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比较亚洲人骨质疏松自我筛查工具(osteoporosis self-assessment tool for Asians,OSTA)和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对骨质疏松症的预测效果。方法使用双能X线吸收检测仪(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测定50岁以...目的比较亚洲人骨质疏松自我筛查工具(osteoporosis self-assessment tool for Asians,OSTA)和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对骨质疏松症的预测效果。方法使用双能X线吸收检测仪(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测定50岁以上体检者5 745人(男性2 094人,女性3 651人)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值,计算OSTA指数和BMI,分别评价两者对骨质疏松症的预测效果。结果股骨颈BMD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OSTA指数预测股骨颈骨质疏松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女性为0.817,男性为0.797,最佳诊断切点为-1.75(女)和-1.70(男)。BMI预测男性股骨颈骨质疏松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s,AUC)为0.736,与OSTA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最佳诊断切点为22.9 kg/m^2。女性OSTA预测股骨颈和腰椎骨质疏松的ROC曲线下面积均高于BMI(P<0.05)。结论 OSTA和BMI可用于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筛查,女性更适合应用OSTA指数。建议OSTA最佳干预界值为-1.7,BMI预测骨质疏松的最佳切点男性为23 kg/m^2,女性为21 kg/m^2。展开更多
目的:探索亚洲骨质疏松筛查工具(osteoporosis self-assessment tool for Asians,OSTA)在中国健康体检人群中的筛查价值,探索适宜中国健康体检人群的最佳切点值。方法:选取2013—2016年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体检中心进行骨密度筛查的体检...目的:探索亚洲骨质疏松筛查工具(osteoporosis self-assessment tool for Asians,OSTA)在中国健康体检人群中的筛查价值,探索适宜中国健康体检人群的最佳切点值。方法:选取2013—2016年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体检中心进行骨密度筛查的体检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定量超声骨密度检测(quantitative ultrasound,QUS)结果T值≤-2.5者定义为骨质疏松症患者。分析OSTA在不同切点时的灵敏度、特异度、似然比和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比较不同切点时OSTA的筛查准确性,寻找适宜的切点值。结果:共纳入研究对象5833名,平均年龄(48.3±17.5)岁,其中女性2594人(占44.5%)。QUS检测结果显示骨质疏松患者403人(占总人群6.9%),女性患者343人(占女性人群13.22%)。在全年龄组人群中,OSTA国际常规切点值(≤-1)筛查骨质疏松的AUC为0.815(95%CI:0.804~0.825),女性人群筛查准确性(AUC=0.837,95%CI:0.823~0.851)优于男性人群(AUC=0.767,95%CI:0.752~0.781;P<0.05)。在全年龄组人群中以OSTA≤0为筛查切点值筛查骨质疏松的AUC为0.842(95%CI:0.832~0.851),准确性优于以-1为切点值(P<0.01),净重分类指数(net reclassification improvement,NRI)提高5.5%。40~65岁人群中,以OSTA≤0为筛查切点值时,筛查准确性较-1时提高明显(NRI=19.5%,P=0.003)。结论:OSTA筛查工具在健康体检人群中具有较好的骨质疏松筛查价值,且女性人群的筛查准确性优于男性,适度提高OSTA的筛查切点值能够在全年龄组人群和40~65岁年龄组人群中有更好的筛查获益。展开更多
目的:评价骨质疏松症危险测评工具OST/OSTA的筛检效果。方法:检索MEDLINE,EMBASE and CBM及PubMed数据库2000—2007年英文相关文献,同时手工检索参考文献中的相关文献。按照事先制定的入选与剔除标准筛选文献。采用循证医学Meta分析方法...目的:评价骨质疏松症危险测评工具OST/OSTA的筛检效果。方法:检索MEDLINE,EMBASE and CBM及PubMed数据库2000—2007年英文相关文献,同时手工检索参考文献中的相关文献。按照事先制定的入选与剔除标准筛选文献。采用循证医学Meta分析方法,根据异质性检验结果,Meta分析采用随机效应模型。结果:无论用于男性与女性人群,OST/OSTA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某些研究同时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妇女危险评价工具合并敏感度与合并特异度分别是87.0%、51.0%,合并受试者诊断特征曲线下面积(SAUC)均数为0.734。结论:OST/OSTA具有一定筛检效果,敏感性较高,在不同种族人群中均取得较好效果,但某些研究特异性较低。评价工具的应用为临床医生筛选可疑患者,确定那些患者最可能从骨密度测量中受益提供了快捷、可行的手段。对OST/OSTA的效果验证研究尚有待于深入进行,并需要与其他筛检工具进行比较。展开更多
