。外源N输入使云杉林土壤FL、HL和MS有效氮含量提高了53.9%、11.6%和13.2%,冷杉林提高了14.2%、23.8%和50.5%。OL对外源C、N输入的响应比MS更敏感,且云杉林大于冷杉林。处理时间越长,外源C、N输入对OL和MS有效氮含量的影响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源C 外源N 有效N 土壤有机层 亚高山针叶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种亚高山针叶林树种的表型可塑性对不同光照强度的响应 被引量:37
4
作者 林波 刘庆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4665-4675,共11页
以青藏高原东缘亚高山针叶林群落演替后期种岷江冷杉、演替中后期种粗枝云杉和青榨槭、及先锋树种红桦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光强下生长的4种树苗生长、生物量分配、叶片形态和光合特性,探讨植物幼苗的形态和生理特征的表型可塑性与光适应... 以青藏高原东缘亚高山针叶林群落演替后期种岷江冷杉、演替中后期种粗枝云杉和青榨槭、及先锋树种红桦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光强下生长的4种树苗生长、生物量分配、叶片形态和光合特性,探讨植物幼苗的形态和生理特征的表型可塑性与光适应的关系。结果表明:(1)弱光环境中生长的4种植物的基茎、相对生长速率、叶片厚度、根重比、最大净光合速率、光饱和点、光补偿点、暗呼吸速率较低,而比叶面积、地上/地下生物量、茎长/茎重、叶重比和茎重比较高。(2)大部分光环境下岷江冷杉幼苗的最大净光合速率和暗呼吸速率低于粗枝云杉,青榨槭幼苗的最大净光合速率和暗呼吸速率略低于红桦。(3)高光强下生长的粗枝云杉和红桦幼苗的相对生长速率分别大于岷江冷杉和青榨槭,但在低光强下则与之相反。(4)粗枝云杉和红桦幼苗的11种可塑性指数平均值则分别大于岷江冷杉和青榨槭。岷江冷杉适应弱光环境的能力略强于粗枝云杉和红桦,但适应强光的能力较差。生理适应的可塑性指数大于形态适应的可塑性指数,表明前者在4种植物幼苗光适应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研究结果支持树种的生理生态特性决定了其演替状况和生境选择的假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适应 可塑性 形态特征 光合特性 亚高山针叶林树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熊猫栖息地亚高山针叶林结构和动态特征 被引量:36
5
作者 申国珍 李俊清 蒋仕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294-1299,共6页
亚高山针叶林是大熊猫适宜的栖息环境 ,其结构和动态规律严重影响大熊猫的生存和繁衍及其进化潜力的维持 ,是恢复退化大熊猫栖息地的唯一科学依据。通过样方法和中心点四分法调查了大熊猫栖息地 4个亚高山针叶林样地和该样地所在森林的 ... 亚高山针叶林是大熊猫适宜的栖息环境 ,其结构和动态规律严重影响大熊猫的生存和繁衍及其进化潜力的维持 ,是恢复退化大熊猫栖息地的唯一科学依据。通过样方法和中心点四分法调查了大熊猫栖息地 4个亚高山针叶林样地和该样地所在森林的 6 2个林窗 ,研究了该类森林的结构及其更新与大熊猫主食竹生长、林窗干扰的关系 ,以期揭示亚高山针叶林的动态规律 ,为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 :岷江冷杉 Abies faxoniana和紫果云杉 Picea purpurea是亚高山针叶林的主体 ,其所构成的森林是大熊猫重要的栖息环境。岷江冷杉种群年龄呈现连续分布格局 ,而紫果云杉种群年龄呈间歇性分布 ,其在 2 5 0~ 5 0 0 a之间没有更新。该类森林中普遍存在着林窗干扰和更新现象 ,90 %的林窗下分布有岷江冷杉和紫果云杉更新的幼苗、幼树和大树。但林窗内不同树种更新密度不同 :岷江冷杉更新幼苗、幼树和大树占所有更新树种的 82 .5 % ,而紫果云杉和糙皮桦的更新幼苗、幼树和大树占 11.3%。岷江冷杉和紫果云杉的更新同时受林下大熊猫主食竹生长状况的影响 :主食竹盖度高 ,更新树种幼苗、幼树的密度低 ,即主食竹的生长抑制了岷江冷杉和紫果云杉的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高山针叶林 竹子 林窗 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熊猫栖息地亚高山针叶林结构和干扰关系研究 被引量:17
6
作者 申国珍 李俊清 +1 位作者 任艳林 马宇飞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15-119,共5页
