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6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土壤理化性质研究——以南昆山为例
1
作者 黎荣彬 邓洪涛 白昆立 《林业调查规划》 2022年第2期149-152,171,共5页
对广东省龙门县南昆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土壤分层取样并进行理化性质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理化性质随土层深度变化而变化,大部分理化指标具有极显著相关性;土壤物理性状总体良好,绝大部分土壤容重处于中等水平,土壤孔... 对广东省龙门县南昆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土壤分层取样并进行理化性质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理化性质随土层深度变化而变化,大部分理化指标具有极显著相关性;土壤物理性状总体良好,绝大部分土壤容重处于中等水平,土壤孔隙数量比较理想,毛管与非毛管孔隙比比较合理,土壤通气、保水能力比较协调;土壤有机质和有效氮含量较高,有效磷、有效钾和交换性盐基含量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理化性质 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 相关性分析 南昆山省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林隙及其自然干扰特征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温远光 林建勇 +3 位作者 朱宏光 周晓果 叶铎 王磊 《广西科学》 CAS 2014年第5期447-453,共7页
【目的】通过对大明山南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85个林隙的调查,了解南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林隙的基本特征和自然干扰规律。【方法】在大明山3.2hm^2永久样地内仔细寻找每一个林隙,记录林隙形成木的种类,测量其胸径和高度,判断林隙形成... 【目的】通过对大明山南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85个林隙的调查,了解南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林隙的基本特征和自然干扰规律。【方法】在大明山3.2hm^2永久样地内仔细寻找每一个林隙,记录林隙形成木的种类,测量其胸径和高度,判断林隙形成木和林隙的年龄,绘制树冠投影图。【结果】扩展林隙(EG)和冠空隙(CG)在南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中的面积比例分别为71.70%和52.90%,干扰频率分别为1.793%·a^-1和1.323%·a^-1,林隙干扰的返回间隔期约为76a。南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中,由树木翻蔸形成的林隙最为普遍,占51.88%,其次是干中折断而形成的,占37.88%。林隙大多由0~1株树木形成,平均每个林隙拥有形成木3.45株。EG的大小多在200~600m^2,其中以200~300m^2者所占的面积比例最大(占56.47%);CG的大小多在200m^2以下,以100~200m^2者所占的面积比例最大(占37.65%)。大部分林隙是在2年前形成的,占68.40%。林隙形成木种类超过42种,主要是云贵山茉莉(Huodendron biaristatum)、罗浮槭(Acer fabri)、栓皮木姜子(Litsea suberosa)、百色猴欢喜(Sloanea chingiana)、刨花润楠(Machilus pauhoi)、天目紫茎(Stewartia gemmata)、糙皮桦(Betula utilis)和罗浮柿(Diospyros morrisiana),占形成木个体数的68.51%。林隙形成木分布最多的径级在15~20cm。【结论】南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林隙特征不同于热带山地雨林,也与南亚热带低地的常绿阔叶林存在显著区别。2008年特大冰冻干扰是造成大明山山地常绿阔叶林林隙分异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 山地绿阔叶林 林隙 自然干扰 冰冻灾害 大明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细根生物量年际动态及其环境影响因子
3
作者 付志高 肖以华 +4 位作者 许涵 王焱 贲春丽 陈洁 史欣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5-175,共11页
【目的】细根对于森林生态系统中碳的分配和养分循环至关重要,了解影响细根生物量累积的环境因素对理解森林演替、养分循环和地下生态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通过原位监测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细根生物量、土壤生物(微生物生物量碳... 【目的】细根对于森林生态系统中碳的分配和养分循环至关重要,了解影响细根生物量累积的环境因素对理解森林演替、养分循环和地下生态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通过原位监测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细根生物量、土壤生物(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非生物(有机碳、总氮、总磷、可溶性碳、速效氮、铵态氮、硝态氮、pH、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以及气象(大气降水量、温度和湿度)等要素连续10年数据,探究生物与非生物因子和细根生物量累积的关系。【结果】①湿季(499.36 g/m^(2))较干季(289.61 g/m^(2))而言更有利于细根生物量累积(P<0.01),但湿季细根生物量于457.40~547.13 g/m^(2)区间相对稳定(P=0.097),而干季从157.80~348.53 g/m^(2)极显著变化(P<0.01)。年尺度上细根总生物量的变异与湿季类似,年际间保持相对稳定(P>0.05)。②干季FRB与SOC、MBN、NO_(3)^(-)-N和TP显著正相关,湿季,则与MBC和ST显著正相关。③气候条件(MAP、MAH和MAT)变化主要通过影响土壤因子间接影响细根生物量的累积,且其对土壤生物特性的影响(84%)大于非生物特性(74%)。干季土壤因子(R^(2)=0.65)对于细根生物量的影响高于湿季(R^(2)=0.39),土壤因子中,MBC(重要性值15.41%)和ROC(重要性值27.61%)分别是湿季和干季细根生物量变化的主导因子。年尺度上影响总细根生物量变异的主导因子则与湿季一致为MBC(29.30%)。【结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ROC和MBC是维持细根生物量年际稳定的主要土壤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际变化特征 细根生物量 环境因子 亚热带绿阔叶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建群种种群动态与邻体效应研究
