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56篇文章
< 1 2 13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研究
1
作者 郑发辉 朱长龙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8期125-128,共4页
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积极发展红色旅游的同时,应注重依托其丰富的森林景观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争取形成红色旅游和绿色旅游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格局,以利于其旅游业的不断壮大。评价了井冈山保护区的总体资源特色,对其生态旅游开发... 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积极发展红色旅游的同时,应注重依托其丰富的森林景观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争取形成红色旅游和绿色旅游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格局,以利于其旅游业的不断壮大。评价了井冈山保护区的总体资源特色,对其生态旅游开发进行了SWOT(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分析,并对其生态旅游开发对策进行了思考,指出应在保护性开发和注重社区参与的基础上,科学进行生态旅游形象定位,明确主要目标市场,合理设计生态旅游产品类型和精心规划四大生态旅游片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红色旅游 生态旅游 旅游形象定位 生态旅游片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土壤养分含量的空间变化 被引量:42
2
作者 张继平 张林波 +2 位作者 王风玉 刘伟玲 沃笑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62-268,共7页
以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采集了57个土壤剖面的5个不同深度(0~10、10~20、20~40、40~60、〉60cm)的土壤样品,对土壤样品的有机碳、全氮、全磷和全钾等指标进行了测定,并结合森林类型数据和DEM高程数据,对不同森林... 以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采集了57个土壤剖面的5个不同深度(0~10、10~20、20~40、40~60、〉60cm)的土壤样品,对土壤样品的有机碳、全氮、全磷和全钾等指标进行了测定,并结合森林类型数据和DEM高程数据,对不同森林类型及高程条件下的土壤养分状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①土壤有机碳含量最大,全磷含量最小,各土壤养分含量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递减;②土壤类型的空间分布呈现海拔梯度特征,黄棕壤的分布海拔最高,依次为黄壤、黄红壤,红壤的分布海拔最低;③全磷、有机碳及C/N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呈增加趋势。全钾含量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呈下降趋势;④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养分存在差异,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各土壤养分含量均较高;山顶矮林和温性针叶林除全氮和全钾含量外,其他土壤养分值显著高于其他林型;竹林及灌木林的土壤养分条件相对较差;⑤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养分含量的空间分布规律与其分布的海拔高度范围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 土壤养分 植被 海拔 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杉木林冠层的截留模型 被引量:2
3
作者 白雲 李新通 +3 位作者 苏德 杨巍 曾以平 万春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6年第2期216-221,共6页
[目的]研究和改进井冈山国家级然保护区杉木林冠层截留模型,为研究区森林资源生态价值评价、水资源保护和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等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仪垂祥等提出的冠层截留模型为基础,对其进行改进,并以实测杉木林截留数据... [目的]研究和改进井冈山国家级然保护区杉木林冠层截留模型,为研究区森林资源生态价值评价、水资源保护和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等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仪垂祥等提出的冠层截留模型为基础,对其进行改进,并以实测杉木林截留数据对模型进行率定和验证。[结果]经实测数据率定,降雨过程中的附加截留量与"截留剩余雨量"(降雨量与叶面截留量的差值)呈幂函数关系。率定之后的模型在次降雨截留模拟的自检验分析中模型有效系数为0.90,比经验模型模拟的精度更高,在其他样地的累计截留模拟中的相对偏差平均为6.49%,模拟精度与同类研究中Gash模型的模拟精度相当。[结论]经率定的改进模型可以应用于研究区杉木林的冠层截留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杉木林 冠层截留模型 附加截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昆虫多样性研究
4
作者 杜小东 黄雪龙 +1 位作者 王翔 罗洪 《广西植保》 2024年第4期29-33,共5页
