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丧失发芽力亚洲栽培稻及野生稻种质资源的胚挽救
1
作者 浦秋红 杨莺 +6 位作者 张玉 吕永刚 李静 蒋小涵 周家武 邓先能 陶大云 《云南农业科技》 2025年第4期1-4,共4页
在水稻遗传改良工作中,由于种子胚活力降低、种子发育不良、休眠及颖壳透性低等原因会造成播种后难以成苗问题,致使珍贵的种质资源丢失,探索田间丧失发芽力水稻种质资源恢复其活力的方法对现有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 在水稻遗传改良工作中,由于种子胚活力降低、种子发育不良、休眠及颖壳透性低等原因会造成播种后难以成苗问题,致使珍贵的种质资源丢失,探索田间丧失发芽力水稻种质资源恢复其活力的方法对现有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快速、有效、简便的胚挽救技术,对田间丧失发芽力亚洲栽培稻和野生稻种质资源进行胚挽救,使其在离体的条件下获得再生植株。发现176份田间丧失发芽力的亚洲栽培稻种质资源中115份获得幼苗,胚挽救成功率为65.34%,而9个野生稻种59份种质资源中32份获得幼苗,胚挽救成功率为54.23%。胚挽救是一种挽救田间丧失发芽力水稻种质资源的有效方法,可用于多数在田间丧失发芽力的亚洲栽培稻和野生稻种质资源的挽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栽培稻 野生 胚挽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通野生稻和亚洲栽培稻种质资源中Hsp101基因的遗传变异分析
2
作者 刘悦 江立群 +4 位作者 吕树伟 孙炳蕊 李晨 刘清 于航 《广东农业科学》 2024年第11期39-47,共9页
【目的】Hsp101基因是调控水稻耐热性的关键基因,然而其在水稻种质资源中的遗传变异和演化模式所知有限。分析Hsp101基因在普通野生稻和亚洲栽培稻中的遗传变异,为发掘优良的耐热基因资源奠定基础。【方法】利用检索和整理得到的3325份... 【目的】Hsp101基因是调控水稻耐热性的关键基因,然而其在水稻种质资源中的遗传变异和演化模式所知有限。分析Hsp101基因在普通野生稻和亚洲栽培稻中的遗传变异,为发掘优良的耐热基因资源奠定基础。【方法】利用检索和整理得到的3325份普通野生稻和亚洲栽培稻种质资源基因组测序数据,使用基因组重测序分析所得到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和小片段插入缺失(InDel)变异开展Hsp101基因的遗传多样性和基因变异单倍型分析。【结果】基于基因组重测序分析得到的高质量遗传变异数据,在Hsp101基因区间内检测到471个遗传突变位点,其中能改变氨基酸编码的非同义变异位点有94个,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间分化指数分析表明栽培稻中的遗传多样性明显较低,普通野生稻与籼稻和粳稻的遗传分化明显。单倍型分析共发现8种主要单倍型,普通野生稻含有除Hap6外的7种单倍型,籼稻单倍型以Hap1为主,粳稻单倍型以Hap2为主。进一步对单倍型进行网络分析和系统发育树分析,发现野生稻单倍型Hap8可能是Hsp101较为古老的等位基因。此外,对3个籼粳间的遗传变异位点进行PCR扩增测序的验证,发现Hsp101基因在籼稻和粳稻中的特异变异是存在的。【结论】发掘鉴定了Hsp101基因上的94个非同义变异及8种主要的基因变异单倍型。该基因的栽培稻单倍型均由野生稻单倍型演化而来,籼稻与野生稻的分化程度比粳稻和野生稻的分化程度更低,推测籼稻的遗传分化时间比粳稻早,籼稻和粳稻在Hsp101基因位点的遗传差异可能与所处环境的自然温度胁迫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栽培稻 普通野生 Hsp101基因 种质资源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通野生稻和亚洲栽培稻核心种质遗传多样性的检测研究 被引量:39
3
作者 孙传清 李自超 王象坤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13-318,共6页
以 12 2份野生稻和 75份栽培稻在 4 4个 RFL P位点的多态性为资料 ,采用逐步聚类法和分组随机法 ,按原始样本的 50 %、 2 0 %和 10 % ,分别构建初级核心样本、次级核心样本和核心样本 ,用多态位点数 ( Np)、等位基因数 ( Na)、基因型数 ... 以 12 2份野生稻和 75份栽培稻在 4 4个 RFL P位点的多态性为资料 ,采用逐步聚类法和分组随机法 ,按原始样本的 50 %、 2 0 %和 10 % ,分别构建初级核心样本、次级核心样本和核心样本 ,用多态位点数 ( Np)、等位基因数 ( Na)、基因型数 ( Ng)及平均基因多样性 ( Hs)等参数 ,检测其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 ,初级核心样本的 Np、 Na和 Ng分别达到原始样本的 90 %、 90 %和 80 %以上。