该文研究了王朗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内 6个亚高山针叶林样地的结构 ,分析了树干的大小、年龄和空间分布格局 ,运用树干胸径生长格局解释了林地干扰的历史 .研究结果表明 :王朗自然保护区亚高山针叶林的组成、结构与林地干扰历史息息... 该文研究了王朗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内 6个亚高山针叶林样地的结构 ,分析了树干的大小、年龄和空间分布格局 ,运用树干胸径生长格局解释了林地干扰的历史 .研究结果表明 :王朗自然保护区亚高山针叶林的组成、结构与林地干扰历史息息相关 .林冠层的干扰严重影响着王朗自然保护区亚高山针叶林的组成和结构 .树干的风倒、掘根和折干形成了林窗 ,而林窗的形成在过去 2 0 0a时期内是一个相对连续的小尺度过程 .树倒和折干使林木平均每 6a有一个生长释压 .林窗促进了树木的更新 ,并使得林木林冠组成能够得以维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栖息地 亚高山针叶林 干扰 森林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格里拉亚高山针叶林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季梅 曾觉民 泽桑梓 《西部林业科学》 CAS 2011年第3期48-52,共5页
2010年5~10月通过对香格里拉主要森林类型进行系统调查,分析了亚高山针叶林在本区的地位,论述了香格里拉县亚高山针叶林8个群系的基本特征及分布,提出亚高山针叶林保护及植被恢复重建面临的生态问题。
关键词 香格里拉县 亚高山针叶林 地位 特征 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带亚高山针叶林土壤碳循环微生物群落的时空动态 被引量:9
8
作者 李毳 乔沙沙 +1 位作者 刘晋仙 柴宝峰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4540-4548,共9页
选取参与碳固定的二磷酸羧化/加氧酶基因(cbbM)、有机碳降解的淀粉酶基因(amylase)和纤维素酶基因(cellulase)作为分子标记,用实时定量PCR方法对温带亚高山华北落叶松(Larix gmelinii var.principis-rupprechtii)林、白杄(Picea meyeri... 选取参与碳固定的二磷酸羧化/加氧酶基因(cbbM)、有机碳降解的淀粉酶基因(amylase)和纤维素酶基因(cellulase)作为分子标记,用实时定量PCR方法对温带亚高山华北落叶松(Larix gmelinii var.principis-rupprechtii)林、白杄(Picea meyeri)林、青杄(P.wilsonii)林和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林土壤碳循环功能微生物类群丰度的时空动态开展研究.结果显示,总碳(TC)、总氮(TN)、总硫(TS)、有机质(OM)和有机碳(TOC)、pH值、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和脲酶活性在4种森林土壤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且有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高海拔华北落叶松林土壤TC、TN、TS、C/N、OM和TOC含量最高,而pH值最低.土壤TC、TN、亚硝态氮(NO2^--N)含量、蔗糖酶和脲酶活性,与碳循环微生物类群的丰度呈极显著相关.土壤NO3^--N含量与有机碳分解和固碳微生物类群的相对丰度显著相关;土壤C/N、NO2^--N、pH值、OM、TOC、过氧化氢酶及脲酶活性,与降解易分解碳(labile C)和难分解碳(recalcitrant C)的微生物类群的相对丰度呈极显著相关.植被类型和季节变化共同影响土壤碳循环微生物类群的丰度,而季节变化是主导因素.植被和土壤环境因子通过调控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功能类群的结构,影响森林土壤碳源-汇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高山针叶林 微生物群落 土壤碳循环 功能类群 实时定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岷江上游亚高山针叶林植被恢复研究综述 被引量:3
9
作者 杨军 李荣伟 +1 位作者 胡庭兴 陈秀明 《四川林业科技》 2007年第1期23-28,共6页
对岷江上游亚高山针叶林植被恢复的背景、生态学理论,树种选择及生物多样性、土壤、水文效益评价进行了综述,并就目前亚高山植被恢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亚高山针叶林 植被恢复 效益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滇西北亚高山针叶林林分系统经营体系 被引量:4
10
作者 郭立群 《西部林业科学》 CAS 1994年第1期13-21,共9页
本文在以往对滇西北亚高山针叶林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1.系统的脆弱性和敏感性;2.森林更新的连续性和严格的条件性;3.林分系统的异龄性及利用的多次性;4.林分系统各层次的整体性及生态功能的互补性等4方面比较系统地概括了... 本文在以往对滇西北亚高山针叶林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1.系统的脆弱性和敏感性;2.森林更新的连续性和严格的条件性;3.林分系统的异龄性及利用的多次性;4.林分系统各层次的整体性及生态功能的互补性等4方面比较系统地概括了亚高山针叶林林分系统的稳定性;林分系统结构规律和种群动态变化规律;林分系统再生的条件性以及林分系统生态功能和采伐利用特性,为亚高山针叶林科学经营利用和经营技术体系的建立提供了依据。进而提出以森林培育周期为时段,以林分系统为单元,包括良种选育及基地建设、壮苗培育、人工更新及造林、幼林抚育、中间利用及林分系统年龄结构调整、合理采伐利用及林分系统效益监测和评价等系统技术为一体的现代经营技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北 亚高山针叶林 林分系统 经营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亚高山针叶林土壤微生物生态研究展望 被引量:3
