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1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醚型聚氨酯/乙烯基酯树脂互穿聚合物网络结构的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万勇军 谢美丽 +4 位作者 顾宜 欧阳庆 刘小平 陆雯 王建华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135-137,14,共4页
以聚氨酯(PU)为组分Ⅰ、乙烯基酯树脂(VER)为组分Ⅱ,采用二步法制备了聚氨酯/乙烯基酯树脂互穿聚合物网络(PU/VER-IPN),采用透射电镜(TEM)和原子力显微镜观察了PU/VER-IPN的微观形态,用调制D... 以聚氨酯(PU)为组分Ⅰ、乙烯基酯树脂(VER)为组分Ⅱ,采用二步法制备了聚氨酯/乙烯基酯树脂互穿聚合物网络(PU/VER-IPN),采用透射电镜(TEM)和原子力显微镜观察了PU/VER-IPN的微观形态,用调制DSC(M-DSCTM )、动态力学分析方法(DMA)研究了IPN 的玻璃化转变行为及动态力学性能。结果表明,PU 网络与VER网络形成了多相微区结构,在界面处互穿和缠结,形成类似胞状的结构,PU 相为胞壁,VER为胞体。在PU 和VER之间,次级作用明显加强,出现氢键吸收峰,并且出现宽温度阻尼范围。当PU/VER= 40/60 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酯 乙烯基酯树脂 互穿聚合物网络 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支化聚酯/丁羟聚氨酯互穿聚合物网络的形态和力学性能 被引量:11
2
作者 宋雪晶 罗运军 +1 位作者 柴春鹏 李国平 《含能材料》 EI CAS CSCD 2008年第1期26-28,33,共4页
为改善丁羟聚氨酯弹性体的力学性能,采用互穿聚合物网络改性技术,将改性超支化聚酯引入丁羟聚氨酯体系,形成互穿聚合物网络。结果表明,超支化聚酯/丁羟聚氨酯互穿聚合物网络的最大拉伸强度和延伸率比单一丁羟聚氨酯网络提高了3倍以上。... 为改善丁羟聚氨酯弹性体的力学性能,采用互穿聚合物网络改性技术,将改性超支化聚酯引入丁羟聚氨酯体系,形成互穿聚合物网络。结果表明,超支化聚酯/丁羟聚氨酯互穿聚合物网络的最大拉伸强度和延伸率比单一丁羟聚氨酯网络提高了3倍以上。利用衰减全反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ATR-FTIR)和透射电镜分析互穿聚合物网络的化学结构和微相结构,以确定超支化聚合物对丁羟聚氨酯的增强增韧机理。认为互穿聚合物网络之间形成氢键以及微相分离是互穿网络力学性能提高的原因。当分散相粒径为1μm时,力学性能达到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子材料 复合固体推进剂 互穿聚合物网络 超支化聚酯 微相结构 增强增韧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穿聚合物网络(IPN)技术在功能高分子中的应用 被引量:32
3
作者 郭宝春 邱清华 贾德民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29-32,共4页
综述了互穿聚合物网络 (IPN)技术在功能材料中应用研究的进展。具体叙述功能膜材料、敏感性水凝胶、非线性光学极性聚合物、导电材料。
关键词 互穿聚合物网络 功能高分子 功能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氨酯/乙烯基酯树脂互穿聚合物网络合成动力学及相容性 被引量:8
4
作者 秦川丽 张巨生 +2 位作者 唐冬雁 蔡俊 蔡伟民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53-258,共6页