次级核心样本的Np、 Na、 Ng仍分别可达原始样本的 90 %、 80 %和 75%。核心样本的 Np可达原始样本的 90 % ,而 Na和 Ng下降幅度大 ,分别相当于原始样本的 65%和 55%。无论哪一级核心样本 ,栽培稻遗传多样性的减少幅度比野生稻小。比较逐步聚类法和分组随机法表明 ,逐步聚类法构建的核心样本比分组随机法更能保持较大的遗传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FLP 核心种质 遗传多样性 普通野生 亚洲栽培稻 等位基因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生稻与亚洲栽培稻的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13
4
作者 段世华 李绍清 +1 位作者 李绍波 朱英国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67-474,共8页
为评价野生稻与亚洲栽培稻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变异关系,56对SSR引物被用于研究广泛地理分布的55份普通野生稻(其中32份O.rufipogon和23份O.nivara)和25份亚洲栽培稻(14份indica和11份japonica)样本。298个多态性位点被检出,占总扩增等位点... 为评价野生稻与亚洲栽培稻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变异关系,56对SSR引物被用于研究广泛地理分布的55份普通野生稻(其中32份O.rufipogon和23份O.nivara)和25份亚洲栽培稻(14份indica和11份japonica)样本。298个多态性位点被检出,占总扩增等位点的98.68%。野生稻多态性位点的百分比(平均达91%)及Nei's遗传多样性值(h)明显高于亚洲栽培稻,表明普通野生稻比亚洲栽培稻具更丰富的遗传多样性。UPGMA聚类分析显示野生稻的两个类群(O.rufipogon和O.nivara)关系密切,但在遗传上存在明显的分化,支持其作为两个独立物种的分类观点。许多普通野生稻中籼粳分化尽管不很明显,然而亚洲栽培稻的籼粳亚种分化是明显的。亚洲栽培稻与多年生普通野生稻(O.rufipogon)关系更为密切,符合异源起源的遗传分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SR 亚洲栽培稻 普通野生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洲栽培稻程氏指数与SSR标记分类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王彩红 徐群 +5 位作者 于萍 袁筱萍 余汉勇 王一平 汤圣祥 魏兴华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65-172,共8页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100份亚洲栽培稻品种,应用程氏指数和109个SSR分子标记对它们进行分类。结果表明,等位酶Ⅰ群(典型籼稻)和Ⅵ-A群(温带粳稻)程氏指数和SSR标记亚结构特征均十分明显,拟合度较高(73.3%~100%)。Mantel检测揭示,程氏指数与...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100份亚洲栽培稻品种,应用程氏指数和109个SSR分子标记对它们进行分类。结果表明,等位酶Ⅰ群(典型籼稻)和Ⅵ-A群(温带粳稻)程氏指数和SSR标记亚结构特征均十分明显,拟合度较高(73.3%~100%)。Mantel检测揭示,程氏指数与SSR分子标记进行栽培稻分类存在明显的正相关,两种方法各个材料间遗传距离的相关达极显著水平(r=0.466,P<0.01)。遗传结构和聚类分析表明,在籼粳亚种水平上,程氏指数和SSR标记分类结果趋于一致,但在亚种内亚结构分析中,程氏指数偏差较大,SSR标记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同时,SSR分析表明混合型材料多存在于Ⅱ群和Ⅵ群内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栽培稻 分类 程氏指数 简单重复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洲栽培稻与普通野生稻种间杂种花粉和胚囊败育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傅雪琳 卢永根 +2 位作者 李金泉 刘向东 赵杏娟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3期362-366,共5页
