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安冬季大气亚微米颗粒物的化学特征及来源解析 被引量:20
1
作者 沈振兴 韩月梅 +3 位作者 周娟 曹军骥 李旭祥 刘随心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418-1423,共6页
为了探讨西安市冬季大气亚微米颗粒物的污染水平及化学组成,2006年12月每天收集西安大气亚微米颗粒物(PM1.0)样品,并对PM1.0的质量浓度及其其中的11种水溶性离子、元素碳(EC)和有机碳(OC)及8个碳组分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西安市冬季大气... 为了探讨西安市冬季大气亚微米颗粒物的污染水平及化学组成,2006年12月每天收集西安大气亚微米颗粒物(PM1.0)样品,并对PM1.0的质量浓度及其其中的11种水溶性离子、元素碳(EC)和有机碳(OC)及8个碳组分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西安市冬季大气PM1.0的平均质量浓度为149.7μg.m-3;分析的11种阴、阳离子(Na+、NH4+、K+、Mg2+、Ca2+、F-、Cl-、Br-、NO2-、NO3-和SO42-)的质量浓度占到PM1.0的46%,表明水溶性组分是大气亚微米颗粒物的主要组成之一;OC的质量浓度(ρ(OC)=(23.7±10.27)μg.m-3)明显高于EC的((ρ(EC)=(4.6±1.8)μg.m-3),碳气溶胶的平均质量浓度为42.5μg.m-3,占到PM1.0质量浓度的28.4%;对8个碳组分的因子分析结果显示,燃煤及汽油车排放、柴油车排放和生物质燃烧对碳颗粒的贡献分别为45.3%、24.2%和2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微米颗粒物 水溶性离子 碳气溶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燃烧过程中矿物质气化与亚微米颗粒物形成的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高翔鹏 徐明厚 +2 位作者 姚洪 隋建才 刘小伟 《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92-296,共5页
应用热重分析仪研究了煤中矿物质的气化,同时通过沉降炉试验台架研究了燃煤过程中亚微米颗粒的形成和排放特性,并对亚微米颗粒的形成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矿物质的气化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1400℃时,各个元素的气化能力由大... 应用热重分析仪研究了煤中矿物质的气化,同时通过沉降炉试验台架研究了燃煤过程中亚微米颗粒的形成和排放特性,并对亚微米颗粒的形成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矿物质的气化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1400℃时,各个元素的气化能力由大到小依次为S、Cu、Pb、Zn、Na、K、Ca、Fe、Mg、Cr和Mn;温度越高,煤粉粒径越小,氧气含量越高,形成的PM1.0的浓度越大,并富集了易气化元素S、P和Na等,PM1.0可能是由气化-凝结机理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热物理 煤燃烧 矿物质气化 亚微米颗粒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微米颗粒物的沉积与凝并的模拟与实验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孙在 黄震 王嘉松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710-1713,共4页
建立了一个带有粒径高分辨率的亚微米颗粒物的动力学模型,应用高精密仪器SMPS做了系列实验以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采用该模型能够比较准确地预测亚微米颗粒物的粒径谱演变,同时模型显示了对不同峰值形态粒径谱的适应性;表面沉积效... 建立了一个带有粒径高分辨率的亚微米颗粒物的动力学模型,应用高精密仪器SMPS做了系列实验以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采用该模型能够比较准确地预测亚微米颗粒物的粒径谱演变,同时模型显示了对不同峰值形态粒径谱的适应性;表面沉积效应对超细微粒的影响更为明显,凝并与浓度值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亚微米颗粒物的数量浓度和CMD(Count Median Diameter)的变化可以反映凝并的动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微米颗粒物 沉积 凝并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煤过程中亚微米颗粒物形成及防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赵毅 沈艳梅 《洁净煤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1-83,90,共4页
