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高速撞击下波阻抗梯度防护结构碎片云特性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宋光明 李明 +3 位作者 武强 龚自正 张品亮 曹燕 《爆炸与冲击》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8-79,共12页
碎片云特性是影响空间碎片防护结构防护性能的重要因素。通过实验对比了相同面密度波阻抗梯度材料、铝合金材料的碎片云特性,并借助数值模拟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当弹丸分别撞击波阻抗梯度材料、铝合金材料时,碎片云结构中弹丸... 碎片云特性是影响空间碎片防护结构防护性能的重要因素。通过实验对比了相同面密度波阻抗梯度材料、铝合金材料的碎片云特性,并借助数值模拟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当弹丸分别撞击波阻抗梯度材料、铝合金材料时,碎片云结构中弹丸的破碎特征明显不同。撞击波阻抗梯度材料时,弹丸头部破碎更加充分,弹丸侧向扩展程度提高;在高速段(6.5 km/s),受阻抗梯度及材料熔化效应的共同作用,波阻抗梯度材料碎片云头部出现分层现象。研究结果表明,超高速撞击波阻抗梯度材料碎片云特性的变化是其防护性能优于相同面密度铝合金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碎片 波阻抗梯度材料 碎片云特性 防护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站点气溶胶对云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7
2
作者 彭杰 张华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65-472,共8页
结合Cloud Sat对云的主动观测和MODIS(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对气溶胶的被动反演,研究了典型站点气溶胶对云的宏观、微观和辐射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气溶胶对大陆性和海洋性站点的云均有显著影响。1)随气溶... 结合Cloud Sat对云的主动观测和MODIS(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对气溶胶的被动反演,研究了典型站点气溶胶对云的宏观、微观和辐射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气溶胶对大陆性和海洋性站点的云均有显著影响。1)随气溶胶光学厚度(Aerosol Optical Depth,AOD)增加,水汽含量较弱站点的低层(高层)云量呈减小(增加)趋势,而水汽条件较强站点的各层云量均增大,且具有较高(较低)云顶的云层发生概率在各个站点都呈增加(减小)趋势。2)AOD的增大导致各站点云滴和冰晶粒子的有效半径均减小、大气层顶的短波和长波云辐射强迫均增强、短波云辐射强迫绝对值的加强更显著、长波云辐射强迫增加的幅度相对更大。3)气象要素在AOD大(小)值情况下的变化表明,大尺度动力条件并不能解释云的上述特性随AOD的显著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激活效应 物理特性 辐射强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云特性的多源卫星日间海雾探测技术研究
3
作者 王钰 胡晨悦 +3 位作者 丘仲锋 赵冬至 吴到懋 廖廓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5-28,共14页
海雾与低云的分离是当前海雾遥感监测的难点,为提高日间海雾监测的准确度和实时性,本文针对2015—2020年在渤海、黄海和东海的11次海雾过程,在分析海雾与低云在云特性、可见光反射率、亮温和亮温差及纹理特征差异的基础上,使用Terra/Aqu... 海雾与低云的分离是当前海雾遥感监测的难点,为提高日间海雾监测的准确度和实时性,本文针对2015—2020年在渤海、黄海和东海的11次海雾过程,在分析海雾与低云在云特性、可见光反射率、亮温和亮温差及纹理特征差异的基础上,使用Terra/Aqua卫星MODIS(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传感器及S-NPP/NOAA-20卫星VIIRS(visible infrared imaging radiometer suite)传感器的云和反射率产品,建立基于云特性的多源卫星日间海雾探测模型,有效分离了海雾与低云。