以亚洲栽培稻籼稻品种广陆矮4号(简称GLA)、粳稻品种辽粳944(简称944)、粳型亲籼系G2416-3(简称M12)与产于广东高州的普通野生稻(简称GP)配制6个正反交种间杂交组合,F1育性研究的结果表明:GLA/GP F1与GP/GLA F1之间的花粉育性(56.71%、5... 以亚洲栽培稻籼稻品种广陆矮4号(简称GLA)、粳稻品种辽粳944(简称944)、粳型亲籼系G2416-3(简称M12)与产于广东高州的普通野生稻(简称GP)配制6个正反交种间杂交组合,F1育性研究的结果表明:GLA/GP F1与GP/GLA F1之间的花粉育性(56.71%、56.15%)、胚囊育性(42.10%、33.33%)和小穗育性(33.66%、32.60%)差异较小;944/GP F1与GP/944 F1之间的花粉育性(79.01%、7.45%)、胚囊育性(50.00%、27.28%)和小穗育性(47.31%、17.59%)差异较大;M12/GPF1与GP/M12 F1的花粉育性(65.26%和49.55%)和小穗育性(73.16%和54.10%)差异介于前两者间,而胚囊育性(75.00%和40.00%)相差较大。各杂种F1败育花粉以典败类型为主;杂种F1败育胚囊主要有雌性生殖单位退化,卵器退化,极核异常排列,胚囊内组织混乱,助细胞退化且珠心组织吞噬胚囊,以及胚囊退化等。杂种胚囊育性和花粉育性直接影响小穗育性。以野生稻为母本的杂种育性较相应反交组合杂种的为低,表现出野生稻细胞质对栽野杂种育性的影响效应。可尝试利用人为创建的粳型亲籼系来开展克服栽培稻与普通野生稻种间杂种不育性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栽培稻 普通野生 种间杂种 花粉败育 胚囊败育 小穗育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洲栽培稻分散起源的研究 被引量:16
7
作者 黄燕红 才宏伟 王象坤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3期185-190,共6页
分析中国、东南亚和南亚的 96份普野的 12个等位酶位点 ,及 885份地方品种的 10个酶位点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 ,中国与南亚普野和栽培稻在Est 2、Est 10、Mal 1、Cat 1四个位点发生了地理分化。中国普野以Acp 12 、Acp 2 0 、Amp 2 2 ... 分析中国、东南亚和南亚的 96份普野的 12个等位酶位点 ,及 885份地方品种的 10个酶位点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 ,中国与南亚普野和栽培稻在Est 2、Est 10、Mal 1、Cat 1四个位点发生了地理分化。中国普野以Acp 12 、Acp 2 0 、Amp 2 2 、Est 2 0 、Cat 12 、Mal 11基因型为主 ,是偏粳型。南亚普野以Acp 12 、Acp 2 0 、Amp 2 2 、Est 2 1/Est 2 0 、Cat 11、Mal 12 基因型为主 ,是偏籼型。中国和南亚是两个独立的稻作起源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野生 亚洲栽培稻 遗传多样性 同功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洲栽培稻与AA染色体组稻种的可交配性及F_1杂种育性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李金泉 卢永根 +2 位作者 冯九焕 赵杏娟 刘向东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1期1-6,共6页
从可交配性和F1杂种育性两方面对亚洲栽培稻与AA染色体组(以下简称AA组)其他7个稻种的系统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栽培稻籼、粳亚种与AA组不同稻种杂交均具有一定的结实率,可交配性不是影响亚洲栽培稻与其他AA组稻种间基因交流的主... 从可交配性和F1杂种育性两方面对亚洲栽培稻与AA染色体组(以下简称AA组)其他7个稻种的系统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栽培稻籼、粳亚种与AA组不同稻种杂交均具有一定的结实率,可交配性不是影响亚洲栽培稻与其他AA组稻种间基因交流的主要生殖障碍。亚洲栽培稻与普通野生稻及尼瓦拉野生稻种间F1花粉育性和小穗育性有不同程度分化,与其他稻种的F1花粉育性和小穗育性均很低,F1杂种不育是AA组内基因交流的主要障碍。综合可交配性和F1小穗育性两方面的因素,初步得出:亚洲栽培稻与AA组稻种的亲缘关系由近及远依次是:普通野生稻、尼瓦拉野生稻、南方野生稻、展颖野生稻、非洲栽培稻、长雄蕊野生稻和短舌野生稻。其中普通野生稻和尼瓦拉野生稻是AA组中可直接利用于水稻育种的野生稻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栽培稻(Oryza sativa) AA染色体组 可交配性 F1杂种育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洲栽培稻与短花药野生稻种间杂交障碍观察 被引量:7
9
作者 傅雪琳 刘向东 卢永根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87-291,共5页
