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9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短程硝化亚硝态氮积累策略及过程调控
1
作者 刘晓吉 张莹莹 +3 位作者 周阳 薛同站 李卫华 奚望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7-34,I0002,共9页
为进行高氨氮废水高效低耗处理,稳定持续实现亚硝态氮(NO_(2)^(-)-N)积累成为脱氮耦合工艺的关键环节。通过间歇式曝气控制溶解氧(DO)质量浓度为0.5 mg/L条件下,采用羟胺作为抑制剂实现了亚硝酸盐快速积累。利用梯度实验探讨了氨氧化菌(... 为进行高氨氮废水高效低耗处理,稳定持续实现亚硝态氮(NO_(2)^(-)-N)积累成为脱氮耦合工艺的关键环节。通过间歇式曝气控制溶解氧(DO)质量浓度为0.5 mg/L条件下,采用羟胺作为抑制剂实现了亚硝酸盐快速积累。利用梯度实验探讨了氨氧化菌(AOB)和亚硝酸盐氧化菌(NOB)对不同环境温度、有机物及抑制剂的响应机理,阐明了高氨氮废水进行短程硝化调控的关键参数。实验结果表明,投加5 mg/L左右的羟胺可在20 d时实现NO_(2)^(-)-N约80%的积累率,可降解有机物质量浓度在100 mg/L时,出水NO_(2)^(-)-N质量浓度呈下降趋势且平均为78.28 mg/L。当温度由15℃升至25℃时亚硝态氮积累率(NAR)可达到87.79%,可为耦合厌氧氨氧化实现零碳脱氮提供基质保障。研究结果可为高氨氮废水处理NO_(2)^(-)-N积累调控及耦合厌氧氨氧化工艺用于实际废水的处理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程 可降解有机物 抑制剂 积累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种微藻对养殖水体中氨氮和亚硝态氮的净化作用 被引量:26
2
作者 刘盼 贾成霞 +3 位作者 杨慕 曲疆奇 张楠 张清靖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89-393,共5页
在水温26℃下采用室内培养法,将蛋白核小球藻和斜生栅藻分别置于0.5、1.0、2.0、4.0、8.0mg/L 5种质量浓度的氨氮(NH_4^+-N)和亚硝态氮(NO_2^--N)的培养液中,培养14d,每隔2d分别测定培养液中NH_4^+-N和NO_2^--N的质量浓度和藻类密度。... 在水温26℃下采用室内培养法,将蛋白核小球藻和斜生栅藻分别置于0.5、1.0、2.0、4.0、8.0mg/L 5种质量浓度的氨氮(NH_4^+-N)和亚硝态氮(NO_2^--N)的培养液中,培养14d,每隔2d分别测定培养液中NH_4^+-N和NO_2^--N的质量浓度和藻类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在8.0mg/L时蛋白核小球藻对NH_4^+-N和NO_2^--N的去除率最高,分别为82.5%和75.75%;而斜生栅藻在4.0 mg/L时对NH_4^+-N的去除率最高,为86.75%;在0.5mg/L时对NO_2^--N的去除率最高,为83.75%。在高质量浓度NH_4^+-N和NO_2^--N时蛋白核小球藻的扩繁速度更快,而斜生栅藻则在中低质量浓度NH_4^+-N和NO_2^--N溶液中更易增殖。利用不同藻类特性增殖藻类净化养殖水体中的NH_4^+-N和NO_2^--N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产养殖 富营养化水体 蛋白核小球藻 斜生栅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中羟胺和亚硝态氮非生物过程对N_2O排放的贡献 被引量:5
3
作者 马兰 李晓波 +1 位作者 李博伦 颜晓元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181-1190,共10页
羟胺(NH_2OH)和亚硝态氮(NO_2^--N)均可以通过非生物过程产生N_2O,但是同一土壤中其对N_2O排放的相对贡献尚不明确。本文采用高压灭菌和室内培养方法,测定了采自6个不同地点的农业利用土壤在灭菌和非灭菌条件下添加NH_2OH或NO_2^--N后N... 羟胺(NH_2OH)和亚硝态氮(NO_2^--N)均可以通过非生物过程产生N_2O,但是同一土壤中其对N_2O排放的相对贡献尚不明确。本文采用高压灭菌和室内培养方法,测定了采自6个不同地点的农业利用土壤在灭菌和非灭菌条件下添加NH_2OH或NO_2^--N后N_2O的排放量,以研究土壤中NH_2OH和NO_2^--N非生物过程对N_2O排放的相对贡献及其关键因子。结果表明,供试土壤中,NH_2OH非生物过程产生的N_2O贡献介于6%~73%,NO_2^--N非生物过程产生N_2O占的比例为3%~236%;在pH<7的衢州茶园、鹰潭旱地、常熟菜地和海伦旱地土壤中,添加NO_2^--N后非生物过程产生N_2O比例大于添加NH_2OH的处理,但是在pH>7的常熟果园和封丘旱地土壤中则相反;pH是影响NH_2OH和NO_2^--N非生物过程产生N_2O的关键因子,添加NH_2OH处理中非生物过程产生N_2O占N_2O总排放量的比例与土壤pH呈正相关(p<0.05),而在添加NO_2^--N处理中呈负相关(p<0.01)。