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3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晚期东方社会理论的转型——从“亚细亚生产方式”到“跨越‘卡夫丁峡谷’” 被引量:13
1
作者 涂成林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8,共8页
马克思晚年将研究视野转向俄国村社,提出了许多有别于以前的理论构想,意味着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重大转型。马克思早期从世界历史出发,提出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力图将其纳入普遍史观框架的世界历史演进序列。他晚期则基于俄国"历... 马克思晚年将研究视野转向俄国村社,提出了许多有别于以前的理论构想,意味着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重大转型。马克思早期从世界历史出发,提出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力图将其纳入普遍史观框架的世界历史演进序列。他晚期则基于俄国"历史环境"的分析提出独特的"俄国道路",恰恰是向基于俄国现实的特殊史观的转型。马克思从普遍史观向特殊史观、从理论建构到实践方案的转型过程中,提出了许多具有独创性的天才理论构想,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与非马克思主义者论争提供了广阔的理论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历史 亚细亚生产方式 普遍史观 特殊史观 卡夫丁峡谷 东方社会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讨论述略 被引量:3
2
作者 高天琼 徐信华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17-319,共3页
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运用主要可以从三个角度来考察:一是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科学与否,即马克思是否放弃亚细亚生产方式这一概念;二是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性质和内容;三是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特征。本文试就近10多年来相关论文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 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运用主要可以从三个角度来考察:一是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科学与否,即马克思是否放弃亚细亚生产方式这一概念;二是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性质和内容;三是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特征。本文试就近10多年来相关论文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运用状况进行梳理,对如何运用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进行简要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细亚生产方式 研究现状 运用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中国的环境限制、神祗崇拜与文明特质——基于古埃及的比较研究兼论东方“亚细亚生产方式”中文明形态的多样性 被引量:9
3
作者 李禹阶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9-89,共11页
早期中国与埃及的历史发展道路有重大差异,这种差异来自两种文明生态环境的差异即“大流域”与“小流域”生存环境的区别。它使早期中国先民社会组织形成血缘性、封闭性、内聚性的聚落社会组织,使先民在宗教信仰上将聚落祖先神提升到先... 早期中国与埃及的历史发展道路有重大差异,这种差异来自两种文明生态环境的差异即“大流域”与“小流域”生存环境的区别。它使早期中国先民社会组织形成血缘性、封闭性、内聚性的聚落社会组织,使先民在宗教信仰上将聚落祖先神提升到先民信仰、尊崇的核心神祗,并导致史前中国的神权、礼制与文明发展路径有着自己的鲜明特征。它说明东方“亚细亚生产方式”中的文明形态亦具有特质各异的发展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中国 埃及 环境限制 神祗崇拜 文明特质 东方亚细亚生产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与中国 被引量:9
4
作者 盛邦和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55-160,共6页
走出“亚细亚”———亚细亚生产方式毕竟属于农业生产方式,与当代工商文明存在本质区别。当今倾力于改革开放,文明进步,建立与时俱进的“现代性”,势必克服旧生产方式的“孤立性”、“封闭性”与“停滞性”,势必对中国本有的封闭旧习... 走出“亚细亚”———亚细亚生产方式毕竟属于农业生产方式,与当代工商文明存在本质区别。当今倾力于改革开放,文明进步,建立与时俱进的“现代性”,势必克服旧生产方式的“孤立性”、“封闭性”与“停滞性”,势必对中国本有的封闭旧习、宗法制度、自然经济给予必要批判。回归“亚细亚”———尊重亚洲的历史特点,关切中国的现实国情,理性地认识“亚细亚生产方式”作为亚洲社会“基因潜质”的客观与历史的存在,深切理解亚细亚生产方式与当今中国发展模式的关系,据此走通中国式社会主义的社会经济发展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细亚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 马克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历史演变的考察之一 被引量:7
5
作者 赵家祥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01年第5期47-52,共6页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是一个历史性概念 ,在他们的社会形态理论形成的四个不同的时期 ,即 1 85 3年以前的时期、1 9世纪 5 0年代中后期、以《资本论》为代表的时期、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发表以后的时期 ,涵...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是一个历史性概念 ,在他们的社会形态理论形成的四个不同的时期 ,即 1 85 3年以前的时期、1 9世纪 5 0年代中后期、以《资本论》为代表的时期、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发表以后的时期 ,涵义并不完全相同。本文对 1 85 3年以前的时期马克思、恩格斯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作了考察 ,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在当时把“亚细亚生产方式”实际上是看作一种与欧洲社会完全不同的、独立的地域性的社会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细亚生产方式 马克思 《资本论》 考察 概念 时期 欧洲 恩格斯 社会形态理论 代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东方社会结构理论:“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科学扬弃 被引量:5
