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互构研究
1
作者 陈建华 舒豪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8-30,34,共4页
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是互构共生、协同共进、同频共振的关系,研究两者互构机理和系统建构是促进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必然要求。从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现实指向来理解互构机理及系统建构具备必要性,目前互构机... 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是互构共生、协同共进、同频共振的关系,研究两者互构机理和系统建构是促进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必然要求。从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现实指向来理解互构机理及系统建构具备必要性,目前互构机理及系统建构面临系统结构整合存在阻滞、系统流畅运转存在障碍、系统单元协同存在隔阂等困境,需要统筹兼顾推进结构整合、优势互补保障单元协同、巩固基底构塑运转机制,推动构建完善的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互构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学生党建 思想政治教育 互构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构视角下全社会参与“大思政课”建设的协调整合机制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温惠淇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3-48,共6页
全社会参与“大思政课”建设理念的提出是对思政课程与社会实践之间应然关系的一种认识与回应。协调整合是增强思政课社会属性的关键机制,历经了“引社会入思政”的嵌入逻辑以及“引思政入社会”的同构逻辑,但仍旧存在问题与挑战,亟待... 全社会参与“大思政课”建设理念的提出是对思政课程与社会实践之间应然关系的一种认识与回应。协调整合是增强思政课社会属性的关键机制,历经了“引社会入思政”的嵌入逻辑以及“引思政入社会”的同构逻辑,但仍旧存在问题与挑战,亟待在新视角下进行完善与升级。互构逻辑以共时性互释为重要概念,对协调整合这一关键机制的再审视提供新视角,揭示其中更为复杂的作用机理、更为多样的实践形态以及更为深刻的范式转型,进一步推动“大思政课”的社会参与理念从形式走向实质。深入推动全社会参与“大思政课”建设,要以三课联动助推价值协调、以主体协作打破行业壁垒、以要素重组强化社会共识,进而实现协同效应、跨界效应与扩展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思政课” 社会互构 互构谐变 范式整合 社会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流融合与多元互构:多组学视野下西南文化景观的地域空间格局及其构成关系解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徐辉 刘杰 周容伊 《华中建筑》 2024年第10期7-12,共6页
以多组学视野审视西南地区,通过对西南考古文化区系与中华文明起源的梳理,西南民族文化走廊与中华民族格局的考察,西南地域文化共同体与东亚跨境景观的整合,揭示了西南文化景观在文明源流、民族聚居及跨境景观影响下地域空间格局的构成... 以多组学视野审视西南地区,通过对西南考古文化区系与中华文明起源的梳理,西南民族文化走廊与中华民族格局的考察,西南地域文化共同体与东亚跨境景观的整合,揭示了西南文化景观在文明源流、民族聚居及跨境景观影响下地域空间格局的构成关系,总结西南文化景观“多元互构”的地域空间格局,指出其构成关系共同形塑了“交流融合”的本土化西南文化景观。“交流融合与多元互构”是西南文化景观地域空间格局的综合特征,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佐证,反映了西南文化景观在中华文化漫长的历史流变中始终保持“和而不同”的地方景观与人文特色,至今仍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繁盛景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文化景观 地域空间格局 交流融合 多元互构 成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技术与组织互构的理论视角
4
作者 张春满 王秀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1-109,共9页
以数字化全面驱动治理方式创新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从技术与组织互构的理论视角审视,科学技术对于政党组织形态的变革既有“技术机遇”式的正向推动作用,也有“技术利维坦”的负向作用,保持二者的结构性均衡是政党组织... 以数字化全面驱动治理方式创新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从技术与组织互构的理论视角审视,科学技术对于政党组织形态的变革既有“技术机遇”式的正向推动作用,也有“技术利维坦”的负向作用,保持二者的结构性均衡是政党组织创新发展的关键。聚焦中国共产党的数字技术应用实践,在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领域中,技术的赋能效应通过技术定制、技术弹性和技术价值公约三个作用点,分别提升了组织效率、促进了组织结构嵌合、发挥了行动者能动性,实现基层党组织数字化转型、基层治理组织体系数字化协作、技术善治保障基层社会平衡发展。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纵深发展,要构建党建引领和数字要素升级的双重作用机制,通过标准与精准双线融合、自主与协作双环并进、需求与供给双边联动、局部与整体双向统筹,在数据、平台、用户和思维四个维度深化数字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创新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 数字赋能 技术与组织互构 治理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创新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互构理路
5
作者 杨琴 郭跃 《领导科学论坛》 2024年第12期56-59,共4页