上述结果说明,NO_2^--N在偏酸性土壤中可能主要通过非生物过程产生N_2O,而在偏碱性土壤中主要通过生物过程;NH_2OH则与之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N2O) 羟胺(NH2OH) (no2^--N) 非生物-生物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肥还田条件下减氮对河西绿洲灌区玉米产量及N_(2)O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刘亚龙 王鹏飞 +6 位作者 于爱忠 王玉珑 尚永盼 杨学慧 尹波 张冬玲 王凤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71-784,共14页
探究绿洲灌区玉米产量、N_(2)O排放特征对绿肥还田条件下减量施氮的响应,以期为区域构建稳产减排的施氮制度提供理论依据。基于甘肃农业大学武威绿洲农业试验站开展的田间定位试验,设置绿肥还田条件下传统施氮量(N100)和绿肥还田条件下... 探究绿洲灌区玉米产量、N_(2)O排放特征对绿肥还田条件下减量施氮的响应,以期为区域构建稳产减排的施氮制度提供理论依据。基于甘肃农业大学武威绿洲农业试验站开展的田间定位试验,设置绿肥还田条件下传统施氮量(N100)和绿肥还田条件下减量施氮10%、20%、30%和40%(即N90、N80、N70和N60)处理,分析各处理对玉米产量及N_(2)O排放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绿肥还田条件下,N100、N90和N80处理的玉米产量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N70和N60处理。N_(2)O全球增温潜势(GWP)随着施氮量的降低而减小;N_(2)O排放强度(GHGI)以N80处理最低,较N100处理显著降低14.3%。在玉米生长阶段,N_(2)O排放通量峰值出现在施肥后,且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各处理峰值相应增加。与N100处理相比,N90、N80、N70和N60处理N_(2)O累积排放量显著降低;但N90和N80处理较N70处理分别提高18.0%和9.4%,较N60分别提高28.6%和19.3%(P<0.05)。玉米全生育期0~110 cm土壤平均NH_(4)^(+)-N和NO_(3)^(-)-N含量随着施肥量的减少而降低。其中N90、N80、N70和N60处理较N100处理平均NH_(4)^(+)-N含量分别降低6.4%、9.9%、15.3%和21.3%,差异显著;平均NO_(3)^(-)-N含量分别降低5.6%、11.5%、9.2%和24.5%,差异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施氮量、土壤NH_(4)^(+)-N含量、土壤NO_(3)^(-)-N含量和N_(2)O排放量两两之间均呈正相关,施氮量通过影响土壤NH_(4)^(+)-N和NO_(3)^(-)-N含量来影响农田N_(2)O排放,是影响农田N_(2)O排放的主要因素。因此,绿肥还田条件下减量施氮20%可作为干旱绿洲灌区发展稳产减排的合理氮肥管理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肥 产量 N_(2)O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游离氨和游离亚硝酸对亚硝态氮氧化菌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6
5
作者 张宇坤 王淑莹 +1 位作者 董怡君 彭永臻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242-1247,共6页
高浓度游离氨(FA)或游离亚硝酸(FNA)条件下硝化过程常出现亚硝态氮积累,FA、FNA对亚硝态氮氧化菌(NOB)的影响并不清楚.首先用高浓度亚硝态氮污水富集培养NOB,对富含NOB的污泥进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分析表明,Nitrobacter占细菌总数... 高浓度游离氨(FA)或游离亚硝酸(FNA)条件下硝化过程常出现亚硝态氮积累,FA、FNA对亚硝态氮氧化菌(NOB)的影响并不清楚.首先用高浓度亚硝态氮污水富集培养NOB,对富含NOB的污泥进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分析表明,Nitrobacter占细菌总数比例为(71±5)%.用此污泥考察不同FA、FNA浓度对NOB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NOB的活性随着FA浓度的增大逐渐减小,当FA浓度在10mgNH3-N/L左右时,NOB的活性仅为FA为0时的50%.低浓度的FNA(FNA<0.03mg HNO2-N/L)对NOB活性具有促进作用;当FNA≥0.2mg/L时,NOB的活性被完全抑制.采用Aiba模型计算得到FNA对NOB的抑制常数KI,FNA,NOB为0.0968mg/L.FNA在0.0968mg/L左右时NOB活性仅为FNA为0.003mg/L时的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 游离氨 游离 氧化菌 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态氮、亚硝态氮对罗氏沼虾免疫相关酶类的影响 被引量:65