以丙烯酸乙酯为乙烯基酯树脂的共聚单体 ,利用“同步互穿”工艺室温固化制备了一系列聚氨酯 /乙烯基酯树脂互穿聚合物网络 (PU/VERIPN) .对IPN固化过程的动态跟踪及半定量考察的结果表明 :由于两网络不同的聚合机理及体系黏度的影响 ,P... 以丙烯酸乙酯为乙烯基酯树脂的共聚单体 ,利用“同步互穿”工艺室温固化制备了一系列聚氨酯 /乙烯基酯树脂互穿聚合物网络 (PU/VERIPN) .对IPN固化过程的动态跟踪及半定量考察的结果表明 :由于两网络不同的聚合机理及体系黏度的影响 ,PU网络先形成 ,网络形成得较完善 .采用示差扫描量热仪 (DSC)、原子力显微镜 (AFM )及透射电镜 (TEM)定性考察了IPN两网络间的相容性 ,结果表明 :形成的双相连续“同步互穿”体系的相畴尺寸在纳米级范围 ,当PU和VER的组成比为 80 /2 0和 70 /30时体系均出现一个玻璃化转变温度(Tg) ,较好地改善了PU与常规VER树脂的相容性 .进一步通过DSC实测和理论Tg 值的计算获得相容因子(θ) ,定量考察了两网络间的相容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穿聚合物网络 乙烯基酯树脂 动力学 相容因子(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氨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丁酯)互穿聚合物网络聚合物的阻尼性能 被引量:13
5
作者 吕冬 杜中杰 +1 位作者 张晨 励杭泉 《石油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994-997,共4页
采用本体聚合法合成出一系列阻尼性能良好的聚氨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丁酯)(PU/P(MMA-BMA))互穿聚合物网络(IPN)聚合物,通过动态力学分析方法表征了PU/P(MMA-BMA)IPN聚合物的阻尼性能。探讨了加入催化剂、高温后处理、交联... 采用本体聚合法合成出一系列阻尼性能良好的聚氨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丁酯)(PU/P(MMA-BMA))互穿聚合物网络(IPN)聚合物,通过动态力学分析方法表征了PU/P(MMA-BMA)IPN聚合物的阻尼性能。探讨了加入催化剂、高温后处理、交联剂用量及PU与P(MMA-BMA)的质量比对PU/P(MMA-BMA)IPN聚合物阻尼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经高温后处理后,以二月桂酸二丁基锡为催化剂、交联剂二乙烯基苯用量(占MMA和BMA的摩尔分数)为1.5%、PU与P(MMA-BMA)的质量比接近1或小于1时,PU/P(MMA-BMA)IPN聚合物具有良好的阻尼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酯 甲基丙烯酸甲酯 甲基丙烯酸丁酯 互穿聚合物网络 阻尼材料 动态力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穿聚合物网络技术对丁羟推进剂粘合剂体系性能的改善 被引量:12
6
作者 张磊 范夕萍 谭惠民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019-1022,共4页
通过互穿聚合物网络(IPN)技术,在原有丁羟推进剂粘合剂体系中添加甲基丙烯酸B酯作为塑料相,合成了3个系列的胶片。测定了预聚物的动态黏度,发现改性的预聚物黏度在反应初期明显低于原有预聚物黏度,丙烯酸酯的加入明显改善了其加工工艺性... 通过互穿聚合物网络(IPN)技术,在原有丁羟推进剂粘合剂体系中添加甲基丙烯酸B酯作为塑料相,合成了3个系列的胶片。测定了预聚物的动态黏度,发现改性的预聚物黏度在反应初期明显低于原有预聚物黏度,丙烯酸酯的加入明显改善了其加工工艺性能;对胶片力学性能的测试则表明,拉伸强度可达到1.432 MPa,断裂伸长率达到576.614%。可见,丙烯酸酯对胶片力学性能的改善起到了显著的作用。玻璃化转变温度的测定表征了IPN体系的相分离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穿聚合物网络 丁羟推进剂 加工工艺性能 力学性能 固化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氨酯/苯并噁嗪互穿聚合物网络的合成及表征 被引量:8
7
作者 陈晔 崔燕军 +1 位作者 王新灵 唐小真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719-721,729,共4页
