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4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太平洋亚历山大藻对不同磷源的生理响应研究
1
作者 孙惠琛 徐溢波 +4 位作者 仇依琳 陈晓红 孙鹏飞 白洁 晨曦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59-72,共14页
针对近海因溶解态无机磷(Dissolved inorganic phosphorus,DIP)匮乏而制约浮游植物生长的关键问题,本研究聚焦于甲藻对溶解态有机磷(Dissolved organic phosphorus,DOP)的选择利用机制这一科学空白。鉴于现有研究证实太平洋亚历山大藻(A... 针对近海因溶解态无机磷(Dissolved inorganic phosphorus,DIP)匮乏而制约浮游植物生长的关键问题,本研究聚焦于甲藻对溶解态有机磷(Dissolved organic phosphorus,DOP)的选择利用机制这一科学空白。鉴于现有研究证实太平洋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pacificum)等甲藻已进化出通过DOP代谢适应低磷环境的生存策略,但对其磷源选择偏好与代谢调控机制仍缺乏系统认知。因此,本研究以太平洋亚历山大藻为研究对象,探究了其对59种磷源的利用能力,系统分析了其在不同浓度有机磷(β-甘油磷酸钠,SG-P)和无机磷(NaH_(2)PO_(4))下的生理响应。结果显示:太平洋亚历山大藻可利用48种磷源,其中优先利用C—O—P键和单酯类磷源,而难以利用C—P键磷源;最大藻密度与磷浓度之间具有正相关性,但在磷缺乏下藻的生长明显受到抑制;与NaH_(2)PO_(4)相比,该藻种对SG-P有更好的亲和力。碱性磷酸酶活性(Alkaline phosphatase activity,APA)与外界环境的磷浓度负相关,即在磷限制下碱性磷酸酶高度表达,在富磷条件下,胞内APA之间无显著差异,胞外APA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藻毒素测定结果表明,该藻株以低毒性的C1和C2为主,单细胞毒素的总含量在这两种磷源之间及不同磷浓度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但在磷限制下单细胞毒素含量显著增加,且NaH_(2)PO_(4)为磷源下较SG-P为磷源更有利于产生高毒性的石房蛤毒素(Saxitoxin,STX)。由此可见,太平洋亚历山大藻对有机磷源有独特的生理响应,使其在无机磷源缺乏的环境中能有效利用有机磷进行生长繁殖,这一进化策略使其更具有竞争性。研究结果可为深入探讨一些磷匮乏海域仍爆发有害藻华的形成机制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亚历山大 溶解态有机磷 溶解态无机磷 磷缺乏 碱性磷酸酶 毒素 有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溶藻菌 Zobellella sp. B307对太平洋亚历山大藻的溶藻特性及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马双慧 白洁 +4 位作者 孙鹏飞 王登宇 相壮壮 李辉 晨曦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3-70,共8页
为研究溶藻菌对赤潮甲藻的作用机制,本文从胶州湾沉积物中分离得到的一株耐盐菌株Zobellella sp.B307,并研究了该菌株对太平洋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pacificum)的抑制效果,从细胞结构、生理水平和分子水平探究了该菌株的抑藻途径及作... 为研究溶藻菌对赤潮甲藻的作用机制,本文从胶州湾沉积物中分离得到的一株耐盐菌株Zobellella sp.B307,并研究了该菌株对太平洋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pacificum)的抑制效果,从细胞结构、生理水平和分子水平探究了该菌株的抑藻途径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该菌株的抑藻途径为分泌胞外活性物质的间接溶藻,72 h的溶藻率高达91%。溶藻过程中藻细胞壁破损,叶绿素a和总蛋白含量显著下降,藻细胞的活性氧(RO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这表明溶藻物质对藻细胞造成的强烈氧化损伤是导致其死亡的直接原因。热休克蛋白基因(HSP)表达量显著上调,说明溶藻物质激发藻细胞产生的ROS在激活抗氧化系统的同时诱导产生HSP70,二者联合清除ROS以减缓藻细胞受应激损伤的程度;A.pacificum的网格蛋白基因(Clathrin)表达量显著上调,表示由网格蛋白介导的胞吞作用明显增强,进而说明为减轻光合营养功能受损造成的影响,藻细胞的异养功能增强。本研究结果有助于诠释菌藻关系,更为探究赤潮治理的生物方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潮 亚历山大 细菌 机理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沿海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核糖体rDNA部分序列分析及该藻属分子系统进化研究 被引量:13