11
作者 杨芳 王开运 +1 位作者 方德华 杨万勤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04年第2期26-29,38,共5页
森林土壤微生物生态的研究对于了解森林生态系统过程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川西亚高山针叶林位于青藏高原东缘、长江上游地区,是长江上游的天然生态屏障和生物多样性宝库,是全球变化的敏感性区域。因此,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土壤微生物群... 森林土壤微生物生态的研究对于了解森林生态系统过程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川西亚高山针叶林位于青藏高原东缘、长江上游地区,是长江上游的天然生态屏障和生物多样性宝库,是全球变化的敏感性区域。因此,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土壤微生物群落与植被的互动机制、土壤微生物群落与土壤生态的关系等将是川西亚高山针叶林土壤微生物生态的研究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 亚高山针叶林 土壤微生物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高山针叶林不同大小林窗植物多样性及其海拔动态 被引量:16
12
作者 陈力 刘国华 +1 位作者 刘丹 石松林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90-97,共8页
通过典型抽样法,分析了川西亚高山针叶林不同大小林窗中植物物种的更新组成及其沿海拔的动态变化,研究了林窗大小及林窗海拔对林窗内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林窗海拔的降低,乔灌层主要植物种垂直分布格局明显,林窗中植物种类... 通过典型抽样法,分析了川西亚高山针叶林不同大小林窗中植物物种的更新组成及其沿海拔的动态变化,研究了林窗大小及林窗海拔对林窗内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林窗海拔的降低,乔灌层主要植物种垂直分布格局明显,林窗中植物种类组成逐渐增多,各物种更新数量逐渐增大,林窗越大,增加趋势越明显;(2)在不同海拔、不同大小林窗中,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在乔木层物种重要值排序中始终位列第一,大叶金顶杜鹃Rhododendron faberisp、无柄杜鹃Rhododendron watsonii和华西箭竹Fargesia nitida重要值分别占据高、中、低海拔林窗中灌木层物种的首要位置,草本层主要物种排序有变化,但无明显规律;(3)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与林窗大小成极显著正相关,Simpson生态优势度与林窗大小呈极显著负相关,Pielou均匀度指数与林窗大小呈正相关但相关性不显著;(4)低海拔林窗中植物多样性最高,其次为中海拔,高海拔林窗中的植物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Simpson生态优势度指数与中低海拔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窗 大小 海拔 植物多样性 亚高山针叶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亚高山针叶林土壤有机层酶活性 被引量:5
13
作者 刘育伟 杨万勤 +5 位作者 吴福忠 徐振锋 杨帆 李柏翰 常媛 谭波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47-753,共7页
凋落物分解在维持亚高山森林的"自肥"机制及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川西亚高山森林的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和粗枝云杉(Picea aspoerata)针叶林土壤有机层的新鲜凋落物层(LL)、半分解层(FL)和腐殖质层(... 凋落物分解在维持亚高山森林的"自肥"机制及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川西亚高山森林的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和粗枝云杉(Picea aspoerata)针叶林土壤有机层的新鲜凋落物层(LL)、半分解层(FL)和腐殖质层(HL)凋落叶以及矿质土壤层土壤为对象,分别模拟凋落叶的不同分解阶段,研究凋落叶不同分解阶段与碳、氮、磷转化相关的酶活性特征。结果表明,两个树种土壤有机层凋落叶有机碳和纤维素含量以及C∶N以LL最高,木质素含量以FL最高。