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5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有机质孔特征的页岩储集层评价研究:以川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为例
1
作者 唐晴 梁超 +3 位作者 吴靖 籍士超 谢浩然 赵梓龙 《古地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37-1156,共20页
有机质孔是页岩气赋存、富集的主要空间,其发育特征对于储集层评价及优选具有重要意义,而目前关于矿物-有机质孔组合类型、特征及非均质性方面的研究较为薄弱。为此,以川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为研究对象,利用全岩-X衍射分析、氩... 有机质孔是页岩气赋存、富集的主要空间,其发育特征对于储集层评价及优选具有重要意义,而目前关于矿物-有机质孔组合类型、特征及非均质性方面的研究较为薄弱。为此,以川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为研究对象,利用全岩-X衍射分析、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电子探针显微分析、阴极发光、Image J图像分析等手段,厘清矿物与有机质的赋存关系,刻画矿物-有机质孔组合结构特征,分析不同岩相的矿物-有机质孔组合分布特征,探讨矿物-有机质孔组合的非均质分布对页岩储集层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石英、黏土矿物、碳酸盐矿物和黄铁矿与有机质各存在3种赋存关系,共识别出4类12种矿物-有机质孔组合;(2)矿物-有机质孔组合在不同岩相中的分布表现出差异性,生物硅质页岩以石英-有机质孔组合为主,相对含量为73.59%;黏土质页岩、长英质-钙质粉砂页岩、钙质页岩和长英质粉砂页岩以黏土矿物-有机质孔组合为主,相对含量分别为73.45%、55.45%、38.92%、53.66%;钙质粉砂页岩以碳酸盐矿物-有机质孔组合为主,相对含量为55.01%;(3)有机质包裹成岩石英和黏土矿物呈流动结构有机质孔的有机质相对含量高、孔径大、成孔率高、孔隙连通性好,是对储集层最有利的2类有机质孔;(4)生物硅质页岩是页岩气的最佳储集层,其中对储集层有利的矿物-有机质孔组合的相对含量高达33.71%,与其3.53 m^(3)/t的高含气量相吻合。结论认为,矿物-有机质孔组合的分布特征影响页岩的含气性,对储集层有利的矿物-有机质孔组合的相对含量与含气量呈正相关关系,该认识对储集层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峰龙马溪 矿物-有机质 页岩储集层 岩相 非均质性 页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扬子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有机质富集机理 被引量:2
2
作者 陈雷 董建华 +2 位作者 胡月 计玉冰 任官宝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6-79,共14页
以上扬子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底部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总有机碳含量测试、主微量以及稀土元素等数据对其有机质富集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底部页岩沉积于被动大陆边缘环境,构造稳定,有利于有机质富集。2)各种地... 以上扬子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底部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总有机碳含量测试、主微量以及稀土元素等数据对其有机质富集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底部页岩沉积于被动大陆边缘环境,构造稳定,有利于有机质富集。2)各种地质因素对于有机质富集具有不同的控制作用,其中,古生产力对五峰组龙马溪组底部页岩有机质富集影响不显著,而陆源输入产生一定稀释性效应;五峰组龙马溪组底部页岩沉积期环境为贫氧厌氧、中等滞留环境,有利于有机质的富集与保存,但由于龙马溪组底部沉积时期的水体环境较五峰组时期略微开放,导致水体环境对于五峰组和龙马溪组两套黑色页岩有机质保存的控制作用有一定差异。3)五峰组和龙马溪组底部两套页岩有机质富集具有差异性。其中,五峰组页岩的有机质富集为生产力滞留环境协同控制发育模式,龙马溪组底部页岩的有机质富集为保存开放上升洋流控制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集机理 海相页岩 五峰龙马溪 上扬子地区 主控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渝西大安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深层页岩微观孔隙结构与含气性控制因素 被引量:1
3
作者 王馨佩 刘成林 +7 位作者 蒋立伟 冯德浩 邹辰 刘飞 李君军 贺昱搏 董明祥 焦鹏飞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0-245,共16页