6
作者 王玥 胡义波 姜乃澄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98-705,共8页
氨态氮和亚硝态氮是虾类养殖环境中最主要的污染物.在1 mg/L非离子氨态氮和1 mg/L亚硝态氮的作用条件下,罗氏沼虾血清、肝胰腺和肌肉中的酚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碱性磷酸酶及酸性磷酸酶活力变化不同,经1、4、7及10天处理后,血清和... 氨态氮和亚硝态氮是虾类养殖环境中最主要的污染物.在1 mg/L非离子氨态氮和1 mg/L亚硝态氮的作用条件下,罗氏沼虾血清、肝胰腺和肌肉中的酚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碱性磷酸酶及酸性磷酸酶活力变化不同,经1、4、7及10天处理后,血清和肌肉酚氧化酶活力均有所降低,而肝胰腺的酚氧化酶活力则略有增高;各组织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基本变化过程为,先增高后降低;各组织的两种磷酸酶活力则有不同程度的增高.酚氧化酶与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可作为判断虾类免疫抗病能力的指标,而两种磷酸酶活性则仅可作辅助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氏沼虾 酚氧化酶 超氧化物歧化酶 磷酸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碳源条件下污水处理反硝化过程亚硝态氮积累特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7
作者 黄斯婷 杨庆 +2 位作者 刘秀红 冯红利 彭永臻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21-25,共5页
在常见的污水处理中,由于C/N比较低,造成反硝化过程碳源不足,进而影响脱氮效果,所以有必要在反硝化阶段外加碳源以保证充分的反硝化。研究表明,多种有机物质可以作为反硝化外加碳源,同时研究还发现反硝化过程中会产生亚硝态氮积累现象,... 在常见的污水处理中,由于C/N比较低,造成反硝化过程碳源不足,进而影响脱氮效果,所以有必要在反硝化阶段外加碳源以保证充分的反硝化。研究表明,多种有机物质可以作为反硝化外加碳源,同时研究还发现反硝化过程中会产生亚硝态氮积累现象,而亚硝态氮可以为ANAMMOX工艺提供电子受体。结合现有对不同碳源条件下污水处理反硝化过程的研究,描述了反硝化过程亚硝态氮积累特性,并对其积累机制进行一定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处理 碳源 积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氨和亚硝态氮对鳜鱼成鱼的急性毒性试验 被引量:14
8
作者 郭丰红 汪之和 +1 位作者 陈必文 朱孔辉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3期397-400,共4页
活体运输过程中,水体中往往积累了较高浓度的分子氨和亚硝态氮。为了探讨分子氨和亚硝态氮在鳜鱼成鱼运输水体中的安全浓度,在水温为18~20℃,盐度为3‰~4‰,pH7.31~7.57,溶解氧(DO)8.2~8.5mg/L的条件下,采用常规的生物毒性试验方法... 活体运输过程中,水体中往往积累了较高浓度的分子氨和亚硝态氮。为了探讨分子氨和亚硝态氮在鳜鱼成鱼运输水体中的安全浓度,在水温为18~20℃,盐度为3‰~4‰,pH7.31~7.57,溶解氧(DO)8.2~8.5mg/L的条件下,采用常规的生物毒性试验方法,研究分子氨和亚硝态氮对鳜鱼成鱼(adult Siniperca chuatsi)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分子氨对鳜鱼成鱼24、48、96h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0.389、0.295、0.193mg/L和安全浓度为0.0193mg/L;亚硝态氮对鳜鱼成鱼24、48、96h的半数致死浓度分别为196.32、91.69、75.4mg/L,安全浓度7.54mg/L。因此,水体中分子氨对鳜鱼成鱼的毒性作用非常明显,易造成鱼体的死亡,而鳜鱼成鱼对亚硝态氮的耐受性稍强。建议保活运输过程中要加强水体的监测,有效地控制水体中氨氮与亚硝态氮的浓度,以提高成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氨 鳜鱼成鱼 毒性 半致死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态氮、亚硝态氮对罗氏沼虾血细胞及超微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5
