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亚临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因素及综合治疗后的转归情况 被引量:1
1
作者 王祎洁 徐汉文 +3 位作者 张文琼 周洁茹 金晶 武晓泓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27-933,共7页
目的:探讨新诊断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亚临床颈动脉粥样硬化(subclinical carotid atherosclerosis,SCAS)的相关影响因素及综合治疗后的转归情况。方法:收集402例新诊断T2DM患者的资料,根据有无SCAS进行分组,... 目的:探讨新诊断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亚临床颈动脉粥样硬化(subclinical carotid atherosclerosis,SCAS)的相关影响因素及综合治疗后的转归情况。方法:收集402例新诊断T2DM患者的资料,根据有无SCAS进行分组,比较两组间各项指标的差异。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新诊断T2DM合并SCAS的影响因素,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危险因素的截断值。对其中72例患者进行随访,比较综合治疗前后代谢指标达标情况及SCAS检出率。结果:402例新诊断T2DM住院患者中SCAS检出率为57.0%(229/402)。SCAS组与无SCAS组比较,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心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新诊断T2DM合并SCAS的独立影响因素包括DPN、DR、eGFR、BMI(P <0.05)。ROC曲线分析显示,eGFR截断值为103.50 mL/(min·1.73 m2),BMI截断值为27.32 kg/m2。与基线相比,干预1年后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SCAS检出率及代谢指标有明显改善,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新诊断T2DM住院患者SCAS检出率高,DPN、DR与新诊断T2DM合并SCAS风险呈正相关,BMI升高、eGFR下降是新诊断T2DM合并SCAS的独立危险因素。综合治疗可改善新诊断T2DM患者的代谢指标、缓解CIMT增厚、降低SCAS检出率,但颈动脉斑块未得到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诊断2型糖尿病 慢性微血管并发症 亚临床颈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临床特征、证型分布及用药规律研究
2
作者 宋玮 帅垠琦 +2 位作者 王楷 卓兴卫 沈涛 《中成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101-2108,共8页
目的 探讨中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临床特征、证型分布及用药规律。方法 基于真实世界,统计2022年5月至2024年8月4家医院3 227例患者的临床数据,采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SPSS Statistics 2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3 22... 目的 探讨中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临床特征、证型分布及用药规律。方法 基于真实世界,统计2022年5月至2024年8月4家医院3 227例患者的临床数据,采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SPSS Statistics 2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3 227例患者中男性1 953例,平均年龄(58.55±10.31)岁,而女性1 274例,平均年龄(65.42±11.37)岁;合并高脂血症1 270例、糖尿病875例、高血压1 167例、肥胖1 056例;既往有饮酒史1 074例、吸烟史1 634例、家族史690例;临床症状以眩晕、眼花、乏力为主,体征以手掌暗红、口唇紫暗、目眶发暗为主,舌脉以舌暗红、苔黄腻、脉弦滑为主。中医证型以痰瘀互结证最多,其次为气滞血瘀证、痰热互结证、气阴两虚证;痰瘀互结证处方涉及中药529味,累积使用频次20 730次;气滞血瘀证处方涉及中药355味,累积使用频次14 025次;痰热互结证处方涉及中药204味,累积使用频次8 160次;气阴两虚证处方涉及中药167味,累积使用频次5 490次。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在性别、年龄方面存在差异,大多数合并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等危险因素,发病与生活习惯、家族史密切相关,以痰瘀互结证、气滞血瘀证居多,活血化瘀、祛痰通络、补气养阴为其重要治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动脉粥样硬化 临床特征 证型分布 用药规律 真实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临床护理规范专家共识 被引量:3
3
作者 国际血管联盟中国分部护理专业委员会 吴从从 +5 位作者 王金萍 李海燕 植艳茹 魏小龙 刘静 赵志青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04-710,共7页
为规范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临床护理,撰写了《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临床护理规范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在充分借鉴颈动脉狭窄诊疗指南和共识、参考国内外近10年护理循证依据基础上,邀请血管外科及相关领域51名医护专家对... 为规范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临床护理,撰写了《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临床护理规范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在充分借鉴颈动脉狭窄诊疗指南和共识、参考国内外近10年护理循证依据基础上,邀请血管外科及相关领域51名医护专家对初稿进行修改完善,形成本共识终稿,内容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常见手术方法、术前护理、术前准备、术后护理、出院教育等5方面。本共识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可为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临床护理提供实践指导,确保患者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狭窄 腔内手术 外科开放手术 临床护理 专家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复方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临床疗效Meta分析 被引量:13
4
作者 胡楠 张威 +1 位作者 于睿 付韵霏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2089-2093,共5页