四川盆地渝西大安地区是五峰组-龙马溪组深层页岩气的勘探新区,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但页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对含气性的控制作用仍不清楚,制约了页岩气勘探进程。基于扫描电镜、低温气体吸附及核磁共振实验分析测试资料,研究了... 四川盆地渝西大安地区是五峰组-龙马溪组深层页岩气的勘探新区,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但页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对含气性的控制作用仍不清楚,制约了页岩气勘探进程。基于扫描电镜、低温气体吸附及核磁共振实验分析测试资料,研究了五峰组-龙马溪组不同岩相深层页岩的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对含气性差异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①大安地区深层页岩主要发育硅质页岩相、混合硅质页岩相、含黏土硅质页岩相和黏土质/硅质混合质页岩相,孔隙类型以有机质孔为主,发育晶间孔、溶蚀孔和黏土矿物层间孔,可见有机质充填缝、黏土矿物层间缝和构造应力缝。②深层页岩孔隙结构主要为介孔(2~50 nm)和宏孔(>50 nm)。TOC含量增加有利于微孔(<2 nm)和宏孔发育,硅质矿物含量增加促进宏孔发育,黏土矿物含量增加促进介孔发育。③深层页岩含气性与TOC、硅质矿物含量成正相关,宏孔体积增大页岩气含气量增加;高硅质含量的页岩相含气性最好,是深层页岩气富集的有利岩相。④中浅层页岩主要发育微孔和介孔,以吸附气为主。深层页岩主要发育介孔和宏孔,以游离气为主。深层页岩中宏孔的发育有利于游离气的储集,增加了深层页岩的含气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结构 含气性 五峰-龙马溪 深层页岩 大安地区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下古生界五峰组-龙马溪组海相页岩气储层孔隙分类及特征
4
作者 胡宗全 王倩茹 +3 位作者 申宝剑 冯动军 杜伟 孙川翔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05-718,共14页
页岩气储层含有复杂的无机矿物成分和丰富的有机质,又经历了成岩、成油和成气等多期演化,导致孔隙类型多样、成因和形成过程复杂。国际上对页岩气储层的分类研究总体较为系统,国内研究多限于借鉴常规储层进行成因分类,在无机矿物与有机... 页岩气储层含有复杂的无机矿物成分和丰富的有机质,又经历了成岩、成油和成气等多期演化,导致孔隙类型多样、成因和形成过程复杂。国际上对页岩气储层的分类研究总体较为系统,国内研究多限于借鉴常规储层进行成因分类,在无机矿物与有机质的相互作用、无机孔与有机质孔的演化和相互转化方面的研究尚不深入,以四川盆地下古生界五峰组-龙马溪组典型海相页岩气储层为研究实例,以孔隙支撑载体作为孔隙特征描述切入点,分析了无机矿物、有机质以及二者共同支撑的孔隙特征,建立了“支撑载体类型+孔隙部位+孔隙成因”的孔隙分类方案,将孔隙类型划分为无机矿物孔、有机质孔及有机质-无机矿物复合孔,并进一步细分亚类。深化了孔隙演化与转化研究,在无机矿物成岩作用与有机质成油和成气作用耦合的基础上,将海相页岩气储层孔隙演化划分为3个阶段:(1)沉积期—早成岩期主要发育大量无机矿物孔,以含水为主;(2)成油期主要发育无机孔和少量原地有机质孔,以含油为主;(3)成气期主要发育大量迁移有机质孔和少量无机孔,以含气为主。分析了无机矿物孔、原地有机质孔和迁移有机质孔的演化及转化关系,指出优质储层经历的演化序列依次为沉积期的放射虫硅质页岩、成岩期的生物硅与有机质耦合、成油期硅质矿物粒间孔和晶间孔充填液态烃以及成气期硅质矿物晶间孔内充填沥青并发育有机质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支撑载体 无机矿物孔 有机质 孔隙分类 页岩气储层 五峰-龙马溪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南五峰组-龙马溪组黑色页岩热液活动证据及意义
5
作者 朱逸青 石学文 +6 位作者 杨雪 吴伟 杨雨然 刘佳 李怡 许幻 冉波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4067-4077,共11页
热液流体活动对盆地中流体与岩石相互作用、烃类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为此,运用大视域拼接扫描电镜、矿物定量分析、X射线衍射、同位素、电子探针等技术手段,阐明了川东南五峰组-龙马溪组黑色页岩热液活动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 热液流体活动对盆地中流体与岩石相互作用、烃类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为此,运用大视域拼接扫描电镜、矿物定量分析、X射线衍射、同位素、电子探针等技术手段,阐明了川东南五峰组-龙马溪组黑色页岩热液活动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以钡冰长石、方解石、磷灰石、重晶石为主的非金属矿物和以闪锌矿、黄铁矿、方铅矿、黄铜矿为主的金属矿物组合具有典型的热液活动特征;重晶石原位锶同位素比值在0.71976~0.72394,平均值为0.72237;碳酸盐矿物含量异常高,最高达60%。结合前人研究构建了川东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热液流体活动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识别标志,认为热液流体活动对储集空间具破坏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液流体 黑色页岩 五峰-龙马溪 川东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渝东北五峰组—龙马溪组黑色页岩有机质富集主控因素 被引量:4
