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区域气候模式对中国地区温度和降水的长期模拟比较 被引量:50
1
作者 冯锦明 符淙斌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05-814,共10页
利用亚洲区域模式比较计划RMIP第二阶段五个区域模式和一个变网格全球模式,对中国地区1988年12月-1998年11月十年模拟的平均温度和降水结果,分析比较了不同区域气候模式对中国地区温度和降水的模拟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几乎所有模式... 利用亚洲区域模式比较计划RMIP第二阶段五个区域模式和一个变网格全球模式,对中国地区1988年12月-1998年11月十年模拟的平均温度和降水结果,分析比较了不同区域气候模式对中国地区温度和降水的模拟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几乎所有模式都能模拟出中国地区多年平均温度和降水的基本空间分布形态,但模式模拟的温度普遍偏低,在大部分区域,大多数模式模拟的降水偏多,而且不同模式之间存在较大差别。模式能较好地反映出中国地区温度的年际变化,对夏季降水的年际变化模拟较差,对冬季模拟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区域模式比较计划 平均温度 降水 空间分布 年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来气候情景下长江上游区域积雪时空变化分析——基于CMIP5多模式集合数据 被引量:9
2
作者 陆桂华 杨烨 +2 位作者 吴志勇 何海 肖恒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84-493,共10页
基于21个CMIP5全球气候模式集合数据,耦合VIC模型,预估了未来30年(2011—2040年)RCP2.6、RCP4.5和RCP8.5三个情景下长江上游区域积雪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与基准期1970—1999年相比,长江上游区域未来30年的多年平均气温和各... 基于21个CMIP5全球气候模式集合数据,耦合VIC模型,预估了未来30年(2011—2040年)RCP2.6、RCP4.5和RCP8.5三个情景下长江上游区域积雪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与基准期1970—1999年相比,长江上游区域未来30年的多年平均气温和各月平均气温都将升高1~2℃,其中冬季和春季升温较大;平均年降水量将增加3%~4%,但秋、冬季降水有所减小。未来30年平均积雪深相对于基准期将减小37.8%左右,在积雪过程中达到最大积雪深的时间与基准期基本相同,而融雪开始的时间略有延后;从空间变化来看,冬季(1月份)长江上游区域大部分地区的积雪深都呈现减小趋势,部分地区积雪深减小超过了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情景 耦合模式比较计划 长江上游区域 VIC模型 积雪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洲季风降水的多模式模拟结果分析 被引量:11
3
作者 杨军丽 郭裕福 王斌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33-545,共13页
利用参加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AR4)的多个大气模式(包括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发展的全球格点大气模式GAMIL)的AMIP-II(大气模式比较计划-II)积分的集合平均结... 利用参加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AR4)的多个大气模式(包括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发展的全球格点大气模式GAMIL)的AMIP-II(大气模式比较计划-II)积分的集合平均结果(MMEA),研究了当前大气模式对亚洲季风降水的平均模拟能力,同时也评估了GAMIL的模拟水平。对多年平均冬夏季降水的模拟研究发现:MMEA和GAMIL对冬季降水的模拟好于夏季。与以往的结果相比,MMEA对夏季印度洋和西太平洋地区降水的模拟改进不明显;部分模式能够模拟出夏季东亚副热带地区从中国东海到中太平洋的带状梅雨降水,但大部分模式的模拟强度还不够。可以看出GAMIL除了冬季印度洋和夏季菲律宾模拟的降水稍弱外,与MMEA的结果很接近。降水场的误差与环流场的误差对应。此外,作者还研究了降水的年际变化和季风爆发撤退过程的模拟能力。MMEA与观测在印度季风区降水的相关系数不如在东亚热带和东亚副热带季风区的好。各模式冬季的相关系数一般好于夏季,特别是东亚热带季风区冬季的相关系数普遍较高,而印度季风区夏季的相关系数普遍较低。MMEA对标准差的模拟并不总比单个模式的好。各个模式对东亚热带季风区冬季的降水距平同号率和降水距平百分率模拟得最好。季风爆发、撤退时降水推移的模拟也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季风区降水 IPCC第四次评估 大气模式比较计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MIP2试验对亚洲夏季风的模拟能力及其可预报性的分析 被引量:12
4
作者 施洪波 周天军 +2 位作者 万慧 王斌 宇如聪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6-52,共17页
利用参加第二次季节预测模式比较计划(Phase 2 of the Seasonal Prediction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简称SMIP2)的五个大气环流模式的输出结果,比较了这些模式对亚洲夏季降水的模拟能力,并讨论了大气环流模式在季节尺度上对亚... 利用参加第二次季节预测模式比较计划(Phase 2 of the Seasonal Prediction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简称SMIP2)的五个大气环流模式的输出结果,比较了这些模式对亚洲夏季降水的模拟能力,并讨论了大气环流模式在季节尺度上对亚洲夏季风的可预报性。结果表明,各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亚洲夏季降水的大尺度分布特征。除了模拟的东亚夏季降水异常经验正交函数分解第一模态(EOF1)的时间系数与观测之间的相关系数较低之外,多数模式可以大致再现东亚、南亚和西太平洋夏季降水异常EOF1及其对应的时间系数。分析表明,热带地区有很好的可预报性,北半球副热带地区的可预报性尽管也较好,但比热带地区要低,南半球热带以外地区的可预报性较差,陆地上的可预报性比海洋上低。在热带和北半球副热带地区,由海温强迫所产生的较大外部方差对此地高可预报性有很大的贡献。与正常年份相比,模式在强El Ni^no年和强La Ni^na年表现出较高的可预报性,在南亚和印度洋地区大多数模式在El Ni^no年比La Ni^na年产生了更好的可预报性,在中西太平洋区域ElNi^no年可预报性的高值中心较La Ni^na年位置偏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流模式 SMIP2比较计划 季节尺度 亚洲夏季降水 可预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