目的:系统评价中药复方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两个人独立地系统检索中药复方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全部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语种为中文和英文。中文数据库包括:中国学术文献总库(CNKI)、万方数据... 目的:系统评价中药复方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两个人独立地系统检索中药复方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全部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语种为中文和英文。中文数据库包括:中国学术文献总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英文数据库有:The 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Pub Med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Springer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和Note Express电子数据库,检索年限自建库年至2017年5月。并由两个人独立地整理并提取资料,如遇分歧,请求第三方协助解决。同时运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本研究的数据处理。结果:最终共纳入12篇RCT文献,共计1052名中药复方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Meta分析显示:I2=0%,Z=4.88,OR=3.07[1.96,4.81],P〈0.000 01,试验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ourse积分的Meta分析显示:I2=0%,Z=14.56,OR=-0.96[-1.09,-0.83],P〈0.000 01,试验组在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ourse积分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Meta分析显示:I2=46%,Z=17.78,OR=-0.09[-0.10,-0.08],P〈0.000 01,试验组在改善IMT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的Meta分析显示:I2=98%,Z=12.57,OR=-0.20[-0.23,-0.17],P〈0.000 01,试验组在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前后血脂的Meta分析显示:I2=76%,Z=7.27,OR=-0.08[-0.13,-0.02],P〈0.000 01,试验组在调节血脂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所有纳入试验均未报告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中药复方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在改善患者的斑块面积、斑块Course积分、血脂等方面具有明确的疗效,并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复方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临床疗效 血脂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针联合疏肝清脂法治疗颈部动脉粥样硬化合并斑块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6
5
作者 胡楠 于睿 +2 位作者 张威 姜南辉 张欢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8年第10期2160-2163,共4页
目的:观察疏肝清脂法联合眼针治疗颈部动脉粥样硬化合并斑块临床疗效。方法:辨证后将全部60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29例。治疗组取眼针穴区进行针刺治疗,每周治疗5 d,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两组都同时配合中药疏肝清脂方加减... 目的:观察疏肝清脂法联合眼针治疗颈部动脉粥样硬化合并斑块临床疗效。方法:辨证后将全部60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29例。治疗组取眼针穴区进行针刺治疗,每周治疗5 d,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两组都同时配合中药疏肝清脂方加减口服。12周后根据临床效果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各量表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疏肝清脂法联合眼针治疗颈部动脉粥样硬化合并斑块临床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针 疏肝清脂法 动脉粥样硬化合并斑块 临床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敏C反应蛋白在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4
6
作者 毛建斌 杨梅 +2 位作者 江国强 姜玲 左强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786-786,共1页
关键词 高敏C反应蛋白 冠心病患者 动脉粥样硬化 临床应用 独立预测因素 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动脉IMT 病变严重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治初探 被引量:7
7
作者 陈韵岱 王晶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21-323,共3页
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是指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证据但无明显临床症状的一种状态。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状态是动态过程,冠状动脉钙化程度会以平均每年15%~25%的速率增长,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存在预示着高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大约60%的... 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是指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证据但无明显临床症状的一种状态。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状态是动态过程,冠状动脉钙化程度会以平均每年15%~25%的速率增长,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存在预示着高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大约60%的冠心病患者可能没有或仅有一项危险因素,且斑块的稳定程度、分布范围及是否造成功能性障碍与患者的临床表现往往并不一致,20%的患者发生首次或再发急性心肌梗死是无预兆的,心肌梗死患者的尸检报告发现55%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造成动脉狭窄程度小于50%,因此需要及时筛查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且一旦发现建议进行危险因素的控制、稳定及逆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及临界病变的功能性评估与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动脉粥样硬化 危险因素 临界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徐敏 茅臻贞 +1 位作者 缪培智 郑宏超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8年第4期308-311,共4页
