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1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传统文化对中国文艺批评自主话语体系的影响——从“五四”到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考察 被引量:2
1
作者 王廷信 《中国文艺评论》 CSSCI 2024年第12期60-72,I0007,I0008,共15页
考察中国文艺批评自主话语体系的建构,首先应从历史和文化的维度入手。文化的自主性决定了文艺批评话语体系建构的自主性,而文化自主性的形成,又未能脱离特定的历史语境。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期间经... 考察中国文艺批评自主话语体系的建构,首先应从历史和文化的维度入手。文化的自主性决定了文艺批评话语体系建构的自主性,而文化自主性的形成,又未能脱离特定的历史语境。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期间经历了北洋军阀统治的覆灭、国民革命的高涨和转折、抗日战争的爆发等重要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艺运动也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标志,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针对文艺的立场、态度和方法。而在抗战背景下,强调民族文化自信,立足中华文化根基和中国革命实际的文艺观也在此过程中日益凸显。这种文艺观对特定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艺批评自主话语体系的建构产生了强大影响。认识这段历史,对我们思考新时代中国文艺批评自主话语体系建构的问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文化运动 抗日战争 文艺座谈会 传统文化 文艺批评自主话语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什么是“五四”文化运动的政治?——关于“五四”的答问 被引量:6
2
作者 汪晖 周展安 《现代中文学刊》 2009年第4期4-12,共9页
“五四”为新的政治提供了哪些前提? 周展安(以下简称周):二十年前,您在写作《预言与危机》以及《中国的“五四”观》的时候,在写作方法上,一方面是动态的历史分析,另一方面似乎更倾向于一种共时的、结构性的分析方式。而在近... “五四”为新的政治提供了哪些前提? 周展安(以下简称周):二十年前,您在写作《预言与危机》以及《中国的“五四”观》的时候,在写作方法上,一方面是动态的历史分析,另一方面似乎更倾向于一种共时的、结构性的分析方式。而在近来的研究比如《文化与政治的变奏——战争、革命与“五四”时代的思想战》等文章当中,似乎是动态的历史分析的意味更浓一些,“五四”是作为一个运动、一个内涵丰富的事件(event)被看待的。不知道我这种理解对不对,或者请您谈一谈您在不同时期的“五四”论述有些怎样的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文化运动 政治 五四”时代 写作方法 历史 文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化视野中的文化选择——兼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价值悖论 被引量:1
3
作者 李萌羽 温奉桥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24-33,共10页
在全球化视野中,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并不是消融了各自的身份,走向一种完全的身份认同,恰恰相反,各民族、各地域文化越发显示了独特的风貌,民族文化所形成的不是大合唱,而是众声喧哗的局面。愈是片面追求全球化,则愈有可能失去本民族文化... 在全球化视野中,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并不是消融了各自的身份,走向一种完全的身份认同,恰恰相反,各民族、各地域文化越发显示了独特的风貌,民族文化所形成的不是大合唱,而是众声喧哗的局面。愈是片面追求全球化,则愈有可能失去本民族文化的个性身份,这一点可以从"五四"新文化运动片面追求现代性的失弊中得到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文化选择 五四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周恩来评胡适的文章看五四新文化思潮的分化 被引量:3
4
作者 史革新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6-83,共8页
1923年2月,周恩来以"飞飞"的笔名,在中共旅欧支部创办的刊物《少年》发表了《评胡适的"努力"》一文,批评热衷于政治改良的胡适所鼓吹的"好政府主义"。周恩来在文中以"革命救国"论批评胡适对军... 1923年2月,周恩来以"飞飞"的笔名,在中共旅欧支部创办的刊物《少年》发表了《评胡适的"努力"》一文,批评热衷于政治改良的胡适所鼓吹的"好政府主义"。周恩来在文中以"革命救国"论批评胡适对军阀统治的"迷信",抨击胡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的幻想。其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高潮已过,胡适已经和周恩来等马克思主义者在政治上、思想上分道扬镳。从周恩来这则评论看出,五四新文化思潮发生的这种分化是不可避免的。从中分化出的革命救国论者与社会改良论者在政见上既"异中有同",又"同中有异",而最终则他们之"异"大于他们之"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文化思潮 周恩来 胡适 好政府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道德主义”问题——五四新文化(文学)运动中心的多重对话(一) 被引量:5
5
作者 陈方竞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3-18,共6页
关键词 文学 五四文化 五四 自身 道德主义 对话 思想文化 西学东渐 近代 中国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道德主义”问题——五四新文化(文学)运动中心的多重对话(三) 被引量:1
6
作者 陈方竞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8-13,46,共7页
关键词 鲁迅 小说 文学 《新青年》 五四文化 话语 “人学” 语境 语汇 外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戏曲变革与“五四”新文化运动 被引量:9
7
