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碳氮比对包埋颗粒反硝化过程中亚氮积累的影响
1
作者 李军 曾金平 +4 位作者 陈光辉 邓海亮 李芸 张彦灼 李文静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42-948,共7页
为了探讨碳氮比(ρ(C)/ρ(N))在反硝化过程中对于亚氮积累的影响,采用乙酸钠为碳源,在序批式实验中,通过控制进水碳氮比来研究反硝化包埋颗粒在反应过程中亚硝态氮积累的现象.实验结果表明:在反应过程中,不同的碳氮比条件下均出现亚硝... 为了探讨碳氮比(ρ(C)/ρ(N))在反硝化过程中对于亚氮积累的影响,采用乙酸钠为碳源,在序批式实验中,通过控制进水碳氮比来研究反硝化包埋颗粒在反应过程中亚硝态氮积累的现象.实验结果表明:在反应过程中,不同的碳氮比条件下均出现亚硝态氮积累现象,且亚硝态氮积累率都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碳源充足(碳氮比为4.0~6.0)时,亚硝态氮积累率在30 min时达到最大,随后逐渐降低,反应结束时在碳氮比为4.0条件下仍有亚氮积累;当碳源不足(碳氮比为2.0~3.0)时,亚硝态氮的积累率在120 min达到最大,而后基本维持不变,说明可以通过控制碳氮比和反应时间来获得稳定的亚硝态氮积累.硝态氮和亚硝态氮的还原速率随着碳氮比的增加而逐步升高,而亚硝态氮的最大积累率与积累速率随着碳氮比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在碳氮比为4.0时亚硝态氮的积累率和积累速率均达到最大,分别为40.8%和24.46 mg/(L·h),说明碳氮比对亚硝态氮的积累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硝化 包埋颗粒 亚氮积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程硝化亚硝态氮积累策略及过程调控
2
作者 刘晓吉 张莹莹 +3 位作者 周阳 薛同站 李卫华 奚望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7-34,I0002,共9页
为进行高氨氮废水高效低耗处理,稳定持续实现亚硝态氮(NO_(2)^(-)-N)积累成为脱氮耦合工艺的关键环节。通过间歇式曝气控制溶解氧(DO)质量浓度为0.5 mg/L条件下,采用羟胺作为抑制剂实现了亚硝酸盐快速积累。利用梯度实验探讨了氨氧化菌(... 为进行高氨氮废水高效低耗处理,稳定持续实现亚硝态氮(NO_(2)^(-)-N)积累成为脱氮耦合工艺的关键环节。通过间歇式曝气控制溶解氧(DO)质量浓度为0.5 mg/L条件下,采用羟胺作为抑制剂实现了亚硝酸盐快速积累。利用梯度实验探讨了氨氧化菌(AOB)和亚硝酸盐氧化菌(NOB)对不同环境温度、有机物及抑制剂的响应机理,阐明了高氨氮废水进行短程硝化调控的关键参数。实验结果表明,投加5 mg/L左右的羟胺可在20 d时实现NO_(2)^(-)-N约80%的积累率,可降解有机物质量浓度在100 mg/L时,出水NO_(2)^(-)-N质量浓度呈下降趋势且平均为78.28 mg/L。当温度由15℃升至25℃时亚硝态氮积累率(NAR)可达到87.79%,可为耦合厌氧氨氧化实现零碳脱氮提供基质保障。研究结果可为高氨氮废水处理NO_(2)^(-)-N积累调控及耦合厌氧氨氧化工艺用于实际废水的处理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程硝化 可降解有机物 抑制剂 硝态积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碳源条件下污水处理反硝化过程亚硝态氮积累特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3
作者 黄斯婷 杨庆 +2 位作者 刘秀红 冯红利 彭永臻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21-25,共5页
在常见的污水处理中,由于C/N比较低,造成反硝化过程碳源不足,进而影响脱氮效果,所以有必要在反硝化阶段外加碳源以保证充分的反硝化。研究表明,多种有机物质可以作为反硝化外加碳源,同时研究还发现反硝化过程中会产生亚硝态氮积累现象,... 在常见的污水处理中,由于C/N比较低,造成反硝化过程碳源不足,进而影响脱氮效果,所以有必要在反硝化阶段外加碳源以保证充分的反硝化。研究表明,多种有机物质可以作为反硝化外加碳源,同时研究还发现反硝化过程中会产生亚硝态氮积累现象,而亚硝态氮可以为ANAMMOX工艺提供电子受体。结合现有对不同碳源条件下污水处理反硝化过程的研究,描述了反硝化过程亚硝态氮积累特性,并对其积累机制进行一定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处理 反硝化 碳源 硝态积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ORP作为SBR反硝化过程亚硝态氮积累过程控制参数 被引量:4
