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亚热带森林碳储量与固碳量的构成及影响因素——以武宁县为例
1
作者 朱锦奇 熊媛巧 +6 位作者 易扬 王玉杰 刘敏 张桂莲 徐淑蕾 张娜 郑博福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6-267,277,共13页
[目的]准确评估区域森林碳储量和固碳量的数值、分布特点、构成和影响因素,是科学制定森林管理及相应调控政策的重要依据。[方法]选择隶属于亚热带典型森林区域的生态型县域作为研究对象,选取97个不同树种及不同龄组的样地开展地上、地... [目的]准确评估区域森林碳储量和固碳量的数值、分布特点、构成和影响因素,是科学制定森林管理及相应调控政策的重要依据。[方法]选择隶属于亚热带典型森林区域的生态型县域作为研究对象,选取97个不同树种及不同龄组的样地开展地上、地下碳储量和固碳量的实测,分析碳储量的构成及其与立地因子的相互关系,并将实测固碳量值与CASA模型计算值比较,以期为亚热带森林碳储量和固碳量评估提供参考。[结果]1)2020年研究区森林平均碳密度、总碳储量、植被层总固碳量分别为158.05 t/hm^(2)、4.07×10^(7)t、28.41×10^(5)t/a。其中碳密度最大的为桦树,碳储量和植被固碳量最高的均为硬阔类栲属及其他常绿阔叶林,碳储量最高的龄组为幼龄林。碳密度总体分布规律为土壤层(56.19%)>植被层(42.94%)>枯落物层(0.87%)。2)立地因子中土层厚度与土壤碳密度呈显著正相关,与枯落物密度呈显著负相关。3)除灌木林外,CASA模型估算固碳量值与样地实测测算出的固碳值差异大,样地实测值高出96.49%以上。[结论]在典型亚热带森林中,桦树在植被碳密度上具有显著优势,土壤层的碳储量是森林碳储量占比最大的部分,土层厚度是影响土壤碳密度和枯落物碳密度最主要的驱动因素。同时,除灌木林外,模型计算值低估研究区的森林固碳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森林 碳储量 固碳量 CAS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亚热带森林土壤细菌群落的关键因子解析
2
作者 李月柔 陈展 +1 位作者 王明霞 周志峰 《森林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68-374,共7页
为明确驱动亚热带森林土壤细菌群落演替的关键环境因子,以地处长江上游的重庆市铁山坪林场马尾松针叶林、香樟阔叶林及马尾松-香樟混交林3种林型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土壤基本性质,并用Illumina MiSeq测序解析了其细菌群落。结果表明,... 为明确驱动亚热带森林土壤细菌群落演替的关键环境因子,以地处长江上游的重庆市铁山坪林场马尾松针叶林、香樟阔叶林及马尾松-香樟混交林3种林型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土壤基本性质,并用Illumina MiSeq测序解析了其细菌群落。结果表明,3种林型中,针叶林土壤的速效铁含量及纤维素酶活性最高。阔叶林土壤中富集了玫瑰弯菌属、链霉菌属、苔藓杆菌属、独活假丝酵母菌属和细链孢菌属等5种菌属;针叶林土壤中酸杆菌属的相对丰度稍高;芽孢杆菌属和节杆菌属则是混交林土壤的标志菌属。针叶林与阔叶林、混交林两林地的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差异显著(P<0.05),土壤的pH值及全磷、速效磷、速效铁含量是影响该区域林地土壤细菌群落的关键因子,而纤维素酶活性亦与土壤细菌群落结构极显著相关(P<0.01)。林型是决定亚热带森林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其生态功能的关键因子,可为全面揭示亚热带森林土壤微生物的生态学特征及功能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森林 林型 土壤性质 纤维素酶活性 细菌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AGIC动态模型模拟预测我国亚热带森林土壤和地表水化学对氮硫沉降降低的响应
3
作者 周剑兴 李秉珍 +2 位作者 韩怡蒙 夏凡 谢丹妮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700-2712,共13页
以我国西南部重庆铁山坪亚热带森林为研究对象,运用动态模型MAGIC,结合长期观测数据,预测酸沉降减少后土壤和地表水化学的长期响应.模拟结果表明基于“十四五”的排放控制政策(到2025年SO_(2)排放总量保持与2020年相同,NOx和氨气(NH3)... 以我国西南部重庆铁山坪亚热带森林为研究对象,运用动态模型MAGIC,结合长期观测数据,预测酸沉降减少后土壤和地表水化学的长期响应.