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扬子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有机质富集机理 被引量:2
1
作者 陈雷 董建华 +2 位作者 胡月 计玉冰 任官宝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6-79,共14页
以上扬子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底部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总有机碳含量测试、主微量以及稀土元素等数据对其有机质富集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底部页岩沉积于被动大陆边缘环境,构造稳定,有利于有机质富集。2)各种地... 以上扬子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底部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总有机碳含量测试、主微量以及稀土元素等数据对其有机质富集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底部页岩沉积于被动大陆边缘环境,构造稳定,有利于有机质富集。2)各种地质因素对于有机质富集具有不同的控制作用,其中,古生产力对五峰组龙马溪组底部页岩有机质富集影响不显著,而陆源输入产生一定稀释性效应;五峰组龙马溪组底部页岩沉积期环境为贫氧厌氧、中等滞留环境,有利于有机质的富集与保存,但由于龙马溪组底部沉积时期的水体环境较五峰组时期略微开放,导致水体环境对于五峰组和龙马溪组两套黑色页岩有机质保存的控制作用有一定差异。3)五峰组和龙马溪组底部两套页岩有机质富集具有差异性。其中,五峰组页岩的有机质富集为生产力滞留环境协同控制发育模式,龙马溪组底部页岩的有机质富集为保存开放上升洋流控制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集机理 海相页岩 五峰龙马溪 上扬子地区 主控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渝东北五峰组—龙马溪组黑色页岩有机质富集主控因素 被引量:4
2
作者 肖斌 郭东旭 +5 位作者 冯明飞 熊姝臻 富向 赵忠海 李胜 孙玉华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25,49,共9页
为了查明渝东北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海相黑色页岩有机质富集的主控因素,以地层发育完整的城口月亮坪剖面为例,对采集的27件页岩样品进行总有机碳质量分数(TOC)、主量和微量元素测试,全面分析了V,V/Al,U,U/Al,Mo,Mo/Al... 为了查明渝东北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海相黑色页岩有机质富集的主控因素,以地层发育完整的城口月亮坪剖面为例,对采集的27件页岩样品进行总有机碳质量分数(TOC)、主量和微量元素测试,全面分析了V,V/Al,U,U/Al,Mo,Mo/Al氧化还原评价指标,P,P/Ti,Ba,Ba/Al,SiXS古初级生产力指标,CIA古气候指标,Al,Zr,Zr/Al陆源碎屑通量指标等影响有机质生产和保存的地球化学指标。研究表明:城口地区五峰组沉积早期气候温暖潮湿,中—晚期开始变冷,到末期转变为寒冷干旱气候,随后的龙马溪组沉积时期整体回暖;伴随着气候变化,较高的P/Ti,Ba/Al,SiXS指示五峰组—龙马溪组整体表现出高的古初级生产力,仅在龙马溪组沉积晚期有所降低。五峰组沉积早期高的古初级生产力为有机质富集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但贫氧条件不利于有机质保存;龙马溪组黑色页岩段沉积时期,有机质富集的主要因素是高的古初级生产力,但在下部沉积时期,水体中贫氧—缺氧条件对沉积物最终积累中—高的TOC起到重要作用,而在中—上部沉积时期,以黏土矿物为主的碎屑通量对有机质保存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 页岩 五峰—龙马溪 渝东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西咸丰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火山凝灰岩发育特征及其对页岩有机质富集的影响
3
作者 罗凡 段轲 +4 位作者 张号 许露露 王亿 陈威 杨洁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58-1071,共14页