9
作者 胡义波 王玥 姜乃澄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91-697,共7页
氨态氮和亚硝态氮是虾类养殖环境中最主要的外来和自身污染物.在1 mg/L非离子氨态氮和1 mg/L亚硝态氮的作用条件下,罗氏沼虾总血细胞计数均有减少,且亚硝态氮的短期作用大于氨态氮;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在氨态氮和亚硝态氮作用前后,罗... 氨态氮和亚硝态氮是虾类养殖环境中最主要的外来和自身污染物.在1 mg/L非离子氨态氮和1 mg/L亚硝态氮的作用条件下,罗氏沼虾总血细胞计数均有减少,且亚硝态氮的短期作用大于氨态氮;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在氨态氮和亚硝态氮作用前后,罗氏沼虾血细胞超微结构发生改变,透明细胞、半颗粒细胞和颗粒细胞这三种血细胞的粗面内质网、核糖体和线粒体数量减少,其中以氨态氮作用引起的血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幅度较大.这说明1 mg/L的非离子氨态氮和亚硝态氮对罗氏沼虾总血细胞计数和超微结构具有显著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氏沼虾 血细胞 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硝态氮对典型耕作土壤冻结过程N_2O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8
10
作者 陈思 张克强 +4 位作者 麻晓越 徐宁彤 姚虎 沈仕洲 王风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35-641,共7页
为明确外源硝态氮添加对典型耕作土壤冻结过程N2O排放的影响,应用室内冰柜模拟土壤冻结过程,研究在室温-冻结过程中硝态氮添加(0、80、200和500 mg/kg)对3种典型耕作土壤(黑土、潮土和黄土)N2O排放影响的特征.结果表明:外源硝态氮的添... 为明确外源硝态氮添加对典型耕作土壤冻结过程N2O排放的影响,应用室内冰柜模拟土壤冻结过程,研究在室温-冻结过程中硝态氮添加(0、80、200和500 mg/kg)对3种典型耕作土壤(黑土、潮土和黄土)N2O排放影响的特征.结果表明:外源硝态氮的添加促进了黑土和潮土的N2O排放,在200 mg/kg硝态氮添加处理下,黑土和潮土的N2O排放通量比CK(对照)分别增加了849%和676%;但在添加高浓度(500 mg/kg)硝态氮时,黑土和潮土的N2O排放通量分别比200 mg/kg处理降低39.3%和21.2%,表现为显著抑制.随冻结过程的进行,黑土和潮土的N2O排放通量均逐渐降低并接近零排放.黄土N2O排放通量在室温-冻结过程中变化范围很小,甚至出现负排放.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类型显著影响N2O累计排放量,而土壤pH和C/N是其中重要的影响因子.根据室内培养试验结果,为减排N2O,建议在深秋整地施肥时期尽量避免在潮土和黑土中施用硝态氮肥.黄土的N2O排放似乎对外源硝态氮的添加反应不明显,这有待在大田气候-植物-土壤综合条件下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土壤 冻结过程 N2O 排放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3种土壤硝化过程中亚硝态氮的累积与土壤性质的关系 被引量:9
11
作者 鲍俊丹 张妹婷 +1 位作者 吴雄平 梁东丽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952-1958,共7页
通过室内培养(土壤水分60%WHC,温度25℃)方法对不同土壤(13种)硝化过程中亚硝态氮的累积进行了研究,并用通径分析方法探讨了土壤亚硝态氮峰值浓度和累积总量与土壤性质的关系,为加强氮素管理、减少亚硝态氮的累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 通过室内培养(土壤水分60%WHC,温度25℃)方法对不同土壤(13种)硝化过程中亚硝态氮的累积进行了研究,并用通径分析方法探讨了土壤亚硝态氮峰值浓度和累积总量与土壤性质的关系,为加强氮素管理、减少亚硝态氮的累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培养过程中,各供试土壤亚硝态氮的峰值浓度相差较大,且均出现在施肥5~7d,以褐土最高为146.09mg·kg-1,其次是淤灌土为114.03mg·kg-1;黑土、黄壤和棕壤在培养过程中几乎未检测到亚硝态氮。亚硝态氮累积总量以褐土、淤灌土最大,分别为350.82和334.51mg·kg-1;水稻土和砖红壤最小,分别为7.58和13.06mg·kg-1。土壤pH、粘粒、无定形铁通过直接和间接效应成为影响土壤亚硝态氮峰值浓度、累积总量的主要因素,而土壤脲酶活性对这两个因变量的作用均很微弱;就通径分析的直接效应而言,有机质和全氮对土壤亚硝态氮峰值浓度、累积总量的影响最为显著,但其直接效应在很大程度上被其他因素的间接效应所抵消;土壤CEC对土壤亚硝态氮峰值浓度的作用也非常显著。此外,土壤络合态铝、络合态铁虽然对这两个因变量的直接效应不明显,但通过其他因素的综合作用也对这两个因变量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峰值浓度 累积总量 土壤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硝态氮对鲤鱼种血液SOD及GSH-Px的影响 被引量:21