模拟结果表明基于“十四五”的排放控制政策(到2025年SO_(2)排放总量保持与2020年相同,NOx和氨气(NH3)排放总量比2020年分别下降10%以上和8%)设置的“实际减排”情景,到2050年亚热带森林土壤水(S1和S2)和地表水(SW)硫酸根(SO_(4)^(2-))浓度先升高,到2028年之后保持平稳,2021~2050年其平均值分别为1426,1414和938μeq/L,尚未恢复到1980年水平,恢复滞后23年左右;土壤水硝酸根(NO_(3)^(-))到2050年虽呈下降趋势但仍高于其阈值(443μeq/L),地表水NO_(3)^(-)浓度已经低于其阈值(411μeq/L),地表水NO_(3)^(-)浓度得降低相对于穿透水滞后13年左右;盐基阳离子(钙,Ca^(2+))在土壤和地表水中浓度升高;土壤和地表水p H值和ANC均低于酸化指标阈值,酸化恢复存在滞后效应.当实施更加严格的排放控制政策,即SO_(2)至2030年降到2021年的80%,至2050年降到2021年的70%,NH3、NOx和Ca^(2+)至2030年降到2021年的60%,至2050年降到2021年的40%,才可以使强酸性阴离子恢复到阈值以内,pH值持续上升,土壤和地表水ANC恢复到0μeq/L以上.此外,未来全球温度上升对土壤酸化严重的亚热带森林土壤和地表水中主要强酸性阴离子和酸化指标的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性气体减排 酸沉降 亚热带森林 土壤和地表水化学 MAGI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火干扰下亚热带森林土壤胞外酶化学计量特征
4
作者 郭琦玲 王建青 +3 位作者 毛娇艳 孙嘉雯 黄雨晴 施秀珍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4-101,共8页
[目的]森林火灾作为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主要的自然和人为干扰过程,严重影响土壤生物化学循环过程。为明确土壤胞外酶活性计量特征对林火干扰后恢复过程的响应。[方法]以亚热带次生林林火干扰后不同恢复阶段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替... [目的]森林火灾作为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主要的自然和人为干扰过程,严重影响土壤生物化学循环过程。为明确土壤胞外酶活性计量特征对林火干扰后恢复过程的响应。[方法]以亚热带次生林林火干扰后不同恢复阶段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替代时间序列的方法选取7个次生林恢复阶段的亚热带森林土壤,并将其分为老龄林(60~70 a)、中龄林(30~40 a)和幼龄林(<20 a),通过测定土壤碳(C)、氮(N)、磷(P)相关的转化酶活性,揭示林火干扰下亚热带森林土壤胞外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演替规律。[结果]土壤纤维素水解酶(CBH)和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活性随演替时间显著增加,其他酶活性无显著增加。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发现,土壤C、N质量分数是影响土壤胞外酶活性变化的关键因子。此外,幼龄林、中龄林和老龄林土壤胞外酶C、N、P计量比分别为1∶0.94∶1.53、1∶1.02∶1.63、1∶0.99∶1.47,表明亚热带地区森林土壤微生物生长受到P限制,且随着林火干扰后恢复年限增加逐渐改善。[结论]林火干扰后森林土壤N转化相关胞外酶活性随恢复时间呈递增趋势,土壤胞外酶化学计量逐渐趋于稳定,表明亚热带森林土壤健康状况随着林火干扰恢复过程逐渐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酶活性 亚热带森林 森林土壤 森林演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亚热带森林区(贵州黔西南-浙江绍兴)异戊二烯空间格局的走航观测研究
5
作者 余海峰 邬湘成 +1 位作者 成琳 常运华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145-4151,共7页
通过搭载高分辨率质子转移反应飞行时间质谱仪(PTR-TOF-MS)的移动实验室,对中国亚热带森林区由东西向横断面(2000km)开展了区域尺度大气异戊二烯的移动观测,旨在揭示该区域大气异戊二烯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异戊二烯浓度存在显著的... 通过搭载高分辨率质子转移反应飞行时间质谱仪(PTR-TOF-MS)的移动实验室,对中国亚热带森林区由东西向横断面(2000km)开展了区域尺度大气异戊二烯的移动观测,旨在揭示该区域大气异戊二烯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异戊二烯浓度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平均浓度为(0.635±0.204)μg/m^(3).其中,江南森林以广泛分布的竹子和主要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树种为特征,异戊二烯浓度为(0.629±0.116)μg/m^(3),约比贵州森林中(主要为针叶林)的(0.474±0.155)μg/m^(3)高出32.8%,这表明植被组成显著影响森林异戊二烯空间分布和排放强度.而在工业生产活动密集的浙江区域,异戊二烯浓度达到了(0.881±0.155)μg/m^(3),分别比贵州和江南森林分别高出86.2%和40.1%.除了该区域丰富的植被种类植物物种多样性外,工业活动、交通等人为因素也可能对该地区异戊二烯浓度偏高产生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森林 生物源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异戊二烯 移动测量 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亚热带森林类型细根生物量及其分布特征研究