根据2009—2013年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综合科学考察结果,发现并鉴定出的昆虫种类达24目294科1 713属2 844种,其中鳞翅目Lepidoptera和鞘翅目Coleoptera种类最多,分别为1 055种和781种,分别占全部昆虫种类的37.1%和27.5%。... 根据2009—2013年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综合科学考察结果,发现并鉴定出的昆虫种类达24目294科1 713属2 844种,其中鳞翅目Lepidoptera和鞘翅目Coleoptera种类最多,分别为1 055种和781种,分别占全部昆虫种类的37.1%和27.5%。鳞翅目的丰富度指数D、多样性指数H、优势集中性指数C和均匀度指数J均最高。尽管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昆虫种类多,但多属于东洋种,达1 971种,占全部昆虫种类的69.3%。水生甲虫种类丰富,达114种,发现Microsporidae和Georissidae 2个中国大陆新记录科。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布有Ⅰ级国家野生重点保护动物1种,为金斑喙风蝶Teinopalpus aureus Mell,Ⅱ级国家野生重点保护动物3种,分别为硕步甲Carabus davidis Deyrolle et Faimmaire、拉步甲Carabus lafossei Feisthamel和阳彩臂金龟Chei rotonus jansoni Jordan,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的种类有7种,“三有”保护昆虫18种。对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昆虫多样性的保护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及重点和一般保护对象名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 多样性 井冈山 自然保护区 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资源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11
5
作者 承勇 宋玉赞 +2 位作者 赵健 郑艳玲 崔国发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77-282,共6页
2006年9月至2010年4月,对井冈山自然保护区的鸟类物种资源进行了调查和监测。共记录鸟类196种,隶属于15目42科。其中留鸟99种,候鸟(夏候鸟、冬候鸟和旅鸟)97种;古北界种类66种(33.67%),东洋界种类106种(54.08%),广布种24种(12.24%);国... 2006年9月至2010年4月,对井冈山自然保护区的鸟类物种资源进行了调查和监测。共记录鸟类196种,隶属于15目42科。其中留鸟99种,候鸟(夏候鸟、冬候鸟和旅鸟)97种;古北界种类66种(33.67%),东洋界种类106种(54.08%),广布种24种(12.24%);国家重点保护鸟类31种。分析了该保护区内鸟类资源的组成和区系特征,并提出了相关保护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类 物种多样性 井冈山自然保护区 候鸟通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4种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 被引量:5
6
作者 龙川 范永明 +3 位作者 宋玉赞 左传莘 黄子发 承勇 《安徽农学通报》 2020年第24期82-85,共4页
在查阅资料和踏查的基础上,用样方法和实测法对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种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南方红豆杉(Taxus wallichiana var.mairei)、闽楠(Phoebe bournei)、毛红椿(Toona ciliata var.pubescens)、短萼黄连(Coptis chinensis var.b... 在查阅资料和踏查的基础上,用样方法和实测法对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种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南方红豆杉(Taxus wallichiana var.mairei)、闽楠(Phoebe bournei)、毛红椿(Toona ciliata var.pubescens)、短萼黄连(Coptis chinensis var.brevisepala)的分布、数量、面积和生境进行实地调查,分析了这4种植物的生存状况,并对其资源的保护和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植物资源 调查 保护措施 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林木种质资源调查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龙川 郑圣寿 +3 位作者 黄子发 张忠 尹志生 左传莘 《农业与技术》 2020年第21期80-84,共5页
野生林木种质资源是林业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种质资源。以普查和重点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野生林木种质资源开展调查,调查到野生木本植物503种,其中用实测法重点调查了32种野生林木种质资源,列出了具有较大开发利用... 野生林木种质资源是林业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种质资源。以普查和重点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野生林木种质资源开展调查,调查到野生木本植物503种,其中用实测法重点调查了32种野生林木种质资源,列出了具有较大开发利用价值的树种资源235种。同时对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野生林木种质资源保护管理提出了3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木种质资源 调查 保护建议 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蝶类资源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左传莘 王井泉 +3 位作者 郭文娟 刘文宇 贾凤海 时忠杰 《生物安全学报》 2008年第3期220-225,共6页
