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8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亚洲中部干旱半干旱区近100年来的气温变化研究 被引量:44
1
作者 王劲松 陈发虎 +4 位作者 张强 靳立亚 李静 金明 陈建徽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035-1045,共11页
利用亚洲中部干旱半干旱区1961—2003年共计69个站的气温实测资料,并通过EOF展开的延长插补方法,将研究区的气温序列延长到1901年,进而分析了这一区域近100年来的气温变化。研究表明,该区域气温的一致性变化占主导地位,同时存在东... 利用亚洲中部干旱半干旱区1961—2003年共计69个站的气温实测资料,并通过EOF展开的延长插补方法,将研究区的气温序列延长到1901年,进而分析了这一区域近100年来的气温变化。研究表明,该区域气温的一致性变化占主导地位,同时存在东部季风区、中亚、蒙古高原和塔里木干旱区等4个主要温度变化分区,均表现出显著的增暖趋势,其代表站近100年来线性拟合的增温率分别为0.19,0.16,0.23和0.15℃/10a,研究区平均增温率为0.18℃/10a,冬季达0.21℃/10a,远高于北半球、全球和我国的增温率,但与青藏高原增温率相近。除20世纪10年代和50年代外,研究区气温变化主要取决于冬季温度的变化。研究区近100年来的气温变化经历了70年代以前的相对缓慢升温和以后的显著升温过程,且增温率越来越大。亚洲中部干旱半干旱区的气温变化过程与我国东部地区显著不同,没有出现明显的20~40年代暖期,整个升温过程由6次明显的锯齿状的升温-降温变化过程(即20,40,60,80,90年代和本世纪初气温变化过程)构成,升温阶段持续时间较长,幅度较大,而降温阶段时间短,幅度小,但不论升温还是降温过程,其变化幅度均大于我国东部和全球平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中部干旱半干旱区 气温变化 温度序列 锯齿状的变化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变化及影响研究百年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强 黄建平 +9 位作者 杨金虎 管晓丹 于海鹏 朱飙 张红丽 韩东亮 闫昕旸 张国龙 杨泽粟 曾剑 《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99-715,共17页
中国干旱、半干旱区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是全球气候变化敏感区和脆弱区。近百年来针对区域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已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但由于研究视角不同,结论比较分散,亟需通过系统的总结归纳,形成相对系统和完整的科学认识... 中国干旱、半干旱区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是全球气候变化敏感区和脆弱区。近百年来针对区域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已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但由于研究视角不同,结论比较分散,亟需通过系统的总结归纳,形成相对系统和完整的科学认识。为此,基于近百年来中国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研究的文献资料,从研究资料、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3个方面归纳梳理了区域气候变化及影响研究的发展历程,从干旱、半干旱区的形成及扩缩、区域气候变化特征、气候变化驱动因子以及区域气候变化的影响4个方面总结凝炼了一些比较重要的科学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变化及影响研究的未来6个重点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影响 进展与展望 中国干旱干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半干旱区跨流域调水对供水格局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邢姝颖 刘德地 +1 位作者 程玉菲 王军德 《水资源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2-243,264,共13页