利用CALIOP(cloud aerosol lidar with orthogonal polarization)后向散射和垂直特征对模型进行精度验证,MODIS(Terra)、MODIS(Aqua)、VIIRS(S-NPP)海雾识别的召回率最高为0.97、0.96、0.89,VIIRS(NOAA-20)与VIIRS(S-NPP)精度相当,与VIIRS(S-NPP)一致性超过0.8的VIIRS(NOAA-20)海雾监测结果达到93.15%,表明本文模型能够有效监测日间海雾;同时,基于本文模型,开展了MODIS与VIIRS数据的一致性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对不同传感器有较强的适用性和稳定性,能够实现多源卫星对同一次海雾过程的协同观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雾 云特性 底高度 MODIS VIIR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卫星数据分析青藏高原云微物理特性 被引量:15
4
作者 刘健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8-45,共8页
青藏高原(下称高原)对东亚大气环流、气候变化及灾害性天气的形成和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首先比较了不同空间分辨率数据对云微物理特性分析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整体区域性变化分析中,利用0.01°×0.01°高空间分辨率的MO... 青藏高原(下称高原)对东亚大气环流、气候变化及灾害性天气的形成和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首先比较了不同空间分辨率数据对云微物理特性分析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整体区域性变化分析中,利用0.01°×0.01°高空间分辨率的MODIS数据和2.5°×2.5°低空间分辨率的ISCCP数据所反映的云特性变化趋势相当。与ISCCP资料相比,高空间分辨率的MODIS资料可以更多地反映出云的局地性特征。其次,利用近10年高空间分辨率的卫星资料分析了高原云微物理特性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近10年高原上云的光学厚度有减小的趋势,云水路径的年、季变化有少许波动,但多年变化没有明显趋势。在空间分布上,高原云光学厚度和云水路径从东南向西北减少,充分反映了高原西北部干旱少雨,东南部湿润多雨的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云特性 卫星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层不同类型云系统的特性及高云重叠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吕巧谊 张玉轩 +1 位作者 李积明 简碧达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83-196,共14页
通过时空匹配主动遥感产品(2B-CLDCLASS-LIDAR)的云类型参数与被动遥感产品(Clouds and the Earth's Radiant Energy System-Single Scanner Footprint:CERES-SSF)的云宏微观物理特性和大气层顶处辐射通量参数(2007/01~2010/12),本... 通过时空匹配主动遥感产品(2B-CLDCLASS-LIDAR)的云类型参数与被动遥感产品(Clouds and the Earth's Radiant Energy System-Single Scanner Footprint:CERES-SSF)的云宏微观物理特性和大气层顶处辐射通量参数(2007/01~2010/12),本文在全球尺度上统计分析了不同类型单层云以及高云重叠的双层云的云特性和大气层顶云辐射强迫。尽管主动和被动卫星遥感产品相互独立,但被动遥感反演的云光学厚度和云相态等参数能够合理反映不同类型云之间的差异。不同类型单层云表现出的云特性差异能进一步影响大气层顶的辐射能量收支。本文通过对比不同类型单层云的Clouds and the Earth's Radiant Energy System(CERES)视场样本数量随短波和长波云辐射强迫的分布,发现它们的高值区形状、位置和面积存在差异,反映了其各自独特的辐射特性。层积云的CERES视场样本数量密集区类似椭球结构,而其它云类型则趋于指数曲线结构。当进一步考虑高云重叠的影响时,统计结果表明:重叠的高云比高云单层状态有更蔽光和更厚的云体;高云重叠的底层云类型则比其单层状态有更透光和更薄的云体;高云重叠的双层云(除了高云重叠积云)对地气系统的净冷却效应要弱于其低层云类型单层状态。本文研究结果旨在加深理解云辐射反馈机制,并为改进模式中云重叠参数化方案提供一定观测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层 双层 云特性 辐射强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多次散射的卷云几何特征和光学特性反演方法 被引量:1
6
作者 熊兴隆 刘雯箐 +1 位作者 符超 蒋立辉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2734-2741,共8页