2002年至2008年对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蝴蝶种类进行调查,共发现有蝴蝶231种,隶属11科128属,其中包括国家Ⅰ级保护动物金斑喙凤蝶Teinopalpus aureus Mell。离斑带蛱蝶Athyma ranga Moore、珠翠蛱蝶Euthalia perlella Chou etWang... 2002年至2008年对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蝴蝶种类进行调查,共发现有蝴蝶231种,隶属11科128属,其中包括国家Ⅰ级保护动物金斑喙凤蝶Teinopalpus aureus Mell。离斑带蛱蝶Athyma ranga Moore、珠翠蛱蝶Euthalia perlella Chou etWang、斜带缺尾蚬蝶Dodona ouida Moore和花裙陀弄蝶Thoressa submacula(Leech)这4种为江西省新记录,另有135种为保护区首次记载。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蝴蝶区系成分以东洋界为主,占总种数的73.2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冈山 自然保护区 蝴蝶 区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评价 被引量:6
9
作者 郑发辉 陈春泉 +1 位作者 邓大吉 章文华 《福建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59-165,共7页
对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植物资源、动物与昆虫资源、水资源及景观资源进行了客观的分析与评价,并与邻近的2个自然保护区对比,结果表明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各种资源丰富,包含有大量的国家级保护动、植物种类,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 对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植物资源、动物与昆虫资源、水资源及景观资源进行了客观的分析与评价,并与邻近的2个自然保护区对比,结果表明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各种资源丰富,包含有大量的国家级保护动、植物种类,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41种(Ⅰ级5种,Ⅱ级36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38种(Ⅰ级5种,Ⅱ级33种),具有重大的保护与开发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西井冈山 自然保护区 资源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发展与保护 被引量:1
10
作者 上官林平 郑海平 《农业与技术》 2014年第2期65-65,共1页
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典型的自然生态森林区域,具有多种濒危珍稀的野生动植物物种分布于此,对井冈山自然保护区的生态资源和生物多样性进行科学保护的同时,也需要注重其可持续的发展。当前,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井冈山自然保护... 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典型的自然生态森林区域,具有多种濒危珍稀的野生动植物物种分布于此,对井冈山自然保护区的生态资源和生物多样性进行科学保护的同时,也需要注重其可持续的发展。当前,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井冈山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资源,是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本文针对井冈山的各种自然资源价值进行评估,并对其可持续性发展的模式提出了一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冈山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森林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进意大利蜜蜂对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华蜜蜂和生态平衡的影响及保护对策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凯 周瑞琪 +5 位作者 达娃 土艳丽 李万里 旦真 吴黎明 黄苑 《昆虫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8-365,共8页
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是我国特有蜂种,也是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优势传粉昆虫,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随着意大利蜜蜂A.mellifera ligustica的引进,其对保护区内中华蜜蜂生存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受到... 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是我国特有蜂种,也是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优势传粉昆虫,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随着意大利蜜蜂A.mellifera ligustica的引进,其对保护区内中华蜜蜂生存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受到广泛关注。本文着重探讨了引进意大利蜜蜂对西藏地区本地中华蜜蜂及生态平衡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生态保护与恢复策略。