构建了跨流域水资源调配综合模拟模型CWatM-IITA,系统性考虑天然水循环过程与人类用水过程的动态互馈,实现分布式跨流域水资源调配及其影响下的水循环转化过程模拟,以甘肃省引洮供水工程为例开展应用研究,分析不同典型年气候条件下跨流... 构建了跨流域水资源调配综合模拟模型CWatM-IITA,系统性考虑天然水循环过程与人类用水过程的动态互馈,实现分布式跨流域水资源调配及其影响下的水循环转化过程模拟,以甘肃省引洮供水工程为例开展应用研究,分析不同典型年气候条件下跨流域调水对供水格局与水资源量时空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跨流域调水有效提升了受水区生活与工业供水保障水平,严重干旱年生活、工业和灌溉缺水率分别下降15.9%、19.1%和34.3%;在需水量较大的地区,水资源禀赋越差、气候敏感性越高,则缺水改善越受限;跨流域调水显著增加了受水区的地表水资源量且主要集中在灌溉补水量较大的地区,对地下水资源量及其时空分布的影响则十分有限;严重干旱年地表水资源量增加了0.84亿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干旱 跨流域调水工程 CWatM 水资源配置 供水格局 引洮供水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1—2020年气候时空相对变化对植被的影响——以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乔鹏飞 李传华 +2 位作者 钟诗瑶 朱鸿娟 苗沛东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05-1117,共13页
本文提出使用饱和水汽压差(VPD)的正序排序(VPDr)为气候时空相对变化指标,以VPD、二氧化碳质量浓度(CO_(2))和年降水量(Pre)为气候变化指标,基于岭回归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定量估算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VPDr、VPD、CO_(2)和Pre对植被指... 本文提出使用饱和水汽压差(VPD)的正序排序(VPDr)为气候时空相对变化指标,以VPD、二氧化碳质量浓度(CO_(2))和年降水量(Pre)为气候变化指标,基于岭回归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定量估算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VPDr、VPD、CO_(2)和Pre对植被指数NIRv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VPD建立的气候时空相对变化指标VPDr具有可行性,能定量估算其对植被的影响,通过对特定区域的分析,证明了计算结果的合理性。气候时空相对变化对植被有重要影响,其影响大于VPD本身。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变干的速率大于变湿的速率,整体气候相对变干,对植被产生负影响。大部分区域VPDr的上升表明气候相对变干,抑制植被生长,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西侧、天山山脉和内蒙古高原中段等区域,VPDr下降的区域表明气候环境保持稳定或相对变湿,气候适宜性增强,促进植被生长,主要分布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河西走廊−巴丹吉林沙漠和呼伦贝尔高原−大兴安岭北部等区域。该地区植被呈增长趋势,这主要是CO_(2)的施肥效应和降水增加导致。该研究创新性的提出了气候时空相对变化的定量指标,并定量估算了气候时空相对变化对植被的影响,拓宽了气候变化对植被影响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该研究表明即使在气候较稳定的地区,气候也会在时空上有相对变化,植被同样受到气候时空相对变化的影响,且与气候变化对植被的影响差异很大,所有地区应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时空相对变化 VPD NIRv 岭回归 中国西北干旱干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干旱半干旱区1990-2020年土壤水蚀时空变化及动态驱动力 被引量:3
5
作者 陈硕 赵文武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20,共11页
[目的]我国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环境脆弱,土壤流失问题严重,为探究气候变暖背景下干旱地区的土壤水蚀现状。[方法]基于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evised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RUSLE)模型计算中国干旱半干旱区1990年、2000年、2010年... [目的]我国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环境脆弱,土壤流失问题严重,为探究气候变暖背景下干旱地区的土壤水蚀现状。[方法]基于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evised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RUSLE)模型计算中国干旱半干旱区1990年、2000年、2010年、2015年、2020年的各模型因子和土壤水蚀模数,并进行精度验证(R^(2)=0.60);在此基础上利用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分析其单因子及交互因子动态驱动力大小和变化。[结果]1)1990—2020年中国干旱半干旱区平均每年土壤水蚀量为4.71×10^(10)kg,土壤水蚀模数呈微弱上升趋势,速率为0.0007 t/(hm^(2)·a)。2)中国干旱半干旱区的土壤水蚀强度多以微度和轻度侵蚀为主。