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亚理士多德悲剧净化说新释 被引量:13
1
作者 汪正龙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1期37-40,共4页
本文梳理了净化概念的历史流变及其对亚理士多德悲剧净化说的影响,并考察了对亚理士多德净化理论的种种解释,认为亚理士多德的净化是其艺术幻觉理论在悲剧观中的运用,指的是悲剧在满足读者观众道德感的基础上,激发怜悯与恐惧之情并... 本文梳理了净化概念的历史流变及其对亚理士多德悲剧净化说的影响,并考察了对亚理士多德净化理论的种种解释,认为亚理士多德的净化是其艺术幻觉理论在悲剧观中的运用,指的是悲剧在满足读者观众道德感的基础上,激发怜悯与恐惧之情并使之提升为悲剧欣赏的艺术情感,陶醉于悲剧的情节安排与戏剧意味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理士多德 悲剧净化说 怜悯 恐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柏拉图的知识论与西方理性诗学 被引量:3
2
作者 余虹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67-74,共8页
一 在西方,诗学作为一门知识可以说是一种不言自明的信念(虽然,这一信念在二十世纪已受到挑战)。时至本世纪四十年代的美国文学理论家韦勒克在其《文学理论》中还开宗明义强调“文学研究如果称为科学不太确切的话,也应该说是一门知识... 一 在西方,诗学作为一门知识可以说是一种不言自明的信念(虽然,这一信念在二十世纪已受到挑战)。时至本世纪四十年代的美国文学理论家韦勒克在其《文学理论》中还开宗明义强调“文学研究如果称为科学不太确切的话,也应该说是一门知识或学问。”在另一篇专门论及“文学理论”的文章中他一言以蔽之,“文学理论,必然是有关文学的系统知识。” 文学理论是“有关文学’的知识,“文学’一词究竟指什么?韦勒克这段话可以提示我们,“须知每一文学作品都兼具一般性和特殊性,或者与全然特殊和独一无二性质有所不同。就像一个人一样,每一文学作品都具备独有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拉图主义 文学 知识论 诗学 西方 亚理士多德 黑格尔 个别事物 文学作品 文学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Moral Stuff of Narratives
3
作者 Paolo Tortonese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34,共11页
The Ethical Turn is commonly supposed to have occurred around 1988.In that year,Wayne C.Booth published The Company We Keep,a book considered to be the first attempt to rehabilitate moral judgement in literary critics... The Ethical Turn is commonly supposed to have occurred around 1988.In that year,Wayne C.Booth published The Company We Keep,a book considered to be the first attempt to rehabilitate moral judgement in literary critics and theory.The Ethical Turn can have various consequences for literary theory and criticism.In this paper,I try to describe and examine some,mainly those that concern the possibility of an ethics-based narratology.Are the attempts to define it in the last thirty years satisfactory?What kind of description of narrative structures can they give us?Must an ethics-based narratology be focused on the notion of character?Can it deal with the notion of plot,with the problem of temporality?Should it be necessarily linked with one of the different schools of ethical philosophy?Do different philosophical tendencies lead us to different kinds of narratology?After discussing these questions,I propose some paths for future research in moral narratolo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THICS POETICS NOVEL NARRATOLOGY ARISTOTL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歌建构意识的演进
