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的互正交互补序列集构造
1
作者 刘凯 孟凡飞 彭佩栋 《通信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44-152,共9页
针对互正交互补序列集(MOCSS)设计方法的局限性和构造参数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仿酉矩阵的MOCSS构造方法。该方法引入系数仿酉矩阵的新概念,并通过结合矩阵乘积、克罗内克积和矩阵迭代技术,构造了3类不同阶数的仿酉矩阵。利用仿酉矩阵... 针对互正交互补序列集(MOCSS)设计方法的局限性和构造参数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仿酉矩阵的MOCSS构造方法。该方法引入系数仿酉矩阵的新概念,并通过结合矩阵乘积、克罗内克积和矩阵迭代技术,构造了3类不同阶数的仿酉矩阵。利用仿酉矩阵与MOCSS之间的等价性,开发了一系列参数选择灵活的多相MOCSS,补充了现有文献设计结果。考虑到多载波码分多址系统峰均功率比(PAPR)抑制问题,进一步利用布尔函数设计了一种具有低列向量PAPR特性的系数仿酉矩阵。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这类系数仿酉矩阵构造的MOCSS,其列序列PAPR有效控制在2以内的范围,同时保持了码容量和长度的灵活性,为系统提供了多样化的信号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交互补序列集 系数仿酉矩阵 仿酉矩阵 峰均功率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移位多相正交序列的周期完全互补码 被引量:3
2
作者 何艳艳 施保昌 杨益 《信号处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41-945,共5页
对Suehiro提出的多相正交序列的构造方法进行了简要地介绍和分析,通过简化生成矩阵,达到了避免重复,直接产生独立序列的目的。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对该多相序列的循环移位与正交复合,提出了一组新的完全互补码,其方法简单,生成容易,且... 对Suehiro提出的多相正交序列的构造方法进行了简要地介绍和分析,通过简化生成矩阵,达到了避免重复,直接产生独立序列的目的。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对该多相序列的循环移位与正交复合,提出了一组新的完全互补码,其方法简单,生成容易,且具有较强的灵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频序列 多相正交序列 循环移位 完全互补 互补 互互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课堂与现实课堂互补互融教学模式探析 被引量:10
3
作者 张丽霞 张立新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99-103,109,共6页
虚拟课堂与现实课堂是两种相对独立的、各具独特优势与局限的教学活动场所,二者的优势互补与有机融合,将极大地提高教与学的质量。文章基于学习环境的视角,以两大课堂互补互融关系为着眼点,以微观层面的课堂教学活动为出发点,对虚拟课... 虚拟课堂与现实课堂是两种相对独立的、各具独特优势与局限的教学活动场所,二者的优势互补与有机融合,将极大地提高教与学的质量。文章基于学习环境的视角,以两大课堂互补互融关系为着眼点,以微观层面的课堂教学活动为出发点,对虚拟课堂与现实课堂互补互融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梳理,对每种模式的基本流程与优势进行了分析,并概括说明了选择应用这些模式的基本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课堂 现实课堂 互补 教学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文性与中国诗学的“互识、互证、互补” 被引量:2
4
作者 杨颖育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27-31,共5页
互文性理论与中国诗学互文修辞两个概念在名称和内涵上存在差异,但其内在诗学精神是相通的。本文从"意义生成方式"、"言语生成方式"、"话语阐释方式"三方面阐述互文性理论与中国诗学的"互识、互证... 互文性理论与中国诗学互文修辞两个概念在名称和内涵上存在差异,但其内在诗学精神是相通的。本文从"意义生成方式"、"言语生成方式"、"话语阐释方式"三方面阐述互文性理论与中国诗学的"互识、互证、互补"。互文性理论与中国诗学一系列概念可以互为他者、互为参照,以彰显各自的优势,弥补对方之不足。在进行比较时,应把这些概念还原到当时的社会历史语境和文化传统中去辨识考证。互文性理论研究不应该停留在以识别文本互文符号指涉现象阶段的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维度,而应该通过分析其意义、言语生成方式和话语阐释方式,来研究作品的艺术价值和互文指涉间的动态变量关系,以及互文效果的有效性等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性 中国诗学 识、证、互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援气入情,互补互化——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中的情气关系辨析 被引量:1
5
作者 解葳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6-51,共6页
"儿女情多,风云气少"与"使气飞动"分别是钟嵘对张华部分诗歌与元兢对王融诗歌"霜气下孟津"的评语。通过对所评之诗的对比,可以看出,在诗歌创作中,文气对文情有着重要的影响。虽然气有人气与文气的分别,... "儿女情多,风云气少"与"使气飞动"分别是钟嵘对张华部分诗歌与元兢对王融诗歌"霜气下孟津"的评语。通过对所评之诗的对比,可以看出,在诗歌创作中,文气对文情有着重要的影响。虽然气有人气与文气的分别,但二者在内涵上有着最终追求的一致性,而且可以实现对情感抒发的引领与超越,使抒情脱离宣泄与绮靡。所以在文学创作中,应该主动追求气的涵养,并援气入情,做到情与气的互补互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援气入情 援气入景 互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济大学成立高铁及站城融合研究院
6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40-340,共1页
2024年5月20日,同济大学高铁及站城融合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揭牌成立。研究院将凝聚各方优势资源,围绕高铁技术创新和站城融合发展中的关键问题,着力打造多学科融合的科创平台、资源互融互补的转化载体、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基地、... 2024年5月20日,同济大学高铁及站城融合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揭牌成立。研究院将凝聚各方优势资源,围绕高铁技术创新和站城融合发展中的关键问题,着力打造多学科融合的科创平台、资源互融互补的转化载体、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基地、行业发展研究的高端智库,为赋能铁路新质生产力和城市高质量发展贡献同济智慧与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业发展研究 多学科融合 技术创新 高铁 互补 着力打造 转化载体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翻译与对比语言学 被引量:22
