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传统体育赋能民族互嵌式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被引量:1
1
作者 叶欣 陈偲锦 陈莉 《体育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4-33,共10页
以嵌入性理论、共同体理论和协同治理理论为框架,探讨传统体育赋能民族互嵌式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学机制。通过“主体-空间-行动”的分析维度,揭示传统体育如何通过关系互嵌、认知互嵌、文化互嵌与结构互嵌,积极推动多民... 以嵌入性理论、共同体理论和协同治理理论为框架,探讨传统体育赋能民族互嵌式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学机制。通过“主体-空间-行动”的分析维度,揭示传统体育如何通过关系互嵌、认知互嵌、文化互嵌与结构互嵌,积极推动多民族社区从“物理共存”向“情感共生”的跃迁。研究发现,传统体育的实践形成“身体规训—符号共享—惯习调适”的动态循环:在主体层面,通过代际传承与跨族群协作重构文化资本;在空间层面,以物质设施、精神符号与社会网络的三维作用建构社区认同;在行动层面,借助共建共治共享机制激活治理韧性。然而,民族互嵌式社区传统体育面临主体断裂、空间分异与制度悬置的三重困境,通过“身体赋权-空间融合-多元共治”的优化路径实现文化再生产与共同体形构。研究凸显传统体育作为“活态文化载体”的社会功能,赋能民族互嵌式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治理现代化提供可行的学理参照与实践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体育 民族互嵌式社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进路——以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为例
2
作者 苟爽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41,153,154,共14页
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推进,如何在民族互嵌式共同体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当下的重要关注。进入多元互嵌的各个族群,通过结构互嵌中的交往交流交融突破传统民族关系的缔造,在“四个与共”的自然历史过程中寻找互嵌价值进... 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推进,如何在民族互嵌式共同体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当下的重要关注。进入多元互嵌的各个族群,通过结构互嵌中的交往交流交融突破传统民族关系的缔造,在“四个与共”的自然历史过程中寻找互嵌价值进而升华共同体意识,在家国同构的文化传承中激活与建构人们潜意识的共同体情感,为新时代各个民族互嵌式社区实现深度有效互嵌,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一种文化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互嵌式社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化进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创新实践与路径选择——以四川成都三个社区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赵罗英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2-60,共9页
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微观场域。文章聚焦多民族移民混居社区普遍面临的三大治理困境,即公共利益分散化、邻里关系陌生化、社区文化碎片化,选取四川成都市三个典型社区为个案,构建了“利益—结构”“关系... 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微观场域。文章聚焦多民族移民混居社区普遍面临的三大治理困境,即公共利益分散化、邻里关系陌生化、社区文化碎片化,选取四川成都市三个典型社区为个案,构建了“利益—结构”“关系—网络”“情感—文化”三维互嵌分析框架,系统考察其从多民族混居到互嵌式社区共同体形成的治理创新实践及路径。研究发现,政府引导介入下的多元协同治理模式,通过整合行政力量、市场、社会组织、社区自组织、辖区单位及各民族居民等治理主体资源,形成优势互补的合作治理网络,突破了传统由行政单一主导的治理方式,有助于推动形成多元主体共治、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民族互嵌式治理共同体,也为多民族移民社区面临的治理困境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 民族互嵌式社区 社区治理 多元主体共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民族互嵌式社区的情感治理研究——以广西党建引领社区治理为例
4
作者 韩勇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3-119,共7页
近年来,情感治理在宏观边疆治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统一战线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和微观社区治理(基层党组织“以心换心”“走群众路线”“干部驻村”等情感治理实践的好传统)方面的作用引起了学界广泛的讨论和关注。情... 近年来,情感治理在宏观边疆治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统一战线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和微观社区治理(基层党组织“以心换心”“走群众路线”“干部驻村”等情感治理实践的好传统)方面的作用引起了学界广泛的讨论和关注。情感治理延伸和拓展了学界关于党建引领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的理论空间。基于对广西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的情感路径研究发现,党建引领是情感关系生成的根本,社区建设是情感关系建立的基础,社区服务是情感关系生成的保障,社区活动是情感关系生成的途径。这些发现揭示了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情感治理何以可能和何以可为的内在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民族互嵌式社区 社区治理 情感治理 党建引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嵌式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维路径--以贵州省为例