目的探讨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在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18例,按照甲状腺功能分为甲状腺功能正常组(157例)和亚临床甲减组(61例)。所有患者均检测血... 目的探讨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在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18例,按照甲状腺功能分为甲状腺功能正常组(157例)和亚临床甲减组(61例)。所有患者均检测血清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敏C反应蛋白、甲状腺功能,同时测量收缩压和舒张压,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上述危险因素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结果亚临床甲减组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1. 2±0. 3) mm比(1. 1±0. 3) mm,P=0. 001]和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57. 4%比38. 9%,P=0. 015)明显高于甲状腺功能正常组。此外,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随着促甲状腺激素、年龄、空腹血糖、舒张压的升高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降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和促甲状腺激素与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具有独立相关性。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促甲状腺激素升高是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可加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 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 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达标调脂治疗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付颖瑜 陈小燕 +2 位作者 汤庆 黄晓淳 肖文霞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7期3118-3120,共3页
目的:探讨以达标为靶目标的调脂治疗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患者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AS)进展的影响。方法:84例病程在1年以内、无AS的T2DM患者,在进行抗血小板聚集、强化血糖、血压达标治疗的基础上,随机分为达标调脂治疗组和对照组,... 目的:探讨以达标为靶目标的调脂治疗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患者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AS)进展的影响。方法:84例病程在1年以内、无AS的T2DM患者,在进行抗血小板聚集、强化血糖、血压达标治疗的基础上,随机分为达标调脂治疗组和对照组,采用高分辨血管外超声方法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2年后检测颈动脉的内中膜厚度(IMT)及血管内AS斑块情况。结果:治疗2年后两组颈动脉IMT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达标调脂治疗组颈动脉内AS斑块发生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是否接受达标调脂治疗是影响颈动脉血管内AS斑块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新诊断、已经接受强化血糖及血压达标治疗的T2DM患者,进一步采取以达标为靶目标的调脂治疗能有效减少颈动脉内AS斑块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临床动脉粥样硬化 调脂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超声对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的临床应用评价 被引量:13
10
作者 张爱宏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1年第9期816-817,共2页
关键词 动脉超声 动脉粥样硬化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氏丹参片治疗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黄太权 范华昌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32-834,共3页
目的:观察雷氏丹参片对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作用。方法: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雷氏丹参片组(35例),血脂康组(31例),对照组(30例),雷氏丹参片组给予雷氏丹参片4片/次,每日3次口服,血脂康组给予血脂康胶囊2粒/次,每日3次口服... 目的:观察雷氏丹参片对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作用。方法: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雷氏丹参片组(35例),血脂康组(31例),对照组(30例),雷氏丹参片组给予雷氏丹参片4片/次,每日3次口服,血脂康组给予血脂康胶囊2粒/次,每日3次口服,对照组采用饮食控制。分别于入院时,治疗后3个月、6个月动态监测3组患者血脂水平,并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评估颈动脉斑块积分。比较3组患者血脂和颈动脉斑块积分的变化。结果:3组均完成了6个月的随诊观察。