土壤水蚀强度上升和下降的区域面积占比均处于上升趋势,土壤水蚀强度不变的区域面积占比处于下降趋势。3)坡度、降水、降水侵蚀力因子是中国干旱半干旱区1990—2020年土壤水蚀的主要单因子驱动力,且3个因子在研究期间交替为第1主导因子;在选取的因子中任意2个因子在进行交互作用时均增加对中国干旱半干旱区土壤水蚀的解释力,其中,坡度与降水侵蚀力因子交互时解释力在研究期间一直为第1主导交互因子。[结论]中国干旱半干旱区土壤水蚀状况正处于微弱恶化趋势,在一系列治理措施实施时应同步考虑地形、降水特征及其他动态因子,从而更好地改善干旱区的土壤水蚀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干旱干旱 土壤水蚀 地理探测器 动态驱动力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植被生态系统碳源/汇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
6
作者 赵旭琴 罗敏 +3 位作者 孟凡浩 王云倩 萨楚拉 董金义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7415-7427,共13页
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是中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下,开展该区域植被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时空变化特征及关键驱动因素的研究对区域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基于气象、植被、土壤和地形等多源遥感... 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是中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下,开展该区域植被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时空变化特征及关键驱动因素的研究对区域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基于气象、植被、土壤和地形等多源遥感及再分析数据集,利用改进的CASA模型、土壤呼吸模型、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了2000-2022年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植被NEP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关键影响因子。主要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植被NEP多年均值为135.32g C/m^(2),整体呈碳汇功能,年内碳汇主要集中在5-9月份;碳源区主要集中在山前低植被覆盖区和东部沙地,面积占29%。(2)近23年研究区植被NEP以增加趋势为主,变化速率为3.98g C m^(-2) a^(-1)。空间上,呈增加趋势的面积占比为88.77%,减少趋势主要集中在天山山脉山前平原区。(3)LAI对植被NEP空间分布的解释力最强(0.75),其次是土壤湿度(0.42),不同要素交互对NEP均呈现双因子增强或非线性增强作用;LAI、降水和太阳辐射与研究区植被NEP主要呈显著正相关,显著正相关面积分别占73.79%、16.28%和15.10%,与降水呈显著正相关区域主要分布在西部山区、呼伦湖和东部沙地,与太阳辐射呈显著正相关区域主要分布在东部沙地。(4)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变化对NEP的贡献度大于80%的地区占59.42%。人类活动对NEP的贡献率高于60%的区域占比为13.90%,集中分布在阿尔泰山和天山山脉的山前平原区,极少数散落分布在东部沙地。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植被NEP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干旱干旱 植被碳源/汇 CASA模型 相对贡献 驱动力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RA的干旱半干旱区文冠果新种质综合评价
7
作者 赵玉红 赵明 +6 位作者 王艳霞 王艺林 成彩霞 曾万祺 兰晓东 武龙庆 范强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8-36,共9页
【目的】在甘肃省河西地区建立科学合理的文冠果种质资源评价体系、综合评价和筛选适合在当地推广应用的文冠果优良品种,为河西走廊干旱半干旱区特色文冠果生态产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分析模型计算指标... 【目的】在甘肃省河西地区建立科学合理的文冠果种质资源评价体系、综合评价和筛选适合在当地推广应用的文冠果优良品种,为河西走廊干旱半干旱区特色文冠果生态产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分析模型计算指标权重,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GRA)构建“理想品种”和参考数列,计算加权灰色关联度,对17个引进新种质从适应性、观赏性、丰产性对其进行评价与排序,最终完成综合评价与筛选。