4
作者 许也娜 余洋 +4 位作者 郭盛才 郑毅 彭威雄 曹洪麟 练琚愉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21-331,共11页
探究建群种的种群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加深对森林碳循环和源汇转换的了解,并为森林保护提供理论依据。该文以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20 hm2固定监测样地的建群种锥栗(Castanopsis chinensis)、荷木(Schima superba)和黄杞(... 探究建群种的种群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加深对森林碳循环和源汇转换的了解,并为森林保护提供理论依据。该文以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20 hm2固定监测样地的建群种锥栗(Castanopsis chinensis)、荷木(Schima superba)和黄杞(Engelhardia roxburghiana)为研究对象,利用重要值、死亡率、补员率、径级结构等分析其种群动态特点,进而根据种群动态特征,通过邻体效应分析其存活与邻体密度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锥栗种群和黄杞种群动态稳定,在样地群落中保持优势地位,死亡率与补员率较低;荷木种群在2010—2015年间大量个体死亡,在样地群落中优势地位急剧下降。锥栗中树个体的存活与同种邻体密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表现出明显的种内竞争或负密度制约现象;荷木在种群动态稳定时期,大树个体存活与同种邻体密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符合生境过滤假说;荷木在种群个体大量死亡时期,大树个体存活与同种邻体密度的显著正相关关系消失,而与异种邻体密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周围的异种个体聚集的地方荷木存活的可能性大,符合异群保护假说;黄杞个体的存活动态与邻体密度关系大多不显著,表明黄杞的存活几乎不受邻体影响。建群种对邻体的响应具有种间差异,同一物种在不同生活史阶段也有不同策略,佐证了环境过滤与生态位分化共同作用于该群落,维持了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功能与稳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鼎湖山 亚热带绿阔叶林 建群种 种群动态 邻体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构建的空间尺度规律
5
作者 陈盼 林寿明 +2 位作者 吴林芳 彭威雄 郭盛才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25年第1期57-63,共7页
为了解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构建在空间尺度上的变化规律,在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设立20hm^(2)网格,通过在网格内设置样地,对样地监测调查、构建谱系树,并应用PER-SIMPER生态模型,从物种共存和谱系结构的角度,明确了亚热带常绿阔... 为了解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构建在空间尺度上的变化规律,在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设立20hm^(2)网格,通过在网格内设置样地,对样地监测调查、构建谱系树,并应用PER-SIMPER生态模型,从物种共存和谱系结构的角度,明确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构建机制。结果表明:该保护区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谱系结构呈现聚集分布,且具有尺度依赖性,即随着空间尺度的增加,聚集程度逐渐增强;该保护区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构建主要受扩散限制过程的驱动,但随着空间尺度的增加,生态位分化过程的作用逐渐增强,使得群落构建的主要生态过程由扩散限制主导转变为扩散限制和生态位分化的共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谱系结构 空间尺度 生态模型 群落构建机制 亚热带绿阔叶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上碳储量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6
作者 李林 赵毅 +4 位作者 温智峰 刘佳润 魏识广 周景钢 冯嘉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687-4697,共11页