目的探索能否依据入院常规检查结果及一般资料对中老年住院患者骨质疏松风险进行筛查。方法选取2023年6月至2024年6月因脊柱脆性骨折于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中老年患者。收集患者的人口统计学信息、入院常规检查结果以及骨密度...目的探索能否依据入院常规检查结果及一般资料对中老年住院患者骨质疏松风险进行筛查。方法选取2023年6月至2024年6月因脊柱脆性骨折于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中老年患者。收集患者的人口统计学信息、入院常规检查结果以及骨密度数据,通过组间比较、相关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以及ROC曲线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组间比较结果显示,与非骨质疏松组相比,骨质疏松组的身高、亚洲人骨质疏松自我筛查工具(osteoporosis self-assessment tool for Asians,OSTA)、血红蛋白、白蛋白显著降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阳性率显著增高(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OSTA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是骨质疏松症发病的相关因素,OR值分别为8.926和3.971(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单独OSTA对骨质疏松风险具有良好的筛查效果(AUC为0.795,P<0.05),OSTA联合下肢血管粥样硬化进一步提高了对骨质疏松风险的筛查效果(AUC为0.835,P<0.05)。结论OSTA与下肢血管粥样硬化在骨质疏松发生、发展中具有相关性。对于中老年患者,可通过由年龄、体重计算而得的OSTA以及入院常规中的下肢血管超声进行骨质疏松风险评估,以达到简便、经济的筛查效果。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中骨质疏松及骨量减少的流行病学特征,并评估亚洲人骨质疏松自我筛查工具(Osteoporosis Self-Assessment Screening Tool for Asians,OSTA)评分、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对该人群中骨质疏松的预...目的:探讨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中骨质疏松及骨量减少的流行病学特征,并评估亚洲人骨质疏松自我筛查工具(Osteoporosis Self-Assessment Screening Tool for Asians,OSTA)评分、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对该人群中骨质疏松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12月于我院骨科治疗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432例,其中男性120例,年龄72.0±5.4岁;女性312例,年龄67.2±31.1岁,患者均在入院前3个月内或入院后于我院接受双能X线吸收仪(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检查及腰椎CT扫描。根据患者年龄、身高、体质量数据计算患者OSTA评分及BMI,使用卡方检验比较不同年龄、性别患者骨质疏松及骨量减少的发病率,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确定最佳截断值,并计算该截断值下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根据DXA检查结果,骨质疏松患病率在65岁以上男性与50岁以上女性患者中分别为14.17%及37.50%,骨量减少患病率分别为52.50%及48.08%,腰椎与髋部DXA诊断符合率为60.2%。在不同年龄组别女性患者中,骨质疏松或骨量减少的患病率高年龄组大于低年龄组,但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65岁以上女性患者骨质疏松患病率高于男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在DXA判定为骨量减少或正常的297例患者中,11.78%的患者在CT检查中达到了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OSTA评分预测男性及女性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骨质疏松的灵敏度均为55.56%,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9.04%及79.19%,对于骨质疏松的预测价值有限;BMI在男性及女性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中的AUC分别为0.672及0.668,灵敏度分别为77.78%及73.50%,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10%及76.69%,对骨质疏松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在经CT值修正骨质疏松诊断后,OSTA评分及BMI在男性及女性患者群体中的筛查效能均有提升。结论: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群体骨质疏松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患病率高于普通人群,其中女性骨质疏松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OSTA评分在该人群中对骨质疏松的预测价值有限,而BMI可作为该人群骨质疏松的初筛工具之一。展开更多