3
作者 唐祥海 于仁成 +2 位作者 颜天 王云峰 周名江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29-535,共7页
分析了几株自南海及东海分离的亚历山大藻的rDNA部分序列信息,其中包括核糖体大亚基(LSU)rDNA的5′端D1-D2区序列,以及5.8SrDNA和ITS区序列;同时也对实验室保种的部分来自其它国家和地区的亚历山大藻相关序列进行了测序和分析,并以此作... 分析了几株自南海及东海分离的亚历山大藻的rDNA部分序列信息,其中包括核糖体大亚基(LSU)rDNA的5′端D1-D2区序列,以及5.8SrDNA和ITS区序列;同时也对实验室保种的部分来自其它国家和地区的亚历山大藻相关序列进行了测序和分析,并以此作为序列分析中的参考。采用ClustalX及MEGA2软件对所得到的序列信息进行了综合分析与对比。结果表明,分离自南海的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tamarense)和分离自东海的链状亚历山大藻(A.catenella),即便是在ITS区和LSUrDNA等高变区,其序列信息也完全一致。与基因库中搜索到的其它亚历山大藻rDNA序列信息相比较,中国沿海的塔玛/链状亚历山大藻序列更接近于塔玛复合种的“亚洲温带”基因型。对于分离自南海的另外两株未定种的亚历山大藻,通过对比序列信息,发现它们与相关亚历山大藻(A.affine)非常接近。分离于我国台湾地区的微小亚历山大藻(A.minutum)在序列上与分离自新西兰的藻株相似,而与分离自欧洲的微小亚历山大藻藻株相差较大。中国沿海亚历山大藻rDNA序列信息的获得为针对有毒藻种设计特异性核酸探针,发展灵敏快速的生物检测技术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潮 亚历山大 RDNA 序列分析 分子系统进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含磷营养物质对微小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minutum)生长和毒素产生的影响 被引量:24
4
作者 张清春 于仁诚 +3 位作者 周名江 王云峰 李钧 颜天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65-474,共10页
采用显微镜细胞计数和麻痹性贝毒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通过对比磷酸二氢钾、磷酸甘油和三磷酸腺苷(ATP)等含磷营养物质对微小亚历山大藻生长和毒素产生的影响,研究了微小亚历山大藻对不同类型含磷营养物质的利用情况。结果表明,在磷... 采用显微镜细胞计数和麻痹性贝毒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通过对比磷酸二氢钾、磷酸甘油和三磷酸腺苷(ATP)等含磷营养物质对微小亚历山大藻生长和毒素产生的影响,研究了微小亚历山大藻对不同类型含磷营养物质的利用情况。结果表明,在磷限制条件下,加入磷酸二氢钾、磷酸甘油和ATP均能促进微小亚历山大藻的生长,所获得的最大藻细胞密度分别为22700、28400和27800藻细胞/ml,对数期生长速率分别为0.12/d、0.14/d和0.15/d,溶解态有机磷对藻生长的促进作用稍好于溶解态无机磷。三种含磷营养物质对毒素产生的效应没有明显差别,稳定期藻细胞毒素含量分别为22.87、23.98和21.80fmol/cell。磷限制对毒素组成的影响很大,磷限制条件下膝沟藻毒素GTX1/4的含量占绝对优势,GTX2/3含量很少。在添加含磷营养物质后,GTX1/4所占比例降低,GTX2/3比例增加,说明磷限制显著改变了微小亚历山大藻的毒素组成。对藻体碱性磷酸酶活性分析的结果显示,磷限制组具有最高的碱性磷酸酶活性,添加有机磷化合物实验组的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添加无机磷化合物的实验组。研究结果表明,微小亚历山大藻可以利用实验中采用的无机磷化合物和有机磷化合物,但其利用溶解态有机磷化合物的机制尚不清楚,可能是通过诱导合成碱性磷酸酶来水解培养基中的溶解态含磷有机物,从而释放无机磷酸盐用于藻细胞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亚历山大 碱性磷酸桓 生长 溶解态有机磷 溶解态无机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P营养盐对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2
5
作者 张玉娟 曹宇 +2 位作者 王朝晖 韩博平 杨宇锋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82-486,共5页
