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隔孢丛壳菌侵染栀子叶片的扫描电镜观察 被引量:2
1
作者 徐月莹 罗光明 +4 位作者 罗扬婧 刘培培 王得运 陈云婷 周丽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41-445,共5页
目的:为了明确隔孢丛壳菌(Glomerella septospora)侵染栀子叶片的侵染过程,为防控栀子煤污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菌饼法接种离体的健康栀子叶片,在扫描电镜下观察病原菌的侵染过程及侵染结构。结果:健康的栀子叶片,未发现隔孢丛壳菌... 目的:为了明确隔孢丛壳菌(Glomerella septospora)侵染栀子叶片的侵染过程,为防控栀子煤污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菌饼法接种离体的健康栀子叶片,在扫描电镜下观察病原菌的侵染过程及侵染结构。结果:健康的栀子叶片,未发现隔孢丛壳菌丝。在侵染前期,菌丝产生吸器吸附在叶上表皮,并产生团状物质使得菌丝更好的附着及通过上表皮缝隙进入叶片内部;在侵染中期,菌丝穿过叶片内部细胞间隙从叶片背面的气孔伸出;到了侵染后期,叶片正面菌丝更加厚实且在叶片内部呈螺旋状前进最后从背部气孔伸出。结论:煤污病病原菌会侵入叶片内部,为我们肉眼所不见的损伤,不似其它病害那么明显。隔孢丛壳菌丝慢慢覆盖叶片,阻碍其叶片的光合作用,同时少部分的菌丝会突破叶表皮进入叶片内部再从气孔伸出。菌丝在内部侵染时,虽不会对内部细胞产生损伤,但会分泌团状物质,助于菌丝的吸附、前进、侵染,这时可能会影响叶片的生理生化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栀子叶片 扫描电镜 侵染途径 气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患子‘粤硕菩提’叶斑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2
作者 曹秋丽 尹群 +3 位作者 刘俊涛 周灵 罗水晶 贾黎明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2-81,共10页
‘粤硕菩提’是高产优质的无患子无性系新品种,而无患子叶斑病的普遍发生会威胁无患子的良种化推广。本研究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对分离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和形态学观察,并应用ITS、LSU、β-tub、rbp 2基因序列对其进行分子生物学... ‘粤硕菩提’是高产优质的无患子无性系新品种,而无患子叶斑病的普遍发生会威胁无患子的良种化推广。本研究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对分离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和形态学观察,并应用ITS、LSU、β-tub、rbp 2基因序列对其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同时对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的3个代表菌株YS2-8、YS2-9、YS2-13均为Didymella segeticola,是无患子叶斑病的新记录病原菌。病原菌生长最适宜的培养基为PCA,最适宜生长温度为20~25℃,pH为7、连续光照条件利于其生长,病原菌菌丝致死温度为55℃。本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无患子‘粤硕菩提’叶斑病发生流行规律及后续科学防控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患子科 分子鉴定 新病害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生网斑病原菌孢子差异及其致病力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李绍建 高蒙 +6 位作者 王娜 范腕腕 桑素玲 杨光 李航宇 崔小伟 王振宇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341-1348,共8页
花生网斑病(peanut web blotch),由花生亚隔孢壳菌(Didymella arachidicola)引起,病原菌又称花生茎点霉(Phoma arachidicola)或派伦霉(Peyronella arachidicola),在我国南北的各大花生产区均有发生,已成为生产上严重的叶部病害。为筛选... 花生网斑病(peanut web blotch),由花生亚隔孢壳菌(Didymella arachidicola)引起,病原菌又称花生茎点霉(Phoma arachidicola)或派伦霉(Peyronella arachidicola),在我国南北的各大花生产区均有发生,已成为生产上严重的叶部病害。为筛选产孢效率高、致病力强的菌株,研究病原菌进化机制和环境适应性,从来自不同地区的花生网斑病叶片样本中分离病原菌菌株,研究分生孢子及致病力差异。结果表明,18个菌株中YY187的产孢时间最短,22℃黑暗条件下燕麦琼脂培养基培养7 d即可产孢;菌株YY187和NY206产生的分生孢子器数量显著多于其它菌株;采用孢子悬浮液接种花生叶片,供试所有菌株均可造成叶片发病,其中菌株LY128和YY187在供试18个菌株中致病力相对较强。因此,综合评价产孢效率更高、致病力更强的本地菌株YY187适合作为花生抗网斑病研究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网斑病 分生 效率 致病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杉木质素高降解的菌株筛选 被引量:1
