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0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采用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构建亚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模型 被引量:8
1
作者 赖海芳 顾琳 +2 位作者 纵亚 牛传欣 谢青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35-339,共5页
目的采用多层感知器(MLP)神经网络构建亚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CIS)短期预后的预测模型。方法2019年1月至2021年9月,上海市瑞金康复医院康复科再住院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例,采集首次住院时(病程<30 d)的临床相关信息,根据首次入院3个月... 目的采用多层感知器(MLP)神经网络构建亚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CIS)短期预后的预测模型。方法2019年1月至2021年9月,上海市瑞金康复医院康复科再住院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例,采集首次住院时(病程<30 d)的临床相关信息,根据首次入院3个月后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判断患者短期预后。采用单因素分析筛选与短期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分别采用常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和MLP建立预测模型,计算两种模型的预测准确率,采用接受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预测效应。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准确率73.3%,ROC曲线下面积0.851;MLP模型预测准确率88.9%,ROC曲线下面积0.930。结论采用MLP模型能更好预测亚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的短期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 急性 多因素Logistic回归 多层感知器 神经网络 预测 结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替罗非班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rt-PA静脉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2例
2
作者 郑剑华 崔燕玲 +2 位作者 胡函文 曹莹 戴建武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40-243,共4页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经阿替普酶(recombinant tissue-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后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甚至引起死亡,但尚无有效...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经阿替普酶(recombinant tissue-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后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甚至引起死亡,但尚无有效治疗措施。本文报道2例发病4.5 h内、表现为右侧肢体乏力,头颅CT排除脑出血,诊断为AIS。患者经rt-PA静脉溶栓后24 h内发生END,复查头部CT未见脑出血,予替罗非班持续泵入48 h、分别与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重叠4 h、6 h后,停用替罗非班,患者无再出现神经功能恶化。出院后3个月随访,患者无复发,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分别为1分、3分。本文通过分享两例病例诊疗过程,为类似病例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 RT-PA 静脉溶栓 替罗非班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三酰甘油-葡萄糖指数、脑小血管病影像学标志物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早期神经功能恢复的预测价值
3
作者 杨笑 孟媛媛 +2 位作者 杨靖仪 王书函 张立功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8-55,共8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therogenic index of plasma,AIP)、三酰甘油-葡萄糖(triglyceride-glucose,TyG)指数、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ascular disease,CSVD)影像负荷评分对静脉溶栓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therogenic index of plasma,AIP)、三酰甘油-葡萄糖(triglyceride-glucose,TyG)指数、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ascular disease,CSVD)影像负荷评分对静脉溶栓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的早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胜利油田中心医院确诊为AIS且进行静脉溶栓的379例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相关资料并进行CSVD影像负荷评分,根据溶栓14 d后AIS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率分为预后良好组(≧18%)和预后不良组(<18%),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早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评估静脉溶栓的患者早期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收缩压、AIP指数、TyG指数、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血管周围间隙扩大(enlarged perivascular spaces,EPVS)、CSVD影像负荷评分≧2分(P<0.05)是影响AIS溶栓患者的早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CSVD影像负荷评分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821,灵敏度为80.4%,特异度为74%;AIP AUC为0.951,灵敏度为89.2%,特异度为91.7%;TyG指数AUC为0.918,灵敏度为93.1%,特异度为82.7%结论AIP、TyG指数、CSVD影像负荷评分可作为评价静脉溶栓后AIS患者早期预后的有效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 预后 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 三酰甘油-葡萄糖指数 小血管病影像负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再灌注治疗的现状与未来 被引量:3
4
作者 乔玥 李传辉 赵文博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8-70,共3页