科技创新与中国式现代化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其整体实力及其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更是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基于中国国情和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目标为... 科技创新与中国式现代化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其整体实力及其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更是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基于中国国情和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目标为我国科技创新指明了前进方向。新征程上,推动科技创新与中国式现代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要夯实政治认同根基、充分发挥制度优势、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科技篇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 中国式现代化 新质生产力 互构理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构与显现:跨学科美学视角下Web前端界面设计研究
6
作者 张娜婷 《美术教育研究》 2024年第8期129-131,共3页
为了探索美学和Web前端界面设计跨学科式的互构与显现表达模式,该文通过分析跨学科美学在精神意义上对人类的情感关怀,概括Web前端界面设计的多维度视觉美学表达模式,将美学背景下衍生的美育元素植入Web前端界面设计,总结跨学科美学视角... 为了探索美学和Web前端界面设计跨学科式的互构与显现表达模式,该文通过分析跨学科美学在精神意义上对人类的情感关怀,概括Web前端界面设计的多维度视觉美学表达模式,将美学背景下衍生的美育元素植入Web前端界面设计,总结跨学科美学视角下Web前端界面科学的设计方法。此方法能够开拓美学和Web前端界面互构与显现的设计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学科美学 Web前端 界面设计 互构与显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国互构、在家女性与民族寓言——抗战电影中“家庭叙事”的流变
7
作者 张莹 《今古文创》 2024年第22期88-90,共3页
电影中的家庭叙事是以家庭为主要故事空间和情感枢纽,讲述家庭成员的成长经历与命运遭遇,进而折射时代变迁与社会发展的叙事类型。在早期抗战电影的家庭叙事中,家国同构向家国互构转变,强调了家庭对于国家、民族的贡献。从“十七年”时... 电影中的家庭叙事是以家庭为主要故事空间和情感枢纽,讲述家庭成员的成长经历与命运遭遇,进而折射时代变迁与社会发展的叙事类型。在早期抗战电影的家庭叙事中,家国同构向家国互构转变,强调了家庭对于国家、民族的贡献。从“十七年”时期抗战电影的家庭叙事中发现,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发生了本质性变化,“在家女性”成为无产阶级抗战的新主体。新世纪抗战电影的家庭叙事表现了抗战时期逃难路上家庭流散与重组的生存境况,并以“民族寓言”的方式拓展了战事、灾荒背景下家庭叙事的广度与深度。抗战电影的“家庭叙事”显现出整体性流变的迹象,这既符合东方伦理式的家庭文化观念,也带有独特的审美现代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电影 家庭叙事 家国互构 在家女性 民族寓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娱乐至死·虚实互构·全景监狱——论《饥饿游戏》中传媒技术的文化影射 被引量:9
8
作者 蒋晓丽 王志华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91-94,共4页
电影文本《饥饿游戏》以其独特的内容和形式映射了现实中传媒技术文化的发展趋势。本文结合影片文本的分析,主要探讨了以下问题:搭载着媒介技术的娱乐方式将偏向何处?模拟技术"虚"与"实"的混淆是以怎样的原理与过... 电影文本《饥饿游戏》以其独特的内容和形式映射了现实中传媒技术文化的发展趋势。本文结合影片文本的分析,主要探讨了以下问题:搭载着媒介技术的娱乐方式将偏向何处?模拟技术"虚"与"实"的混淆是以怎样的原理与过程运作的?人怎样成就了媒介的技术控制?笔者在肯定虚拟生存不可避免地带有技术化弊病的前提下,通过"娱乐至死"、"虚实互构"、"全景监狱"对异化发展趋势作了归纳,对传媒技术进行了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饥饿游戏》 传媒技术文化 娱乐至死 虚实互构 全景监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需求互构视域下大学筹资能力发展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李洁 《现代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4-58,共5页
社会捐赠作为当前大学筹资的一个重要渠道,对大学具有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多重效用。从社会交换关系的角度看,捐赠者与大学之间存在着多元需求互构关系。近年来我国大学捐赠的规模和数量呈上涨趋势,但整体来看,仍然存在着筹资意识落后、... 社会捐赠作为当前大学筹资的一个重要渠道,对大学具有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多重效用。从社会交换关系的角度看,捐赠者与大学之间存在着多元需求互构关系。近年来我国大学捐赠的规模和数量呈上涨趋势,但整体来看,仍然存在着筹资意识落后、筹资方式单一、机构建设滞后等一系列问题,阻碍了大学筹资水平的发展,需从筹资理念、筹资机制、组织制度和筹资策略几方面提升我国大学的筹资能力,激发大学办学活力,促进大学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捐赠 大学筹资 需求互构 创新战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主义与人民民主的“双重互构”逻辑——毛泽东“民主新路”探索及其新时代启示 被引量:5
10
作者 陈晓斌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4-39,共6页
