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亚热带水库消落带土壤主要金属元素流失及其对沉积物磷释放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赵孟绪 唐鹊辉 +4 位作者 王灵紫 胡克武 吴杰 曹家瑶 彭亮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8-95,共8页
比较中国南亚热带地区31座大型水库消落带裸露土壤、表层沉积物和水体中的磷和主要金属元素(Al、Ca、Fe和Mn)含量,探讨水相磷与沉积物固相磷和铁之间的关系,为中国南亚热带水库沉积物内源磷释放对水库富营养化的贡献提供准确预测。结果... 比较中国南亚热带地区31座大型水库消落带裸露土壤、表层沉积物和水体中的磷和主要金属元素(Al、Ca、Fe和Mn)含量,探讨水相磷与沉积物固相磷和铁之间的关系,为中国南亚热带水库沉积物内源磷释放对水库富营养化的贡献提供准确预测。结果显示:由南向北,水库消落带土壤铁含量逐渐下降,土壤钙含量逐渐上升;沉积物与消落带土壤中各元素含量的比值依次为Mn>P>Fe>Al>Ca,与土壤铁和锰高的流失率相比,铝和钙基本无流失作用,铁和锰从流域土壤向水体和沉积物迁移可能是华南地区水体铁锰超标的重要原因;水库消落带土壤和表层沉积物中总磷与铁含量均显著正相关(P<0.05),且沉积物铁结合态磷含量占总磷的百分比显著高于土壤(P<0.05),表明磷主要与流域土壤中的铁结合并共同迁移、沉降,最终汇入沉积物中。当水库表层沉积物总磷含量达0.6mg/g时,沉积物总磷含量与铁含量相关,推测南亚热带水库沉积物磷的饱和滞留量可能在0.6mg/g左右。当Fe:P>70时,水体磷浓度基本低于20μg/L,水库处于中营养状态,表明表层沉积物中的铁能吸附水体磷并抑制磷释放,此时沉积物是磷的“汇”。当Fe:P<70,总磷含量与铁含量之间无显著相关性,水体磷浓度与沉积物铁磷比显著负相关(P<0.05),表明这些水库沉积物中铁对磷的吸附可能已开始饱和。沉积物铁磷质量比为70可能是南亚热带水库沉积物开始由磷汇向磷源转化的关键阈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沉积物 亚热带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热带水库沉积物钻孔中有机质的历史记录及其环境意义
2
作者 段丹丹 李海燕 +3 位作者 郑太辉 黄文 杨余 冉勇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620-627,共8页
氢指数(HI)是重要的有机质评价参数,能够反映沉积有机质中脂肪大分子物质的相对含量,并用于反演水生生态系统的历史初级生产力,有助于研究藻类生产力对污染物的富集作用。为了探讨氢指数的环境指示作用,选择了亚热带的3座水库作为研究对... 氢指数(HI)是重要的有机质评价参数,能够反映沉积有机质中脂肪大分子物质的相对含量,并用于反演水生生态系统的历史初级生产力,有助于研究藻类生产力对污染物的富集作用。为了探讨氢指数的环境指示作用,选择了亚热带的3座水库作为研究对象,采用Rock-Eval热解与生物标志物-中性糖方法相结合的研究技术,研究了沉积钻孔有机质的来源与特征;并结合210Pb和137Cs定年技术,综合运用氢指数和总糖含量对水库的初级生产力进行了重建。结果表明:中富营养的增塘和联安水库沉积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浮游藻类,且受降解的程度较小,而贫营养的新丰江水库钻孔下层有机质主要是受降解作用或陆源高等植物等的影响。近年来,3个水库的HI值都有显著性的增加,且与其对应的总糖含量以及近50年来的滑动平均温度都高度的相关,说明这些水库都经历了气候变暖所引起的初级生产力增长。同时,升高的水库生产力扩大了沉积物剖面中重金属和多环芳烃的累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水库 沉积有机质 氢指数 中性糖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亚热带水库敞水区春季轮虫群落结构:基于分类特征和功能性状的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陈旭繁 黄珂 +3 位作者 章洁香 黄琦 刘平 韩博平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490-1499,共10页
轮虫是淡水后生浮游动物中种类最丰富的类群,是水体生态系统食物链的关键环节.很多种类的轮虫对环境变化敏感,环境条件的改变能够导致其群落结构的快速变化,因此,轮虫群落的组成与变化可从生态位角度得以解释.物种的功能性状可提供更强... 轮虫是淡水后生浮游动物中种类最丰富的类群,是水体生态系统食物链的关键环节.很多种类的轮虫对环境变化敏感,环境条件的改变能够导致其群落结构的快速变化,因此,轮虫群落的组成与变化可从生态位角度得以解释.物种的功能性状可提供更强的生态适应性信号,轮虫的个体大小是反映其代谢与行为的综合性状,而咀嚼器、防御结构及防御行为则反映了它们对食物利用和应对捕食等方面的功能性状,轮虫群落中物种的这些功能性状组成反映了食物资源和捕食压力等对群落组成的选择作用.为了解我国南亚热带水库轮虫群落的结构特征,于2018年春季(3-5月)采集了我国华南地区43座水库敞水区的浮游动物定性样品和定量样品,同时测定了水温、水深、水体透明度及叶绿素a浓度等指标.共采集到轮虫19属45种,主要为营浮游生活的种类,异尾轮属(Trichocerca)和臂尾轮属(Brachionus)的种类最多,分别有10和7种.