静脉溶栓和机械取栓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公认有效的再灌注治疗手段,与传统治疗相比其可以显著改善临床预后,但这两种措施仍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静脉溶栓虽为首选治疗方案,但血管再通率低、治疗时间窗短(3~4.5 h)制约了其临床获益;而机械... 静脉溶栓和机械取栓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公认有效的再灌注治疗手段,与传统治疗相比其可以显著改善临床预后,但这两种措施仍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静脉溶栓虽为首选治疗方案,但血管再通率低、治疗时间窗短(3~4.5 h)制约了其临床获益;而机械取栓即便能实现80%以上的血管再通,但超过50%的患者仍遗留残疾或死亡。基于目前再灌注治疗面临的挑战和国内外研究现状,未来应优化溶栓药物,开发具有更高纤维蛋白特异性和安全性的新型溶栓剂,扩大溶栓治疗获益人群;利用先进影像技术突破传统时间窗限制,实现基于“组织窗”的再灌注治疗;推广移动卒中单元,实现超早期再灌注治疗;优化静脉溶栓治疗后的抗血栓治疗策略,预防神经功能恶化;优化围手术期管理并积极探索神经保护策略,进一步提高机械取栓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 再灌注治疗 静脉溶栓 机械取栓 移动单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与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 被引量:1
5
作者 蔺茹月 范建强 +9 位作者 王丽君 张小曦 沈红健 邢鹏飞 张磊 李子付 张永巍 杨鹏飞 刘建民 赵瑞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35-441,共7页
目的探讨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TyG)与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LVO)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中心行急诊血管内取栓治疗的前循环AIS-LVO患者的资料。根据术后90 d改... 目的探讨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TyG)与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LVO)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中心行急诊血管内取栓治疗的前循环AIS-LVO患者的资料。根据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所有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为0~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为3~6分),比较两组患者的TyG。再根据TyG中位数将患者分为低TyG组(TyG<8.57)和高TyG组(TyG≥8.57),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及影像学特征。通过ROC曲线评价TyG对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135例患者,其中预后良好组72例,预后不良组63例,预后不良组的TyG高于预后良好组(8.82±0.63 vs 8.43±0.60,P<0.001)。低TyG组67例、高TyG组68例;与低TyG组相比,高TyG组有高脂血症病史的患者比例(P=0.003)、入院时收缩压(P=0.018)、空腹血糖水平(P<0.001)、甘油三酯水平(P<0.001)均更高,核心梗死体积更大(P=0.02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更低(P=0.013),术后90 d mRS评分也更高[3(1,5)分vs 1(0,5)分,P=0.049]。TyG对前循环AIS-LVO患者预后不良有一定的预测价值(AUC值为0.662,95%CI 0.571~0.753)。结论TyG在预后不良的前循环AIS-LVO患者中升高,可能是前循环AIS-LVO患者的潜在预后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 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 前循环大血管闭塞 血管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轻型非致残性缺血性脑卒中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临床观察:一项单中心回顾性观察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张萌 马咏馨 +3 位作者 贾琼 张东威 张昕红 徐耀铭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6-62,共7页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与双抗治疗急性轻型非致残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22年1月至2024年3月发病6 h内的急性轻型非致残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38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与双抗治疗急性轻型非致残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22年1月至2024年3月发病6 h内的急性轻型非致残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38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5]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接受静脉溶栓分为静脉溶栓组(66例)和双抗组(72例),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将两组患者按照1∶1进行匹配,匹配后静脉溶栓组(44例)和双抗组(44例)。收集患者的人口学资料、临床资料、临床预后指标及不良事件。主要结局定义为发病后90 d良好功能结局[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0~2分]、发病后90 d mRS评分。次要结局为发病后24 h、72 h、7 d NIHSS评分,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比例,发病90 d内颅内出血及系统性出血事件及发病90 d内死亡。结果①匹配前静脉溶栓组年龄、入院时mRS评分均低于双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匹配后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房颤、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既往脑卒中病史、吸烟史、入院时NIHSS评分、入院时mRS评分、梗死部位、TOAST分型等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静脉溶栓组与双抗组患者发病后90 d良好功能结局患者比例和发病后90 d m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8.6%(39/44)vs 93.2%(41/44),P=0.458、P=0.308];③静脉溶栓组发病后24 h、72 h中位NIHSS评分明显低于双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 vs 2.5、1 vs 2,P=0.018、0.043],其余有效性结局和安全性结局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溶栓治疗能够为急性轻型非致残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带来显著的短期获益,有助于缩短恢复至良好神经功能结局的时间,且不增加出血风险和病死率。然而,在发病后90 d良好功能结局方面,其效果与双抗治疗相似,尽管如此,亟需开展更大样本、更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来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溶栓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 急性轻型非致残性缺血性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Willis环完整性与斑块特征及多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7