采用二步法 ,以部分交联的聚氨酯 (PU)为聚合物 ,以双酚 A型苯并嗪 (BA)为聚合物 合成了聚氨酯 /苯并嗪互穿聚合物网络 (PU/BA IPN) ,对产物的性能进行了研究 ,同时应用升温红外对 PU/BA IPN的聚合进行动态跟踪 .结果表明 ,材料的... 采用二步法 ,以部分交联的聚氨酯 (PU)为聚合物 ,以双酚 A型苯并嗪 (BA)为聚合物 合成了聚氨酯 /苯并嗪互穿聚合物网络 (PU/BA IPN) ,对产物的性能进行了研究 ,同时应用升温红外对 PU/BA IPN的聚合进行动态跟踪 .结果表明 ,材料的热力学性能受体系结构形态的影响较大 .而形态主要由聚合物 (即 PU)的交联密度控制 ,体系的组成对形态影响呈非线性 .体系中存在的活性官能团——氨基团对苯并嗪的开环聚合有催化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酯 苯并恶嗪 互穿聚合物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端基改性超支化聚酯/丁羟聚氨酯互穿聚合物网络力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宋雪晶 罗运军 +2 位作者 刘林泉 李纠 郭凯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1-63,73,共4页
采用硬脂酸和乙酸酐对端羟基超支化聚酯的端基进行改性,并将其与端羟基聚丁二烯型聚氨酯(丁羟聚氨酯)形成互穿聚合网络。结果表明,硬脂酸改性超支化聚酯/丁羟聚氨酯互穿聚合物网络的最大强度和最大延伸率均比空白胶片提高了3倍以上,而... 采用硬脂酸和乙酸酐对端羟基超支化聚酯的端基进行改性,并将其与端羟基聚丁二烯型聚氨酯(丁羟聚氨酯)形成互穿聚合网络。结果表明,硬脂酸改性超支化聚酯/丁羟聚氨酯互穿聚合物网络的最大强度和最大延伸率均比空白胶片提高了3倍以上,而乙酸酐改性的超支化聚酯与丁羟聚氨酯形成的互穿聚合物网络存在明显的相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穿聚合物网络 超支化聚酯 端基改性 聚氨酯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双环戊二烯环氧树脂/聚氨酯互穿聚合物网络的制备及其性能 被引量:7
9
作者 谭怀山 俞霞 +4 位作者 童丽 唐新华 张小华 莫雄 徐伟箭 《化工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45-249,260,共6页
以N-对羧基苯基马来酰亚胺(CPMI)和乙二醇单双环戊二烯基醚(EMDCPE)为单体合成了新型共聚物(CPMI-co-EMDCPE),将其作为二氧化双环戊二烯环氧树脂(DCPDE)/聚氨酯(PU)互穿聚合物网络(IPNs)体系的固化剂,以期改善互穿聚合物网络之间的相容... 以N-对羧基苯基马来酰亚胺(CPMI)和乙二醇单双环戊二烯基醚(EMDCPE)为单体合成了新型共聚物(CPMI-co-EMDCPE),将其作为二氧化双环戊二烯环氧树脂(DCPDE)/聚氨酯(PU)互穿聚合物网络(IPNs)体系的固化剂,以期改善互穿聚合物网络之间的相容性和热性能。采用红外光谱法对固化剂及互穿聚合物网络的结构进行表征。对不同固化体系涂膜的热稳定性、力学性能和微观形貌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互穿聚合物网络的形成,提高了二氧化双环戊二烯环氧树脂的弯曲强度、附着力和抗冲击强度。新型固化剂的加入普遍提高了二氧化双环戊二烯环氧树脂/聚氨酯互穿聚合物网络的耐热性能,增韧改性后的环氧树脂呈现明显的两相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双环戊二烯环氧树脂 聚氯酯 互穿聚合物网络 微观形貌 固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氨酯/环氧树脂互穿聚合物网络半硬泡沫的结构与性能 被引量:5
10
作者 花兴艳 王源升 +1 位作者 赵培仲 朱金华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32-35,40,共5页
采用同步法合成了聚醚型聚氨酯/环氧树脂互穿聚合物网络半硬泡沫。通过FTIR,DMA,SEM研究了IPN半硬泡沫的化学结构、动态力学性能以及微观结构形态。FTIR分析表明了聚氨酯和环氧树脂的网络间存在接枝反应。很宽组成比范围内IPN半硬泡沫... 采用同步法合成了聚醚型聚氨酯/环氧树脂互穿聚合物网络半硬泡沫。通过FTIR,DMA,SEM研究了IPN半硬泡沫的化学结构、动态力学性能以及微观结构形态。FTIR分析表明了聚氨酯和环氧树脂的网络间存在接枝反应。很宽组成比范围内IPN半硬泡沫均显示出单一的宽温域玻璃化转变,而且该转变随着环氧树脂含量的增加向高温方向移动。通过SEM发现IPN半硬泡沫泡孔结构形状都比较均一。