对燃烧过程中亚微米颗粒物的形成、排放后对环境造成的危害以及控制技术进行了阐述,并在此基础上预测了将来的研究趋势,指出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关键词 亚微米颗粒物 燃烧 控制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微米颗粒物湍流团聚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冯鹏 盛虎 +5 位作者 周虎 王承亮 刘鹤欣 李正鸿 谭厚章 杨富鑫 《洁净煤技术》 CAS 2020年第5期181-187,共7页
亚微米颗粒物(Submicron Particle)是大气污染物的重要来源之一,危害人体健康,湍流团聚是脱除燃煤烟气中亚微米颗粒的重要手段。利用k-ε湍流模型与离散相(DPM)模型,在亚微米颗粒物湍流团聚试验平台基础上建立了一个由湍流效应和布朗运... 亚微米颗粒物(Submicron Particle)是大气污染物的重要来源之一,危害人体健康,湍流团聚是脱除燃煤烟气中亚微米颗粒的重要手段。利用k-ε湍流模型与离散相(DPM)模型,在亚微米颗粒物湍流团聚试验平台基础上建立了一个由湍流效应和布朗运动共同作用的亚微米颗粒团聚过程的数值模型,根据试验数据对模型进行合理性验证,研究了湍流团聚器的进口流速、扰流件排布、扰流件形状对亚微米颗粒团聚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扰流件迎风面和扰流件的纵向尾迹区是碰撞和聚集的主要区域;小粒径亚微米颗粒物的团聚效率明显大于大粒径,从粒径593.5 nm处团聚效率开始变为负数;不同流速下,由于更小粒径颗粒物在涡流中跟随能力更强,PM 0.1的团聚效率均大于PM 1,湍流团聚器的进口流速不宜过大,以保证亚微米颗粒物所需要的停留时间。模拟所采用的三棱柱错排扰流件的最大团聚效率对应的流速为5 m/s;亚微米颗粒物在顺排、错排结构的团聚效率差别不大,但顺排和错排结构对亚微米颗粒物的作用机制有较大差别,顺排结构扰流件尾迹区的涡街得到充分发展,而错排结构包含更多迎风面,增大了颗粒物碰撞几率,更易受到侵蚀;此外,单个扰流件条件下,由于Y型扰流件的产涡能力更强,比圆柱型扰流件和三棱柱型扰流件具有更好的湍流团聚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微米颗粒物 湍流团聚 扰流件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除尘器内亚微米细颗粒物动态的可视化测试 被引量:14
6
作者 沈欣军 王仕龙 +3 位作者 韩平 郑钦臻 曾宇翾 闫克平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85-992,共8页
为了研究电除尘器内气流场对细颗粒物捕集的影响,采用二维粒子成像测速法(2D-PIV)对电除尘器内亚微米细颗粒物的运动规律进行测试.实验中,采用艾灸烟作为示踪粒子,线-板式电除尘器板间距为200mm,通过改变高压放电极或电晕放电极性进行实... 为了研究电除尘器内气流场对细颗粒物捕集的影响,采用二维粒子成像测速法(2D-PIV)对电除尘器内亚微米细颗粒物的运动规律进行测试.实验中,采用艾灸烟作为示踪粒子,线-板式电除尘器板间距为200mm,通过改变高压放电极或电晕放电极性进行实验.结果表明,对单线电极电除尘器施加50kV高压时,线电极周围会形成4个涡旋.对双线电极电除尘器来说,由于涡旋的相互作用,会形成更多的涡旋,且分布在双电晕线之间的4个涡旋更加均匀对称.从涡旋形貌来看,正电晕或负电晕放电具有相似的涡旋分布,采用线电极或芒刺电极时,也具有相似的涡旋分布.采用双芒刺电极时,由于注入更高的放电能量,颗粒物速度大幅提高,最高值可达1.6m/s,是一次流速的3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SP 2D-PIV 气流分布 离子风 微米颗粒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化蒸发法对亚微米细颗粒物团聚和脱除性能的影响
7
作者 李锦萍 熊英莹 +2 位作者 宋婷婷 赵超群 胡飞 《洁净煤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24-232,共9页
