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土壤养分对亚热带天然林物种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0
1
作者 徐明锋 胡砚秋 +2 位作者 李文斌 柯娴氡 苏志尧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91-97,共7页
了解亚热带天然林土壤养分对物种分布的影响,确定不同土壤养分梯度下的指示种,对评价森林土壤肥力和管理森林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对康禾自然保护区样地胸径1 cm以上的植被进行每木调查,采集每个小样方的表层土壤,通过Spearman R.分析和... 了解亚热带天然林土壤养分对物种分布的影响,确定不同土壤养分梯度下的指示种,对评价森林土壤肥力和管理森林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对康禾自然保护区样地胸径1 cm以上的植被进行每木调查,采集每个小样方的表层土壤,通过Spearman R.分析和多响应置换过程分析发现,影响康禾自然保护区样地物种分布的主要土壤养分元素是全氮、全钾和土壤有机质;样地中含量较低的全磷与物种分布呈极显著正相关,含量偏高的全钾与物种多度和均匀度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物种多样性指数与土壤有机质呈显著负相关,含量处于中等水平的全氮对物种分布影响不显著,在典范对应分析取得的结果中也得到了验证;对各土壤养分元素的指示种分析结果发现,全磷的指示种最多,而全氮和碱解氮没有达标的指示种。这些结果表明,全磷、全钾及土壤有机质是天然林植物种类组成与分布的限制因子,与南方砖红壤缺磷和有机质的状况相吻合;而氮素并不缺乏,不成为天然林植物物种组成和分布的限制因子,可能与氮沉降对氮素的持续补充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天然林 土壤养分 物种分布 指示种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热带天然林4种树木细根生物量垂直分布和主要功能性状的差异 被引量:7
2
作者 邹斌 蔡飞 +1 位作者 郑景明 戴伟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8-22,共5页
在江西大岗山常绿阔叶混交林中,采用土钻法,对不同树龄的刨花楠、山矾、山乌桕和油桐的细根生物量及其功能性状进行测定;运用多元方差分析方法,分析树种和树龄对细根垂直分布和功能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4个树种的树龄对细根的生物量的... 在江西大岗山常绿阔叶混交林中,采用土钻法,对不同树龄的刨花楠、山矾、山乌桕和油桐的细根生物量及其功能性状进行测定;运用多元方差分析方法,分析树种和树龄对细根垂直分布和功能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4个树种的树龄对细根的生物量的垂直分布没有显著影响,细根生物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4种树木细根单位面积的生物量和比根长等功能性状有显著差异,但土壤深度对不同细根功能性状的影响不显著;树龄对山乌桕的比根长和组织密度有显著的影响,树龄对油桐的细根直径、表面积和组织密度有显著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天然林 树龄 细根生物量 细根功能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功能性状的大明山天然林树种分组及单木生长模拟
3
作者 林文胜 王宏翔 《广西林业科学》 2024年第6期807-818,共12页
为准确模拟林木生长过程,充分了解和预测亚热带天然林的林分蓄积量、生物量和碳储量,基于耐荫性和功能性状对天然林树种进行分组,绘制各组断面积增量(BAI)曲线,比较功能性状分组与耐荫性分组的差异。构建单木断面积生长模型,依次引入树... 为准确模拟林木生长过程,充分了解和预测亚热带天然林的林分蓄积量、生物量和碳储量,基于耐荫性和功能性状对天然林树种进行分组,绘制各组断面积增量(BAI)曲线,比较功能性状分组与耐荫性分组的差异。构建单木断面积生长模型,依次引入树种和小样方随机因子,探讨树种和小样方随机因子对树种生长的影响。基于单木断面积生长模型,添加树高和冠幅因子,引入树种和小样方随机因子,分析树高和冠幅因子对树种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耐荫性分组相比,基于功能性状分组更能有效归类生长策略相似的树种。木材密度、比叶面积和最大胸径的聚类能解释76.7%的树种差异性。添加树种和小样方随机因子均能有效提高模型拟合精度,其中树种随机因子对模型提升具有重要作用。添加树高和冠幅因子能提高模型拟合精度;在含树高和冠幅因子的模型中引入树种随机因子,也能提高模型拟合精度。基于树种木材密度、比叶面积和最大胸径3个性状进行分组可将生长策略相似的树种进行有效归类,针对树种丰富的亚热带天然林,基于功能性状分组构建模型适用性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天然林 树木生长模型 树种分组 功能性状 混合效应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