建国后毛泽东对"民主新路"的战略探索是连续而系统的,展现了独特的理论逻辑。依据毛泽东关于"民主新路"的话语表达和历史实践,这一理论逻辑可作如下概括:社会主义与人民民主本质上属于"双重互构"的关系,... 建国后毛泽东对"民主新路"的战略探索是连续而系统的,展现了独特的理论逻辑。依据毛泽东关于"民主新路"的话语表达和历史实践,这一理论逻辑可作如下概括:社会主义与人民民主本质上属于"双重互构"的关系,一方面,人民民主必须建立在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之上,由此才能避免把民主当作各种利益集团获取政治领导权的博弈过程;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国家的治理体系必须充分体现人民民主,由此才能实现"人类解放"这一社会主义的应有价值。从这一理论逻辑去理解毛泽东的"民主新路"战略探索,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社会主义 人民民主 双重互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入、互构、增能:社会工作与高校学生工作的一种互动逻辑 被引量:13
11
作者 成洪波 《社会工作》 2015年第3期67-74,126-127,共8页
文章在对以往有关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学生工作的必要性、机制、路径等方面的成果进行系统反思的基础上,分析了社会工作与高校学生工作之间的关系机制,提出一种可能的互动逻辑,即通过建立高校主动吸纳与社会工作积极嵌入相结合的"导入... 文章在对以往有关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学生工作的必要性、机制、路径等方面的成果进行系统反思的基础上,分析了社会工作与高校学生工作之间的关系机制,提出一种可能的互动逻辑,即通过建立高校主动吸纳与社会工作积极嵌入相结合的"导入",促成高校相关主体与社会工作之间的"互构",实现学生成长成才、教师能力提升、学校治理创新以及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等多向度"增能",为当前社会工作与高校学生工作的有效互动、融合、共生提供了逻辑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工作 高校学生工作 动逻辑 导入 互构 增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业本科教育的政策演变、现实困境和发展路径——基于社会互构论的视角 被引量:19
12
作者 陈永利 李素敏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6期53-58,共6页
在社会互构论视角下,职业本科教育是人的发展、教育发展、社会发展的互构共变,是多元主体的跨界融合、系统整合、发展演进,是一种新型跨界融合教育。这种人才培养类型和培养层次的共时性、相应性、互构性变化,带来新的理论建构和路径探... 在社会互构论视角下,职业本科教育是人的发展、教育发展、社会发展的互构共变,是多元主体的跨界融合、系统整合、发展演进,是一种新型跨界融合教育。这种人才培养类型和培养层次的共时性、相应性、互构性变化,带来新的理论建构和路径探索。从政策演变来看,职业本科教育先后经历理念提出、试点探索、落地实施、完善法治等阶段,正在跨入内部装修的攻坚阶段。从实践来看,职业本科教育主要面临办学体量较小、受益群体较小、办学类型复杂、办学实力不足、经费来源单一、办学后劲不足等现实困境。从生成逻辑来看,人的发展是职业本科教育的本质性逻辑,教育发展是职业本科教育的内生性逻辑,社会发展是职业本科教育的外生性逻辑。因此,职业本科教育的发展路径是:打破教育观念束缚,推进教育公平;健全投入保障机制,解决资金瓶颈;构建评价与培养体系,提高话语权;稳步扩大办学规模,推进职教高考与普通高考改革;消除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壁垒,推进共生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本科教育 社会互构 互构共变 跨界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外语思维抑或是互构式思维 被引量:5
13
作者 丛滋杭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0-72,共3页
外语教学界一直倡导用外语思维,有学者对此提出质疑。事实上,能否用外语思维有着多种因素在起作用,并非如想象的那么简单易行。本文从分析中西方传统思维模式及其在语言中的表现特征入手,说明融合式或互构式思维应是外语教学中的趋势。
关键词 思维模式 外语教学 互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基层党建创新与教师专业发展的良性互构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克君 《现代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90-93,共4页
高校基层党组织创新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面临共同的形势与任务,促进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与教师专业发展良性互构应从三个方面着手,以团队为基础,实现组织形式的互构,以目标为基础,实现发展愿景的互构,以功能为基础,实现活动内容的互构... 高校基层党组织创新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面临共同的形势与任务,促进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与教师专业发展良性互构应从三个方面着手,以团队为基础,实现组织形式的互构,以目标为基础,实现发展愿景的互构,以功能为基础,实现活动内容的互构,最终带动和促进基层党建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良性互构,实现个人与团队的共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基层党建 教师专业发展 良性互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良性互构 被引量:3
15
作者 任鹏 周莉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年第3期65-68,共4页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两个重要方面。要实现二者的良性互构,必须科学认识它们的统一性,即良性互构的应然基础;同时认真破解它们的对立性,即良性互构的实然障碍。在此基础上,选择实现两者互为、互构的科学路径,...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两个重要方面。要实现二者的良性互构,必须科学认识它们的统一性,即良性互构的应然基础;同时认真破解它们的对立性,即良性互构的实然障碍。在此基础上,选择实现两者互为、互构的科学路径,以期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整体性优化和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 良性互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企业社会工作发展的视角创新与路径建构——以互构性发展为分析框架 被引量:2