6
作者 肖斌 郭东旭 +5 位作者 冯明飞 熊姝臻 富向 赵忠海 李胜 孙玉华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25,49,共9页
为了查明渝东北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海相黑色页岩有机质富集的主控因素,以地层发育完整的城口月亮坪剖面为例,对采集的27件页岩样品进行总有机碳质量分数(TOC)、主量和微量元素测试,全面分析了V,V/Al,U,U/Al,Mo,Mo/Al... 为了查明渝东北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海相黑色页岩有机质富集的主控因素,以地层发育完整的城口月亮坪剖面为例,对采集的27件页岩样品进行总有机碳质量分数(TOC)、主量和微量元素测试,全面分析了V,V/Al,U,U/Al,Mo,Mo/Al氧化还原评价指标,P,P/Ti,Ba,Ba/Al,SiXS古初级生产力指标,CIA古气候指标,Al,Zr,Zr/Al陆源碎屑通量指标等影响有机质生产和保存的地球化学指标。研究表明:城口地区五峰组沉积早期气候温暖潮湿,中—晚期开始变冷,到末期转变为寒冷干旱气候,随后的龙马溪组沉积时期整体回暖;伴随着气候变化,较高的P/Ti,Ba/Al,SiXS指示五峰组—龙马溪组整体表现出高的古初级生产力,仅在龙马溪组沉积晚期有所降低。五峰组沉积早期高的古初级生产力为有机质富集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但贫氧条件不利于有机质保存;龙马溪组黑色页岩段沉积时期,有机质富集的主要因素是高的古初级生产力,但在下部沉积时期,水体中贫氧—缺氧条件对沉积物最终积累中—高的TOC起到重要作用,而在中—上部沉积时期,以黏土矿物为主的碎屑通量对有机质保存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 页岩 五峰龙马溪 渝东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有机质页岩有机质孔发育差异性探讨——以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笔石页岩为例 被引量:10
7
作者 魏志红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61-365,共5页
探讨富有机质页岩有机质孔发育的差异性,为页岩气勘探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在1 500倍和25 000倍电镜下,对四川盆地南部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富有机质笔石页岩进行观察。结果表明,页岩中笔石、干酪根、固体沥青等有机显微组分丰... 探讨富有机质页岩有机质孔发育的差异性,为页岩气勘探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在1 500倍和25 000倍电镜下,对四川盆地南部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富有机质笔石页岩进行观察。结果表明,页岩中笔石、干酪根、固体沥青等有机显微组分丰富,有机质孔总体发育;但不同有机显微组分、同一有机显微组分的有机质孔发育均存在差异,个体较大的固体沥青有机质孔最为发育,干酪根有机质孔较为发育,笔石碎片有机质孔不发育。有机质孔是随着有机碳向烃类和碳质残渣转化而形成的,笔石富碳贫氢的特征导致其有机质孔不发育;不同母质来源的干酪根生烃潜力存在差异决定了其有机质孔发育存在差异;固体沥青有机质孔是在原油裂解过程中形成的,其发育程度可能主要与原油赋存的粒间孔隙空间大小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峰-龙马溪 有机质 差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相富有机质页岩储层压力预测方法——以涪陵页岩气田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为例 被引量:13
8
作者 王鹏威 陈筱 +4 位作者 刘忠宝 杜伟 李东晖 金武军 王濡岳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67-476,共10页