12
作者 韩英 张辉 王琨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6-68,共3页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亚硝态氮对鲤(Cyprinus carpio)鱼种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试验鱼为体重130~250g的鲤鱼种,按水体NO2^+-N浓度设3组共9个处理进行试验,其中对照组NO2^--N浓度低于0.01mg/L,低浓度组为0.2mg/L、0.4mg/L、0.6mg...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亚硝态氮对鲤(Cyprinus carpio)鱼种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试验鱼为体重130~250g的鲤鱼种,按水体NO2^+-N浓度设3组共9个处理进行试验,其中对照组NO2^--N浓度低于0.01mg/L,低浓度组为0.2mg/L、0.4mg/L、0.6mg/L、0.8mg/L,高浓度组为1.5mg/L、2.5mg/L、3.5mg/L、4.5mg/L,试验期30d。结果显示:低浓度组的平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在150~175U/mL之间;高浓度组的SOD酶活力在70~90U/mL之间,明显低于低浓度组(P〈0.05);不同NO2^--N浓度对鲤鱼种血液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P≥0.05),其平均活性在250~350U/mL之间。结论:水体中NO2^--N含量超过1.5mg/L时,鲤鱼种的抗氧化能力受到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鲤(Cyprinus carpio) SOD GSH—Px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灰性土壤中亚硝态氮的累积机理和条件 被引量:8
13
作者 鲍俊丹 吴雄平 +1 位作者 张妹婷 梁东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45-150,共6页
【目的】探讨石灰性土壤中亚硝态氮的累积机理和条件,为氮素管理和环境保护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室内培养的方法,探讨了不同氮肥种类、氮肥用量、土壤水分含量和温度对土壤亚硝态氮产生和累积的影响。【结果】在培养条件下(土壤水分... 【目的】探讨石灰性土壤中亚硝态氮的累积机理和条件,为氮素管理和环境保护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室内培养的方法,探讨了不同氮肥种类、氮肥用量、土壤水分含量和温度对土壤亚硝态氮产生和累积的影响。【结果】在培养条件下(土壤水分含量为田间持水量(WHC)的60%,温度为25℃),硝态氮肥处理的土壤中几乎未检测到亚硝态氮;3种铵态氮肥处理均有不同程度的亚硝态氮累积,土壤中亚硝态氮含量依次为硫酸铵〉尿素〉硝酸铵;土壤中亚硝态氮含量与铵态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硝化速率呈极显著负相关。土壤中亚硝态氮含量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大;随土壤水分含量的增加而上升。培养温度为45℃时,土壤亚硝态氮含量最小;培养温度为25℃和35℃时,土壤亚硝态氮含量差异较小,且均高于45℃时。土壤中亚硝态氮累积总量与氮肥用量和土壤水分含量均呈显著直线正相关;亚硝态氮最大含量与土壤水分含量呈显著直线正相关,出现在硝化作用5~10 d后。【结论】在该试验培养条件下,硝化过程是石灰性土壤亚硝态氮的来源,土壤亚硝态氮累积量随氮肥施用量和土壤水分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其最适宜累积的温度为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灰性土壤 土壤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料中胆固醇含量对淡水养殖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抗弧菌和抗亚硝态氮胁迫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9
14