【结果】在验证层次分析模型合理的基础上,利用得出的权重值计算各参试种质评价指标加权关联度,结果表明:SW-2、SH-2、NSJH、NSZH、LD加权关联度在0.8(含0.8)以上,划分为Ⅰ级种质;NSF、LX、ZS-7、ZS-9、SW-1、SH-5、SH-5加权灰色关联度在0.7~0.8(含0.7)之间,划分为Ⅱ级种质;SKX、NH-1、ZS-4、LG-4、LG-8、ZS-1加权灰色关联度在0.7以下,划分为Ⅲ级种质。【结论】Ⅰ级种质观赏价值高、种子产量高、种仁出油率高、适应性强,各指标综合得分均接近“理想品种”,综合性状优良,适合在当地广泛推广;Ⅱ级种质植株要么观赏价值较高、油用潜力一般、产量低,要么产量高、出油率好,但观赏价值一般,总之综合性状较Ⅰ级种质植株稍差,这些种质应该根据栽培目的区别应用,观赏价值高的宜应用于城市园林绿化,而产量和种仁产油率高的种质应该推广在文冠果产业化发展基地广泛栽植,适宜运用在丰产园;Ⅲ级种质综合性状较差,无论观赏价值,还是产量和种仁出油率都一般,这类种植则不适宜在当地栽植,或者有待进一步做引种驯化和筛选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 干旱干旱 文冠果 新种质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表型性状的干旱半干旱区谷子骨干种质构建
8
作者 赵小琴 贾瑞玲 +5 位作者 刘军秀 文殷花 刘彦明 师丽丽 张娟宁 马宁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31,共11页
以871份谷子种质资源为材料,基于植物学类型分组,平方根法确定取样量,组内按17个表型数据进行UPGMA聚类分析,类内随机取样构建骨干种质;同时通过t检验、F测验、卡方测验、表型保留比例等对骨干种质代表性进行检验和评价;并利用主成分分... 以871份谷子种质资源为材料,基于植物学类型分组,平方根法确定取样量,组内按17个表型数据进行UPGMA聚类分析,类内随机取样构建骨干种质;同时通过t检验、F测验、卡方测验、表型保留比例等对骨干种质代表性进行检验和评价;并利用主成分分析和直方图对骨干种质进行确认,共构建包含85份种质的干旱半干旱地区谷子骨干种质,占全部资源的9.8%,包括白粒21份、黄粒49份、橙粒3份、青粒5份、红粒4份、黑粒2份和褐粒1份。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谷子骨干种质17个性状与全部种质之间的方差(P=0.047~0.986)、变异系数(0.965)、香农多样性指数(0.873)差异均不显著(P>0.05);且骨干种质保留了全部种质的分布范围、表型保留比例(0.812~1.402);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骨干种质较好地保持了全部种质各性状间的遗传关联和分布频率。综上可知,构建的干旱半干旱区谷子骨干种质既能代表全部种质的遗传变异又减小了全部种质的遗传群体,可为谷子资源评价、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选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子 表型性状 种质 取样策略 代表性评价 干旱干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干旱半干旱区玉米滴灌施肥技术集成示范
9
作者 郭小涛 《种子科技》 2025年第5期93-95,共3页
以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玉米滴灌施肥技术集成示范为重点,结合实际案例对滴灌系统设计、水肥一体化技术及精准施肥方案的实施成效进行了探究。通过建设示范田,研究了灌溉水源和肥料资源合理配置、滴灌施肥技术在不同土壤类型中的适应性等... 以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玉米滴灌施肥技术集成示范为重点,结合实际案例对滴灌系统设计、水肥一体化技术及精准施肥方案的实施成效进行了探究。通过建设示范田,研究了灌溉水源和肥料资源合理配置、滴灌施肥技术在不同土壤类型中的适应性等问题,并现场测评和调试玉米滴灌施肥技术推广应用效果,进一步综合农户参与反馈情况,提出了滴灌施肥技术的优化和调整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干旱干旱 玉米 滴灌施肥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目琼花在干旱半干旱区的引种适应性及其扦插繁育试验
10
作者 王咏梅 赵玉红 +4 位作者 陈刚 吕东 赵明 赵国生 刘红梅 《农业与技术》 2025年第16期63-67,共5页
本研究聚焦天目琼花(Viburnum opulus Linn.var.calvescens(Rehd.)Hara)在干旱半干旱区的种植适应性及其嫩枝扦插繁育技术实验集成,通过对其在特殊环境中的成活率、生长状况、生物量、物候期、观赏特性、逆境抵抗能力(包括耐寒、耐旱、... 本研究聚焦天目琼花(Viburnum opulus Linn.var.calvescens(Rehd.)Hara)在干旱半干旱区的种植适应性及其嫩枝扦插繁育技术实验集成,通过对其在特殊环境中的成活率、生长状况、生物量、物候期、观赏特性、逆境抵抗能力(包括耐寒、耐旱、耐高温、抗病虫害性)的观察和分析,以及对其嫩枝扦插繁育技术的集成研究,评估天目琼花在引种区域的适应性及其整体栽培表现,旨在为干旱半干旱区城乡绿化中观赏植物的引种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丰富本地园林绿化的植物种类,增强城市绿化植物的多样性和可持续性,助力区域城市园林的可持续发展。引种结果显示,天目琼花在干旱半干旱区张掖市耐寒、耐旱、耐高温,并且对病虫害有较强的抵抗力,生命力旺盛,观赏性状优良,非常适合在试验区推广应用,扦插技术的集成,为天目琼花在该地区的推广繁殖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目琼花 干旱干旱 引种适应性 扦插繁育 张掖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半干旱区杏顶凌覆膜播种技术