意大利蜜蜂的引入对中华蜜蜂构成了多重挑战,包括削弱中华蜜蜂种群竞争力、降低繁殖效能、增加疾病交叉感染风险及破坏生态平衡,具体表现为不同蜂种蜜源争夺优势、性引诱干扰及病原传播。另一方面,引进意大利蜜蜂也可能带来了一定的正面效益,如促进经济作物授粉、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等。为保护本土蜂种优势和生态平衡,本文提出一系列生态保护与恢复策略,包括划定中华蜜蜂和意大利蜜蜂养殖区、规范蜂农放蜂等养蜂活动、加强入侵物种管理和本土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监测以及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等。这些建议旨在为政府部门、当地农户以及社会各界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以促进该区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管理,也为我国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建设以及环境友好型产业的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蜜蜂 意大利蜜蜂 物种引进 生物多样性 生态平衡 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多样性研究
12
作者 余登利 吴天柔 +3 位作者 安明态 刘绍飞 谭成江 陈正仁 《绿色科技》 2025年第10期1-8,共8页
为探究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多样性,本研究采用近年该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科学考察和真菌专项调查数据以及查阅最新发表的相关文献,分析该保护区大型真菌物种组成与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保护区内大型真菌共有2门8纲22目77科17... 为探究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多样性,本研究采用近年该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科学考察和真菌专项调查数据以及查阅最新发表的相关文献,分析该保护区大型真菌物种组成与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保护区内大型真菌共有2门8纲22目77科175属424种,绝大部分真菌属担子菌门。优势科主要为多孔菌科(Polyporaceae)、牛肝菌科(Boletaceae)、鬼笔科(Phallaceae)等9科(46属188种);优势属主要为红菇属(Russula)、鹅膏属(Amanita)、炭角菌属(Xylaria)等17属(155种)。保护区内大型真菌主要以土生真菌为主,共48科90属222种,占物种总数的52.4%;其次为腐生真菌,共43科85属152种,占总物种数的35.8%;共生真菌、寄生真菌、粪生真菌占比均较小,仅占物种总数的10%以下。科属均主要以世界广布类型为主,其次为北温带分布和热带-亚热带分布类型。从资源应用分析,保护区内食用菌与药用菌占据优势地位,43种食用菌、138种药用菌、69种食药兼用菌、36种毒菌,其余为应用类型不详种。大型真菌物种受威胁状态统计分析,发现近危(NT)物种3种,仅占总物种数的0.71%,无易危、濒危和极危物种。本研究可为保护区大型真菌资源的科学保护、合理利用及未来可持续发展管理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真菌 多样性 资源评估 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边缘区土地利用冲突评估研究
13
作者 彭琳 陈烨 《园林》 2025年第1期33-43,共11页
随着全球城市化地区的快速扩张,城市化压力下自然保护地的持久性和保护成效问题备受国内外关注。在权衡自然保护和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城市自然保护地边缘区土地利用冲突问题成为保护利用协调管理的难点及保护成效的关键影响因子... 随着全球城市化地区的快速扩张,城市化压力下自然保护地的持久性和保护成效问题备受国内外关注。在权衡自然保护和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城市自然保护地边缘区土地利用冲突问题成为保护利用协调管理的难点及保护成效的关键影响因子,亟需科学的土地冲突评估方法作为精准介入的技术支撑。构建由制度性冲突、保护利用冲突、不同利用方式冲突三类构成的城市自然保护地边缘区土地利用冲突分类和评估框架,采用矩阵分析法、MaxEnt生境模拟法、土地多宜性分析法等方法,以位于重庆主城的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案例地进行实证运用。识别结果表明,从冲突规模来看,不同利用方式冲突易发区的面积最大,制度性冲突易发区的面积最小;从冲突类型来看,不同利用方式冲突与保护利用冲突的分布重叠度较高;从冲突强度来看,高强度的土地利用冲突大部分位于城镇化程度较高的区域。从空间规划和冲突治理两个方面,提出了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边缘区的规划调控建议,为城市自然保护地边缘区的规划管理政策制定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自然保护 土地利用冲突 边缘区 土地多宜性分析法 MaxEnt生境模拟法 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风面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苔藓植物区系研究
14
作者 邱慧敏 严舒莹 +3 位作者 徐盛 管毕财 刘以珍 蔡奇英 《森林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33-441,共9页
