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充填法开采矿体三维模型构建及井筒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刘建博 付建新 +1 位作者 王灵 张超 《矿冶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8-21,共4页
采用3DMine-Rhion-Griddle-FLAC^(3D)耦合构建矿区三维模型,研究了矿体回采过程中井筒变形、应力、塑性区变化规律,并对开采过程中井筒变形进行实时监测以分析验证井筒稳定性。结果表明,基于3DMine-Rhino-Griddle-FLAC^(3D)分析方法,可... 采用3DMine-Rhion-Griddle-FLAC^(3D)耦合构建矿区三维模型,研究了矿体回采过程中井筒变形、应力、塑性区变化规律,并对开采过程中井筒变形进行实时监测以分析验证井筒稳定性。结果表明,基于3DMine-Rhino-Griddle-FLAC^(3D)分析方法,可以对采矿过程中井筒稳定性进行有效分析;矿体回采结束后,仅在采场周围区域产生较大变形量,井筒变形量均小于10 mm;采场周围均出现了明显的塑性破坏,但塑性区范围仅存在于采场附近,并未延伸到地表及井筒周围,井筒周围基本处于原岩应力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填采矿法 回采 井筒稳定 3DMine FLAC^(3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实时温度场的井筒稳定性优化模型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方含之 王波 +2 位作者 孙四维 彭涛 张菲菲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16,共8页
为了优化超深井钻井循环过程中井筒的稳定性,需要建立适宜不同层位的地层温度与孔隙压力耦合的超深井瞬态井筒传热模型。为此,通过寻找地层温度随深度和径向的变化规律,利用线性叠加原理将孔隙压力引起的应力诱导分量和地层温度变化引... 为了优化超深井钻井循环过程中井筒的稳定性,需要建立适宜不同层位的地层温度与孔隙压力耦合的超深井瞬态井筒传热模型。为此,通过寻找地层温度随深度和径向的变化规律,利用线性叠加原理将孔隙压力引起的应力诱导分量和地层温度变化引起的热诱导分量,组合到原位诱导孔隙弹性模型中。同时考虑了钻具旋转产生热源及不同工况下钻具与井壁接触产生热源,建立了充分考虑渗流、孔隙压力变化与地层温度变化影响的钻井液当量循环密度(ECD)计算模型,并加以实例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该热孔弹性模型能为设计井眼清洁循环时间考虑温度的影响提供重要参考,不同进尺下地层渗流的影响比钻井液对井壁渗流的影响导致的坍塌风险更大。该稳定性模型能为优选实际循环操作参数以及钻井液比重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筒稳定 井壁破裂 孔隙压力 实时温度场 ECD 循环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井筒稳定性分析确定砂岩安全钻井液密度窗口 被引量:5
3
作者 DARVISHPOUR Ayoub SEIFABAD Masoud Cheraghi +1 位作者 WOOD David Anthony GHORBANI Hamzeh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74-980,1014,共8页
以伊朗西南部某油田Asmari组砂岩储集层为研究对象,研究其中一口垂直井的井筒稳定性,利用FLAC3D软件,根据钻遇地层地质力学特征建立井筒的有限体积模型,监测井壁岩石塑性状态的形成以确定砂岩层安全钻井液密度的上限值和下限值。评估了... 以伊朗西南部某油田Asmari组砂岩储集层为研究对象,研究其中一口垂直井的井筒稳定性,利用FLAC3D软件,根据钻遇地层地质力学特征建立井筒的有限体积模型,监测井壁岩石塑性状态的形成以确定砂岩层安全钻井液密度的上限值和下限值。评估了岩石强度特性、井筒周围主要地应力和孔隙压力对该井安全钻井液密度窗口的影响,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井壁岩石内聚力和内摩擦角的减小会导致安全钻井液密度窗口大幅变窄;孔隙压力和最大水平应力与最小水平应力之比的减小则会使安全钻井液密度窗口显著增大。此模型便于量化安全钻井液密度窗口的变化,可作为一种油气井钻井方案设计和监测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筒稳定 井筒地质力学特征 安全钻井液密度窗口 井筒失稳风险因素 钻井应力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气水合物试采井筒-土壤三维非线性耦合模型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畅元江 黄帅 +4 位作者 王康 孙宝江 李昊 孙焕钊 陈国明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42-951,共10页
常规二维模型用于研究水合物井筒稳定性时,不能反映地层沉降变形对井筒的影响,为此,考虑渗流场、应力场和井筒内外压力场的多场耦合作用,研究水合物分解引起的储层特征参数在近井界面区域的时变特征;采用流固耦合理论,建立天然气水合物... 常规二维模型用于研究水合物井筒稳定性时,不能反映地层沉降变形对井筒的影响,为此,考虑渗流场、应力场和井筒内外压力场的多场耦合作用,研究水合物分解引起的储层特征参数在近井界面区域的时变特征;采用流固耦合理论,建立天然气水合物井筒-土壤三维非线性耦合模型,并以南海某水合物井为例,对井筒稳定性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井筒稳定性主要影响因素为轴向应力;随着生产压差提高和试采时间延长,井筒的轴向应力逐渐增加,且轴向应力在试采初期增加较明显,随着试采进行逐渐趋于平稳;若生产压差为10 MPa,则安全试采仅能维持15 d,若生产压差不超过8 MPa,则安全试采可达60 d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三维非线性 多场耦合 井筒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井筒安全状态评价体系改进及应用 被引量:7