作者 王泽华 高阳 +4 位作者 吴琼 何金龙 张强 郝祥程 王丽雯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5-31,共7页
目的基于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分析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Willis环完整性、责任斑块特征、梗死灶及斑块数量,探讨Willis环完整性与斑块易损性、多发梗死及斑块数量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共纳入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5例,... 目的基于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分析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Willis环完整性、责任斑块特征、梗死灶及斑块数量,探讨Willis环完整性与斑块易损性、多发梗死及斑块数量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共纳入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5例,在发病半个月内进行了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检查,并根据Willis环完整性将其分为Willis环前循环完整组和Willis环前循环不完整组,Willis环后循环症状侧完整组和Willis环后循环症状侧不完整组。依次比较前循环组间、后循环组间的临床资料及颅内责任斑块特征。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Willis环完整性与多发梗死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及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评估Willis环完整性与斑块数量、强化等级的相关性。结果与Willis环前循环完整组相比,Willis环前循环不完整组的斑块负荷(P=0.001)、强化率(P=0.043)更高、责任血管狭窄度(P=0.001)更大、斑块表面不规则(P=0.001)更多见。与Willis环后循环症状侧完整组相比,Willis环后循环症状侧不完整组的斑块负荷(P=0.002)、责任血管狭窄度(P=0.001)更大、斑块表面不规则(P=0.013)更多见。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Willis环前循环不完整与多发梗死独立相关(OR=2.94,95%CI:1.153~7.478,P=0.024)。Spearman分析结果显示,Willis环前循环不完整与强化等级呈正相关(r=0.321,P<0.05);Willis环后循环症状侧不完整与斑块数目、强化等级呈正相关(r=0.358、0.302,P<0.05)。调整了患者的临床资料。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Willis环前循环不完整与多发梗死独立相关(OR=3.42,95%CI:1.208~9.700,P=0.021)。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Willis环前循环不完整是强化等级的影响因素(β=0.571,P<0.05),Willis环后循环症状侧不完整是斑块数目、强化等级的影响因素(β=0.791、0.341,P<0.05)。结论Willis环不完整会促发斑块易损性、多发梗死及多血管床动脉粥样硬化。表明Willis环完整性的缺失可能会影响颅内外大动脉的血流动力学,进而影响脑组织血供和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 多发性梗死 WILLIS环 责任斑块 血管壁成像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动化ASPECTS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人机对比研究
8
作者 许萍 程晓青 +6 位作者 周长圣 田冰 田霞 石峰 曹泽红 高敏 邢伟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70-375,共6页
目的探讨自动化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与专家评分的相关性、一致性,并比较两者预测良好临床预后的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22年1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东部战区总医院、上海长海医院绿色卒中通道的急性缺... 目的探讨自动化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与专家评分的相关性、一致性,并比较两者预测良好临床预后的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22年1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东部战区总医院、上海长海医院绿色卒中通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所有患者的入院平扫CT图像以及临床资料,自动化ASPECTS软件与神经放射学专家对平扫CT图像进行回顾性ASPECTS评估。Spearman分析自动化ASPECTS与专家评分的相关性,组内相关系数(ICC)用于评估一致性,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和DeLong检验评估和比较两者预测良好临床预后的效能。结果自动化ASPECTS与专家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459,P<0.05),两者一致性较好(ICC=0.620)。自动化ASPECTS预测良好临床预后特异度高于专家(62.1%vs 41.1%),但灵敏度略低于专家(57.6%vs 73.7%),ROC曲线下面积均为0.605,DeLong检验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84)。结论自动化ASPECTS与专家评分呈显著正相关,两者间一致性好。在预测良好临床预后方面,两者评估效能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化Alberta项目早CT评分 急性缺血性 计算机体层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区域卒中分级诊疗网络救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现状及疗效分析
9
作者 詹艳丽 李一吟 +3 位作者 李平 孙景萍 黄良通 蔡学礼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1-47,共7页