16
作者 戚玉 严骏夫 《社会工作》 2015年第3期35-44,125,共10页
企业社会工作是将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方法和技能用于企业相关领域的专业行动和职业实践。以往研究忽视了从社会工作与企业整体发展的角度思考彼此的关系,因而在面对我国企业社会工作实践面临的专业伦理价值与企业利益之间存在冲突、... 企业社会工作是将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方法和技能用于企业相关领域的专业行动和职业实践。以往研究忽视了从社会工作与企业整体发展的角度思考彼此的关系,因而在面对我国企业社会工作实践面临的专业伦理价值与企业利益之间存在冲突、专业技术与企业多元需求之间存在失衡,以及社会工作的制度化水平与企业发展目标之间存在断裂等困境时,缺乏足够的解释力和有效性。本文尝试以互构性发展为理论分析视角,提出企业发展与社会工作在主体、目标、功能、场域等方面的互构性分析维度,并从双向嵌入关系、制度变迁与创新、合法性与自主性建构、多主体参与等方面,建构出符合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本土化与当代企业发展的互构性实践路径,以超越和弥合当前我国企业社会工作与企业发展之间存在的各种分野和断裂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社会工作 企业发展 互构性发展 实践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科教学“互构”的校本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赵敏 冯永升 陈功 《江苏教育》 2020年第82期45-47,共3页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将小学学科教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开展多学科、多途径互相融合、互相渗透、互相补充的“互构”学习,一方面能够给学科教学抹上厚重的价值观教育底色,更加有助于培养出有素养、有气质、有思想...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将小学学科教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开展多学科、多途径互相融合、互相渗透、互相补充的“互构”学习,一方面能够给学科教学抹上厚重的价值观教育底色,更加有助于培养出有素养、有气质、有思想、有“红色基因”的学生;另一方面,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注入了生机勃勃的“学科气质”,放射出更加多姿多彩的生命光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学科教学 互构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土社会工作与专业社会工作的互构演化——“1+3”组合实践模式的学理阐释 被引量:2
18
作者 沈新坤 《社会工作》 2009年第22期37-39,共3页
"1+3"实践组合模式的学理研究表明:虽然两种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截然不同,但二者既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也非简单的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因为在这些表象背后深藏着文明的冲突与整合;两种社会工作在相互对立的同时,也在相互建构,... "1+3"实践组合模式的学理研究表明:虽然两种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截然不同,但二者既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也非简单的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因为在这些表象背后深藏着文明的冲突与整合;两种社会工作在相互对立的同时,也在相互建构,展示出互构演化发展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土社会工作 专业社会工作 “1+3”组合实践模式 互构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业结构调整与社会流动:互构性视角 被引量:1
19
作者 汪国华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07年第6期116-119,128,共5页
产业结构的调整无疑会引发大规模结构性的社会流动,两者在某一时段会发生直接的一致性,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偏离,与此同时,社会流动明流与暗流的重叠也型塑着产业结构,通过职业结构的显性变动促发产业结构改变,本文基于学科交叉的视野,力... 产业结构的调整无疑会引发大规模结构性的社会流动,两者在某一时段会发生直接的一致性,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偏离,与此同时,社会流动明流与暗流的重叠也型塑着产业结构,通过职业结构的显性变动促发产业结构改变,本文基于学科交叉的视野,力求探明产业结构调整与社会流动的互构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结 社会流动 暗流 互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宗教旅游场域中的人神互构与圣俗交织 被引量:1
20
作者 孙浩然 《宜春学院学报》 2012年第7期36-43,共8页
宗教旅游是一个具有自身逻辑和关系结构的、相对自主性的场域。该场域中的主要行动者如旅游者、经营者、宗教团体、政府机构、当地居民,从各自占据的位置和附着其上的资本出发,以各自的行动逻辑和策略,展开博弈、合作、竞争,追逐各自的... 宗教旅游是一个具有自身逻辑和关系结构的、相对自主性的场域。该场域中的主要行动者如旅游者、经营者、宗教团体、政府机构、当地居民,从各自占据的位置和附着其上的资本出发,以各自的行动逻辑和策略,展开博弈、合作、竞争,追逐各自的利益需求,形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神、自然与社会,自然与宗教、宗教与社会等微观、中观、宏观层面错综复杂的多种交互关系,并连同行动者及其行动策略本身,作为整体镶嵌在以人神互构为根本过程、圣俗交织为主要特色的社会空间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旅游 场域 人神互构 圣俗交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