旨在探讨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上碳储量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了解该区域森林的碳汇功能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20 hm2固定森林样地调查数据,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划分优势种和非优势种,... 旨在探讨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上碳储量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了解该区域森林的碳汇功能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20 hm2固定森林样地调查数据,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划分优势种和非优势种,研究地上碳储量的空间分布和生物/非生物因素的影响,获取了以下结果:(1)优势种对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上碳储量贡献更大(1533.85 Mg,74.72%),尤其是大径级物种(1389.68 Mg,67.69%)。优势种地上碳储量(CV=0.635)的空间分布较非优势种(CV=0.690)更加均匀。(2)物种多样性与优势种和总体地上碳储量负相关,而与非优势种正相关。(3)群落总体、优势种和非优势种的地上碳储量均与结构多样性显著正相关。然而,结构多样性对非优势种地上碳储量的影响程度高于优势种。(4)群落中的土壤营养度、凹凸度与地上碳储量正相关。综上所述,通过提升非优势种的物种多样性可以增加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上碳储量。此外,改善土壤营养条件也有助于提升南亚热带森林的碳汇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上碳储量 亚热带绿阔叶林 物种多样性 结构多样性 地形和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茎泽兰在云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的入侵格局和生境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刘宪斌 杨楠茜 +3 位作者 李涛 赵星硕 杨亚丽 胡先近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8-139,共12页
【目的】调查云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的个体生长情况和种群分布规律,分析其与各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和显著性,为保护森林物种多样性和防止外来入侵种的繁殖扩散提供科学建议和理论依据。【方法】以云... 【目的】调查云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的个体生长情况和种群分布规律,分析其与各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和显著性,为保护森林物种多样性和防止外来入侵种的繁殖扩散提供科学建议和理论依据。【方法】以云南亚热带次生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沿林缘随机挑选9个紫茎泽兰种群集中分布区域作为起点,垂直进入森林内部,以10 m为间隔等距离定点调查样方,分别调查紫茎泽兰植株外部形态指标和环境因子。【结果】株高、丰富度、单株最多绿色叶片数、单叶最大面积、单位面积生物量、存在度和重要值在林缘0~10 m的范围内达到最大值,且随着进入森林内部距离的增加而逐渐降低或减少,呈衰减指数模型分布;在距林缘超过60 m的森林内部很少有紫茎泽兰植株出现。土壤温度、光照强度、空气温湿度和林冠郁闭度均能明显控制紫茎泽兰种群的分布和生长。土壤温度、光照强度和空气温度与紫茎泽兰种群外部形态指标呈正相关关系;空气湿度和林冠郁闭度则与其呈负相关关系。【结论】由森林分布斑块化和物种生境碎片化产生的大面积林缘区域给紫茎泽兰种群的入侵和繁殖提供了理想栖息地,而森林内部相对较低的土壤和空气温度、较弱的光照强度、较高的空气湿度和林冠郁闭度则明显抑制了紫茎泽兰种群的入侵和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茎泽兰 植株丰富度 生物量 植物种群存在度 植物种群重要值 环境因子 衰减指数模型 云南亚热带绿阔叶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0-2014年哀牢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呼吸数据集
8
作者 易艳芸 周文君 +10 位作者 张孝良 武传胜 Zayar Phyo Mohd Zeeshan 鲁志云 温韩东 沙丽清 宋清海 梁乃申 刘玉洪 张一平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4年第1期243-254,共12页
亚热带森林是我国分布面积最大的森林类型,在调控全球气候变化和维持大气碳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土壤通过呼吸作用排放的碳是大气CO_(2)的主要来源,土壤碳库的细微变化也会显著影响大气CO_(2)的浓度,因此目前亚热带森林土壤碳储量的大... 亚热带森林是我国分布面积最大的森林类型,在调控全球气候变化和维持大气碳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土壤通过呼吸作用排放的碳是大气CO_(2)的主要来源,土壤碳库的细微变化也会显著影响大气CO_(2)的浓度,因此目前亚热带森林土壤碳储量的大小及动态变化特征受到广泛关注。云南哀牢山是我国重要的亚热带森林分布区。本研究依托云南哀牢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利用全自动多通道观测系统开展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呼吸的连续测定,经过严格的数据质量控制和评估,将2010-2014年的土壤呼吸的监测数据收集与整理,包括土壤5 cm温度(Ts)、土壤10 cm含水量(SWC)和土壤呼吸(Rs),并形成日、月和年尺度三类数据集。本数据集对于揭示气候变化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生态过程的影响、正确评估土壤有机碳排放和森林生态系统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也为进一步研究气候变暖等全球变化对土壤呼吸组分尤其是土壤有机碳排放的影响提供经验和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自动多通道观测系统 土壤呼吸 气候变化 亚热带绿阔叶林 哀牢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田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凋落物分解及养分释放动态 被引量:3