模拟自然海水营养盐浓度状况,在N、P浓度分别为10-500μg L-1 N和0.74-74μg L-1 P时,研究N、P双因子限制(N、P浓度同时降低,N:P固定为15:1)及单因子限制(保持N或P为最高浓度,只降低一种营养盐浓度)对有毒赤潮藻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 模拟自然海水营养盐浓度状况,在N、P浓度分别为10-500μg L-1 N和0.74-74μg L-1 P时,研究N、P双因子限制(N、P浓度同时降低,N:P固定为15:1)及单因子限制(保持N或P为最高浓度,只降低一种营养盐浓度)对有毒赤潮藻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塔玛亚历山大藻细胞能较快进入对数生长期,但N、P双因子限制能明显影响其生长,在N、P浓度分别低于100μg L-1 N和15μg L-1 P时,细胞密度无明显增长;而N或P分别受限时,生长态势明显优于N、P同时受到限制的试验组,而且N、P单因子中度限制对生长影响较小。结果说明塔玛亚历山大藻对单因子营养元素限制较强的适应能力,可使其在常常出现单营养因子限制的自然水体中维持一定生长速率和细胞密度,并有助于滤食该藻的贝类体内麻痹性贝类毒素的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玛亚历山大 赤潮 N P 比生长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种间竞争及UV-B辐射胁迫对其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张培玉 唐学玺 +3 位作者 董双林 蔡恒江 肖慧 冯蕾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87-192,共6页
采用共培养的方法,研究了塔玛亚历山大藻和中肋骨条藻种群竞争关系对UV-B辐射增强的响应变化。结果表明,不同的接种密度对塔玛亚历山大藻和中肋骨条藻种群竞争有明显的影响。当塔玛亚历山大藻和中肋骨条藻的接种比例为A∶S=1∶4时,中肋... 采用共培养的方法,研究了塔玛亚历山大藻和中肋骨条藻种群竞争关系对UV-B辐射增强的响应变化。结果表明,不同的接种密度对塔玛亚历山大藻和中肋骨条藻种群竞争有明显的影响。当塔玛亚历山大藻和中肋骨条藻的接种比例为A∶S=1∶4时,中肋骨条藻在竞争中占优势;当接种例为A∶S=1∶1时,虽然塔玛亚历山大藻在竞争中占优势,但也受到了中肋骨条藻的抑制;接种比例为A∶S=4∶1时,塔玛亚历山大藻的生长竞争优势更加明显。UV-B辐射增强(在预备实验的前提下,选择1.4J/m2)可改变塔玛亚历山大藻和中肋骨条藻种群竞争的关系,使塔玛亚历山大藻种群竞争能力降低,中肋骨条藻种群竞争能力大大提高,从而导致处理Ⅰ(A∶S=1∶4)中,中肋骨条藻在竞争优势更加明显,在处理Ⅱ(A∶S=1∶1)中,中肋骨条藻在竞争中占一定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V-B辐射 种群竞争 抑制作用 中肋骨条 塔玛亚历山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种/株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毒性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陈洋 颜天 +2 位作者 谭志军 王丽平 周名江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5-61,共7页
通过对塔玛亚历山大藻(ATHK和AT-6藻株)、链状亚历山大藻(ACDH藻株)和微小亚历山大藻(AM-1藻株)的PSP毒素含量和组成以及它们分别对轮虫、黑褐新糠虾和鲈鱼存活影响的比较研究发现:塔玛亚历山大藻AT-6藻株不产生麻痹性贝毒毒素PSP,而塔... 通过对塔玛亚历山大藻(ATHK和AT-6藻株)、链状亚历山大藻(ACDH藻株)和微小亚历山大藻(AM-1藻株)的PSP毒素含量和组成以及它们分别对轮虫、黑褐新糠虾和鲈鱼存活影响的比较研究发现:塔玛亚历山大藻AT-6藻株不产生麻痹性贝毒毒素PSP,而塔玛亚历山大藻ATHK、链状亚历山大藻ACDH和微小亚历山大藻AM-1均产生PSP毒素,其总含量分别为19.74、5.395、5.57fmol/cell(2.60、0.36、1.61pgSTXeq/cell)。塔玛亚历山大藻AT-6对轮虫、黑褐新糠虾和鲈鱼这三种生物均没有不利影响;对于轮虫,塔玛亚历山大藻ATHK和链状亚历山大藻ACDH的96hLC50分别为:200和1200cells/ml,而微小亚历山大藻AM-1无不利影响;对于糠虾,塔玛亚历山大藻ATHK、链状亚历山大藻ACDH和微小亚历山大藻AM-1的96hLC50分别为7000、11000、16000cells/ml;对于鲈鱼,这三株藻的96hLC50分别为3700、4000、20000cells/ml。四株亚历山大藻对三种生物的毒性大小与其PSP毒素含量和组成无直接的相关关系,其毒性作用可能来自其他未知毒性物质。塔玛亚历山大藻ATHK不同组分分别对三种生物的毒性比较研究表明:藻细胞重悬液和藻液对三种生物的不利影响最为显著,去藻过滤液和细胞碎片对轮虫和鲈鱼没有明显影响,但糠虾的存活率有所下降;细胞内容物对轮虫和糠虾也无影响,但对鲈鱼的存活有一定影响。以上研究表明:不同亚历山大藻的毒性大小存在差别,其对不同生物的危害机制也不相同,除PSP毒素外,亚历山大藻可能还存在其他的毒性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历山大 PSP毒素 轮虫 黑褐新糠虾 鲈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毒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spp.)和链状裸甲藻(Gymnodinium catenatum)孢囊在中国沿海的分布 被引量:22