6
作者 张云飞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1-14,共4页
经过具体的实证研究 ,马克思晚年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 ,科学揭示了东方社会结构的特殊性 ,区分了史前社会的公社和东方社会的村社的不同性质 ,纠正了把具有地域性特征的“亚细亚生产方式”上升到具有普遍性的人类社会原生形态位置的... 经过具体的实证研究 ,马克思晚年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 ,科学揭示了东方社会结构的特殊性 ,区分了史前社会的公社和东方社会的村社的不同性质 ,纠正了把具有地域性特征的“亚细亚生产方式”上升到具有普遍性的人类社会原生形态位置的错误认识 ,从而创立了科学的东方社会理论。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既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结构 社会形态 东方社会 亚细亚生产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化视野下的“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讨论 被引量:2
7
作者 巴新生 王立端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15-126,共12页
在中国化视野下看20世纪20年代末到40年代史学界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讨论,不难发现郭沫若、吕振羽和侯外庐对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的认识是一个逐渐深化并使之中国化的过程,而"亚细亚生产方式&qu... 在中国化视野下看20世纪20年代末到40年代史学界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讨论,不难发现郭沫若、吕振羽和侯外庐对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的认识是一个逐渐深化并使之中国化的过程,而"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的中国化和中国社会革命实践之间又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的中国化使学术界形成了社会历史发展"一元多线"的认识,这是以后打破社会历史发展"一线论"的逻辑起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细亚生产方式 中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三十年来我国“理论东方学”的主流形态——从“亚细亚生产方式”到“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东方学” 被引量:3
8
作者 王向远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10,共10页
近三十多年来,我国学界在探讨“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时强化了“东方学”的意识,更注意东方认同与东西方之间的辨异,从晚年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的一系列论述的研究中,提炼出“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这一概念,探讨“东方社会非资本主义发... 近三十多年来,我国学界在探讨“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时强化了“东方学”的意识,更注意东方认同与东西方之间的辨异,从晚年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的一系列论述的研究中,提炼出“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这一概念,探讨“东方社会非资本主义发展”问题,又在此基础上尝试建构“马克思主义东方学”,从而对东方及中国社会的独特发展道路做出理论阐释与学术探索。从“亚细亚生产方式”到“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东方学”,形成了近三十年来我国“理论东方学”的主流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东方学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 马克思主义东方学 亚细亚生产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历史演变的考察之二 被引量:3
9
作者 赵家祥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01年第6期40-44,共5页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是一个历史性概念 ,在他们的社会形态理论形成的四个不同时期 ,即 1 85 3年以前的时期、1 9世纪 5 0年代中后期、以《资本论》为代表的时期、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发表以后的时期 ,涵义...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是一个历史性概念 ,在他们的社会形态理论形成的四个不同时期 ,即 1 85 3年以前的时期、1 9世纪 5 0年代中后期、以《资本论》为代表的时期、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发表以后的时期 ,涵义并不相同。在《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 0 0 1年第 5期 ,笔者已对第一时期的思想作了考察 ,现在考察第二时期的思想。本文认为 ,马克思这一时期的思想与第一时期已有较大区别 ,他不再把“亚细亚生产方式”看作不能放在社会发展序列中的任何一个阶段的特殊的社会形态 ,而把它看作人类历史的第一阶段。这个阶段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原始社会 ,它仅仅指原始社会的最后阶段 ,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变的过渡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细亚生产方式 社会形态 亚细亚公社 古代公社 日耳曼公社 原始所有制形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历史演变的考察之三 被引量:4