页岩储层压力预测是评价页岩储层质量、认识页岩气富集机理、识别页岩含气性及寻找页岩气勘探有利区的基础。高-过成熟的海相富有机质页岩中发育大量纳米级有机质孔隙,且页岩储层普遍存在由生气造成的异常高压。目前页岩储层压力预测多... 页岩储层压力预测是评价页岩储层质量、认识页岩气富集机理、识别页岩含气性及寻找页岩气勘探有利区的基础。高-过成熟的海相富有机质页岩中发育大量纳米级有机质孔隙,且页岩储层普遍存在由生气造成的异常高压。目前页岩储层压力预测多建立在无机孔隙发育演化规律基础之上,没有考虑纳米级有机孔隙发育演化,从而导致“压力异常”的假象或者储层压力预测结果不准确。本文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海相富有机质页岩的储层压力预测方法:假设页岩储层有机孔隙和异常压力共存,计算有机孔隙的声波测井响应,并校正声波测井曲线,建立新的压力预测模型。以涪陵页岩气田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为例探讨了该方法的可靠性和实用性。结果表明,相校于原始Eaton法,该方法计算结果与实测压力数据吻合程度更高(R2=0.81),预测误差相对较小且符合正态分布。因此该压力预测方法能够有效、可靠地预测研究区海相页岩储层压力。据预测,焦石坝一期产建区地层压力总体具有背斜中间高、周缘低、东南侧局部具有高值的特征,该结果与无阻流量具有良好的相关性,进一步说明该方法的可靠性。该方法对于完善非常规页岩储层压力预测方法、推动超压页岩气勘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孔隙 储层压力预测 海相页岩 五峰-龙马溪 涪陵页岩气田 西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有机质页岩生物成因石英的类型及其耦合成储机制——以四川盆地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为例 被引量:39
9
作者 管全中 董大忠 +3 位作者 张华玲 孙莎莎 张素荣 郭雯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00-709,共10页
利用有机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等方法对四川盆地及周缘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中生物成因石英进行定性分析与定量表征,并探讨有机质与石英之间的耦合作用。研究结果表明:①生物成因石英主要有两种类型,Ⅰ类生物成因... 利用有机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等方法对四川盆地及周缘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中生物成因石英进行定性分析与定量表征,并探讨有机质与石英之间的耦合作用。研究结果表明:①生物成因石英主要有两种类型,Ⅰ类生物成因亚微米级石英以集合体攒簇在有机质边缘,Ⅱ类纳米级石英以球形“漂浮”在有机质上,彼此之间点接触或面接触,主体为生物成因,局部混合热液硅质作用;②优质页岩储集层展布与内部生物硅含量的分布一致,主要集中在页岩底部,长宁和威远地区的厚度相对较薄,涪陵地区较厚;③页岩中生物成因石英整体贯穿有机质生烃演化过程,既能促进有机质孔隙和微裂缝的发育,又能有效保存有机质孔隙和残余粒间孔,形成“生物硅质粒间孔-有机质孔隙-微裂缝”高效渗流通道,后期水力压裂易形成高产/稳产井。生物成因石英的发育和有机质生烃演化之间的耦合作用是优质页岩储集层发育的关键因素。图9表2参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五峰龙马溪 页岩 有机质页岩 生物成因石英 成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方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中笔石与有机质富集关系探讨 被引量:26
10
作者 邱振 董大忠 +6 位作者 卢斌 周杰 施振生 王红岩 吝文 张晨晨 刘德勋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11-1020,共10页
中国南方奥陶纪—志留纪之交广泛沉积了以五峰组和龙马溪组为代表的笔石页岩。基于对重庆巫溪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底部页岩段中近400件页岩样品中笔石丰度的统计及100件页岩样品有机碳含量(TOC,%)的分析测试结果,选择其中23件不同笔石... 中国南方奥陶纪—志留纪之交广泛沉积了以五峰组和龙马溪组为代表的笔石页岩。基于对重庆巫溪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底部页岩段中近400件页岩样品中笔石丰度的统计及100件页岩样品有机碳含量(TOC,%)的分析测试结果,选择其中23件不同笔石丰度与TOC的页岩样品开展页岩中笔石体与围岩(非笔石体部分)TOC的对比实验,并结合能谱分析测试结果,探讨笔石与有机质富集的关系。初步研究认为:1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中笔石体的C、O等元素含量较高,其TOC明显高于围岩,是页岩有机质的贡献者之一;2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全岩TOC与笔石丰度及笔石体TOC相关性均较差,而与围岩TOC相关性较好,这指示着页岩中笔石丰度对有机质富集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笔石 页岩 五峰 龙马溪 有机质 巫溪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有机质类型与有机孔配置的放射虫硅质页岩岩石学证据 被引量:9
11
作者 周晓峰 郭伟 +3 位作者 李熙喆 张晓伟 梁萍萍 于均民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22,共11页
