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全球变暖与亚洲夏季风北边缘带:CO_2增倍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
5
1
作者
汪佳伟
汤绪
+1 位作者
陈葆德
彭玉萍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18-427,共10页
利用NCAR CAM3全球大气环流模式(包含CLM陆面模式)进行了20年(1998-2017年)CO2增倍的数值试验,并通过计算海陆热力差异,分析了环流形势、雨带分布和云量特征等物理量,研究了全球变暖对东亚夏季风北边缘带的影响。结果表明,CAM3大气环流...
利用NCAR CAM3全球大气环流模式(包含CLM陆面模式)进行了20年(1998-2017年)CO2增倍的数值试验,并通过计算海陆热力差异,分析了环流形势、雨带分布和云量特征等物理量,研究了全球变暖对东亚夏季风北边缘带的影响。结果表明,CAM3大气环流模式能较好地描述东亚地区大尺度环流的季节变化特征,当CO2含量成倍增长后,将对亚洲经度范围内的夏季风北边缘的位置产生不同的影响,具体表现为100°~123°E地区北边缘位置偏北明显,100°E以西略偏北,123°~132°E略偏北幅度很小,132°E以东呈现出一定的偏北趋势。其原因可能是由于陆地增温有利于青藏高原低层气旋性环流的加强以及北半球纬向海陆热力差异的增加,从而导致我国西南和东南方向向北的水汽输送明显增加。研究表明,南北半球的海陆热力差异无明显变化,南北半球间的相互作用与北半球夏季风增强无明显的联系,两者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夏季风区北边缘
全球变暖
CO2浓度增倍数值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全球变暖与亚洲夏季风北边缘带:CO_2增倍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
5
1
作者
汪佳伟
汤绪
陈葆德
彭玉萍
机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上海气候中心
上海气象局
上海台风研究所
出处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18-427,共10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875056,41075068)
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华东区域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共同资助
文摘
利用NCAR CAM3全球大气环流模式(包含CLM陆面模式)进行了20年(1998-2017年)CO2增倍的数值试验,并通过计算海陆热力差异,分析了环流形势、雨带分布和云量特征等物理量,研究了全球变暖对东亚夏季风北边缘带的影响。结果表明,CAM3大气环流模式能较好地描述东亚地区大尺度环流的季节变化特征,当CO2含量成倍增长后,将对亚洲经度范围内的夏季风北边缘的位置产生不同的影响,具体表现为100°~123°E地区北边缘位置偏北明显,100°E以西略偏北,123°~132°E略偏北幅度很小,132°E以东呈现出一定的偏北趋势。其原因可能是由于陆地增温有利于青藏高原低层气旋性环流的加强以及北半球纬向海陆热力差异的增加,从而导致我国西南和东南方向向北的水汽输送明显增加。研究表明,南北半球的海陆热力差异无明显变化,南北半球间的相互作用与北半球夏季风增强无明显的联系,两者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亚洲夏季风区北边缘
全球变暖
CO2浓度增倍数值试验
Keywords
The north edge of Asian summer monsoon
Global warming
Numerical experiment of doubled CO2 concentration
分类号
P425.42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全球变暖与亚洲夏季风北边缘带:CO_2增倍的数值模拟
汪佳伟
汤绪
陈葆德
彭玉萍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