8
作者 王朝晖 MATSUOKA Kazumi +1 位作者 齐雨藻 吕颂辉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22-430,共9页
于 2 0 0 0— 2 0 0 1年采集了中国沿海 1 0个采样点的表层沉积物样品 ,研究了有毒亚历山大藻 (Alexandriumspp .)和链状裸甲藻 (Gymnodiniumcatenatum)孢囊的分布。结果表明 ,这两类孢囊几乎在所有采样点都检测到。链状裸甲藻孢囊虽分... 于 2 0 0 0— 2 0 0 1年采集了中国沿海 1 0个采样点的表层沉积物样品 ,研究了有毒亚历山大藻 (Alexandriumspp .)和链状裸甲藻 (Gymnodiniumcatenatum)孢囊的分布。结果表明 ,这两类孢囊几乎在所有采样点都检测到。链状裸甲藻孢囊虽分布广泛 ,但含量较低 ,在样品中的浓度和百分比含量分别为 0— 71 .1cysts/gDW和 0 %— 1 4.3%。亚历山大藻孢囊在大部分海域含量较低 ,而在PSP毒素中毒事件高发区和贝类PSP毒素高含量区的大亚湾大鹏澳海域却高密度、高频率地出现 ,最高密度为 366cysts/gDW。研究结果显示 ,大亚湾大鹏澳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高密度的亚历山大藻孢囊也许是该海域贝类体内冬季PSP毒素积累及高含量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囊 有毒亚历山大 链状裸甲 中国沿海 分布特征 PSP毒素 水产保护 麻痹性贝毒 贝类养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用于相关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affine)检测的一个寡核苷酸探针 被引量:3
9
作者 唐祥海 于仁成 +4 位作者 陈洋 张清春 王云峰 颜天 周名江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50-654,共5页
针对分离自南海的相关亚历山大藻,在进行核糖体大亚基DNA(LSU rDNA)全序列测序及比对的基础上,设计了针对其核糖体大亚基RNA(LSU rRNA)D10区的一个新的荧光素(FITC)标记寡核苷酸探针,并建立了相应的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方法。在GenBank数... 针对分离自南海的相关亚历山大藻,在进行核糖体大亚基DNA(LSU rDNA)全序列测序及比对的基础上,设计了针对其核糖体大亚基RNA(LSU rRNA)D10区的一个新的荧光素(FITC)标记寡核苷酸探针,并建立了相应的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方法。在GenBank数据库中,BLAST检索的结果显示所设计的探针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杂交实验的结果也表明,这条探针对相关亚历山大藻的标记具有特异性,且标记效率可以达到100%,标记信号清晰明亮。本研究结果为相关亚历山大藻的监测及其种群动态研究提供了方法学依据,也为其它微藻特异性探针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关亚历山大 寡核苷酸探针 核糖体RNA 荧光原位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玛亚历山大藻对重金属铜的生理响应
10
作者 王昕慧 陈田田 +3 位作者 卜克辛 孙惠琛 白洁 晨曦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72-79,共8页
针对铜离子(Cu^(2+))污染海洋环境中塔玛亚历山大藻作为优势种广泛分布的现状,本研究以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为研究对象,深入探究了不同铜离子(Cu^(2+))浓度(0、20、40、80和160 nmol/L)培养下塔玛亚历山大藻生长、叶... 针对铜离子(Cu^(2+))污染海洋环境中塔玛亚历山大藻作为优势种广泛分布的现状,本研究以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为研究对象,深入探究了不同铜离子(Cu^(2+))浓度(0、20、40、80和160 nmol/L)培养下塔玛亚历山大藻生长、叶绿素、光合作用以及抗氧化系统的变化,揭示了塔玛亚历山大藻对Cu^(2+)的生理响应机制。实验结果表明,塔玛亚历山大藻生长和光合作用的最适Cu^(2+)浓度为40 nmol/L。低于此浓度,塔玛亚历山大藻的生长和光合作用受到轻微抑制。而高浓度Cu^(2+)(80和160 nmol/L)处理下,在培养前5 d内会导致藻的生理机能严重受损,生长受到抑制,光合能力下降,活性氧含量增加,抗氧化酶活性和抗氧化剂含量增加;培养5 d后,塔玛亚历山大藻的生长速度和叶绿素含量逐渐增加,光合能力逐渐增强。这表明高浓度Cu^(2+)胁迫在初期(短期内)会诱导藻体内抗氧化酶活性和抗氧化剂含量的升高,从而增强其对Cu^(2+)的耐受性,随着Cu^(2+)的消耗和玛亚历山大藻对环境的逐渐适应,该藻的生长和光合作用恢复正常生长。综上所述,塔玛亚历山大藻对高浓度Cu^(2+)胁迫具有一定的耐受性,这增加了该藻在Cu^(2+)污染的环境中的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玛亚历山大 铜离子 光合能力 抗氧化酶 赤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和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对模拟食物链物质传递的影响 被引量:7
