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亚东-谷露裂谷带与块体运动的特征
1
作者 喻成 乔学军 +1 位作者 王伟 史永明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6-40,共5页
利用2009~2011年的GPS水平速度场,采用负位错模型,研究了亚东-谷露裂谷带及邻区的断层运动速率、闭锁程度及其构造运动特征。结果表明,相对于西南块体,东南、东北及西北各块体的欧拉极分别为(89.37°,27.91°,-2.56°/Ma... 利用2009~2011年的GPS水平速度场,采用负位错模型,研究了亚东-谷露裂谷带及邻区的断层运动速率、闭锁程度及其构造运动特征。结果表明,相对于西南块体,东南、东北及西北各块体的欧拉极分别为(89.37°,27.91°,-2.56°/Ma)、(89.02°,28.94°,-2.87°/Ma)、(85.03°,27.98°,-0.93°/Ma)。雅鲁藏布缝合线南北侧测站的差异运动表明其为走滑断层,左侧右旋速率为4.5 mm/a,右侧为2.2 mm/a。计算结果表明,亚东-谷露裂谷带南段的拉张速率约为6.75±0.9 mm/a,北段的拉张速率为4.72±0.8 mm/a,均高于地质研究获得的长期运动速率。反演结果显示,亚东-谷露裂谷带闭锁深度为10 km,小于一般断层的闭锁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东-谷露裂谷 负位错反演 雅鲁藏布缝合线 青藏高原 GP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亚东-谷露裂谷带运动特征的InSAR研究
2
作者 余鹏飞 贾治革 +2 位作者 熊维 陈威 聂兆生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94-598,共5页
亚东-谷露裂谷等南北向分布的大型地堑在青藏高原新生代构造演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研究对理解青藏高原中南部地堑在第四纪构造演化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欧空局Envisat卫星2003~2008年SAR数据,利用SBAS时序InSAR技术,去除地形、大... 亚东-谷露裂谷等南北向分布的大型地堑在青藏高原新生代构造演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研究对理解青藏高原中南部地堑在第四纪构造演化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欧空局Envisat卫星2003~2008年SAR数据,利用SBAS时序InSAR技术,去除地形、大气、轨道等因素的影响,获取亚东-谷露裂谷带及邻区的LOS速度场,并反演亚东-谷露裂谷带的滑动速率和闭锁深度。结果表明,亚东-谷露裂谷带南段与北段具有相同的倾滑速率,均为1mm/a;其闭锁深度南段为31km,北段为22km;其断层倾角南段为52°,北段为40°,与地质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东-谷露裂谷 SBAS-InSAR 滑动速率 闭锁深度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喜马拉雅造山带亚东地区晚新生代剥露历史及其构造意义:来自磷灰石和锆石(U-Th)/He数据的约束 被引量:5
3
作者 李晓蓉 张波 +2 位作者 张进江 陈思雨 张磊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43-1162,共20页
喜马拉雅造山带中部亚东地区位于藏南拆离系与南北向裂谷交汇处,是研究青藏高原南北向伸展和东西向伸展构造体制转换的关键地区,该地区新生代构造变形与冷却剥蚀过程对理解青藏高原的隆升历史和深部-浅部动力学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 喜马拉雅造山带中部亚东地区位于藏南拆离系与南北向裂谷交汇处,是研究青藏高原南北向伸展和东西向伸展构造体制转换的关键地区,该地区新生代构造变形与冷却剥蚀过程对理解青藏高原的隆升历史和深部-浅部动力学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亚东地区开展两个剖面的磷灰石和锆石(U-Th)/He低温热年代学以及QTQt热史模拟分析,结果显示亚东地区大喜马拉雅结晶岩系剖面的10个磷灰石(U-Th)/He年龄分布范围为11.23~4.87 Ma,亚东-谷露裂谷剖面的锆石和磷灰石(U-Th)/He年龄分别介于9.02~6.48 Ma和8.63~6.13 Ma。综合区域热年代学资料提出亚东地区大喜马拉雅结晶岩系自中新世以来经历了两期快速冷却事件:第一期为中新世中期(16~11 Ma),由藏南拆离系(哲古拉拆离断层)伸展拆离作用控制的快速冷却,11 Ma前后冷却速率的明显转折变化指示了剥蚀驱动机制的转变,高原伸展体制开始向东西向伸展转换;第二期为中新世晚期到上新世(10~5 Ma),期间存在由于亚东-谷露裂谷伸展活动而导致的构造剥露,产生了9~6 Ma极快速冷却,平均冷却速率为290℃/Ma,约束了亚东-谷露裂谷的启动时间为10 Ma左右。沿亚东藏南拆离系向南剖面上,磷灰石(U-Th)/He年龄数据总体呈现“老—新—老”的变化趋势,暗示了经历过部分熔融的大喜马拉雅结晶岩系通过中下地壳渠道流侧向挤出。综合已有的大喜马拉雅结晶岩系的结晶、冷却年代数据,提出大喜马拉雅结晶岩系的剥蚀冷却过程呈现多阶段和不等速特征,即存在25~11 Ma、10~5 Ma以及约3 Ma以来三个主要快速冷却阶段,受控于区域构造活动或者气候剧烈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喜马拉雅结晶岩系 亚东-谷露裂谷 (U-Th)/He年龄 构造-热演化 晚新生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年10月6日西藏当雄Ms6.6级强震的地震烈度控震构造和发震机理 被引量:19
4