目的分析亚洲人骨质疏松(osteporsis,OP)自我筛查工具(osteoporosis self-assessment tool for Asian,OSTA)指数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相关性,并探讨跟骨定量超声(quantitative ultrasound,QUS)测定BMD对中老年男性OP的...目的分析亚洲人骨质疏松(osteporsis,OP)自我筛查工具(osteoporosis self-assessment tool for Asian,OSTA)指数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相关性,并探讨跟骨定量超声(quantitative ultrasound,QUS)测定BMD对中老年男性OP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93例45岁以上男性研究对象行QUS-BMD检查,记录跟骨QUS-BMD及QUS-T值,测量身高、体重,计算OSTA指数,其中255例研究对象同时行双能X线(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nmetry,DXA)BMD测定,按OSTA分层标准将受试者分为OP高、中、低风险组。比较各组间跟骨QUS-BMD、QUS-T以及各部位DXA-BMD的差异,分析OSTA指数与髋部、腰椎DXA-BMD的相关性。根据WHO的OP诊断金标准(骨质疏松:T值≤-2.5,骨量减少:-2.5<T值<-1,骨量正常:T值≥-1)将受试者分为OP组、骨量减少组和骨量正常组,评价跟骨QUS-T值对OP的诊断价值。结果 DXA-BMD测定者中,OP者71例(27.8%),骨量减少者143例(56.1%),骨量正常者41例(16.1%)。OSTA分层高、中、低不同OP风险组中,股骨颈、全髋和全腰椎BMD逐渐升高,高危组明显低于中危组和低危组(P<0.05),而中、低危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P风险高、中、低危3组中OP患病例数分别为37例(48.7%)、17例(17.5%)和17例(20.7%),高危组中OP患病例数显著高于中、低危组(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示OSTA指数与股骨颈、全髋及全腰椎BMD呈显著正相关(P<0.05),相应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48、0.439和0.141。跟骨QUS-BMD和QUS-T值在不同OP风险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跟骨QUS-T值诊断OP的曲线下面积为0.753,最佳截断值为-1.3,相应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7.5%和61.4%。结论随着OSTA指数升高,OP风险降低,股骨颈、全髋及全腰椎的BMD升高,OSTA指数与各部位DXA-BMD成线性正相关。OSTA指数和跟骨QUST值对诊断中老年男性OP症筛查具有一定的价值。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比较亚洲人骨质疏松自我筛查工具(osteoporosis self-assessment tool for Asians,OSTA)和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对骨质疏松症的预测效果。方法使用双能X线吸收检测仪(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测定50岁以上体检者5 745人(男性2 094人,女性3 651人)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值,计算OSTA指数和BMI,分别评价两者对骨质疏松症的预测效果。结果股骨颈BMD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OSTA指数预测股骨颈骨质疏松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女性为0.817,男性为0.797,最佳诊断切点为-1.75(女)和-1.70(男)。BMI预测男性股骨颈骨质疏松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s,AUC)为0.736,与OSTA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最佳诊断切点为22.9 kg/m^2。女性OSTA预测股骨颈和腰椎骨质疏松的ROC曲线下面积均高于BMI(P<0.05)。结论 OSTA和BMI可用于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筛查,女性更适合应用OSTA指数。建议OSTA最佳干预界值为-1.7,BMI预测骨质疏松的最佳切点男性为23 kg/m^2,女性为21 kg/m^2。
文摘目的:探索亚洲骨质疏松筛查工具(osteoporosis self-assessment tool for Asians,OSTA)在中国健康体检人群中的筛查价值,探索适宜中国健康体检人群的最佳切点值。方法:选取2013—2016年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体检中心进行骨密度筛查的体检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定量超声骨密度检测(quantitative ultrasound,QUS)结果T值≤-2.5者定义为骨质疏松症患者。分析OSTA在不同切点时的灵敏度、特异度、似然比和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比较不同切点时OSTA的筛查准确性,寻找适宜的切点值。结果:共纳入研究对象5833名,平均年龄(48.3±17.5)岁,其中女性2594人(占44.5%)。QUS检测结果显示骨质疏松患者403人(占总人群6.9%),女性患者343人(占女性人群13.22%)。在全年龄组人群中,OSTA国际常规切点值(≤-1)筛查骨质疏松的AUC为0.815(95%CI:0.804~0.825),女性人群筛查准确性(AUC=0.837,95%CI:0.823~0.851)优于男性人群(AUC=0.767,95%CI:0.752~0.781;P<0.05)。在全年龄组人群中以OSTA≤0为筛查切点值筛查骨质疏松的AUC为0.842(95%CI:0.832~0.851),准确性优于以-1为切点值(P<0.01),净重分类指数(net reclassification improvement,NRI)提高5.5%。40~65岁人群中,以OSTA≤0为筛查切点值时,筛查准确性较-1时提高明显(NRI=19.5%,P=0.003)。结论:OSTA筛查工具在健康体检人群中具有较好的骨质疏松筛查价值,且女性人群的筛查准确性优于男性,适度提高OSTA的筛查切点值能够在全年龄组人群和40~65岁年龄组人群中有更好的筛查获益。