亚洲栽培稻Oryza sativa与短花药野生稻O.brachyantha分别属于稻属的AA和FF染色体组,其种间杂交障碍影响了短花药野生稻有利基因向栽培稻的转移利用.本研究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术对栽培稻与短花药野生稻杂交后杂种胚胎和胚乳发育以... 亚洲栽培稻Oryza sativa与短花药野生稻O.brachyantha分别属于稻属的AA和FF染色体组,其种间杂交障碍影响了短花药野生稻有利基因向栽培稻的转移利用.本研究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术对栽培稻与短花药野生稻杂交后杂种胚胎和胚乳发育以及杂种胚囊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杂交小穗双受精率高达82.93%,但是杂种胚胎发育到球形胚期停滞并开始解体,游离胚乳核未能正常细胞化而出现解体,导致杂种胚胎在发育中途夭亡,不能形成正常成熟的杂种种子.杂种胚囊发育过程中,大孢子母细胞可进行减数分裂,但形成四分体异常,导致功能大孢子异常,胚囊发育到单核或二核即出现退化现象,最终无法形成正常成熟的胚囊,表现高度的雌性不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栽培稻 短花药野生 细胞学观察 种间杂交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多样性的起源演化及亚洲栽培稻的分类 被引量:18
10
作者 王象坤 孙传清 李自超 《植物遗传资源科学》 CSCD 2000年第2期48-53,共6页
本文定义的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及生态系统多样性。生命起源后到人类文明40亿年的地球发展史可划分为前生命的化学进化、生物学进化和人类文化进化与生物学进化并行3个阶段,并着重阐述了生物多样性演化中起关键性作... 本文定义的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及生态系统多样性。生命起源后到人类文明40亿年的地球发展史可划分为前生命的化学进化、生物学进化和人类文化进化与生物学进化并行3个阶段,并着重阐述了生物多样性演化中起关键性作用的蓝菌、维管植物与人类三类生物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及地球上生态系统的4次明显扩展。最后以亚洲栽培稻为例说明其历经万年的起源与演化所形成的遗传多样性与分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起源 演化 亚洲栽培稻 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洲栽培稻起源与演化 被引量:5
11
作者 姜国勇 祁建民 杨仁崔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10,共6页
从考古学、生态学、分子生物学和稻作文化等方面综述了亚洲栽培稻的起源和演化研究 ,提出亚洲栽培稻的祖先 O.rufipogon是从喜马拉雅山麓起源。
关键词 亚洲栽培稻 起源 演化 考古学 分子生物学 生态学 作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洲栽培稻(Oryza Sativa L.)分类性状的评价 被引量:4
12
作者 何光华 郑家奎 +1 位作者 阴国大 杨正林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1994年第1期1-5,共5页
本文利用灰色关联分析、逐步判别分析、单一性状分类、主成份分析4种方法探讨了亚洲栽培稻分类时程氏和冈氏所用分类性状的地位和作用。结果表明,将亚洲栽培稻分为籼、粳两亚种时,抽穗时稃色是最重要也是田间较易鉴别的性状,它的关... 本文利用灰色关联分析、逐步判别分析、单一性状分类、主成份分析4种方法探讨了亚洲栽培稻分类时程氏和冈氏所用分类性状的地位和作用。结果表明,将亚洲栽培稻分为籼、粳两亚种时,抽穗时稃色是最重要也是田间较易鉴别的性状,它的关联度、符合系数、共同度、负荷量的累计值均居第一位,其次为叶毛和苯酚反应;若将其分为籼、偏籼、中间、偏粳、粳五类,抽穗时稃色在分类上的重要性仍处于第一位,其次为苯酚反应,再次是稃尖茸毛。两种分类法均认为耐冷性和KCIO3抗性的作用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栽培稻 分类 灰色关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普通野生稻DNA的籼粳分化看亚洲栽培稻的起源与演化 被引量:6
13
作者 孙传清 王象坤 李自超 《农业考古》 1998年第1期21-29,共9页
