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丧失发芽力亚洲栽培稻及野生稻种质资源的胚挽救 |
浦秋红
杨莺
张玉
吕永刚
李静
蒋小涵
周家武
邓先能
陶大云
|
《云南农业科技》
|
2025 |
0 |
|
|
2
|
普通野生稻和亚洲栽培稻种质资源中Hsp101基因的遗传变异分析 |
刘悦
江立群
吕树伟
孙炳蕊
李晨
刘清
于航
|
《广东农业科学》
|
2024 |
0 |
|
|
3
|
普通野生稻和亚洲栽培稻核心种质遗传多样性的检测研究 |
孙传清
李自超
王象坤
|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1 |
39
|
|
|
4
|
野生稻与亚洲栽培稻的遗传多样性 |
段世华
李绍清
李绍波
朱英国
|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9 |
13
|
|
|
5
|
亚洲栽培稻程氏指数与SSR标记分类的比较分析 |
王彩红
徐群
于萍
袁筱萍
余汉勇
王一平
汤圣祥
魏兴华
|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2 |
9
|
|
|
6
|
亚洲栽培稻与普通野生稻种间杂种花粉和胚囊败育研究 |
傅雪琳
卢永根
李金泉
刘向东
赵杏娟
|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
2008 |
6
|
|
|
7
|
亚洲栽培稻分散起源的研究 |
黄燕红
才宏伟
王象坤
|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
2003 |
16
|
|
|
8
|
亚洲栽培稻与AA染色体组稻种的可交配性及F_1杂种育性分析 |
李金泉
卢永根
冯九焕
赵杏娟
刘向东
|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
2007 |
6
|
|
|
9
|
亚洲栽培稻与短花药野生稻种间杂交障碍观察 |
傅雪琳
刘向东
卢永根
|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3 |
7
|
|
|
10
|
生物多样性的起源演化及亚洲栽培稻的分类 |
王象坤
孙传清
李自超
|
《植物遗传资源科学》
CSCD
|
2000 |
18
|
|
|
11
|
亚洲栽培稻起源与演化 |
姜国勇
祁建民
杨仁崔
|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
2002 |
5
|
|
|
12
|
亚洲栽培稻(Oryza Sativa L.)分类性状的评价 |
何光华
郑家奎
阴国大
杨正林
|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
1994 |
4
|
|
|
13
|
从普通野生稻DNA的籼粳分化看亚洲栽培稻的起源与演化 |
孙传清
王象坤
李自超
|
《农业考古》
|
1998 |
6
|
|
|
14
|
亚洲栽培稻遗传变异分析最少SSR引物数的研究 |
袁筱萍
王彩红
邓宏中
徐群
冯跃
余汉勇
王一平
魏兴华
|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5 |
1
|
|
|
15
|
亚洲栽培稻(Oryza sativa)分类研究的进展、问题与建议 |
杨庆文
贺丹霞
柴守诚
刘秀君
裘宗恩
|
《中国种业》
北大核心
|
2003 |
2
|
|
|
16
|
亚洲栽培稻起源分化的遗传学研究(综述) |
陈文炳
|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
1999 |
9
|
|
|
17
|
亚洲栽培稻两大亚种之间同工酶基因型的主要区别 |
汤陵华
佐藤洋一郎
森岛启子
|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
1989 |
4
|
|
|
18
|
从分类和地理差异看亚洲栽培稻的耐盐性 |
张尧忠
IDA
飞田哲
仙北俊弘
长峰司
|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
2000 |
3
|
|
|
19
|
广西稻种系统分类研究Ⅳ.亚洲栽培稻分类系统的探讨 |
梁耀懋
黎坤爱
陆岗
|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
1996 |
0 |
|
|
20
|
非洲栽培稻形态生理及与亚洲栽培稻种间育性研究 |
杨江主
陶大云
胡凤益
杨桂芬
陶红
|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
1997 |
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