11
作者 王文元 《果树实用技术与信息》 2025年第6期20-21,共2页
杏(PrunusarmeniacaL.)为蔷薇科杏属落叶灌木或乔木,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北、华北和东北等地。杏果实营养丰富,可鲜食、制干、制脯,杏仁还具有润肺、止咳等功效,是重要的中药材之一。杏耐寒、耐旱、耐瘠薄,在水资源短缺的干旱半干旱区,发... 杏(PrunusarmeniacaL.)为蔷薇科杏属落叶灌木或乔木,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北、华北和东北等地。杏果实营养丰富,可鲜食、制干、制脯,杏仁还具有润肺、止咳等功效,是重要的中药材之一。杏耐寒、耐旱、耐瘠薄,在水资源短缺的干旱半干旱区,发展苹果、葡萄和桃等产业困难时,发展杏产业亦可获得丰产和较高收益。因此,在甘肃陇东黄土高原和河西走廊荒漠区,杏是水土保持、防风固沙和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经济林树种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干旱 顶凌覆膜播种 甘肃陇东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5-2017年中国干旱半干旱区典型生态系统土壤储水量数据集
12
作者 唐新斋 张心昱 +11 位作者 朱治林 袁国富 贾小旭 孙晓敏 杜娟 胡顺军 姜峻 刘燕 刘勇刚 罗亚勇 曾凡江 赵洋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4年第3期75-88,共14页
土壤水是地球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陆地上植被和作物所利用的水分主要是从土壤中直接汲取的。因此土壤水的存贮、补给、消耗、更新和平衡对全国尤其是干旱半干旱区域的农业、牧业、林业、自然生态环境和水资源平衡,有着极其重要的意... 土壤水是地球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陆地上植被和作物所利用的水分主要是从土壤中直接汲取的。因此土壤水的存贮、补给、消耗、更新和平衡对全国尤其是干旱半干旱区域的农业、牧业、林业、自然生态环境和水资源平衡,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数据集选取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位于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8个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收集整理了各站2005–2017年的土壤含水量长期观测数据,通过质量控制、开展剖面-样地尺度上层次及时间归一化统计计算,生成了相应的土壤储水量数据集,以期为中国干旱半干旱区典型生态系统土壤储水量分布及变化状况提供长时序的数据刻画和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干旱 陆地生态系统 气象观测场 土壤储水量 土壤含水量 CER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5-2020年中国干旱半干旱区典型草地和荒漠生态系统植被地上生物量数据集
13
作者 郭学兵 初玉 +5 位作者 杜明武 兰玉婷 马健 潘成臣 谭会娟 王小亮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4年第3期50-63,共14页
植被生物量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之间碳交换的重要环节,是定量研究全球气候变化与草地、荒漠生态系统之间的反馈调节作用等的基础。中国干旱半干旱区的草地、荒漠生态系统是重要的碳库类型,本文选取中国生... 植被生物量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之间碳交换的重要环节,是定量研究全球气候变化与草地、荒漠生态系统之间的反馈调节作用等的基础。中国干旱半干旱区的草地、荒漠生态系统是重要的碳库类型,本文选取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hinese Ecosystem Research Network,CERN)中位于中国干旱半干旱区的2个草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海北站、内蒙古站)和5个荒漠生态系统类型观测研究站(鄂尔多斯站、阜康站、临泽站、奈曼站、沙坡头站)的典型生态系统,对其按照CERN生态系统长期观测规范开展长期观测获取的植被地上生物量的2005–2020年间生长季的月动态实测数据进行了收集整理与质量控制,并开展了样方原始调查数据到样地尺度观测数据的统计计算,生成了植被地上生物量数据集,可为中国干旱半干旱区草地和荒漠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及植被保育与可持续发展等研究提供地面观测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干旱 草地生态系统 荒漠生态系统 月动态 植被地上生物量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区植被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 被引量:11