作者 安葵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6,68,共7页
“五四”时期一些文化人否定戏曲的言论是片面的 ;然而提倡科学和民主、反帝反封建的“五四”精神对中国戏曲变革是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的。 4 0年代的“解放区戏剧”和 5 0年代以后的戏曲改革走过了曲折的道路 ,但在总体上继承发扬了... “五四”时期一些文化人否定戏曲的言论是片面的 ;然而提倡科学和民主、反帝反封建的“五四”精神对中国戏曲变革是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的。 4 0年代的“解放区戏剧”和 5 0年代以后的戏曲改革走过了曲折的道路 ,但在总体上继承发扬了“五四”精神并批判地继承了民族文化传统 ,没有走“西方化”的道路 ,因而使戏曲传统得以延续和发展。现在仍重复“五四”时期否定戏曲的论点 ,或者否定“五四”精神 ,认为戏曲不需要变革的观点都是不符合实际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变革 五四”新文化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整理国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 被引量:6
8
作者 卢毅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95-101,共7页
长期以来,“整理国故运动”被视为一股反动的思想逆流迭遭物议,批评它背离了五 四新文化的方向。而实际上,“整理国故运动”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孕育的产物,不仅没有与之相 背离,而且还是它在学术文化领域的延续和深化,进一步有力地... 长期以来,“整理国故运动”被视为一股反动的思想逆流迭遭物议,批评它背离了五 四新文化的方向。而实际上,“整理国故运动”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孕育的产物,不仅没有与之相 背离,而且还是它在学术文化领域的延续和深化,进一步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现代学术转型。具体 说来,在研究态度与目的上,胡适等人主张用“评判的态度”去“整理国故”,“还他一个本来面目”, 这一思想明显继承了五四新文化的理性批判精神;而在研究对象与方法上,他们也倡导以一种 “平等的眼光”扩大“整理国故”的范围,并号召“以科学的方法整理国故”,这一见解更充分弘扬了 五四新文化的民主科学精神。与此同时,“整理国故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也作出了 积极肯定的评价,由是超越了简单一元的文化替代论,极大地深化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西文化 问题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理国故运动 五四文化运动 胡适 顾颉刚 钱玄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相关概念及发展阶段——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 被引量:3
9
作者 田建民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3-52,共10页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旨在批判旧文化、倡导新文化的思想启蒙运动。该运动经历了发起、高潮与落潮三个阶段。自1915年9月《新青年》创刊至1916年12月的2卷4期是其发生期,特点是批判专制与迷信、宣传民主与科学。自1917年1月的2卷5期至1...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旨在批判旧文化、倡导新文化的思想启蒙运动。该运动经历了发起、高潮与落潮三个阶段。自1915年9月《新青年》创刊至1916年12月的2卷4期是其发生期,特点是批判专制与迷信、宣传民主与科学。自1917年1月的2卷5期至1920年9月的7卷6期是其高潮期,标志是形成了新文化阵营,促成了文学上的革命,爆发了政治上的五四运动。自1920年9月至1926年底是其落潮期,标志是新文化阵营开始分化,党派纷争取代了思想启蒙。随着新文化阵营在文人南下潮中的解体,新文化运动也宣告了落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运动 五四文化运动 思想启蒙运动 《新青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前疑古时代——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学术方法的变革 被引量:2
10
作者 晁福林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58-65,共8页
“前疑古时代”是指从戊戌维新到五四新文化运动这段时间内的中国学术发展的一个阶段,这个时代学术的新的发展变化为“疑古时代”的出现做了先期准备,其表现为:首先,中国学术逐步走出传统经学的老路,并逐渐打破对孔孟之道的迷信;... “前疑古时代”是指从戊戌维新到五四新文化运动这段时间内的中国学术发展的一个阶段,这个时代学术的新的发展变化为“疑古时代”的出现做了先期准备,其表现为:首先,中国学术逐步走出传统经学的老路,并逐渐打破对孔孟之道的迷信;其次,以科学精神为指导的学术和对于古史认识的新理论渐趋成熟;复次,地下考古资料在这个时期集中涌现,极大地扩展了学术界的理论视野。到了20世纪20年代,学术研究的发展已经到了非大变不可的地步,无论从研究方法上,抑或是从研究资料的准备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疑古时代 五四文化运动 学术方法变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四新文化运动史上应补的一页——读张闻天五四时期的一批论文 被引量:6
11
作者 彭明 张培森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1-4,共4页
今年是五四运动70周年。70年来,研究五四运动的专著和论文,可谓汗牛充栋。但是所有这些作品,不论用什么观点写成的,都没有或很少提到张闻天。五四当年(1919年),张闻天年仅19岁,是南京河海水利工程专门学校的学生。最近我们研读了他在当... 今年是五四运动70周年。70年来,研究五四运动的专著和论文,可谓汗牛充栋。但是所有这些作品,不论用什么观点写成的,都没有或很少提到张闻天。五四当年(1919年),张闻天年仅19岁,是南京河海水利工程专门学校的学生。最近我们研读了他在当时发表的一些文章,认为这位年轻人放射出的思想光辉,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史上是应该有所反映的。其中有的观点,至今对于人们总结五四以来的历史经验,仍有其一定的价值。一五四运动是在十月革命影响下发生的。十月革命使社会主义思潮在青年中流行开来。但是,社会主义思潮包括了各种流派,并不等同于马列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文化运动 张闻天 五四运动 五四时期 十月革命 社会主义思潮 历史经验 马列主义 毛泽东 重要论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四新文化运动主题浅议 被引量:2
