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互文性写作:新的文本表意策略
被引量:5
- 1
-
-
作者
闵云童
-
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
出处
《当代文坛》
CSSCI
2007年第1期59-61,共3页
-
-
关键词
互文性写作
文本理论
表意策略
互文性理论
后结构主义
文学研究
文学传统
文学批评
-
分类号
I04
[文学—文学理论]
-
-
题名从统编教材编写意图看“互文性写作”的思维展开路径
被引量:2
- 2
-
-
作者
王学进
-
机构
江苏省常州市邹区实验小学
-
出处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33-36,共4页
-
文摘
精准把脉教材的编写意图,顺着教材的编写体系设计学习活动能实现“学生、教师、教材、编者”的同频共振,最大化地发挥教学效能。基于统编教材“向读学写”“读写融通”的独特体例,开展以模仿为主要思维路径的“互文性写作”实践,能让学生的写作能力有“看得见”的生长。
-
关键词
统编教材
编写意图
同频共振
教学效能
互文性写作
思维路径
向读学写
编写体系
-
分类号
G623.24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我的生活如同虚构》:一部后现代理论小说
- 3
-
-
作者
彭青龙
-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
-
出处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13,共7页
-
基金
2009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澳大利亚文学批评史>(项目编号:NCET-10-0884)
-
文摘
《我的生活如同虚构》是一部承载着文学批评功能的后现代理论小说。作者彼得.凯里在重建澳大利亚历史叙事的同时,又将虚构作品的理论融入错综复杂的人物和情节之中。本文围绕"互文性写作"、"施为性叙事"和"语言游戏"三个方面,通过论述小说所隐含的真实与虚构、作者与读者、读者与文本、文本与语言等基本关系,揭示其后现代理论小说的特征。彼得.凯里采用"中国套盒结构"对"厄恩.马利骗局"进行颠覆性重写,不仅彰显出历史叙事的主观性,尽现小说虚构性的刀斧痕迹,而且使读者认识到小说只不过是一场后现代主义的语言游戏,永远处于意义的解构与建构之中。
-
关键词
彼得·凯里
《我的生活如同虚构》
互文性写作
施为性叙事
语言游戏
-
Keywords
Peter Carey
My Life as a Fake
intertextual writing
performative narration
language-game
-
分类号
I611.074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