循环加载压缩发现所有IPN泡沫不仅压缩性能好而且具有很好的回弹性,大变形压缩后泡沫几乎不变形,重复使用性能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酯 环氧树脂 互穿聚合物网络 半硬泡沫 相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化丁腈橡胶/聚甲基丙烯酸酯互穿聚合物网络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珍 陈祥宝 +3 位作者 王景鹤 栗付平 王力 郭湘瑶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4,16,共5页
采用序列法制备氢化丁腈橡胶(HNBR)/聚甲基丙烯酸酯互穿聚合物网络(IPN)阻尼材料。IPN体系的红外曲线在1750-1700cm^-1及1190-1150cm^-1范围内出现了较强的特征峰,可以证明聚甲基丙烯酸酯的存在。物理机械性能表明,随着甲基丙烯酸... 采用序列法制备氢化丁腈橡胶(HNBR)/聚甲基丙烯酸酯互穿聚合物网络(IPN)阻尼材料。IPN体系的红外曲线在1750-1700cm^-1及1190-1150cm^-1范围内出现了较强的特征峰,可以证明聚甲基丙烯酸酯的存在。物理机械性能表明,随着甲基丙烯酸酯的酯基体积增大,IPN的硬度、拉伸强度及100%定伸强度减小。动态性能表明HNBR与聚甲基丙烯酸酯形成的IPN体系能够拓宽HNBR的阻尼温度范围。HNBR/聚甲基丙烯酸正丁酯IPN的阻尼因子较高,适用于约束阻尼系统,而HNBR/聚甲基丙烯酸甲酯IPN具有较高的损耗模量和适宜的阻尼因子,适于自由阻尼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化丁腈橡胶 聚甲基丙烯酸酯 互穿聚合物网络 阻尼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氨酯乳液互穿聚合物网络的制备与结构 被引量:11
12
作者 游晓亮 夏修旸 汤嘉陵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65-68,共4页
以甲苯二异氰酸酯(TDI)、聚己二酸丁二醇酯(PBA2000)和环氧树脂(E-20)为主要原料,制备了高环氧树脂含量的聚氨酯(PU)/环氧树脂(EP)乳液互穿聚合物网络(LIPN)。通过红外光谱,动态力学分析,透射电镜等研究了产物的结构与性能。结果表明,L... 以甲苯二异氰酸酯(TDI)、聚己二酸丁二醇酯(PBA2000)和环氧树脂(E-20)为主要原料,制备了高环氧树脂含量的聚氨酯(PU)/环氧树脂(EP)乳液互穿聚合物网络(LIPN)。通过红外光谱,动态力学分析,透射电镜等研究了产物的结构与性能。结果表明,LIPN已形成,乳液乳胶粒子为非核壳结构,EP和PU两种组分完全互容且在分子尺度互穿。改性PU的耐溶剂性大幅提高,表现出明显的互穿协同效应。可作为一种新型的环保PU涂层应用于各个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酯 乳液互穿聚合物网络 核壳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VA/PBA乳胶互穿聚合物网络阻尼材料的研究 被引量:16
13
作者 晏欣 姚树人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92-95,共4页
用种子乳液聚合的方法合成了一系列 PVA/ PBA乳胶互穿聚合物网络。提出了用相容程度来定量表征聚合物共混物中两组分的相容性。动态力学谱结果表明 ,乳胶双向互穿以及 BA同 AN共聚可极大地改善 PBA与 PVA的相容性和乳胶
关键词 PVA/PBA 乳胶互穿聚合物网络 阻尼材料 研究 相容性 阻尼性能 聚乙酸乙烯酯 聚丙烯酸丁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淀粉和生物降解大分子间的半互穿聚合物网络的耐水性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吴航 冉祥海 +2 位作者 张坤玉 庄宇刚 董丽松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975-978,共4页