4
作者 孙洪伟 魏东洋 +4 位作者 时晓宁 杨庆 张树军 彭永臻 王淑莹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396-1401,共6页
为避免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工艺生物脱氮反硝化过程毒性更大的亚硝态氮(NO2--N)排入受纳水体,以缺氧/厌氧上流式厌氧污泥流化床(UASB)预处理的实际垃圾填埋场渗滤液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以氧化还原电位(ORP)作为SBR反硝化过程NO2--N积累... 为避免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工艺生物脱氮反硝化过程毒性更大的亚硝态氮(NO2--N)排入受纳水体,以缺氧/厌氧上流式厌氧污泥流化床(UASB)预处理的实际垃圾填埋场渗滤液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以氧化还原电位(ORP)作为SBR反硝化过程NO2--N积累控制参数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对于4种不同N初始的ρ(NO3--N),NO 2--N均实现明显积累,积累速率分别为0.117、0.136、0.235、0.068/d.反应过程中,ORP曲线先后出现NO 3--N和NO 2--N拐点,表明硝态氮和亚硝态氮还原反应结束.对于有明显亚硝态氮积累的反硝化过程,仅以NO 3--N作为反硝化速率(rDN)的单值函数是不准确的,应以总氧化态氮计,如以NO 3--N作为底物,将其定义为'名义'rDN.温度分别为14.2、13.9℃低温,5种不同n(C)/n(N)条件下,亚硝态氮均积累,亚硝态氮峰值点为速率平衡点.当n(C)/n(N)低于理论值时,相对NOx--N→N2的全程反硝化碳源不充足,但相对于NO3--N→NO2--N的转化碳源充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垃圾渗滤液 氧化还原电位(ORP) 反硝化 硝态积累 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泥发酵耦合反硝化系统亚硝态氮积累特性 被引量:1
5
作者 操沈彬 王淑莹 +3 位作者 吴程程 杜睿 龚灵潇 彭永臻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153-1159,共7页
接种污泥发酵耦合反硝化系统污泥,以剩余污泥发酵上清液中有机物作为反硝化过程电子供体,通过批次试验研究碳氮比(ρ(COD)/ρ(NOx--N)及pH对反硝化过程N-NO2积累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初始ρ(NO3--N)为30 mg/L,ρ(COD)/ρ(... 接种污泥发酵耦合反硝化系统污泥,以剩余污泥发酵上清液中有机物作为反硝化过程电子供体,通过批次试验研究碳氮比(ρ(COD)/ρ(NOx--N)及pH对反硝化过程N-NO2积累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初始ρ(NO3--N)为30 mg/L,ρ(COD)/ρ(NOx--N)为1-3时,NO2---N积累量和积累速率随(ρ(COD)/ρ(NOx--N)增加明显升高,继续提高(ρ(COD)/ρ(NOx--N)对NO2--N积累影响很小,在反应过程中最大积累量达到(18.85±1.13)mg/L;p H对反硝化过程N-NO2?积累有明显影响,p H=7时N-NO2?积累速率最大,而NO2--N积累量按p H顺序依次为:p H=9,6,8,7。另外,本试验考察的污泥发酵耦合反硝化系统污泥在反硝化过程中亚硝态氮积累率(wNAR)维持在78%--95%范围内,并且反应初始(ρ(COD)/ρ(NOx--N)对其影响很小,可能是由于该系统的长期碳源电子供体有限,反硝化和发酵条件的引入导致反硝化菌合成硝态氮还原酶能力远远大于亚硝态氮还原酶的还原酶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发酵耦合反硝化 剩余污泥发酵液 硝态积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还原介体对短程反硝化细菌亚硝氮积累影响研究
6
作者 尹鑫 何川 +4 位作者 魏立娥 赖发英 倪国荣 胡建民 周春火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19-625,共7页