通过氩离子抛光结合扫描电镜技术对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放射虫硅质页岩有机质类型与有机孔的配置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种类型的过成熟有机质与有机孔的配置关系清晰地记录沉积有机黏粒复合体的成岩演化历程;岩化阶段,沉积有机... 通过氩离子抛光结合扫描电镜技术对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放射虫硅质页岩有机质类型与有机孔的配置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种类型的过成熟有机质与有机孔的配置关系清晰地记录沉积有机黏粒复合体的成岩演化历程;岩化阶段,沉积有机黏粒复合体转化为干酪根黏粒复合体;低熟阶段,干酪根黏粒复合体转化为油前沥青黏粒复合体和迁移油前沥青;成熟阶段,油前沥青降解生成石油,相应地油前沥青黏粒复合体转化为固体沥青黏粒复合体,迁移油前沥青转化为固体沥青;高—过成熟阶段,有机质裂解产生湿气和干气,固体沥青黏粒复合体转化为焦沥青黏粒复合体,固体沥青化迁移油前沥青转化为焦沥青,石油也转化为焦沥青;焦沥青黏粒复合体和焦沥青化迁移油前沥青发育有机孔,即Ⅰ类和Ⅱ类有机质;焦沥青化石油缺乏有机孔,即Ⅲ类有机质;建议推广利用放射虫硅质页岩的岩石学特征研究页岩储层有机质类型和有机孔配置关系,并将有机黏粒复合体作为沉积有机质的重要赋存形式来判识原地有机质与迁移有机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虫硅质页岩 岩石学特征 有机质类型 有机 五峰-龙马溪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及周缘五峰组—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沉积演化模式 被引量:11
12
作者 梁峰 张琴 +3 位作者 熊小林 崔会英 梁萍萍 马超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47-857,共11页
四川盆地及周缘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是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的主要层位,厚度20~60 m,该套富有机质页岩的时空展布差异明显。通过对重点剖面及钻井的岩芯观察、笔石生物地层划分、地化及矿物分析,明确了四川... 四川盆地及周缘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是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的主要层位,厚度20~60 m,该套富有机质页岩的时空展布差异明显。通过对重点剖面及钻井的岩芯观察、笔石生物地层划分、地化及矿物分析,明确了四川盆地及周缘不同地区富有机质页岩的时空展布特征,建立了3种富有机质页岩沉积演化模式:1)长宁-威远"三隆夹二洼"沉积演化模式:长宁地区富有机质页岩主要沉积于WF2-LM5,威远地区为LM1-LM8,隆起区域富有机质页岩沉积受到不利影响。2)黔渝地区的"渐进式"沉积演化模式:该区域呈现越靠近盆地内部,富有机质页岩沉积结束的时间越晚的趋势,焦石坝区域是富有机质页岩的沉积中心,其他区域厚度相对较薄。3)川东北地区的"稳定抬升型"沉积演化模式:位于盆地中心的巫溪2井区域的富有机质页岩厚度大,沉积持续时间长(WF2-LM9),盆地边缘区域富有机质页岩厚度明显变薄,区域呈现整体抬升趋势,随时间推移,富有机质页岩沉积范围越来越小。总体而言,富有机质页岩的沉积主要受广西运动的影响,富有机质页岩沉积中心有逐渐向北迁移的趋势,埃隆阶后仅威远和巫溪区域沉积富有机质页岩。研究成果对该地区页岩地层的精细对比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峰-龙马溪 页岩 笔石生物地层 时空展布 沉积演化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部五峰组—龙马溪组黑色页岩有机质富集规律探讨 被引量:9
13
作者 葛祥英 牟传龙 +5 位作者 余谦 刘伟 门欣 何江林 郑斌嵩 梁薇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18-435,共18页
奥陶-志留交替时期是地球历史时期中的关键时期,该时期华南地区沉积的五峰组-龙马溪组黑色页岩是现阶段我国页岩气勘探的重点层位,多套斑脱岩存在于黑色页岩内,指示该时期研究区经历过多期连续的火山活动。本文选取了四川盆地东部华地1... 奥陶-志留交替时期是地球历史时期中的关键时期,该时期华南地区沉积的五峰组-龙马溪组黑色页岩是现阶段我国页岩气勘探的重点层位,多套斑脱岩存在于黑色页岩内,指示该时期研究区经历过多期连续的火山活动。本文选取了四川盆地东部华地1井和武隆黄莺乡五峰组-龙马溪组剖面,以黑色页岩和斑脱岩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考察、元素地球化学等分析方法,系统地分析了有机质富集的主控因素(陆源输入、古生产力、古氧化还原条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斑脱岩与页岩有机质富集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研究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黑色页岩TOC呈高-低-高模式,氧化还原指标(V/V+Ni、V/Cr、Ni/Co)表明水体经历了厌氧-富氧-厌氧的过程,生产力指标(Cu、Ba_(bio)、Si_(bio))、陆源输入指标(Ti/Al、Zr/Al、Th/Al)表明五峰和龙马溪组具较高的生产力和陆源输入,观音桥组较两者均低,三者与有机碳的相关关系反映氧化还原条件对有机质富集作用最大,生产力次之,陆源输入最弱。