以淀粉和可生物降解的PCL或PHBV等疏水性脂肪族聚酯为原料,制备了淀粉基的Sem i-IPN材料.加入PCL或PHBV等疏水性大分子的使淀粉基Sem i-IPN材料的耐水性能相对于原淀粉有很大的改善,通过热处理和溶剂化作用能使Sem i-IPN的耐水性进一步... 以淀粉和可生物降解的PCL或PHBV等疏水性脂肪族聚酯为原料,制备了淀粉基的Sem i-IPN材料.加入PCL或PHBV等疏水性大分子的使淀粉基Sem i-IPN材料的耐水性能相对于原淀粉有很大的改善,通过热处理和溶剂化作用能使Sem i-IPN的耐水性进一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穿聚合物网络 淀粉 耐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胶-海藻酸钠半互穿聚合物网络膜及其电刺激响应行为的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刘根起 赵晓鹏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73-475,478,共4页
 制备了明胶 海藻酸钠半互穿聚合物网络膜,研究了膜的溶胀吸水率及其电刺激响应行为。结果表明海藻酸钠的引入可大大提高明胶的吸水率,在NaCl溶液中,该半互穿聚合物网络水凝胶膜在非接触直流电场作用下向电场负极弯曲,其弯曲速度及弯...  制备了明胶 海藻酸钠半互穿聚合物网络膜,研究了膜的溶胀吸水率及其电刺激响应行为。结果表明海藻酸钠的引入可大大提高明胶的吸水率,在NaCl溶液中,该半互穿聚合物网络水凝胶膜在非接触直流电场作用下向电场负极弯曲,其弯曲速度及弯曲偏转量受外加电场强度和膜中聚离子浓度的影响。在循环电场作用下,膜的弯曲响应行为具有良好的可逆性。通过聚电解质凝胶弯曲理论初步解释了其弯曲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胶-藻酸钠 互穿聚合物网络 电刺激响应 水凝胶膜 弯曲 电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氨酯/乙烯基酯树脂顺序互穿聚合物网络形成反应动力学的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万勇军 顾宜 +5 位作者 谢美丽 凌鸿 欧阳庆 陆雯 刘小平 王建华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2001年第1期69-72,共4页
采用恒温DSC研究了聚氨酯 /乙烯基酯树脂顺序互穿聚合物网络 (PU/VER-IPN)的反应动力学。结果表明 ,顺序PU/VER -IPN的形成分二步。聚氨酯 (PU)首先形成网络一 ,然后乙烯基酯树脂 (VER)形成网络二。两步反应都用n级反应模型来描述。确... 采用恒温DSC研究了聚氨酯 /乙烯基酯树脂顺序互穿聚合物网络 (PU/VER-IPN)的反应动力学。结果表明 ,顺序PU/VER -IPN的形成分二步。聚氨酯 (PU)首先形成网络一 ,然后乙烯基酯树脂 (VER)形成网络二。两步反应都用n级反应模型来描述。确定了反应动力学参数 :PU的反应级数为n1=1.2 9,lgk1=3.2 71/min ,Ea1=2 5 .9kJ/mol;VER的反应级数为n2 =0 .96 1,lgk2 =4.44 1/min,Ea2 =40 .2kJ/mol。根据动力学参数得出了反应速度、和反应温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曲线及PU/VER-IPN形成的工艺参数 :反应温度 6 0℃、反应时间 2h ;反应温度 ,10 0℃、反应时间 2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酯 乙烯基酯树脂 互穿聚合物网络 反应动力学 工艺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烯醇/聚苯乙烯互穿聚合物网络合成与溶胀性能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谢祥林 徐满才 +1 位作者 高淑芹 廖素芳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5-68,89,共5页