目的分析区域卒中分级诊疗网络卒中救治现状及转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优化卒中救治模式,提高卒中救治效率。方法选择浙江省丽水地区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经区域卒中分级诊疗网络转诊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 目的分析区域卒中分级诊疗网络卒中救治现状及转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优化卒中救治模式,提高卒中救治效率。方法选择浙江省丽水地区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经区域卒中分级诊疗网络转诊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573例,分析救治情况及临床资料,依据是否在三级卒中中心行血管内治疗分为有效转诊组(261例)和无效转诊组(31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等,分析两组的差异性指标,同时评估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573例患者中接受静脉溶栓治疗者197例,血管内治疗者261例,有效转诊率为45.55%(261/573)。有效转诊组患者与无效转诊组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如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卒中及吸烟饮酒等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有效转诊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及房颤病史的比例更高(χ^(2)=5.34、8.67,P<0.05),更容易表现为凝视、构音障碍、意识障碍等症状(χ^(2)=130.1、22.12、22.96,P<0.05),入院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更高(F=3.25,P<0.05)。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血细胞参数显示,有效转诊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嗜碱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更低(Z=-8.86、-5.39,F=0.598,P<0.05)。分析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有效转诊组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随时间的推移下降更加明显。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NIHSS评分(OR=1.122,95%CI:1.074~1.172)、嗜酸性粒细胞(OR=0.085,95%CI:0.013~0.564)、中性粒细胞计数(OR=1.088,95%CI:1.011~1.172)为有效转诊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现阶段实施的区域卒中分级诊疗网络救治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有效转诊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短期预后,开发包含人口学特征、危险因素、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指标在内的预测模型帮助基层医务人员快速识别大血管闭塞可能有助于提高AIS的救治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 分级诊疗 大血管闭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WI联合3D-ASL检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缺血半暗带
10
作者 曹爽 柳琦 +1 位作者 赵亚娥 徐长青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3,共6页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联合磁共振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灌注成像检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缺血半暗带(IP)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2020年8月—2024年8月间本院收治的87例AIS患者(均完成磁共振DWI和3D-ASL灌注成像检查)纳...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联合磁共振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灌注成像检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缺血半暗带(IP)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2020年8月—2024年8月间本院收治的87例AIS患者(均完成磁共振DWI和3D-ASL灌注成像检查)纳入回顾性分析.将3D-ASL影像显示的灌注异常区面积减去DWI影像显示的异常信号区面积定义为IP区,统计两种方法结合对AIS患者IP的检出情况.比较患者脑梗死核心区、IP区与健侧镜像区表观弥散系数(ADC)与脑血流量(CBF)的差异.采用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试验狭窄分级法(North American Symtomatic Carotid Endarterectomy Trail,NASCET)对患者颈内动脉分支血管狭窄情况进行分级.结果:87例AIS患者中,DWI均检出脑梗死灶,3D-ASL灌注成像检出75例灌注异常,其中61例灌注异常面积>DWI显示的梗死面积(即存在IP区),两者联合对IP的检出率为70.11%(61/87).与健侧镜像区比较,IP区和梗死核心区的ADC与CBF值均降低,且梗死核心区最低(P<0.05).检测出IP区的61例AIS患者,其血管狭窄程度以0级(闭塞)、1级(局部闭塞)为主;余未检出IP区的灌注异常患者则以3级血管狭窄(狭窄<50%)为主.结论:DWI联合磁共振3D-ASL灌注成像能够帮助判断IP的存在及其位置,对指导治疗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 弥散加权成像 缺血半暗带 血管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研究进展
11
作者 程思怡 吴秀书 《临床儿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18-322,共5页
儿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上相对罕见,但其预后不佳、复发率较高,值得人们关注。对于成人患者,静脉注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IV-TPA)已被证明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有效的方法,然而,在儿童群体中尚未得到批准使用,进一步探讨IV-TPA对... 儿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上相对罕见,但其预后不佳、复发率较高,值得人们关注。对于成人患者,静脉注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IV-TPA)已被证明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有效的方法,然而,在儿童群体中尚未得到批准使用,进一步探讨IV-TPA对儿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是必要的。本文综述了儿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行IV-TPA治疗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急性缺血性 阿替普酶 静脉溶栓 疗效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敏感血管征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耿悦 陈雨昂 +2 位作者 张蜜 李俊晨 谈炎欢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98-203,共6页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当前全球范围内的公共问题,具有高致残率和致死率,在我国已成为首要死亡原因,且中青年发病率逐年攀升。该疾病的最主要病因是血栓形成导致的血管闭塞,因此血栓的早期发现和成分预测对临床治疗策略的选择至关重要。磁...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当前全球范围内的公共问题,具有高致残率和致死率,在我国已成为首要死亡原因,且中青年发病率逐年攀升。