4
作者 兰雁 袁艳芳 +1 位作者 付学 谢丽琼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2-87,共6页
以新疆南山、库尔德宁等地区感染白腐病的雪岭云杉为材料,从中分离得到4株具有木质素降解能力的真菌,并确定其分类学地位,初步研究菌株对木质素的降解能力。通过含有0.04%愈创木酚的马铃薯培养基进行初筛,含有1%的苯胺蓝的马铃薯培养基... 以新疆南山、库尔德宁等地区感染白腐病的雪岭云杉为材料,从中分离得到4株具有木质素降解能力的真菌,并确定其分类学地位,初步研究菌株对木质素的降解能力。通过含有0.04%愈创木酚的马铃薯培养基进行初筛,含有1%的苯胺蓝的马铃薯培养基进行复筛,扫描电镜观察法及称重法对木质素降解能力进行初步测定,得到2-A、1-G、2-B、3-E四种菌,对木质素降解率分别为5.82%、6.23%、3.80%、5.14%。18S r DNA序列分析确定2-A在分类学上属于葡萄座腔菌目,葡萄座腔菌科,微壳色单隔孢属(Microdiplodia sp.); 1-G为三隔镰孢菌(Fusarium tricinctum),镰孢菌属(Fusariu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岭云杉 木质素降解 白腐真 色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烟草叶斑类病害的诊断及其叶际微生态特征分析
5
作者 林丽 雷文洁 +4 位作者 汪汉成 陈丽莉 蔡刘体 陈兴江 彭丽娟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40-852,共13页
[目的]诊断1种烟草未知叶斑病类病害,了解其叶际微生态特征,为该未知烟草叶斑病的精准防控研究提供基础病原信息。[方法]以采集自贵州施秉烟区感染未知叶斑病的烟叶为材料,采用组织培养法对其叶际病原真菌进行分离、纯化和鉴定,依据柯... [目的]诊断1种烟草未知叶斑病类病害,了解其叶际微生态特征,为该未知烟草叶斑病的精准防控研究提供基础病原信息。[方法]以采集自贵州施秉烟区感染未知叶斑病的烟叶为材料,采用组织培养法对其叶际病原真菌进行分离、纯化和鉴定,依据柯赫氏法则,通过刺伤接种筛选和验证致病菌。采用ITS和16S扩增子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其叶际微生物群落与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从感病烟叶上共分离获得SBR111、SBR121、SBR222和SBR232共4株真菌,经分子鉴定确认菌株SBR111和SBR121为亚隔孢壳属(Didymella)、菌株SBR222和SBR23为炭团菌属(Hypoxy-lon)。经柯赫氏法则验证菌株SBR121是致病菌,通过形态学鉴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认其为Didymella segeticola。健康与感病烟叶叶际优势真菌门均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和被毛霉菌门(Mortierello-mycota);健康与感病烟叶叶际优势细菌门均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感病烟叶的优势真菌属为茎点霉属(Phoma)、链格孢属(Alternaria)和Boeremia,优势细菌属主要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根瘤菌科未知属(unidentified_Rhizobiaceae)、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和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健康烟叶的优势真菌属主要为链格孢属、茎点霉属、Boeremia和汉纳酵母属(Hannaella),优势细菌属为假单胞菌属、鞘氨醇单胞菌属、根瘤菌科未知属和甲基杆菌属(Methylobacterium)。健康烟叶叶际真菌Alpha多样性指数除覆盖度指数与感病烟叶相等外,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均高于感病烟叶,其叶际细菌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均低于感病烟叶。微生物群落功能预测结果显示,感病烟叶叶际真菌主要分布于植物病原菌—木质腐生菌类群,而健康烟叶主要分布于动物病原菌—内生菌—植物病原菌—木质腐生菌和内生菌—植物病原菌类群;感病与健康烟叶叶际细菌均主要分布于代谢、遗传信息处理和环境信息处理3种通路。[结论]发生于贵州施秉烟区的烟草叶斑病病原为Didymellasegeticola。该烟草叶斑病健康与感病烟叶叶际真菌和细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均存在差异,感病烟叶叶际真菌多样性和丰富度指数均低于健康烟叶,其叶际细菌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均高于健康烟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 叶斑病 扩增子高通量测序 群落 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离自土壤Paraboeremia属真菌一新记录种 被引量:3