【目的】亚硝酸盐的稳定获得对于厌氧氨氧化工艺的研发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期望通过筛选投加合适的氧化还原介体将反硝化控制在亚硝氮的阶段,实现稳定的短程反硝化,并优化反应条件进一步增加亚硝氮的积累量,为厌氧氨氧化工艺应用提供... 【目的】亚硝酸盐的稳定获得对于厌氧氨氧化工艺的研发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期望通过筛选投加合适的氧化还原介体将反硝化控制在亚硝氮的阶段,实现稳定的短程反硝化,并优化反应条件进一步增加亚硝氮的积累量,为厌氧氨氧化工艺应用提供一种新的亚硝氮供给方式。【方法】通过序批式试验分别考察了不同浓度2-羟基-1,4萘醌(ME)、蒽醌(AQ)和1-氯蒽醌(1-AQ)的投加对短程反硝化细菌亚硝氮积累的影响,并且通过酶促动力学实验对其影响机制进行了深入探索,最后通过16S rDNA分析,对短程反硝化细菌菌群群落结构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首先,相比对照,投加75μmol/L AQ和1-AQ分别导致亚硝酸盐氮的积累量提高了74.8%和1.06倍,但是ME的投加几乎没有增加亚硝氮的积累;其次,试验结果表明,当投加C/N比为2时,亚硝氮积累量最多,使得投加1-AQ效果最好,亚硝氮积累量最高达到了52.98 mg/L(初始硝氮为100 mg/L);再次,酶促动力学试验揭示了1-AQ使得亚硝酸盐迅速积累的原因在于其提高了69.13%的硝酸盐还原酶活性,却仅仅将亚硝酸盐还原酶活性提高了36.74%;最后,16S rDNA结果显示,本试验所用菌群中具备短程反硝化能力的菌群有Yersinia frederiksenii、Thauera、Hydrogenophaga、Trichococcus、Klebsiella和Dechloromonas。【结论】合适的氧化还原介体投加能够明显增加短程反硝化细菌亚硝氮的积累量,氧化还原介体筛选的关键在于其对硝酸盐还原酶活性的增加速率高于亚硝酸盐还原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还原介体 短程反硝化 积累 硝酸盐还原酶 硝酸盐还原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水C/N对部分反硝化NO2-积累和微生物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张淼 朱晨杰 +4 位作者 范亚骏 吕小凡 季俊杰 葛丽英 吴军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20-628,共9页
采用缺氧/好氧间歇运行模式,考察进水碳氮比(C/N=5.0,3.3,2.5,2.0)对部分反硝化过程亚硝态氮(NO_(2)^(-))积累特性和污染物降解规律的影响,同时结合高通量测序,探究微生物多样性和功能菌群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C/N为2.5时,系统获得最佳... 采用缺氧/好氧间歇运行模式,考察进水碳氮比(C/N=5.0,3.3,2.5,2.0)对部分反硝化过程亚硝态氮(NO_(2)^(-))积累特性和污染物降解规律的影响,同时结合高通量测序,探究微生物多样性和功能菌群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C/N为2.5时,系统获得最佳处理效果,出水NO_(2)^(-)浓度为27.18mg/L,亚硝态氮转化率(NTR)高达67.96%;分析典型周期各污染物的降解规律发现,尽管4组工况均在缺氧30min时NO_(2)^(-)积累达到峰值(最高值分别为4.86(C/N=5.0),16.52(C/N=3.3),30.16(C/N=2.5),20.28(C/N=2.0)mg/L),但COD降解速率的不同直接影响了反硝化进程,且只有在低C/N条件(C/N=2.0~2.5)才能维持稳定的NO_(2)^(-)积累.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除了Thauera(2.67%~24.04%)、Terrimonas(4.94%~21.19%)、Saprospiraceae(5.34%~13.50%)等常规功能菌属外,Flavobacterium(28.23%)是C/N为2.5时维持高NO_(2)^(-)积累的优势菌属.结合部分反硝化工艺的运行特点,探讨了NO_(2)^(-)作为中间产物的相关耦合工艺的应用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水C/N 部分反硝化 硝态积累 高通量测序 工程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反硝化深床滤池深度脱氮效能与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高阳 周利 +2 位作者 李凌云 景香顺 李鑫玮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9-103,共5页