14
作者 李卓忆 杨庆 +2 位作者 马柱国 陈亮 张立祯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59-874,共16页
干旱半干旱区是我国的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之一。伴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近几十年该区域植被正发生着显著的变化,然而,至今还缺乏对植被变化原因的足够认识。本文基于GLASS(Global Land Surface Satellite)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干旱半干旱区是我国的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之一。伴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近几十年该区域植被正发生着显著的变化,然而,至今还缺乏对植被变化原因的足够认识。本文基于GLASS(Global Land Surface Satellite)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简称LAI)、CRU(Climate Research Unit)气温和降水数据,采用相关系数法及残差分析法研究了1982~2017年中国干旱半干旱区植被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分析了气温、降水及人类活动对LAI变化的相对贡献。结果发现:(1)干旱半干旱区植被显著改善,仅局部地区有所退化,且植被改善在夏季最为明显;(2)在植被变化中,长期趋势变化和年际变化的影响因子不同,前者受气候变暖影响,而后者则主要与降水的波动密切相关;(3)春、夏季气温和夏季降水对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生长的同季节影响显著,而在新疆北部和内蒙中部地区,植被对气候因子有季节尺度的滞后响应;(4)植被变化受到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共同作用,不同地区植被变化的主导因子不同。在植被改善地区,气候因子的贡献率约为59%,人类活动的贡献率约为41%;而植被退化地区,气候因子的贡献率约为-51%,人类活动贡献率约为-49%。总的来说,近几十年来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区植被已发生了显著变化,该变化是气温、降水和人类活动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干旱 植被变化 气温 降水 人类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境及其植被特征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城市绿地生态设计途径 被引量:6
15
作者 许博文 刘晖 +1 位作者 王晶懋 曹朔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18,共7页
【目的】在地域自然资源的约束及可持续城市绿地建设的现实诉求下,探索能够指导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城市绿地生态设计实践的方法策略,为该地区建立人工干预下的新城市生态过程提供支持。【方法】分别从中、小尺度对城市生境的异质性特征进... 【目的】在地域自然资源的约束及可持续城市绿地建设的现实诉求下,探索能够指导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城市绿地生态设计实践的方法策略,为该地区建立人工干预下的新城市生态过程提供支持。【方法】分别从中、小尺度对城市生境的异质性特征进行认知,并对其与城市绿地设计层级、内容的匹配性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构建出中小尺度城市绿地生态设计框架,并针对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城市绿地建设,划分出4种典型城市绿地生态设计类型及其生态设计分区,提出相应的场地生境多样性优化设计、植物群落多样性设计和科普展示系统设计策略。【结论】将中、小尺度城市生境及其植被特征的形成与维持机制转化为城市绿地生态设计途径,可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城市绿地生态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地 生物多样性 生态设计 生境营造 植物景观设计 西北干旱干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半干旱区典型林分持水性能比较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韩青池 孙凯 +3 位作者 裴志永 陈宏伟 曹艳伟 孙小添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39-246,共8页