6
作者 王坤英 姜于兰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19年第1期6-9,共4页
采集贵州贵阳花溪湿地公园山林土壤,分离得到Paraboeremia属真菌一新记录种,对该种结合形态特征及分子系统学分析基于ITS,LSU,rpb2和tub四个基因片段,在系统进化树上,该标本HGUP1801与采自荷兰卷柏叶片上的Paraboeremia selaginellae聚... 采集贵州贵阳花溪湿地公园山林土壤,分离得到Paraboeremia属真菌一新记录种,对该种结合形态特征及分子系统学分析基于ITS,LSU,rpb2和tub四个基因片段,在系统进化树上,该标本HGUP1801与采自荷兰卷柏叶片上的Paraboeremia selaginellae聚集在一起,并且形成很高的支持率,将该种定名为Paraboeremia selaginellae。研究标本保存在贵州大学植物病理学实验室(HGU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学 分子系统学 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瓜蔓枯病菌的分离与鉴定及种质资源抗性评价
7
作者 徐楚臻 刘金鑫 +3 位作者 王喜庆 闫闻 付永凯 李永刚 《中国瓜菜》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1-26,共6页
为明确黑龙江省西瓜产区蔓枯病的病原真菌种类并筛选抗病种质资源,将采集的病样通过组织分离法和柯赫氏法则验证获得的16株真菌病原物提取DNA,使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ITS4进行PCR扩增,用Blast对扩增产物纯化测序所得的序列进行比对,使用M... 为明确黑龙江省西瓜产区蔓枯病的病原真菌种类并筛选抗病种质资源,将采集的病样通过组织分离法和柯赫氏法则验证获得的16株真菌病原物提取DNA,使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ITS4进行PCR扩增,用Blast对扩增产物纯化测序所得的序列进行比对,使用MEGA软件构建系统发育树以确定其属和种。对所有真菌菌株进行致病力测定,选取致病力最强的菌株XG2通过喷雾接种法评估31份西瓜种质资源的抗性。结果表明,分离物序列与亚隔孢壳菌(Stagonosporopsis cucurbitacearum)的一致性为99.00%;31份种质材料中包含抗病材料5份(16.13%),中抗材料6份(19.35%),感病材料10份(32.26%),高感材料10份(32.26%)。综上所述,侵染黑龙江西瓜的蔓枯病真菌为S.cucurbitacearum,最抗病的材料是PI 189225,研究结果可为西瓜抗病育种提供材料和技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瓜 蔓枯病 种质资源 抗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瓜品种(品系)对蔓枯病的抗性鉴定与评价 被引量:5
8
作者 徐彦刚 姚协丰 +9 位作者 李良俊 徐锦华 任润生 张曼 刘广 娄丽娜 朱凌丽 侯茜 徐建 羊杏平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6-115,共10页
为探究不同西瓜种质资源对蔓枯病的抗性特性,试验通过对80份不同地域来源的西瓜种质资源进行蔓枯病抗性鉴定,并利用SSR标记技术对该材料群体进行基因分型和群体结构分析。结果表明,供试80份材料对亚隔孢壳菌(Stagonosporopsis citrulli... 为探究不同西瓜种质资源对蔓枯病的抗性特性,试验通过对80份不同地域来源的西瓜种质资源进行蔓枯病抗性鉴定,并利用SSR标记技术对该材料群体进行基因分型和群体结构分析。结果表明,供试80份材料对亚隔孢壳菌(Stagonosporopsis citrulli)均无免疫性,但不同西瓜品种(品系)间对蔓枯病抗性却存在较大差异,采用欧式距离进行病情指数聚类分析,可将供试西瓜材料依据蔓枯病病情指数分为高抗材料、抗性材料、中抗材料、感病材料和高感材料5组,其中筛选到高抗材料2份,平均病情指数分别为7.13和8.01;抗性材料19份,平均病情指数23.04~40.10;中抗材料21份,平均病情指数41.56~57.74;感病材料24份,平均病情指数59.14~72.33;高感材料14份,平均病情指数75.03~84.46。基于贝叶斯统计划分的遗传群体构成分析结果可知,4个不同亚群在病级类型和病情指数这2个特性上存在一定差异,其中亚群POP4整体抗病性水平最高,且抗性材料的占比达到33.34%,而亚群POP2抗性材料占比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瓜 蔓枯病 (stagonosporopsis citrulli) 抗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灯盏花叶斑病病原菌的鉴定及生物学特性分析