鄂西咸丰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富有机质泥页岩中含多层火山凝灰岩,但前人对火山活动与海相页岩有机质富集的内在关联缺乏系统的研究。依托咸丰地区鄂咸页1井岩心及露头资料对五峰组—龙马溪组富有机质泥页岩及火山凝灰岩系统采样,开展... 鄂西咸丰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富有机质泥页岩中含多层火山凝灰岩,但前人对火山活动与海相页岩有机质富集的内在关联缺乏系统的研究。依托咸丰地区鄂咸页1井岩心及露头资料对五峰组—龙马溪组富有机质泥页岩及火山凝灰岩系统采样,开展岩矿鉴定、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及有机碳含量(TOC)测试,阐明了五峰组—龙马溪组火山凝灰岩分布特征、源岩成分、构造背景及成因机制,探讨了该沉积时期火山活动及其对页岩有机质富集的影响。结果表明,五峰组—龙马溪组可分为火山凝灰岩密集段、次密集段和不发育段,火山凝灰岩原始岩浆性质以中性安山岩为主,火山灰来源于扬子北缘与古秦岭洋的碰撞闭合形成岛弧的火山喷发事件。火山灰是晚奥陶世—早志留世陆源碎屑补给不足的中扬子滞留海盆重要的物质来源,一方面为海洋微生物生长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元素,提高了海洋古生产力;另一方面火山作用促使海洋形成缺氧环境,利于有机质的埋藏与保存。研究成果可为鄂西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进一步勘探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西地区 五峰组— 龙马溪 火山凝灰岩 物源 有机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南缘五峰组—龙马溪组沉积地球化学及有机质富集模式——以叙永地区田林剖面为例 被引量:17
4
作者 郑宇龙 牟传龙 王秀平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41-560,共20页
晚奥陶—早志留世转折期是一个重要的地质历史时期,在这一相对短暂时间内(440~453 Ma),全球板块构造形态、古气候条件、古海洋环境、生物群类型等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扬子地区在这一全球大背景之下沉积了五峰组和龙马溪组两套富有机质... 晚奥陶—早志留世转折期是一个重要的地质历史时期,在这一相对短暂时间内(440~453 Ma),全球板块构造形态、古气候条件、古海洋环境、生物群类型等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扬子地区在这一全球大背景之下沉积了五峰组和龙马溪组两套富有机质泥页岩,是页岩气勘探的重点层位。有机质丰度决定着页岩生烃能力的强弱,同时还影响着储层吸附能力及储集空间的大小,是储层含气性的决定因素。有机质富集所涉及的因素较多,过程复杂,古海洋初级生产力、古氧相及沉积速率、成岩降解等对其都有影响,其中古生产力决定有机质数量,古氧相是有机质保存的决定性条件,这两者是富有机质泥页岩主要影响因素。然而五峰组—龙马溪组纵向上有机质丰度差异较大,具有很强的非均质性。因此,为厘清五峰组—龙马溪组垂向沉积环境演化及有机质丰度差异原因,对四川盆地南缘叙永地区田林剖面上奥陶统临湘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地层剖面进行实测及连续采样,并开展了岩石矿物学及详细沉积地球化学(主量、微量及稀土元素)研究。结果表明:田林剖面五峰组—龙马溪组Al/(Al+Fe+Mn)值、Ce异常、Eu异常指示非陆源硅主要为生物成因,SiO2、Si xs与CaO、TiO2含量的强负相关性表明硅质含量受陆源输入量及古水深控制;Mo/TOC值与Mo/U值指示五峰组沉积初期具有强滞留环境,而有机质富集层段主要在半滞留环境下沉积形成;斑脱岩密集层段较高古生产力表明火山活动对古生产力有提升作用;总有机碳与古氧相代替系数的高相关性表明有机质富集整体主要受古氧相控制;而古生产力代替系数整体与总有机碳相关性不高是由于生境类型的差异及陆源输入量与古生产力、古氧相的利弊关系导致对古生产力有利的沉积环境往往对应较差的还原条件。综合分析认为,五峰组—龙马溪组不同沉积阶段有机质富集模式不同。非灭绝期为低陆源输入量的深水环境产生的良好缺氧条件;第一幕灭绝期(五峰组沉积末期),成烃母质生物勃发、强“海洋雪”作用以及高成烃母质生物沉降速率致使有机质十分富集;第二幕灭绝期(龙马溪组沉积初期),高成烃母质生物沉降速率加之大量有机质在水底分解消耗氧化剂的同时,分层水体阻碍O 2补给造就的水底长期极度缺氧环境,致使该时期有机质极为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地球化学 五峰 龙马溪 古生产力 古氧相 灭绝事件 有机质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沉积环境及有机质富集模式 被引量:4
5
作者 曹光耀 刘宇 +1 位作者 周小琳 李源春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27-1245,共19页