从普通野生稻DNA的籼粳分化看亚洲栽培稻的起源与演化中国农业大学植物遗传育种系孙传清,王象坤,李自超RFLP(RestrictionFragmentLengthPolymorphism,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已成为有... 从普通野生稻DNA的籼粳分化看亚洲栽培稻的起源与演化中国农业大学植物遗传育种系孙传清,王象坤,李自超RFLP(RestrictionFragmentLengthPolymorphism,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已成为有效的分子标记之一,广泛用于指纹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粳分化 中国普通野生 亚洲栽培稻 重复序列 遗传分化 东南亚 自然群体 多态性 籼型 粳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洲栽培稻遗传变异分析最少SSR引物数的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袁筱萍 王彩红 +5 位作者 邓宏中 徐群 冯跃 余汉勇 王一平 魏兴华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78-586,共9页
以69份类型明确的亚洲栽培稻品种为材料,选用120对SSR引物,通过评估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研究分析其遗传变异对SSR引物数的要求。结果表明:1)120对引物在69份试验材料中共检测到1256个等位变异,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差异较大,变化范... 以69份类型明确的亚洲栽培稻品种为材料,选用120对SSR引物,通过评估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研究分析其遗传变异对SSR引物数的要求。结果表明:1)120对引物在69份试验材料中共检测到1256个等位变异,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差异较大,变化范围为2~27,平均为10.5;平均Nei基因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为0.4058~0.9452,平均为0.7616;2)分析亚洲栽培稻遗传多样性时,至少需要72对SSR引物;3)分析亚洲栽培稻群体结构时所需最少引物数可降低至60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栽培稻 SSR标记 遗传多样性 群体结构 矩阵相关性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洲栽培稻(Oryza sativa)分类研究的进展、问题与建议 被引量:2
15
作者 杨庆文 贺丹霞 +2 位作者 柴守诚 刘秀君 裘宗恩 《中国种业》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25-26,共2页
关键词 亚洲栽培稻 亚种 杂种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洲栽培稻起源分化的遗传学研究(综述) 被引量:9
16
作者 陈文炳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1999年第3期42-48,共7页
从遗传学角度回顾了亚洲栽培稻( Oryza sativa L.)起源进化研究简史,并结合作者的研究结果,阐述了国内外研究者在不同时期,以不同方法对亚洲栽培稻起源进化、系统分化和分类等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并对其进行比较、评... 从遗传学角度回顾了亚洲栽培稻( Oryza sativa L.)起源进化研究简史,并结合作者的研究结果,阐述了国内外研究者在不同时期,以不同方法对亚洲栽培稻起源进化、系统分化和分类等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并对其进行比较、评述。主要内容包括两种分类法和两个起源假说。本文还探讨了目前水稻起源进化研究方法上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 分类 起源 分化 遗传学 亚洲栽培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洲栽培稻两大亚种之间同工酶基因型的主要区别 被引量:4
17
作者 汤陵华 佐藤洋一郎 森岛启子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141-144,共4页