6
作者 韩柱 程然然 +4 位作者 周卫荣 林怀桑 薛玉洗 陈立新 杨波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12-218,共7页
细根是植物吸收水分养分的重要器官,对于森林生态系统的维持和发展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对不同演替阶段森林群落(尤其是针对原生天然林及皆伐后不同恢复措施形成的森林类型)细根生物量及其分布特征的研究相对较少。以景德镇地区典型亚... 细根是植物吸收水分养分的重要器官,对于森林生态系统的维持和发展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对不同演替阶段森林群落(尤其是针对原生天然林及皆伐后不同恢复措施形成的森林类型)细根生物量及其分布特征的研究相对较少。以景德镇地区典型亚热带森林类型针阔混交林(人工林)、常绿阔叶林(次生林)和常绿阔叶林(天然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土钻法对0—30 cm土壤层细根生物量、垂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天然林活细根生物量(176.98 g·m^(-2))显著高于人工林(99.88 g·m^(-2))和次生林(94.35 g·m^(-2))(P<0.05);(2)0—15cm土层是细根的主要分布区,该土壤层细根生物量均占总细根生物量的70%以上,相同森林类型中,0—15 cm土壤层细根生物量显著高于15—30 cm土壤层,在相同土壤层,天然林细根生物量显著高于人工林和次生林。(3)与人工林相比,天然林细根有向土壤深层发展的趋势。(4)森林类型和土壤深度对活细根生物量有极显著影响。研究结果可为该地区亚热带森林保育和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森林 细根生物量 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载小光斑LiDAR技术的亚热带森林参数信息优化提取 被引量:25
7
作者 曹林 代劲松 +2 位作者 徐建新 许子乾 佘光辉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3-21,共9页
借助机载小光斑LiDAR点云和地面调查的73个样地数据,以亚热带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逐步回归法和贝叶斯模型平均法,分别优化筛选LiDAR提取变量;在此基础上,拟合最优模型估算各森林参数并评价精度;最后基于最优模... 借助机载小光斑LiDAR点云和地面调查的73个样地数据,以亚热带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逐步回归法和贝叶斯模型平均法,分别优化筛选LiDAR提取变量;在此基础上,拟合最优模型估算各森林参数并评价精度;最后基于最优模型进行蓄积量的升尺度制图。结果表明:通过主成分分析法筛选出的最优LiDAR提取变量为平均高度(hmean)、60%冠层返回密度变量(d6)和高度变异系数(hcv),且这3个变量在逐步回归法和贝叶斯模型平均法中多被选中;逐步回归法拟合模型效果最好(R2为0.39-0.84),而贝叶斯模型平均法(R2为0.32-0.77)和主成分分析法(R2为0.26-0.74)次之;就各森林参数而言,Lorey’s树高(R2为0.74-0.84)和优势树高(R2为0.73-0.82)的估算精度最高,胸径(R2为0.48-0.57)和蓄积(R2为0.46-0.55)次之,而株数(R2为0.35-0.44)和胸高断面积(R2为0.29-0.39)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雷达 森林参数 亚热带森林 主成分分析法 贝叶斯模型平均法 蓄积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基激光雷达的亚热带森林单木胸径与树高提取 被引量:80
8
作者 刘鲁霞 庞勇 李增元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6-37,共12页