12
作者 闫润鱼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6,共3页
为了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中共党史学会于5月4日联合召开了座谈会。中共中央党校、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及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等单位的2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会议由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常... 为了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中共党史学会于5月4日联合召开了座谈会。中共中央党校、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及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等单位的2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会议由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常务副会长陈威主持,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作会议总结。现将会议部分发言摘登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文化运动 政治运动 启蒙思想家 起止时间 《青年》 思想文化 陈独秀 论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对世纪末文化思潮对鲁迅的挑战(二)——兼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现实合法性问题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新宇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2期4-11,共8页
关键词 鲁迅 国是 新思潮 五四文化运动 现实 文化思潮 后现代文化 年代 中国文化 开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社会思潮对民族器乐现代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劲峰 《云梦学刊》 2017年第3期24-28,共5页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民族器乐的"现代性"主要受到源于西方认识论背景的科学主义思潮、文化融合意义下的中体西用思潮和旨在改善人类生存状态的平民主义思潮的影响。伴随着这三大思潮在中国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国传...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民族器乐的"现代性"主要受到源于西方认识论背景的科学主义思潮、文化融合意义下的中体西用思潮和旨在改善人类生存状态的平民主义思潮的影响。伴随着这三大思潮在中国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国传统音乐完成了它的"现代性"转型,民族器乐在深层次上找到了其存在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新文化运动 科学主义 平民主义 民族器乐 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四”新文化传统与作为“现代民族戏剧”的中国话剧
15
作者 董健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40-42,共3页
话剧在中国已有百年历史,它不仅被中国"本土化"了,而且从世界范围来看,这一艺术样式也可以说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国际化"。从我国现代文学艺术的历史实况来看,不能不承认话剧是"现代民族戏剧"。我们不要忘... 话剧在中国已有百年历史,它不仅被中国"本土化"了,而且从世界范围来看,这一艺术样式也可以说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国际化"。从我国现代文学艺术的历史实况来看,不能不承认话剧是"现代民族戏剧"。我们不要忘记,国内的文化民族主义(包括民粹主义)与西方某些"东方学家"相呼应,用不同的语言、从不同的角度,来反对中国文化的开放和变革。现在那高烧不退的"国学热",就包含着这种危险的文化意向。在全球化格局中我国戏剧的改革和发展,要切忌文化民族主义(包括民粹主义)在"爱国"和"伟大的民族复兴"的好听的口号下,堵塞了以自由、民主为核心价值的现代启蒙主义指导下的对外开放之路。要不断有外来的文艺品种被我们化成中国的民族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民族戏剧 五四”新文化 中国话剧 戏剧理论 戏剧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与“五四”新文化的局限性 被引量:2
16
作者 谢友祥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2期20-24,56,共6页
关键词 五四”新文化运动 文化 鲁迅 价值立场 现代中国 存在 批判 历史局限性 思想文化 成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抵抗性 被引量:3
17
作者 姜异新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21,共11页