在轮虫个体大小上,群落中体长≤150μm个体的丰度和生物量均占绝对优势(分别为83.11%和53.10%),体现出热带、亚热带地区轮虫群落以小个体种类占优势的一般特征;具有槌型咀嚼器、杖型咀嚼器的轮虫为优势咀嚼器功能群,分别占57.78%和33.14%;具背甲与棘刺的轮虫为主要优势防御结构功能群(66.59%).南亚热带水库春季轮虫群落在食物利用及应对捕食压力上的特点明显,冗余分析表明轮虫群落的种类组成及性状功能群的丰度组成显著地受到食物、温度及竞争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落结构 功能性状 咀嚼器 轮虫 亚热带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亚热带典型水库浮游生物群落的嵌套结构及互作关系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婉璇 陈瑜 +1 位作者 林镇美 胡佳欣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5-124,共10页
为了解我国南亚热带水库浮游生物群落特征及驱动因素,加强水生态环境管理与保护,于2022年枯水期(3月)和丰水期(7、8月)分别在我国南亚热带地区5座大中型水库采集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样品,并测定相应水体理化指标,结合零和模型及网络分析... 为了解我国南亚热带水库浮游生物群落特征及驱动因素,加强水生态环境管理与保护,于2022年枯水期(3月)和丰水期(7、8月)分别在我国南亚热带地区5座大中型水库采集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样品,并测定相应水体理化指标,结合零和模型及网络分析等方法分析浮游生物的群落组成、嵌套结构、互作网络及环境影响。结果显示:(1)丰水期pH、水温和浊度显著高于枯水期,氨氮含量显著低于枯水期(P<0.05);(2)浮游植物丰水期共调查到8门299种(属)、枯水期8门274种(属),浮游动物丰水期4类群89种、枯水期4类群106种;(3)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实际分布矩阵的嵌套性指标(12.57、25.32)与随机分布矩阵(18.04±8.32、29.31±3.46)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调查水库浮游生物均表现出明显的嵌套结构,有利于群落稳定;(4)浮游生物群落间存在互作关系,且具有明显水期特征,丰水期浮游生物网络更加复杂紧密和稳定,能更加迅速应对环境干扰,丰水期浮游生物群落主要受CODMn、pH、水温、浊度影响,枯水期浮游生物群落主要受浊度、CODMn和总磷影响。控制有机物及营养盐输入、降低浊度是调控水库浮游生物群落的关键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浮游动物 互作关系 嵌套结构 亚热带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座南亚热带大型水库敞水区桡足类群落结构比较 被引量:8
5
作者 李莹 林秋奇 韩博平 《生态科学》 CSCD 2010年第1期22-29,共8页
于2000-2002年对南亚热带三座大型水库:新丰江水库、公平水库和飞来峡水库敞水区桡足类进行了定性定量采样。三座水库桡足类种类数较少,共检出桡足类4科10属14种,其中8种哲水蚤,5种剑水蚤和1种猛水蚤。主要分布在广东省水库的我国... 于2000-2002年对南亚热带三座大型水库:新丰江水库、公平水库和飞来峡水库敞水区桡足类进行了定性定量采样。三座水库桡足类种类数较少,共检出桡足类4科10属14种,其中8种哲水蚤,5种剑水蚤和1种猛水蚤。主要分布在广东省水库的我国特有种舌状叶镖水蚤(Phyllodiaptomustunguidus)和广布性种类右突新镖水蚤(Neodiaptomusschmackeri)是出现频率较高的哲水蚤种类,温中剑水蚤(Mesocyclopsthermocyclopoides)、台湾温剑水蚤(Thermocyclops taihokuensis)和博平近剑水蚤(Tropocyclopsbopingi)是出现频率较高的剑水蚤种类。水库的流域面积、滞留时间、鱼类捕食和营养状态是影响水库桡足类种类组成和数量的重要因素。三座水库桡足类种类数与水库流域面积大小存在正相关关系。随着水库营养水平的升高,桡足类密度和生物量也相应增加,但是大型哲水蚤的优势度降低,而剑水蚤和桡足类幼体的优势度上升。水力滞留时间很短是引起飞来峡水库桡足类种群波动的主要因素。水库捕食性鱼类对甲壳浮游动物的选择性捕食,对桡足类种类影响较小,对桡足类成体密度影响较大。由于地区差异和鱼类捕食强度等因素的影响,桡足类种类多样性与水体营养状态之间存在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足类 种类组成 群落结构 丰度 亚热带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热带联和水库理化因子及浮游植物分布特征 被引量:1
6
作者 蔡阳扬 唐常源 曹英杰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9-72,共14页