研究了考虑多次散射的卷云几何特征和光学特性反演方法,对反演卷云高度和卷云激光雷达比的方法进行了改进。采用多次散射因子对卷云消光系数曲线进行修正,选取云底及云顶附近高度消光系数变化率的均值求解云层高度修正误差,对微分零交... 研究了考虑多次散射的卷云几何特征和光学特性反演方法,对反演卷云高度和卷云激光雷达比的方法进行了改进。采用多次散射因子对卷云消光系数曲线进行修正,选取云底及云顶附近高度消光系数变化率的均值求解云层高度修正误差,对微分零交叉法求解得到的卷云高度进行修正,实现了较为精确的激光雷达云层高度反演。采用以边界值处消光系数和卷云光学厚度为约束条件的粒子群算法,求解卷云有效激光雷达比,选用半解析Monte Carlo方法,计算总散射信号与一次散射信号的比值,并结合Platt多次散射因子方程求得多次散射因子,实现了卷云激光雷达比的准确求解。使用Mie散射激光雷达真实回波信号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改进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更具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几何特征 光学特性 Mie散射激光雷达 多次散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一次罕见飞机积冰过程云系宏微观特性的综合观测 被引量:3
7
作者 彭冲 宋灿 蔡淼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757-1769,共13页
2018年12月10日河南省人工影响天气中心探测到本省飞机增雨有史以来的最强积冰,积冰出现高度为3600 m(−7.9℃~−12.9℃),机头及机翼最厚积冰达到16.2 cm。利用机载DMT云物理探测资料,结合FY-4A卫星反演云参数和雷达等综合观测,对本次过... 2018年12月10日河南省人工影响天气中心探测到本省飞机增雨有史以来的最强积冰,积冰出现高度为3600 m(−7.9℃~−12.9℃),机头及机翼最厚积冰达到16.2 cm。利用机载DMT云物理探测资料,结合FY-4A卫星反演云参数和雷达等综合观测,对本次过程的云宏、微观结构特征进行了细致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强积冰区域位于700 hPa切变线东侧附近,西南急流持续输送水汽,且大气有深厚逆温层存在,有利于水汽和液态水的堆积。产生积冰的云系云顶高度约4000~5000 m,云顶温度为−15℃~−20℃,云光学厚度大于30。FY-4A云顶相态与机载仪器观测结果较为一致,对过冷水和飞机积冰区域具有一定指示意义。强积冰区域液态水含量丰沛,最大液态含水量可达0.818 g m^(−3),大量球型过冷液滴和半径超过50μm的过冷大滴存在是导致积冰的重要原因。由于强积冰区域缺少尺度超过毫米量级的冰晶粒子,其S波段天气雷达回波值较弱,甚至明显低于非积冰区域。因此在使用天气雷达监测时,单靠回波强度来判断积冰强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机积冰 FY-4A卫星 机载探测 宏微观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和相变效应对超高速碰撞数值模拟中碎片云质量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董士伟 冷雪 +2 位作者 李宝宝 汤文辉 蒋林承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9-62,共4页
为研究温度的升高和相变的出现对材料在超高速碰撞中行为的影响,采用考虑温度和相变效应的GRAY三相物态方程与未考虑相关效应的Tillotson物态方程,对超高速碰撞碎片云的质量特性进行数值模拟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当碰撞速度在5 km/s以下... 为研究温度的升高和相变的出现对材料在超高速碰撞中行为的影响,采用考虑温度和相变效应的GRAY三相物态方程与未考虑相关效应的Tillotson物态方程,对超高速碰撞碎片云的质量特性进行数值模拟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当碰撞速度在5 km/s以下时,由两种物态方程给出的碎片云质量数据基本一致,但当碰撞速度在7 km/s及以上时,两种物态方程给出碎片云质量数据有较大差别;而在碰撞速度为7、8 km/s,两种物态方程给出的前向碎片云质量随方位角α的分布有明显区别。这说明在较高速度的碰撞中,温度和相变的相关效应对碎片云运动及其后续破坏能力有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速碰撞 GRAY三相物态方程 碎片质量特性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填充式波纹夹层结构超高速撞击特性仿真 被引量:7
9
作者 周昊 郭锐 +1 位作者 南博华 刘荣忠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7-63,共7页