9
作者 胡学鹏 幺中元 张乃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8584-8594,共11页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在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碳存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其凋落物分解机制对理解和预测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和碳储存具有重要意义。以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典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区域,以两种亚热带树种马尾松(...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在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碳存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其凋落物分解机制对理解和预测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和碳储存具有重要意义。以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典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区域,以两种亚热带树种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和石栎(Lithocarpus glaber)凋落叶作为分解基质,通过对凋落物分解速率、凋落物养分释放速率、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土壤胞外酶活性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从凋落物质量、分解者和分解环境三个层面探究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凋落物分解的主场效应、养分释放模式以及土壤微生物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马尾松凋落叶主场效应不明显,而石栎凋落叶在分解过程中表现出一定主场效应,并具有时间依赖性,在分解后期主场效应较为强烈,说明具有较低初始有机碳含量的凋落物可能存在相对明显的正主场效应;(2)马尾松和石栎凋落叶的有机碳均呈净富集状态,马尾松凋落叶氮在分解后期呈释放模式,而石栎凋落叶氮则表现为净富集模式;(3)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内凋落物分解主要受养分残留率、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真菌/细菌比和革兰氏阳性/阴性细菌比)和土壤pH的影响。综上,揭示了马尾松和石栎凋落物分解主场效应的差异性表现和时间依赖性,有助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优势树种的凋落物分解机制的深入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绿阔叶林 凋落物分解 微生物群落结构 主场效应 胞外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下不同生活型植物叶片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10
作者 许雪晴 李文君 +2 位作者 周雪雯 吕仕洪 白坤栋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25-736,共12页
为了探究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形成和维持机制,该研究采用常规和系统发育比较方法对广西猫儿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下乔木幼树、灌木、草本和藤本等不同生活型植物叶片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系统发育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叶片化学计量... 为了探究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形成和维持机制,该研究采用常规和系统发育比较方法对广西猫儿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下乔木幼树、灌木、草本和藤本等不同生活型植物叶片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系统发育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叶片化学计量特征的系统发育信号(Blomberg’s K)值为0.020~0.183。叶片N、P含量以及C/P、P/Ca、K/Ca的系统发育信号显著,表明物种多样化过程中存在系统发育保守性。叶片C、N、K和Mg含量以及大多数计量比受到生活型的显著影响,藤本植物有最高的叶片N、K和Mg含量,而草本植物叶片C、Mg含量、C/N和C/P最低。这表明不同生活型植物在总体上对叶片营养元素含量的需求和比例存在差异。进化模型拟合分析表明,对不同生活型最优叶片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值的稳定选择是最优的进化模型,这表明不同生活型植物在进化过程中选择了适应自身的最优叶片化学计量特征组合。此外,在进化过程中叶片化学计量特征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性。因此,物种多样化过程中存在的叶片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系统发育保守性和最优化稳定选择共同推动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形成和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片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林下植物 生活型 系统发育 亚热带绿阔叶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微生物量对大气氮沉降的响应