11
作者 陈洋 颜天 周名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3964-3972,共9页
研究了东海原甲藻的基本营养组成,并就赤潮密度下的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和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在单一和混合情况下对赤潮藻→卤虫模拟食物链物质传递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与其它饵料微藻相比... 研究了东海原甲藻的基本营养组成,并就赤潮密度下的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和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在单一和混合情况下对赤潮藻→卤虫模拟食物链物质传递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与其它饵料微藻相比,东海原甲藻必需氨基酸中的苯丙氨酸、赖氨酸和组氨酸含量明显偏低。东海原甲藻单独投喂时,卤虫对其的总物质转化效率随着藻密度的增加呈现先逐渐增加再逐渐降低的趋势。而当不同密度的东海原甲藻分别与一种硅藻小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混合投喂时,随东海原甲藻密度的增加,卤虫选择性地增加对东海原甲藻的摄食,而降低对小新月菱形藻的摄食,并且其总物质转化效率逐渐降低。暴露于链状亚历山大藻藻液,卤虫体重减轻,且在其体内未检测到叶绿素a,表明卤虫未摄食该藻。当链状亚历山大藻藻细胞重悬液和去藻过滤液分别与小新月菱形藻或东海原甲藻混合时,卤虫对后两株藻的摄食量和总物质转化效率均有所降低。因此,在大规模赤潮发生时,东海原甲藻和链状亚历山大藻可能分别对浮游动物的营养和存活带来不利影响,并影响物质沿食物链的传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害赤潮(Harmful ALGAL BLOOMS HABs) 东海原甲 链状亚历山大 卤虫 总物质转化效率 营养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氮浓度对塔玛亚历山大藻生长及其氮代谢生理的影响
12
作者 卜克辛 陈田田 +3 位作者 王昕慧 徐溢波 白洁 晨曦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58-64,共7页
针对近二十年中国高氮磷比海域中亚历山大藻等甲藻引起的赤潮现象频发、规模和范围显著扩大的问题,本研究以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为实验材料,在不同氮浓度下对A.tamarense进行一次性培养,系统分析了氮浓度对A.tamarens... 针对近二十年中国高氮磷比海域中亚历山大藻等甲藻引起的赤潮现象频发、规模和范围显著扩大的问题,本研究以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为实验材料,在不同氮浓度下对A.tamarense进行一次性培养,系统分析了氮浓度对A.tamarense生长生理的影响。结果显示:在缺乏氮源的情况下,A.tamarense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然而随着氮浓度的逐渐增加,其生长速率加快且叶绿素含量增高,从而其光合作用能力也显著增强;在对数生长期,与高氮培养相比,低氮培养条件下A.tamarense的硝酸还原酶(Nitrate reductase NR)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lutamine synthetase,GS)活性升高,而平台期NR和GS活性则是随氮浓度的升高而升高;脲酶(Urea enzymes,UE)活性在各时期均随氮浓度的升高而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综上结果表明:不同氮浓度对A.tamarense生长生理存在显著影响,相较于低氮培养,A.tamarense更适应于高氮环境下生长;A.tamarense通过调节氮代谢酶活性以应对氮限制不利环境的影响,这种适应能力使其在面对复杂多变的无机氮条件下更具竞争优势。这些研究结果可为解释氮源影响近岸水域生态系统中甲藻赤潮动态提供一定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玛亚历山大 氮浓度 氮代谢酶 赤潮 富营养化 生长 光合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分类研究现状 被引量:1