以北京市某污水处理厂高效沉淀池出水为原水,采用中试规模的新型反硝化深床滤池进行生物处理,考察了反硝化深床滤池填料层高度、滤速、C/N和温度对硝态氮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2.9 m滤料层相对于1.9 m滤料层,脱氮效果更好,硝态氮去... 以北京市某污水处理厂高效沉淀池出水为原水,采用中试规模的新型反硝化深床滤池进行生物处理,考察了反硝化深床滤池填料层高度、滤速、C/N和温度对硝态氮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2.9 m滤料层相对于1.9 m滤料层,脱氮效果更好,硝态氮去除率提高12%~20%,去除单位硝态氮消耗乙酸钠大约降低0.5~3.0 mg。滤料层高度为1.9 m时,硝态氮去除率随着滤速的提高而降低,当滤速从4.38 m/h逐步提高到8.13 m/h,去除率由81.71%降低到45.18%,滤速6.25 m/h是脱氮效果和碳源利用效率降低的突跃点。随着C/N的增加,滤池对硝态氮的去除率升高,低C/N时易出现亚硝态氮积累。反硝化深床滤池在冬季适宜以低滤速运行以保证出水水质;夏季则可适当提高滤速,提高处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硝化深床滤池 深度脱 硝态积累 C/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期垃圾渗滤液实现短程硝化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3
9
作者 吕斌 杨开 +2 位作者 周培疆 杨小俊 莫孝翠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31-933,989,共4页
利用SBR反应器,探讨了溶解氧(DO)、温度和pH值对晚期垃圾渗滤液实现短程硝化的影响.结果表明:DO质量浓度为0.75mg/L左右时,短程硝化效率较高,大于该值时硝化类型有向全程硝化转变的趋势,低于该值时最大氯氧化速率下降较大;... 利用SBR反应器,探讨了溶解氧(DO)、温度和pH值对晚期垃圾渗滤液实现短程硝化的影响.结果表明:DO质量浓度为0.75mg/L左右时,短程硝化效率较高,大于该值时硝化类型有向全程硝化转变的趋势,低于该值时最大氯氧化速率下降较大;当DO质量浓度保持在0.75mg/L左右时,降低温度和pH值,最大氨氧化速率下降,但亚硝氮积累率仍保持在较高水平.低溶解氧情况下,由于DO的抑制作用,硝酸菌没有表现出较亚硝酸菌更适应较低温度或pH值环境的特性,DO是实现晚期垃圾渗滤液短程硝化的控制因素.当DO为0.75mg/L左右,pH值为6.5~8.0,温度为25~27℃时,可以达到96%以上的氨氮去除率及98%以上的亚硝氮积累率,在此条件下最大氨氧化速率为0.097-0.12s/(gVss·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垃圾渗滤液 短程硝化 积累 氨氧化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程硝化最优曝气时间控制与硝化种群调控 被引量:16
10
作者 彭永臻 杨岸明 +1 位作者 李凌云 吴蕾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01-105,共5页
为确定实现短程硝化的最优曝气时间,采用3个平行的序批式间歇反应器(SBR)处理生活污水,在pH为7.9~8.0时,"氨谷"出现前t/2、t/4、t/8(t为曝气时间)停止曝气,实现短程硝化.运行145 d后,系统亚硝态氮积累率分别提高到50%、65%、... 为确定实现短程硝化的最优曝气时间,采用3个平行的序批式间歇反应器(SBR)处理生活污水,在pH为7.9~8.0时,"氨谷"出现前t/2、t/4、t/8(t为曝气时间)停止曝气,实现短程硝化.运行145 d后,系统亚硝态氮积累率分别提高到50%、65%、90%.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定量分析表明,反应器中氨氧化菌(AOB)的比例都有不同程度提高,3#SBR最为显著,AOB、亚硝酸盐氧化菌(NOB)占全菌的比例分别为3.89%、0.27%,AOB为硝化菌群中的优势菌.最优曝气时间控制协同游离氨(FA)抑制作用可能是快速实现和维持短程硝化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优曝气时间 硝化种群调控 硝态积累 短程硝化反硝化 序批式间歇反应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