【目的】以云南省普洱市天然林与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针对云南省山区森林树种繁多、林下灌木草本茂密的林分环境,根据森林中树木的形态特征,利用地基激光雷达(TLS)扫描数据提取样地尺度单木胸径与树高,为森林调查工作提供参考。【方... 【目的】以云南省普洱市天然林与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针对云南省山区森林树种繁多、林下灌木草本茂密的林分环境,根据森林中树木的形态特征,利用地基激光雷达(TLS)扫描数据提取样地尺度单木胸径与树高,为森林调查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将获取的多站地基激光雷达扫描数据分为多站拼接及单站2种分析方式,采用Hough变换算法及树干的形态特征对样地内单木进行识别与胸径提取,根据树干生长方向及单木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提取树高。【结果】1)对于多站拼接数据,即使在林分条件最为复杂的原始林,单木识别率仍可达到81%;对于单站数据,随着扫描距离增加,单木识别率降低,实际操作时单站布设比多站拼接简单;2)多站拼接胸径及胸高断面积估测结果更接近于样地真实值,多个单站平均结果比只使用一站扫描数据提取的结果更加适合估测样地胸径及胸高断面积,半径10 m比半径5 m及15 m范围内数据更加适合估测样地胸径及胸高断面积;3)天然林单木树高估测结果为R^2=0.77,RMSE=1.46 m;人工林单木树高估测结果为R^2=0.94,RMSE=0.96 m。【结论】本研究根据树干垂直向特征,设置的一系列参数可以剔除Hough变换算法在非树干处的识别圆,可提高单木识别及胸径、树高的估测精度。受扫描站布设及林分条件影响,人工林的估测结果好于天然林。多站拼接相比单站扫描更加接近于样地实测结果,多个单站平均更能代表样地实际情况,只用一站数据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基激光雷达 亚热带森林 胸径 树高 胸高断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热带森林演替树种叶片气孔导度对环境水分的水力响应 被引量:16
9
作者 孙谷畴 赵平 +1 位作者 曾小平 蔡锡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698-705,共8页
利用LI-1600稳态气孔计和PMS压力室,在田间测定了群落演替早期强阳生性树种桃金娘(Rhodomyrtus tomentosa)和三叉苦(Evodia lepta)、偏中性的阳生性树种荷木(Schima superba)、群落演替后期的耐荫树种鸭脚木(Schefllera octophylla)和九... 利用LI-1600稳态气孔计和PMS压力室,在田间测定了群落演替早期强阳生性树种桃金娘(Rhodomyrtus tomentosa)和三叉苦(Evodia lepta)、偏中性的阳生性树种荷木(Schima superba)、群落演替后期的耐荫树种鸭脚木(Schefllera octophylla)和九节(Psychotrie rubra)的叶片气孔导度(gs)和叶片水势(ΨL),研究不同演替阶段树种的气孔导度对环境水分的响应。结果表明,早上叶片有较高的ΨL,随着时间推移ΨL逐渐降低,与此同时比叶水力导度(KL)随ΨL降低而下降,桃金娘、三叉苦、荷木、鸭脚木和九节水力导度初始最低值时的ΨL分别为-1.6、-1.42、-1.30、-0.9MPa和-1.05MPa。随着ΨL降低,田间测定的gs开始从上午的较低值上升至约中午时的最大值,随后开始降低,此时的ΨL分别为-1.58、-1.52、-1.35、-1.02MPa和-1.0MPa。不同植物种类有不同的KL初始最低值的ΨL和gs达到最大值的ΨL。但不论何种供试树种,KL最低值时的ΨL与gs开始从最大值下降时的ΨL相近;显示KL与gs在动态变化中存在协调关系。树种间的gs和KL对ΨL的不同响应显示桃金娘和三叉苦的KL最低值时和gs开始下降时的ΨL均较鸭脚木和九节对应的ΨL低(p<0.05),意味着演替早期树种能在较强水分胁迫下保持较高的气孔导度。这一水力特性保证树种在水分胁迫下维持叶片的光合速率,有利于其在群落中的生长和优势地位的维护,而演替后期树种在较高ΨL下气孔关闭,降低了光合速率。全球变暖和环境进一步干旱可能成为限制亚热带森林植物群落的正向演替进程的潜在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森林 建群植物 气孔导度 水力导度 叶片水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小波多尺度分析亚热带森林土壤异养呼吸特征 被引量:8
10
作者 杨智杰 郑裕雄 +6 位作者 陈仕东 刘小飞 熊德成 林伟盛 胥超 杨玉盛 史思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4期5078-5086,共9页