[目的]水分供给是制约干旱及半干旱区发展的决定因素,科学评估干旱半干旱区典型林分的持水性能是规划防护林建设,调控林分结构与进行树种选择的重要依据。[方法]以库布齐沙漠鄂尔多斯造林总场内5种典型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利用野外收获法... [目的]水分供给是制约干旱及半干旱区发展的决定因素,科学评估干旱半干旱区典型林分的持水性能是规划防护林建设,调控林分结构与进行树种选择的重要依据。[方法]以库布齐沙漠鄂尔多斯造林总场内5种典型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利用野外收获法与室内浸水法分析林冠层、林下植被层、枯落物层及土壤层持水性能,引入模糊物元模型,结合欧式贴近度对不同林分持水性能进行定量评价。[结果](1)不同树种间林冠持水能力差异显著,表现为杨树旱柳混交林>榆树林>杨树林>沙柳林>樟子松林,林分持水量介于2.36~9.98 t/hm^(2)。(2)各林分林下植被的持水量介于0.84~3.66 t/hm^(2),生物量介于1.33~3.92 t/hm^(2),生物量表现出与持水量相同的变化趋势。(3)枯落物持水量介于1.96~29.25 t/hm^(2),生物量介于1.43~13.62 t/hm^(2),对数函数和幂函数可较好表现枯落物的动态持水量和动态吸水率。(4)各林分间土壤毛管持水量介于543.80~645.71 t/hm^(2),饱和持水量介于562.87~694.78 t/hm^(2),杨柳混交林土壤容重低于其他纯林,同时孔隙度比其他林分高。(5)欧式贴近度大小排序为杨柳混交林(0.805 6)>沙柳林(0.387 7)>榆树林(0.374 7)>杨树林(0.357 2)>樟子松林(0.163 2),欧式贴近度越大,林分持水性能越强,5种林型中杨柳混交林持水能力最强,樟子松林最差。[结论]建议未来经营干旱半干旱区人工防护林建设中,适当提高混交林比例,并尝试通过更多林分合理搭配进行防护林建设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干旱 林分持水性能 模糊物元模型 欧式贴近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植行距对干旱半干旱区荞麦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闫文君 李榕鑫 +3 位作者 郑彩霞 杨振常 郭有琴 孙小东 《寒旱农业科学》 2024年第3期236-239,共4页
为筛选出白银市干旱半干旱区荞麦的适宜种植行距,以平荞2号为指示品种,研究分析了不同种植行距对荞麦主要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行距处理与荞麦农艺性状及产量指标的相关性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株高(r=0.774**)、分枝数(r=0.6... 为筛选出白银市干旱半干旱区荞麦的适宜种植行距,以平荞2号为指示品种,研究分析了不同种植行距对荞麦主要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行距处理与荞麦农艺性状及产量指标的相关性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株高(r=0.774**)、分枝数(r=0.623*)、产量(r=0.358)、主茎节数(r=0.312)、千粒重(r=-0.131)、单株粒重(r=-0.354)。总的来看,行距与株高、分枝数、产量有较高的相关性。播量120万粒/hm2的条件下,种植行距为25 cm时荞麦折合产量最高,为2191.20 kg/hm2,与行距为20、30 cm的处理差异均不显著,与行距为15 cm的处理差异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荞麦 种植行距 主要性状 产量 相关分析 干旱干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半干旱山区板蓝根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18
作者 张亚丽 《西北园艺》 2025年第7期54-56,共3页
板蓝根药用功能广泛,栽培效益显著,可当年播种当年收获,是山区短平快增收致富优选作物。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王尹镇尹川村通过盘活山区耕地、引进龙头企业、创新中药材板蓝根栽培技术,增加了农民收入,壮大了集体经济。梳理总结了近年秦... 板蓝根药用功能广泛,栽培效益显著,可当年播种当年收获,是山区短平快增收致富优选作物。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王尹镇尹川村通过盘活山区耕地、引进龙头企业、创新中药材板蓝根栽培技术,增加了农民收入,壮大了集体经济。梳理总结了近年秦安县王尹镇尹川村形成的干旱半干旱山区板蓝根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包括栽培地选择、播种、田间管理等关键环节,对干旱半干旱区板蓝根产业发展具有一定参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干旱 板蓝根 优质 高效 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洲中部干旱区高山林线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研究展望 被引量:8