该疾病的最主要病因是血栓形成导致的血管闭塞,因此血栓的早期发现和成分预测对临床治疗策略的选择至关重要。磁敏感加权成像的磁敏感血管征对动脉内血栓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并非所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例都会显示。现有研究尚未系统阐明磁敏感血管征的形成机制及其临床应用差异的原因,导致其诊断价值未被充分挖掘。本文就磁敏感血管征的形成原理以及其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进展(包括显示责任血管内血栓、判断卒中亚型及预后评估)予以梳理,分析当前挑战并提出未来发展方向,旨在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诊疗方案提供借鉴。本文认为,未来研究需结合血栓生物标志物与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建立磁敏感血管征显示的预测模型,并建议临床诊疗中整合多模态影像参数优化血栓特征分析,从而制订个体化再通治疗策略,最终提升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精准诊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 磁共振成像 磁敏感加权成像 磁敏感血管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醒脑启阖调枢”针法早期介入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研究
13
作者 廖龙胜 郑爽 +4 位作者 阿塔石 刘咏思 邓颖敏 李蕊菁 陈楚云 《辽宁中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71-174,共4页
目的研究旨在探讨“醒脑启阖调枢”针法早期介入对脑卒中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24年3月—2024年10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针灸科、脑病科及神经外科收治的6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根据SPSS 2... 目的研究旨在探讨“醒脑启阖调枢”针法早期介入对脑卒中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24年3月—2024年10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针灸科、脑病科及神经外科收治的6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根据SPSS 25.0统计软件生成的随机数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3例。治疗组接受“醒脑启阖调枢”针法治疗,对照组接受假针刺治疗,两组均接受了常规基础治疗和康复治疗。针灸干预两周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及随访3个月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量表(Modified Barthel Index Scale,MBI);并进行临床疗效和不良事件情况评估。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mRS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MBI评分均高于本组治疗前;治疗后治疗组NIHSS评分、m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MB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后治疗组NIHSS评分、m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MB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启阖调枢”针法能促进AIS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减轻残障水平,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安全性良好,有利于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醒启阖调枢”针法 急性缺血性 随机对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ASL与4D-TRANCE技术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分级的评估价值
14
作者 桂海燕 杜佳秀 +3 位作者 张晶菁 杨宁迪 连健秀 夏清艳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共7页
目的:探讨多模态MRI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分级中的预测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AIS患者多种模态MRI检查信息,并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将患者分为轻度组(NIHSS评分<6分)和重度组(NIHSS评分≥6分)。对患者多... 目的:探讨多模态MRI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分级中的预测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AIS患者多种模态MRI检查信息,并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将患者分为轻度组(NIHSS评分<6分)和重度组(NIHSS评分≥6分)。对患者多模态MRI影像进行定量分析[包括弥散加权成像(DWI)弥散受限区最大面积、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低灌注区最大面积等]以及定性分析[包括采用4D-TRANCE四级分级系统评估颅内主干及侧支血管情况],并进行2组间数据比较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与卒中病情程度显著相关的独立预测参数;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以评估不同预测参数/模型的诊断能力。结果:本研究最终共招募51例AIS患者,其中重度组20例(男性8例,女性12例),轻度组31例(男性12例,女性19例)。重度组患者DWI弥散受限区最大面积、3D-ASL低灌注区最大面积及4D-TRANCE分级均高于轻度组(P<0.05)。3D-ASL低灌注区最大面积和4D-TRANCE分级是独立预测参数,两者预测卒中严重程度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37和0.860,灵敏度均为85.0%,特异度分别为90.3%和87.1%;两者联合模型的AUC为0.984,灵敏度为90.0%,特异度为96.8%。结论:3D-ASL与4DTRANCE技术联合应用对不同级别AIS患者的评价具有预测意义,可为进一步诊断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多参数的、有价值的客观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 动脉自旋标记 磁共振成像 灌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SL联合SWI在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出血转化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爱娟 魏恒乐 +3 位作者 张宏 徐晨辉 洪汛宁 鲁珊珊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52-858,共7页