作者 王鑫磊 李航 +4 位作者 黄旭雄 赵利斌 闫明磊 赵陆敏 郑晓龙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639-2649,共11页
为研究饲料中胆固醇含量对淡水养殖条件下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性能、抗弧菌和抗亚硝态氮胁迫能力的影响,在10%鱼粉的基础上设计胆固醇添加量分别为0(C0组)、1(C1组)、2(C2组)、3(C3组)和4 g/kg(C4组)的等... 为研究饲料中胆固醇含量对淡水养殖条件下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性能、抗弧菌和抗亚硝态氮胁迫能力的影响,在10%鱼粉的基础上设计胆固醇添加量分别为0(C0组)、1(C1组)、2(C2组)、3(C3组)和4 g/kg(C4组)的等氮等能饲料(实测饲料中胆固醇含量依次为0.78、1.57、2.45、3.43和4.18 g/kg),分别投喂初始体重为(0.160±0.002)g的凡纳滨对虾50 d。每种饲料投喂4个网箱,每个网箱养殖凡纳滨对虾50尾。养殖试验结束后检测对虾的生长性能、肌肉常规组成以及急性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感染及亚硝态氮胁迫下的死亡情况。结果表明:凡纳滨对虾的特定生长率和存活率不受饲料胆固醇含量的显著影响(P〉0.05),但C0组对虾的饲料系数显著高于C2、C3和C4组(P〈0.05)。随饲料胆固醇含量的增加,对虾肌肉中粗蛋白质含量逐渐升高,C3、C4组显著高于C0组(P〈0.05);肌肉中粗脂肪含量先升高后降低,C2组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肝胰腺和肌肉中胆固醇含量随饲料胆固醇含量的增加而显著升高(P〈0.05),血清中胆固醇含量先升高后降低,且C2组显著高于C0组(P〈0.05)。急性感染哈维氏弧菌后,随饲料胆固醇含量的增加,同一时间点各组对虾累积死亡率均先降低后升高,C2组在感染24、36、48、72和96 h后的累积死亡率均最低。在8.5~9.0 mg/L亚硝态氮急性胁迫下,96 h后对虾累积死亡率与饲料中胆固醇含量呈负相关,且C0和C1组显著高于C2、C3和C4组(P〈0.05)。综上所述,淡水养殖条件下,1.57 g/kg的饲料胆固醇含量即可满足凡纳滨对虾生长的需求,但2.45 g/kg的饲料胆固醇含量可使对虾获得最佳的抗弧菌能力和理想的抗亚硝态氮胁迫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水 凡纳滨对虾 胆固醇 生长性能 抗弧菌能力 胁迫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硝态氮胁迫对日本蟳免疫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许星鸿 阎斌伦 +4 位作者 徐加涛 徐海瑞 周黎 刘艳晴 张雁秋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392-397,共6页
15℃下将体质量(85.51±16.18)g的日本蟳暴露于对照及低质量浓度(2.0、4.0mg/L)、中质量浓度(6.0mg/L)和高质量浓度(8.0、10.0mg/L)的亚硝态氮中,于胁迫的第1、3、5、10、15d取血,测定其免疫的相关指标,以研究亚硝态氮质量浓度对日... 15℃下将体质量(85.51±16.18)g的日本蟳暴露于对照及低质量浓度(2.0、4.0mg/L)、中质量浓度(6.0mg/L)和高质量浓度(8.0、10.0mg/L)的亚硝态氮中,于胁迫的第1、3、5、10、15d取血,测定其免疫的相关指标,以研究亚硝态氮质量浓度对日本蟳免疫功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亚硝态氮胁迫下,所测指标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在胁迫第1d,各试验组的血细胞密度、血蓝蛋白含量及溶菌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活力均大于对照组,而高质量浓度组的酚氧化酶活力低于对照组。随着亚硝态氮胁迫时间的延长,低质量浓度组血细胞密度和溶菌酶活力上升较快,而高质量浓度组酚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力上升较快。低质量浓度组的血细胞密度和过氧化氢酶活力升高幅度较大,高质量浓度组的血蓝蛋白含量及酚氧化酶、溶菌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升高幅度较大。胁迫第10d,各试验组溶菌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力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胁迫第15d,低质量浓度组血细胞密度、2.0mg/L组的血蓝蛋白含量、低质量浓度组和中质量浓度组的酚氧化酶活力略大于对照组,其他各指标所测结果均低于对照组。各试验组溶菌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胁迫后活力与亚硝态氮胁迫质量浓度呈负相关,10.0mg/L组的3种酶活力分别比对照组降低95.41%、36.84%和77.7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蟳 胁迫 免疫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硝态氮和氨态氮急性胁迫下曼氏无针乌贼幼体血液的生化指标 被引量:4