β-1,4-外切葡聚糖酶、β-葡聚糖苷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随凋落叶分解程度的加深而降低,而多酚氧化酶活性则相反;过氧化物酶活性随凋落叶分解程度加深在云杉林呈降低趋势,在冷杉林则呈升高趋势。云杉林凋落叶的亮氨酸氨基肽酶、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随分解程度加深而先升高后降低,冷杉林的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随分解程度加深呈下降趋势。凋落叶层次和树种及其交互作用显著影响β-葡聚糖苷酶、过氧化物酶活性、多酚氧化酶、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树种对β-1,4-外切葡聚糖酶和亮氨酸氨基肽酶活性影响不显著。β-1,4-外切葡聚糖酶、β-葡聚糖苷酶、过氧化物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与木质素?N比值呈极显著负相关,亮氨酸氨基肽酶和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与碳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以上结果表明基质质量变化是影响川西亚高山森林针叶林凋落叶分解过程中酶活性变化的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叶分解 酶活性 基质质量 亚高山针叶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缘亚高山针叶林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8
14
作者 齐瑞 刘锦乾 +1 位作者 李波 陈学龙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140-2147,共8页
为深入理解针叶林生态系统植物叶片和土壤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内在相互关系,该研究以青藏高原东缘亚高山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林(针叶林Ⅰ)、云杉(Picea asperata)林(针叶林Ⅱ)、油松(Pinus tabuliformis)林(... 为深入理解针叶林生态系统植物叶片和土壤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内在相互关系,该研究以青藏高原东缘亚高山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林(针叶林Ⅰ)、云杉(Picea asperata)林(针叶林Ⅱ)、油松(Pinus tabuliformis)林(针叶林Ⅲ)为研究对象,测定了3种林分针叶、灌木、草本和土壤的碳、氮、磷含量及其比值。结果表明:(1)3种针叶林植物叶片C、N含量表现为草叶>针叶>灌叶>土壤;C∶N、C∶P、N∶P表现为灌叶最高、针叶和草叶次之,土壤最低。其中C、N、P含量均表现为云杉林>冷杉林>油松林;同一针叶林不同组分C、N、P含量均表现为草叶>针叶>灌叶。(2)不同针叶林C∶N和C∶P均表现出油松林>冷杉林>云杉林,而叶片C∶N、C∶P均表现为灌叶>针叶>草叶。(3)针叶林植物叶片N与P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针叶与灌叶的C含量、针叶-灌叶-草叶之间的N、P含量以及C∶N、C∶P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针叶的C含量与其自身的N、P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针叶与土壤TP和N∶P、灌叶与土壤TP含量、草叶与土壤N∶P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体现了营养元素在针叶林针叶、灌叶、草叶和土壤之间的相互循环和转移。研究认为,青藏高原东缘亚高山针叶林植物生长受N限制,该区域土壤有机质的矿化作用较慢,在针叶林的保护和经营过程中,要加大对林下植被的保护,提高土壤肥力,从而达到维护森林长期生产力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缘 亚高山针叶林 叶片 土壤 化学计量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气候变化对亚高山针叶林树木的影响
15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15-115,共1页