5
作者 许延春 高玉兵 +1 位作者 李江华 古文哲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95-101,共7页
为进一步完善立井井筒安全评价体系,以兴隆庄煤矿主井、副井、东风井和西风井为例,利用改进的经验拟合法和多元统计距离判别法,2015年12月对该4个井筒的稳定情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以水位降和地层压缩量为评价因素,西风井有破裂的可... 为进一步完善立井井筒安全评价体系,以兴隆庄煤矿主井、副井、东风井和西风井为例,利用改进的经验拟合法和多元统计距离判别法,2015年12月对该4个井筒的稳定情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以水位降和地层压缩量为评价因素,西风井有破裂的可能性,主井稳定情况存在不确定性,副井和东风井破裂的可能性较小。为进一步确定主井的稳定性及增加评价的准确性,选取8个影响井壁稳定的主要因素作为判别因子,并收集11个已知结果的兴隆庄煤矿样本建立数学模型,运用最小距离判别法对预测样本进一步评价,发现主井在2015年12月会有破裂的可能性,该4个井筒破裂的危险程度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西风井>主井>副井>东风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筒失稳 井筒稳定性评价 井筒破裂 距离判别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川二矿区1^(#)矿体上盘贫矿开采对14行回风井的稳定性影响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汪小平 寇永渊 +3 位作者 郭赟林 康陇平 王鑫 马苏龙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65-171,共7页
为探究矿体开采过程对竖井井筒稳定性的影响,选取金川二矿区1#矿体上盘贫矿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影响井筒围岩稳定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变形破坏机理的基础上,建立金川二矿区1#矿体有限元数值模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1#矿体上盘贫矿的实际采... 为探究矿体开采过程对竖井井筒稳定性的影响,选取金川二矿区1#矿体上盘贫矿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影响井筒围岩稳定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变形破坏机理的基础上,建立金川二矿区1#矿体有限元数值模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1#矿体上盘贫矿的实际采充过程进行计算,得到了上盘贫矿开采过程中14行回风井井筒在水平、竖直方向位移和应力分布的情况,根据数值模拟结果推测出井筒最容易发生变形破坏的关键位置,并通过与现场地表监测数据对比分析,验证了数值模拟计算结果的可靠性。此研究可为地下矿山在开采扰动范围内竖井井筒稳定性的判定及返修支护提供有益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矿开采 主回风井 数值模拟分析 现场监测 井筒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立井反井井筒扩掘爆破参数选取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张宏涛 纪洪广 +1 位作者 王秋生 赵宇飞 《爆破》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2-24,28,共4页
针对煤系深地层的地质特点,研究了立井反井的井筒扩掘爆破参数。分别从炮眼深度、装药量和井筒稳定方面运用LS-DYNA软件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新爆破参数的选取能取得良好的爆破效果和生产效率,井筒稳定也达到理想效果。
关键词 立井反井 井筒扩掘 爆破参数 井筒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顺北油气田二区断控体油气藏井身结构设计及配套技术 被引量:16
8
作者 刘彪 潘丽娟 王沫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92-697,共6页
顺北油气田二区断控体油气藏储层埋深在8200~9300 m,岩性复杂,断裂带与裂缝多,气油比达3000~24000,温度达165~210℃,钻井中遭遇坍塌、井漏、气侵以及钻井周期长等难题。为此,通过应用井震联合刻画技术,优选必封点与修正三压力值,优化2... 顺北油气田二区断控体油气藏储层埋深在8200~9300 m,岩性复杂,断裂带与裂缝多,气油比达3000~24000,温度达165~210℃,钻井中遭遇坍塌、井漏、气侵以及钻井周期长等难题。为此,通过应用井震联合刻画技术,优选必封点与修正三压力值,优化2套四级井身结构;基于致密封堵裂缝原理,优选2套随钻防漏堵漏钻井液配方,将二叠系与志留系裂缝地层承压能力提高0.08 g/cm3以上;优选预弯曲钻具组合替代垂钻系统,实现防斜打快;设计四段制井眼剖面,实现低温井段造斜与高温井段稳斜,满足超高温定向钻井要求;优选差异化控压工艺,降低气侵与井漏问题的发生,实现长距离斜穿主干或次级断裂带。上述井身结构设计及配套技术应用于12口井,平均钻井周期比优化前缩短119.2 d,并创造了亚洲陆上水平井钻井最深纪录——9300 m,为顺北油气田二区断控体油气藏高效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身结构 井筒稳定 控压钻井 井眼轨迹 顺北油气田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