为了明确川西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的沉积环境演化特征及有机质主控因素,充分利用元素地球化学和有机地球化学方法,获得了YD1井五峰组—龙马溪组总有机碳(TOC)、主量和微量元素含量纵向变化特征,探讨了五峰组—龙马溪组... 为了明确川西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的沉积环境演化特征及有机质主控因素,充分利用元素地球化学和有机地球化学方法,获得了YD1井五峰组—龙马溪组总有机碳(TOC)、主量和微量元素含量纵向变化特征,探讨了五峰组—龙马溪组古环境演化特征及有机质富集机制。结果表明:龙马溪组总有机碳(平均值为4.50%)整体高于五峰组(平均值为1.26%);地球化学指标V/Cr值、C_(org)/P值、Mo含量及Mo/TOC值表明,五峰组—龙马溪组沉积期,沉积环境处于中等—强的局限程度,同时海水经历了氧化—次氧化(五峰组V/Cr平均值为3.39,C_(org)/P平均值为138.16,Mo平均含量为4.28×10^(-6))向缺氧硫化(龙马溪组V/Cr平均值为6.71,C_(org)/P平均值为249.38,Mo平均含量为61.49×10^(-6))的变化过程;古生产力指标Ni含量、(Ni+Cu)/Al值、Ba_(bio)含量指示五峰组—龙马溪组均具有相对较高的生产力水平,这主要归因于同期频繁火山活动引起的丰富营养物质的输入以及上升流的发育。总有机碳与陆源输入指标、氧化-还原指标、古生产力指标相关性分析发现:五峰组和龙马溪组有机质富集主要受控于沉积环境的氧化-还原条件;氧化—次氧化的水体环境抑制了五峰组有机质的保存;强烈的缺氧条件及较高的生产力水平共同促成龙马溪组较高的有机质含量,使得龙马溪组更加有利于页岩气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海洋 沉积环境 黑色页岩 五峰 龙马溪 氧化-还原条件 有机质 四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方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中笔石与有机质富集关系探讨 被引量:26
6
作者 邱振 董大忠 +6 位作者 卢斌 周杰 施振生 王红岩 吝文 张晨晨 刘德勋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11-1020,共10页
中国南方奥陶纪—志留纪之交广泛沉积了以五峰组和龙马溪组为代表的笔石页岩。基于对重庆巫溪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底部页岩段中近400件页岩样品中笔石丰度的统计及100件页岩样品有机碳含量(TOC,%)的分析测试结果,选择其中23件不同笔石... 中国南方奥陶纪—志留纪之交广泛沉积了以五峰组和龙马溪组为代表的笔石页岩。基于对重庆巫溪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底部页岩段中近400件页岩样品中笔石丰度的统计及100件页岩样品有机碳含量(TOC,%)的分析测试结果,选择其中23件不同笔石丰度与TOC的页岩样品开展页岩中笔石体与围岩(非笔石体部分)TOC的对比实验,并结合能谱分析测试结果,探讨笔石与有机质富集的关系。初步研究认为:1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中笔石体的C、O等元素含量较高,其TOC明显高于围岩,是页岩有机质的贡献者之一;2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全岩TOC与笔石丰度及笔石体TOC相关性均较差,而与围岩TOC相关性较好,这指示着页岩中笔石丰度对有机质富集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笔石 页岩气 五峰 龙马溪 有机质 巫溪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下古生界五峰组-龙马溪组海相页岩气储层孔隙分类及特征
7
作者 胡宗全 王倩茹 +3 位作者 申宝剑 冯动军 杜伟 孙川翔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05-718,共14页
页岩气储层含有复杂的无机矿物成分和丰富的有机质,又经历了成岩、成油和成气等多期演化,导致孔隙类型多样、成因和形成过程复杂。国际上对页岩气储层的分类研究总体较为系统,国内研究多限于借鉴常规储层进行成因分类,在无机矿物与有机... 页岩气储层含有复杂的无机矿物成分和丰富的有机质,又经历了成岩、成油和成气等多期演化,导致孔隙类型多样、成因和形成过程复杂。国际上对页岩气储层的分类研究总体较为系统,国内研究多限于借鉴常规储层进行成因分类,在无机矿物与有机质的相互作用、无机孔与有机质孔的演化和相互转化方面的研究尚不深入,以四川盆地下古生界五峰组-龙马溪组典型海相页岩气储层为研究实例,以孔隙支撑载体作为孔隙特征描述切入点,分析了无机矿物、有机质以及二者共同支撑的孔隙特征,建立了“支撑载体类型+孔隙部位+孔隙成因”的孔隙分类方案,将孔隙类型划分为无机矿物孔、有机质孔及有机质-无机矿物复合孔,并进一步细分亚类。深化了孔隙演化与转化研究,在无机矿物成岩作用与有机质成油和成气作用耦合的基础上,将海相页岩气储层孔隙演化划分为3个阶段:(1)沉积期—早成岩期主要发育大量无机矿物孔,以含水为主;(2)成油期主要发育无机孔和少量原地有机质孔,以含油为主;(3)成气期主要发育大量迁移有机质孔和少量无机孔,以含气为主。分析了无机矿物孔、原地有机质孔和迁移有机质孔的演化及转化关系,指出优质储层经历的演化序列依次为沉积期的放射虫硅质页岩、成岩期的生物硅与有机质耦合、成油期硅质矿物粒间孔和晶间孔充填液态烃以及成气期硅质矿物晶间孔内充填沥青并发育有机质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支撑载体 无机矿物孔 有机质 孔隙分类 页岩气储层 五峰-龙马溪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部五峰组—龙马溪组黑色页岩有机质富集规律探讨 被引量:9
8