土壤异养呼吸是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时间变化规律和影响因子一直是碳循环研究的难点和重点。利用全自动连续观测系统对亚热带米槠常绿阔叶次生林土壤异养呼吸进行高频率观测,采用连续小波变换技术对高频率实测值与模型... 土壤异养呼吸是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时间变化规律和影响因子一直是碳循环研究的难点和重点。利用全自动连续观测系统对亚热带米槠常绿阔叶次生林土壤异养呼吸进行高频率观测,采用连续小波变换技术对高频率实测值与模型估测值间的差值进行分析,探讨亚热带森林土壤异养呼吸的变化机制。结果发现,土壤异养呼吸速率年变化范围在0.82—7.11μmol CO_2 m^(-2)s^(-1)之间,全年平均值为2.66μmol CO_2 m^(-2)s^(-1),在7月份达到全年最高值。虽然土壤温度和水分双因素模型能够较好地解释土壤异养呼吸的年变化,但土壤温度和土壤异养呼吸速率在时间序列上未出现同步变化模式,同时双因素模型估测值与高频率实测值年均值相差18%,其中4—7月模型值低估12%,而8—9月模型值高估15%。进一步利用连续小波变换对模型误差分析发现,模型值与实测值差异在4—7月主要分布在短周期(32—64 h)和长周期(≥85 d),这可能与生长季节土壤底物有效性提高,大量的易变化碳输入激发原有土壤有机碳分解有关。8—9月差异主要分布在长周期(≥85 d),这可能是干旱造成底物有效性降低,微生物只能利用原有难分解有机碳进行维持代谢。因此亚热带森林土壤异养呼吸会不仅受到温度、土壤水分等环境因素影响,而且底物有效性变化也可能是影响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异养呼吸变化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养呼吸 全自动连续观测 高时间分辨率 连续小波变换 亚热带森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热带森林群落草本植物对林下光环境的响应 被引量:10
11
作者 胡砚秋 柯娴氡 +2 位作者 徐明锋 李文斌 苏志尧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2-76,共5页
确定森林群落中林下草本植物的分布及其对光照的响应,不仅能揭示草本植物对光的生态需求,而且能为其引种和利用提供关键参考。在东源康禾自然保护区的常绿阔叶林内设置2 hm^2样地,样地划分为50个20m×20 m样方,在样方内设置小样方... 确定森林群落中林下草本植物的分布及其对光照的响应,不仅能揭示草本植物对光的生态需求,而且能为其引种和利用提供关键参考。在东源康禾自然保护区的常绿阔叶林内设置2 hm^2样地,样地划分为50个20m×20 m样方,在样方内设置小样方进行林下草本植物(包括禾本科竹亚科植物)调查。用半球面影像技术测定林下光照指标,进而分析草本植物分布与林下光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林下光环境的变异为草本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多样的小生境,不同光照需求的物种在样地内均广泛分布;林下散射光与林下草本分布的除趋势对应分析(DCA)排序轴的相关性高于直射光与排序轴的相关性,说明林下散射光与林下植物的分布关系更为密切;不同光照总立地因子的样方组间草本植物的多度和丰富度没有显著差异,但非参数回归分析的结果清晰地反映了不同草本植物对光照响应的差别,如山麦冬Liriope spicata喜阴且不耐强光,黑莎草Gahnia tristis、箬竹Indocalamus tessellatus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生长变化不大,说明物种对光照的变化不敏感、适应性更强。在草本植物的引种和利用过程中,可以结合目标地点的光照条件选择适生的物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本植物 亚热带森林群落 林下光照 物种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卫星多光谱的广东亚热带森林FMC遥感反演 被引量:4
12
作者 冯小兵 曾宇怀 +4 位作者 吴泽鹏 杭文 魏书精 汤龙坤 胡海波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32-437,共6页
通过森林可燃物含水率(FMC)监测评估植被活叶的水分状况,探究可燃物水分含水率与植被本身的微观特征及植被的环境条件的关系,包括森林几何特征因子(如树高、冠幅宽度)和森林水分特征因子(NDVI、NDII)。除具有传统的线性关联外,森林的特... 通过森林可燃物含水率(FMC)监测评估植被活叶的水分状况,探究可燃物水分含水率与植被本身的微观特征及植被的环境条件的关系,包括森林几何特征因子(如树高、冠幅宽度)和森林水分特征因子(NDVI、NDII)。除具有传统的线性关联外,森林的特征变量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采用常规线性回归、XGboost、梯度提升回归3种经典的机器学习算法预测FMC。最后,通过分配权重整合这3种算法,构成新的“综合投票回归”方法。计算结果与样点初始值相关性最好,误差最低。该研究基于卫星遥感反演的低成本、准实时的FMC指数,可为制定森林火灾风险管理策略提供理论支撑和森林可燃物水分的时空分布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投票回归算法 可燃物含水率 广东亚热带森林 机器学习 Sentinel-2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BERS数据的亚热带森林地上碳储量估算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长委 胡月明 +3 位作者 沈德才 黄胜利 朱剑云 王璐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8-96,共9页