基于航天器空间碎片被动防护需求,对一种新型填充式波纹夹层结构进行超高速撞击仿真研究,分析超高速撞击过程以及结构的穿孔破坏情况和所形成的碎片云的特性,并与相同面密度Whipple结构进行对比。其撞击现象与Whipple结构相似,但其碎片... 基于航天器空间碎片被动防护需求,对一种新型填充式波纹夹层结构进行超高速撞击仿真研究,分析超高速撞击过程以及结构的穿孔破坏情况和所形成的碎片云的特性,并与相同面密度Whipple结构进行对比。其撞击现象与Whipple结构相似,但其碎片云的头部速度小于Whipple结构,而径向膨胀最大速度和膨胀半角均大于Whipple结构。随撞击初速从3 km/s^10 km/s不断增大,波纹夹层结构的撞击穿孔尺寸变大,形状也更不规则。此外,结构中的填充树脂对碎片撞击能量的吸收贡献最大,后面板所吸收的能量所占比重较大,而前面板和波纹板对碎片撞击能量的吸收贡献较小。研究结果对空间碎片防护结构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填充式波纹夹层结构 超高速撞击 穿孔破坏 碎片云特性 能量吸收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春季层状云降水的雷达观测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李薇 刘岩 +1 位作者 袁野 郭学良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485-1491,共7页
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地面自动站降水资料和探空资料,研究了吉林省春季降水性层状云的宏观特性与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云厚度、云冷层厚度与降水关系的总体趋势是厚度越大,产生的降水越大;云顶温度与降水的总体趋势是云顶温度越低,则... 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地面自动站降水资料和探空资料,研究了吉林省春季降水性层状云的宏观特性与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云厚度、云冷层厚度与降水关系的总体趋势是厚度越大,产生的降水越大;云顶温度与降水的总体趋势是云顶温度越低,则降水越大;0℃层下部平均回波强度与降水符合幂律相关性;相关系数检验显示,0℃层下部平均回波强度与降水的相关性最好,相关系数为0.63;根据各宏观特征量与降水的关系得到了不同降水量级的判别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宏观特性 降水 多普勒雷达 地面自动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4GHz云雷达回波及测云能力分析 被引量:30
11
作者 吴举秀 魏鸣 周杰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02-416,共15页
重点利用英国的94 GHz Galileo测云雷达,结合35 GHz云雷达、地面雨滴谱仪、雨量计和探空资料等,分析了94 GHz雷达的回波特征及测云能力。结果表明:(1)94 GHz云雷达能清楚反映出云及弱降水过程的云系结构变化和云内小尺度变化,可以探测到... 重点利用英国的94 GHz Galileo测云雷达,结合35 GHz云雷达、地面雨滴谱仪、雨量计和探空资料等,分析了94 GHz雷达的回波特征及测云能力。结果表明:(1)94 GHz云雷达能清楚反映出云及弱降水过程的云系结构变化和云内小尺度变化,可以探测到雾,雾的多普勒速度杂乱;(2)94 GHz云雷达区别于厘米波雷达的较显著的回波特征是层状云降水的0℃层亮带下面雷达反射率因子降低不明显或没有降低及0℃层亮带上面存在0℃层暗带,分别是因为雨滴较大及冰晶较大产生非瑞利散射引起的,暗带区域的宽度一般在600 m以下,暗带区域的许多冰晶聚合物最大尺度可超过3 mm,有些暗带区域的许多冰晶聚合物最大尺度可超过6.8 mm,多普勒速度及谱宽显著增大的地方是融化层顶;(3)与35 GHz测云雷达相比,由于衰减和非瑞利散射,降水时的94 GHz雷达反射率因子远小于35 GHz雷达反射率因子,使探测到的高云云顶高度偏低,但94 GHz云雷达抑制地物杂波的能力更高,在晴空低云探测方面具有优势。这些结果为中国正在研制的94 GHz云雷达回波可靠性分析提供了参考。94 GHz云雷达与其他探测手段结合,可揭示各种天气形成的物理机制,对天气预报、云物理的发展、人工影响天气、气候变化的研究均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4 GHz测雷达 回波特征 物理特性 0℃层暗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尘气溶胶对云和降水影响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34
12