5
作者 李永皇 赵潜 《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3-56,共14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而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地生根的重要制度安排与实践路径。在城乡融合发展、人口流动加快与文化多样性凸显的背景下,互嵌式社区治理通过促进多...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而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地生根的重要制度安排与实践路径。在城乡融合发展、人口流动加快与文化多样性凸显的背景下,互嵌式社区治理通过促进多民族群体的共居共建、共事共学、共乐共享,回应了资源配置不均、文化融合受限与心理认同弱化等现实问题。以贵州省互嵌式社区为例,从空间、文化、经济、社会与心理五个维度分析互嵌式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空间治理通过优化社区布局与智慧赋能,促进各民族融合共居;文化治理通过文化符号共享与实践创新,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经济治理通过产业协作与利益联结,夯实多民族经济共生基础;社会治理通过多元协商机制与社会力量参与,提升治理效能;心理治理通过教育引导与支持机制,强化情感归属与价值认同。多维路径不仅克服了族际交往中的结构性隔阂与认同差异,而且在制度创新与实践转化中实现从结构融合到情感认同的协同转化,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互嵌式社区 治理 全方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枫桥经验”助力乡村振兴的经验启示--以呼和浩特民族互嵌式社区三顺店治理为例
6
作者 李雪玲 白晓梅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13期67-70,共4页
乡村治理是基层治理的重要部分,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枫桥经验”作为一种成功的中国式基层社会治理经验,对于我国乡村振兴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从治理现实来看,基层组织建设软弱涣散、村民参与度不高... 乡村治理是基层治理的重要部分,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枫桥经验”作为一种成功的中国式基层社会治理经验,对于我国乡村振兴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从治理现实来看,基层组织建设软弱涣散、村民参与度不高、乡村文明建设滞后是当前乡村治理的突出问题,只有构建自上而下的沟通协调机制与自下而上、村民自治的实施机制联动相融的治理体系,才能保证乡村社会治理的有效性。彰显着中国基层治理特色的“枫桥经验”为乡村社会治理创建完备的治理体系。近年,呼和浩特作为多民族共居的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区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按照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思路,充分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解决群众自己的事情,在提升市域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走出一条基层治理新路径。为进一步提升乡村治理效率,需更好借鉴新时代“枫桥经验”,用新时代“枫桥经验”实现乡村善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枫桥经验 呼和浩特 民族互嵌式社区 三顺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榫卯联结: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的传统文化根基 被引量:4
7
作者 红梅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3-61,共9页
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是当前基层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历史上自发形成的北京市古北口河西村、西城区牛街社区和云南郑家庄进行调研和观察,认为民族互嵌式社区的自发形成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从社会结构和心理认同上与中华... 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是当前基层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历史上自发形成的北京市古北口河西村、西城区牛街社区和云南郑家庄进行调研和观察,认为民族互嵌式社区的自发形成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从社会结构和心理认同上与中华传统文化中榫卯结构的文化精髓有异曲同工的相似表达。“道法自然与天人合一”“和谐共存与互补共生”“中和思想与以柔克刚”“和而不同与守正创新”的理念成为各民族互嵌生活的认知和遵循。榫卯联结的传统文化思想,其核心在于各元素既独立存在,又相互支撑,形成稳定与和谐的整体。这一思想理念在河西村、牛街和郑家庄千百年的存续中得到了较为鲜明的体现,可以从经济生产互嵌、生活环境互嵌、乡村管理互嵌、文化交融互嵌、心理相依互嵌五个维度来梳理和实证。在新时代,民族互嵌式社区高质量发展的文化路径主要从文化内容维度、文化传播维度和文化创新维度展开,包括榫卯联结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是建设和谐共生、充满活力的民族互嵌式社区的文化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榫卯联结 传统文化思想 民族互嵌式社区 和谐共生 文化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一招好棋--为什么要建设民族互嵌式社区 被引量:13
8
作者 袁淑玉 王震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3期76-77,共2页