作者 葛祥英 牟传龙 +5 位作者 余谦 刘伟 门欣 何江林 郑斌嵩 梁薇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18-435,共18页
奥陶-志留交替时期是地球历史时期中的关键时期,该时期华南地区沉积的五峰组-龙马溪组黑色页岩是现阶段我国页岩气勘探的重点层位,多套斑脱岩存在于黑色页岩内,指示该时期研究区经历过多期连续的火山活动。本文选取了四川盆地东部华地1... 奥陶-志留交替时期是地球历史时期中的关键时期,该时期华南地区沉积的五峰组-龙马溪组黑色页岩是现阶段我国页岩气勘探的重点层位,多套斑脱岩存在于黑色页岩内,指示该时期研究区经历过多期连续的火山活动。本文选取了四川盆地东部华地1井和武隆黄莺乡五峰组-龙马溪组剖面,以黑色页岩和斑脱岩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考察、元素地球化学等分析方法,系统地分析了有机质富集的主控因素(陆源输入、古生产力、古氧化还原条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斑脱岩与页岩有机质富集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研究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黑色页岩TOC呈高-低-高模式,氧化还原指标(V/V+Ni、V/Cr、Ni/Co)表明水体经历了厌氧-富氧-厌氧的过程,生产力指标(Cu、Ba_(bio)、Si_(bio))、陆源输入指标(Ti/Al、Zr/Al、Th/Al)表明五峰和龙马溪组具较高的生产力和陆源输入,观音桥组较两者均低,三者与有机碳的相关关系反映氧化还原条件对有机质富集作用最大,生产力次之,陆源输入最弱。从斑脱岩发育特征与有机碳、生产力和氧化还原条件的关系看,频繁的火山活动可能对五峰和龙马溪组有机质的保存产生双促作用,一是为海洋提供营养物质,提升其生物生产力;二是火山灰飘落至海水表面阻止了部分光照进入,海底缺氧环境加剧,造成生物大量死亡并落入海底,作为有机质埋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东部 五峰-龙马溪 黑色页岩 斑脱岩 古生产力 氧化还原条件 有机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南马边地区五峰—龙马溪组页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有机质富集机理 被引量:17
9
作者 何利 宋春彦 刘建清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2-65,126,共15页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资料、X线衍射及主、微量元素测试分析,研究川南马边地区五峰—龙马溪组页岩的矿物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富有机质页岩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五峰—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段SiO_2质量分数随有机碳质量分数的减少而减少,Al_2...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资料、X线衍射及主、微量元素测试分析,研究川南马边地区五峰—龙马溪组页岩的矿物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富有机质页岩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五峰—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段SiO_2质量分数随有机碳质量分数的减少而减少,Al_2O_3、TiO_2、Fe_2O_3和K_2O的质量分数随有机碳质量分数减少而逐渐增加,Ba、U、Nd和Sm等微量元素具有显著正异常,而Th、Nb、Sr、P和Ti表现为相对亏损;贫有机质页岩段SiO_2、Al_2O_3、TiO_2、Fe_2O_3、K_2O和MgO的质量分数较稳定,其微量元素与富有机质页岩段的相似,但元素波动小;所有页岩的轻稀土较富集,δCe亏损,δEu富集。五峰—龙马溪组自下而上由还原环境缓慢过渡到氧化环境,同时由深水陆棚缓慢过渡到浅水陆棚环境;生物钡总体向上逐渐减少,古生产力逐渐降低;有机质富集且受古生产力和氧化还原环境的控制。该研究结果为研究川南马边地区海相页岩气勘探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峰-龙马溪 地球化学特征 黑色页岩 有机质 微量元素 氧化还原环境 马边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北绥阳地区五峰—龙马溪组富有机质泥岩特征及意义 被引量:4
10
作者 康建威 闫剑飞 +3 位作者 余谦 田景春 门玉澎 孙媛媛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85-192,199,共9页