13
作者 林元烧 曹文清 《福建水产》 1995年第3期62-66,共5页
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是重要的赤潮种类之一,其属下的20余种甲藻约一半是有毒种类,它们不仅破坏渔业资源,破坏生态环境,而且它们能够产生PSP贝毒,危害人类健康。据报道,世界范围内每年由亚历山大藻产生PSP中毒死亡的人数多达几万人... 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是重要的赤潮种类之一,其属下的20余种甲藻约一半是有毒种类,它们不仅破坏渔业资源,破坏生态环境,而且它们能够产生PSP贝毒,危害人类健康。据报道,世界范围内每年由亚历山大藻产生PSP中毒死亡的人数多达几万人。亚历山大藻藻体外部结构简单,缺少有效和有用的鉴别特征,给这类甲藻的准确鉴定、分类工作带来许多困难,再加上分类标准和方法的不断更新、种类的合并拆分,致使许多研究工作者在赤潮监测计划中和赤潮发生期间不能对其进行快速、准确的鉴定,影响了各海岸国之间、科研人员之间的信息和情报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历山大 分类 研究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相关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affine)(非PSP产毒株)毒理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彬 颜天 +1 位作者 陈桃英 周名江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19-426,共8页
采用生物急性毒性实验的方法,对一株不产PSP毒素的相关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affine,株AC-1)的毒性及其毒素(AFT)成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相关亚历山大藻(AC-1)对卤虫、轮虫、糠虾均有毒性效应,其96hLC50分别为:90cells/ml,1500cells/... 采用生物急性毒性实验的方法,对一株不产PSP毒素的相关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affine,株AC-1)的毒性及其毒素(AFT)成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相关亚历山大藻(AC-1)对卤虫、轮虫、糠虾均有毒性效应,其96hLC50分别为:90cells/ml,1500cells/ml,5000cells/ml。相关亚历山大藻(AC-1)各组分:藻液、细胞重悬液、藻细胞培养过滤液、内容物对卤虫存活率均有显著影响,表明AFT毒素可能来源于细胞内,能分泌到细胞培养液中。通过对该藻过滤液的热稳定性、酸碱稳定性、去蛋白组分毒性、分子量范围、极性、多糖组分鉴定,表明AFT毒素为极性较强的多糖类物质,对热和酸碱稳定,其分子量范围为5—50kD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关亚历山大 毒性 AFT毒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小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minutum)的氮磷吸收、生长、产毒动态变化 被引量:7
15
作者 俞群娣 王亚军 +5 位作者 余新威 刘寅政 李叶 方力 陈成吉 罗红宇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46-351,共6页
采用浮游植物计数法、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分光光度法等分析方法,探索了微小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minutum)在批次培养过程中氮磷吸收、产毒、生物量、p H等参数的动态变化关系。结果表明,微小亚历山大藻对磷的吸收迅速,可以将... 采用浮游植物计数法、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分光光度法等分析方法,探索了微小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minutum)在批次培养过程中氮磷吸收、产毒、生物量、p H等参数的动态变化关系。结果表明,微小亚历山大藻对磷的吸收迅速,可以将磷储存于体内,待生长使用。该藻对氮的吸收相对缓慢,环境中氮缺乏时,产毒量不再增加,说明氮对产毒有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在第二对数期中出现了碳限制环境,导致叶绿素a在碳限制条件下无法表征藻的生物量,相反,叶绿素a和生物量呈负线性关系,可能是叶绿素转化成其它含碳物质,用于生长。毒素不仅存在于细胞体内,培养液中(胞外)也含有毒素,并且胞外毒素从稳定期开始逐渐升高。胞内毒素的组成中GTX1/4占据绝对优势,GTX2/3含量相对较少。