目的:采用动脉自旋标记(ASL)和磁敏感加权成像(SWI)观察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梗死区高灌注与出血转化(HT)的相关性以及对90天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95例亚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后采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单抗或双抗)治疗,于症状发作后3~... 目的:采用动脉自旋标记(ASL)和磁敏感加权成像(SWI)观察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梗死区高灌注与出血转化(HT)的相关性以及对90天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95例亚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后采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单抗或双抗)治疗,于症状发作后3~7天内行多序列MRI检查(T_(1)WI、T_(2)WI、DWI、MRA、ASL、SWI)。收集和评估临床因素,包括人口统计学、危险因素、卒中特征等。根据ASL梗死区灌注情况分为高灌注和非高灌注,高灌注定义为梗死区脑血流量增加≥对侧的130%。根据SWI序列评估梗死区有无HT,并进一步将HT分为出血性梗死(HI)及脑实质出血(PH)。预后良好定义为90天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HT组和无HT组各临床因素及影像特征的差异,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影响HT的独立因素,进一步探讨梗死区高灌注与HT及90天临床结局的相关性。结果:HT组40例,无HT组55例,HT组患者的入院NIHSS评分更高、梗死体积更大、梗死区高灌注比例更多(P均<0.05)。梗死区高灌注是H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8.162,P=0.001),但80%的HT表现为HI。90天预后良好组57例,预后不良组38例,预后良好组患者的入院及出院NIHSS评分更低、梗死体积更小、梗死区高灌注比例更多(P均<0.05),而HT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急性期缺血性卒中梗死区高灌注与患者90天良好预后相关,但同时高灌注是H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虽然大部分表现为HI,临床仍需严格管理血压,以减少PH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自旋标记 高灌注 磁敏感加权成像 亚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 出血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严重程度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胃肠损伤事件分级与短期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绍辉 吴曦 +6 位作者 魏思源 吴智鑫 黄少娟 苏懿 李远艺 范文定 吴清玉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3323-3330,共8页
目的探讨不同严重程度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发生急性胃肠损伤(acute gastrointestinal injury,AGI)事件分级与短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地入选2023年1—11月由广州中医药大学第八临床医学院高级卒中... 目的探讨不同严重程度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发生急性胃肠损伤(acute gastrointestinal injury,AGI)事件分级与短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地入选2023年1—11月由广州中医药大学第八临床医学院高级卒中中心收治入院的AIS患者,并根据神经功能的缺损程度(NIHSS)将AIS患者分为NIHSS≤14分组与NIHSS>14分组,收集患者入院时的NIHSS评分、一般基线资料、入院时的临床检验指标、AGI事件分级和短期预后情况。结果共纳入270例患者,平均年龄为(64.95±13.65)岁,男性占70.0%,女性占30.0%。AIS患者发生AGI事件的比例占66.30%。AIS患者发生AGI事件后,起病后90 d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mRS评分>2分的有83例,占30.7%;纳入的270例不同AGI事件分级的AIS患者间的不良临床结局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AGI 0级、AGIⅠ级分别与AGIⅢ级、AGIⅣ级的不良临床结局有差异,AGIⅢ级、AGIⅣ级预后不良的发生率相较于AGI 0级、AGIⅠ级明显增高。在NIHSS>14分组的AIS患者中,AGI 0级、AGIⅠ级与AGIⅢ级的不良临床结局有差异(P<0.05),AGIⅢ级预后不良的发生率相较于AGI 0级、AGIⅠ级明显增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IHSS评分是AIS患者发生AGI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NIHSS评分越高则AIS患者发生AGI事件风险越大;且年龄、NIHSS评分、收缩压是影响AIS患者发生AGI事件后90 d预后不良的独立因素(P<0.05),年龄越大、NIHSS评分越高、收缩压越高的AIS患者在发生AGI事件后90 d预后不良的风险更高。结论不同严重程度的AIS患者发生AGI事件分级与短期预后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 AGI事件 NIHSS评分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线血红蛋白水平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影响 被引量:5
17
作者 王庭欢 钟晚思 +6 位作者 陈智才 沈轲 叶惠雅 喻志慧 罗佳 马骏 楼敏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8-174,共7页
目的:探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基线血红蛋白水平与静脉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急性卒中质量评估与管理在线数据库(来源于CASE-Ⅱ研究,NCT04487340)中2017年1月至2020年7月在全国多家医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 目的:探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基线血红蛋白水平与静脉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急性卒中质量评估与管理在线数据库(来源于CASE-Ⅱ研究,NCT04487340)中2017年1月至2020年7月在全国多家医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资料。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发生END的影响因素,采用限制性三次样条曲线探讨血红蛋白水平与END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8162例患者。与非END患者比较,END患者基线血红蛋白水平更低(分别为136与140 g/L,P<0.01),贫血比率更高(分别为24.2%与16.9%,P<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血红蛋白水平(OR=0.995,95%CI:0.991~0.999,P<0.05)和贫血(OR=1.238,95%CI:1.055~1.454,P<0.01)与AIS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END独立相关。限制性三次样条回归结果显示,血红蛋白水平与AIS患者静脉溶栓后END风险呈U型关系(P<0.01),但这种U型关系只在男性患者中观察到(P<0.05)。结论:基线血红蛋白水平与AIS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END发生风险相关,特别是男性患者,血红蛋白水平降低或升高均可能增加END发生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 静脉溶栓 血红蛋白 贫血 神经功能恶化 回顾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静脉溶栓时间窗外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短期预后模型建立与验证 被引量:1