为明确南风面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及地理分布特征,并探讨其在地理区位和生态系统的服务意义,以南风面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苔藓植物为研究对象,采用样线与样点法对南风面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苔藓植物进行了系统采集和鉴定... 为明确南风面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及地理分布特征,并探讨其在地理区位和生态系统的服务意义,以南风面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苔藓植物为研究对象,采用样线与样点法对南风面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苔藓植物进行了系统采集和鉴定,同时结合物种相似性和区系谱关联分析比较研究区与邻近区域的苔藓植物分布差异。结果表明,南风面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有苔藓植物67科131属285种,优势科前三依次为:灰藓科(Hypnaceae)、青藓科(Brachytheciaceae)、丛藓科(Pottiaceae);优势属前三依次为:青藓属(Brachythecium)、合叶苔属(Scapania)、白发藓属(Leucobryum)。区系成分涵盖12种分布类型,以北温带分布(19.63%)、热带亚洲分布(22.22%)和东亚分布(34.82%)为主。物种相似性分析结果显示,该保护区苔藓植物物种与钱江源国家公园相似性最高(S_(s)=0.37)。无边匐灯藓(Plagiomnium elimbatum)的分布现状表明,南风面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苔藓植物由南向北的传播过程中起着桥梁作用,候鸟跨区迁飞对该保护区苔藓植物区系结构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南风面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区系的形成是地理、地貌、季风气候和生物活动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系 苔藓植物 江西 南风面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物种相似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叶兜兰种群资源现状与分布特征
15
作者 吴天柔 余登利 +4 位作者 安明态 刘绍飞 陈正仁 谭成江 刘锋 《绿色科技》 2025年第11期140-146,共7页
对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小叶兜兰种群进行样方调查,了解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小叶兜兰(Paphiopedilum barbigerum)的种群数量特征、繁殖策略及群落生态关系。结果表明:保护区内共调查发现小叶兜兰植株1794株,年龄结构以成熟植... 对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小叶兜兰种群进行样方调查,了解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小叶兜兰(Paphiopedilum barbigerum)的种群数量特征、繁殖策略及群落生态关系。结果表明:保护区内共调查发现小叶兜兰植株1794株,年龄结构以成熟植株为主(55.24%),种群生长与发展趋势为稳定型,存在显著空间差异性。繁殖策略以分檗繁殖为主(占比大于90%),开花株率仅40%,有性繁殖效率低下导致单株生存活力分化(平均展叶率63.65%)。生境适应性分析显示,该物种集中分布于海拔800~900 m的疏林区(郁闭度30%~50%)。种间联结网络结果表明,小叶兜兰与粗毛淫羊藿(Epimedium acuminatum)、寒莓(Rubus buergeri)等具有生态位重叠,物种共存率较高;与马铃苣苔(Oreocharis amabilis)、十字薹草(Carex cruciata)、日本蛇根草(Ophiorrhiza japonica)等草本植物存在生态位竞争关系。研究结果丰富了喀斯特地貌区濒危植物的种群生态研究,为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基础数据与参考,建议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加强对小叶兜兰及其生境的保护与宣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叶兜兰 种群特征 种间关联 喀斯特地貌区生境 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域分布的鼬獾和花面狸时空分布格局
16
作者 孙捷 章蜜 +2 位作者 罗伟 顾杭敏 张微微 《兽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0-69,共10页
同域分布的物种通过生态位分化减少竞争,实现共存。为探究同域分布鼬獾(Melogale moschata)和花面狸(Paguma larvata)的时空分布格局,了解两者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以及共存机制。采用日活动强度指数、核密度估计法和重叠指数法对庐山... 同域分布的物种通过生态位分化减少竞争,实现共存。为探究同域分布鼬獾(Melogale moschata)和花面狸(Paguma larvata)的时空分布格局,了解两者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以及共存机制。采用日活动强度指数、核密度估计法和重叠指数法对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鼬獾和花面狸的活动节律及其时间生态位重叠程度进行分析,以MaxEnt模型对二者的适宜栖息地进行预测,并根据预测结果运用ENMTools 1.4.4计算二者的生态位重叠度,比较二者在空间生态位上的选择差异,同时探讨环境因子对二者共存机制的影响。结果表明:鼬獾和花面狸均属于典型的夜行性动物,二者日活动节律重叠指数较高(Δ=0.93,P>0.05),且未通过时间生态位的分化来减少竞争;鼬獾和花面狸共同适宜栖息地主要分布在庐山保护区的山脚林缘,空间分布格局大量重叠,也存在一定差异;二者对环境因子的选择具有相似性,均受海拔影响最大,但在植被类型和坡度选择上存在一定差异,二者通过空间生态位的部分差异来避免对食物资源和领域的竞争。本研究揭示了鼬獾与花面狸在庐山保护区的时空分布格局,结果表明二者时空生态位分化不明显,建议充分考虑二者对环境因子的耐受能力,积极探讨加强栖息地保护,合理控制人为干扰,以实现对两个物种甚至更多同域近缘物种的有效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鼬獾 花面狸 日活动节律 空间格局 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分布新记录--白头鹎
17