10
作者 赵家祥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02年第1期48-53,共6页
马克思、恩格斯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是一个历史性概念 ,在他们社会形态理论形成的四个不同时期 ,涵义并不相同。本文考察的是最后两个时期的思想。笔者认为 ,第三时期 (以《资本论》为代表的时期 )的思想 ,与第二时期大体相同。在... 马克思、恩格斯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是一个历史性概念 ,在他们社会形态理论形成的四个不同时期 ,涵义并不相同。本文考察的是最后两个时期的思想。笔者认为 ,第三时期 (以《资本论》为代表的时期 )的思想 ,与第二时期大体相同。在这一时期 ,马克思、恩格斯尚未放弃亚洲社会特殊论 ,但已把以“亚细亚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社会放到了人类发展序列中的第一阶段。在第四时期 (摩尔根发表《古代社会》一书以后的时期 ) ,马克思、恩格斯明确作出了以“亚细亚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社会是原始社会的最后阶段的结论 ,并且用原始社会取代了以“亚细亚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社会在人类发展序列中的位置 ,最后完成了五种社会形态理论。学术界有人认为五种社会形态理论不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 ,而是斯大林创立的。这种主张是不恰当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 历史演变 《资本论》 《古代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细亚生产方式新探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海明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7年第3期5-9,共5页
亚细亚生产方式即以“公有”或“国有”为其现象的“国王官僚所有制”及其所产生的农业手工业相结合的家族宗法制的自给自足经济,乃是东方专制政体所由以产生的经济根源,是专制制度最牢固的基础和最深刻的原因;反之,西方“古典的古代”... 亚细亚生产方式即以“公有”或“国有”为其现象的“国王官僚所有制”及其所产生的农业手工业相结合的家族宗法制的自给自足经济,乃是东方专制政体所由以产生的经济根源,是专制制度最牢固的基础和最深刻的原因;反之,西方“古典的古代”生产方式亦即每个公民都是真正私有者的自由和平等的私有制,则是西方民主制度所由以产生的经济根源,是民主制度最牢固的基础和最深刻的原因。这就是为什么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极其丰富地展示了专制与民主各种政体的广阔天地,而中国诸子百家——儒家、墨家、法家和阴阳五行思想家——却统统是倡导和主张专制的专制主义论者之最深刻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细亚生产方式 东方专制主义 官僚所有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中国与亚细亚生产方式 被引量:2
12
作者 朱义明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4期91-97,共7页
有社会科学界"哥德巴赫猜想"之称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由于没有准确的界定和系统的理论,使得学界对传统中国是不是亚细亚生产方式等问题争论不一。在相对封闭的大一统中央集权的传统中国,根植于以土地为基础的农业经济,导致社会... 有社会科学界"哥德巴赫猜想"之称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由于没有准确的界定和系统的理论,使得学界对传统中国是不是亚细亚生产方式等问题争论不一。在相对封闭的大一统中央集权的传统中国,根植于以土地为基础的农业经济,导致社会经济总量有限,以致形成了以封闭性、农业经济、中央集权和儒家意识形态为特征的"超稳定性"特征。这一传统中国"超稳定性"的逻辑推导,有助于理清传统中国是否是亚细亚生产方式,也有助于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的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细亚生产方式 传统中国 超稳定性 中央集权 农业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北游牧部落与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 被引量:1
13
作者 周大鸣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47-53,共7页
关键词 亚细亚生产方式 部落组织 马克思 游牧部落 藏北 民主改革前 部落社会 土地所有制 人类社会 原生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上半叶中日学者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争论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鹏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1-34,共4页
"亚细亚生产方式",可谓马克思历史观领域中的"哥德巴赫猜想",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后人就对这一概念和理论存在争议。20世纪上半叶,中日学术界围绕亚细亚生产方式的问题展开了一次影响深远的论战。通过这次论战,促进... "亚细亚生产方式",可谓马克思历史观领域中的"哥德巴赫猜想",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后人就对这一概念和理论存在争议。20世纪上半叶,中日学术界围绕亚细亚生产方式的问题展开了一次影响深远的论战。通过这次论战,促进了中日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的深化,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较前更多的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上半叶 亚细亚生产方式 中日论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自由和奴役之间——试析马克思晚年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的重新定位 被引量:1
15
作者 牛方玉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7-20,共4页