黔北地区五峰—龙马溪组富有机质泥岩由黔北隆起向南厚度逐渐增大,沉积相分别由潮坪、浅水陆棚、深水陆棚组成。黔北绥阳地区枧坝剖面黑色泥岩厚度达33.1 m,沉积序列与黔北其他剖面具有一致性,但是与周边剖面相比其厚度明显增大,表明该... 黔北地区五峰—龙马溪组富有机质泥岩由黔北隆起向南厚度逐渐增大,沉积相分别由潮坪、浅水陆棚、深水陆棚组成。黔北绥阳地区枧坝剖面黑色泥岩厚度达33.1 m,沉积序列与黔北其他剖面具有一致性,但是与周边剖面相比其厚度明显增大,表明该区发育棚内洼地深水陆棚相沉积。枧坝剖面五峰—龙马溪组泥岩段有机碳含量在0.53%~6.04%之间,平均3.05%,热解峰温一般大于500℃,镜质体反射率处于1.93%~2.19%之间,平均为2.07%,热演化程度总体处于过成熟阶段;其脆性矿物平均含量70.5%,黏土矿物平均含量29.5%,具有高含脆性矿物特征。黔北绥阳地区具有良好的页岩气基本地质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泥岩 五峰-龙马溪 绥阳地区 黔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滇古陆东侧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富有机质白云石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
11
作者 赵安坤 时志强 +5 位作者 王学峰 彭军 雷子慧 余谦 郝景宇 张娣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07-316,共10页
本次对康滇古陆东侧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中富有机质白云石进行了矿物学、古生物学和地球化学分析测试,以探讨其形成环境和地质意义。结果表明,该富有机质白云石的形成环境为深水陆棚环境,即其水体呈次还原硫化、古生产力高、缺乏陆源碎... 本次对康滇古陆东侧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中富有机质白云石进行了矿物学、古生物学和地球化学分析测试,以探讨其形成环境和地质意义。结果表明,该富有机质白云石的形成环境为深水陆棚环境,即其水体呈次还原硫化、古生产力高、缺乏陆源碎屑输入环境。通过探讨该富有机质白云石成因及与有机质富集的关系,认为富有机质白云石的存在可能与微生物的繁盛紧密相关,指示这为富有机质页岩形成的有利环境,白云石的分布范围可能为盆山过渡带页岩气勘探有利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滇古陆 五峰 龙马溪 有机质白云石 成岩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沉积环境及有机质富集机理 被引量:12
12
作者 连梦利 刘达东 +8 位作者 林瑞钦 王奕松 石富伦 蔡俊滢 范青青 张子亚 赵福平 陈祎 杜威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3756-3772,共17页
系统采集黔北地区两口典型井的页岩样品,开展古氧化还原、古生产力和陆源碎屑等条件的分析,揭示富有机质页岩形成的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黔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黑色页岩主要受控于氧化还原条件的影响,同时,古生产力水平对有机质... 系统采集黔北地区两口典型井的页岩样品,开展古氧化还原、古生产力和陆源碎屑等条件的分析,揭示富有机质页岩形成的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黔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黑色页岩主要受控于氧化还原条件的影响,同时,古生产力水平对有机质富集具有一定的影响,而陆源碎屑输入的影响较小。因此,黔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黑色页岩的发育主要受有机质保存条件的影响,属于“保存模式”。五峰组沉积早期,由于宽阔流通的海洋环境,还原性较低从而导致了低的有机质富集;五峰组沉积后期,在构造作用形成的缺氧条件下,加上高的古生产力促进了有机质的富集;龙马溪沉积前期主要由强还原条件控制,并受到陆源碎屑输入的一定影响,在高古生产力水平促进作用下形成了厚层的富有机质页岩。龙马溪组沉积后期,缺氧条件被破坏,加上低的古生产力水平,导致有机质丰度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北 五峰—龙马溪 古环境 有机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及其周缘五峰组-龙马溪组有机质差异富集的主控因素探讨 被引量:2
13
作者 邱振 周杰 +7 位作者 卢斌 张晨晨 施振生 董大忠 王红岩 吝文 江增光 谈昕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56-169,共14页