内容简介: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包括对森林生态系统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已经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本书为近年来有关全球气候变化对亚高山针叶林主要树木影响的最新成果总结,共10章,主要内容包括光照、干旱、紫外线B辐射... 内容简介: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包括对森林生态系统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已经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本书为近年来有关全球气候变化对亚高山针叶林主要树木影响的最新成果总结,共10章,主要内容包括光照、干旱、紫外线B辐射(UV—B)、增温、氮沉降、脱落酸(ABA)、森林凋落物浸提液等单因素或几种因素联合作用对树木形态、解剖、生长、光合生理、抗氧化酶系统等方面的影响。本书90%以上的内容以实验数据为编写基础,不是纯理论与概念的介绍。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认识气候变化对森林的影响,有助于森林的保护和可持续管理,对于推动全球气候变化的植物生理生态响应与适应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气候变化 亚高山针叶林 树木形态 森林生态系统 紫外线B辐射 抗氧化酶系统 生理生态响应 森林凋落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亚高山暗针叶林土壤渗透性能研究 被引量:17
16
作者 霍小鹏 李贤伟 +4 位作者 张健 范川 代杰 张兴华 张良辉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92-195,共4页
对川西亚高山针叶林土壤渗透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林地表层土壤(0-30 cm)滞留贮水量受土壤容重、孔隙度及林龄影响显著。天然冷杉林土壤滞留贮水量变化范围为593.7~694.2 t/hm^2,大小排序为:185 a〉80 a〉40 a生。人工云杉... 对川西亚高山针叶林土壤渗透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林地表层土壤(0-30 cm)滞留贮水量受土壤容重、孔隙度及林龄影响显著。天然冷杉林土壤滞留贮水量变化范围为593.7~694.2 t/hm^2,大小排序为:185 a〉80 a〉40 a生。人工云杉林175.8~545.1 t/hm^2,从大到小依次为40 a〉30 a〉25 a〉20 a。(2)天然林初渗率为10.6~30.1 mm/min,最大为80 a生冷杉林;稳渗率为3.3~6.4 mm/min,185 a生冷杉林为最大。人工林土壤初渗率为2.7~8.3 mm/min,稳渗率1.9~5.4 mm/min,两指标中均以40 a生云杉林为最大。(3)构建了土壤渗透过程回归方程,拟合度R^2为0.869~0.959,表明回归方程可以较好地反映各试验标准地土壤入渗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高山针叶林 渗透性能 贮水量 入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卧龙亚高山暗针叶林不同林冠环境下华西箭竹分株种群结构特征 被引量:27
17
作者 宋利霞 陶建平 +3 位作者 王微 席一 王永健 冉春燕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730-736,共7页
详细调查了林下、中林窗、大林窗和林缘旷地等4种亚高山暗针叶林林冠环境下的华西箭竹(Fargesia nitida)分株种群,对其表现结构(株高、基径和生物量)和年龄结构进行了较系统的对比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分株水平上,华西箭竹表现结... 详细调查了林下、中林窗、大林窗和林缘旷地等4种亚高山暗针叶林林冠环境下的华西箭竹(Fargesia nitida)分株种群,对其表现结构(株高、基径和生物量)和年龄结构进行了较系统的对比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分株水平上,华西箭竹表现结构在4种林冠环境下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且随林冠郁闭度的减小,分株个体的高度、基径和生物量有递增的趋势(林下<中林窗<大林窗);(2)分株各构件在总生物量中所占比例随林冠环境变化而改变:除林缘旷地外,叶的生物量百分比与林冠郁闭度呈正相关。林缘旷地中,地下茎和根系的生物量百分比均高于其余3种环境;(3)不同林冠环境下分株单位叶面积叶重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随林冠郁闭度的减小而增大。单叶生物量和单叶面积均以中林窗最大,林缘旷地次之,二者与大林窗或林下均有显著差异(p<0.05)。华西箭竹的单株叶片数量以大林窗最大,与其余3种环境有极显著差异(p<0.01);(4)分株种群的死亡率以林下最低(p<0.01),但各种群平均年龄间无显著差异(p>0.05)。可见,华西箭竹分株种群对林冠环境变化的反应主要体现在形态和生物量分配上,而非种群的年龄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西箭竹 分株种群 种群结构 亚高山针叶林 卧龙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卧龙亚高山暗针叶林降水分配过程的氢稳定同位素特征 被引量:15
18
作者 徐庆 安树青 +2 位作者 刘世荣 蒋有绪 崔军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7-12,共6页