自从加藤等把亚洲栽培稻分成印度型和日本型之后,又有许多学者基于各种标准提出许多种分类方法,尽管对于生态型的分类及名称仍有分歧,但是,普通栽培稻可以分为粳亚种(日本型)和籼亚种(印度型)这一点,是基本一致的,可是,分类... 自从加藤等把亚洲栽培稻分成印度型和日本型之后,又有许多学者基于各种标准提出许多种分类方法,尽管对于生态型的分类及名称仍有分歧,但是,普通栽培稻可以分为粳亚种(日本型)和籼亚种(印度型)这一点,是基本一致的,可是,分类方法所采用的大多是形态性状或生理性状,这些性状的表现非常容易受到环境变异和实验误差的影响,给分类带来一定的误判率。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大量产生各种各样的酶,酶是基因的直接产物,在基因未发生突变时,其表现不会由于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受到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栽培稻 亚种 生理性状 接产 形态性状 同工酶 生长过程 酶基因 植物 产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分类和地理差异看亚洲栽培稻的耐盐性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尧忠 IDA +2 位作者 飞田哲 仙北俊弘 长峰司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6-11,共6页
在水稻发芽期,筛选耐盐性品种的最适NaC1浓度是1.5%。在这个浓度 下,调查了九个亚洲国家的306个品种的耐盐性。参照程氏形态分类法的稃毛标准 将参试品种分成籼和粳,籼稻品种比粳稻更耐盐。酯酶( Est)同工酶分析也印... 在水稻发芽期,筛选耐盐性品种的最适NaC1浓度是1.5%。在这个浓度 下,调查了九个亚洲国家的306个品种的耐盐性。参照程氏形态分类法的稃毛标准 将参试品种分成籼和粳,籼稻品种比粳稻更耐盐。酯酶( Est)同工酶分析也印证 了这一结果。酯酶同工酶的等位基因 Est-22、Est.32和 Est.41可以用来鉴别籼稻品 种,而Est.2°、Est-31和Est-4°可以识别粳稻品种。具有等位基因Est-22、Est-33和 Est-41的品种比具有Est-2°、Est-31和Est-4°的品种更耐盐。比较七个酯酶同工酶 酶谱的品种耐盐性,发现有70%的具有Est-22的品种在1.5%NaC1浓度下发芽率 超过50%。因此,等位基因N Est-22可能是品种耐盐性的一个标志。大多数马来西 亚的品种是耐盐的,其次为缅甸、中国和孟加拉的品种。大多数泰国、菲律宾和日 本的品种对盐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栽培稻 耐盐性 品种 地理差异 等位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稻种系统分类研究Ⅳ.亚洲栽培稻分类系统的探讨
19
作者 梁耀懋 黎坤爱 陆岗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1996年第3期7-11,共5页
以前人特别是丁颖五级分类法为基础,运用形态指数法、同工酶分析、光温生态试验、亲和力测定等综合分析法,探讨亚洲栽培稻系统分类中的若干重要的、有争议的问题,提出一些新观点及修改意见:(1)以形态学、生化学、生态学和亲和力... 以前人特别是丁颖五级分类法为基础,运用形态指数法、同工酶分析、光温生态试验、亲和力测定等综合分析法,探讨亚洲栽培稻系统分类中的若干重要的、有争议的问题,提出一些新观点及修改意见:(1)以形态学、生化学、生态学和亲和力综合分析结果为依据,把亚洲栽培稻分为籼粳两亚种是合理的;(2)把早中季稻群和晚季稻群改为钝感光稻群和感光稻群,既反映本质,又更具实用性;(3)深水稻应与水、陆稻具同等的分类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栽培稻 系统分类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洲栽培稻形态生理及与亚洲栽培稻种间育性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杨江主 陶大云 +2 位作者 胡凤益 杨桂芬 陶红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7年第2期145-147,共3页
对非洲栽培稻 ( O.glaberrima steud.)的形态、生理和亚、非栽培稻种间育性的研究表明 ,非洲栽培稻叶舌短而圆 ,株高多为 80~ 1 0 0 cm,稻穗极少 2次分枝 ,柱头外露率高 ,地稻瘟病、纹枯病有较强抗性 ,感光性较强 ,在思茅夏季大部分不... 对非洲栽培稻 ( O.glaberrima steud.)的形态、生理和亚、非栽培稻种间育性的研究表明 ,非洲栽培稻叶舌短而圆 ,株高多为 80~ 1 0 0 cm,稻穗极少 2次分枝 ,柱头外露率高 ,地稻瘟病、纹枯病有较强抗性 ,感光性较强 ,在思茅夏季大部分不抽穗。亚洲栽培稻 ( O.sativa L .)与非洲栽培稻的杂交 1代育性较低 ,在 3 0 9个组合中 ,仅 1个组合结实率为 1 5% ,其余在 5%以下 ,育性主要由两亲染色体同源性的高低所决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洲栽培 亚洲栽培稻 种间杂交 生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