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马克思晚期东方社会理论的转型——从“亚细亚生产方式”到“跨越‘卡夫丁峡谷’” |
涂成林
|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13
|
|
2
|
国内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讨论述略 |
高天琼
徐信华
|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5 |
3
|
|
3
|
早期中国的环境限制、神祗崇拜与文明特质——基于古埃及的比较研究兼论东方“亚细亚生产方式”中文明形态的多样性 |
李禹阶
|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9
|
|
4
|
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与中国 |
盛邦和
|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9
|
|
5
|
“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历史演变的考察之一 |
赵家祥
|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
2001 |
7
|
|
6
|
马克思东方社会结构理论:“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科学扬弃 |
张云飞
|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5
|
|
7
|
中国化视野下的“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讨论 |
巴新生
王立端
|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2
|
|
8
|
近三十年来我国“理论东方学”的主流形态——从“亚细亚生产方式”到“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东方学” |
王向远
|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3
|
|
9
|
“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历史演变的考察之二 |
赵家祥
|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
2001 |
3
|
|
10
|
“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历史演变的考察之三 |
赵家祥
|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
2002 |
4
|
|
11
|
亚细亚生产方式新探 |
王海明
|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07 |
3
|
|
12
|
传统中国与亚细亚生产方式 |
朱义明
|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1 |
2
|
|
13
|
藏北游牧部落与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 |
周大鸣
|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6 |
1
|
|
14
|
20世纪上半叶中日学者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争论 |
杨鹏
|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1
|
|
15
|
在自由和奴役之间——试析马克思晚年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的重新定位 |
牛方玉
|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
2005 |
1
|
|
16
|
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当代思考 |
孙承叔
王东
|
《江汉论坛》
|
1988 |
0 |
|
17
|
“亚细亚生产方式”与“中国道路”问题的儒家正义论思考 |
黄玉顺
|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0 |
|
18
|
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是解释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独特性的一个有效工具 |
孔令栋
|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0 |
|
19
|
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思考──谈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特殊性 |
田必伟
|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6 |
0 |
|
20
|
从亚细亚生产方式看儒家文化的特质与命运 |
周勇胜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