邻里之间由于日常接触的便利性,使得各族居民之间形成关系联结成为可能。这也为社区建设以构建和谐邻里关系为抓手,协调各民族居民之间的情感联结,创建各族居民之间的利益联结,进而为实现社区各族居民精神领域的交融提供了一种途径。
关键词 邻里关系 民族互嵌式社区 交融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嵌入”到“融入”:空间视域中的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 被引量:28
9
作者 刘莹 杨桓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0-89,共10页
社区居民在居住空间、交往空间、心理空间三个维度的不同步现象是深入剖析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困境的有效工具。在民族互嵌式社区中,居住空间的改变造成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传统居住形态和现代居住观念之间的碰撞;居民的异质性使其交往... 社区居民在居住空间、交往空间、心理空间三个维度的不同步现象是深入剖析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困境的有效工具。在民族互嵌式社区中,居住空间的改变造成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传统居住形态和现代居住观念之间的碰撞;居民的异质性使其交往空间呈现短暂性、工具性和浅表化的特征,客观上阻碍了良好社区氛围的形成;部分社区居民所形成的“外乡人”和“原住民”的心理认知影响了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民族互嵌式社区应建立以社区规则为核心的公共秩序,推动有利于各民族居民交往交流交融的公共空间建设,完善以满足社区居民不同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服务,培育社区公共精神,从而构建和谐的社区生活共同体,为推动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创新创造良好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变迁 民族互嵌式社区 共同体意识 城市民族事务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中的集体认同--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元视角思考 被引量:25
10
作者 李修远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3-59,共7页
在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中,正确理解和积极挖掘各民族成员社会生活中的集体认同要素并借此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工作。各族群众之间的相互了解与深层互动、彼此信任与高度认同,是城市民族互嵌式社... 在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中,正确理解和积极挖掘各民族成员社会生活中的集体认同要素并借此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工作。各族群众之间的相互了解与深层互动、彼此信任与高度认同,是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中集体认同的深层意涵,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基础。现阶段需要发挥好社区的社会互动作用,大力推进各族群众在社区层面的交往交流交融;通过建设“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城市社会环境,让各民族形成具有集体认同意义的情感结构,在文化交融中助推和谐城市民族关系的建设,从而更为根本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区 集体认同 族际接触 民族团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法治化实施困境与对策 被引量:10
11
作者 杨桓 刘莹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1期49-55,共7页
民族互嵌式社区在居民构成上具有多元性和复杂性,部分居民还没有形成与现代城市文明相适应的法治观念和公民意识,其法治素养还暂时不能适应新时代社会生活的要求;普法教育效果不佳、社区治理行政化倾向等现象阻碍了"办事依法、遇... 民族互嵌式社区在居民构成上具有多元性和复杂性,部分居民还没有形成与现代城市文明相适应的法治观念和公民意识,其法治素养还暂时不能适应新时代社会生活的要求;普法教育效果不佳、社区治理行政化倾向等现象阻碍了"办事依法、遇事找法"的法治良序的形成。推动民族互嵌式社区的依法治理,需从居民法律认知、法治素养和社区法治环境三个维度出发,构建民族互嵌式社区精准法律普及机制、居民理性行为引导机制,从社区工作人员、居民代表着手营造依法治理的氛围,进而从整体提升社区治理法治化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互嵌式社区 法律认知 法治素养 法治环境 社区治理法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蒙、哈互嵌式社区调查报告——以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石人子乡韩家庄子村为例 被引量:2
12
作者 薄辉龙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8-33,共6页
对新疆哈密地区巴里坤县石人子乡牧业村的调查,展示了一个主要由蒙古族和哈萨克族组成的传统民族社区的历史由来、民族交往历史、生计方式和新时期发展态势,这是一个典型的民族互嵌社区,这种嵌入式社区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也表现出民族... 对新疆哈密地区巴里坤县石人子乡牧业村的调查,展示了一个主要由蒙古族和哈萨克族组成的传统民族社区的历史由来、民族交往历史、生计方式和新时期发展态势,这是一个典型的民族互嵌社区,这种嵌入式社区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也表现出民族嵌入社区的不同模式,文章描述了这个民族嵌入社区的"早期嵌入式"和"新时期嵌入式"的不同特点,并在比较的基础上,对这个民族嵌入社区在新时期的未来发展提出了路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萨克族 蒙古族 互嵌式社区 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建多民族互嵌式家园
13
