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与“中国式现代化”命题 被引量:6
1
作者 宋培军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2-93,163,共13页
在马克思话语体系中,“亚细亚的生产方式”与作为公社所有制概念的“亚细亚的所有制形式”密切相关,但并非等同,其核心要义是公社共同体内农业与手工业结合,就此而言,它是东方独有的生产方式。“古亚细亚的生产方式”带有原始部落血缘... 在马克思话语体系中,“亚细亚的生产方式”与作为公社所有制概念的“亚细亚的所有制形式”密切相关,但并非等同,其核心要义是公社共同体内农业与手工业结合,就此而言,它是东方独有的生产方式。“古亚细亚的生产方式”带有原始部落血缘共同体、专制制度政治共同体的双重属性,无论是归入原始社会,还是归入奴隶社会,都与马克思的原初语境背离。《〈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生产方式序列,是东西方存在结构性联系的世界演进图式。西方道路以“古亚细亚的生产方式”为结构性逻辑起点,而以公社所有制为历史起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无法回避中国内地由马克思“古亚细亚的生产方式”理论所揭示的历史起点,也无法回避中国传统的边疆“部族”话语所表现的公社结构性动力机制。马克思关于“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命题启示我们,古亚细亚的生产方式,可以不通过西方诸生产方式,而经过特殊的革命环节,走向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关键是在现代社会历史条件下,革命之后要补现代生产力的课,而不是补资本主义的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细亚的生产方式 东方专制制度 边疆公社制度 中国式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