从斑脱岩发育特征与有机碳、生产力和氧化还原条件的关系看,频繁的火山活动可能对五峰和龙马溪组有机质的保存产生双促作用,一是为海洋提供营养物质,提升其生物生产力;二是火山灰飘落至海水表面阻止了部分光照进入,海底缺氧环境加剧,造成生物大量死亡并落入海底,作为有机质埋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东部 五峰-龙马溪 黑色页岩 斑脱岩 古生产力 氧化还原条件 有机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南马边地区五峰—龙马溪组页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有机质富集机理 被引量:17
14
作者 何利 宋春彦 刘建清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2-65,126,共15页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资料、X线衍射及主、微量元素测试分析,研究川南马边地区五峰—龙马溪组页岩的矿物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富有机质页岩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五峰—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段SiO_2质量分数随有机碳质量分数的减少而减少,Al_2...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资料、X线衍射及主、微量元素测试分析,研究川南马边地区五峰—龙马溪组页岩的矿物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富有机质页岩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五峰—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段SiO_2质量分数随有机碳质量分数的减少而减少,Al_2O_3、TiO_2、Fe_2O_3和K_2O的质量分数随有机碳质量分数减少而逐渐增加,Ba、U、Nd和Sm等微量元素具有显著正异常,而Th、Nb、Sr、P和Ti表现为相对亏损;贫有机质页岩段SiO_2、Al_2O_3、TiO_2、Fe_2O_3、K_2O和MgO的质量分数较稳定,其微量元素与富有机质页岩段的相似,但元素波动小;所有页岩的轻稀土较富集,δCe亏损,δEu富集。五峰—龙马溪组自下而上由还原环境缓慢过渡到氧化环境,同时由深水陆棚缓慢过渡到浅水陆棚环境;生物钡总体向上逐渐减少,古生产力逐渐降低;有机质富集且受古生产力和氧化还原环境的控制。该研究结果为研究川南马边地区海相页岩气勘探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峰-龙马溪 地球化学特征 黑色页岩 有机质 微量元素 氧化还原环境 马边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滇古陆东侧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富有机质白云石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
15
作者 赵安坤 时志强 +5 位作者 王学峰 彭军 雷子慧 余谦 郝景宇 张娣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07-316,共10页
本次对康滇古陆东侧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中富有机质白云石进行了矿物学、古生物学和地球化学分析测试,以探讨其形成环境和地质意义。结果表明,该富有机质白云石的形成环境为深水陆棚环境,即其水体呈次还原硫化、古生产力高、缺乏陆源碎... 本次对康滇古陆东侧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中富有机质白云石进行了矿物学、古生物学和地球化学分析测试,以探讨其形成环境和地质意义。结果表明,该富有机质白云石的形成环境为深水陆棚环境,即其水体呈次还原硫化、古生产力高、缺乏陆源碎屑输入环境。通过探讨该富有机质白云石成因及与有机质富集的关系,认为富有机质白云石的存在可能与微生物的繁盛紧密相关,指示这为富有机质页岩形成的有利环境,白云石的分布范围可能为盆山过渡带页岩气勘探有利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滇古陆 五峰 龙马溪 有机质白云石 成岩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宁西地区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气富集主控因素 被引量:3
16
作者 杨学锋 赵圣贤 +5 位作者 刘勇 刘绍军 夏自强 徐飞 范存辉 李雨桐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9-110,共12页