应用稳定氢同位素技术对四川卧龙巴郎山亚高山暗针叶林不同降水条件下3群落类型中降水、林冠穿透水和壤中流的变化动态进行跟踪研究。结果表明:降水δD与降雨量负相关显著(R2=0.456,p=0.043),降雨氢同位素存在显著的雨量效应。降水δD... 应用稳定氢同位素技术对四川卧龙巴郎山亚高山暗针叶林不同降水条件下3群落类型中降水、林冠穿透水和壤中流的变化动态进行跟踪研究。结果表明:降水δD与降雨量负相关显著(R2=0.456,p=0.043),降雨氢同位素存在显著的雨量效应。降水δD与林冠穿透水δD差异不显著(p=0.863)。壤中流δD与降水δD有明显差异(p=0.049),表明壤中流补给来源是降水,但不一定是当日当次降水直接补给。降水量的升高或降低引起壤中流δD升高或降低。当降水量0~10mm时,影响在降雨后第4天发生;当降水量在10~20mm时,影响在降雨第2~3天后发生;当降水量在20~30mm时,影响在降雨1~2天后发生。显示出亚高山暗针叶林对壤中流有显著的调控作用。降水δD与林冠穿透水δD的差值(用ΔδD表示)在3个不同群落中随着降雨量的增大呈现偏正态分布,当降水量在4.91~25.25mm时,ΔδD>0;当降水量<4.91mm及>25.25mm时,ΔδD<0;当降水量为12.65mm时,δD最大,这主要是林冠层蒸散过程和大气降水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稳定同位素 亚高山针叶林 降水分配 卧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上游亚高山暗针叶林林地水文作用初探 被引量:25
19
作者 高甲荣 尹婧 +2 位作者 牛健植 张东升 程根伟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75-79,共5页
通过对贡嘎山林区不同类型峨眉冷杉 (Abiesfabri)林死地被物层和土壤层的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 ,初步研究了长江上游亚高山暗针叶林林地水文作用 .结果表明 ,枯枝落叶层是保证森林充分发挥水源涵养作用的一个重要层次 ,具有明显的蓄水保... 通过对贡嘎山林区不同类型峨眉冷杉 (Abiesfabri)林死地被物层和土壤层的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 ,初步研究了长江上游亚高山暗针叶林林地水文作用 .结果表明 ,枯枝落叶层是保证森林充分发挥水源涵养作用的一个重要层次 ,具有明显的蓄水保水作用 ,不同类型峨眉冷杉林死地被物层有效拦蓄量的排序为过熟林 >成熟林 >中龄林 >针阔叶混交林 >灌木林 ,其中成过熟林的有效拦蓄量为 4 8~ 7 4mm ,而其它群落一般则小于 2mm .不同森林植被条件下土壤涵蓄量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其涵蓄量的顺序为成熟林 >中龄林 >灌木 ;同一森林植被条件下 ,坡积物土壤的有效涵蓄量为冰碛物土壤的 3~ 4倍 ,需要在今后森林经营和开发建设中予以足够的重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上游亚高山针叶林 林地 水文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高山暗针叶林不同林冠环境下华西箭竹的克隆可塑性 被引量:34
20
作者 陶建平 宋利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4019-4026,共8页
以亚高山暗针叶林3种林冠环境中以及暗针叶林林缘的华西箭竹(Fargesia nitida)为对象,对其无性系数量特征、无性系根茎特征、分株生物量以及分株形态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林冠环境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种群的基株密度和每基株... 以亚高山暗针叶林3种林冠环境中以及暗针叶林林缘的华西箭竹(Fargesia nitida)为对象,对其无性系数量特征、无性系根茎特征、分株生物量以及分株形态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林冠环境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种群的基株密度和每基株分株数的显著差异,但林冠环境差异不影响分株密度。林冠郁闭度愈大,每基株分株数愈少,分株分布愈均匀。(2)不同林冠环境间,分株生物量、分株构件生物量和分株构件的生物量分配百分率均有显著差异。开敞的林冠环境有利于华西箭竹的生长和生物量积累。(3)随着林冠郁闭度的增加,华西箭竹通过增大分枝角度、叶生物量分配百分率、比叶面积和叶面积率以提高光能利用效率,有效适应弱光环境。(4)隔离者长度、隔离者直径和分枝强度在林缘和林窗环境中要显著大于林内环境;同级隔离者分枝角度随林冠郁闭度的增加而最大,其值在林下显著大于林窗和林缘,而异级隔离者分枝角度的变化则正好相反。研究表明,华西箭竹种群在不同的林冠环境中发生了明显的可塑性变化,这些可塑性变化是种群对林冠郁闭度差异的适应性反应的结果,有利于增强种群对环境中有限光资源的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西箭竹 克隆植物 可塑性 亚高山针叶林 卧龙自然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