近些年来,四川盆地及其周缘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勘探开发实践表明页岩气具有差异富集特征。基于四川盆地及其周缘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TOC、XRD及元素等分析数据,结合前人已发表的相关数据资料,对川南、川东及川东北地区开展了有机... 近些年来,四川盆地及其周缘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勘探开发实践表明页岩气具有差异富集特征。基于四川盆地及其周缘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TOC、XRD及元素等分析数据,结合前人已发表的相关数据资料,对川南、川东及川东北地区开展了有机质差异富集特征初步分析,并从矿物组分(黏土矿物含量)、保存条件及古生产力3个方面探讨其控制因素。研究表明:1)有机质差异富集特征表现为:五峰组沉积时期,四川盆地及其周缘有机质富集程度差异相对较小,川东地区有机质富集程度略高于川南地区和川东北地区;而龙马溪组沉积早期,有机质富集程度差异相对较大,川东北地区有机质富集程度明显高于川东地区和川南地区;2)差异的保存(氧化还原)条件是造成四川盆地及其周缘不同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有机质差异富集的主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 差异 五峰龙马溪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有机质页岩有机质孔发育差异性探讨——以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笔石页岩为例 被引量:10
14
作者 魏志红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61-365,共5页
探讨富有机质页岩有机质孔发育的差异性,为页岩气勘探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在1 500倍和25 000倍电镜下,对四川盆地南部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富有机质笔石页岩进行观察。结果表明,页岩中笔石、干酪根、固体沥青等有机显微组分丰... 探讨富有机质页岩有机质孔发育的差异性,为页岩气勘探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在1 500倍和25 000倍电镜下,对四川盆地南部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富有机质笔石页岩进行观察。结果表明,页岩中笔石、干酪根、固体沥青等有机显微组分丰富,有机质孔总体发育;但不同有机显微组分、同一有机显微组分的有机质孔发育均存在差异,个体较大的固体沥青有机质孔最为发育,干酪根有机质孔较为发育,笔石碎片有机质孔不发育。有机质孔是随着有机碳向烃类和碳质残渣转化而形成的,笔石富碳贫氢的特征导致其有机质孔不发育;不同母质来源的干酪根生烃潜力存在差异决定了其有机质孔发育存在差异;固体沥青有机质孔是在原油裂解过程中形成的,其发育程度可能主要与原油赋存的粒间孔隙空间大小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峰-龙马溪 有机质 差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相富有机质页岩储层压力预测方法——以涪陵页岩气田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为例 被引量:13
15
作者 王鹏威 陈筱 +4 位作者 刘忠宝 杜伟 李东晖 金武军 王濡岳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67-476,共10页
页岩储层压力预测是评价页岩储层质量、认识页岩气富集机理、识别页岩含气性及寻找页岩气勘探有利区的基础。高-过成熟的海相富有机质页岩中发育大量纳米级有机质孔隙,且页岩储层普遍存在由生气造成的异常高压。目前页岩储层压力预测多... 页岩储层压力预测是评价页岩储层质量、认识页岩气富集机理、识别页岩含气性及寻找页岩气勘探有利区的基础。高-过成熟的海相富有机质页岩中发育大量纳米级有机质孔隙,且页岩储层普遍存在由生气造成的异常高压。目前页岩储层压力预测多建立在无机孔隙发育演化规律基础之上,没有考虑纳米级有机孔隙发育演化,从而导致“压力异常”的假象或者储层压力预测结果不准确。本文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海相富有机质页岩的储层压力预测方法:假设页岩储层有机孔隙和异常压力共存,计算有机孔隙的声波测井响应,并校正声波测井曲线,建立新的压力预测模型。以涪陵页岩气田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为例探讨了该方法的可靠性和实用性。结果表明,相校于原始Eaton法,该方法计算结果与实测压力数据吻合程度更高(R2=0.81),预测误差相对较小且符合正态分布。因此该压力预测方法能够有效、可靠地预测研究区海相页岩储层压力。据预测,焦石坝一期产建区地层压力总体具有背斜中间高、周缘低、东南侧局部具有高值的特征,该结果与无阻流量具有良好的相关性,进一步说明该方法的可靠性。该方法对于完善非常规页岩储层压力预测方法、推动超压页岩气勘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孔隙 储层压力预测 海相页岩 五峰-龙马溪 涪陵页岩气田 西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沉积环境演化及其对页岩发育的控制 被引量:3
16