为了更好地反映燃煤粉尘的脱除效果,通过烟气温湿酸灰耦合试验台,采用酸化蒸发法,测试了模拟烟气在降温过程中耦合增湿、酸化及改变飞灰颗粒物浓度的不同工况下,除尘前后模拟烟气中颗粒物的脱除效率及粒径的变化,进行了亚微米细颗粒物... 为了更好地反映燃煤粉尘的脱除效果,通过烟气温湿酸灰耦合试验台,采用酸化蒸发法,测试了模拟烟气在降温过程中耦合增湿、酸化及改变飞灰颗粒物浓度的不同工况下,除尘前后模拟烟气中颗粒物的脱除效率及粒径的变化,进行了亚微米细颗粒物的团聚及脱除性能试验研究。将绝对湿度4.20%、飞灰颗粒物质量浓度72.362μg/m^(3)、温度120℃的模拟烟气,降温冷凝到极限80℃工况的过程中,调节烟气湿度、酸度、飞灰颗粒物质量浓度分别为8.90%、4.183×10^(-6)、385.27μg/m^(3)的最佳工况下,亚微米细颗粒物体积分布平均粒径由20.370μm团聚为51.355μm;经脱除后,脱除效率达到99.63%,个数分布平均粒径由1.769μm减小至0.869μm,亚微米细颗粒物有效脱除。试验结果表明,烟气的温湿酸灰耦合蒸发,改善了飞灰颗粒物对雾化液滴的吸附,增强了亚微米细颗粒物间的相互黏附,加剧了亚微米细颗粒物的团聚,形成了被除尘器高效捕捉的团聚体粒径,促进了亚微米细颗粒物的脱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化蒸发 团聚 脱除 微米颗粒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凝并技术脱除PM2.5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被引量:15
8
作者 竹涛 陈锐 +3 位作者 王晓佳 夏妮 赵文娟 李笑阳 《洁净煤技术》 CAS 2015年第2期6-9,共4页
针对传统除尘器无法有效捕集PM2.5的问题,笔者论述了同极荷电颗粒在交变电场中的凝并、异极性荷电粉尘的库伦凝并、异极荷电颗粒在交变电场中的凝并、异极荷电颗粒在直流电场中的凝并、四级凝并5种电凝并技术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了电凝并... 针对传统除尘器无法有效捕集PM2.5的问题,笔者论述了同极荷电颗粒在交变电场中的凝并、异极性荷电粉尘的库伦凝并、异极荷电颗粒在交变电场中的凝并、异极荷电颗粒在直流电场中的凝并、四级凝并5种电凝并技术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了电凝并技术的发展方向。5种电凝并技术中,异极荷电颗粒在交变电场中的凝并效果较好;两区式异极荷电颗粒在交变电场中的凝并效果优于三区式。低温等离子体-电凝并技术将低温等离子体-电凝并设备直接置于管道中,对粉尘预荷电;基于原有布袋除尘器开发出双踪电笼布袋除尘装置,联合脱除PM2.5。利用低温等离子体-电凝并技术开发的复合反应器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对细微粒子的除尘效率高达99%,可实现脱硫脱硝脱汞的协同脱除,是电凝并技术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凝并 除尘器 捕集效率 PM2.5 亚微米颗粒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低温电除尘器运行优化策略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3
9
作者 黄斐鹏 秦刚华 +3 位作者 杨敬东 王洁 李清毅 寿春晖 《能源工程》 2022年第1期52-56,共5页
为解决现有低低温电除尘技术煤种适应性弱、低温腐蚀风险高的问题,研究了一种利用燃煤机组低低温电除尘器低温腐蚀因子来判断除尘设备发生低温腐蚀概率的方法,结合对烟气酸露点和亚微米颗粒物控制的研究,提出了基于最佳运行烟温范围的... 为解决现有低低温电除尘技术煤种适应性弱、低温腐蚀风险高的问题,研究了一种利用燃煤机组低低温电除尘器低温腐蚀因子来判断除尘设备发生低温腐蚀概率的方法,结合对烟气酸露点和亚微米颗粒物控制的研究,提出了基于最佳运行烟温范围的低低温电除尘器运行优化控制策略,提升了低低温电除尘器对全粒径颗粒物的脱除效果。将该策略应用在浙能嘉兴电厂7号机组上,与机组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后相比,低低温电除尘器对PM1、PM2.5、PM10等不同粒径颗粒物的脱除率均得到不同程度提高,电除尘器出口逃逸烟尘浓度降低5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低温电除尘 煤种 腐蚀风险因子 酸露点 亚微米颗粒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褐煤O_2/CO_2燃烧PM 10中重金属分布特性
10
作者 李杰 李士雷 +1 位作者 李伟 王超 《河北化工》 2010年第11期42-45,共4页
通过在沉降炉中燃烧实验,研究了O2/CO2气氛下褐煤燃烧时PM10中重金属元素在颗粒物中的分布特性。结果表明,气氛对重金属元素分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亚微米颗粒范围内。与O2/N2燃烧相比,相同氧浓度O2/CO2燃烧PM10中的重金属向小粒径颗粒中... 通过在沉降炉中燃烧实验,研究了O2/CO2气氛下褐煤燃烧时PM10中重金属元素在颗粒物中的分布特性。结果表明,气氛对重金属元素分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亚微米颗粒范围内。与O2/N2燃烧相比,相同氧浓度O2/CO2燃烧PM10中的重金属向小粒径颗粒中富集。O2/CO2气氛下,氧浓度较低时重金属元素对亚微米颗粒物的生成贡献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10 O2/CO2煤粉燃烧 重金属元素 亚微米颗粒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