在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中,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与主将,即便是回归鲁迅自身,将个体生命从集体话语中剥离出来的学者,也肯定鲁迅以自己的方式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别样介入。鲁迅的确以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的创作实绩率先支持了五四文学革... 在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中,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与主将,即便是回归鲁迅自身,将个体生命从集体话语中剥离出来的学者,也肯定鲁迅以自己的方式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别样介入。鲁迅的确以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的创作实绩率先支持了五四文学革命,那么,何来鲁迅对于新文化运动的抵抗?本文将百年前以学生示威游行为标志的爱国反帝之五四事件蕴含于五四新文化启蒙潮流之中来展开论述,分析鲁迅如何以其文学性呈现独有的五四遗产。基于诗学本质的讨论核心,在此统摄下的抵抗性意指三个层面的内涵:对于五四事件的无记载、零叙述是对主流五四叙事逐渐敷演出渲染性与转喻性的抵抗;反讽叙述模态对蕴含着线性进化观的新文化思维的有力抵抗;对于整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杂文诗性对抗时评式局限性表达之启蒙反思,而其抵抗的精神支点立基于自决的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文化运动 鲁迅 抗性 意识形态话语 五四文学革命 《狂人日记》 集体话语 个体生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四”新文化与二十世纪时代精神——论闻一多对郭沫若的评价
18
作者 刘殿祥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9,57,共6页
郭沫若的《女神》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深受新文化运动影响的闻一多站在时代文化的高度对郭沫若其人其诗进行了评价,敏锐地发现了《女神》的时代文化价值,首先提出《女神》反映了二十世纪时代精神的论断。本文全面展示... 郭沫若的《女神》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深受新文化运动影响的闻一多站在时代文化的高度对郭沫若其人其诗进行了评价,敏锐地发现了《女神》的时代文化价值,首先提出《女神》反映了二十世纪时代精神的论断。本文全面展示了闻一多对郭沫若及其《女神》的评价,以此说明郭沫若的《女神》和闻一多对《女神》的评论共同构成了"五四"新文化和二十世纪时代精神的主要组成部分,从中可见现代新诗和现代文化发生的历史文化语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闻一多 郭沫若 《女神》 "五四"新文化 时代精神 地方色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往古典精神的文艺复兴——兼论李长之重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内在理路与思想资源 被引量:2
19
作者 金浪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2019年第4期658-670,共13页
抗战时期李长之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估与其迎中国的文艺复兴方案乃是互为表里的关系。虽然否定了“五四”运动乃中国的文艺复兴这一流行说法,但李长之不仅不排斥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反而要求“整个的吸收”的主张,却又显示了其与文化... 抗战时期李长之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估与其迎中国的文艺复兴方案乃是互为表里的关系。虽然否定了“五四”运动乃中国的文艺复兴这一流行说法,但李长之不仅不排斥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反而要求“整个的吸收”的主张,却又显示了其与文化保守主义者的区别。通过借鉴18、19世纪之交德国古典时代对古希腊的渴慕以及由此实现的对启蒙运动的超越,李长之不仅把批判矛头瞄准了“清浅的理智主义”,而且将理智与情感相结合的古典精神视作文艺复兴的目标,从而致力于从周秦时代去掘发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正是古典精神在中西文化中的互通,使得李长之对“五四”运动的批评没有走向文化保守主义,而是立足于审美现代性思路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的创造性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长之 五四”新文化运动 文艺复兴 古典精神 传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形式主义——从毛泽东对“五四”新人物的批评说起 被引量:2
20
作者 徐宗勉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31-42,共12页
一近几年关于五四运动史研究的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作用提出新的评价。如有的论者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由于全面否定传统文化,造成了中国文化的断层;有的更把五四新文化运动说成是中国“文化大革命”的极左思想... 一近几年关于五四运动史研究的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作用提出新的评价。如有的论者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由于全面否定传统文化,造成了中国文化的断层;有的更把五四新文化运动说成是中国“文化大革命”的极左思想的源头。这类评价所着眼的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出现过的形式主义的缺点,而最早对此提出批评,并把它同中共党内“左”的思想相联系的是毛泽东。 1942年毛泽东在《党八股》中说:“五四运动时期,一班新人物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教条,提倡科学和民主,这些都是对的。……但是他们对于现状,对于历史,对于外国事物,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所谓坏就是绝对的坏,一切皆坏;所谓好就是绝对的好,一切皆好。这种形式主义地看问题的方法,就影响了后来这个运动的发展。”所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文化运动 形式主义 新人物 毛泽东 中国传统文化 陈独秀 中西文化 西方文化 民族性 五四运动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