作者 陈阳 张淼 +3 位作者 王波 燕红 张超凡 马琼芳 《吉林林业科技》 2025年第2期33-35,共3页
2022年5月7日,在吉林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址岛阔叶人工林内观察并拍摄到2只小型鸟类,经查阅相关图鉴及检索确定为白头鹎,为吉林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分布新记录。
关键词 白头鹎 分布 新记录 吉林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南坡鹿生境适宜性动态评价
18
作者 王虹博 符明利 +4 位作者 韦玲艳 王永师 符运南 饶晓东 龚文峰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7-250,共14页
适宜的栖息地是野生动物种群资源发展的重要保障,明确其时空变化特征对野生动物物种保护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干扰因素的8个评价指标,采用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SI)模型对1988—2023年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南坡鹿(... 适宜的栖息地是野生动物种群资源发展的重要保障,明确其时空变化特征对野生动物物种保护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干扰因素的8个评价指标,采用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SI)模型对1988—2023年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南坡鹿(Rucervus eldii hainanus)的栖息地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2023年,卫星项圈跟踪数据显示海南坡鹿出现在评价结果为“最适宜”“适宜”和“次适宜”区域的记录比例达99.91%;(2)1988—2023年,“最适宜”和“适宜”区域面积整体均呈增减反复波动变化趋势,“最适宜”区域总面积减少93.40 hm^(2),“适宜”区域总面积增加161.13 hm^(2);(3)1988—1993年、1998—2003年和2018—2023年,研究区“次适宜→适宜”“适宜→最适宜”和“适宜→次适宜”的转移面积较大,分别为265.46、178.45、347.67 hm^(2);(4)“最适宜”区域重心变化最复杂,整体向东北方向偏移,迁移均值为495.15 m,“适宜”区域重心迁移距离最大,整体向东南方向偏移,迁移均值为528.79 m;(5)保护区海南坡鹿的栖息地适宜性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热点区域自保护区西部逐渐扩散到南部和北部,冷点区域一直围绕保护区边缘分布。本研究结果对恢复海南坡鹿种群数量和提高栖息地管理质量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坡鹿 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HSI模型 栖息地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沿海湿地水鸟群落结构及生境利用
19
作者 谭海军 黄莹 +3 位作者 陈林梅 李文惠 莫深杰 蒋爱伍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65-479,共15页
广西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沿海湿地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通道上的重要节点。2023年11月—2024年10月,采用样点法和直接计数法对区域内潮间带滩涂及沿岸的人工生境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共记录到水鸟95种,隶属于6目15科。其中,国家... 广西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沿海湿地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通道上的重要节点。2023年11月—2024年10月,采用样点法和直接计数法对区域内潮间带滩涂及沿岸的人工生境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共记录到水鸟95种,隶属于6目15科。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5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12种;鸻形目Charadriiformes65种,占总物种数的68.42%,鹈形目Pelecaniformes占13.68%。保护区沿海湿地的水鸟群落结构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优势种为红嘴鸥Chroicocephalus ridibundus、铁嘴沙鸻Charadrius leschenaultii和环颈鸻C.alexandrinus。滩涂和养殖塘生境记录到的水鸟种类最多,均为62种。养殖塘生境水鸟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最高(2.849),其次为草地、滩涂和盐田。在全球自然湿地退化趋势下,人工湿地成为水鸟重要替代栖息地,特别是盐田和水产养殖塘等生境,为迁徙水鸟提供了关键高潮栖息地。对此,亟需加强对人工湿地科学管理与保护,减少人为干扰,保障沿海水鸟高潮栖息地的充足可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鸟 多样性 迁徙 广西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分布新记录——疣鼻天鹅
20
作者 张淼 王波 +3 位作者 陈阳 燕红 张超凡 马琼芳 《吉林林业科技》 2025年第3期42-43,共2页
2024年4月2日,在吉林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湖泊监测并拍摄到3只成年疣鼻天鹅,经检索和查阅相关资料确定为吉林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分布新记录。
关键词 疣鼻天鹅 分布 新记录 吉林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