11
作者 李茂楠 刘宪斌 +3 位作者 杨亚丽 张宝 段恩省 杨应忠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期39-44,50,共7页
以玉溪市城区生态植物园中结构和功能保护较好的次生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地点,分别设置0、1、5、10、15和30 g/(m^(2)·a)共6个氮浓度试验处理,采用林冠下喷雾的方式处理2年,采集0~10 cm表层土壤测定土壤全碳和全氮含量、活性有机碳含... 以玉溪市城区生态植物园中结构和功能保护较好的次生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地点,分别设置0、1、5、10、15和30 g/(m^(2)·a)共6个氮浓度试验处理,采用林冠下喷雾的方式处理2年,采集0~10 cm表层土壤测定土壤全碳和全氮含量、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其转化率、微生物量碳和氮含量。研究结果表明:中高浓度大气氮沉降明显增加了土壤全碳和全氮含量,降低了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其转化率,减少了微生物量碳和氮含量,说明中高浓度大气氮沉降能够影响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碳循环和氮循环进程,增加土壤碳库和氮库,改变土壤碳组分,延缓土壤碳转化过程,减少土壤微生物总量。数据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全碳含量与大气氮沉降浓度呈多项式关系,即土壤全碳含量随大气氮沉降浓度升高而增加,在10 g/(m^(2)·a)N水平达到最大值[(31.05±1.94)g/kg],之后随着大气氮沉降浓度的继续升高而降低;土壤全氮含量与大气氮沉降浓度呈线性正相关关系,即土壤全氮含量随着大气氮沉降浓度持续升高而不断增加;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其转化率、微生物量碳和氮含量与大气氮沉降浓度呈线性负相关关系,即随着大气氮沉降浓度持续升高而不断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氮沉降 土壤微生物量碳 土壤微生物量氮 土壤全碳 云南亚热带绿阔叶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哀牢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温特征及变化趋势
12
作者 游广永 张一平 +2 位作者 刘玉洪 巩合德 罗有勇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53-58,共6页
地温是森林气候的重要指标,对于植物生长和土壤呼吸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利用中国科学院哀牢山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站(ASSFE)林外和林内的长期地温观测资料,对研究较少的地温多年平均特征和长期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哀牢山亚... 地温是森林气候的重要指标,对于植物生长和土壤呼吸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利用中国科学院哀牢山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站(ASSFE)林外和林内的长期地温观测资料,对研究较少的地温多年平均特征和长期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哀牢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具有较强的生态气候功能,林内外年平均地表温度的差异为2.4℃(林内年平均最高地表温低于林外13.4℃,林内年平均最低地表温高于林外3.4℃),干季的林内外差异大于雨季;年平均地表温具有上升的趋势,干季强于雨季,林内强于林外(林外:0.010℃/a,林内:0.017℃/a)。因此,地温的总体水平上升,地-气温差、林内与林外的地温差缩小。受此影响,哀牢山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的分布海拔将会升高;地温的升高将加速土壤呼吸速率,进而影响区域内的碳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哀牢山 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 地温 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鼎湖山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C贮量分布 被引量:45
13
作者 唐旭利 周国逸 +2 位作者 温达志 张德强 闫俊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90-97,共8页
在对 1 hm2永久样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优势树种 C含量的实测值 ,对鼎湖山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的 C贮量及其空间和种群分布特点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 1 )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现存 C贮量为89.75 t·hm- 2 ,其中 ,干、枝、叶、... 在对 1 hm2永久样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优势树种 C含量的实测值 ,对鼎湖山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的 C贮量及其空间和种群分布特点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 1 )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现存 C贮量为89.75 t·hm- 2 ,其中 ,干、枝、叶、根分别占总量的 5 3.0 9%、2 5 .36%、2 .64%和 1 8.31 % ;( 2 )数量上小径级个体占有绝对优势 ,1 hm2 样地内 DBH<2 0 cm的个体占总数的 95 % ,个体数量随径级的增加而迅速减少 ,而 C贮量的径级分布则大致呈“M”形 ;( 3)根据树木高度分为 4个层次 ,即 层 ( h≥ 2 0 m) , 层 ( 1 0 <h≤2 0 m) , 层 ( 5 <h≤ 1 0 m)和 层 ( h<5 m) ,各亚层之间 C贮量与该层次的高度呈正相关 ,占总 C贮量的比例依次为 5 3.97%、31 .37%、1 1 .2 6%和 3.40 %。