作者 陈丽 银燕 +1 位作者 杨军 牛生杰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90-600,共11页
采用二维分档云模式,对比背景大气气溶胶分布,讨论了扬沙和沙尘暴天气条件下矿物气溶胶对云微物理结构、光学特性以及降水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扬沙和沙尘暴天气增加大气中大核和巨核的浓度,促进云中水汽的活化,使降水提前出现,暖云和... 采用二维分档云模式,对比背景大气气溶胶分布,讨论了扬沙和沙尘暴天气条件下矿物气溶胶对云微物理结构、光学特性以及降水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扬沙和沙尘暴天气增加大气中大核和巨核的浓度,促进云中水汽的活化,使降水提前出现,暖云和冷云降水量均大幅增加,但可忽略巨核增加对云光学厚度和反照率的作用;当矿物沙尘粒子同时作为有效的云凝结核和冰核参与云的发展时,冰核浓度增加使水成物有效半径减小,抑制了暖云和冷云降水,云内存留的大量冰晶增强云的光学厚度和反照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气溶胶 凝结核 冰核 的光学特性 降水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太平洋上空爆发性气旋云的微物理特性分析
13
作者 鄢珅 傅刚 +2 位作者 倪晶 李鹏远 陈莅佳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10期1-18,共18页
本文利用CloudSat卫星数据、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MODIS)可见光卫星云图、地球同步运行环境卫星(geostationary operational environment satellite,GOES)卫星红外云图以及ERA5再分析数... 本文利用CloudSat卫星数据、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MODIS)可见光卫星云图、地球同步运行环境卫星(geostationary operational environment satellite,GOES)卫星红外云图以及ERA5再分析数据,对春季(EC1)、秋季(EC2)和冬季(EC3)发生在北太平洋上空的爆发性气旋个例的云宏观及微物理特性进行分析,发现在气旋成熟阶段,EC1、EC2和EC3云系均呈现逆时针旋转的“螺旋”状分布,且气旋中心有清晰的“眼”状结构。“眼”区附近云系高度要小于其外围云带,“眼”区云系主要为雨层云、层积云和积云,云内有狭窄的雷达反射率大值区,表明“眼”区云系内有对流。外围云带主要为大面积的雨层云,雨层云内有雷达反射率大值区,冰粒子数浓度在云系内部出现大值区。低层的位涡正异常区域对云内对流过程具有较好的指示作用,高层位涡大值区的下伸预示着来自平流层的干冷空气不断侵入气旋内部,是云系出现清晰“眼”状结构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发性气旋 CloudSat卫星 “眼”状结构 的微物理特性 垂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探测高技术及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5
14
作者 郄秀书 吕达仁 +9 位作者 陈洪滨 王普才 段树 章文星 王鑫 宣越健 王勇 霍娟 白建辉 杜睿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67-881,共15页
大气探测技术是支撑大气科学,特别是大气物理和大气环境学科发展的重要基础,其主要任务是发展新的探测和试验手段、原理和方法,为认识大气运动以及大气中各种物理、化学、生物过程的基本规律及其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提供技术手段和方... 大气探测技术是支撑大气科学,特别是大气物理和大气环境学科发展的重要基础,其主要任务是发展新的探测和试验手段、原理和方法,为认识大气运动以及大气中各种物理、化学、生物过程的基本规律及其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提供技术手段和方法。除了充分利用国内外已有的成熟技术和产品对大气科学发展提供支持外,大气探测还存在一系列科学与技术问题需要研究和开发,这也是大气探测科学与高技术的前沿。本文从强对流和降水探测技术、雷电探测技术、云特性探测技术、臭氧和气溶胶等大气成分探测技术、地基GPS观测反演大气和海洋参数、大气与环境综合探测平台六个方面综述近五年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在地面大气探测高技术研发、实验观测及相关研究领域所取得的一些主要进展,并对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探测 强对流和降水遥感探测 雷电探测 云特性遥感 大气成分和大气参数探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