作者 吴中海 叶培盛 吴珍汉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13-725,共13页
实地调查发现,2008年10月6日的西藏当雄Ms6.6级地震的宏观震中位于近南北向的亚东-谷露裂谷中羊易盆地的北部。调查结果显示,此次地震的震中烈度可达Ⅸ度,极震区烈度为Ⅷ度,其宏观震中位置、极震区范围、主要余震分布等都明显受到羊易... 实地调查发现,2008年10月6日的西藏当雄Ms6.6级地震的宏观震中位于近南北向的亚东-谷露裂谷中羊易盆地的北部。调查结果显示,此次地震的震中烈度可达Ⅸ度,极震区烈度为Ⅷ度,其宏观震中位置、极震区范围、主要余震分布等都明显受到羊易地堑西侧主边界断裂的控制。地表观察和震源机制解结果一致表明,该强震活动的直接原因是藏南近东西向伸展变形作用诱发羊易地堑主边界断裂发生正断层活动,而近期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强震活动相对频繁的特点很可能与四川汶川Ms8.0级大地震所引发的区域应力场调整过程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亚东-谷露裂谷 地震烈度 控震构造 汶川大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雄Ms6.6地震的InSAR观测及断层位错反演 被引量:16
5
作者 乔学军 游新兆 +2 位作者 杨少敏 王琪 杜瑞林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7,共7页
利用3景Envisat雷达遥感图像,获取了2008年10月6日西藏当雄Ms6.6地震的震前及同震形变场,结果表明,震前4个多月震中区未出现显著的地壳形变,只是地震造成震中区(20 km×20 km范围)最大近0.3 m的明显变形。形变场近南北轴向对称分布... 利用3景Envisat雷达遥感图像,获取了2008年10月6日西藏当雄Ms6.6地震的震前及同震形变场,结果表明,震前4个多月震中区未出现显著的地壳形变,只是地震造成震中区(20 km×20 km范围)最大近0.3 m的明显变形。形变场近南北轴向对称分布,西部沉降,东部隆升。利用均匀弹性半无限位错模型和约束非线性优化算法,对断层的位错量及分布的估算表明,地震以正断破裂为主,断面最大位错达3 m,震中位于90.374°E,29.745°N,震级Mw6.35;地震发生在走向189°、倾角60°的念青唐古拉山南东麓断裂带南段的次级断层上,发震断层长12 km,宽11 km,深度9.5 km,以东西向拉伸运动为主。较浅的震源深度与断层附近的地壳热状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AR 同震形变 当雄 亚东-谷露裂谷 念青唐古拉山南东麓断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年10月当雄M_W 6.3级地震断层参数的InSAR反演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22
6
作者 冯万鹏 许力生 李振洪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134-1142,共9页
2008年10月6日在西藏当雄发生了Mw 6.3地震.我们从一对降轨ENVISAT ASAR资料获得了这次地震的同震位移场,通过同震位移场的反演确定了发震断层参数.并且应用一维变异理论评估了InSAR结果中的误差协方差矩阵,直接用于评价断层反演参数的... 2008年10月6日在西藏当雄发生了Mw 6.3地震.我们从一对降轨ENVISAT ASAR资料获得了这次地震的同震位移场,通过同震位移场的反演确定了发震断层参数.并且应用一维变异理论评估了InSAR结果中的误差协方差矩阵,直接用于评价断层反演参数的不确定性水平.结果表明,此次地震发生于羊易盆地东缘的次级断层,走向178°,倾角58°,倾向近正西,以正断层运动为主,兼具少量右旋走滑分量,且资料的误差水平对反演结果的影响不大.这次地震引起震中位置地表下沉至少30 cm,似乎是亚东谷露裂谷带北段的羊易地堑下沉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雄地震 InSAR反演 不确定性 亚东-谷露裂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尼木1901年M 63/4地震的发震构造探讨 被引量:6
7
作者 哈广浩 吴中海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18-229,共12页
史料记载1901年4月26日西藏尼木发生M 63/4级地震,其发震构造尚未有报道,对其发震构造的厘定有助于理解尼木地堑群的地震复发规律,科学评价周边地区的未来强震危险性。遥感解译与地质调查表明,尼木地堑群内部的庞刚地堑西边界断裂长约30... 史料记载1901年4月26日西藏尼木发生M 63/4级地震,其发震构造尚未有报道,对其发震构造的厘定有助于理解尼木地堑群的地震复发规律,科学评价周边地区的未来强震危险性。遥感解译与地质调查表明,尼木地堑群内部的庞刚地堑西边界断裂长约30 km,走向近北西—北北西,以彭刚玛曲为界分为南北两段。北段断裂地貌线性特征显著,陡坎发育,断错了多级冰碛物及河流阶地。位移恢复结果显示,河流阶地垂直断距T0约1.0 m,T1约2.6 m,T2约5.0 m。南段断裂沿虾庆曲展布,地貌线性特征显著,陡坎发育,断错了多期冲洪积扇体。尼木县城北部发现断裂错动T2阶地剖面,显示该断裂延伸至尼木县城北部。根据位移-震级经验公式计算,庞刚地堑西边界断裂最新一次地震的矩震级约为M_(W) 6.8,这与尼木地震比较吻合。遥感解译、地质调查与震级表明,庞刚地堑可能为1901年尼木地震的发震构造。结合历史地震记录分析认为,尼木地堑群中各个地堑具有独立发生中强地震的能力,其地震复发模式及其与亚东-谷露裂谷南北两段的地震活动差异等尚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01年尼木地震 发震构造 亚东-谷露裂谷 庞刚地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