通过岩心观察、实验测试、地球物理解释及生产动态资料评价,对四川盆地宁西地区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烃源岩和储层特征进行了分析,结合构造-热演化-压力演化史、断层发育特征,探讨了页岩气富集的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宁... 通过岩心观察、实验测试、地球物理解释及生产动态资料评价,对四川盆地宁西地区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烃源岩和储层特征进行了分析,结合构造-热演化-压力演化史、断层发育特征,探讨了页岩气富集的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宁西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一段1亚段(龙一1)发育深水陆棚相富有机质页岩,干酪根类型以Ⅰ型为主,有机质丰度较高,TOC平均值大于3.8%,Ro平均值高于3.0%,处于过成熟阶段;优质烃源岩分布于五峰组—龙一13小层,龙一14小层生烃潜力差。(2)研究区五峰组—龙一1亚段储集层条件优越,脆性指数高,平均值大于55%,自下而上呈下降趋势;储集空间有纳米级无机孔和有机孔、构造成因高角度剪切缝和垂直缝;孔隙度为2.20%~5.30%,平均值为3.84%,龙一11—龙一13小层孔隙度较大。(3)研究区页岩气成藏模式为层内自生自储,受控于源-储配置、构造-热演化、断层级别和裂缝发育程度,源-储配置控基础,脆性矿物含量和孔隙度值越高,TOC值越高;构造-热演化调气藏,晚二叠世(250 Ma)以前地层持续埋藏及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促进了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热解生烃,晚白垩世(66 Ma)至今,构造抬升使气藏发生调整与散失;断层控保存,层内发育的断层有利于页岩气的保存,断层规模越大,越不利于页岩气富集;裂缝系统控产能,向斜中部构造变形弱,断层密度低,裂缝发育程度中等,有利于页岩气的富集,而向斜周缘构造变形强度大,断层密度大,裂缝系统极为发育,不利于页岩气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深水陆棚相 自生自储 -储配置 构造-热演化 断层密度 脆性指数 五峰龙马溪 宁西地区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泸州区块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孔隙连通性特征及模式 被引量:1
17
作者 赵圣贤 刘勇 +5 位作者 李博 陈鑫 刘东晨 尹美璇 常莹 蒋睿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20-1735,共16页
依据传统靶体优选指标优选的页岩甜点仍然存在产量低的情况,诸多学者和工程师认为是孔隙连通性制约了产能。虽然水力压裂能够扩大页岩储层开发的有效面积,但页岩气从基质向水力裂缝中的运移完全取决于页岩孔隙的连通性。揭示四川盆地泸... 依据传统靶体优选指标优选的页岩甜点仍然存在产量低的情况,诸多学者和工程师认为是孔隙连通性制约了产能。虽然水力压裂能够扩大页岩储层开发的有效面积,但页岩气从基质向水力裂缝中的运移完全取决于页岩孔隙的连通性。揭示四川盆地泸州区块页岩储层的孔隙连通性,建立页岩储层识别评价模式对页岩储层孔隙连通性判断和靶体优选具有重要指导作用。选取典型钻井样品,利用核磁共振(NMR)、压汞法(MIP)、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FIB-SEM)和大面积图像拼接技术(MAPS)实验测试方法,以连通性孔隙度和连通性孔隙占比为依据,将泸州区块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储层孔隙连通性划分为3级:A类储层(连通性孔隙体积>0.0067 cm^(3)/g;连通孔隙度>1.75%)NMR孔径分布曲线基本呈三峰分布,小孔、中孔和大孔之间的连通性好,发育大量连通性气胀型有机质孔和大量无机矿物孔隙;B类储层(连通性孔隙体积=0.0057~0.0067 cm^(3)/g;连通孔隙度=1.55%~1.70%)NMR孔径分布曲线呈近似双峰分布,小孔和中孔之间的连通性较好,但中孔和大孔之间的连通性差,以发育孤立海绵状有机质孔隙为主,同时发育大量无机矿物孔隙;C类储层(连通性孔隙体积<0.0057 cm^(3)/g;连通孔隙度<1.55%)NMR孔径分布曲线呈单峰分布,不同孔径孔隙之间的连通性差,有机质多不发育孔隙,无机矿物孔隙也不甚发育。研究结果表明:①不同孔径孔隙之间的合理配置有助于页岩孔隙连通性的改善,大量发育的无机矿物孔隙起到了沟通各局部连通的有机质孔隙的作用,共同构成了页岩的连通性孔隙网络。②为富泥硅质页岩相的孔隙连通性最好。③基于储层孔隙连通性特征与MAPS和FIB-SEM数据建立的页岩储层孔隙连通性定性-定量识别图版及揭示的3类页岩储层孔隙连通性模式,将为今后页岩储层孔隙连通性判断提供依据和为优质页岩储层靶体优选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通性模式 孔隙连通性 页岩气储层 五峰-龙马溪 泸州区块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渝东南盆缘转换带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压力体系与有机孔发育关系 被引量:17
18
作者 高玉巧 蔡潇 +4 位作者 何希鹏 吴艳艳 丁安徐 高和群 张培先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62-674,共13页