为探讨CBERS-02B星CCD数据在亚热带森林地上碳储量估算方面的能力,以东莞市范围内的亚热带森林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CBERS-02B星CCD数据的波段信息、植被指数、纹理信息和森林地上碳储量之间的相关性,发现纹理信息的估算能力最强;在此基... 为探讨CBERS-02B星CCD数据在亚热带森林地上碳储量估算方面的能力,以东莞市范围内的亚热带森林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CBERS-02B星CCD数据的波段信息、植被指数、纹理信息和森林地上碳储量之间的相关性,发现纹理信息的估算能力最强;在此基础上,将波段信息、植被指数和纹理信息结合在一起,通过逐步回归策略构建CBERS-02B星CCD数据的亚热带森林地上碳储量估算模型,其调整系数R2达到0.53,显著度水平P远远小于0.05。这表明:尽管CBERS-02B星CCD数据的近红外波段存在一定的漂移,但是将CBERS-02B星CCD数据的波段信息、植被指数、纹理信息集成构建森林地上碳储量估算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克服波段信息、植被指数、纹理信息各自单独估算森林地上碳储量的缺点,增强各自间的互补性,提高CBERS-02B星CCD数据估算森林地上碳储量的能力;而且基于CBERS-02B星CCD数据估算的东莞市碳储量空间分布和东莞市实际碳储量分布情况基本一致,说明CBERS-02B星CCD数据用于亚热带的森林地上碳储量估算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巴资源卫星 地上碳储量 亚热带森林 估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亚热带森林几种乔木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观察 被引量:6
14
作者 张德明 陈章和 陈兆平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1996年第2期31-39,共9页
本文对香椿(Toonasinensis(A.Juss.)Roem.)、木蝴蝶(Oroxylumindicum(L.)Vent.)、扁斗青冈(QuercushuiChun)、泡桐(Paulowniafortunei(S... 本文对香椿(Toonasinensis(A.Juss.)Roem.)、木蝴蝶(Oroxylumindicum(L.)Vent.)、扁斗青冈(QuercushuiChun)、泡桐(Paulowniafortunei(Seem.)Hemsl)罗浮柿(DiospyrosmorrisianaHance)、枳(BerchemiadulcisThunb.)等南亚热带森林乔木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进行观察.香椿、扁斗青冈、罗浮柿种子在轻阴(55%光)条件下萌发率最高,分别为70%、90%、30%,木蝴蝶种子在重阴(38%光)条件下萌发率最高,为80%,枳种子在光照条件下萌发率最高,为15%.阳性树种香椿、木蝴蝶、泡桐、枳幼苗生长速度较快,属速生型树种,其幼苗在光照条件下生长速度最快,森林中树种扁斗青冈、罗浮柿幼苗生长速度较慢,属慢生型树种,其幼苗在轻阴条件下生长较好.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幼苗生长速度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森林 乔木 种子 萌发 幼苗 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用机载激光雷达数据和立地质量分级对亚热带森林蓄积量遥感反演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国飞 岳彩荣 +1 位作者 王雷光 李春干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60-65,共6页
为了探讨不同的立地条件下,应用机载激光雷达(Lidar)数据建立的林分蓄积量模型的反演精度。以高峰林场2016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小班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随机森林对Lidar分位数高度、水平结构参数等变量重要性排序,构建蓄积量估测基础模型... 为了探讨不同的立地条件下,应用机载激光雷达(Lidar)数据建立的林分蓄积量模型的反演精度。以高峰林场2016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小班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随机森林对Lidar分位数高度、水平结构参数等变量重要性排序,构建蓄积量估测基础模型(不考虑立地质量分级)和优化模型(考虑立地质量分级)。