生长延缓期和第一对数期,各种毒素组成比例相对稳定,而在随后的生长期内,GTX1/4在总毒素中的占比逐渐上升,GTX2/3占比逐渐下降,表明微小亚历山大藻毒素组成会随着生长周期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亚历山大 氮磷吸收 PH 膝沟毒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藻华高发区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的形态、分子及分布特征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冬融 陆斗定 +3 位作者 戴鑫烽 何飘霞 夏平 王红霞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241-1250,共10页
本文对分离自我国东海藻华高发区的亚历山大藻进行了详细的形态特征描述和分子系统进化分析,通过运用光学显微镜、荧光显微镜、扫描电镜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确定该藻株为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rium tamarense(Lebour)Balech,并对其ITS序列... 本文对分离自我国东海藻华高发区的亚历山大藻进行了详细的形态特征描述和分子系统进化分析,通过运用光学显微镜、荧光显微镜、扫描电镜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确定该藻株为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rium tamarense(Lebour)Balech,并对其ITS序列进行了系统进化分析。该藻体长21—35μm,体宽20—33μm,ITS序列长度为592bp,系统发育树中与中国东海、南海两株A.tamarense以及一株代表"亚洲温带"基因型的A.catenella聚合在一起,支持率为100%,形态特征与A.tamarense基本一致,核糖体基因型则为塔玛复合种"亚洲温带"基因型。通过现场观测,研究浙南至闽北东海藻华高发区的塔玛亚历山大藻分布变化特点,在东海原甲藻藻华消散期,塔玛亚历山大藻逆势而上,其细胞密度达到1.7×104cell/L,并逐渐向沿岸靠近,这与季风转向,台湾暖流入侵及水体层化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赤潮高发区 塔玛亚历山大 形态特征 系统进化 种群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粘土絮凝后残留的太平洋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pacificum)毒素变化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宋维佳 宋秀贤 +4 位作者 李靖 张悦 申慧慧 张培培 俞志明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17-924,共8页
改性粘土法是一种高效、环保的有害藻华应急处置技术,可通过絮凝作用有效去除水体中藻华生物。但利用改性粘土絮凝产毒藻后,水体中胞内外藻毒素的变化情况目前尚不清楚。文章考察了I型改性粘土(MCI)絮凝典型产毒甲藻——太平洋亚历山大... 改性粘土法是一种高效、环保的有害藻华应急处置技术,可通过絮凝作用有效去除水体中藻华生物。但利用改性粘土絮凝产毒藻后,水体中胞内外藻毒素的变化情况目前尚不清楚。文章考察了I型改性粘土(MCI)絮凝典型产毒甲藻——太平洋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pacificum)后,水体中残留藻细胞内和胞外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 PSTs)含量、组分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果表明, MC I对密度为6.11×10^(3) cells/mL的A. pacificum 3小时去除率达62%,水体中残留藻细胞单细胞毒素含量和PSTs组分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但水体中总PSTs含量大大降低,其中由絮凝沉降导致的胞内PSTs被去除量占水体中PSTs总减少量的90%以上。另外,针对MC I对胞外PSTs吸附效果的研究发现,低于0.5 g/L的MC I对胞外PSTs无明显吸附效果,而在利用0.2 g/L MC I絮凝去除大部分亚历山大藻后,水体中胞外PSTs含量无明显变化。由此可以推测该用量下的MC I未造成大量藻细胞破裂向水体中释放毒素。该研究结果将为改性粘土治理有毒甲藻藻华的现场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粘土 亚历山大 絮凝 麻痹性贝类毒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历山大藻溶血毒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谭志军 颜天 +1 位作者 于仁成 周名江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75-81,共7页
