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亚洲季风降水的多模式模拟结果分析 被引量:11
1
作者 杨军丽 郭裕福 王斌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33-545,共13页
利用参加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AR4)的多个大气模式(包括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发展的全球格点大气模式GAMIL)的AMIP-II(大气模式比较计划-II)积分的集合平均结... 利用参加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AR4)的多个大气模式(包括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发展的全球格点大气模式GAMIL)的AMIP-II(大气模式比较计划-II)积分的集合平均结果(MMEA),研究了当前大气模式对亚洲季风降水的平均模拟能力,同时也评估了GAMIL的模拟水平。对多年平均冬夏季降水的模拟研究发现:MMEA和GAMIL对冬季降水的模拟好于夏季。与以往的结果相比,MMEA对夏季印度洋和西太平洋地区降水的模拟改进不明显;部分模式能够模拟出夏季东亚副热带地区从中国东海到中太平洋的带状梅雨降水,但大部分模式的模拟强度还不够。可以看出GAMIL除了冬季印度洋和夏季菲律宾模拟的降水稍弱外,与MMEA的结果很接近。降水场的误差与环流场的误差对应。此外,作者还研究了降水的年际变化和季风爆发撤退过程的模拟能力。MMEA与观测在印度季风区降水的相关系数不如在东亚热带和东亚副热带季风区的好。各模式冬季的相关系数一般好于夏季,特别是东亚热带季风区冬季的相关系数普遍较高,而印度季风区夏季的相关系数普遍较低。MMEA对标准差的模拟并不总比单个模式的好。各个模式对东亚热带季风区冬季的降水距平同号率和降水距平百分率模拟得最好。季风爆发、撤退时降水推移的模拟也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季风降水 IPCC第四次评估 大气模式比较计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洲季风区积云降水和层云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可能成因分析 被引量:18
2
作者 杜振彩 黄荣辉 +1 位作者 黄刚 陈际龙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93-1008,共16页
本文利用最近12年的TRMM(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卫星资料,分析了亚洲季风区积云降水和层云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从多年平均角度看,亚洲季风区积云降水和层云降水空间分布主要呈现出随纬度变化的特征:25°N... 本文利用最近12年的TRMM(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卫星资料,分析了亚洲季风区积云降水和层云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从多年平均角度看,亚洲季风区积云降水和层云降水空间分布主要呈现出随纬度变化的特征:25°N以北的副热带季风区以层云降水方式为主,其所占比例在50%以上,而且表现为由南向北层云降水比例逐渐增加的特征;25°N以南的较低纬度地区则以积云降水为主,其比例在55%左右,而且表现为全区比较一致的空间分布特征。积云和层云降水观测数比例的空间分布表明整个亚洲季风区降水云系以层云为主(层云平均占60%以上)。在季节时间尺度上,东亚季风区特别是25°N以北的副热带季风区,积云降水和层云降水都表现出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季节变化标准差都在10%以上):冬季以层云降水为主,所占比例在85%左右,随着夏季的到来和季风雨带的向北推进,层云降水比例逐渐减小而积云降水比例逐渐增加,并在7、8月份层云降水比例达到最低值55%左右而积云降水比例达到最高45%左右,此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层云降水比例又逐渐增加而积云降水比例逐渐降低并恢复到冬季的状态;南亚季风区以及东亚季风区25°N以南的热带季风区,积云降水和层云降水季节变化特征不太显著(季节变化标准差在3%左右):一年四季都以积云降水为主,其比例在50%~65%之间变化。并且,本文从动力因子和热力因子对上述积云降水和层云降水的时空分布成因进行分析,其结果表明,亚洲季风区积云降水和层云降水的时空分布主要受季风环流的风场垂直切变动力因子所支配,而温度、水汽、相当位温和对流有效位能等热力因子对积云降水和层云降水的强度和范围及其持续时间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并且这些动力因子和热力因子对积云降水和层云降水的时空分布的影响存在一个阈值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季风降水 积云降水 层云降水 风垂直切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滑动窗区空间相关系数加权集合方法及其在IPCC-AR4多模式集合模拟和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4
3
作者 杜振彩 黄荣辉 黄刚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68-1186,共19页
本文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AR4)(简称IPCC-AR4)中22个耦合模式对20世纪气候模拟(20C3M)结果中20世纪晚期亚洲夏季风降水的模拟所显示出各模式模拟能力的较大空间差异,提出了一种滑动窗区空间相关系数来量化表... 本文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AR4)(简称IPCC-AR4)中22个耦合模式对20世纪气候模拟(20C3M)结果中20世纪晚期亚洲夏季风降水的模拟所显示出各模式模拟能力的较大空间差异,提出了一种滑动窗区空间相关系数来量化表征这种空间差异特征,结果表明,该系数明显优于传统空间相关系数,其空间分布能够较为细致地描述各模式对较小区域模拟性能的空间差异特征。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以这种滑动窗区空间相关系数作为各模式的权重系数进行加权集合平均,并称之为滑动窗区空间相关系数加权集合方法。利用该方法对IPCC-AR422个耦合模式所模拟的20世纪晚期亚洲夏季风降水进行加权集合平均,并将其结果与传统空间相关系数加权集合平均以及等权重多模式集合平均结果进行比较,表明了利用本文所提出的加权集合方法对20世纪晚期亚洲夏季风降水的集合模拟结果明显优于简单的等权重多模式集合平均结果以及传统空间相关系数加权集合平均结果。鉴于此原因,本文利用此方法对在A1B(各种能源均衡发展)排放情景下IPCC-AR4中22个耦合模式所模拟的21世纪各时期亚洲夏季风降水演变趋势进行集合预测。其结果表明:在A1B排放情景下,从21世纪中期(2045~2065年)开始南亚夏季风降水将比20世纪晚期明显增强;而东亚夏季风降水相对于20世纪晚期的变化呈现出从南到北经向三极子型异常分布特征,即华南和华北地区夏季风降水增多,而长江流域夏季风降水相对于20世纪晚期没有太大变化。并且,结果还表明亚洲夏季风降水异常这种变化趋势可以延续到21世纪晚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动窗区空间相关 集合方法 耦合模式 亚洲季风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