16
作者 尹飞 孙鹏 +2 位作者 彭士明 范帆 施兆鸿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2011年第3期289-295,共7页
将曼氏无针乌贼幼体置于24h半致死剂量的亚硝态氮和氨态氮溶液中(10mg·L-1NaNO2和300mg·L-1NH4Cl),检测6、12和24h各点及对照组曼氏无针乌贼幼体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NaNO2处理组血细胞密度(THC)... 将曼氏无针乌贼幼体置于24h半致死剂量的亚硝态氮和氨态氮溶液中(10mg·L-1NaNO2和300mg·L-1NH4Cl),检测6、12和24h各点及对照组曼氏无针乌贼幼体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NaNO2处理组血细胞密度(THC)(p<0.05)、甘油三酯(TG)(p<0.05)和谷丙转氨酶(GPT)(p<0.05)均呈"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这与谷草转氨酶(GOT)(p<0.05)和GOT/GPT比率(p<0.05)的变化趋势相反;血糖(GLU)呈"升降升"(p>0.05)的趋势;总胆固醇(CH)呈"逐步下降"(p>0.05)的趋势,这与总蛋白(T-MP)(p<0.05)的变化趋势相反。NH4Cl处理组THC(p<0.05)、GPT(p<0.05)和GOT(p<0.05)均呈"逐步降低"的变化趋势,这与GOT/GPT比率(p<0.05)的变化趋势相反;GLU呈"降升降"(p<0.05)的变化趋势,这与CH(p<0.05)、TG(p<0.05)和T-MP(p<0.05)的趋势相反。据此推测,亚硝态氮和氨态氮胁迫下,血液生化指标变化趋势的差异可能与这两种毒物自身的作用特点有关。肝脏受到亚硝态氮的毒害要大于氨态氮,但这也并非机体死亡的主要原因。蛋白与血糖在消除氨态氮时发挥着互相补充的作用,且与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一样可以作为氨态氮胁迫的指示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曼氏无针乌贼 幼体 生化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硝态氮对缺氧氨氧化的影响 被引量:5
17
作者 傅金祥 刘守勇 +1 位作者 张羽 合姣姣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86-1189,共4页
目的探讨了亚硝态氮质量浓度对缺氧氨氧化影响及缺氧氨氧化反应实质.方法采用模拟废水对3个稳定运行缺氧氨氧化生物滤池,进行静态试验.结果3个缺氧氨氧化生物滤池,缺氧氨氧化菌生物量分别为1.49 g/L、2.07 g/L和1.80 g/L,最大缺氧氨氧... 目的探讨了亚硝态氮质量浓度对缺氧氨氧化影响及缺氧氨氧化反应实质.方法采用模拟废水对3个稳定运行缺氧氨氧化生物滤池,进行静态试验.结果3个缺氧氨氧化生物滤池,缺氧氨氧化菌生物量分别为1.49 g/L、2.07 g/L和1.80 g/L,最大缺氧氨氧化反应速率分别为4.25 mmol/(L.d)、5.06 mmol/(L.d)和4.41 mmol/(L.d),对应亚硝态氮抑制质量浓度分别为100 mg/L、140 mg/L、110 mg/L.结论亚硝态氮质量浓度的增加有利于加快缺氧氨氧化反应速率,反应速率达到最大值后,反而下降,显示出一定的抑制作用;亚硝态氮抑制浓度与缺氧氨氧化菌生物量有关,缺氧氨氧化菌生物量越大,亚硝态氮抑制浓度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氨氧化 生物滤池 生物量 抑制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硝态氮对铜绿微囊藻和四尾栅藻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5
18
作者 王爱业 吉雪莹 +3 位作者 陈卫民 张清敏 戴树桂 庄源益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4期12-15,共4页