19
作者 罗格平 戴丽 +1 位作者 李艳忠 鲁蕾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73-879,共7页
气候变化对森林的影响和森林对气候的反馈作用是全球变化研究前沿,也是森林生态学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全球变化对森林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亚洲中部干旱区山地森林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正经历着显著变化,其中以高山林线的变化最具代表... 气候变化对森林的影响和森林对气候的反馈作用是全球变化研究前沿,也是森林生态学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全球变化对森林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亚洲中部干旱区山地森林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正经历着显著变化,其中以高山林线的变化最具代表性。植被带谱清晰的天山北坡近50 a气候变异明显,是研究高山林线变化的理想区域。采用摄影测量技术及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解译手段等新技术、新方法加强对亚洲中部干旱区高山林线变化的探讨,揭示近50 a来亚洲中部干旱区高山林线森林上限和下限变迁特点与过程;并利用Landsat TM、Terra/Aqua MODIS、AMSR_E等遥感影像、气象和测点数据,定量反演林线内土壤温度、水分、冠层温度等控制森林分布与生长发育的关键环境因子的时空变化,揭示林线变迁驱动机制,将深化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响应的认识,并丰富森林生态学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林线 气候变化 驱动机理 遥感反演 亚洲中部干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0年华北干旱半干旱区碳储量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1
20
作者 黄艳 刘晓曼 +2 位作者 袁静芳 付卓 乔青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49-861,共13页
生态工程背景下的碳储量空间格局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识别是当前研究的焦点和前沿议题.华北干旱半干旱区作为退耕还林(草)工程成效显著区域,其碳储量动态变化与影响因素对促进碳汇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通过修正碳密度数据,... 生态工程背景下的碳储量空间格局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识别是当前研究的焦点和前沿议题.华北干旱半干旱区作为退耕还林(草)工程成效显著区域,其碳储量动态变化与影响因素对促进碳汇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通过修正碳密度数据,利用InVEST模型,估算了华北干旱半干旱区2000−2020年碳储量并分析了其时空变化特征,同时利用地理探测器定量探讨了影响碳储量变化的因素.结果表明:①2000−2020年华北干旱半干旱区土地利用类型的改变主要体现在耕地、未利用地和水域的减少以及林地、灌木、草地和建设用地的增加,林地和草地面积占比之和由52.94%增至54.47%,建设用地面积增幅最大,达60.59%.②华北干旱半干旱区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总碳储量分别为7542.46 Tg、7570.94 Tg、7733.11 Tg、7909.20 Tg、8210.84 Tg,平均变化速率为33.501 Tg/a,21年间累计增加668.38 Tg.③碳储量稳定区域的面积占92.39%;碳储量增加区域面积占5.17%,主要分布于河流沿岸的绿洲地区及山地林区,与林地、草地转入区域存在一定重叠;碳储量减少区域面积占2.45%,主要位于乌兰布和沙漠中草地-未利用地交界处以及河北省居民用地.④植被覆盖度是影响华北干旱半干旱区碳汇的首要因素,其次为年均降水量和累计造林面积.不同因子交互作用后会增强单因子对碳汇空间分异的解释力,表明区域内碳汇受到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研究显示,华北干旱半干旱区生态修复工程成效显著,碳储量持续增加,其碳汇能力主要受限于自然因素,但生态工程等积极人为措施也能显著提升碳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 InVEST模型 地理探测器 华北干旱干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