作者 陈娅 《村委主任》 2024年第22期67-69,共3页
多民族互嵌式社区的建立有助于加强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也是全国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的重要形式。因此,以“如何构建乡村多民族互嵌式社区协同治理机制”问题为引导,对现阶段完善乡村多民族互嵌式社区协同治... 多民族互嵌式社区的建立有助于加强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也是全国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的重要形式。因此,以“如何构建乡村多民族互嵌式社区协同治理机制”问题为引导,对现阶段完善乡村多民族互嵌式社区协同治理制度面临的教育问题、各主体协同治理合力不足、智能化程度低的困境展开探索性研究,并针对形成困境的原因提出可行措施,以期促进乡村多民族互嵌式社区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互嵌式社区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协同治理 加强民族团结 主体协同 可行措施 治理合力 探索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育介入民族互嵌式茶乡社区构建中的路径研究
14
作者 庞文驹 《福建茶叶》 2019年第1期224-225,共2页
在当前社区治理创新的背景下,民族互嵌式茶乡社区亟需一定的大众体育植入,以满足民族茶乡地区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体育介入民族互嵌式茶乡社区具有极强的必然性,一是"体育产品"成为民族互嵌式茶乡社区建设的新需求、... 在当前社区治理创新的背景下,民族互嵌式茶乡社区亟需一定的大众体育植入,以满足民族茶乡地区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体育介入民族互嵌式茶乡社区具有极强的必然性,一是"体育产品"成为民族互嵌式茶乡社区建设的新需求、新期待;二是"体育精神"和"体育文化"契合了茶乡社区文化消费升级的趋势;三是体育活动成为民族互嵌式茶乡社区"旅游创新"的重要手段。体育介入民族互嵌式茶乡社区应当遵循公众参与原则、民族化原则、有利于营销原则。体育介入民族互嵌式茶乡社区可以尝试基于民族风情的广场舞植入策略、基于市场细分定位的社区体育冠名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介入 民族茶乡社区 茶文化 大众体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方位互嵌开创城市民族工作新局面的内在机理与多维遵循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少霞 魏莉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4-84,共11页
城市民族工作是一项涉及多重维度的整体性、系统性工程,只有从空间、文化、社会、经济等多重维度考量,才能不断深化民族关系的互嵌性和整合性。以全方位互嵌推动城市民族工作有利于各民族在空间上交错融居,开展对话交流;在文化上兼收并... 城市民族工作是一项涉及多重维度的整体性、系统性工程,只有从空间、文化、社会、经济等多重维度考量,才能不断深化民族关系的互嵌性和整合性。以全方位互嵌推动城市民族工作有利于各民族在空间上交错融居,开展对话交流;在文化上兼收并蓄,培植互惠规则;在经济上互依共生,走向共同富裕;在社会生活上密切往来,集聚社会资本;在心理上彼此认同,促进情感共融。因此,要充分发挥互嵌式社区的积极作用,推动城市公共文化建设,坚持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推动多元主体协调治理,处理好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关系,构建和谐的城市民族关系,开创城市民族工作新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方位 城市民族工作 交往交流交融 民族互嵌式社区 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跨域协同治理:逻辑与进路 被引量:7
16
作者 方堃 李晓园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5-119,共5页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碎片化主要体现在城市社会治理的无序性、行政体制的条块分割、族际交往中的原子化等方面。发轫于新公共管理改革实践的整体性治理理论,有利于系统地反思和阐释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协同性缺失的问题。...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碎片化主要体现在城市社会治理的无序性、行政体制的条块分割、族际交往中的原子化等方面。发轫于新公共管理改革实践的整体性治理理论,有利于系统地反思和阐释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协同性缺失的问题。从整体性治理的视角审视,构建跨地域联动机制、跨部门合作治理机制和"线上"与"线下"跨功能无缝对接机制,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跨域协同治理的实施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 跨域协同 整体性治理 互嵌式社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穗经营型少数民族移民聚集区的形成及其社会融入 被引量:7
17
作者 杨小柳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6期61-67,共7页
移民经济是广州朝鲜族与藏族经营型移民聚集区形成的主要动力,而移民经济与城市体系的融合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朝鲜族移民和藏族移民在城市的社会融入。与西方国家因族群等级体系驱动移民聚集区形成和融入的情况不同,推动中国城市少... 移民经济是广州朝鲜族与藏族经营型移民聚集区形成的主要动力,而移民经济与城市体系的融合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朝鲜族移民和藏族移民在城市的社会融入。与西方国家因族群等级体系驱动移民聚集区形成和融入的情况不同,推动中国城市少数民族移民聚集区的社会融入,构建“互嵌式”社区的关键在于解决少数民族移民的经济适应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少数民族 移民聚集区 互嵌式社区 社会融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