采用室内培养法,将铜绿微囊藻和四尾栅藻分别置于5种含不同质量浓度亚硝态氮(NO2^--N)(0.5 mg/L、1.0 mg/L、2.0 mg/L、4.0mg/L和8.0 mg/L)的培养液中,培养10 d,测定不同质量浓度NO2^--N对铜绿微囊藻和四尾栅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采用室内培养法,将铜绿微囊藻和四尾栅藻分别置于5种含不同质量浓度亚硝态氮(NO2^--N)(0.5 mg/L、1.0 mg/L、2.0 mg/L、4.0mg/L和8.0 mg/L)的培养液中,培养10 d,测定不同质量浓度NO2^--N对铜绿微囊藻和四尾栅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0.5-8.0 mg/L的NO2^--N可激活铜绿微囊藻的亚硝酸氧化酶和亚硝酸还原酶,进而促进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四尾栅藻因仅具有亚硝酸还原酶,因此只能利用0.5-2.0 mg/L的NO2^--N,其利用能力远没有铜绿微囊藻强。培养8 d后,铜绿微囊藻培养液中NH4^+-N和NO2^--N的质量浓度明显升高,而NO3^--N质量浓度的变化不大;四尾栅藻培养液中NH4^+-N、NO2^--N和NO3^--N质量浓度的变化不大。研究表明,低于8.0 mg/L的NO2^--N可促进铜绿微囊藻的生长,高于2.0 mg/L的NO2^--N抑制四尾栅藻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生 酸还原酶 酸氧化酶 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 Kütz) 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 Bre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7-二硝亚胺基-2,4,6,8-四硝基-2,4,6,8-四氮杂双环[3.3.0]辛烷结构与性能的量子化学研究 被引量:13
19
作者 金兴辉 胡炳成 +1 位作者 贾欢庆 吕春绪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685-1690,共6页
设计了一种新型高能量密度化合物——3,7-二硝亚胺基-2,4,6,8-四硝基-2,4,6,8-四氮杂双环[3.3.0]辛烷,应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的B3LYP方法在6-31G(d,p)基组水平上对该化合物进行了结构全优化,并计算得到其红外(IR)光谱;通过键级分析获得... 设计了一种新型高能量密度化合物——3,7-二硝亚胺基-2,4,6,8-四硝基-2,4,6,8-四氮杂双环[3.3.0]辛烷,应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的B3LYP方法在6-31G(d,p)基组水平上对该化合物进行了结构全优化,并计算得到其红外(IR)光谱;通过键级分析获得热解引发键的位置为N7—N22,同时求得校正后的键离解能为91.47 kJ/mol.采用Monte-Carlo方法预测该化合物的理论密度为2.16 g/cm3;基于理论密度并结合等键反应及Kamlet-Jacobs公式预测了生成焓、爆速、爆压和爆热值分别为1219.94 kJ/mol,10.43 km/s,53.44 GPa和7407.84 J/g.以上性能参数显示,该目标化合物达到了高能量密度化合物的基本要求,是一种潜在的含能材料.同时给出了该化合物的逆合成路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 7-二胺基-2 4 6 8-四基-2 4 6 8-四杂双环[3 3 0]辛烷 密度泛函理论 等键反应 轰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C/N比污水反硝化过程中亚硝态氮累积特性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李玲玲 刘晓萍 杨兆雪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72-77,共6页
以乙酸钠为碳源,采用序批实验研究低C/N比污水在不同温度反硝化过程中的亚硝态氮累积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温度下低C/N比污水均能在反硝化过程中累积亚硝态氮。在同一温度下,随着初始C/N比增加,亚硝态氮最大累积率随之增加,温度为15... 以乙酸钠为碳源,采用序批实验研究低C/N比污水在不同温度反硝化过程中的亚硝态氮累积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温度下低C/N比污水均能在反硝化过程中累积亚硝态氮。在同一温度下,随着初始C/N比增加,亚硝态氮最大累积率随之增加,温度为15℃时亚硝态氮最大累积率增幅最大,C/N比为1.03时,亚硝态氮最大累积率仅为18.8%,而C/N比为4.16时,亚硝态氮最大累积率高达83.9%;在同一水平的C/N比下,随着温度升高,亚硝态氮最大累积率也随之呈增加的趋势;当C/N比为1左右,温度从15℃上升到25℃时,亚硝态氮最大累积率从18.8%上升到51.7%;在较高温度、较高C/N比下,反应初期由于乙酸钠具有一定弱碱性导致系统pH迅速上升,随着硝态氮逐渐还原成亚硝态氮,乙酸钠被分解成CO_2,pH逐渐下降,待硝酸盐完全去除,进一步发生亚硝态氮还原,系统pH再次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低C/N比 累积 P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