作者 韩豫 操应长 +5 位作者 梁超 吴伟 朱逸青 武瑾 赵梓龙 唐晴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23,共13页
基于岩心观察、薄片观察、电镜观察、XRF元素扫描以及全岩X-衍射、ICP-MS元素分析、总有机碳含量测试等手段,对川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岩相类型及其沉积环境演化进行分析,并探讨沉积环境高频演化对岩相的控制作用。将川南地区五... 基于岩心观察、薄片观察、电镜观察、XRF元素扫描以及全岩X-衍射、ICP-MS元素分析、总有机碳含量测试等手段,对川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岩相类型及其沉积环境演化进行分析,并探讨沉积环境高频演化对岩相的控制作用。将川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划分为富有机质层状生物硅质页岩、富有机质纹层状(长英质-钙质)粉砂页岩、富有机质(钙质)粉砂页岩、富有机质纹层状钙质页岩、中有机质纹层状(长英质-钙质)粉砂页岩、中有机质块状黏土质页岩6种岩相类型。在岩相识别基础上借助特征元素比值Sr/Ba、U/Th、V/Cr、V/Ni、Ni/Co、Sr/Cu及Mo、Cu、Sr含量变化进行古沉积环境恢复,划分出7个演化阶段。结果表明:五峰组沉积早期气候温暖潮湿、水体较为氧化、盐度较低;五峰组沉积中期水体还原性增强、古生产力提高;五峰组晚期气候干冷,水体较为氧化,经历了赫南特冰期;龙马溪组自下而上古气候经历了暖湿—相对干热—暖湿—相对干热的演化,同时古水体也经历了还原—相对氧化—还原—相对氧化的演化。沉积环境高频演化对页岩岩相发育以及有机质富集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不同岩相有机质含量与海洋古生产力和水体还原性均呈现良好的正相关性,其中在古生产力较高、水体还原性较强的阶段沉积的富有机质层状生物硅质页岩和富有机质纹层状(长英质-钙质)粉砂页岩有机质最为富集,且石英含量最高,是页岩气勘探开发的优势岩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岩相 纹层 沉积环境演化 有机质 五峰—龙马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有机质页岩生物成因石英的类型及其耦合成储机制——以四川盆地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为例 被引量:37
17
作者 管全中 董大忠 +3 位作者 张华玲 孙莎莎 张素荣 郭雯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00-709,共10页
利用有机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等方法对四川盆地及周缘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中生物成因石英进行定性分析与定量表征,并探讨有机质与石英之间的耦合作用。研究结果表明:①生物成因石英主要有两种类型,Ⅰ类生物成因... 利用有机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等方法对四川盆地及周缘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中生物成因石英进行定性分析与定量表征,并探讨有机质与石英之间的耦合作用。研究结果表明:①生物成因石英主要有两种类型,Ⅰ类生物成因亚微米级石英以集合体攒簇在有机质边缘,Ⅱ类纳米级石英以球形“漂浮”在有机质上,彼此之间点接触或面接触,主体为生物成因,局部混合热液硅质作用;②优质页岩储集层展布与内部生物硅含量的分布一致,主要集中在页岩底部,长宁和威远地区的厚度相对较薄,涪陵地区较厚;③页岩中生物成因石英整体贯穿有机质生烃演化过程,既能促进有机质孔隙和微裂缝的发育,又能有效保存有机质孔隙和残余粒间孔,形成“生物硅质粒间孔-有机质孔隙-微裂缝”高效渗流通道,后期水力压裂易形成高产/稳产井。生物成因石英的发育和有机质生烃演化之间的耦合作用是优质页岩储集层发育的关键因素。图9表2参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五峰—龙马溪 页岩气 有机质页岩 生物成因石英 成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南五峰组—龙马溪组有机质富集规律——基于旋回地层学的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肖强 张廷山 +4 位作者 张喜 李红佼 雍锦杰 刘宇龙 李潇雨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05-112,共8页