9
作者 焦蓉 赵静 +5 位作者 关德军 刘敏 马晓甜 刘科新 曹妍 徐荣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25年第5期171-178,共8页
为明确云南省灯盏花叶斑病病原菌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采集具有典型叶斑病症状的灯盏花病叶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致病性测定,观察病原菌形态学特征,基于rDNA-ITS,LSU和Act基因序列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同时对病原菌生物学特性进行测定... 为明确云南省灯盏花叶斑病病原菌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采集具有典型叶斑病症状的灯盏花病叶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致病性测定,观察病原菌形态学特征,基于rDNA-ITS,LSU和Act基因序列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同时对病原菌生物学特性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分离到的病原菌可使灯盏花产生近圆形褐色轮纹叶斑症状,纯化菌落为灰绿色,菌丝白色至灰褐色;分生孢子器棕褐色,球形或扁球形,大小61.54~91.68μm×106.31~173.84μm;分生孢子单细胞卵圆形或椭圆形,透明无隔膜,具油滴,大小4.87~7.39μm×1.55~4.26μm。结合形态学特征及rDNA-ITS,LSU和Act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将该病原菌鉴定为Didymella segeticola,其菌丝生长最适条件为以淀粉为碳源、以牛肉膏为氮源,最适生长温度为28℃,最适pH为6~8,在光照条件下菌丝生长最快,最适生长培养基为PSA,致死温度为72℃(水浴10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灯盏花 叶斑病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老虎叶枯病病原鉴定及室内防治药剂筛选
10
作者 尹洋 李雨荷 +3 位作者 席雨晴 杨小娟 胡盼盼 许美容 《热带作物学报》 2025年第10期2508-2519,共12页
黑老虎[Kadsura coccinea(Lem.)A.C.Smith]是华南地区广泛种植的传统药用植物,但近年来病害频发,导致其产量和品质显著下降。本研究旨在明确黑老虎叶枯病的致病菌分类地位,筛选有效杀菌剂,为该病的分子诊断与田间防控提供理论支撑。采... 黑老虎[Kadsura coccinea(Lem.)A.C.Smith]是华南地区广泛种植的传统药用植物,但近年来病害频发,导致其产量和品质显著下降。本研究旨在明确黑老虎叶枯病的致病菌分类地位,筛选有效杀菌剂,为该病的分子诊断与田间防控提供理论支撑。采用组织分离法对广东省韶关市表现为叶尖和茎尖变褐坏死的黑老虎植株样本的病原菌进行分离,并进一步纯化,结合形态特征和多基因(ITS、rpb2、LSU和tub2)系统发育分析对菌株的种类进行鉴定,利用柯赫氏法则对候选病原菌进行致病性测定,进一步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7种杀菌剂对病原菌的毒力效应。结果表明:从黑老虎病叶中分离并纯化出1株真菌SGXFD,通过致病性测定确定该菌株为黑老虎叶枯病的致病菌,结合形态学特征和多基因联合构建的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将菌株SGXFD鉴定为Didymella segeticola。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菌核净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有效中浓度(EC_(50))为1.8210 mg/L;其次是咪鲜胺和丙环唑,EC_(50)分别为3.4460、3.7391 mg/L;抑制作用相对较差的是恶醚唑、戊唑醇和代森锰锌,EC_(50)分别为11.3202、45.0019、51.9597 mg/L;而多菌灵在5个测试浓度(25.0、50.0、100.0、200.0、400.0 mg/L)下对该菌的抑菌率均小于50%。本研究发现,黑老虎叶枯病病原菌为D.segeticola,菌核净、咪鲜胺和丙环唑对该病原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可作为黑老虎叶枯病田间防治的候选药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老虎 叶枯病 病原鉴定 室内药剂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