在垂直方向上 ,干、枝、根 C贮量变化与总 C贮量的变化趋势大体一致 ,叶的 C贮量则以 层最大 ;( 4 )优势种群对季风常绿阔叶林 C贮量贡献排序为 :锥栗 Cas-tanopsis chinensis>荷木 Schima superba>黄果厚壳桂 Cryptocarya concinna>厚壳桂 Cryptocarya chinensis>肖蒲桃 Acmena acuminatissima>黄杞 Engelhardtia roxburghiana>白颜树 Gironniera subaequalis>臀形果 Pygeum topengii>橄榄 Canarium album>窄叶半枫荷 Pterospermu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鼎湖山 亚热带季风绿阔叶林 M贮量 垂直分布 径级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九连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优势种空间分布格局 被引量:36
14
作者 范娟 赵秀海 +3 位作者 汪金松 张春雨 何俊 夏富才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2729-2737,共9页
于江西九连山国家自然保护区设置4 hm2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固定监测样地,用样方法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进行调查分析。应用点格局方法分析生境异质性是否影响树木分布并分析优势种红钩栲(Castanopsis lamontii)、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 于江西九连山国家自然保护区设置4 hm2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固定监测样地,用样方法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进行调查分析。应用点格局方法分析生境异质性是否影响树木分布并分析优势种红钩栲(Castanopsis lamontii)、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罗浮柿(Diospyros morrisiana)和细枝柃(Eurya loquaiana)分布格局,对比存在生境异质性和排除生境异质性两种情况下优势树种不同生长阶段(幼树、小树、成年树)的空间分布格局以及不同生长阶段之间的空间关联性,探讨生境异质性之外的其它种群分布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生境异质性效应显著影响九连山树木分布,4个优势树种在大尺度上存在明显的生境偏好;2)用完全随机零模型不排除生境异质性时,4个优势种总体及其不同生长阶段在0—30 m所有尺度上主要呈现聚集分布;3)用异质性随机零模型排除生境异质性后,4个优势种及其不同生长阶段的聚集程度显著下降,只在小尺度上(0—5 m)呈现聚集分布;4)4个优势种的幼树与小树均表现显著的正相关。红钩栲的成年树与幼树及成年树与小树总体表现不相关。米槠的成年树与幼树总体以无相关为主;成年树与小树之间总体呈正相关。小乔木罗浮柿的成年树与幼树之间在小尺度上(0—5 m)表现负相关或无相关,在较大尺度范围上总体表现正相关关系;小树与成年树在研究尺度上表现出正相关。灌木细枝柃的成年树与幼树,成年树与小树及小树与幼树之间在研究尺度范围内均呈现正相关关系;5)研究发现九连山优势乔木物种通过密度制约和Janzen-Connell效应释放空间,为其他物种共存提供条件,而优势灌木物种细枝柃没有表现出这两个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绿阔叶林 优势种 生境异质性 空间分布格局 空间关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碳素积累和分配特征 被引量:35
15
作者 莫江明 方运霆 +2 位作者 彭少麟 Brown Sandra 周国逸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1970-1976,共7页
研究了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40 0多年林龄的锥栗 (Castanopsis chinensis)、黄果厚壳桂 (Crypto-carya concinna)和 50多年林龄的黄果厚壳桂、鼎湖钓樟 (Lindera chunii)两个群落碳素积累和分配特征。结果表明 ,两林分间植物碳素... 研究了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40 0多年林龄的锥栗 (Castanopsis chinensis)、黄果厚壳桂 (Crypto-carya concinna)和 50多年林龄的黄果厚壳桂、鼎湖钓樟 (Lindera chunii)两个群落碳素积累和分配特征。结果表明 ,两林分间植物碳素含量在不同器官和不同层中的分配格局均十分相似 ,总平均分别为 41 .980 %(锥栗、黄果厚壳桂群落 )和 40 .377% (黄果厚壳桂、鼎湖钓樟群落 )。锥栗、黄果厚壳桂群落生态系统碳总贮量为 2 4 4 .998t/ hm2 ,其中植被部分为 1 54.2 89t/ hm2 ,土壤为 89.1 2 8t/ hm2 ,地表凋落物层为 1 .581 t/ hm2。黄果厚壳桂、鼎湖钓樟群落植被碳总贮量为 84.1 51 t/ hm2。在两林分植被碳总贮量中 ,乔木层分别占了97.47% (锥栗、黄果厚壳桂群落 )和 98.0 4 % (黄果厚壳桂、鼎湖钓樟群落 ) ,而在乔木层碳总贮量中 ,干器官则分别占 47.93% (锥栗、黄果厚壳桂群落 )和 44.66% (黄果厚壳桂、鼎湖钓樟群落 )。锥栗、黄果厚壳桂群落植被碳年积累量为 3.1 4 9t/ (hm2· a) ,黄果厚壳桂、鼎湖钓樟群落植被碳年积累量则为 3.42 5 t/ (hm2· 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绿阔叶林 鼎湖山 生物圈保护区 碳素 积累 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石顶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优势种群黄果厚壳桂的AFLP分析 被引量:14