7
作者 潘文国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14-117,共4页
探讨翻译学与对比语言学的关系,阐述三个问题一、翻译与对比研究是否仅仅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二、翻译与对比研究的关系如何定位?三、翻译与对比研究的最新发展各自对对方产生什么影响?认为这两门学科之间难舍难分,善于利用对方学科取... 探讨翻译学与对比语言学的关系,阐述三个问题一、翻译与对比研究是否仅仅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二、翻译与对比研究的关系如何定位?三、翻译与对比研究的最新发展各自对对方产生什么影响?认为这两门学科之间难舍难分,善于利用对方学科取得的成果,有利于促进本学科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比语言学 翻译学 互补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约而意显 文而不越——重读支谦《法句经序》 被引量:10
8
作者 曹明伦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22-125,共4页
《法句经序》是我国第一篇文本尚存的翻译理论文章,但国内学者在阐释该序时,通常都低估了这篇译序的理论价值。在重读《法句经序》后提出,该序至少还有三重意义值得强调。该序表明我国译者在公元三世纪初期就已经自觉地开始了翻译研究;... 《法句经序》是我国第一篇文本尚存的翻译理论文章,但国内学者在阐释该序时,通常都低估了这篇译序的理论价值。在重读《法句经序》后提出,该序至少还有三重意义值得强调。该序表明我国译者在公元三世纪初期就已经自觉地开始了翻译研究;该序触及了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即后来纽马克所说的“翻译理论的核心是翻译问题”,而“翻译的主要问题从来就是直译意译的问题”;该序说明直译意译从来都是共生共存、互补互彰的。《法句经序》所蕴含的理论意义值得我们进一步挖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谦 《法句经序》 翻译理论 直译意译 互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禅的发现与诗情般的意境——评金丹元新著《禅意与化境》
9
作者 刘成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年第6期159-,158,共2页
著名学者金丹元教授之新著《禅意与化境》被列为有影响的“文艺探索书系”,已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这部22万言的专著力图站在新的哲学高度来探索禅学与中国文艺之关系,而著者也确以其敏锐的目光和触觉,独特的构架和建树,给人留下了极... 著名学者金丹元教授之新著《禅意与化境》被列为有影响的“文艺探索书系”,已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这部22万言的专著力图站在新的哲学高度来探索禅学与中国文艺之关系,而著者也确以其敏锐的目光和触觉,独特的构架和建树,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像。全书以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史为纵轴,横向穿插禅与儒、道等传统文化思想的互渗互补,由中国禅的产生、流变起笔,对禅意的涵义作了明确界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禅意 化境 中国文艺 中国艺术 传统文化思想 中国士大夫 中国文学艺术 诗情 互补 文化心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elf-assembly constructed by perylene bisimide derivatives bearing complementary hydrogen-bonding moieties 被引量:2
10
作者 杨新国 袁欢 +2 位作者 赵秋丽 杨青 陈宪宏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09年第2期206-211,共6页
An intermediate compound 2, 4-bis(laurylamino)-6-(1-(2-aminoethyl)-piperazine)-1, 3, 5-triazine was prepared by stepwise nucleophilic substitution on triazine ring by lauryl amine and subsequently 1-(2-aminoet... An intermediate compound 2, 4-bis(laurylamino)-6-(1-(2-aminoethyl)-piperazine)-1, 3, 5-triazine was prepared by stepwise nucleophilic substitution on triazine ring by lauryl amine and subsequently 1-(2-aminoethyl)-piperazine. Then imidization of perylene-3, 4, 9, 10-tetracarboxylic acid dianhydride with 2,4-bis(laurylamino)-6-(1-(2-aminoethyl)-piperazine)-1, 3, 5-triazine was carried out to afford a novel perylene derivative bearing two melamine blocks (S2) and 1, 6, 7, 12-tetra(4-tert-butyl phenoxy)-perylene-3, 4, 9, 10-tetracarboxylic acid bisimide (S1. The hydrogen-bonding interactions between S1 and S2 were investigated by IH NMR spectrum, UV/Vis spectrum and fluorescence spectrum. The influences on the morphologies of S1·S2 aggregates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well-defined nanofibers with a diameter of about 100 nm can be obtained by self-assembly between S1 and S2 only in CH2Cl2 solution. Based on these results, guidelines for the molecular design and self-assembly of supramolecular polymer materials are presen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ylene bisimide SELF-ASSEMBLY HYDROGEN-BONDING synthe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