3组间血脂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颈动脉斑块积分在研究6个月时雷氏丹参片组积分下降,对照组积分增加(P<0.05),血脂康组斑块积分无明显变化。丹参片组、对照组颈动脉斑块积分(随诊6个月后)与初诊结果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血脂康组与初诊时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雷氏丹参片组、血脂康组均未发现有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雷氏丹参片具有较好的降脂作用同时还能延缓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在使用过程中未发现不良反应可长期安全的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脑梗塞患者 丹参片 治疗作用 临床研究 血脂康胶囊 动脉斑块 严重不良反应 显著性差异 动脉超声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亚临床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关系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一博 张雪 +10 位作者 梁君雅 花木莲 张思奇 高云 陈超 赵熙璇 何姗姗 王新月 周天娜 何安霞 刘鸣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91-498,510,共9页
目的:在江苏丹阳社区人群中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 IMT)与亚临床左心室功能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为2021年在江苏省丹阳市车站社区招募的受试者。使用GE Vivid E90超声仪测量分析c IMT;二维斑点追踪技... 目的:在江苏丹阳社区人群中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 IMT)与亚临床左心室功能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为2021年在江苏省丹阳市车站社区招募的受试者。使用GE Vivid E90超声仪测量分析c IMT;二维斑点追踪技术采集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left ventricular global longitudinal strain,LVGLS)作为评估亚临床收缩功能的指标,二尖瓣口血流频谱和组织多普勒成像采集e’和E/e’比值作为评估亚临床舒张功能的指标。结果:研究共计纳入561例,年龄(58.2±11.7)岁,其中女339例(60.4%)。首先使用三分位法将cIMT作为分类变量分析,在单因素分析中,除了左心室射血分数外,LVGLS,E/A和e’均随着cIMT三分位数从低到高下降,而E/e’比值随着cIMT三分位数从低到高增加(均P_(trend)≤0.002)。然而,进一步进行多因素校正分析后,只有LVGLS仍随着c IMT三分位数从低到高下降(P<0.05)。进一步将c IMT自然对数转换后进行连续变量分析,结果与分类变量分析结果类似,仅有LVGLS与cIMT显著负相关(r=-0.087,P=0.041);并且在回归分析中也发现了类似的结果(β=-1.12,P=0.041)。结论:在江苏丹阳社区人群中,cIMT增厚与GLS减低独立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内中膜厚度 临床左心室收缩功能 整体纵向应变 左心室舒张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证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斑块性质及临床生化指标相关性探讨
13
作者 周菁 罗海明 《世界中医药》 CAS 2015年第A02期1081-1082,共2页
目的观察不同证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斑块性质及证型与临床生化指标的相关性.方法:11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肾虚痰淤证、脾虚痰淤证.检查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及斑块面积.检测患者血脂、空腹血糖、C反应蛋... 目的观察不同证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斑块性质及证型与临床生化指标的相关性.方法:11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肾虚痰淤证、脾虚痰淤证.检查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及斑块面积.检测患者血脂、空腹血糖、C反应蛋白、D二聚体等指标.结果:肾虚痰淤组D二聚体高于脾虚痰淤组(P〈0.05),且肾虚痰淤组易损斑块面积大于脾虚痰淤组(P〈0.05).结论:肾虚痰淤型患者较脾虚痰淤型患者更易出现高凝状态,且斑块性质更为不稳定.从补肾着手来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临床生化指标 斑块性质 相关性 患者 证型 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斑块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胆固醇酯转运蛋白C>T/In9基因多态性与广西人群2型糖尿病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被引量:5
14
作者 余博先 肖常青 +3 位作者 庞翠军 袁雁 宋琳 廖碧芝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9期3582-3586,共5页
目的探讨广西地区人群胆固醇酯转运蛋白(CETP)C>T/In9(rs289714)基因多态性分布特点,及其与糖代谢和2型糖尿病(T2DM)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SA)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2年12月—2014年6月于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代谢病科住院的... 目的探讨广西地区人群胆固醇酯转运蛋白(CETP)C>T/In9(rs289714)基因多态性分布特点,及其与糖代谢和2型糖尿病(T2DM)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SA)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2年12月—2014年6月于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代谢病科住院的T2DM患者83例为T2DM组,均符合1999年WHO推荐的糖尿病诊断及分型标准;选择该院体检中心同期体检健康者68例为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法检测两组CETP C>T/In9基因多态性。结果对照组和T2DM组C>T/In9基因型分布及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943、0.004,P>0.05)。T2DM组SA亚组TT、CC、CT基因型分布分别为67.4%、10.9%、21.7%,非SA亚组分别为45.9%、2.7%、5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67,P=0.014)。T2DM组SA亚组与非SA亚组T、C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72,P=0.32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ETP C>T/In9基因型和年龄是广西人群T2DM发生SA的影响因素〔OR(95%CI)=0.560(0.317,0.989)、1.126(1.054,1.203),P<0.05〕。结论在广西人群中,暂不能认为CETP C>T/In9基因多态性与糖代谢有关;CETP C>T/In9基因型在T2DM SA和非SA人群中分布不同,CETP C>T/In9基因多态性可能与T2DM SA相关,基因型TT可能是损害性基因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固醇酯转运蛋白质类 C〉T/In9 糖尿病 2型 临床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单核细胞亚群、血脂水平与血管内皮功能关联分析 被引量:9