结果表明:105块样地中有23块低立地生产力样地(LSP),有82块高立地生产力样地(HSP);在不同立地质量分级样地中,对树高和胸径进行logistic最小二乘回归曲线,胸径-树高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基础模型和优化-A_B模型估测的蓄积量在总体样地和HSP上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在LSP上差异极显著(P<0.001);优化模型估测的蓄积量和实测蓄积量在两种立地质量的样地中差异不显著(P>0.05);基础模型估测的蓄积量和实测蓄积量在HSP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在LSP差异极显著(P<0.001)。由分位高度(P H90)和实测蓄积量生成(含HSP和LSP)的两个伪模型曲线表明,在HPS中,实测蓄积量与P H90呈近似线性关系,在LSP中,蓄积量与P H90呈非线性关系;分位数高度(P H)、郁闭度与森林蓄积量表现出较强的相关性,并且提供了森林水平结构和垂直的变化。森林蓄积量估测最优模型的平均R 2值大于0.8,模型的可靠性和鲁棒性为亚热带森林蓄积量估测提供了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蓄积量 激光雷达 立地质量 亚热带森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载LiDAR生成亚热带森林林下DTM的地面误差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武晓天 李慧姝 +4 位作者 阮芳 冯皓宁 陈明强 王长委 王斌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01-105,共5页
目前LiDAR技术已经成为DTM的主要生产方法。地面误差对LiDAR生成DTM的精度影响比较明显,特别是由于亚热带森林植被覆盖区LiDAR激光点云少,生成的DTM更复杂,需要分析地面误差对LiDAR生成林下DTM的精度影响。本文以华南农业大学增城教学... 目前LiDAR技术已经成为DTM的主要生产方法。地面误差对LiDAR生成DTM的精度影响比较明显,特别是由于亚热带森林植被覆盖区LiDAR激光点云少,生成的DTM更复杂,需要分析地面误差对LiDAR生成林下DTM的精度影响。本文以华南农业大学增城教学科研基地为研究对象,从森林郁闭度和坡度两个方面探讨了地面误差对机载LiDAR数据生成林下DTM精度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高程误差会随郁闭度的增大而增大;而随坡度变化趋势不明显,但是坡度为15°时成为误差的分水岭,其前后误差差异比较明显。总体而言,郁闭度的影响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DAR DTM 亚热带森林 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热带森林非甲烷碳氢化合物的研究——Ⅱ.日变化 被引量:9
17
作者 白建辉 王明星 +1 位作者 John Graham Ronald G.Prinn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1年第4期456-466,共11页
对我国亚热带森林地区的非甲烷碳氢化合物(NMHC)、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进行了两个月的连续采样,并利用气相色谱仪对NMHC进行了分析,得到大量NMHC的实测资料,并对它们的日变化规律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做了详细研究。分析... 对我国亚热带森林地区的非甲烷碳氢化合物(NMHC)、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进行了两个月的连续采样,并利用气相色谱仪对NMHC进行了分析,得到大量NMHC的实测资料,并对它们的日变化规律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做了详细研究。分析表明,温度对各种树木异戊二烯的排放来说是一个重要因子,而且各种植物排放的异戊二烯对温度的依赖关系基本上比较一致。对于我国亚热带森林主要树种异戊二烯的排放速率进行了初步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甲烷碳氢化合物 异戊二烯 亚热带森林 日变化 大气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热带森林非甲烷碳氢化合物的研究——Ⅰ.季节变化(钢瓶采样) 被引量:6
18
作者 白建辉 王明星 +1 位作者 John Graham Ronald G.Prinn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1年第3期286-293,共8页