16
作者 张军丽 王峥峰 +2 位作者 王伯荪 李鸣光 张炜银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91-398,共8页
以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 ( AFLP)分析了黑石顶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优势种群黄果厚壳桂 ( Cryptocarya concinna)在三个不同群落类型中的遗传多态性及遗传结构 ,并比较了该 3个种群间的遗传分化。以 4对 AFLP选择引物组合产生了大量扩增表型... 以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 ( AFLP)分析了黑石顶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优势种群黄果厚壳桂 ( Cryptocarya concinna)在三个不同群落类型中的遗传多态性及遗传结构 ,并比较了该 3个种群间的遗传分化。以 4对 AFLP选择引物组合产生了大量扩增表型带 ,用 AMOVA、PHYLIP等软件分析计算了种群的遗传结构。结果表明黑石顶黄果厚壳桂种群具有高的种群内遗传多态性、低的种群间遗传分化。并讨论了种群遗传变化与生境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果厚壳桂 优势种群 AFLP 遗传结构 植物群落 分子生态 亚热带绿阔叶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皖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下灌木层主要树种叶片养分特征 被引量:15
17
作者 崔珺 柯立 +2 位作者 张驰 周佳佳 徐小牛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4-40,共7页
对皖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下灌木层主要树种草珊瑚〔Sarcandra glabra ( Thunb.) Nakai〕、乌药〔Lindera aggregata ( Sims) Kosterm.〕、香桂( Cinnamomum subavenium Miq.)、红楠( Machilus thunbergii Sieb. et Zucc.)、连... 对皖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下灌木层主要树种草珊瑚〔Sarcandra glabra ( Thunb.) Nakai〕、乌药〔Lindera aggregata ( Sims) Kosterm.〕、香桂( Cinnamomum subavenium Miq.)、红楠( Machilus thunbergii Sieb. et Zucc.)、连蕊茶〔Camellia cuspidata ( Kochs ) H. J. Veitch〕、甜槠〔Castanopsis eyrei ( Champ. ex Benth.) Tutch.〕、矩叶鼠刺( Itea oblonga Hand.-Mazz.)、红淡比( Cleyera japonica Thunb.)和小叶蚊母树〔Distylium buxifolium ( Hance) Merr.〕叶片养分(包括C、N、P、K、Ca和Mg)含量、单位叶面积养分含量和比叶面积进行了测定,并分析了比叶面积与养分含量和单位叶面积养分含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9种树种叶片的C、N、P、K、Ca和Mg含量分别为438.09~492.31、9.79~15.60、0.33~2.06、11.39~32.52、3.84~13.34和2.85~14.05 g·kg^-1,单位叶面积C、N、P、K、Ca和Mg含量分别为24.48~47.38、0.66~1.03、0.02~0.21、0.73~1.82、0.22~1.35和0.20~1.05 g·m-2,C/N比、C/P比和N/P比分别为31.40~47.88、227.76~1495.66和5.26~32.90。9种树种叶片的比叶面积平均值为14.5 m2·kg^-1,其中草珊瑚的比叶面积最大(17.90 m2·kg^-1)、小叶蚊母树的比叶面积最小(9.89 m2·kg^-1)。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树种叶片的C/P比与N/P比间呈极显著正相关;比叶面积与叶片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单位叶面积C、N和Ca含量分别呈极显著和显著负相关,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均不显著。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皖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灌木层主要树种叶片的养分含量及比叶面积差异明显,其中,乌药、草珊瑚、矩叶鼠刺和香桂叶片的养分含量较高,而小叶蚊母树、红淡比和红楠的单位叶面积养分含量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绿阔叶林 灌木层 叶片 养分特征 比叶面积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4个常见树种的生物量分配特征与异速生长模型 被引量:13
18
作者 赵厚本 周光益 +3 位作者 李兆佳 邱治军 吴仲民 王旭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3-31,共9页