研究了11株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spp.)的溶血毒性,其中7株亚历山大藻具有显著的溶血毒性,说明溶血毒性在亚历山大藻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各亚历山大藻藻株溶血毒性的大小与其所产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PSP... 研究了11株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spp.)的溶血毒性,其中7株亚历山大藻具有显著的溶血毒性,说明溶血毒性在亚历山大藻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各亚历山大藻藻株溶血毒性的大小与其所产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PSP)的能力无直接关系;针对性地研究了一株典型PSP产毒甲藻---塔玛亚历山大藻(A.tamarense,ATHK株)的溶血毒性特点,该株亚历山大藻具有较强的溶血毒性,指数期单个藻细胞的溶血毒性大小约相当于4pg皂素的溶血能力,而且其溶血毒性的大小与藻的生长阶段和细胞密度都有一定关系:指数期的溶血毒性最大;藻细胞、细胞碎片、细胞内容物都有一定的溶血毒性,其中细胞碎片的毒性最大;研究还表明一种PSP标准品STX毒素并没有溶血毒性,进一步说明亚历山大藻产生的溶血毒性是其他非PSP物质造成的,这类溶血毒素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历山大(alexandrium spp.) 血细胞 溶血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氮对大亚湾亚历山大藻种群生长的促进作用 被引量:13
19
作者 徐宁 王萌 +2 位作者 孙凯峰 胡章喜 段舜山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04-509,共6页
2008年1-12月对大亚湾澳头养殖海域溶解有机氮(DON)组成、含量与亚历山大藻种群动态进行了周年调查,同步监测了无机营养盐、水温、盐度等主要环境因子,结果显示,大亚湾澳头海域DON水平4-6月较高。最大值达21.27umoIN/L,其余月份... 2008年1-12月对大亚湾澳头养殖海域溶解有机氮(DON)组成、含量与亚历山大藻种群动态进行了周年调查,同步监测了无机营养盐、水温、盐度等主要环境因子,结果显示,大亚湾澳头海域DON水平4-6月较高。最大值达21.27umoIN/L,其余月份较低,全年平均浓度为7.44umoIN/L.尿素是DON的重要组分,全竽平均浓度为1.98unoIN/L,约占DON的20%-30%.可溶性游离氨基酸(DFAA)波动较大,介于1-5tunolN/L.4-6月亚历山大藻种群维持较高密度,4月21日澳头海域发生亚历山大藻水华,最高细胞密度达到3319ceUs/mL.DON和尿素浓度高峰与亚历山大藻密度高峰同步出现,水华消散后DON和尿素浓度分别大幅下降至高峰期的23.84%和62.86%.统计结果显示,表征有机污染程度的DON、尿素和CODMn与亚历山大藻种群密度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p〈O.05).DON含量的增加能够促进亚历山大藻的生长,并在温度、盐度等环境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可能成为赤潮暴发的重要诱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氮 尿素 亚历山大 大亚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有毒塔玛亚历山大藻的分子地理标记分析 被引量:14
20
作者 陈月琴 邱小忠 +3 位作者 屈良鹄 曾陇梅 齐雨藻 郑磊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45-51,共7页
采用聚合酶键扩增反应(PCR)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方法,对1992年5月和1994年间月采自中国南海大鹏湾、大亚湾、香港海域的赤潮有毒甲藻塔玛亚历山大藻8个不同地理株的核糖体小亚基RNA基因(Ss-rDNA)进行分析,并与北... 采用聚合酶键扩增反应(PCR)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方法,对1992年5月和1994年间月采自中国南海大鹏湾、大亚湾、香港海域的赤潮有毒甲藻塔玛亚历山大藻8个不同地理株的核糖体小亚基RNA基因(Ss-rDNA)进行分析,并与北美、西欧等地的比较。结果表明,中国南海的塔玛亚历山大藻缺少B基因,这与北美等地的塔玛亚历山大藻(包括有毒和无毒株)不同,而与西欧、澳洲等地的有毒和无毒株相似,提示B基因的存在可以作为一种分子地理标记而不是藻种有毒的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玛亚历山大 分子地理标记 南海 有毒 红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