15
作者 谭展飞 张业昊 +1 位作者 李浩 刘建勋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749-749,共1页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亚群、血脂水平与血管内皮功能的相关性,为该病的发病与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以2020年9月至2021年3月期间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门诊招募的6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同...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亚群、血脂水平与血管内皮功能的相关性,为该病的发病与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以2020年9月至2021年3月期间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门诊招募的6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同期52例排除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健康受试者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血清单核细胞亚群(CD14^(++)CD16^(-)“经典型-Mon1”,CD14^(++)CD16^(+)“中间型-Mon2”和CD14^(+)CD16^(++)“非经典型-Mon3”)水平;采用生化仪检测血脂〔总胆固醇(CHO)、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脂蛋白a、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水平;另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仪检测各组患者肱动脉内皮依赖性功能(FMD)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等血管内皮功能参数。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单核细胞亚群、血脂水平与血管内皮功能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单核细胞亚群(CD14^(++)CD16^(-)、CD14^(++)CD16^(+)、CD14^(+)CD16^(++))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P<0.05),且随着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加剧,血清单核细胞亚群表达水平逐渐上升;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脂CHO、TG、LDL-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着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增加,血脂异常水平升高(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FMD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IMT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着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增加,患者血管功能各指标明显下降(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血脂LDL-C、VLDL-C水平和单核细胞CD14^(++)CD16^(+)“中间型-Mon2”水平与血管内皮功能指标FMD水平呈显著负相关。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管内皮功能下降,血脂水平、单核细胞亚群表达水平均与健康人存在差异表达,且表达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以及血管内皮功能存在显著相关性。表明机体脂代谢和免疫反应机制参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和发展,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性免疫提供理论基础,为中医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单核细胞 血脂水平 血管内皮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型糖尿病患者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多层人工神经网络分类预测模型的构建 被引量:6
16
作者 汪奇 刘尚全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6期4612-4617,共6页
背景现阶段我国2型糖尿病(T2DM)患者数量较多,亟须开发简单、有效的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发生风险评估工具。目的依据多项指标构建预测T2DM患者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多层人工神经网络分类模型并验证其预测准确性。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6... 背景现阶段我国2型糖尿病(T2DM)患者数量较多,亟须开发简单、有效的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发生风险评估工具。目的依据多项指标构建预测T2DM患者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多层人工神经网络分类模型并验证其预测准确性。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住院的T2DM患者3627例,均行双侧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其中检出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者2196例(观察组),未检出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者1431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及脂肪肝发生情况并据此构建多层人工神经网络分类模型。