4
作者 仲文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76-82,92,共8页
关键词 诗歌创作 结构主义 中国诗歌 结构观 弗洛伊德 亚理士多德 语言形式 柏拉图 本能需要 解构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戏仿与互文性中的创造性问题——以周星驰电影为中心
5
作者 李长生 《电影评介》 2014年第9期10-13,共4页
所谓戏仿,简言之即“戏谑性模仿”.早在古希腊时期,戏仿(parody)就作为对史诗的滑稽模仿(comic)和改造(transformation)而出现并为人所用.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亚理士多德曾在其《修辞学》中说过,“高尔斯亚说得对:应当用戏谑扰乱对方的正... 所谓戏仿,简言之即“戏谑性模仿”.早在古希腊时期,戏仿(parody)就作为对史诗的滑稽模仿(comic)和改造(transformation)而出现并为人所用.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亚理士多德曾在其《修辞学》中说过,“高尔斯亚说得对:应当用戏谑扰乱对方的正经,用正经压住对方的戏谑.”[1]具体而言,戏仿必须要依赖于具体的戏仿对象,也即是“源文本”.这种源文本一般都由那些众所周知的文本——比如经典文学作品,某些名噪一时的影视剧、畅销书甚至广告等——来充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仿 周星驰 互文性 亚理士多德 《大话西游》 滑稽模仿 《修辞学》 唐僧 高尔 白晶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隐逸的人文意义 被引量:3
6
作者 尤西林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1996年第4期74-77,共4页
隐逸的人文意义□尤西林一隐逸是一种脱离社会主流的生存方式。亚理士多德的分离(kekhorismene)说是对脑体分工的最早哲学阐释之一,其中的一个含义正是指,思维主体的心灵为保持独立自主性而需要脱离日常感性①。就这一... 隐逸的人文意义□尤西林一隐逸是一种脱离社会主流的生存方式。亚理士多德的分离(kekhorismene)说是对脑体分工的最早哲学阐释之一,其中的一个含义正是指,思维主体的心灵为保持独立自主性而需要脱离日常感性①。就这一点而言,人文知识分子本质上就是脱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知识分子 人文意义 亚理士多德 生存方式 世俗生活 世俗社会 中国文化现代化 中国传统文化 印度文化 紧张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情感、思想与语言同时发展——朱光潜表现说、克罗齐表现说及流行表现说之比较、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刘国华 《重庆社会科学》 1994年第1期74-80,共7页
情感、思想与语言之关系,看似简单,但是,从亚理士多德以来。一直困挠着不少西方美学家。从康德到克罗齐,都花了不少心血探讨,却仍然众说纷纭,没能从理论上统一起来。我国现代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在其《谈文学》里说,这个问题在他脑海里... 情感、思想与语言之关系,看似简单,但是,从亚理士多德以来。一直困挠着不少西方美学家。从康德到克罗齐,都花了不少心血探讨,却仍然众说纷纭,没能从理论上统一起来。我国现代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在其《谈文学》里说,这个问题在他脑海里曾盘旋十几年,在几部著作里讨论过,仍觉得不很容易确定。“但是,在未把它确定之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现说 朱光潜 克罗齐 亚理士多德 语言 康德 文学 西方美学 朱光潜美学 情感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藏书研究札记(一) 被引量:1
8
作者 祝而顺 《鲁迅研究动态》 1988年第9期51-55,共5页
《题记一篇》为何题?在鲁迅遗物中,有两页未刊手稿,系用文言文写成;有句读,无标题,全文计二百七十八字。审其内容,系为一位青年学人论诗的专著撰写的序言。序言论述了诗歌的起源及其由口头创作到文字创作的衍变,评析了刘勰《文心雕龙》... 《题记一篇》为何题?在鲁迅遗物中,有两页未刊手稿,系用文言文写成;有句读,无标题,全文计二百七十八字。审其内容,系为一位青年学人论诗的专著撰写的序言。序言论述了诗歌的起源及其由口头创作到文字创作的衍变,评析了刘勰《文心雕龙》和亚理士多德《诗学》在诗歌研究史上的开创意义及其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藏书 《文心雕龙》 亚理士多德 青年学人 口头创作 文言文 研究史 《诗学》 札记 诗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西方现代派艺术的审丑价值
9
作者 袁贵远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77-80,76,共5页
