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亚北极锋季节及年际特征分析
1
作者 朱科澜 陈希 +4 位作者 毛科峰 王彦磊 张芳苒 白志鹏 姚小海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6-93,共8页
基于1982-2016年的OISST资料分析了西-亚北极锋(The Western Subarctic front,WSAF;37°N-45°N,146°E-152°E)强度与位置的季节及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冬季WSAF强度最大,平均位置最靠南;夏季WSAF强度最小,平均位置... 基于1982-2016年的OISST资料分析了西-亚北极锋(The Western Subarctic front,WSAF;37°N-45°N,146°E-152°E)强度与位置的季节及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冬季WSAF强度最大,平均位置最靠南;夏季WSAF强度最小,平均位置最靠北;春秋两季WSAF强度、平均位置相当,位于冬夏之间;1982-2016年,WSAF强度逐渐增强,分布位置逐渐缓慢南移;各季节WSAF强度最大值稳定位于149°E附近,WSAF平均位置自西向东不断北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季节WSAF强度与黑潮-亲潮交汇区(The Kuroshio-Oyashio Confluence Region,KOCR)内水体性质的关系:KOCR内黑潮水特征显著时WSAF强度小,黑潮水特征不显著时WSAF强度大;利用EOF分析探寻了WSAF强度年际变化与KOCR内海温的关系:不同季节内WSAF年际变化与KOCR内海温相关性不显著,春、夏、秋季,随着KOCR内海温升高,WSAF强度减弱,而冬季WSAF强度随KOCR内海温升高而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北极 西-亚北极 季节变化 年际变化 混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北极海域萨哈林维宁区块探井井身结构优化研究
2
作者 沈海超 张华卫 +1 位作者 刘畅 曲洪娜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6-98,共3页
针对维宁区块井身结构的不适应性,在资源国相关要求的基础上,综合岩石力学实验以及测井、油气测试、MDT地层压力测试、地层完整性试验等资料,考虑维宁区块不同构造带地层压力体系差异,分别建立了南阿雅什构造带以及维尼构造带精细三个... 针对维宁区块井身结构的不适应性,在资源国相关要求的基础上,综合岩石力学实验以及测井、油气测试、MDT地层压力测试、地层完整性试验等资料,考虑维宁区块不同构造带地层压力体系差异,分别建立了南阿雅什构造带以及维尼构造带精细三个压力剖面,据此进一步优化形成了适合不同构造带的探井井身结构及套管程序体系。应用效果表明,优化后的井身结构针对性强、提速降本显著,创造了萨哈林海域窄作业时间窗口内同一平台"两开两完"的记录,可为周边区块以及类似海上探区的井身结构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北极海域 维宁区块 探井 井身结构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末亚热带太平洋至楚科奇海微微型浮游植物群落 被引量:2
3
作者 袁超 徐勤增 +2 位作者 邵和宾 郑洲 张学雷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30-440,共11页
依托2019年8月至2019年9月中国第十次北极科学考察,基于流式细胞术,对亚热带太平洋至楚科奇海的表层微微型浮游植物丰度、细胞大小和色素含量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各类群的环境适应性。结果表明,微微型浮游植物群落未检出原绿球... 依托2019年8月至2019年9月中国第十次北极科学考察,基于流式细胞术,对亚热带太平洋至楚科奇海的表层微微型浮游植物丰度、细胞大小和色素含量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各类群的环境适应性。结果表明,微微型浮游植物群落未检出原绿球藻,仅包含聚球藻和微微型真核藻,其丰度范围分别为(0.1~46.7)×10^(3)个/mL和(1.1~43.2)×10^(3)个/mL;聚球藻和微微型真核藻丰度高值均出现在白令海陆架区,其丰度升高与营养盐浓度升高有关;聚球藻最小丰度出现在楚科奇海,而微微型真核藻最小丰度出现在亚热带太平洋。聚球藻和微微型真核藻的侧向散射光(与细胞大小有关)和色素荧光强度均存在两倍以上的变化,与纬度或温度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在相同温度条件下,营养盐限制会降低微微型浮游植物的细胞大小。聚球藻的细胞大小与色素含量不相关,而在微微型真核藻中两者存在同向变化。在全球气候变暖和北极冰盖减少背景下,微微型浮游植物在北极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会增加,对食物网和生态系统功能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微型浮游植物 亚北极太平洋 温度-个体大小准则 环境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令海特征区域的表层沉积硅藻分布及其古海洋学意义 被引量:4
4
作者 黄元辉 石学法 +2 位作者 吕华华 陈志华 程振波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06-113,共8页
对白令海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硅藻分析,共鉴定硅藻30属56种(含变种),并确定17种硅藻新记录,其中包括Kisseieviella carina等3种化石种。白令海表层沉积物中的硅藻优势种为Neo-denticula seminae,Fragilariopsis cylindrus和Fragilariopsi... 对白令海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硅藻分析,共鉴定硅藻30属56种(含变种),并确定17种硅藻新记录,其中包括Kisseieviella carina等3种化石种。白令海表层沉积物中的硅藻优势种为Neo-denticula seminae,Fragilariopsis cylindrus和Fragilariopsis oceanica,在白令海北部陆坡深水区附近以Neodenticula seminae为主,而在白令海北部陆架以Fragilariopsis cylindrus和Fragilar-iopsis oceanica为主。对硅藻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可以划分出3个硅藻组合,硅藻组合Ⅰ代表海冰种硅藻组合,组合Ⅱ代表受阿拉斯加流影响的大洋浮游硅藻组合,组合Ⅲ代表上述两个硅藻组合之间的过渡组合。Fossula arctica是17种硅藻新记录之一,首次记录于白令海表层沉积物中,其百分含量分布趋势与Fragilariopsis cylindrus和Fragilariopsis oceanica的相近,在白令海北部陆架为11.7%~17.1%,而在陆坡深水区附近明显减少,是继Fragilariopsis cylindrus和Fragilar-iopsis oceanica之后白令海又一海冰指示种,并有望成为一种有效的海冰变化替代物运用于晚第四纪以来白令海海冰进退历史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藻 海冰 亚北极 白令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