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新型不同气井生产管柱临界携液流量模型建立及效果分析
1
作者
刘时春
贾友亮
+4 位作者
白晓弘
杨旭东
卫亚明
赵彬彬
肖述琴
《特种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8-166,共9页
随着气井开发周期延长,井筒积液问题加剧,导致油田产量下降、采收率降低。为此,基于最小压降理论,针对深度为2400~4000 m的直井,采用Ф50.8 mm连续管与Ф60.3 mm油管2种管柱,建立以井口油压、水气比为变量的临界携液流量计算模型。研究...
随着气井开发周期延长,井筒积液问题加剧,导致油田产量下降、采收率降低。为此,基于最小压降理论,针对深度为2400~4000 m的直井,采用Ф50.8 mm连续管与Ф60.3 mm油管2种管柱,建立以井口油压、水气比为变量的临界携液流量计算模型。研究表明:Ф50.8 mm连续管自主携液能力更强,积液程度更小,井底流压更低,日产气量更高;临界携液流量随水气比、井口油压、井深增加而增大,其中,水气比与井口油压对临界携液流量的影响程度显著高于井深的影响;当井筒流型转变为段塞流时,Ф50.8 mm连续管气相流量(7000 m 3/d)低于Ф60.3 mm油管(16000 m 3/d),后者生产时间比前者减少了70%以上。现场试验表明,相比Ф60.3 mm油管,Ф50.8 mm连续管完井效率更高,自然连续生产期延长了1.5 a,进一步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该研究可为气井携液规律分析及排水采气措施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对提升低产气井开发效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管柱
最小压降理论
临界携液
气液两相流动
井筒流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威荣深层页岩气井油管最优参数设计研究
被引量:
6
2
作者
杜洋
倪杰
+3 位作者
雷炜
周兴付
李莉
卜淘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22年第3期526-533,共8页
深层页岩气井投产初期能量充足,大多采用套管快速排液,当井口压力降至带压作业能力范围内或气井出现携液困难时再下入油管生产,油管下入时机、下入深度及油管尺寸等参数设计基本依据作业进度或现场经验而定。目前,下入时机对气井产能的...
深层页岩气井投产初期能量充足,大多采用套管快速排液,当井口压力降至带压作业能力范围内或气井出现携液困难时再下入油管生产,油管下入时机、下入深度及油管尺寸等参数设计基本依据作业进度或现场经验而定。目前,下入时机对气井产能的影响鲜有研究材料供参考,因此,基于川南深层页岩气在套管生产阶段的53井次井筒动态监测资料,优选了井筒压降计算模型。通过分析气井生命周期内井筒流型、井底流动压力、临界携液能力的变化规律,确定油管最佳下入时机;基于探明的不同油管深度下的井筒压降变化规律,提出了以井筒最小压降为目标的油管最优下入深度;综合携液、压力损耗敏感性研究,得到最优管柱尺寸。结果表明:川南深层页岩气井在井口压力降至15~25 MPa时,为油管最佳下入时机,油管最优下深井斜介于70°~85°,最优管径为62 mm。该设计在现场应用良好,通过油管参数设定,气井压降速度降低了50%,单位压降产量增长2倍,对有效地指导川南深层页岩气水平井油管设计及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柱尺寸
油管下深
井筒流型
压降模型
深层页岩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新型不同气井生产管柱临界携液流量模型建立及效果分析
1
作者
刘时春
贾友亮
白晓弘
杨旭东
卫亚明
赵彬彬
肖述琴
机构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
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
出处
《特种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8-166,共9页
基金
中国石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项目“致密气及页岩气井连续管带压完井与采气一体化技术现场试验”(2022ZS26)。
文摘
随着气井开发周期延长,井筒积液问题加剧,导致油田产量下降、采收率降低。为此,基于最小压降理论,针对深度为2400~4000 m的直井,采用Ф50.8 mm连续管与Ф60.3 mm油管2种管柱,建立以井口油压、水气比为变量的临界携液流量计算模型。研究表明:Ф50.8 mm连续管自主携液能力更强,积液程度更小,井底流压更低,日产气量更高;临界携液流量随水气比、井口油压、井深增加而增大,其中,水气比与井口油压对临界携液流量的影响程度显著高于井深的影响;当井筒流型转变为段塞流时,Ф50.8 mm连续管气相流量(7000 m 3/d)低于Ф60.3 mm油管(16000 m 3/d),后者生产时间比前者减少了70%以上。现场试验表明,相比Ф60.3 mm油管,Ф50.8 mm连续管完井效率更高,自然连续生产期延长了1.5 a,进一步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该研究可为气井携液规律分析及排水采气措施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对提升低产气井开发效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
生产管柱
最小压降理论
临界携液
气液两相流动
井筒流型
Keywords
production tubing
minimum pressure drop theory
critical liquid-carrying
gas-liquid two-phase flow
wellbore flow pattern
分类号
TE377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威荣深层页岩气井油管最优参数设计研究
被引量:
6
2
作者
杜洋
倪杰
雷炜
周兴付
李莉
卜淘
机构
中国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中国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采气四厂
出处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22年第3期526-533,共8页
基金
中国石化科技部“十条龙”项目“威远—永川深层页岩气开发关键技术”(P18058)。
文摘
深层页岩气井投产初期能量充足,大多采用套管快速排液,当井口压力降至带压作业能力范围内或气井出现携液困难时再下入油管生产,油管下入时机、下入深度及油管尺寸等参数设计基本依据作业进度或现场经验而定。目前,下入时机对气井产能的影响鲜有研究材料供参考,因此,基于川南深层页岩气在套管生产阶段的53井次井筒动态监测资料,优选了井筒压降计算模型。通过分析气井生命周期内井筒流型、井底流动压力、临界携液能力的变化规律,确定油管最佳下入时机;基于探明的不同油管深度下的井筒压降变化规律,提出了以井筒最小压降为目标的油管最优下入深度;综合携液、压力损耗敏感性研究,得到最优管柱尺寸。结果表明:川南深层页岩气井在井口压力降至15~25 MPa时,为油管最佳下入时机,油管最优下深井斜介于70°~85°,最优管径为62 mm。该设计在现场应用良好,通过油管参数设定,气井压降速度降低了50%,单位压降产量增长2倍,对有效地指导川南深层页岩气水平井油管设计及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管柱尺寸
油管下深
井筒流型
压降模型
深层页岩气
Keywords
tubing diameter
tubing depth
wellbore flow regime
pressure dorp model
deep shale gas
分类号
TE37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新型不同气井生产管柱临界携液流量模型建立及效果分析
刘时春
贾友亮
白晓弘
杨旭东
卫亚明
赵彬彬
肖述琴
《特种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威荣深层页岩气井油管最优参数设计研究
杜洋
倪杰
雷炜
周兴付
李莉
卜淘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22
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