对中国亚热带森林地区的非甲烷碳氢化合物(NMHC)进行了一年多的钢瓶采样,并利用气相色谱仪对空气样品进行了分析,得到了大量NMHC的实测资料以及它们的季节变化规律和相互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NMHC的主要来源是当地植... 对中国亚热带森林地区的非甲烷碳氢化合物(NMHC)进行了一年多的钢瓶采样,并利用气相色谱仪对空气样品进行了分析,得到了大量NMHC的实测资料以及它们的季节变化规律和相互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NMHC的主要来源是当地植物的排放。对异戊二烯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详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甲烷碳氢化合物 异戊二烯 亚热带森林 大气 季节变化 钢瓶采样 气相色谱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载激光雷达大区域亚热带森林参数估测的普适性模型式 被引量:10
19
作者 李春干 李振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3-35,共13页
【目的】针对当前森林参数估测模型受研究区条件、森林类型限制不具备普适性的问题,从森林三维结构分析描述出发,构建森林参数估测多元乘幂模型式,并测试其在不同森林类型不同森林参数估测中的表现,检验其推广能力,以期发现一个适用于... 【目的】针对当前森林参数估测模型受研究区条件、森林类型限制不具备普适性的问题,从森林三维结构分析描述出发,构建森林参数估测多元乘幂模型式,并测试其在不同森林类型不同森林参数估测中的表现,检验其推广能力,以期发现一个适用于不同森林类型不同森林参数估测的模型结构式,为激光雷达森林参数的一致性估测提供实践案例。【方法】以面积2.21万km2的南亚热带丘陵山地区域为研究区,以面积法为基础,将刻画森林冠层三维结构的7个离散回波LiDAR变量进行组合,构建5个森林参数估测多元乘幂模型式,通过383块样地测试5个模型式在不同森林类型(杉木林、松树林、桉树林和阔叶林)不同森林参数(蓄积量、断面积和平均直径)估测中的表现。【结果】以激光雷达点云平均高、冠层覆盖度、叶面积密度变动系数、激光雷达点云高度变动系数、50%分位数密度为变量的模型结构式表现最好;4种森林类型蓄积量估测模型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667、0.769、0.764和0.602,相对均方根误差(rRMSE)变化范围为18.53%~36.32%,平均预估误差(MPE)变化范围为3.37%~6.95%;4种森林类型断面积估测模型的R^(2)分别为0.572、0.582、0.706和0.568,rRMSE变化范围为16.11%~30.82%,MPE变化范围为3.27%~5.89%;4种森林类型平均直径估测模型的R^(2)分别为0.574、0.501、0.709和0.240,rRMSE变化范围为10.07%~29.01%,MPE变化范围为1.83%~5.55%;最优普适性模型式的R^(2)与各森林类型各森林参数最优模型的R^(2)的相差小于5%,rRMSE和MPE的相差均小于7%。【结论】本研究提出的模型式变量具有明确的生物物理意义和林学解析意义,可准确刻画林分冠层三维结构,在不同森林类型不同森林参数估测中均取得较好效果,具有良好的普适性,有利于提高不同森林类型估测结果的可比性,可用于机载激光雷达大区域森林资源动态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资源调查 冠层结构 机载激光雷达 面积法 模型构建 亚热带森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亚热带森林木本植物幼苗生长特性研究(英文)
20
作者 彭姣凤 陈章和 韦明思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95-104,共10页
研究了广东亚热带42种木本植物幼苗的生长及其与物种的生态特性、生活型、种子大小的相互关系。较强光下(H,66.8 μmol m-2s-1)乔木幼苗的茎高和茎生物量显著高于灌木幼苗的相应值,但在较低光下(L, 33.7 μmol m-2s-1)两者无显著差异。... 研究了广东亚热带42种木本植物幼苗的生长及其与物种的生态特性、生活型、种子大小的相互关系。较强光下(H,66.8 μmol m-2s-1)乔木幼苗的茎高和茎生物量显著高于灌木幼苗的相应值,但在较低光下(L, 33.7 μmol m-2s-1)两者无显著差异。而阳性植物、耐阴植物和中间型植物之间,茎高和茎生物量无显著差别。乔木幼苗的叶面积和叶生物量比灌木幼苗大,但灌木幼苗的叶片数较乔木幼苗多。大种子种和小种子种幼苗之间,阳性植物、耐阴植物和中间型植物幼苗之间的叶片数和叶面积一般无显著差异。阳性植物幼苗比耐阴植物幼苗侧根数多。乔木幼苗的根生物量和根/茎比显著高于灌木幼苗。在较高光下, 阳性植物幼苗的根/茎比较耐阴植物幼苗高,但在较低光下无明显差异。45 d幼苗的根生物量与种子重量呈显著的正相关,而90 d幼苗无明显的相关。乔木幼苗个体生物量显著高于灌木幼苗。幼苗相对生长率和叶面积比的大小呈现如下顺序:阳性植物> 中间型植物> 耐阴植物,但只有阳性植物和耐阴植物之间有显著差异。阳性植物、中间型植物和耐阴植物幼苗之间的单位叶率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苗生长 木本植物 亚热带森林 广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