审美(包含与之相对的审丑)一开始就是人类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着巨大的价值。在中西很早的文化史上,就有许多关于美的功能和价值的言论。孔子提出“美教化”,认为美的诗歌可以“兴”、“观”、“群’、“怨”,柏拉图也认为... 审美(包含与之相对的审丑)一开始就是人类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着巨大的价值。在中西很早的文化史上,就有许多关于美的功能和价值的言论。孔子提出“美教化”,认为美的诗歌可以“兴”、“观”、“群’、“怨”,柏拉图也认为美的环境有利于人们学习真理的知识,而亚理士多德更认为悲剧的审美可以“净化”人的心灵世界。这说明人类很早就已经开始重视审美的功能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丑 西方现代派 价值层 审美 亚理士多德 形式结构 现代派艺术 艺术品 正价值 快乐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小说派”反传统的内涵
10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95-95,共1页
马小朝在《揪着自己的头发不能飞离脚下的大地》(《外国文学评论》1994年4期)一文中指出:“新小说”作家是以其反传统的举措而拉开小说创作之幕的,而他们反传统的第一声号角,就是声讨西方文学一、二千年以来以道德论为目的、以认识论为... 马小朝在《揪着自己的头发不能飞离脚下的大地》(《外国文学评论》1994年4期)一文中指出:“新小说”作家是以其反传统的举措而拉开小说创作之幕的,而他们反传统的第一声号角,就是声讨西方文学一、二千年以来以道德论为目的、以认识论为手段的文艺本体论.这种文艺本体论由古希腊苏格拉底提出,经柏拉图和亚理士多德理论化、系统化后,一直牢牢地统治着19世纪以前西方文艺理论的基本方向,因而也深深地影响并制约着西方文学长河的基本流向.尽管在19世纪以后,标榜“为艺术而艺术”的文艺思想登上了文学历史舞台,它们也曾将矛头指向了传统的以道德为目的、以认识为手段的文艺本体论思想,但我们仔细一看,便不难发现,它们不过是从逆反心理的角度,颠覆了传统道德论、认识论的理性主义尺度,从而偷换了传统道德论和认识论的内容:自然欲望代替了社会意志、情感体验代替了理智认知、人性的肉体代替了神性的灵魂、生命的直觉代替了思维的悟性.但从根本上说,它们并没有、也不可能从形式上彻底摒弃传统的文艺本体论.“新小说”派的艺术反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传统 新小说派 文艺本体论 西方文学 “新小说” 认识论 文艺思想 “为艺术而艺术” 亚理士多德 情感体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避讳与张扬——论小说实感“世界”和叙述方法的两种关系情状
11
作者 郜元宝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6期46-50,共5页
从柏拉图、亚理士多德到韦恩·布斯、热·热奈特,从文学体裁分类意识的萌发到当代体裁学的日趋精细,关于叙述性文学(后来集中为小说)“写什么”与“怎么写”、实感“世界”与叙述方法之间的相互关系,似乎一直是个争执不休的理... 从柏拉图、亚理士多德到韦恩·布斯、热·热奈特,从文学体裁分类意识的萌发到当代体裁学的日趋精细,关于叙述性文学(后来集中为小说)“写什么”与“怎么写”、实感“世界”与叙述方法之间的相互关系,似乎一直是个争执不休的理论热点。撇开相对而言较为薄弱的小说文体学不论,小说学的所有论域似乎都不出这个永恒的话题了。这既是揭开小说艺术之谜的希望所存,也是将许多热情的探讨引向死胡同的长途。理论的宿命就在于它既能给予我们一些新知,又将与之联系的其他一些知识遮蔽起来,在令人欣喜的成果上令人失望地保留着必然的破绽。不过我想,最能给人启发的,或许就在这成功和失败、圆满和破绽之间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述方法 小说叙述 小说艺术 叙述主体 柏拉图 隐含作者 亚理士多德 小说文体学 叙述对象 文学体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汤姆·琼斯》:神的意志与人的故事
12
作者 程星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4期101-104,共4页
据说自从亚当与夏娃被逐出伊甸园那天起,人类就注定要在晦涩不明的符号与图像中寻求上帝及其意义。(L·丹姆罗希:《神的安排与人的故事》,芝加哥,1985年)亨利·菲尔丁的小说《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正是反映... 据说自从亚当与夏娃被逐出伊甸园那天起,人类就注定要在晦涩不明的符号与图像中寻求上帝及其意义。(L·丹姆罗希:《神的安排与人的故事》,芝加哥,1985年)亨利·菲尔丁的小说《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正是反映了这种寻求以及求而不得的失意。和那个时代的许多小说家一样,菲尔丁也将他的小说称为“历史”,其目的显然是想在他的读者心中唤起一种真实感。随着故事的发展,他不时地提醒读者,不要把故事中发生的一切都当成假的,“而是在写着一段历史”。他似乎始终恪守着亚理士多德的古训,把自己当成自然的摹仿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亨利·菲尔丁 小说 亚理士多德 小说家 意志 伊甸园 十八世纪 小说创作 摹仿自然 社会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