从3627例T2DM患者中随机选取3027例患者作为训练集,其余600例患者作为测试集,验证多层人工神经网络分类模型的预测准确性。结果两组患者体质指数、舒张压、有吸烟史者所占比例、有饮酒史者所占比例、饮酒量、直接胆红素、总蛋白、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尿酸、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促甲状腺激素、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游离甲状腺素、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空腹C肽、HOMA-C肽指数、严重脂肪肝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女性所占比例、收缩压、有高血压病史者所占比例、球蛋白、总胆汁酸、尿素氮、血肌酐、胱抑素C、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高于对照组,年龄、吸烟量大于对照组,病程、吸烟时间、饮酒时间长于对照组,有糖尿病家族史者所占比例、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白蛋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肾小球滤过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淋巴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脂肪肝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合临床实际,将上述49项指标作为输入变量构建多层人工神经网络分类模型;在测试集上,Logistic模型预测T2DM患者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准确率为59%,而多层人工神经网络分类模型隐藏层数为3时预测T2DM患者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准确率为76%。结论本研究构建的多层人工神经网络分类模型对T2DM患者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预测准确率较高,可作为T2DM患者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发生风险评估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动脉粥样硬化 临床动脉粥样硬化 神经网络 计算机 深度学习 模型 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对不同程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被引量:6
17
作者 张津华 马丽丽 +3 位作者 李江坤 苏建 赵春水 付志新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137-1139,共3页
目的观察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rtery sclerosis,CAS)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分布特点,以及阿托伐他汀对此的影响。方法选择CAS患者212例,按照CAS严重程度分为3组。轻度CAS组73例,中度CAS组96例,重度CAS组43例,每天口服... 目的观察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rtery sclerosis,CAS)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分布特点,以及阿托伐他汀对此的影响。方法选择CAS患者212例,按照CAS严重程度分为3组。轻度CAS组73例,中度CAS组96例,重度CAS组43例,每天口服20mg阿托伐他汀,观察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CAS斑块的数量和稳定性、HDL-C、LDL-C、TG、高敏C反应蛋白(hs-CRP)、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和CD4/CD8比值变化。结果中度CAS组和重度CAS组治疗后IMT较治疗前明显降低[(1.77±1.26)mmvs(2.23±1.06)mm,(2.15±1.10)mmvs(2.61±1.31)mm,P<0.05]。3组治疗前后IMT和斑块性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治疗前后LDL-C、CD4、CD8、CD4/CD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3组治疗前TG、hs-CR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3组治疗后LDL-C、TG、hs-CRP、CD8明显降低,HDL-C、CD4、CD4/CD8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CAS的机制之一是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疾病 T淋巴细胞 C反应蛋白质 降血脂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扰素调节因子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斑块性质、T细胞亚群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朱晓刚 王丽岳 +1 位作者 刘金华 黄继良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10期1326-1329,共4页
目的:研究干扰素调节因子(IRFs)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斑块性质、T细胞亚群分化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诊断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68例患者作为AS组、同期体检的8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并检测IRFs的表达量,采集血... 目的:研究干扰素调节因子(IRFs)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斑块性质、T细胞亚群分化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诊断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68例患者作为AS组、同期体检的8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并检测IRFs的表达量,采集血清并检测细胞因子及斑块稳定性指标的含量。结果:AS组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IRF1、IRF8的mRNA表达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IRF2、IRF4的mRNA表达量较对照组显著降低;AS组患者血清中IFN-γ、IL-2、IL-17、IL-22、MCP-1、oxLDL、MMP9、Caspase-3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且与IRF1、IRF8的mRNA表达量呈正相关,与IRF2、IRF4的mRNA表达量呈负相关;IL-4、IL-10、TGF-β的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且与IRF1、IRF8的mRNA表达量呈负相关,与IRF2、IRF4的mRNA表达量呈正相关。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体内IRF1、IRF8的高表达以及IRF2、IRF4的低表达会降低斑块稳定性、影响Th1/Th2/Th17/Treg的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调节因子 动脉粥样硬化 T细胞 斑块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结构和功能变化及与亚临床炎症的相关性 被引量:88