四川盆地东南部及其盆缘转换带(以下简称渝东南盆缘转换带)是中国常压页岩气勘探的热点地区。为了厘清渝东南地区页岩气富集规律、优选水平井穿层层段及指导多层系立体开发建设,本文基于扫描电镜的图像定量表征技术,结合三轴力学、液氮... 四川盆地东南部及其盆缘转换带(以下简称渝东南盆缘转换带)是中国常压页岩气勘探的热点地区。为了厘清渝东南地区页岩气富集规律、优选水平井穿层层段及指导多层系立体开发建设,本文基于扫描电镜的图像定量表征技术,结合三轴力学、液氮吸附等实验分析结果,研究了页岩压力体系与有机孔的发育关系。结果表明:渝东南盆缘转换带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下部①-②小层有机孔孔径小(1~30 nm),孔隙发育的密集程度高(55.55~808.03个/μm^2);其上部③-⑤小层有机孔孔径变大(30~50 nm),孔隙发育的密集程度低(47.31~466.42个/μm^2);压力系数与有机孔圆度有明显的正相关性。基于液氮吸附实验的孔隙体积分形维数结果表明,研究区龙马溪组页岩孔隙内流体压力的增加,能够对孔隙进行更好的支撑作用,保证孔隙不会因为上覆地层压力而造成变形,使得孔隙能够得到更好的保存。因此,有机孔发育差异是上覆地层压力和孔隙内流体压力共同造成的结果。对于常压区,上覆地层的压力对孔隙发育有着更为重要的影响;对于超压区,孔隙内流体压力的增加会减缓孔隙的变形和消失。三轴力学实验表明,①小层上部观音桥段的存在使得岩石的抗压强度变大,由此在纵向上形成一种压力隔断,引起了上下压力系数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亚压力体系,从而导致了孔隙发育特征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五峰-龙马溪 压力体系 有机 渝东南盆缘转化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低成熟湖相富有机质泥页岩含油性及赋存形式——以渤海湾盆地渤南洼陷罗63井和义21井沙河街组一段为例 被引量:22
19
作者 李志明 钱门辉 +5 位作者 黎茂稳 蒋启贵 刘鹏 芮晓庆 曹婷婷 潘银华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48-456,466,共10页
为揭示中-低成熟湖相富有机质泥页岩含油性及其赋存形式,以渤海湾盆地沾化凹陷渤南洼陷罗63井和义21井沙一段取心段为例,采用轻烃校正后的氯仿沥青"A"含量、油饱和指数(OSI)开展了含油性定量评价,采用光薄片和扫描电镜观察以... 为揭示中-低成熟湖相富有机质泥页岩含油性及其赋存形式,以渤海湾盆地沾化凹陷渤南洼陷罗63井和义21井沙一段取心段为例,采用轻烃校正后的氯仿沥青"A"含量、油饱和指数(OSI)开展了含油性定量评价,采用光薄片和扫描电镜观察以及多温阶热释分析技术,开展了滞留油赋存形式定性、定量研究。结果表明,沙一段富有机质泥页岩含油性较好,经轻烃校正后的氯仿沥青"A"平均含量和油饱和指数(OSI)分别达到1.0%以上和中等含油至油气显示级别,个别层段达到具有页岩油潜力级别;富有机质泥页岩内滞留油除以有机显微组分(沥青质体和层状藻类体等)吸附-互溶态形式赋存外,还赋存于层理缝、构造微裂缝、矿物粒间(晶间)孔隙、粒缘缝以及溶蚀孔隙内。以有机质吸附-互溶态和无机矿物吸附态赋存的重质油占总滞留油的68%~84%(平均达75%),而以游离态赋存的轻质和中质油则占总滞留油的16%~32%(平均25%)。现实可动油量(轻烃校正量与200℃热释轻质油量之和)介于0.62~1.76 mg/g(平均1.12 mg/g),可动油率(现实可动油量与总滞留油量之比)5.39%~9.10%(平均7.06%)。利用200℃时热释放的轻质油量和轻烃校正量之和,可以较合理地对富有机质泥页岩层系的页岩油资源潜力进行快速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油性 -低成熟 有机质页岩 沙河街 渤南洼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形成主控因素 被引量:16
20
作者 赵建华 金振奎 +1 位作者 耿一凯 温馨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40-147,共8页
四川盆地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是重要的烃源岩和页岩气储层。为了明确富有机质页岩形成控制因素,采用多种地球化学指标分析其沉积时的氧化还原条件、古生产力条件和陆源碎屑供给情况。结果表明:龙马溪组页岩具有高的有机碳含量,龙马溪... 四川盆地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是重要的烃源岩和页岩气储层。为了明确富有机质页岩形成控制因素,采用多种地球化学指标分析其沉积时的氧化还原条件、古生产力条件和陆源碎屑供给情况。结果表明:龙马溪组页岩具有高的有机碳含量,龙马溪组下部硅质页岩形成于贫氧环境,龙马溪组上部粉砂质页岩和黏土质页岩形成于氧化环境,由下至上还原环境逐渐遭受破坏;龙马溪组沉积时期古生产力为中—高等,下部硅质页岩段陆源供给较少,中部粉砂质页岩段陆源碎屑供给相对多,粗碎屑颗粒含量相对高,上部黏土质页岩以陆源黏土矿物为主;龙马溪组沉积物中埋藏有机碳含量与氧化还原环境指标、古生产力指标呈良好的相关性,与陆源碎屑供给参数相关性较差。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的形成主要受控于氧化还原条件和古生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龙马溪 有机质页岩 地球化学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