通过分步悬浮聚合法首先得到聚醋酸乙烯酯(PVAc)/聚苯乙烯(PSt)互穿聚合物网络,然后将该互穿网络醇解,得到亲水性的聚乙烯醇(PVA)与疏水性的聚苯乙烯(PSt)组成的互穿聚合物网络(PVA/PSt IPN).树脂的红外光谱图和羟值测定结果表明:PVA/PS... 通过分步悬浮聚合法首先得到聚醋酸乙烯酯(PVAc)/聚苯乙烯(PSt)互穿聚合物网络,然后将该互穿网络醇解,得到亲水性的聚乙烯醇(PVA)与疏水性的聚苯乙烯(PSt)组成的互穿聚合物网络(PVA/PSt IPN).树脂的红外光谱图和羟值测定结果表明:PVA/PSt IPN在合成过程中PVAc与PSt之间并未发生化学反应,而是相互渗透,机械缠结,其羟值随PVA质量增加而增大.PVA/PSt IPN在环己烷中的溶胀率极小而在弱极性的溶剂中溶胀率较高;和一般溶剂相比,PVA/PSt IPN在苯酚中溶胀率最大;PVA/PSt IPN在水中的溶胀率随着PVA质量分数增加而增大,随着PVA的交联度增大而变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苯乙烯 聚乙烯醇 互穿聚合物网络(IPN) 溶胀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轭三组分互穿聚合物网络的力学性能和形态——聚氨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废胶粉体系 被引量:7
18
作者 郭宝春 邱清华 贾德民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0-16,共7页
基于共轭三组分互穿聚合物网络 (CTC_IPN)和界面共轭互穿这两个新概念 ,通过互穿聚合物网络技术成功地制备了聚氧化丙烯二元醇聚氨酯 /聚 (甲基丙烯酸甲酯 共 三烯丙基异氰脲酸酯 ) /废胶粉CTC_IPN(PU/P(MMA_co_TAIC) /SRP_CTC_IPN ) ... 基于共轭三组分互穿聚合物网络 (CTC_IPN)和界面共轭互穿这两个新概念 ,通过互穿聚合物网络技术成功地制备了聚氧化丙烯二元醇聚氨酯 /聚 (甲基丙烯酸甲酯 共 三烯丙基异氰脲酸酯 ) /废胶粉CTC_IPN(PU/P(MMA_co_TAIC) /SRP_CTC_IPN ) ,研究了这种材料以及PU/SRP共混物的力学性能 .结果表明 ,PU /P(MMA_co_TAIC) /SRP_CTC_IPN由于含公共网络P(MMA_co_TAIC) ,其性能明显优于PU/SRP共混物 .用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 )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研究了PU/P(MMA_co_TAIC) /SRP_CTC_IPN和PU/SRP共混物的断面形貌 ,结果表明 ,两者具有完全不同的断裂机理 .TEM结果表明 ,P(MMA_co_TAIC)网络能分别与PU及SRP网络互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穿聚合物网络 废胶粉 PU PMMA 力学性能 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粘弹性阻尼材料中互穿聚合物网络技术的应用 被引量:4
19
作者 唐冬雁 蔡伟民 +2 位作者 于金姝 张巨生 周德瑞 《功能高分子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4期503-508,共6页
阐述了粘弹性材料在振动波作用下的阻尼机理,指出声波法和模量法的统一性。综述了互穿聚合物网络技术要点,并解释相分离体系宽玻璃化转变区间的形成机理;介绍了互穿聚合物网络技术形成的新途径及梯度互穿聚合物网络技术要点。
关键词 互穿聚合物网络 IPN 粘弹性材料 阻尼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基丙烯酸B酯改善以HTPB为基聚氨酯互穿聚合物网络的工艺性能与力学性能 被引量:7
20
作者 张磊 初立秋 谭惠民 《火炸药学报》 EI CAS CSCD 2006年第1期40-43,共4页
以聚甲基丙烯酸B酯(BM A)为塑料相,以端羟基聚丁二烯(HTPB)为基的聚氨酯(PU)为橡胶相合成了多种配方的互穿聚合物网络(IPN)胶片。测定了预聚物的黏度,发现预聚物黏度可降低到0.500 Pa.s以下,加入丙烯酸酯后,其工艺性能得到改善。测试结... 以聚甲基丙烯酸B酯(BM A)为塑料相,以端羟基聚丁二烯(HTPB)为基的聚氨酯(PU)为橡胶相合成了多种配方的互穿聚合物网络(IPN)胶片。测定了预聚物的黏度,发现预聚物黏度可降低到0.500 Pa.s以下,加入丙烯酸酯后,其工艺性能得到改善。测试结果表明,改进工艺后胶片的拉伸强度达1.432M Pa,断裂伸长率达576.614%。丙烯酸酯对胶片力学性能的改善效果著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化学 互穿聚合物网络 工艺性能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