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期储存亚硝化颗粒污泥的活化及菌群结构变化 被引量:12
1
作者 钱飞跃 王琰 +2 位作者 王建芳 王书永 沈耀良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52-1058,共7页
采用无机人工配水,通过逐级提高进水氨氮负荷(0.32~0.64kg/(m^3·d))和设定合适的初始游离氨浓度(3.7~7.2mg/L),在SBR反应器中对常温(24~29℃)下储存1a的亚硝化颗粒污泥(NGS)进行了活化,并使用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污泥中微生... 采用无机人工配水,通过逐级提高进水氨氮负荷(0.32~0.64kg/(m^3·d))和设定合适的初始游离氨浓度(3.7~7.2mg/L),在SBR反应器中对常温(24~29℃)下储存1a的亚硝化颗粒污泥(NGS)进行了活化,并使用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污泥中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NGS的亚硝化性能可在短时间内恢复.运行8d后,反应器的氨氮去除率达到95%以上,亚硝态氮累积率超过了80%,但污泥粒径持续减小,胞外聚合物(EPS)含量明显降低.活化至第20d,NGS的氨氮比去除速率和亚硝态氮比累积速率分别达到24.6mg/(gVSS·h)、23.8mg/(gVSS·h),平均粒径稳定在0.5mm左右.在活化期间,绝大部分厌氧、异养菌属被洗脱,污泥的微生物多样性显著降低.Nitrosomonas等氨氧化菌的相对丰度由活化前的1%上升至约58%,同时,Nitrospira等硝化菌的生长受到了选择性抑制.这意味着即使经历长期的常温储存,NGS仍可作为SBR的接种污泥,实现反应器的快速启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硝化颗粒污泥 活化 微生物多样性 优势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硝化颗粒污泥工艺启动及运行模式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郭跃洲 白静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6-10,共5页
分析了亚硝化技术和短程反硝化技术的发生机理,归纳了亚硝化颗粒污泥工艺的影响因素、快速启动方式以及该工艺在连续流运行模式的研究进展。厌氧氨氧化工艺对于传统的生物脱氮工艺是重大革新,其反应基质之一亚硝酸氮的产生量是影响脱氮... 分析了亚硝化技术和短程反硝化技术的发生机理,归纳了亚硝化颗粒污泥工艺的影响因素、快速启动方式以及该工艺在连续流运行模式的研究进展。厌氧氨氧化工艺对于传统的生物脱氮工艺是重大革新,其反应基质之一亚硝酸氮的产生量是影响脱氮速率的关键。认为缺氧-好氧反应器比较适合连续流亚硝化颗粒污泥工艺,且该工艺与厌氧氨氧化工艺的衔接试验是下一步的研究重点。由于短程反硝化技术在反应过程中需要外加一定量的碳源,故亚硝化技术耦合厌氧氨氧化技术更符合未来污水处理绿色、节能的发展要求,短程反硝化技术与传统脱氮工艺相比,在曝气能耗、碳源需求量、污泥产量等方面仍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程反硝化 硝化 亚硝化颗粒污泥 启动方式 运行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颗粒活性炭诱导亚硝化污泥快速颗粒化 被引量:4
3
作者 李冬 姜沙沙 +1 位作者 张金库 张杰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0-55,共6页
采用两组平行SBR反应器,R1反应器投加颗粒活性炭,R2反应器不投加,其他运行参数保持一致.在常规生活污水中投加氨氮作为进水,研究颗粒活性炭对亚硝化颗粒污泥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颗粒形成初期,投加的颗粒活性炭作为初始晶核,节约了小... 采用两组平行SBR反应器,R1反应器投加颗粒活性炭,R2反应器不投加,其他运行参数保持一致.在常规生活污水中投加氨氮作为进水,研究颗粒活性炭对亚硝化颗粒污泥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颗粒形成初期,投加的颗粒活性炭作为初始晶核,节约了小颗粒的形成时间,R1反应器仅22d便实现污泥颗粒化,而R2反应器运行38d才形成颗粒;同时,在整个运行阶段,R1反应器中的胞外聚合物(EPS)含量,尤其是其中的蛋白质(protein,PN)含量,明显高于R2反应器的,进一步证实颗粒活性炭的投加有利于亚硝化颗粒污泥的快速形成.除此之外,R1反应器中的氨氧化率和亚硝化率相对较高,且波动幅度小,表明颗粒活性炭的投加有助于维持亚硝化颗粒污泥处理效果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活性炭 亚硝化颗粒污泥 生活污水 EP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