从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双向视角透视亚细亚生产方式,农村公社实际上构成了东西方社会共同的起点,而东西方历史最初的差异即源于公社不同的历史命运。在西方的历史发展中,农村公社解体了;东方社会由于特殊的历史环境,在农村公社的基础上建... 从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双向视角透视亚细亚生产方式,农村公社实际上构成了东西方社会共同的起点,而东西方历史最初的差异即源于公社不同的历史命运。在西方的历史发展中,农村公社解体了;东方社会由于特殊的历史环境,在农村公社的基础上建立起了亚细亚生产方式,农村公社也从自由价值的体现而异化为一种奴役性关系。农村公社概念的揭示确立了亚细亚生产方式在马克思西欧历史向度的社会形态理论中的历史和逻辑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细亚生产方式 社会形态理论 普遍性与特殊性 自由和奴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当代思考
16
作者 孙承叔 王东 《江汉论坛》 1988年第12期20-26,共7页
社会历史领域的歌德巴赫猜想之一,是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这一理论不仅几度在中国引起激烈争论,而且始终是世界级的研究课题.因为正是在这里凝聚着马克思观察和研究历史的根本方法论.积极地继承这一宝贵的思想遗产,对于完整地把... 社会历史领域的歌德巴赫猜想之一,是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这一理论不仅几度在中国引起激烈争论,而且始终是世界级的研究课题.因为正是在这里凝聚着马克思观察和研究历史的根本方法论.积极地继承这一宝贵的思想遗产,对于完整地把握马克恩的历史观,尤其是理解历史过程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东方民族独特的历史道路、文化背景,民族心理,理解亚细亚生产方式与中国独特的社会主义道路之间的关系,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恩格斯 当代思考 亚细亚生产方式 历史道路 商品经济 思想遗产 东方民族 历史过程 民族心理 方法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细亚生产方式”与“中国道路”问题的儒家正义论思考
17
作者 黄玉顺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43-52,共10页
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的本义是指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第一种历史形态即原始社会。因此,“亚细亚生产方式”并不是一种特殊主义的叙事,而是普遍主义的叙事;不是一个共时性概念,而是一个历时性概念。就其普遍性而论,作为归纳诸多... 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的本义是指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第一种历史形态即原始社会。因此,“亚细亚生产方式”并不是一种特殊主义的叙事,而是普遍主义的叙事;不是一个共时性概念,而是一个历时性概念。就其普遍性而论,作为归纳诸多不同民族历史的一种抽象,“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是“公有制”与“专制”的结合,它与中国历史的实际情况不可能、也不应当简单对应,既不能简单对应于“周秦之变”以前的封建制度,也不能简单对应于“周秦之变”以后的帝制。就其历时性而论,“亚细亚生产方式”既然是人类社会的原始形态,就不应当、也不可能是人类社会的现代形态和未来形态。根据儒家正义论的原理,寻求现代化的“中国道路”不可能、也不应当是“亚细亚生产方式”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细亚生产方式 普遍性 历时性 中国道路 儒家正义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是解释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独特性的一个有效工具
18
作者 孔令栋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1-24,共4页
一、马克思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看法亚细亚生产方式是马克思观察东方社会的独特理论视角。按照这个视角,马克思把东方社会和西欧区别开来,让我们可以了解多线性世界历史。原始公社解体以后在不同的地方形成了不同的发展路径。在西欧是五... 一、马克思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看法亚细亚生产方式是马克思观察东方社会的独特理论视角。按照这个视角,马克思把东方社会和西欧区别开来,让我们可以了解多线性世界历史。原始公社解体以后在不同的地方形成了不同的发展路径。在西欧是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演进;在中国等东方国家就是亚细亚生产方式。马克思说,他关于西欧社会发展道路的理论不应该被理解为一切民族都应经历的普遍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细亚生产方式 社会发展道路 依次演进 多线性 五种社会形态 社会历史发展 有效工具 独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思考──谈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特殊性
19
作者 田必伟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2期58-60,共3页
当今世界格局发生剧烈变化,人们越来越关注东方社会的发展道路和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本文试图从亚细亚生产方式这一马克思主义重要理论问题入手,探讨亚细亚生产方式特点及其与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 亚细亚生产方式 井田制 辩证矛盾结构 商品经济 合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亚细亚生产方式看儒家文化的特质与命运 被引量:1
20
作者 周勇胜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48-54,共7页
东方古代社会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是理解中华文化的起源和特质的一把钥匙。亚细亚生产方式是公有制向私有制过渡的社会形式,兼具公有制和私有制二重性。早期儒家关于大同社会和小康社会的描述,就是其反映。对"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东方古代社会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是理解中华文化的起源和特质的一把钥匙。亚细亚生产方式是公有制向私有制过渡的社会形式,兼具公有制和私有制二重性。早期儒家关于大同社会和小康社会的描述,就是其反映。对"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的追求,塑造了儒家文化的基本特征和精神实质,也决定了儒家在中国几千年私有制社会中屡遭挫折的命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学说 中华文化 亚细亚生产方式 公有 大同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