基于钻井、测井资料,应用旋回地层学、地球化学等方法,探讨天文轨道周期驱动下的海平面变化对川南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有机质聚集的影响。应用川南地区Y8井GR数据序列,对五峰组—龙马溪组开展旋回地层学研究,识别... 基于钻井、测井资料,应用旋回地层学、地球化学等方法,探讨天文轨道周期驱动下的海平面变化对川南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有机质聚集的影响。应用川南地区Y8井GR数据序列,对五峰组—龙马溪组开展旋回地层学研究,识别了记录在沉积物中的斜率长周期(1.2 Ma)、长偏心率周期(405 ka)及短偏心率周期(100 ka)信号,并建立了该地质历史时期浮动的天文时间标尺。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川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底部TOC较高,平均达3.16%,向上含量变低并趋于稳定。根据有机质碳同位素及微量元素指标(U/Th、V/Cr、Ni/Co、V/(V+Ni)),恢复了晚奥陶世—早志留世海平面变化及古海洋沉积环境。全球海平面升降变化趋势与斜率长周期(1.2 Ma)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川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有机质聚集与斜率长周期驱动下的海平面升降变化及水体的氧化-还原条件密切相关:川南地区凯迪早期、赫南特晚期、鲁丹早期海平面上升,半深海—深海环境有利于有机质的形成和保存;观音桥层沉积期海平面下降,浅海环境不利于有机质的形成和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文轨道周期 海平面变化 古环境 有机质聚集 五峰 龙马溪 川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扬子地区志留系龙马溪组富有机质泥岩储层特征 被引量:43
19
作者 刘伟 余谦 +3 位作者 闫剑飞 门玉澎 张海全 吴剑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46-352,共7页
岩石矿物组成及脆性矿物含量对富有机质泥岩人工造缝能力影响明显,在页岩气储层描述及评价中显得尤为重要。以野外工作为基础,针对上扬子地区志留系龙马溪组下部富有机质泥岩开展X-衍射分析及显微观察。研究表明,该套富有机质泥岩储层... 岩石矿物组成及脆性矿物含量对富有机质泥岩人工造缝能力影响明显,在页岩气储层描述及评价中显得尤为重要。以野外工作为基础,针对上扬子地区志留系龙马溪组下部富有机质泥岩开展X-衍射分析及显微观察。研究表明,该套富有机质泥岩储层脆性矿物平均含量约50%~70%,具有较好的破裂潜力。旺苍双汇、雷波银厂村、习水吼滩等剖面揭示,碎屑矿物主要为石英及少量长石,岩屑极少,矿物棱角分明,星点状分布,无明显定向性;自生脆性矿物主要为方解石、白云石,自形-半自形晶,局部相对富集组成宏观可见的细微条纹,黄铁矿含量低但岩石中普遍含有;生物矿物为微量硅质放射虫,有溶蚀现象。区域上,脆性矿物分为石英+长石组合、石英+长石+方解石+白云石组合。沉积中心——四川泸州-宜宾、重庆武隆-石柱地区,以及黔中-雪峰隆起北侧边缘沉积相带,方解石、白云石含量较高。汉南古陆、川中隆起与黔中-雪峰隆起向沉积区供给碎屑沉积物能力不同,造成陆地边缘沉积区矿物组成的差异。可见,寻找富脆性矿物分布区的关键应从重建古地理格局开始,尤其是进行沉积微相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脆性矿物 有机质泥岩 龙马溪 页岩气 上扬子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有机质类型与有机孔配置的放射虫硅质页岩岩石学证据 被引量:9
20
作者 周晓峰 郭伟 +3 位作者 李熙喆 张晓伟 梁萍萍 于均民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22,共11页
通过氩离子抛光结合扫描电镜技术对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放射虫硅质页岩有机质类型与有机孔的配置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种类型的过成熟有机质与有机孔的配置关系清晰地记录沉积有机黏粒复合体的成岩演化历程;岩化阶段,沉积有机... 通过氩离子抛光结合扫描电镜技术对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放射虫硅质页岩有机质类型与有机孔的配置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种类型的过成熟有机质与有机孔的配置关系清晰地记录沉积有机黏粒复合体的成岩演化历程;岩化阶段,沉积有机黏粒复合体转化为干酪根黏粒复合体;低熟阶段,干酪根黏粒复合体转化为油前沥青黏粒复合体和迁移油前沥青;成熟阶段,油前沥青降解生成石油,相应地油前沥青黏粒复合体转化为固体沥青黏粒复合体,迁移油前沥青转化为固体沥青;高—过成熟阶段,有机质裂解产生湿气和干气,固体沥青黏粒复合体转化为焦沥青黏粒复合体,固体沥青化迁移油前沥青转化为焦沥青,石油也转化为焦沥青;焦沥青黏粒复合体和焦沥青化迁移油前沥青发育有机孔,即Ⅰ类和Ⅱ类有机质;焦沥青化石油缺乏有机孔,即Ⅲ类有机质;建议推广利用放射虫硅质页岩的岩石学特征研究页岩储层有机质类型和有机孔配置关系,并将有机黏粒复合体作为沉积有机质的重要赋存形式来判识原地有机质与迁移有机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虫硅质页岩 岩石学特征 有机质类型 有机 五峰-龙马溪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