文摘目的:评价骨质疏松症危险测评工具OST/OSTA的筛检效果。方法:检索MEDLINE,EMBASE and CBM及PubMed数据库2000—2007年英文相关文献,同时手工检索参考文献中的相关文献。按照事先制定的入选与剔除标准筛选文献。采用循证医学Meta分析方法,根据异质性检验结果,Meta分析采用随机效应模型。结果:无论用于男性与女性人群,OST/OSTA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某些研究同时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妇女危险评价工具合并敏感度与合并特异度分别是87.0%、51.0%,合并受试者诊断特征曲线下面积(SAUC)均数为0.734。结论:OST/OSTA具有一定筛检效果,敏感性较高,在不同种族人群中均取得较好效果,但某些研究特异性较低。评价工具的应用为临床医生筛选可疑患者,确定那些患者最可能从骨密度测量中受益提供了快捷、可行的手段。对OST/OSTA的效果验证研究尚有待于深入进行,并需要与其他筛检工具进行比较。
文摘目的探索能否依据入院常规检查结果及一般资料对中老年住院患者骨质疏松风险进行筛查。方法选取2023年6月至2024年6月因脊柱脆性骨折于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中老年患者。收集患者的人口统计学信息、入院常规检查结果以及骨密度数据,通过组间比较、相关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以及ROC曲线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组间比较结果显示,与非骨质疏松组相比,骨质疏松组的身高、亚洲人骨质疏松自我筛查工具(osteoporosis self-assessment tool for Asians,OSTA)、血红蛋白、白蛋白显著降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阳性率显著增高(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OSTA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是骨质疏松症发病的相关因素,OR值分别为8.926和3.971(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单独OSTA对骨质疏松风险具有良好的筛查效果(AUC为0.795,P<0.05),OSTA联合下肢血管粥样硬化进一步提高了对骨质疏松风险的筛查效果(AUC为0.835,P<0.05)。结论OSTA与下肢血管粥样硬化在骨质疏松发生、发展中具有相关性。对于中老年患者,可通过由年龄、体重计算而得的OSTA以及入院常规中的下肢血管超声进行骨质疏松风险评估,以达到简便、经济的筛查效果。
文摘目的:探讨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中骨质疏松及骨量减少的流行病学特征,并评估亚洲人骨质疏松自我筛查工具(Osteoporosis Self-Assessment Screening Tool for Asians,OSTA)评分、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对该人群中骨质疏松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12月于我院骨科治疗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432例,其中男性120例,年龄72.0±5.4岁;女性312例,年龄67.2±31.1岁,患者均在入院前3个月内或入院后于我院接受双能X线吸收仪(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检查及腰椎CT扫描。根据患者年龄、身高、体质量数据计算患者OSTA评分及BMI,使用卡方检验比较不同年龄、性别患者骨质疏松及骨量减少的发病率,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确定最佳截断值,并计算该截断值下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根据DXA检查结果,骨质疏松患病率在65岁以上男性与50岁以上女性患者中分别为14.17%及37.50%,骨量减少患病率分别为52.50%及48.08%,腰椎与髋部DXA诊断符合率为60.2%。在不同年龄组别女性患者中,骨质疏松或骨量减少的患病率高年龄组大于低年龄组,但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65岁以上女性患者骨质疏松患病率高于男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在DXA判定为骨量减少或正常的297例患者中,11.78%的患者在CT检查中达到了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OSTA评分预测男性及女性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骨质疏松的灵敏度均为55.56%,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9.04%及79.19%,对于骨质疏松的预测价值有限;BMI在男性及女性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中的AUC分别为0.672及0.668,灵敏度分别为77.78%及73.50%,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10%及76.69%,对骨质疏松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在经CT值修正骨质疏松诊断后,OSTA评分及BMI在男性及女性患者群体中的筛查效能均有提升。结论: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群体骨质疏松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患病率高于普通人群,其中女性骨质疏松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OSTA评分在该人群中对骨质疏松的预测价值有限,而BMI可作为该人群骨质疏松的初筛工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