在亚热带水库中,水体的理化因子影响着浮游植物的分布和数量。然而,浮游植物也会对周围环境进行反馈作用。广东联和水库自2012年以来,每年夏季都会爆发密集微囊藻的藻华。为了研究周围环境与水华之间的关系,以及探讨爆发水华藻种的来源... 在亚热带水库中,水体的理化因子影响着浮游植物的分布和数量。然而,浮游植物也会对周围环境进行反馈作用。广东联和水库自2012年以来,每年夏季都会爆发密集微囊藻的藻华。为了研究周围环境与水华之间的关系,以及探讨爆发水华藻种的来源,对联和水库的物理和化学因子,以及浮游植物的时空变化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在热分层时期,水体中的pH、溶解氧和叶绿素a浓度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显著变化。浮游植物群落组成也发生季节性变化。在冬季混合时期,浮游植物优势种为梅尼小环藻;而在夏季热分层时期,优势种则变为密集微囊藻。同时,对水库周围河流与村庄池塘进行了调查,没有发现爆发水华的密集微囊藻。但在坝前水库底部发现密集微囊藻的休眠种子。因此,密集微囊藻并不是来源于上游水体,而是来自于水库本身。密集微囊藻细胞被认为自建库以来就存在于库中,通过休眠来克服恶劣的生存条件。当温度和光照,以及营养盐浓度达到适宜条件,藻细胞开始大量分裂生长。此外,浮游植物的分布对水体中溶解氧含量和总磷含量的垂直分布也起一定影响。在一年的水库氮磷收支中,均有一定量的氮和磷滞留在库区,氮的输入主要来自于大气沉降和河流,磷的输入则主要来自于河流与沉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分层 浮游植物 氧跃层 总磷 亚热带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三角典型水库藻类水华和pH对降雨气象条件的响应
7
作者 陈辉煌 金磊 +7 位作者 卢亦帆 王江滨 薛媛媛 罗安琪 王靖斌 张宏腾 Nwabuisi Simon Onyekachi 杨军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5649-5659,共11页
全球变暖背景下,台风和暴雨等极端天气事件频发,进而严重影响亚热带水库生态过程。本文以福建省泉州市供水水库(山美水库)为例,基于连续5年(2019年至2023年)的监测数据,探讨了山美水库藻类水华和pH偏高对不同降雨气象条件的响应特征和... 全球变暖背景下,台风和暴雨等极端天气事件频发,进而严重影响亚热带水库生态过程。本文以福建省泉州市供水水库(山美水库)为例,基于连续5年(2019年至2023年)的监测数据,探讨了山美水库藻类水华和pH偏高对不同降雨气象条件的响应特征和机制。结果表明,山美水库藻类水华通常发生在4月至8月,主要丰度优势类群为丝状蓝藻;库区表层水pH每年超过9的天数最高为139 d,主要发生在4月至8月。真光层热分层强度(每米温差≥0.20℃)、7日内无降雨天数(无降雨天数<4 d)和总氮(<1.80 mg/L)是导致蓝藻成为丰度优势类群的显著因素。真光层热分层强度(每米温差≥0.15℃)、7日内无降雨(无降雨天数≥7 d)和总磷(≥0.034 mg/L)是导致pH大于9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揭示了降雨气象条件、蓝藻与pH的内在关系,明确了水库蓝藻优势形成和pH超标时的气象和环境因子阈值,可为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闽三角城市供水水库水质安全保障与生态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藻水华 亚热带水库 PH 热分层 真光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褶纹冠蚌和背角无齿蚌对水体营养盐和浮游植物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张帅 陈修康 +1 位作者 肖利娟 胡韧 《生态科学》 CSCD 2011年第3期280-287,共8页
2009年5月31日-6月20日在广东省大沙河水库利用微型生态系统比较不同放养密度的褶纹冠蚌(Cristaria plicata)和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对水体氮、磷及浮游植物的影响,探讨两种蚌在控制南亚热带水库富营养化水体藻类水华上的可行... 2009年5月31日-6月20日在广东省大沙河水库利用微型生态系统比较不同放养密度的褶纹冠蚌(Cristaria plicata)和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对水体氮、磷及浮游植物的影响,探讨两种蚌在控制南亚热带水库富营养化水体藻类水华上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在褶纹冠蚌和背角无齿蚌处理组中,总氮、总磷和叶绿素a浓度显著增加,而铵氮的浓度显著下降;褶纹冠蚌和背角无齿蚌导致了浮游植物群落组成结构的改变和数量的增加,实验过程中绿藻所占的比例迅速上升。两种蚌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异,只是在不同的作用强度下,时间上的响应不同。综合实验结果,褶纹冠蚌和背角无齿蚌难以有效地运用于我国华南地区水库的水质改善与富营养化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褶纹冠蚌 背角无齿蚌 微型生态系统 富营养化 热带亚热带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