19
作者 胡兆霆 侯庆臻 +2 位作者 赵素玲 梁燕琼 沈安娜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175-1178,共4页
目的探讨H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结构与功能的变化,及其与亚临床炎症的相关性。方法选择H型高血压患者60例(A组),非H型高血压患者49例(B组),与在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体检的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组20例(C组),对3组人群均行彩色超声检查;... 目的探讨H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结构与功能的变化,及其与亚临床炎症的相关性。方法选择H型高血压患者60例(A组),非H型高血压患者49例(B组),与在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体检的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组20例(C组),对3组人群均行彩色超声检查;同时进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纤维蛋白原(FIB)、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进行测定,比较3组之间颈动脉超声参数及炎性标志物的水平,观察H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结构与功能的变化,及其与亚临床炎症的相关性。结果 H型高血压组与非H型高血压组比较,血压水平[收缩压(136.0±10.1)mmHg vs(131.9±7.0)mmHg,舒张压(80.9±8.9)mmHg vs(73.2±7.9)mm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颈动脉IMT[H型高血压组(1.52±0.08)mm vs非H型高血压组(1.09±0.06)mm]、扩张性[H型高血压组(0.23±0.14)mmHg-1×100 vs非H型高血压组(0.46±0.14)mmHg-1×100]、血清Hcy[H型高血压组(15.37±5.89)vs非H型高血压组(8.19±4.53)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H型高血压组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均高于非H型高血压组,且与颈动脉结构与功能参数变化呈正相关。结论 H型高血压患者更易发生颈动脉结构与功能损害。亚临床炎症和H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结构与功能损害密切相关。H型高血压患者更易发生颈动脉结构与功能损害的机制,可能与亚临床炎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对高血压的协同作用有关,应采取积极干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型高血压 动脉硬化 临床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降汤联合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斑块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13
20
作者 郑晓丹 解金洪 +5 位作者 蔡娟 朱建华 姜卫东 倪卫兵 陶志强 高想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56-460,共5页
目的观察双降汤联合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 107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气虚痰瘀证患者随机分成4组。基础治疗为受试者均采用低盐低脂饮食,硬斑块1组及软斑块1组每日口服阿托伐他汀20mg,硬斑块2组及软... 目的观察双降汤联合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 107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气虚痰瘀证患者随机分成4组。基础治疗为受试者均采用低盐低脂饮食,硬斑块1组及软斑块1组每日口服阿托伐他汀20mg,硬斑块2组及软斑块2组在每天口服阿托伐他汀20mg的基础上,加双降汤,每日1剂口服,各组均连续服用12周。观察各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核转录因子κBp65(NF-κBp65)、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斑块面积及中医证候积分。结果各组患者血清中均见较高水平的细胞炎症因子MCP-1、MIF、NF-κBp65、TGF-β1及蛋白酶MMP-1、MMP-9表达。与治疗前硬斑块1组及硬斑块2组加双降汤比较,软斑块1组及软斑块2组加双降汤患者血清中MCP-1、MIF、NF-κBp65、MMP-1、MMP-9水平升高,而TGF-β1水平降低(P<0.0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硬斑块1组及软斑块1组患者血清中MCP-1、MIF、NF-κBp65、MMP-1、MMP-9水平升高,而TGF-β1水平降低(P<0.05),硬斑块2组加双降汤及软斑块2组加双降汤变化尤为显著(P<0.01)。与治疗后硬斑块2组加双降汤比较,软斑块2组加双降汤MCP-1、MIF、NF-κBp65、MMP-1、MMP-9水平升高,而TGF-β1水平降低(P<0.05)。与治疗前比较,硬斑块1组及软斑块1组颈动脉斑块面积缩小(P<0.05),硬斑块2组加双降汤及软斑块2组加双降汤颈动脉斑块面积缩小(P<0.01),且软斑块2组加双降汤颈动脉斑块面积缩小优于硬斑块2组加双降汤(P<0.05)。治疗后各组均能降低中医证候积分,与硬斑块1组及软斑块1组比较,硬斑块2组加双降汤及软斑块2组加双降汤能明显降低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医证候积分(P<0.05)。结论细胞炎症因子MCP-1、MIF、NF-κBp65、TGF-β1及蛋白酶MMP-1、MMP-9参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的调控,双降汤及阿托伐他汀可有效缩小颈动脉斑块面积及明显改善颈动脉斑块患者中医证候,二者联合应用疗效更佳,能其机制可能与降低患者血清MCP-1、MIF、MMP-1、MMP-9、NF-κBp65水平,升高血清TGF-β1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降汤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MCP-1 临床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