【目的】分析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4个常见树种的生物量器官分配特征,构建各树种单株及不同组分(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生物量模型,以提高其生物量估算准确性。【方法】以位于广州市的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对象,以该地区森林历史调查数据为... 【目的】分析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4个常见树种的生物量器官分配特征,构建各树种单株及不同组分(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生物量模型,以提高其生物量估算准确性。【方法】以位于广州市的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对象,以该地区森林历史调查数据为依据,结合研究区实际树种组成,选取黧蒴、中华锥、千年桐和华润楠4个常见树种,采用收获法测定各树种不同组分生物量,构建各树种单株及各组分的生物量模型,并探讨树高(H)和木材密度(ρ)作为第二自变量以不同形式加入模型对模型精度的影响。【结果】4个树种树叶生物量占比为5.34%~7.28%,华润楠显著低于黧蒴(P<0.05);4个树种树枝生物量占比为16.82%~24.20%,华润楠显著低于中华锥和黧蒴(P<0.05);4个树种树干生物量占比为47.22%~58.05%,中华锥显著低于其他3个树种(P<0.05);4个树种树根生物量占比为14.25%~22.25%,黧蒴和千年桐显著低于中华锥和华润楠(P<0.05);随着胸径增大,千年桐和华润楠的树叶生物量占比呈极显著下降趋势(P<0.01),4个树种的树枝生物量占比均呈上升趋势,树干生物量占比均呈下降趋势,根生物量占比和胸径之间均未表现出显著相关性;以胸径(D)为单一自变量的生物量模型具有较好拟合精度(平均R^(2)=0.947);将H以D2H形式包含在模型中,导致地上和全株生物量模型的拟合能力下降,但地下生物量拟合能力略有提升;将H以独立第二自变量包含在模型中,将增加模型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将ρ以D2ρ形式包含在模型中对单株及各组分生物量的估算精度均有所下降;将ρ以独立第二自变量包含在模型中,能略微提高估算精度。【结论】阳生树种千年桐分配较多生物量给树干,耐荫树种中华锥分配较多生物量给枝叶,耐荫树种中华锥和华润楠的根系更发达。随着胸径的增加,4个树种的树干生物量分配比例呈下降趋势而树枝的生物量分配比例呈上升趋势。对4个树种的生物量估算,建议选用D为单一自变量的模型,不建议将H作为第二自变量包含在模型内。增加ρ为第二自变量后仅能小幅提高模型拟合能力,建议实际应用中根据调查目的在准确性和工作难度间做出取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绿阔叶林 异速生长模型 木材密度 广州市 根茎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莞市亚热带常绿阔叶次生林优势种生态位特征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冯铭淳 谢惠燕 +4 位作者 邓宁栊 李嘉诚 罗贞 卢德浩 林娜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47-756,共10页
为了解广东省东莞市亚热带常绿阔叶次生林群落的生态位特征和演替现状,设置3个1 hm2样地,采用Levins生态位宽度和Pianka生态位重叠,对东莞市马山和银瓶山市级自然保护区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次生林群落优势种进行生态位特征分析。结果表明,... 为了解广东省东莞市亚热带常绿阔叶次生林群落的生态位特征和演替现状,设置3个1 hm2样地,采用Levins生态位宽度和Pianka生态位重叠,对东莞市马山和银瓶山市级自然保护区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次生林群落优势种进行生态位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马山和银瓶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次生林群落主要由樟科、芸香科、山茶科、鼠刺科、茜草科等树种组成。群落中山油柑(Acronychia pedunculata)、木荷(Shichima superb)、华润楠(Machilus chinensis)、黄樟(Cinnamomum parthenoxylon)、鼠刺(Itea chinensis)的生态位宽度较大,生态位宽度与频数关系密切。优势种生态位重叠值介于0~0.53,生态位重叠程度低,竞争关系较弱。3个样地所处演替阶段不同,银瓶山样地阳生树种与其他树种的生态位重叠值较大,马山样地中生性树种与其他树种的生态位重叠值更大,体现出常绿阔叶林从阳生树种建群到中生性树种建群的更替过程,为该区次生林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绿阔叶林 次生林 优势种 生态位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物和土壤微量元素含量 被引量:15
20
作者 方运霆 莫江明 +2 位作者 周国逸 张德强 薛璟花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04-510,共7页
报道了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各层次植物和表层土壤(0~20 cm)四个微量元素(Cu、Fe、Mn和 Zn)的含量和分配格局。结果表明:(1)土壤有效Cu、Fe、Mn和Zn含量(mg/kg)平均值依次为0.72、140.85、 1.42和1.92;(2)所有植物叶片Cu、Fe... 报道了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各层次植物和表层土壤(0~20 cm)四个微量元素(Cu、Fe、Mn和 Zn)的含量和分配格局。结果表明:(1)土壤有效Cu、Fe、Mn和Zn含量(mg/kg)平均值依次为0.72、140.85、 1.42和1.92;(2)所有植物叶片Cu、Fe、Mn和Zn元素含量(mg/kg)分别介于6.1~100.6、6.5~1027.5、46.3 ~1196.7和27.0~338.6,其中乔木层植物叶片微量元素含量(mg/kg)平均值表现为Mn(305.3)>Fe (259.3)>Zn(109.9)>Cu(19.3),而其它植物表现为Fe(586.4)>Mn(336.9)>Zn(141.4)>Cu(36.6);(3) 植物微量元素在各器官的分配格局随元素和植物所在的层次不同而异:乔木层植物Cu含量高低排序为干> 根>枝>叶>皮,Fe为根>皮>叶>枝>干;Mn为叶>皮>枝>根>干;Zn为叶>根>枝>皮>干;(4)在 群落垂直结构上,Fe元素含量表现为自上而下递增的趋势,而Cu、Mn和Zn含量规律不明显;(5)植物和土壤 的微量元素与微量元素间相关性均较差;(6)与亚热带其它森林相比,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土壤Cu、Mn和 Zn含量较低,但乔木层植物因具有很强的吸收或富集能力而含量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绿阔叶林 微量元素含量 分配格局 鼎湖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