18
作者 周辉 冯兵 +5 位作者 刘旭日 邹勇 唐慧 黄钦彬 陈庭军 邹东华 《广西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81-787,共7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静脉溶栓时间窗外,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入院时常规临床资料对其短期不良结局的影响。该研究通过收集桂平市中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溶栓时间窗外AIS患者(774例)临床资料,比较短期不同预... 本研究旨在探讨静脉溶栓时间窗外,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入院时常规临床资料对其短期不良结局的影响。该研究通过收集桂平市中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溶栓时间窗外AIS患者(774例)临床资料,比较短期不同预后患者入院时的临床资料,并利用机器学习分类(Classification)算法建模分析患者90 d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同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和校准图验证模型的预测效能及准确度。研究结果显示:(1)3个月随访期内预后不良患者占比13.95%(108例)。(2)预后不良患者的年龄、血白细胞(WBC)水平、血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血甘油三酯(TG)水平、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梗死灶体积和发病治疗时间大于或高于预后良好患者;预后不良患者的入院格拉斯哥昏迷(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低于预后良好组,均差异显著(P<0.05)。机器学习分类算法中,极限梯度提升(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算法的效果最佳[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0.81],且校准曲线显示模型评估预测风险与实际发生风险的一致程度高。(3)XGB算法筛选的预测变量影响权重居前6位的依次为发病治疗时间、血CRP水平、年龄、梗死灶体积、血TG水平与NIHSS评分。上述结果说明XGB算法可用于预测静脉溶栓时间窗外AIS患者短期不良预后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 超溶栓时间窗 预后 机器学习 临床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与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的关联性分析 被引量:18
19
作者 唐晶 李环 +1 位作者 张硕 姜立刚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86-790,共5页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与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的相关性,分析其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取首次发病的38例AIS患者作为AIS组,并按照病例对照研究原则,选取同期体验的健康体验者45名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与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的相关性,分析其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取首次发病的38例AIS患者作为AIS组,并按照病例对照研究原则,选取同期体验的健康体验者45名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2组研究对象血清中Hcy水平和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免疫比浊法检测2组研究对象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化学比色法检测2组研究对象血清中丙二醛(MDA)水平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AIS患者血清Hcy水平与炎症因子及氧化应激指标水平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IS组患者血清中Hcy、hs-CRP、TNF-α、IL-6和MDA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SOD活性明显降低(P<0.05)。AIS患者血清Hcy水平与hs-CRP、TNF-a、IL-6和MDA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615,P<0.05;r=0.632,P<0.05;r=0.598,P<0.05;r=0.612,P<0.05),与SOD活性呈负相关关系(r=-0.325,P<0.05)。结论:AIS患者血清中Hcy水平与炎症因子及氧化损伤有密切关联。Hcy能够促进氧化自由基及炎症因子产生,并对内皮细胞造成损伤,在AIS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 同型半胱氨酸 炎症因子 氧化应激 白细胞介素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ual-Path Vision Transformer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辅助诊断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桃红 郭学强 +4 位作者 郑瀚 罗继昌 王韬 焦力群 唐安莹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7-314,共8页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组织血液供应障碍导致的脑功能障碍,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金标准。基于患者的正面和侧面DSA图像,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效果进行分级评估,构建基于Vision Transformer的双路径图像分...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组织血液供应障碍导致的脑功能障碍,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金标准。基于患者的正面和侧面DSA图像,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效果进行分级评估,构建基于Vision Transformer的双路径图像分类智能模型DPVF。为了提高辅助诊断速度,基于EdgeViT的轻量化设计思想进行了模型的构建;为了使模型保持轻量化的同时具有较高的精度,提出空间-通道自注意力模块,促进Transformer模型捕获更全面的特征信息,提高模型的表达能力;此外,对于DPVF的两分支的特征融合,构建交叉注意力模块对两分支输出进行交叉融合,促使模型提取更丰富的特征,从而提高模型表现。实验结果显示DPVF在测试集上的准确率达98.5%,满足实际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 视觉Transformer 双分支网络 特征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